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微型课概念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1-24 手机浏览

微型课概念范文篇1

一、背景

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化学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高中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化学2专题一第三单元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是学生从微观世界看物质多样性的两大主要视角,这块内容的重点在于两者的概念辨析。原人教版教材编写时把同素异形现象放在第六章氧族元素之臭氧介绍中,另同分异构现象则安排在第二册烃的教学中,这样导致两个概念教学的时间跨度大,不利于学生对比巩固。而新教材做了如此编排之后,显然更有利于学生从物质多样性的角度来对比学习,但是省学科指导意见中安排了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各一课时,个人认为在如今课时比较紧张的前提下,可合二为一并进行了尝试。

在新课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理念的指引下,我以比较的方式,通过搭建模型的手段依次引出同分异构现象和同素异形现象,进而推出两者概念的对比。考虑到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质结构模型,设计在搭建模型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看模型、用模型,体会空间的立体结构,能体会结构的不同才是造成物质性质差异的根本原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碳的同素异形体以及C4H10、C2H6O等同分异构体为例认识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进而认识由于微观结构不同而导致的物质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搭建模型、多媒体图片展示、教师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等方法认识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究化学本质问题的学习兴趣,同时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以金刚石、石墨以及C4H10、C2H6O等同分异构体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的不同从而导致的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

难点: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位素三个概念的辨析,金刚石和石墨微观结构比较

四、教学策略及手段

媒体辅助法、学生分组搭建模型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我们知道人类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可是物质世界是极其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到底一百多种的元素是怎么样形成数千万种不同的物质的呢?(学生讨论回答)好!今天我们从另外的视角来看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在认识元素的基础上对比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疑问,急于求知。

2.感悟模型—引出同分异构现象

观察桌上盒里的模型素材,已知不同颜色的小球表示不同的原子,小金属棒表示化学键,告诉我你的判断:哪个是碳原子,哪个表示氢原子,哪个又是氧原子。(学生回答:根据原子大小判断;根据球面上的孔判断,碳原子应该形成4个共价键,有4个孔,氧原子应有2个孔,氢原子则是1个孔)好!接下来,你们想办法把4个碳原子连在一起。(学生连接模型得出两种不同的结构,分别展示,加强对照)接下来,你们再把氢原子连上去。(学生连接氢原子后同样分别展示,并请一学生回答连接的依据)很好!我们已经能根据原子大小和成键的数目来认识模型中的各原子,而且也能初步搭建一些模型。祝贺大家打开了我们的模型世界的大门!接下来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手中的模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构不一样,原子个数和分子式一样)这两者就是同分异构体的关系。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书本中乙醇和二甲醚的结构,强化概念。然后对照模型写出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结构式,体会结构式和模型的不同和联系。最后要求学生把5个碳连一起,从而得出碳原子数越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越多,自然就得出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其中一个原因。

设计意图:这是我们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模型,如果直接给出整体模型难免会有囫囵吞枣的感觉,也许课后只余模糊印象。因此,我设计通过分组实验,先从认识原子模型开始,然后通过化学键连接成具体的物质模型。在连接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构,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同分异构现象。接下来再让学生改编模型,试试5个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同样很轻易的理解了碳原子越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肯定越多。

3.利用模型—体会同素异形现象

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可爱的模型,接下来请同学们来搭建个金刚石的模型,看看你搭建的模型是否真如金刚石般坚不可摧。(学生兴致高昂,积极动手)(教师展示石墨和足球烯的模型)观察这两个模型和你们的金刚石模型有何异同之处。(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同素异形现象,再结合书本阅读其它常见同素异形体(氧:氧气和臭氧;磷:红磷和白磷)。

设计意图:在初步认识模型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搭建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同时可以进一步巩固对模型的认识。再结合已搭建好的石墨和足球烯的模型,很容易就通过对照得出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4.对照模型—理解结构决定性质

设疑:图表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的对比,思考:为什么同素异形体之间有性质的异同?师生双边活动:从金刚石和石墨模型中分析两者结构的异同点。(构成金刚石的微粒是C原子,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结合成空间网状结构,金刚石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正四面体;构成石墨的微粒是C原子,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在石墨的每一层,每个C原子与周围3个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排列成平面六边行,无数平面六边行形成平面网状结构,石墨的不同层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再逐一分析结构与性质的联系。

设计意图:从字面上看,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既有同又有异。性质上的差异性是学生已经认识的,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学习方法,自然会比较两者结构上的差异。

5.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小结、回应课前的设疑,再以表格形式比较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位素三个概念,并以相应的练习巩固。

六、收获与反思

1.模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会学生认识模型,利用模型是这次课的一个新任务,让学生在摸索中体会微观世界的奇妙!

2.同素异性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在学生认识、利用模型基础上自然引出

同素异性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原本是两课时的内容,考虑到两者概念的辨析及与模型的联系,大胆做了合并的处理,个人认为处理得当,有新意,课后效果不错。

微型课概念范文篇2

【关键词】微课英语教学中职院校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中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中职英语教师也在寻求和探索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微课就此诞生,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逐步渗透到中职的教学活动中来。将微课与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能帮助教师突破平常难以突破的难点,提升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1.微课的概念。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微课程”(MicrosoftClecture)概念。他的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在此基础上,胡铁生先生首次在国内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一种基于构建注理论,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手段,其核心理念将重难点制作成5~8分钟时长的视频,实现资源共享。

2.微课的特点。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三、微课在中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将知识点顺利地传授给学生。而微课能够解决目前职校英语教学的难题。因为我们知道,一堂课45分钟,真正的难点讲解最多也就在10到15分钟左右,而微课刚好满足这个条件,并能以相对直观和形象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最核心的知识,提高了英语课堂的效率,解决了英语课枯燥和乏味的问题。

2.能切实地解决英语教学中的重难点。微课主要是集中对于英语教学中的某一个难点、疑点或重点进行分析讲解和操练,知识集中精练,学生易于掌握。对于教师而言,有时候教师花一节课的时间也未必能将这个难点问题讲授得清楚易懂,微课不但帮助教师节约了时间,还能简洁明了的帮助学生明确了重难点,掌握了核心知识。

四、微课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在课前引入微课。在上英语课时,可以适时地用微课进行导入,提高英语的课堂效率。例如:在讲解KFC的那篇课文时,我们可以讲肯德基的文化背景,创始人等内容制作成视频材料,在课前导入时放给学生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篇课文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2.在课中引入微课。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枯燥的文字和教师的不断讲解已经让学生乏味,课堂效率已经开始下降,因此,这时候如果能够恰如其分的使用微课,可能会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在凤凰教材第二册中讲到安全的那篇阅读,教师可以直接用微课展示家中的一些不安全的地方,让学生找出来,并加以纠正。这样不但能够将上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操练,更能让教师在第一时间就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了课堂效率。

3.在教学重难点时引入微课。一节英语课的重难点是否能够被学生掌握直接关系着本节英语课的质量和效果。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满堂灌,但结果不不如人意。而这时我们可以适当地引入微课,帮助教师解决重难点问题,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解英语祈使句的句型时,可以引入一个英语祈使句的微课视频,不但图文并茂,而且生动有趣;不但有即时讲解,还有适量练习,突破难点不是问题。

4.在巩固练习时引入微课。一节课讲完了,很多情况下,教师会选择口头操练或者书面练习的形式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但是最后那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并不能完全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时仍然可以使用微课进行,比如在讲到指路的操作训练时,教师通常采用的手段就是给个地图,让学生用刚才所学到的指路的问答方式进行操练。这时我们可以使用微课的游戏环节,你发出指令,动画人物就开始按你的指令去走,直到最后到达目的地。这样的方式更加有趣,也具有一定的闯关竞争模式,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到最大。

五、总结

微课是教育教学中可以使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它能够将课堂化繁为简,通过短短的5到10分钟的时间,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实施一个教学环节,帮助教师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应该要知道,微课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讲解,也不是所有的重难点或疑点都可以用微课来突破,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所选择,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教学环节中使用适当的微课,可以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朱F媛.微课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微型课概念范文篇3

教学实践中,本人借助“微课”这一微时代的技术,以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中的“你知道吗”“易错题”“思考题”三个版块为切入点,为小学数学概念中的“非正式学习”助力,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互补、交融、贯通,进而开辟“微课程”概念教学的实用之路。

一、“你知道吗”的“微讲堂”:为概念理解注入文化元素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教材中“你知道吗”版块中不仅包括《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中许多看似不作要求但又与日常学习息息相关的数学概念,还有一些在老教材中作为重点教学而在新教材中却淡化的内容,同时还包含为有机渗透文化而特设的相关概念知识专题。专题大致分为“丰富的数学阅读、实用的课内延伸、丰盈的课外拓展”三方面内容,帮助小学生在人文润泽中、原味解读中、升华理解中感受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有的因教学时间的限制或考试分值的比例而对此版块视而不见,也有的只是教师“照本宣科”或学生“自主阅读”而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使“你知道吗”的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如何让“你知道吗”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笔者倡导以“你知道吗”为载体,开发设计情境化、可视听化的“你知道吗小讲堂”系列课程,让学生能触及分享这些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产生“心向往之”的学习动力,把“你知道吗”真正变成学生的“知道”,翻转上述“你知道吗”的教学模式。

如教学《认识分数》一课中,教师于课前将相关“你知道吗”的分数概念合理整合,制作6-8分钟的“分数小讲堂”微视频课程。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认识到分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之后,通过观看此微视频,了解“分数在人类不同发展时期的表示方法”,让学生既了解分数知识的起点,又对分数知识的长远发展有所展望,真实享受到知识丰盈带来的无穷乐趣,实现“你知道吗”教学作用最大化。

如此,“你知道吗”的教学实现了“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互补,不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是在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二、“易错题”的“微教学”:为数学概念巩固与应用助力

小学数学概念抽象性较强,加上对概念理解能力较差是小学生思维固有的特点,所以在概念教学中总会出现一些人数多、频率高、纠正难的概念易错题。而现实中总有一些教师缺乏对这类习题错因和易错的专项分析,而简单采用“重复订正”的办法,致使屡订屡错的现象频频发生。面对这样的教学形式,笔者认为应以研究者的角色,视“错题”为研究对象,将错题变为引导学生进行再探究的学习资源,教师优化教学的有效载体,形成“概念易错题”微型系列课程,真正做到“容错”与“溶错”并举,“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方式的并存。

因此,教学实践中我首先将各种学生上课听不明白的、易错的典型概念习题收集整理,建立“易错题微教程”资源库,以“典型习题――错因分析――学以致用――回顾总结”为微课模式,从“一道题”上升为“一类题”的思想方法点拨,开设小学生“小灶”式概念碎片学习空间,满足小学生个性化“非正式学习”需要,使“正式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或学生在不方便询问教师以及一部分小学生不敢询问教师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微课程的学习,合理弥补大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在“非正式学习”中切实体会到“学有所用”,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习方式的交融。

三、“思考题”的“微思考”:为学生素养提升增效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从一年级开始安排“思考题”,因涉及的知识面宽,思维要求高,能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又因思考题涉及的数学思想深刻,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要求高,能够发展数学思维,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然而,小学数学思考题的教学像把双刃剑,处理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纵观当今的思考题教学,一部分教师灌输为主,导致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用不上;一部分教师则因思考题不作为教学和考试的要求,而把它作为教学内容的附属品……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看见课本或作业本上的思考题和星号题往往熟视无睹,难以体会“迎难而上”的解题乐趣,也容易抹杀学生解数学思考题的兴趣和创造性。

笔者于教学实践中,把每道思考题结合单元、学段教学目标,建立技术化、数学化、趣味化为一体的“微思考讲堂”系列课程。利用动画卡通、电子特效等形式让微视频更加生动有趣,还利用思维导图等呈现方式使相关思考题所涉及的知识要点展示更加简明,同时在微课中补充相应的针对性练习与答案,并转化生成微视频的二维码分发到每个学生手中,统一粘贴于对应册数的数学书扉页。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和家长一起通过扫描二维码再现学习过程,使家校合作、个性辅导成为现实,也使“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切实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微型课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职;药剂学;微课设计;微课制作

中图分类号:G434;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457(2018)04-0122-002

0引言

微课,即微小的课程,是指以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完整而简短的教与学全过程。[1][2]

微课多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将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制作成短小而精致的短视频,作为学习资源供学习者学习。孟祥增[3]等人认为微课具有以下特点:教育性、共享性、目的性、趣味性。微课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可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利用微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反复地学习,并且可通过网络平台或其他方式,实现共享,既适用于课堂上的集体教学,也适用于课外辅导及个体自学。这比传统的课堂教育更加方便、有效率。微课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并围绕对应教学目标展开对应的教学活动。同时,微课必须生动、有趣、充分联系生活、才能抓住学习者的目光,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微课之特色在于“微”,即一个微课涵盖的知识点不可过多,通常为一到两个知识点,制作视频时长也不宜过长,以免造成学习者学习疲劳。微课虽“微”,但它始终为课,这就要求它必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作为一个课程的结构必须完整,应具备有展示学习目标、讲解知识点、小结及课后练习等部分。

1微课在中职药剂学中的教学应用

1.1学科特点与学情分析

药剂学是学习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4]药剂学是一门侧重于实践的学科,近年来提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效果。然而,本课程还是存在一些枯燥而抽象却很重要的理论知识点,中职学生普遍对此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容乐观。针对此类知识点,我们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微课,把知识点融入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学习效果,同时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

1.2微课在中职药剂学中的应用策略

1.2.1知识点选取

微课将课程的知识碎片化,将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的学习任务,再逐个突破。我们在选取知识点制作微课可考虑将重要的知识点作为选取的对象。选取时必须要适当取舍,即取其重难点,舍弃一些无关内容,这样才能使微课微小而精湛,即主题鲜明、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学生通过这样的微课才能清楚地明确自己要掌握什么以及自身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例如药剂课程中的“表面活性剂及应用”章节内容。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制剂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内容处于教材各液体制剂内容之前,是学习液体制剂的基础。该章节当中提到了两个概念——“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掌握表面张力及表面活性剂的概念是本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表面张力的概念是学习难点,表面活性剂的概念是学习重点。基于传统教学,这两个概念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单从字面上来理解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学习兴趣较低。我们可选取“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这两个概念作为微课的知识点,把生动有趣的生活现象与这两个概念有机结合,深入浅出,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突破重难点,使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1.2.2设计思路

1.2.2.1微课宜简、短

“简”,则是在设计微课时应尽量做到画面简洁,避免对画面进行过多无关的装饰,因为过多的装饰易分散学生对知识点的注意力;微课常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在短视频制作过程中,应事先准备旁白稿来保证配音简洁,持稿配音能有效防止口头禅的出现,避免学生出现听觉疲劳。“短”,则是在保证能够阐明概念的前提下,微课的时长以短为宜。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课堂上播放过长的教学视频易使学生出现视听疲劳,学生通常在视频播放的前几分钟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注意力相对集中,而之后则极易走神。因此,为把握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黄金时间,微课时长应确定在5分钟左右,保证学生能够专心地通过微课掌握知识点。

1.2.2.2开篇设疑,结尾解疑

好比一部电影,必须有一个悬念才能吸引观众。因此,可在微课的开篇设置悬念,即以生活小常识为学生设疑,并在微课结束之前为学生解疑。例如在介绍“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这两个概念之前,可设疑:“涂上肥皂水是否可以预防汽车玻璃起雾?”,此疑问紧密联系“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这两个知识点,且与生活息息相关,是学生在生活中极易接触到的小常识,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带着问题学习知识点。而微课结束前要为学生解疑,让学生可检验自身对知识点的掌握效果,并使学生有一种“真相大白”的快感。

1.2.2.3设置兴趣点

一部电影除了主线之外,必须要有其他的情节推进,即“看点”,才能引人入胜。因此,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注意要设置兴趣点。如在讲解“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这两个知识点时,可设置下列四个兴趣点:“水珠为何是球形的?”、“表面张力经典硬币实验”、“吹泡泡为什么要用肥皂水而不用纯水?”、“克服眼镜易产生雾气的方法”。前两个兴趣点联系表面张力的概念,后两个兴趣点则联系表面活性劑的概念,四大兴趣点趣味性强,能将知识点化抽象为具体,以此突破重难点,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微课吸引力。

1.2.2.4注重互动

微课视频要做到具有很强的互动性有一定的困难,而不具备互动性的视频又相对枯燥,因此,制作微课应尽可能提高微课的互动性,可采取如下方法:一是,采用对话形式的旁白,让学生感觉到微课视频在和自己对话,拉近微课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互动;二是,适当使用语气助词,例如“啊”、“哦”、“哟”等,这能使微课更富亲切感,更加生动、活泼,当然,应避免过分使用;三是,在微课中为学生设置“小任务”,如表面张力硬币经典实验当中可设置让学生在心中默数滴数的环节,提高互动性与趣味性;四是,在微课末设置习题,起到一定的互动作用,并使学生通过做题巩固知识点,检测自身学习效果。

综合以上四方面,微课总设计思路可为:展示学习目标设疑引出主题结合现象阐明概念解疑与延伸小结与习题,微课的展示沿着此思路推进,“兴趣点”贯穿思路,均匀分布于微课之中,以达到“看点”不断、学生时刻不分神的视听效果。

1.3视频制作

微課视频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目前有关微课制作视频的方法可分为五类:教学录像型、屏幕录制型、多媒体讲解型、动画讲解型、视频剪辑型[3]。以上五种方法都是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采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如Authorware、Powerpoint2010、flash动画、方正奥斯等,完成微课的制作。我们在选择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和制作软件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再作选择,不同的知识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展示将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在介绍“表面活性剂”和“表面张力”,可采用以多媒体讲解型(采用PowerPoint2010)为主,视频剪辑型为辅的制作方法。通过多媒体讲解呈现教学内容及有关图片,通过视频剪辑展示表面张力硬币经典实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与软件,在视频制作过程中都应注意画面的流畅性,画面的细节可加以丰富,画面与配音要合理衔接,这样,才能让微课展示更加流畅,达到好的视听效果,使学生有好的观看体验,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2结语

一个优秀的微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中职教育中,尤其在药剂学这种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利用好微课这一新兴的教学资源,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能大程度地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印象深刻,达到可观的学习效果。当然,微课在我国正处于由数量到质量、由规模到内涵的转变实践。[5]在制作微课时,我们应力求精湛,注重实用性、专业性,决不能粗制滥造,避免粗糙的微课给学生带来不良印象,对微课失去信心,对微课学习产生抵抗心理,使微课被边缘化。

【参考文献】

[1]徐颖丽.将微课引入现实课堂教学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7):252-253.

[2]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70-72.

[3]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4]陈慧.关于中职药剂学中“片剂的包衣”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8):37-38.

微型课概念范文篇5

关键词:微观模型科学概念尝试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学习过程就是改变学生的初始想法,不断修正和完善概念的过程。传统的概念教学,常从学生的生活世界或实验入手,即对宏观的感知、归纳并推理形成。因为这种教学从呈现方式上看,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特征;从课堂组织上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原有认知,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其实,有时候就算是相同的概念、相同的时期、相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都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次“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使我对微观模型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一、微观模型让概念变得更易想象

在一次科学教学中,我突发奇想,利用学生掌握得较好的模型知识来开展“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先从水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结构入手,让学生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纸片在黑板上摆放相应的微观结构模型。继而提出八年级上《科学》中学过的水的电解实验,让学生尝试着摆出相应的微观模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反应中各种物质分子个数的观念。在几分钟的探讨磨合之后,学生不仅能用微观模型解释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本质,还能用微观模型解释其他常见的化学反应。我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发问:“在每个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变吗?原子的个数和种类变吗?”问题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使学生明白了: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道理。这样质量守恒的道理就很明晰了。

事后,学生在解决质量守恒或分子、原子模型有关问题的时候,竟然觉得应付自如。他们普遍认为,有了这种模型的概念之后,对这一类问题的想象变得是那么的具体和容易理解,也就是说:微观模型让概念变得更易想象。

二、利用微观模型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概念成功的原因分析

1.从质量守恒的科学发现史认识人们认知的缺陷。

质量守恒是科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当初很多实验现象使人们建立了“质量不守恒”的观点。之后罗蒙诺索夫(1756年)和拉瓦锡(1777年)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质量守恒定律;后来德国朗道耳特(1908),英国的曼莱(1912年)用极其准确的实验证明了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但人们往往对测量持怀疑态度,很难接受质量守恒的事实。直到微观模型的建立,我们明白了“化学反应中微粒种类不变、微粒的数目不变”的道理,质量守恒的概念才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这说明人们的认知有容易受到原型复杂因素干扰的缺陷。

2.传统实验教学对思维过渡的衔接欠缺。

传统的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是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拿出木条点燃,燃烧后问学生质量有变化吗?之后为了定性地研究,教师会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碳酸钠与盐酸在开口的容器里反应过程中的天平指针偏转情况,或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反应前后质量为什么发生了变化?(2)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测定反应前和反应后的各物质总质量的变化?

思考后,师生一起设计白磷燃烧或CuSO4与NaOH反应,观察天平指针是否发生偏转的实验。让学生在尝试实验设计的同时,得出质量守恒的事实。看似相当严密,并有事实作为依据,但是在运用定律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对参加反应和生成各物质质量总和的理解总是那么的勉强。因为教学中我们称量的是反应物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或生成物与剩余物,以及仪器的总质量,而得出的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的总和,在这个过渡中好像缺少了某一个中间环节。所以在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会反复出现同一类理解上的错误。尽管我们也向学生说明了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在化学变化中都不变的道理,但由于这是在实验基础上补充上去的,还没有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形成知识图式,所以知识的亲和性较差。

3.学生头脑中模型与符号概念的建立是顺利实施的关键。

从表面现象上看,宏观到微观或由宏观现象入手形成某一个概念,符合由“知”到“不知”,再由“不知”推出“新知”的一般认知规律。这种教学还可以保证自始至终能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气氛肯定比较活跃。而由模型引入的教学,一开始学生就会觉得教学内容很难与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而无法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

但是当我们在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的学习之后,学生头脑中就积累了大量的模型知识,再结合我们平时对模型的应用与理解,加上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渐形成,并达到一定的水平,已经初步具有运用模型解释常见的一些现象(如:水的三态变化到密度的改变、原子结构、相对原子量等)的能力。再加上学生已经在八上第一章中已经学过“水的电解”,宏观的现象和实验操作都比较了解。这样的特殊时期,从微观模型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刚好适时弥补了学生认知的不足,并以微观模型简约、明了的特征,使复杂背后的规律变得简单易懂,易于操作和想象分析,符合多维构建使认知结构更加完整牢固的特征。

三、以微观模型构建科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好教师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差教师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学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至理名言。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教学方法。这里就针对利用微观模型构建科学概念教学谈一些思考。

1.以微观模型构建科学概念是概念教学的一种模式。

科学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经验一步一步地拓展他们的观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一定的操作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概念转变。我们普遍认为:幼儿和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概念形成要依靠大量的实践活动,所以“做科学”被大量幼儿或小学的科学教师采纳;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科学教学则要逐渐由“做科学”走向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这些都是有效的教学模式。其实概念的教学我们还常采用移用、类比、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公式变形、应用巩固等方法使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强化和内化。当然,在不同的场合我们就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以微观模型构建科学概念也只是概念教学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提起模型,肯定要有相应的原型。真实的情境就是我们研究对象的原型,作为原型的客观事物所处的多种因素交错,联系复杂纷乱,容易造成人们面临问题难以着手。而科学模型并不需要与原型在外部特征、质料、结构和形态上一一相似。可以撇开那些次要因素、关系和过程,将主要因素、关系和过程突出地显示出来,以便于人们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尤其是对那些“时过境迁”、不能再现或微小的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我们更需要借助于模型研究。也就是说利用模型可以有效排除客观事物及其它复杂因素的干扰。

2.每一种模式都有它的合适人群、合适内容和出现的最佳时机。

在八年级下的“质量守恒定率”教学中,采用模型教学建立概念是在比较合适的人群中找准了合适的时机开展的有效教学。假如我们提前在八年级上《科学》“水的密度”一节中利用微观模型开展教学,就要花费很大的劲使学生建立模型的概念才行,因为此时的学生、此时的内容还不具备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最佳时机。而我们在复习课中运用模型进行三态变化的解释之后,再尝试用运用模型重新认识水的密度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3.利用模型开展教学的策略也有多种,加强研究对促进有效教学意义深远。

相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更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更多的有效教学应该是多种策略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目的的。知识、情境和学生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教学策略也变得多样复杂。所以利用模型开展概念的有效教学还需我们加强研究。

4.让模型经历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才能使模型教学更具活力。

概念是一类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现象、过程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它具有明显的简约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从建构主义角度看,教学就是一个使学生进行“理解学习”即由强调知识的“客观性”转化为注重学习主体内在的思维过程。即学习是一个把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是知识在学习者的思维中获得明确意义的过程,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也就是说:实际意义是概念的生命,模型与概念的简约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只有加上“意义的赋予”才使教学更具活力。为了让模型教学更具生命活力,我们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模型不能等同于原型。我们利用“芝麻和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的结果解释“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减少的现象”,从而推论出分子间存在间隔。结果很多学生便错误地认为:“芝麻和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这种模型与原型混淆现象的出现是我们没有让学生弄懂模型与原型的特征关系造成的。

二是模型代替不了实验。模型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利用模型开展教学是达到某一教学目的的一种策略。但模型建立起来的概念只有接受原型的检验,才能使概念变得有意义。而实验可以是真实情境的再现,也可以是模型环境下的一种模拟。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此时的模型教学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知识从实践中来,更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模型研究方法虽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体现了正确科学理论知识的模型上进行实验,其结果往往会优于实际情况,但这也绝对代替不了事实。当然,利用微观模型开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很大的优势,我们要加强研究,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适度、适时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志伟,陈秉初.中学科学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2.

[2]刘来福,曾文艺.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微型课概念范文1篇6

[关键词]微课程;高职高专;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大力推进,“微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由于高校和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微课程”的应用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有所调整,才能在教学应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在此,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方法及发展现状,对于“微课程”对高职高专教学的影响做一个分析,以有利于该方法在高职高专教学体系中取得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微课程教学法的起源

微课程(Micro-lecture,Micro-course)最早起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该校LeroyA.McGrew教授在教学中,注意到有机化学概论的教材内容专业冗长,并需要集中性地花费大量精力去进行学习,为了普及非专业学生和普通民众的有机化学知识,在1993年提出了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即将专业知识体系分割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将概念的引入、解读和应用三大部分在60秒的课程中完成,以方便人们在零碎的时间或是非正式场合能够进行学习。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Penrose提出了“Micro-lecture”教学方法的概念,自此,微课程教学法的概念开始在我国教育界引发广泛关注。

二、微课程的概念及特点

对于“微课程”的概念,我国诸多学者都做了研究,并给出了不同的理解。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教学时间在十分钟之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问题的一个小课程。佛山的李铁生老师则在2010年提出了“微课”的概念,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该概念其实即为“微课程”的概念。虽然以上给出的微课程的概念不尽相同,但不难发现,大家对于微课程的理解和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的,由此,笔者认为:微课程应该是以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为出发点,以网络媒介为传播途径,以微视频为教学载体,有针对性的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而展开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的教学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

总体来说,微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目标更明确。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时间为4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对于教师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难以把握。此时,微课程教学就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课程教学的缺陷。微课程的微型教学视频针对某个教学主题而展开,使得教学目标更为明确。

(二)便于传播。当今时代又称为“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和便携智能终端设备已经广泛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这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他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使用手机、便携式电脑等设备在任何空间里进行微课程的学习,突破教学空间上的限制。

(三)教学时间短。微课程的教学视频一般不超过10分钟,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运用零碎时间进行碎片式学习,而短时间具有针对性地教学更符合当今网络时代下学生的注意力模式,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自足性强。微课程虽然容量小、时间短,但自足性强,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切片式教学视频的地方。虽然二者都是时间较短的视频资源,但二者的区别却非常明显。传统切片式教学视频是对已完成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切割的短视频,只是一个教学主题的一部分。而微课程本身则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师小结等内容,是围绕一个教学主题的完整的教学行为。

三、微课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应用

近年来,在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牵引”的引导下,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其对实践性要求较高,如何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就成了高职高专教育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微课程教学方法的引进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高专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现状如下:

1.教师技能训练缺乏。国外职业教育的教师多为企业当中的技术人员,操作经验丰富。而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高等院校,专业技能普遍较低。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国培、委培等教师培训,并已经在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想在短期内完全改变这种局面,还有一定的困难。

2.学生现状。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较差,也给教师的教学和院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高职高专的教学方法。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方法还是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辅以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实习,虽然使得学生的专业化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远远没有达到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想水平。

(二)微课程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作用

当下“微课程”教学方法的出现,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职高专教育的压力。

1.对于教师而言

(1)微课程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微课程虽然时间短、容量小,但由于其自足性强的特点,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十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设计过程会使得教师拥有更清晰的教学思路,能够大幅度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还可以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

(2)微课程可以整合资源,弥补教师技能短板。当今互联网技术发达,网络资讯丰富,教师可以从网络上寻求资源来弥补自身实践技能的欠缺,也可以请来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微课程的制作,还可以将微课程的制作地点放到生产一线当中去;另一方面,上文提到微课程便于传播,通过互联网的联结,各校各地区的教师制作的微课程也可以互通有无,形成大型的教学资料库,便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升。

2.对于学生而言

(1)微课程能提升学习效率。微课程在十分钟之内完成一个教学目标,短小精悍,能够确保学生短时间之内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制作精美的课件也更能够吸引学生,较为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能帮助他们提升学习效率。

(2)微课程更能够“授之以渔”。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常常是“事倍功半”,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不能掌握学科知识的重点,从而产生了自卑、厌学心理。而学生纵观整个微课程体系,就能够明确该课程的体系脉络,学习重点和难点一览无余,进而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还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深入学习,使得教师教学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再学习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

当前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虽有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但学校经费的不足、实践教学的缺失、一线技术人员教师的缺乏等问题,在短期内仍无法得到彻底解决,而微课程的应用,可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教学的补充,从一定程度上缓解院校压力。

(三)如何将微课程应用到高职高专教学中去

微n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可以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

在授课环节,教师可以将微课程的视频制作地点设置在一线企业,向学生们实景展示真实的实践操作环境,也有助于学生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学校还可以直接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制作微课程,还可以借用企业设备,降低实训成本。

微课程不仅可以“授业”,更可以在“解惑”中承担重要角色。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课程的讨论版块,类似于一个小小的网络论坛,学生可以在版块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由教师进行归纳分类,以微课程的形式解答。长此以往,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教师通过教学积累,又能够形成一个答疑解惑的资源库,进而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总结,提升教学水平。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大力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院校教师可以将微课程作为一个元素,运用到精品课程中来着力打造。首先,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主导教师可以邀请有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制作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精品课程。其次,在精品课程中,学生可以观看微视频,作为文本课件的补充。并且,比起课堂视频的录制,微视频的录制更加方便,一旦教师掌握了其操作方法,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远远小于45分钟课堂实录视频,因而更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后续更新。

微型课概念范文篇7

摘要:微课与数学“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是研究如何将微课应用于数学“四学”课堂模式中,优化“四学”课堂模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微课与数学“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学生讲,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微课;自学;导学;整合

自2011年春我校全面启动福建省改革试点项目“导学、自学、互学、测学”课堂教学新模式以来,学校充分重视,教师积极性高涨,勤学乐研之风盛行,出现了“校园处处有教研”的浓厚研究氛围,各方面研究条件成熟。在2015年10月26日这天,学校的教研室组织了省级课题《微课与“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正式拉开了微课与数学“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的序幕。学校在教室里安装了多媒体等设备,能方便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微课与数学课堂整合的研究。

“四学”模式是福建省教育厅2011年的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之一,我校“导学、自学、互学、测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申报立项并成功试行。“四学”模式是我校在吸纳了昌乐二中的学案导学、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等课改名校的先进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创立的“导学、自学、互学、测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导学和小组互学为基本模式,重视自学能力培养,先学后教,当堂测学,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改革倡导的学习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对学习效果进行点评与指导,在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我们的“四学”课堂教学模式也有要求教师的讲要限制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数学课堂效率低下。为什么呢?这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分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曾经研究过学生为什么学不会数学,他们并不都是缺乏正确的动机和意志力,也不缺少教师与家长的支持,更不缺少兴趣与学习方法,他们缺少的是对数学概念的支持。正确的数学解答有赖于对题目条件的分析,选择合理的笛Ц拍罟ぞ呓馐停依存于准确的数字运算验证,而数学运算和推理也是数学概念的延伸与应用,数学概念运用上的混乱会造成数学学习的崩溃。由此看来,数学概念学习构成了数学学习的基础,甚至不夸张地讲,它体现了人们学习数学的一种能力。

那么课堂上教师不讲,谁来讲数学概念呢?用电脑、手机来讲。这正是微课的切入点,也和我们“四学”模式中的“自学”相

一致。

用微课讲概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并不复杂,所蕴含的知识点短小精悍,很适合进行微课设计,供学生学习研究。选择概念讲解型微课可是一门学问,因为这节微课既要能解释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来龙去脉,又不能耗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现有的这类资源不是很多,需要我们数学教师细心寻找或者自己设计。

现在的数学教材版本繁多,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例题设计的。我认为,例题学习是概念学习的一种延伸,主要还是解决学生对概念要点的理解。运用技巧,用微课来演示例题是另一个好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解题型微课应注重解题方法与数学概念的结合,体现概念的作用。另外,解题应注重展示方法的设计。这又与我们“四学”中的“导学”是相一致的

微课不适合在课堂上整合练习。它会剥夺学生展示的时间与空间,而且互动性差,不能很好地展示、解释学生产生的问题与错误。我们的“四学”中的“互学”,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与错误展示出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将问题解决,而在“测学”中就可以检测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微课与数学“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操作方式:

1.课前翻转课堂,课上对学生提问――课前“自学”与课内“测学”

这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国内外都有较多的实践研究案例,课前的学习相当于预习。通过研究班级在学校数学单科成绩中的排名发现,在这种方式下,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受益较大,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更深一步的互动研究;但学习较差的学生几乎没有效果,成绩依然在低分区徘徊。

2.课上一起看,边看边讲,然后再看――课内“自学”与“导学”

在这种方式下班级的学习成绩有进步,学习较差的学生受益较大,分析原因如下:

(1)底子较差的学生在概念性学习中知识点支撑不足。微课不能解释得面面俱到,边看边暂停提问,能够改变微课的互动性,能够解决微课设计中未能充分解释的基础性问题。

(2)教师暂停提问的介入,能够解决学生的注意力分配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关注知识的要点。

(3)看完后的回放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回顾与反思,有助于知识结构的生成。

关于微课与数学“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的几点思考:

1.微课设计有待突破。在微课中,采用了添加背景音乐、娱乐休闲的元素。教师一成不变的干巴巴的讲课显然不是学生喜欢的,奇特的设计毋庸置疑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这种微课一播放,学生的注意力是集中了,但关注点却不一定在教师所希望的那里。

2.应用方式有待突破,微课应当与导学案有更紧密的联系。我们的“四学”模式就是使用导学案的,那么这个导学案设计就要打上微课的烙印,更要在知识点上做更多深入的挖掘,突破微课知识点应用上的屏障,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去创造性地解决

问题。

3.如何兼顾优生和学困生,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发达国家与国内发达城市,已经开始研究网络平台上实现大数据支撑的互动学习模式。利用数据来调整学生学习的进度及互动内容与练习题,利用计算机把数据分析运算可视化,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提高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我们当下的环境中,显然距离这种利用网络实现互动学习模式还是有一定差

距的。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实践与探索,我也深深体会到:不要过于迷信教育技术变革,因为它没有颠覆我们的学习方式,因此不会完全替代传统教育。但是我知道,教育技术也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一种成功的技术无论是设计还是使用都要做到简单易用,我要为此而努力。

参考文献:

微型课概念范文篇8

国内微课的竞赛、培训、建设和研究,已经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炙手可热的焦点。分析发现目前“微课热”背后的微课建设主要存在着三种价值取向上的误区:“重讲解、轻引导”的知识取向、“重技术、轻设计”的技术取向和“重竞赛、轻应用”的竞赛取向。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微课开发指向了教师的动机需要,却忽视了其本体价值,而“经济型微课”开发是打碎微课花瓶、回归微课应用价值的有效途径。针对国内微课建设的误区,提出了“经济型微课”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准实验方法验证了该模型的价值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本体价值;微课;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7)02-0053-06

伴随着在线学习和微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的兴起,微课成为支持泛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而备受学习者青睐,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在国外,影响最大的是可汗学院和TED-ED。在国内,自2010年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将微课引入后,无论是实践层面还是研究层面,微课都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魏江明,等,2014)。尽管我国的微课竞赛、培训、建设和研究如火如荼,但其应用现状却不容乐观。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微课建设指向了开发者的动机需求,歪曲了微课的实践价值。因此,校正微课的价值取向对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课的本体价值:应用价值

对“中国微课网”和“全国高校微课资源网”的作品分析发现,当前国内微课开发普遍存在着知识取向、技术取向和竞赛取向三种误区,都偏离了微课的应用价值。从国外微课的成功经验来看,“应用取向”才是微课建设的应然价值追求,国内微课建设务必打碎花瓶、回归应用。

(一)微课建设的误区:走得太远忘记起点

1.知识取向:重讲解、轻引导

开发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利用微课让自主学习变得更轻松、容易、有效。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微课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搭建脚手架、创设情境和任务驱动等策略,引导学习者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性活动,培养学习者的高阶认知能力。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互动方式的变化(李锋,等,2014)。但是,当前国内的微课开发普遍呈现出一种“知识至上”的价值取向,即把微课作为信息呈现的载体,一味地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启发式”原则的应用。陈子超等(2014)对“中国微课网”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竞赛网”的作品抽样发现,以讲授为主的微课占到了76%左右,仍然停留在浅层次的“信息呈现”上。范建丽等(2016)对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作品的分析发现,参赛作品基本上都是知识理解类,过于追求知识内容的全面性与教学结构的完整性。“知识取向”的微课很容易变成教师讲授录像的片段式切割,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技术取向:重技术、轻设计

微课的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但是过于注重技术而忽视用户体验设计,一定会影响学习者的认知体验。从“中国微课网”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竞赛网”的作品分析来看,普遍体现出“技术取向”,缺乏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资源设计。胡铁生(2014)Ω咝2稳教师的调查显示,开发者普遍认为自己作品的缺陷主要在技术层面上,呈现形式单调(52.8%)、画面不清晰(36.1%),远大于教学水平不高(32.1%)、教学互动不够(27.9%)等。范建丽等(2016)认为,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参赛作品过于追求形式效果、较少考虑制作成本,甚至花费较大的代价请校外专业团队制作包装。从笔者带学生参加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大赛“微课评优”和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组”评选来看,大赛评委比较偏爱3D动画、Flas制作的作品。比如获得全国一等奖的一个微课作品,利用3D建模技术制作“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可谓高成本技术呈现浅层次信息,典型地体现了微课开发的“技术取向”。过于重视技术、忽视设计的微课,把简单的知识信息以绚丽的技术呈现出来,除了给学习者带来视觉美感之外,难以启发学习者进行深度思考,更无法促进学生的高阶认知发展,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的本体价值。

3.竞赛取向:重竞赛、轻应用

张一川等(2013)认为,我国当前微课建设主要应用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即通过教师参加微课竞赛,实现同行之间的学习交流,提高微课的开发水平。2010年,佛山市举办的“首届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作品大赛”征集了1,700多件参赛作品;2012~2013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中国微课大赛”面向全国征集了上万件作品;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超过1,600所学校参赛,选手人数超过了12,000人,覆盖高校各个学科专业。目前,这两项微课竞赛已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两届,第二届的规模超过了第一届。尽管我国微课竞赛热火朝天地开展着,但是缺乏应用的现状却不容忽视。范建丽等(2016)认为,我国的微课始于竞赛、热于竞赛,存在着较大的作秀成分,主要以获奖为目的,较少考虑微课的教学应用。陈子超等(2015)对佛山市参加“中小学教师微课开发与应用能力培训”的100名教师调查显示:将微课应用于教学的比例居然是0,制作微课的目的全部是参加竞赛。微课建设“重竞赛、轻应用”的现状在全国范围内大同小异。王玉龙等(2015)研究发现,造成“竞赛取向”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制作微课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参加竞赛获奖而晋升职称,并不是为了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或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微课的本体价值:打碎花瓶、回归应用

在国外,微课主要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和学生自主学习。美国有2万多所学校使用可汗学院的微课开展数学教学,并且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吕森林,2014)。TeachersTV涵盖了英国中小学及幼儿阶段的微视频,不仅为学习者提供课外学习资源,而且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拓展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吴秉健,2013)。无论从微课的起源和内涵看,还是从国外微课的应用看,微课的本体价值无疑是“教学应用”,而不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微课主要有三个应用情境:一是支持翻转课堂,是课前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要资源;二是应用于课堂教学某个环节,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三是应用于课外拓展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微课建设就是要根据其应用情境,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出发,指向用户的学习需要和认知规律,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平民化开发,打碎微课作为摆设的“花瓶”,回归微课教学应用的本体价值,提高微课的应用绩效,促进微课的可持续发展。

二、凸显应用价值的微课形态:“经济型微课”

笔者针对国内微课建设的三种价值误区,从微课的制作成本和教学功效两个维度提出了“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它不仅能够体现微课的应用价值,而且可以降低微课的开发成本,便于系统地开发系列“微课”。同时,“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能为微课建设者选择开发技术提供一种参考方法。

(一)构建“经济型微课”的理论基础

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是否需要开发微课”和“选择何种技术开发微课”都是微课建设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适用情境。是否开发微课主要取决于微课能否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即当微课能够发挥较高的教学功效时,可以考虑进行开发,反之则不开发。选用开发技术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媒体选择的过程,可借鉴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媒体选择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罗米斯佐斯基(Romiszowski,1981)提出了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模型,指出影响媒体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学习任务类型、选择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态度与技能、教学环境、资金与时间限制等。依据这个模型,章伟民(2000)把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归纳为有效的传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的代价(价格和效用)、现实的制约(时间和便利)以及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何克抗(2002)依据罗米斯佐斯基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模型,提出了在选择教学媒体过程中要遵守“代价最小原则”,即在选择教学媒体时,要根据能得到的效能和需要付出的代价来决定,力求做到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收益。

美国传播学专家施拉姆(WilberSchramm)根据经济学的“最省力原理”提出了“施拉姆公式”,即媒体选择概率(P)=媒体的功效(V)/媒体的代价(C)(张亚斌,2006)。其中,V指教学媒体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功能和效率,具体包括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拓展思维视角、唤醒已有经验、清晰呈现内容、直观显示过程、高效阐释原理以及提高学习体验等;C主要指使用教学媒体所需要花M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李龙(2001)认为施拉姆公式是一种教学媒体选择的最优化规律,依据“施拉姆公式”,选择教学媒体时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有学者基于这个原则设计了“媒体最优选择决策模型”。在一个二维坐标系中,用纵坐标表示媒体成本(C)、横坐标表示媒体功效(V),在横坐标和纵坐标的中央位置绘制两条虚线,分别表示成本(C)和功效(V)的“中间值”。这样就将坐标系分为高功效高代价、高功效低代价、低功效低代价、低功效高代价四个区域。那么,高功效低代价区域即为媒体最佳选区,高功效高代价区域即为媒体可选区。

(二)“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的架构

任何一个微课都有制作成本和应用功效,采用不同技术开发的微课所耗费的成本不同,其功效也可能存在差异。微课的制作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设备购买成本和设备使用成本等。微课的功效是指微课能够帮助学生达成目标的功能和效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微课能够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二是微课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效率如何。假如某微课的制作成本为C,微课的功效为V,微课的价值指数为P。那么,价值指数=应用功效÷制作成本,即P=V/C。这样就可以依据微课的价值指数来选择微课的开发技术。

基于当前微课开发“知识取向”“技术取向”和“竞赛取向”的现状,依据媒体选择的“代价最小原则”和“媒体最优选择决策模型”,笔者提出了“经济型微课”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经济型微课”是指在微课开发过程中,综合考虑内容、目标、对象、条件等因素,依据应用功效和制作成本决定采用何种技术开发微课,力求做到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功效。在二维坐标系中,把微课的制作成本(C)作为横坐标、微课的功效(V)作为纵坐标,成本(C)和功效(V)从坐标原点开始由低向高,在横坐标和纵坐标的中央位置绘制两条虚线,分别表示成本(C)和功效(V)的“中间值”,这样就将坐标系分为四个区域。依据微课的制作技术,将微课分为录屏型、拍摄型、富媒体(混合使用多种媒体)和动画型。一般来说,这四种类型微课的制作成本和制作难度关系为:动画型>富媒体>拍摄型>录屏型。将这四种常见的微课开发技术按照成本大小依次放置在横坐标成本(C)上。

在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因素的前提下,如果能够通过开发微课实现“中高”教学功效,就可以考虑进行开发;否则就不开发。在确定开发微课后,选择何种技术手段来制作,可以依据微课的价值指数(P)来确定,P值越大表示功效与成本之间的比值越大,微课的收益就越高。也就是说,开发微课要优先选择“低成本、高功效”的制作技术,即图1中的“最优选区”。在无法找到“低成本、高功效”的技术情况下,才考虑“高成本、高功效”的开发技术,即图1中的“可选区”。

三、“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应用的

效果检验

为了检验“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的价值性与可行性,笔者于2016年6月选取某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作为准实验对象,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个无显著性差异的等组,学生对分组和准实验并不知情。让两组学生分别使用“常规型微课”和“经济型微课”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利用统计分析法检验两组学生利用微课开展学习的效果。

(一)等组准实验设计

在教学内容上,选取“Premiere非线性编辑”课程中的3个知识点:关键帧动画、局部马赛克和视频抠像,开展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等组准实验,利用组间差异性分析比较两组学生分别学习两种微课后的学习成绩。准实验尽量控制干扰变量,排除了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差异、研究主体的主观因素、数据收集信息失真等方面的影响与干扰。本研究控制干扰变量的方法如下:在两类微课学习效果的对比准实验中,采用测量配对法分组,确保对照组A和实验组B在学业能力和知识基础上基本相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作业匿名评分所收集的数据真实可靠,排除了研究主体的主观性因素干扰。准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1.采用测量配对法把学生分成两个等组。先依据学生在该课程曾经提交的电子作业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序,再根据成绩排序将学生分成两个等组,其中对照组A有17人,实验组B有18人。

2.让两组学生各自学习两种不同类型的微课。A组学生学习“常规型微课”,均来自“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平台”,微课名称分别是“关键帧动画”“局部马赛克效果”“抠像效果的运用”,微课的制作方法主要是幻灯录屏+操作录屏+视频拍摄+视频剪辑;B组学生学习“经济型微课”,依据本文的“经济型微课”概念模型、知识点的特点和学习者特征,选用“操作录屏+简单剪辑”的经济性技术手段制作。两组学生学习微课有时间限制。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可随时向教师请教,自学结束后教师针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提升讲解。

3.收集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后的学习成绩。自主学习完成以后,每个学生独自完成配套的三个小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后按照学号提交,作业文件名不显示学生姓名。由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匿名评分,并计算每个学生三个小作业的平均分。假设A组学生所使用“常规型微课”的制作成本为CA,A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VA,“常规型微课”的价值指数PA=VA/CA。B组学生所使用“经济型微课”的成本为CB,B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VB,“经济型微课”的价值指数PB=VB/CB。对照组A与实验组B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4.对学生学习成绩数据做组间差异性分析。由于数据样本较小、成绩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可利用SPSS20.0对两组学生的作业成绩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在做均数显著性差异检验(T检验)之前对数据做方差齐性检验,如果两个样本方差的差异未超过统计学所规定的范围,即两样本的方差齐性,直接采用均数显著性差异检验。如果两样本的方差不齐,选用均值比较的校正公式进行处理(杜晓新,2013)。

(二)成本与效益分析

两组数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在方差齐性检验中,F=2.827,p(sig)=0.102>0.05,说明两样本方差齐性。因此t检验结果为:t=-0.197,p值(p侧)=0.845>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主学习效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从两样本的均值(MA=80.53,MB=81.00)可以看出:实验组成绩均值和对照组成绩均值相差非常小,也未呈现出明显差异。

从双组对比准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型微课”的教学效果与“常规型微课”基本相当,两个样本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两种类型的微课在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取得了基本等同的效果,即VA=VB。但是,分析微课的价值不仅仅要看微课所达到的教学功效,还要看其制作成本。准实验中的“经济型微课”是在安静环境下,使用笔记本电脑、头戴式麦克风和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等简易设备和软件,在Premiere软件中进行操作录屏,采用视频软件对其简单剪辑、音频降噪处理后制作而成。三个“常规型微课”都是采用摄像机拍摄、幻灯片录屏、Premiere操作录屏、后期多路信号剪辑、音频降噪等技术制作。从制作设备、花费时间、环境要求、制作技术等方面来看,竞赛平台上所选用的“常规型微课”的制作成本远大于“经济型微课”,即CA>CB。因此,PA

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型微课”并不是说一定要选择低成本的制作技术,而是依据功效(V)与成本(C)的比值来确定,即优先考虑低成本的制作技术,在低成本制作技术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才选择高成本制作技术。如在“Premiere非线性编辑”课程学习过程中,仅用操作录屏的制作技术能实现较高功效,就可以不使用摄像机进行拍摄。再如,在制作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微课时,用幻灯片录屏的低成本制作技术就可以达到较高的功效,也不需要用到更复杂的制作手段。但是,在制作“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微课时,采用录屏或拍摄的方法都难以呈现天体复杂的运动过程,此时只能“退而求其次”,混合运用录屏技术、Flas等多种技术手段制作“富媒体微课”,以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四、倡导“经济型微课”开发的重要价值

微课作为支持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其本体价值是应用而非竞赛。针对我国微课建设呈现出的知识取向、技术取向和竞赛取向三种价值误区,准实验研究表明,“经济型微课”打碎了微课作为摆设的“花瓶”,指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降低了微课的开发成本,便于微课的系统开发,体现出微课的应用价值,值得广大教师借鉴。

(一)“经济型微课”体现了微课的本体价值

“经济型微课”从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出发,摒弃了以展示华丽技术为主要目的的竞赛需求,指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将开发的重点放在了微课的设计上。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界面设计,利用情境创设、任务驱动、问题求解和启发讲授等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引导学习者进行探究性学习,实现对内容的深度建构,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回归微课的本体价值,即教学应用。

(二)“经济型微课”降低了微课的开发成本

“经济型微课”能够有效地降低微课的开发成本。一方面,“经济型微课”追求微课的高功效,避免低效或无效开发。微课并不是万能的资源形态,也无法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经济型微课”以较高的功效为开发前提,把是否能达到较高的功效作为微课开发的必要条件,避免由于大量低水平的无效或低效开发而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经济型微课”倡导优先使用低成本技术,在低成本技术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才使用高成本技术,避免由于盲目追求绚丽技术而带来的资源消耗和资源浪费。

(三)“经济型微课”有利于微课的系统开发

国外微课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告诉我们,针对单个知识点“零散制作”的微课难以满足学习者系统学习的需求,只有为课程重要知识点开发出系列微课并组成“微课程体系”,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微课的本体价值。“经济型微课”坚持微课的应用取向,从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出发,在大大降低开发成本的同时,还为系统地制作微课创造了便利条件,让批量开发系列“微课程”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陈子超,王玉龙,蒋家傅.2015.当前微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10):67-72.

杜晓新.2013.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实验设计与SPSS数据处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5-25.

范建丽,方辉平.2016.“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发展的对策及应用――从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谈微课与教学的整合[J].远程教育杂志(3):104-112.

何克抗.2002.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4.

胡铁生,周晓清.2014.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6-13.

李锋,张斌.2014.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校微课程研发[J].课程・教材・教法(11):23-27.

李龙.2001.教学过程设计[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16.

吕森林.2015.互联网+能否破解“上学难”?大数据挖掘学生个性[N].光明日报,11-13(11).

王玉龙,陈奕如.2015.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以中国微课网的微课资源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4):56-62.

魏江明,张学军,王梅.2014.我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作品研究综述――基于内容分析法[J].中国远程教育(10):78-82.

吴秉健.2013.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4):23-26.

章ッ.2000.要重视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组合运用[J].教学仪器与实验(9):31-33.

张亚斌.2006.远程教学中的媒体选择理论[J].开放教育研究(1):54-58.

微型课概念范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7)03―0060―01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资源进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具备短小精悍特性的微课程在当下信息化和网络教育时代下应运而生,教育教学中数学课程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就使得微课程在初中数学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微课程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各种终端进行学习,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同时自身生动形象的特点吸引了学生将注意力投入到学习当中,更加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任务、学习的难易以及目前学习的效果等自定步调学习,不但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升。

一、微课程在数与代数领域的应用

本文将初中数学数与代数分为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三个部分。数与式这一部分内容重在强调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理解代数式的表述功能,建立符号感,同时理解运算的意义,强调运算的必要性。这部分内容的微课程设计应用要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数感与符号感并能体会对立统一的思想;方程与不等式这部分内容调方程与不等式的模型思想,也就是说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去把问题进行抽象,用这种方程的形式和不等式的关系找出来,最后运用到现实问题。这块知识内容的设计应用目的在于学习者在方程与不等式的学习之后,学生能够形成建模思想与形成划归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函数部分的内容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掌握函数这一研究变量关系的方法。函数是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领域非常重要的内容。微课程在应用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微课程同初中数学结合的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建立模型。微课程强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形象生动的特性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其自身的特点适用于初中数学数与代数内容的学习,并能够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符号意识以及模型思想。

二、微课程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应用

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知识领域有图形的认识、变换、图形与坐标以及图形与证明,微课程在具体实施中,必须以图形为纽带,注重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逐步感受到空间与图形同自然社会以及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其中的文化价值,体会出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同时,在关于学习内容中指出,学生的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象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图形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传统的数学教学在这一领域较为薄弱,仅靠学生的想象去感受空间观念造成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学习兴趣的不高。微课程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知识内容,比如图片、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等等,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生活空间中的数学,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逐步提高,而且空间能力与想象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微型课概念范文1篇10

一、引入概念时,创设情境

形成概念的首要条件,是要让学生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而合理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概念的形成有直观感受.课前,让学生利用微课对“椭圆的概念”作情境引入.(1)请学生把印有定圆F1的圆形纸片拿出来,按照以下步骤操作:第一步,在圆内部任取不同于圆心的一点F2;第二步,在圆F1上任取一点P1,将纸片对折,使点P1与点F2重合,然后将纸片展开,用铅笔把折痕L画出来(如图1);第三步,在圆F1上任取其他点,按照步骤二多操作几次,就可以画出一系列折痕(如图2),观察、猜想这是一种什么图形(如图3)?(2)要想取遍圆周上所有的点,这个工作量非常大,接下来借助几何画板,让电脑来帮助我们演示作图(如图4).(3)研究其中的一条折痕,在圆F1上任取一点P1,然后把折痕L加粗显示出来(如图5),P1F1与L交于点P,思考折痕L与线段P1F2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4)能否求出|PF1|+|PF2|的值?这个结果是否是定值?(|PF1|+|PF2|=|PF1|+|PP1|=|F1P1|,|F1P1|是常数)(5)如果另换一条其他的折痕,这个结果会改变吗?(不变)(6)如果在折痕L上除点P外任取点Q(如图6),将|QF1|+|QF2|的值与|PF1|+|PF2|的值进行比较,有何发现?(|QF1|+|QF2|=|QF1|+|QP1|>|F1P1|)(7)根据不是定值可知cQ不在椭圆上,即折痕L与椭圆只有一个交点P,折痕其实是椭圆的一条切线,无数条切线包围住椭圆.课前学生的动手探索,微课件的动画演示,直观、形象的实际模型,对椭圆概念的形成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表述概念时,必须准确

数学概念是用科学的、精练的数学语言概括表达出来的.它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必须准确,对概念中每一词、句进行仔细推敲,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利用微课,能够加深学生对“椭圆的概念”的准确表述.(1)“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一定是椭圆吗?”(动画演示可能是空间的椭球形,必须限制:“在平面内”)(2)这里的常数2a为什么要大于2c?若常数2a=2c,2a

三、理解概念时,运用对比

微型课概念范文篇11

http:///

关键词翻转课堂概念教学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当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悄然兴起。简单的说,“翻转课堂”就是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课上进行问题解决。该模式的思想源自美国的西点军校,2007年初步成型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如今,美国萨尔曼?汗创立的可汗学院微课程风靡网络,让“翻转课堂”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界的热点。

高中生物“染色体变异”一节中,概念多、难度大,如“染色体组”、“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概念的学习,即使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笔者所在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架构了“网络生态学习系统”,为实践“翻转课堂”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尝试“翻转课堂”下的生物学概念教学,寻求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突破,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不妨从“云教育”理念下的网络教学入手。

1基于“云教育”理念下的网络教学

在信息时代,教育的边界被进一步打破,学习的地点和方式都可以发生改变,教师将教学资源推送到“网络生态学习系统”上,学生可以用便携的电子设备随时随地登陆、学习。当这个平台融入了教学、管理、交流等更多功能时,基于“云教育”理念下的课前网络教学便得以实现。

1.1“微视频”点播,启动课前学习

这里的课前学习并不是传统的预先阅读文本,它的载体是网络共享的“微视频”。在这一节中,笔者录制了“染色体结构会出现怎样的变异”、“染色体数目会出现怎样的变异”、“有趣的多倍体和单倍体”,“三倍体西瓜是怎么来的”等多个微视频供学生点播。这些视频时长不超过5min,短小精悍、有一定的逻辑性,与课堂教学的主题密切相关。并且学习系统中的“动态演示区”除了有教师的视频讲解,还能实时同步播放课件、板书和标注。

这种“微视频”点播的方式实现了学习的选择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人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自觉的选择意识,学习活动也是一连串选择的集合,在选择中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力背景和情感背景,正是这种差异带来了不同的情感倾向和认知基础。学生点播“微视频”,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播放自己感兴趣的微视频;可以选择学习进程,视频的暂停、回放功能。这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了学习空间,缩小了认知水平的差异。

1.2提出“真问题”,了解认知障碍

传统教学中,能当堂提出问题的学生只是少数,教师更多地是根据预设推进教学。“翻转课堂”则不同,课前学习视频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在线互动区”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网络交流平台。

在这节课中,多数学生就提出以下问题:“染色体变异中的缺失、重复和基因突变中的缺失、增添一样吗?易位和交叉互换为什么很像呢?到底什么是一个染色体组呢?单倍体育种的过程是怎样的呢……”一些羞于提问的学生则匿名留言:“染色体丢失片段能观察到吗?XY染色体是不是同源染色体?无子西瓜怎么繁殖后代呢?……”这些问题不管复杂或是简单,都是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的“真问题”。真实的问题才能反映出个体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帮助教师充分掌握学情。简单的问题可以及时在线解决,减轻学生课堂认知负荷;复杂的共性问题恰恰就是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1.3绘制“概念图”,搭建认知图式

“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不能止步于看视频、提问题。在“网络生态学习系统”平台中还有一个“作业区”,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完成“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图(图1)。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同化又有三种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根据其“逐渐分化”理论,学生如果有良好的认知结构,那么课堂学习就可以从包摄性最高的整体性知识开始,逐渐掌握细节和内涵。概念图能帮助学生在深入学习时联系到“固着点”上去,这种下位学习的方式最有效。建构主义的“鱼牛理论”同样告诉人们:学习的起始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结构,即使课堂上经历了相同的活动和探究,最后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大相径庭的。

2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的创新在课前,但关键仍在课堂。学生做好了认知的准备,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就应该以问题解决为核心,通过有效的活动,使学生在“体验”、“解构”和“合作”中深入学习生物学概念。

2.1在“体验”中形成概念

抽象概念之间如果发生混淆,可能是因为符号表征时出现了相似。同样是“缺失”、“增添”,如果分别发生在DNA中和染色体中有什么差别呢?同样是“片段的转移”,易位和交叉互换又有什么区别呢?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对此疑惑不解。

笔者设计了关于染色体和DNA的模型活动:动手“去掉”DNA纸质模型中的数个碱基和染色体上的片段,对比观察这两种情况的差别;通过“移接”磁性贴模型中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比较“易位”和“交叉互换”的区别。学生在活动中直接感受到了这些相似概念之间的差别,从传统课堂的“旁观者”到翻转课堂的“体验者”,获得了感性材料的真切体验,才能有效的形成概念。

2.2在“解构”中建构概念

“雄果蝇精子中的一组染色体就组成了一个染色体组”,这是课本给出的原型。究竟什么是一个“染色体组”?学生很难理解,这个概念也很难用“定义”的形式直接传递。认知心理学中的概念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习得的概念内容包括原型、样例和核心成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原型和样例的作用,又要使之上升到准确的核心成分,才能对概念进行双层表征。

在“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染色体组”的概念原型进一步解构:果蝇的精子中有哪几条染色体?(Ⅱ、Ⅲ、Ⅳ、X或Y)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各不相同)这些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是非同源染色体)它们是否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只有提炼出这些核心成分,学生才能真正准确地建构起“染色体组”的概念。

2.3在“合作”中探究概念

“翻转课堂”还实现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发展,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对于难度较大的概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譬如“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探究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单倍体(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什么?常用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小组成员各自发表观点、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彼此启发、经验共享。之后,小组安排代表向全班同学做汇报发言,要条理清晰地讲出小组的观点。结束后,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发言,并展开小组间的评价。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全班指导。

正是在合作探究、生生对话和师生互动中,“翻转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接收者。这种“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学习方式推动着学生:要把别人教会,必须对知识进行精细加工,才能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翻转课堂”下的小组合作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人际交往技能,还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翻转课堂”是伴随网络技术发展出现的新的教学模式,其本质是先“学”后“教”。“学”是在多维开放、网络共享的环境下开始的,“教”是在互动合作、体验探究的课堂中进行的。

信息时代下,课堂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课本也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乐于亲近电子终端,随时登录平台进行微视频学习,可谓是“学得积极”。“翻转课堂”的关键更在于“教得有效”,围绕问题解决,在活动体验、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有效的完成认知内化和知识建构。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没有减少,教学标准没有降低,学生学得主动、愉快,完全契合素质教育“减负”的精神。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翻转课堂”必将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产生影响。这种变革也许才刚刚开始,笔者将继续实践和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微型课概念范文

1.微型探究教学含义

伴随着教学模式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了探究式教学方式。但是由于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本身的思维能力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导致了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无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微型探究教学就产生了,微型探究教学是探究教学在高中教学应用中的优化,同时也是探究教学的一部分。

微型探究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一些小故事或者实际生活,对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难点进行具体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的学习是在理论知识的积累下进行思维和智力的学习培养,加上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将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完全抛弃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虽然在外表上是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实际上根本无法更好的适应高中教学,微型探究教学模式其实就是结合了传统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形成了适应高中学生的教学模式。

2.高中数学微型探究式教学主要内容

(1)重点理论知识讲解。在微型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理论知识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于高中数学而言。数学学习是在积累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后,进行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微型探究式教学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有助学学生积累必要的知识理论,更好的支撑数学的教学工作。

(2)提出问题。在经过重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之后,老师要根据所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知识点的结合分析来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老师进行辅助性的思路指导,经过问答的方式来进行具体知识点的应用和问题发现与解答,在交流的基础上促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知识点的深化、演变或实验。在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中,知识点的演变和深化十分重要。数学教学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必要的知识点演变深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开放性。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问题的发现和解析,在巩固学生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可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或者通过具体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数学的作用和含义。

(4)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对过程的重视。在一般教学中,关注的是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样的,微型探究教学有着更为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微型探究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于过程的体验和感受。在微型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过程的吸收、体验,来具体培养自身的数学逻辑能力和整体思维框架能力,在其基础上感知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二、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现状

1.老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大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微型探究教学模式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微型探究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来进行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是一种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体,通过对书本内容知识的讲解从而解决书本内容的教学,课堂一般情况下比较死板。

在我国高中学校里,尤其针对数学等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而言,极大多数的老师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老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绩,基本上已经完全适应和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如今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倡微型探究教学模式,导致许多老师无法完全接受并且在教学中实施和利用,基本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2.学生本身习惯传统教学方式

大部分的高中学生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成长和学习的,他们长久以来已经养成了一些传统教学的习惯,对于微型探究教学模式很难接受。在微型探究教学模式下,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数学学习工作,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发挥不出微型探究教学的作用。

3.学校对于微型探究教学缺乏正确认识

高中的学习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可以说是学习任务比较繁重的阶段,学生面临这能否考上大学的问题,学校面临着升学率能否增加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校不敢轻易的更换教学方式,学校怕在更换了教学方式之后,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再加上微型探究教学本身的运用并不是十分成熟和广泛,许多高中学校无法对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导致了其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运用困难。

三、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实施策略

1.结合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微型探究教学活动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从而利用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话题或者实际问题来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微型探究教学活动中。微型探究教学可以更好的带动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微型探究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的前提就是必须要吸引学生,让学生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习惯从而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因此,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十分重要。

2.将概念学习融入到微型探究课题的设计和分析中

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在相关概念知识的基础下进行数学解题,相关数学理论和概念是支撑数学学科的基础,而高中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高中数学很多的概念都是抽象化的,在传统教学中通常需要老师进行长时间深入的讲解,而在微型探究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利用生动形象现实例子或者故事设计,来更加明了的讲解出相关概念,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也在思想上有一个更深的印象,同时这种方式可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例题进行微型探究课题

在高中数学课本中,都有着十分典型的例题,这些例题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更加明了的理解相关数学概念,或者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可以通过对书本例题的演变来进行相应的探究课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从分析问题中巩固学过的知识,在解决问题时获得新知识。

4.将微型探究课题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将生活与微型探究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切实的从实际生活中去感受数学,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进行课题的设计,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整个课堂轻松化,让学生灵活的掌握相关知识,而不是传统枯燥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