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低年级劳动教育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1-23 手机浏览

低年级劳动教育范文

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平民化”是必须的,是大势所趋,只有高等教育“平民化”,才能迅速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改变我国资源禀赋的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平民化”程度还不够,还应继续加大。截至2005年,以每万人大学生数量的标准来看,美国为520人,加拿大为580人,韩国为571人,而中国仅为120人。这样的对比说明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应该继续得到推进。但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是,在高等教育“平民化”进程中,劳动力素质提高了,但我国的产业结构却没有随着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而调整,因而就出现了中端劳动力过剩、低端劳动力短缺的局面。劳动力市场对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劳动力的需求并没有随着供给的增加而增加。这是造成我国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选择与市场需求脱钧,有些学生盲目追求高学历,而不注意未来的就业去向,这就导致市场需求不足的专业和教育层次招生过多,市场需求大的专业和教育层次招生过少,结果就是大学生过多,而受过良好培训的技术工人供给严重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供给基本上由国家决定,而需求则由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决定。国家和学校的招生计划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专业构成,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多是基于前一两年的“热点”,对“热门”专业一拥而上,这样就造成了四年之后这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几年前的“法学热”为例,几乎每个学校都建立了法学专业,而对高素质法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虽在增加,但增加幅度完全不能与毕业生的增加量成正比,法学毕业生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就业难现象尤为突出,大量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与本专业无关。另一方面,对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偏见让教育层次的偏误性渐行渐远,劳动力市场对本科生及专科生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必须要从政策上鼓励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低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调整到中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摆脱中端劳动力过剩、低端劳动力短缺的局面。“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是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不相匹配的象征。应该更好地利用我国教育的成果――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劳动力,而不是仍然依靠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创造企业的利润。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这种现象已经困扰了我国几十年,现在,我们有了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就具备了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从而有可能摆脱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困局。因此部分产业应该尽快重组升级,提高效率,更好地运用人力资本的积累所带来的收益,减小资源配置上的无效率,为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新的力量。国家以及个人家庭耗费大量资源培养的大学生不能从事最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

低年级劳动教育范文

当前,在不少教师中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意识淡薄,课堂教学方法简单,改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已迫在眉睫。

思想品德课要做到一课一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所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为目的,系统地理解每册、每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做到每一节课都能有所收获。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下教学基本内容:热爱祖国教育、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爱人民爱劳动教育、爱学习爱科学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健康和心理品质教育。大纲对小学生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已按年段明确规定:在低年级只要求学生知道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当好值日生,在家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课文《自己的事自己做》。中年级则要求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要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学会做饭菜》。高年级要求学生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勤劳守法、劳动致富光荣;损人利己、投机取巧可耻;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如《从小学创造》。如果教师把握不准各年段的教材,对小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层次就很可能提得过高或降低要求,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通读全套教材,明确大纲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以便各就各位,瞄准目标,搞好教学。

广泛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凭书讲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根据教学任务和教材特点及师生实际精心选择教法,采用了故事、游戏、小品表演、儿歌等形式,运用幻灯、挂图、摄影、录音、录相等教学媒体。如教低年级《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先让学生学儿歌,再让学生看摄影。孩子们看到的是只有亭、桥和光秃秃的公园,然后教师用复片为公园种上花、草、树,这样整个公园变得有生气了,以景激情,让学生懂得爱护花草树木、美化环境的道理。对中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选择摄影、歌曲、幻灯、录相等手段。教学《林则徐虎门销烟》,先让学生在看书、听录音后,带着课后的问题看录相《林则徐》片断,学生从心中油然升起对林则徐这位杰出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到了高年级,事理型的课文增多了,可用摄影、录相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来辨明事理。如教学《祖国河山多壮丽》,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祖国名山和风景区,然后用幻灯片介绍泰山、华山、黄山、武夷山、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西双版纳、大兴安岭等,让他们领会名山之秀,景色之奇,引发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为保护名山、建设风景区作贡献的情感。

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低年级劳动教育范文篇3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懒惰习惯,那么要想改过来不容易,现在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使得这些“小太阳”、“小公主”备受宠爱。如果不从中小学阶段就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培养良好劳动习惯作为教育教学目的之一,这是非常正确、十分必要的。针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要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一、劳技课应从以“讲读课”为主要模式变为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

劳动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情感,学会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完成。实践性是劳动课的一项基本原则,实践为主是劳动课教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学生主体”教学思想的体现。劳动课教学实践证明,只讲不做,哪怕讲得再精彩效果也会不佳。会说不一定会做,一动手问题就暴露。劳技课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有利于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有利于劳动技能转化为劳动习惯。每次劳动前讲明本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参加劳动的兴趣和自觉性。通过劳动实践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学生热爱劳动,为养成劳动习惯奠定思想基础。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培养坚持劳动的意志力。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学会劳动技能,感受劳动成功的愉悦。在劳动评议中表扬认真劳动、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劳动的学生,不断调动他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

二、劳动教育阵地从单一的课内教育变为课内与课外、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同心协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学生养成一定的劳动习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同心协力、相互配合,改变只在教室里进行劳动教育的做法,努力使课内劳动教育向三个方面延伸,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劳动知识、技能运用于课外生活中。如中年级学习“打扫卫生”一课后,要求学生会洒水、扫地、抹桌子、擦玻璃、倒垃圾,除承担本班教室内部的卫生外,还要承担班级卫生责任区的清洁卫生,实行轮流值日,坚持一日两小扫,一月一大扫,养成讲卫生的劳动习惯。还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给校园里的树木花草浇水、除杂草、松土,组织课外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二是学校与家庭结合,学生的自理生活劳动大都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家长在培养学生自理生活能力和自我服务劳动习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求家长阅读孩子的劳动课本,成为孩子校外劳动实践的指导教师,督促孩子自觉参加家务劳动,达到家务劳动“十会”要求。为使家、校一致、相互配合,可建立“劳动教育联系卡”,请家长逐周评定孩子家务劳动情况,使家、校情况相互反馈,指导和监督形成合力。三是学校与社会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工厂企业,带领学生给农民采茶、捡茶梗,参加校办工厂劳动。开展“红领巾一条街”、“楼道小队”活动,为军烈属和五保户送温暖活动,等等。在这些劳动和活动中,学生加深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培养劳动习惯的目标要求要从笼统的单一要求变为有计划的分层要求、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是学习的一般规律,又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短期到长期、由简单而复杂的渐进过程。那种全校“一刀切”的统一要求,全校“一锅煮”的同一内容,是不可能达到良好效果的。小学劳动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三年级以上的各册课本中,把课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构成了现在比较完整的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系列。按照劳动课大纲和教材编排序列,循序渐进地进行劳育和习惯培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学生力能所及、乐于接受,技能容易学会,习惯易于养成。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教好一册册课本,而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就等于隔断了构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生长的链条。如果不注意使教学内容往课外、校外延伸和巩固,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就会因断断续续而难以养成。因此,劳技课教师和班主任要系统地整体把握劳动课教学大纲,驾驭劳动课教材,按照大纲和教材训练序列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培养劳动习惯要因人而异,讲求实效,提出养成目标宁低勿高,安排训练内容宁易勿难,提出习惯要求宁少勿多,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培养,实现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目标。

四、学生劳动成绩由教师单独评价的办法变为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