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范例(3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3-15 手机浏览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孝文化校园文化内涵实践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1.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科技文化、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范畴。

高等学校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群体组合:“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有较发达的传播媒体;还有多种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学生社团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既依存于社会文化,又有着高层次文化水准并具有相对完整的文化环境,蕴涵着巨大的文化创造功能。同时大学校园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最先接受、传播或诞生的场所。这种氛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扩大知识领域。校园文化又具有导向功能。如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开发创造功能,课余文化生活补充和丰富着课内的学习,并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如科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等等。除此,校园文化氛围还具有娱乐调节功能。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调节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也在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凝聚功能,校园文化可以提高人们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师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实际上校园文化开展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一位哲人曾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第二,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第三,加强校园文化是提供丰富自身内涵的重要形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造一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

虽然,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但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等院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2.孝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孝文化有其普遍性:从孝的意识的产生来看,它基于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而自发形成的最朴素的亲亲之情,是一种“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普世情感和普遍人性。在朴素自发的孝意识的基础上,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孝”的思想观念加以发挥并作出系列基本规定,在孝亲之外,注入社会、政治和教育价值,使“孝”上升为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再加上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强化,孝道便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深入人心的社会道德规范。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来强调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这方面的论述比比皆是。如“孝为百善之首”、“罪莫大于不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先王有至德要道,至德要道元出于孝,孝为本也。”“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一个孝子除了具备对家庭的责任感外,必然也会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将孝道由私德引向社会公德,将社会公德建立于个人私德和人伦自然情感之上,是孝道能够成为传统道德建设的基石的根本原因。

孝文化有其发展性:当今社会呼唤孝文化的恢复与发展,发展孝的表现形式,办好社会公益事业,把个体的孝,发展到集体的孝;物质的孝,发展到精神的孝;低级的孝,发展到高级的孝。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孝文化的发展,因为脱离孝文化发展的社会,将是一个无序的社会,是一个混乱的社会。一次次的“破四旧”、“批孔”,大革文化之命,“孝”这样的传统道德,大承鞭笞,历尽劫数。从此,人们对“孝”噤若寒蝉,谈“孝”色变。直至今天,人们仍然不能正确对待“孝”道,仍然简单地把它当成封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因此,孝文化应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共同向前发展。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而,今天我们要对传统孝道进行根本的改造,要结合时代特征,在道德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进行孝道创新。我们要建设的新孝道,应该是建立在家庭成员和全社会成员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符合现代生活方式,体现人道、科学、民主的新型伦理道德。这种新孝道,应该既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稳定,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人们正确地处理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孝文化具有现实性:虽然各种版本的二十四孝都是过去的故事,但是二十四孝故事在过去教育人,而且在现在、将来都能教育人。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孝是“德”中最主要内容。现在推行的公民道德纲要,孝成为主要内容。现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德治国,执政为民,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更是孝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必要性的体现。因为一个连父母都不孝的人,何以服务社会,何以做到执政为民,何以主持正义,何以遵纪守法。人生百行孝为先,无孝即无政绩可言。加强对孝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定会促进学风,文风,社会风气的好转,为稳定社会做出贡献。当孝的要求作为普遍原则深入人心后,人们为了对父母尽孝,必须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创造能够使家庭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在既有的孝的思想情感和道德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和劝导,使人们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较高的道德境界,是可以期望的;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道德要求,也可以从孝道扩展和迁移而落实。在家庭中,子女尊敬长辈,长辈爱护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在社会上,人们尽职尽责,对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对个人,不断修身养性,以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这样,社会秩序就将日趋和谐有序,社会道德就将日益进步,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要求也将在其中得到较好的落实。

3.孝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念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科技时代,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与关怀,只为自己的名誉地位忙得不亦乐乎。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与此同时,对人自身的培养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长久地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文化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孝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精神)――人文主义的思想渊源,当代社会文化应当努力实现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以孝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人文主义传统是建构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孝是民族团结、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在高校培植与实践孝文化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起点。大力弘扬孝文化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加强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解决人才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的有效途径。防止一些掌握高科技的人,由于素质上的缺陷,个性畸形发展,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甚至异化为“经济动物”、“智能强盗”,让高科技犯罪严重地扰乱着社会秩序。

4.孝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范文篇2

[关键词]女性;贤孝道德;缺失原因;对策

一、贤孝的具体内涵及重要性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早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可见“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尔雅》对其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即“子女好好地侍奉父母就是‘孝’”;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孝道文化基本形成,《孝经》开篇便引用孔子的话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意思就是“孝,是道德的根本”。

此外,贤德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来看,古代著名的贤妻良母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品质:做好贤内助,帮助丈夫成就事业,如长孙皇后;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如卓文君;含辛茹苦,教子有方,如孟母;忠贞节烈,生死不渝,如刘兰芝。

那么所谓的传统女性贤孝道德具体是什么?对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高明笔下《琵琶记》中赵五娘这一典型来解释。

赵五娘是元杂剧《琵琶记》中高明塑造得最为辉煌、最为深入人心的形象。其中“糟糠自厌”、“祝发买葬”、“上京寻夫”等故事情节,表现出赵五娘超人的坚韧性格和自我牺牲精神,但她对不公的命运怨而不怒,悲而不愤,是传统贤妻孝妇的典范。赵五娘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妇女贤良淑德、善良淳朴、任劳任怨、忠贞不渝的美好品质,这些品质集中体现出传统女性贤孝道德的鲜明特点。

贤孝道德是建立在中A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意义,弘扬贤孝道德,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贤孝美德,对营造良好社会风气、重塑道德观念以及实现家庭成员关系的和谐具有积极的现实社会意义,女性在其中肩负了重要的责任。由此可见,女性贤孝道德的进步发展,对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女性贤孝道德受重视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志。所以,古人认为:女子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

二、现代女性贤孝道德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一)现代女性贤孝道德缺失的表现

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在商品经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一些女性出现贤孝道德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自身角色认识不到位。

2.追求享乐主义与利己主义。

(二)原因分析

当今我国一些女性贤孝道德缺失,与社会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发展、家庭及学校教育不够重视以及女性自身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1.外在原因

(1)经济利益的诱惑

新时期以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体制的确定,女性所处的时代、社会大环境变了,她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改变,功利主义在社会经济大潮冲击下越来越成为影响她们处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她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利益。同时,社会结构的分化导致行业和职业种类的不断扩大,女性可以通过更多的手段获取丰富的资源,但经济利益的诱惑对一些女性参与社会竞争产生错误的导向,它无形却强有力地引导着少数女性,只注重竞争的结果,而不注重手段,只要达到目的,无所谓做什么、如何做。

(2)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思想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的迅猛发展并不一定能迅速带动思想观念领域的大步前进。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还未完全建成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时代性的现代女性贤孝道德观,社会缺乏公众普遍认可的女性贤孝道德制约机制,女性的贤孝责任感尚显淡薄。此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融合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方人崇尚“独立、自由、平等”的理念,父母不需要子女赡养,因为政府有一套完善的养老体系,老年人由政府抚养,可见西方人意识中贤孝道德观比较薄弱。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下,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随之盛行,女性开始对传统贤孝观产生质疑,逐渐淡化传统贤孝观。

(3)家庭与学校教育不够重视

由于独生子女一代的出现与家庭结构的日益小型化,一些家庭出现代际关系失衡的现象,家庭的教育与培养的功能逐渐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女性缺少应有的贤孝观。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高校陷入功利化泥潭,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忽视传统品质的教育。还有一些高校教育方式太单一,只是对学生进行贤孝理论知识的传输,缺少实践上的引导,又导致了学生的贤孝观在知行上的不统一。

2.内在原因

女性贤孝观缺失的现象,并不仅仅是外在原因所导致,女性自身的内在原因也是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一些女性在思想上,对传统贤孝道德观缺乏正确与理性的认识,不知道自己应当如何对待贤孝观,也不知道自己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另外,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及自我能力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女性贤孝道德观的转变,她们不想做古代“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侍奉公婆、相夫教子的女性,她们想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她们渴望做成功的女政治家、企业家,她们向往权利与利益。女性思想观点的转变,使她们的天平向职场倾斜,在一定程度上疏忽了作为女性应该具有的传统贤孝道德观。

三、改善现代女性贤孝道德缺失现状的对策

对于现代社会女性贤孝道德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以下主要从从外部社会环境、传统贤孝继承及女性贤孝自觉三方面着手寻找对策。

(一)提高重视程度,改善社会环境

一方面,要优化文化环境,加强学校教育。由于女性贤孝道德缺乏文化重视难以继承,再加上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导致了贤孝文化观念淡薄,部分女性对贤孝文化没有正确的认识,更难以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社会应该重视贤孝文化,宣传正确良好的贤孝文化,使贤孝道德意识渗透到中国女性人群中,增强女性对传统贤孝文化的信心,构建良好的贤孝文化环境。各级学校应该对传统贤孝文化给予相当的重视,同时结合时展潮流,融入新时代的要求,开设针对女性贤孝道德的相关课程,宣传贤孝观念,引导女性树立正确贤孝观,养成优良的道德习惯,在传统贤孝文化的学习中吸取优秀的文化经验进行自我完善。

另一方面,规范媒体舆论,正确引导女性。在电子信息时代,媒体传达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女性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以及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因此,媒体应该做出正确引导,树立正能量女性形象,引导女性找到正确的道路;还要注重树立荧屏中积极向上的女性形象,反对“商品化”、“物化”的女性形象。

(二)批判继承传统,吸取优秀文化

优秀文化作为民族生存的根本,是国家和社会被认可的标志之一。优秀的贤孝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对女性贤孝道德信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更是实现女性自我监督、自我反省和自我强化的重要因素。当代女性应该根植于深厚而丰富的女性贤孝文化,从传统贤孝文化中汲取养分,学习传统女性温柔、仁慈、坚韧的品格,支持丈夫事业,帮助子女健康成长。

《琵琶记》中赵五娘就是传统贤孝女性的代表,她在灾荒年间,为了让公婆吃上米饭,糟糠自厌;公婆死后,她祝发买葬,麻裙包土,负土为坟;不另嫁他人而艰苦地进京寻夫,这些行为表现了她贤惠孝顺、坚韧耐劳、忠贞不渝的贤孝品质。但是,赵五娘身上也存在传统贤孝文化的糟粕,她没有彻底的独立精神,具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在男权社会的压抑下,伦理纲常压过了个人情感。

因此,现代女性应该正确对待传统女性贤孝文化,吸收贤孝道德中优秀的部分,摒弃糟粕,重塑新时代女性贤孝品质。

(三)提高自身素质,顺应时代潮流

女性应该在思想认识上提高对传统贤孝观的重视程度,肯定优秀贤孝道德对实现人生价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提高道德自觉意识,从而促使自身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具体来说,第一,女性要植根于传统贤孝文化,提高自身道德境界,学习传统女性孝敬温顺、贤良淑德、坚忍不拔等美好品质。第二,在当今社会,相比单纯的温柔贤惠、恭敬孝顺、依附于男性而没有自身个性的女性,温婉贤淑又自信独立的女性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现代女性应该积极培养以“四自”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核心的现代女性新意识,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第三,女性也应该自觉将贤孝道德观实践于社会生活中。王阳明曾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因此在提升自身贤孝素质的同时,要将贤孝道德落于实践,照顾父母、支持丈夫、关爱子女;同时也要顺应时展,掌握一些独立生存的技能,参与社会工作,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现代女性要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在改革浪潮中激流勇进,树立独立意识,形成正确的女性贤孝观,并将贤孝精神落于实践,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文系2016年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610240049)

参考文献:

[1]罗萤,黄黎星.孝敬开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2]蔡运长.《琵琶记》的主体及其现实意义.戏曲艺术,1996年03期.

[3]黄建中.关于中国孝道文化的思辨.文学教育(下),2013年10期.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孝孝慈孝道孝道文化

在慈、孝、友、恭之中,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重视孝,将其看作为“百行之先”。孝是做儿女的义务,其根本要求是敬,即对父母发自内心地敬爱和依恋,表现于外就是温和、愉悦、恭敬的态度,尽心尽力的侍奉.力求给父母带来更多的幸福、欢乐以至荣耀。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子之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丰l记·祭仪》)“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动天地,感鬼神。”(袁采:《袁乐世范》卷一《睦亲》)孝慈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十分重要的规范,在所有的传统德目和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儒家视孝慈为仁、义的根本,“人伦之公理”,许多思想家和历代统治者也把它当做维护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把孝慈与“忠君”、“爱国”相联系,以孝慈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使孝慈这种调节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上升扩展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

一、“孝”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基础

孝的观念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即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时期。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并为男性家长所支配,子女可以直接从先人那里继承财产,为了表达对家长的感恩、崇敬和哀思之情,日久天长便产生了孝的观念。孝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出现的,它的功能是调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当初并无社会规范的意义。远在西周社会,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已见著于文字。《尚书·酒诰》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尔雅·释训》有“善父母为孝”的说法,意思都是敬爱、奉养父母。

孝的观念的产生基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两个最根本的事实。第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的存在,构成了中国占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天然”形式。基于血缘而产生的“亲亲”关系,这是人类古老的感情,氏族社会就是依靠它来维系的;在西周奴隶制社会,体现为自周天子至诸侯、卿大夫、士的垂直金字塔形式,经过春秋战国的变革,在秦以后的封建制社会.则体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横向的网络形式。第二,作为社会存在基础的自然经济的高度分散与作为国家整体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的社会基本结构。个体家庭经济的形成,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家庭中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出现,使得氏族社会里抚养老人是全体氏族成员的事,子女对父母无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奴求社会出现了个体家庭后,夫妻及其子女构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并有要求子女奉养的权利,子女则负有照顾父母的义务。与此相联系,作为家长的父母享有绝对权威,有权支配子女,子女则有尊敬与服从的义务。“孝”的观念便由此产生。

“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要求子对父的奉养、尊敬和服从。它虽体现了父子血缘“亲亲”之情,但本质上是父子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反映。因此,“孝”不是自有人类社会就有的,只有到了私有制财产出现、“一夫一妻制使父子关系确实可靠,而且导致承认并确定子女对其先父财产的独占权利”(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的情况下,才开始产生的。“孝”的社会属性,主要是用其维系宗法制。一方面宣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把同一“族类”作为同心同德的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又以宗室血缘的亲疏远近确定内部的等级秩序。这样由家族到国家,达到了伦理与政治的统一。因此,西周对“孝”非常重视,把“有孝有德”作为“君子”的主要政治标准的道德要求。“孝”作为宗法道德规范获得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维护奴隶主统治的有力工具。它集中反映了氏族成员必须服从氏族整体利益(既个体依附群体)的伦理实质。正因为如此,“孝”在诸宗法道德规范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特别为周统治者所重视。周人关于“孝”的思想,一直为后世所承袭,在儒家和封建统治者那里,得到了不断的升华和发展,与“忠”相并列,成为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二、《孝经》的德育思想

《孝经》论孝,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

(一)“孝”为“至德要道”

《孝经》开卷即伪托孔子表明了“孝”在诸德中的地位:“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是先王“以顺天下”,使“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至德要道。”关于“孝”的内容,《孝经》作了如下的概括:“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中于立身。”“事亲”也即“爱亲”、“敬亲”,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并要求做到“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众人)不争”否则,“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此外《孝经》又把“不敢毁”自己的身体作为事亲的一项重要规定,并视之为“孝之始也”。再有把“事君”尽忠纳入“孝”的规范,这是《孝经》对先秦儒家关于“孝”、“忠”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二)“以孝治天下”

《孝经》宣扬孝道的唯一宗旨,是实行“孝治”。“孝治天下”、“孝顺天下”,是贯穿在《孝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孝经》说:“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孝治》)天子以孝治天下,对诸侯和小国之臣接之以礼,即得万国之欢心。很明显,所谓“以孝治天下”,体现为使万国“事其先王”、百姓“事其先君”、家人“事其亲”,其实质是使天下都心悦诚服(“欢心”)地服从统治者.“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帮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孝治》)“以孝治天下”还包括以教化民。“教”,《广至德》说:“君子之教以孝也。”

《孝经》认为:“亲生之膝下”,人在孩提时就产生亲爱父母之心,及长则日增尊严父母之德,而这正是的教之所“本”。

总之,《孝经》把“孝”抬高到“至德要道”的高度,主张“以孝治天下”,适应了封建家长和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因而始终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它首先为统治者所推崇,用以作为推行“孝悌力田”的选士标准和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工具。以后,唐玄宗又亲自为之作注,从而更为《孝经》所论之封建“孝”道增添了帝王的至上权威。

三、“孝”的现实意义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笔者认为,孝是封建道德,但绝不认为孝仅仅是封建道德。孝具有阶级性,但也有广泛的社会性,即全民性。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种道德范畴,都是阶级性与全民性的统一。任何一种道德行为准则的提出,都有它的阶级利益基础。在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对协调君主、父子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培养人对国家、社会、家庭的义务感、责任心方面,都有着某种程度的进步作用。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研究和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审视孝道文化,确实认识到孝道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

其次,古人将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