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小说的语言艺术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3-07 手机浏览

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一、概述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尤其自身的特点,它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小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小学语文语言艺术的内涵上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规范的、生动的、幽默的、优美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要准确规范,吐字要清晰流利,用词要准确得体,表述要清楚生动。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方面,严格要求“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以达到“语出惊人”的完美艺术境界。

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以语言为载体,运用语言艺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是深化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就目前而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语言艺术,启发小学生的心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用语习惯,对于规范小学生礼貌用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艺术教学,一方面可以塑造出千差万别、形形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还描绘出了瑰丽多姿的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将每个时代的人情冷暖与社会百态都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对课本中的每个字句的真实含义进行准确把握及理解,而且适当融入和课本内容所匹配的美感及情感,可以增强教学语言的吸引力及感染力。

二、发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策略

1.生动形象地描述,加深理解

生动形象地描述,加深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小学生阶段学生的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地理解抽象化的语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力、理解力均不够成熟。因此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应多以便于小学生理解的形象思维为主,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小学语文教师生动形象地表述,引导小学生接受语文知识,并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疑难词“躁”与“噪”讲解时,为区分两个字的区别,可以针对这两个字的不同侧重点进行重点分析,“噪”字左边只有一个口,就好像很多学生在说话,使教师一点都不安静,“躁”字左边形似一个“足”,就好像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没有办成事情,赶紧跑到其它地方办事,心情非常着急,这就是急躁的意思。赋予文字本身的意义,使简单的故事用形象化地字来代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也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

2.幽默风趣地解答,点评讲解

幽默风趣地解答,点评讲解在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生在学习到相关语文知识的时候,如果能得到语文教师的点评讲解,引导小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和认识看待语文知识,可以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幽默风趣地解答,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来达到点评讲解的目的。具体说来,在布置课后作业时,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批注,一方面便于学生接受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进而改正自身的错误。如教师对作文中喜欢用“了”字的学生可以进行这样的批注:不该用“了”的时候,你净用“了”;该用“了”的时候,你不用“了”。最后再说明“了”字用得有些多,希望你以后运用“了”要准确恰当。

3.灵活多样地沟通,化解矛盾

灵活多样地沟通,化解矛盾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对课堂秩序维持时,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候就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充分利用语言艺术的重要作用,在维护班级秩序时化解矛盾。如果遇到班级内部两名学生出现矛盾冲突的现象,应从宏观上稳住大局,平复两位学生的情绪,再通过逐一了解情况的方式,适时予以批评教育。在此过程中,语言艺术的运用就极为重要,一旦运用得不好,将对小学生的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给学生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此时小学语文教师意识到语言艺术的总要性,不仅可以化解双方的矛盾,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的目的。

4.条理清楚地交流,循循善诱

条理清楚地交流,循循善诱,在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小学语文课程内部存在着一定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把握好这种内在联系,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以便在知识传达的过程中更好地和学生交流沟通。只有井然有序的讲解,才能清晰地讲述小学语文知识,使学生在面对语文课程时,能够有条理地分析课程内容,进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小学语文。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循善诱,通过适当引导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求知的渴望,将小学语文知识用恰当的语言艺术组织语言,适当传达给小学生,引导学生质疑问题,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动力。从具体学习方法上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语文知识。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应生动形象地描述,加深理解;幽默风趣地解答,点评讲解;灵活多样地沟通,化解矛盾;条理清楚地交流,循循善诱,不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靳艳琴.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1(23)

[2]于秀霞,王玲玲.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语设计[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语言艺术性

语言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对语文教学效果的强化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优秀、合理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1.准确表达出教学课题。课前,教师要能够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引入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精心组织自己的语言,通过情境创设、启发性的交流和富有魅力的语言等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热情。

2.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语言必须准确有度,要能达到现代教学的标准和规范,能够用普通话教学教师语言应当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能够抓住重点,做到精准有度。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能够将教学内容化平淡为有趣、化复杂为简单,并且恰当地运用教学语言,就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1.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思维比较形象,但是注意力不够集中,观察力、思维能力不够成熟。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出发,将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课堂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若教师仅仅将生活中的事物引入课堂,而没有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事物,就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讲解“噪”与“燥”的区别时,如果教师仅仅讲解两个字的意思,就会导致学生很难分辨。如果教师运用富有形象力的语言讲解,即告诉学生“燥”的左边是个火,就好像有一堆火在烤着,使周围的环境都变得很干,就是干燥的意思,而“噪”的左边是一个口,就像许多人都在说话,使别人无法休息,就是噪音的意思,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幽默感,就能够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如果教师在作业批改中,也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则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且能够使学生容易接受。例如,批改学生作业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喜欢用“的”,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批注:不该用“的”的时候,你总是用,该用“的”的时候偏偏不用,最后总结说,“的”用得太多,并且有时运用得不很恰当,希望以后要准确、恰当地用“的”。当学生看到教师的批注时,不仅没有思想压力,而且乐意改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进行语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3.灵活敏捷的语言表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不论是在维持课堂秩序还是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都要恰当、灵活地运用语言艺术,避免出现不良后果。例如,我在讲台上板书时,两个学生闹了起来,一个学生正拿着椅子扔向另一个学生,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要把握好尺度,机智灵活地运用语言艺术化解矛盾,从而维护好课堂秩序。我说:“×××同学知道我在讲台上已经累了,想为我搬一把椅子,让我休息一会儿,老师十分感谢你,大家以后也要向×××同学学习,好了,你先坐下吧。”学生听到我这样说,很不好意思,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不良后果的产生。待下课之后,我将这两个学生带到办公室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有效地化解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学会运用灵活机智的语言艺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良好的语言能够增进情感交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好语言这门艺术,学会运用语言艺术,将生动形象的、风趣幽默的、机制灵活的语言艺术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廖圣河.钱梦龙教学语言艺术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6期.徐悦.

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篇3

[关键词]文学语言;特征符号;电影创作;艺术本质

电影是用画面组成的,以旁白、对话等为叙事做铺垫,正如法国的阿尔诺说:“电影是一种画面语言,它有自己的单词、造句措辞、语形变化、省略、规律和文法等。”由此可见,电影艺术魅力的发挥离不开文学语言,电影作为一门综合了舞蹈、音乐、画面、故事情节等多方面元素的艺术形式,文学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影吸收和借鉴了文学语言中精髓部分,并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将文学语言的精华部分展示在屏幕上,是文学语言的延伸和拓展。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象性、深刻内涵和注重想象等特征符号给了电影制作者和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有更宽广的发展余地。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剧情是由剧本经过文学语言的润色编写而成的,其中的人物旁白、对话和场景等也反映出了电影的文学性,两者的巧妙结合促进了文学语言的创新发展,也促进了电影艺术本质的显现。

一、文学语言特征符号

文学语言是人类表述感情的工具,是用文字的形式去塑造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的,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通过抽象的文字语言间接的表达,这给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电影创作就是要发掘文学语言中的特征符号,了解文学语言中的各种特征和因素,加上自己的理解用画面表现出整个故事的本质,使观众享受一个观看电影的美妙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地发现文学语言的符号特征,方便编剧对文本有更深刻的了解,发挥出电影艺术的本质特征。具体地说文学语言的特征符号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文学语言生动形象,有更强的想象空间

文学语言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李清照的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的使用强调了李清照当时孤寂清冷的心情,抒发内心最真切的感受,还有李白的词有夸张豪放的特点,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就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对庐山瀑布的描写更加形象。通过这些手法,使文学语言激发起了人们的联想,这种想象运用到电影中,就会是另一种风景,电影不能直接地表现这种现象,就会通过动作、场景、语言、音乐等的烘托表现和文字语言大致相同的感受。文字语言的这个特点推及到电影中,是需要电影制作者花费更多的心思去研究的。

(二)文学语言的另一个符号特征就是多样性

文学语言是经过艺术性的加工表达人当时的感受的,通过文学语言表达一种感情可以采取不同的修辞手法和文风,更加具有灵活性,不是死板地规定必须采用这一种方式,同时给人更多的可选择空间。例如形容雪下的大,就可以说“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可以说“燕山雪花大如席”。运用到电影中,就是需要电影制作者能够深刻地理解文学语言要表达的意思,更熟练地掌握文学语言修辞和文风特色,在电影画面中,就要理解这些诗句都是用来表现雪大的,在画面上就要突出雪大这一个场景,这就需要很强的文化感觉,可以创造性的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等,通过镜头的重组、景别的设置、色调的调节、声画的对位等准确表现电影的主题思想,既能够表现思想,同时又能够表现电影的艺术本质,展现电影的艺术魅力,给观众美的享受。

(三)文学语言能够表现出深刻的内涵

很多人对读书都有很强的兴趣,对于根据书改编的电影情致稍微减少,这是由于文字语言的特征决定的。电影虽然更能直观的表达意思,但是却不能像文学语言那样充满内蕴。例如小说《妻妾成群》中描绘的女主人公颂莲是一个知识女性,本身具有多思敏捷的性格特点,但是在陈府中起起伏伏,直到最后自我的精神境界在压力之下崩溃,原作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把颂莲的心理变化呈现出来,让读者内心纠结。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却没有小说中那么让受众心碎,因为电影无法把心理过程描绘出来,原文中的颂莲在雁儿死后说的那段话是电影中难以表现的,这一部分也根据电影表现的需要被弱化了,因为如果把心理部分通过电影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电影就会变成另一种味道,让人难以捉摸,脱离基层的观众群体。因此也要深刻地了解文学语言中的内涵,尽可能地表现原著中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制作出更高水平的电影作品。

二、文学语言的特征符号与电影艺术的区别性

第一,电影的文学艺术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电影的文学艺术可以运用蒙太奇的镜头设计手法进行时空的转化或连接,而不会影响其真实性。例如,从瑟瑟寒冬组接到鸟语花香的春天。这种时空的转化是一般的文学艺术很难做到的,但是电影则可以通过画面和声音,加之独特的电影艺术手法将更形象直观的感染电影观众。而文学作品仅能靠苍白的文字表达情感,无法使人直接感触到激动情趣的画面。

第二,电影艺术可以通过造型表达意境,也是它不同于文学语言的一方面。我们熟悉的电影:《逆光》中对春天有这样一段描写:春天踩着湿漉漉的脚步走来了。这是相当有诗意的文学语言,但是电影却很难拍摄春天的脚步。所以,电影中巧妙地运用了造型:丝丝细雨,湿漉漉的地板,撑伞的人群……这种运用造型的手法使得文字由抽象变得具体,观众感受身处其中的妙感。较之文学语言,电影艺术容纳的信息更多,例如,声音、地域特色、风貌,等等。还有就是,人物的塑造方面,电影是通过导演和演员体验的塑造,所以其塑造人物显得更有依赖性和固定性。影像有其具象性,诠释的意义更开放,更生动。比如,文学对卓别林的描写很可能只是一双一字形走路的脚,一顶破旧的绅士帽,一根不断转圈的拐杖和他独特的滑稽的步伐,当然其中会有无数的形容词,但是它依旧不能和电影影像的直观和鲜活相提并论。

第三,电影艺术和文学语言比较,具有拟态功能,而这种功能使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缝隙缩小。电影影像用形象生动的电影艺术形式制造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场景或者是模仿可能发生的情景,将这种预想式的艺术场景变成客观的生活画面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我们称之为“暂时性兑现”的模式。文学语言则是抽象化的,我们通常这样形容时间:白驹过隙、时光如梭……较之文学语言,电影艺术语言的拟态功能可以使电影时间具象化。例如,著名电影《暮光之城2》通过一半的场景变换,一半的场景不变的相互转变的镜头,表现时间运动的流逝和主人公饱受相思的痛苦;还有一部电影《超市夜未眠》,影片通过快速前进的车流来表示时间的飞逝;再者是《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中,通过巧妙的电影艺术手法,画面中两个孩子从火车上翻滚下后长大成人的镜头,表现时光匆匆。虽然其中有夸张的手法,但是它却与人们的主观经验符合,能引起共鸣。电影艺术的拟态功能如魔法般,渲染情节。

三、文学语言特征符号与电影艺术本质的相互促进关系首先,文学语言是电影艺术语言的基础,是一部优秀电影的创作根基。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据我们所知,电影大多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同时,电影中的大量对白和画外音也是要通过文学语言来加工的。这充分体现了电影艺术的文学性。在影视作品中,有些情节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不同对原有的文学作品进行再加工和锤炼,例如,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经过改编后,有些人认为虎妞的形象没有忠于原著,失去了原意,是个立不住的形象。文学作品讲究时间性,其通常用记叙、倒叙、插叙等方式来表达叙事,电影的叙事又兼具时间空间的艺术效果,与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异曲同工。例如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他采用倒叙的文学艺术手法,先讲结局玉生回家为父母奔丧,之后巧妙地引出父亲和母亲之间的恋爱;再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法国导演阿仑•雷乃的经典之作《广岛之恋》,它通过闪回式的交叉叙事手法描述了一个法国女郎的两断恋爱经历。电影如果离开了文学语言的描绘和润色,就好比一座大楼没有了地基,更无法称之为继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建筑、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由此,我们深刻的知道,文学和电影有着千丝万缕、斩不断的关系。

其次,文学艺术对电影有很多借鉴。一方面:文学例如小说的一系列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创作,为电影的创作提供营养和水分。另一方面: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例如《罗生门》《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乱世佳人》《美国往事》等经典电影均是通过小说改编而成的。因此我们说,文学作品是电影创作和发展的不竭力量源泉。同时,我们也发现好些文学作品也是通过电影与公众见面、扩大其影响力的。例如,小说《飘》经改编后叫做《乱世佳人》,《飘》的畅销很大程度上源于《乱世佳人》这部电影的公映。

再次,电影是文学的继续和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欣赏口味的提高,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为电影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打下了前奏。不过,要切记不可把艺术变成技术,而忽略电影的文学性。

最后,电影的发展带动了文学的发展。例如,自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打响之后,这部小说的原创作家苏童备受推崇,声名鹊起,同时,也增强了对其他文学小说的关注度。当然,其中也使得一些纯文学性的作品略有减少。我们认为文学语言特征符号与电影艺术本质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进步、千丝万缕的关系。

四、结语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艺术的发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各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的,也相互渗透和互为支撑。文学语言和电影都是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存在着很多想通的元素,电影的表现力要想发挥到最强就要求对文学语言加以理解,创作出高水平的剧本,同时文学语言的发展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材料支撑,提供了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就是说电影的文学性要求电影和文学语言更好的融合,按照要表达的内容用更巧妙的语言组织,力求发挥出电影艺术的本质,给观众呈现更精彩的影视作品,这是当代电影发展的关键,也是电影制作方面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流.电影编剧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曾耀农.詹姆逊电影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3]王心语.影视导演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4]万益杰.中国早期电影运动与文学运动的错位[J].福建艺术,2006(06).

[5]王玮.音声创作在当代影视艺术中的运用[J].电视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