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范文 > 科研论文 > 科研论文:在科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科研论文:在科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邓勇 来源:网络 时间:2016-07-09 阅读: 字体:

科研论文:在科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指南》明确告诉我们,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幼儿园科学教育,幼儿在主动的探究活动中对科学活动产生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的精神比纯粹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重要。

那如何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1、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以保持幼儿永久的好奇心。2、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发现,让幼儿在做中玩,玩中乐。3、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环境。4、允许幼儿跨越“雷池”,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的与众不同。、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给幼儿出错的权利,让他们更自信、更从容地进行探究。

【关键词】科学活动 渗透 心理健康

正 文: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其价值取向已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更加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这就是说让幼儿在主动的探究活动中对科学活动产生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的精神比纯粹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重要。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幼儿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幼儿增强社会适应力。那如何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做起。

一、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以保持幼儿永久的好奇心。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求知是幼儿的本能,人生活在自然中,总是力图了解和认识自身所处的外部世界,并努力适应周围的环境。孩子特别是幼小的孩子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他们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究周围的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对什么都感兴趣,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诸如:“天空为什么是蓝的?”“蚯蚓的嘴巴在哪里?”“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等等。幼儿的这些问题表明他们急切的想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事物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自然界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种现象。

作为教师要敏锐地意识到:“科学始于好奇”,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问是幼儿探索问题的源泉,因为无论创新与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能在大家习以为常,见惯不怪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探究活动依靠的就是问题的推动,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往往是与其孩提时代的好奇分不开的,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是因为看到苹果落到地上而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不飞上天?”的问题,从而发现了地球的引力作用。

作为教师,要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你对他们提问的重视、赞赏和鼓励,当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时,无论你是不是很忙,是不是知道答案都不要斥责、回避或岔开他们的问题,应耐心倾听,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尽量用通俗、有趣、形象的语言给予回答,这样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又可以保护幼儿的探究精神。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你不知道答案,或知道答案却不知道如何用孩子听得懂的话来回答的话,那么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寻求答案,这样幼儿虽然没有立即得到答案,但却在无形之中学会了探求科学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质疑,即使有的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幼稚的、可笑的、不合常规的,教师都应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致,不仅要耐心倾听,而且要帮助幼儿解开疑惑,使幼儿小疑有小收获,大疑有大收获。总之,为孩子创设一种鼓励提问的氛围,使孩子们感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并与他们一起寻求答案,是每一位从事早期科学启蒙教育者的职责所在。

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发现,让幼儿做中玩,玩中乐。

新的科学教育观强调要让孩子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与真实接触,从而真正接触到科学知识的本质,并且还十分强调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亲自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以获得直接的经验,由此看来,幼儿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儿童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作为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实在在地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并引导幼儿在做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首先要求孩子们提出自己真正关心或疑惑的问题,并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做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再带着问题通过亲自动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如在“小赛车”活动中,我们首先让幼儿自由自在地在贴着橡胶、地毯,绒布的斜坡和光滑的斜坡上玩小赛车,然后让幼儿猜想一下在哪一种材料的车道上行驶速度快,在哪一种材料的车道上行驶速度慢,并将猜想的结果记录下来,再让幼儿通过反复的操作、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赛车在光滑的车道速度快,在粗糙的车道上速度慢,有的孩子通过实验还发现了几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车道中其赛车的速度也不一样。

此外,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放开手脚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教师不需要做示范,也不需要直接告诉他们结果如何和做的步骤,只需要在他们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时,在精神上、材料上、方法上给予适宜的引导,只有让孩子感觉到他们自己在探究,并有新发现,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探索的情趣、发现的快乐。

三、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环境。

支持、接纳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幼儿原本也是最诚实,最尊重客观现实的,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幼儿会有更多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幼儿才会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作出回答和判断。

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学会支持和接纳幼儿的不同观点、意见和发现。幼儿的观点兴趣,发现常常与教师不一样,如教师认为癞蛤蟆又丑陋又可怕,但幼儿却很喜欢,津津乐道地加以探究,再如老师认为墙角的那个西瓜虫没什么好看的,可几个孩子却兴致勃勃地观察着、议论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善于支持幼儿的观点和兴趣,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而且还可以给幼儿提供适宜的工具,提出孩子们感兴趣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鼓励孩子们把他们的发现与其他同伴一起分享,以引发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其次在探究活动中,如果幼儿提出的假设和探究方式与老师预想的不一致,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让他们从事实中得到反馈,尤其对那些在探究过程中失败的幼儿,教师更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在失败中找出原因,再投入到新的探究活动中去。

在科技活动中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使孩子们感到:老师关注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探究的过程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无论幼儿的想法对与错,教师都要暂时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要立刻纠正幼儿的错误想法,也不要立刻赞同幼儿的正确回答,一切答案都应让幼儿在操作,验证和实践中获得。

四、允许幼儿跨越“雷池”, 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的与众不同。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的种种探究活动常常以逾越常规、不守规则、钻牛角尖、提怪问题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使得教师常以淘气、顽皮、不听话为由否定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究、创新,这实际上是在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幼儿的探究精神,如有的幼儿爱好广泛,对什么都喜欢去看一看,弄一弄,以探个究竟,如趴到地上驱赶蛤蟆,拆卸电动玩具,玩小虫子,对幼儿的这些行为,教师不应表现出厌恶、冷漠的态度,而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此外,教师还要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的“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使幼儿在天性流露、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探索能力。如在“各种各样的钟表”活动中,有一幼儿抓住秒针不让它走动,结果钟坏了。其实孩子这样做,是想看看如果秒针不动,分针和时针还会不会继续走。如果教师不问青红皂白的加以责骂,幼儿的探索之火或许就此熄灭。

平时的实践也证明了,淘气的孩子是可爱的,因为幼儿的淘气往往蕴含着可贵的探索欲望和创造精神,不听话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孩子有主见,玩耍的孩子或许正在进行着某种小发明小创造,所有这些都是创造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

五、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

受儿童观、教育观等因素的影响,在平时的科学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过多地强调遵守纪律而不让幼儿多讲话、多走动,给幼儿太多的限制和约束,使幼儿在活动中缩手缩脚。如果教师为幼儿设置太多的“禁令”,就会使幼儿受到过多的束缚,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幼儿的行为也会循规蹈矩,更谈不上探究了。相反,如果教师采取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能够容忍而不是禁止幼儿的一些“越轨”行为,理解而不是嘲笑幼儿的一些“愚蠢”想法,就会使幼儿感到自己是被教师所接受的,即使做错了什么也不要紧。这样,他们就敢于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探索、大胆地尝试,而不必去顾忌教师的态度了。

从探究的角度看,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少对幼儿说:“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而应多对幼儿说:“可以”、“当然可以”一类的话,要多给幼儿一些自由、自主的机会,努力营造鼓励幼儿探究的氛围,特别是当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如果教师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总是鼓励幼儿“再想一想”、“再试一试”,也许就能使原本打算放弃的幼儿坚持探索下去。

此外,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常常会表现出手忙脚乱的现象,教师为此不要进行过多干预,否则会扰乱幼儿探索性的活动过程。如有一次幼儿在探索虹吸现象时,有的幼儿把水泼在地上、有的幼儿把水泼在身上,这时,教师只是静静地进行收拾,如果不顾一切地进行大声提醒,幼儿很可能会放弃当前的探索,从而中断活动。总之让幼儿经常处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利于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探索活动。

六、给幼儿出错的权利,让他们更自信、更从容地进行探究。

  在平时的科学活动中,我们总害怕幼儿出错,其实在探究中没有必要害怕孩子出错,因为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不断地尝试中学习和成长的,尝试就免不了犯错误,而正确的答案只有在不断的地失败中才能找到。以前我对这个道理认识不够,总想让孩子成功,因此我特别注意那些做得好的孩子,总结交流的机会基本上由他们包揽,这就造成了那些做得稍差和不好的孩子没有了交流的机会,孩子们的积极性受到了限制,而当我把这种机会平等地赋予他们时,他们不但讲得绘声绘色,有的还加上了手势表演,甚至还争论得很激烈。

作为教师,特别要关注那些有错误见解的少数幼儿,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一定要在交流中使他们知道,哪儿做得不太好,下次再探索时,就容易达到目的。实践也使我懂得,让每一位幼儿都参与操作、表达很重要。孩子在活动中是会有错误出现的,但这不代表我们的孩子能干或不能干。在活动中,我们对于孩子们的表现不要给予其对或错的判断,更不能直接告诉孩子们我们想象中的正确答案。允许孩子们出错,这样才能在探索的过程中给孩子们情感上的理解和宽容,让他们更自信更从容地去进行科学探究,允许孩子们出现错误,让他们在错误中感悟、醒悟,从而到达真理的彼岸。

其实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出现错误真的是很正常的事儿,因为幼儿的观察能力存在着局限,他们的思维也不完善,因此他们的推理会不合逻辑,他们的解释也会不符合事实。但是不管怎样,这些都是幼儿自己探索、思考的结果,如果幼儿提出不合常理的事情时,教师要尊重孩子,给孩子出错的权利,并暂时接纳孩子的错误认识,再通过探索活动寻找正确的答案。

总之,对于幼儿的错误,教师应尽量用幼儿的眼光去看待它,尽量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一定要意识到:儿童的行为虽然可笑,结果虽然谬误,但其中肯定有可以理解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3——周岁儿童发展指南》

3、《幼儿园科学教育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幼儿科学教育》 王志明 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