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低年级教学论文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1-23 手机浏览

低年级教学论文范文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人的认识总是从外部丰富多彩的世界通过感官经过抽象概念化形成的,所以学习一定要从生动丰富的情景开始,因此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利用计算机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多媒体集成性为学习者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情景:设计一幅满天繁星并伴有音乐的美丽星空,画面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出了生动的画面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下试着数数星星,优美的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情景的创设满足了学生的情感,艺术和审美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了学生去自主学习和探索。

提供学习时空,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以往的教学中,低年级的识字一直是一个难点,尤其新教材加大了识字量,课堂教学中往往难以按时完成,而教师又很难做到针对学生不同学习情况使所有学生全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识字任务,难免造成部分学生识字生疏,量少。在网络环境下借助计算机正好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

学中玩,玩中学

在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用文字,声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将音,形,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显示给学生。一年级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也快。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一个“游戏乐园”模块来巩固学生的识字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牢汉字。

营造表演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学习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必须有一个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到知识的乐趣。在学生独立识字后,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的形式相互交流,进一步巩固了识字效果.在识字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互帮互学,又加强了学生的团体精神。在教学中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学文中让学生把课文读给自己的小伙伴听,让学生邀请好伙伴一同表演等,师生共同唱歌表演,这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变学习活动为学生的情感内需,而且极大的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尽可能扩大了学习的全体性参与,把学习变成一件愉快的事。

感受语言,体验情感

首先,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如,在学生对张衡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用“你喜欢张衡吗?为什么喜欢?你能读一读那句话吗?”这样一个连续的问题,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其次,语文教学是一个认识和情感相生相伴,互相促进的过程。因此,认识必然与情感相随,而语言训练若离开了情感,便如同失去了灵魂一般。在网络环境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任意选择想要学习的段落来重点学习。将自己的想法和老师,同学们一起交流。因此,活动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感受语言,体验情感。

利用Internet拓展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知识

在很多课文学习完内容后,我就利用网络及时拓展。如将“张衡小故事”,“星空直播站”介绍给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发了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在学习中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了获得新知识的快乐。

总之利用网络网络优势辅助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课不论是前期准备工作,还是课堂教学过程,都让学生们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但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作为教师,同样也让我受益匪浅。课前准备工作,现场组织教学工作的难度都大大增加了;对教师的课堂组织应变能力,学习困难的即时诊断,能力发展水平即时估价能力,知识的准备水平,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等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对于我这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来说还有些欠缺,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敢于否定自己,不断学习以拓展知识面,深化对各类知识以及知识整体的理解……

低年级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情境;兴趣;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60-01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离不开“读”“写”“练”三字;这所谓“语文三字教学”方法,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利用“三字教学”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和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多年工作中,我认为“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与学习的重中之重。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以看出“读”的重要性所在。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由此可见在语文的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老师能够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教学手段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可以极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最容易避开周围环境干扰,全身心投入在课文上,能身临其境,融入文章意境;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范读领读

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的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不长,老师的朗读形式如果单一的话容易使学生犯困和厌倦而失去兴趣。所以老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应灵活的方法,比如说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在朗读中体验读书的乐趣。

二、以读带说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能力正处在发展初级阶段,他们所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够,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以读带说,读说相得益彰。

三、多读少讲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朗读读,以朗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精准、流利”。

四、突出重点

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但是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突出关键词关键字,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目标清晰

朗读不能一味的、盲目地读,要有意识地注重朗读训练语文的清晰目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要多读,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要体现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这样的朗读层次;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然而,在许多的课堂上,却少有琅琅的读书声,很少听见饱含感情的朗读,不少学生的朗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六、激发创造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

低年级教学论文范文篇3

一、文与图相结合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大熊猫》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大熊猫长得什么样?大熊猫爱吃什么?由于这些插图非常生动具体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象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读与思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特别的作业》一文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教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主读书,然后引发思考:1、文中小丽带来的作业特别在那儿?2、为什么大家认为小丽的作业最好?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水到渠成。

三、读与说结合如果说“读”是对信息的输入,那么“说”就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学完《拔苗助长》,我就及时引导学生“说”:“你想对文中的种田人说点什么?”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一下子被学生说透了。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读与演结合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池塘边的叫声》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将课文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教学效果令老师非常满意。

五、读与画结合这里讲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的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如学习《看花灯》后,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花灯画下来。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