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优质护理举措范例(3篇)
儿科优质护理举措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儿科护理;护理措施
伴随医学的不断完善发展,医疗模式也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医学服务对象开始从单纯生物意义上的人转变成整体化治疗,也就是“生物--社会--心理--环境”为一体,实现自然与人、病与人的统一[1]。故护理模式也相应的出现改变,由原来的“以患者为中心”转换成“人性化服务”,全面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日渐从根本上全面完善医学服务,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诚信服务社会,服务于每一位患者。儿科作为医院的特殊科室,护理工作有着其复杂性与特殊性,不过护理服务的理念是一样的,要想给予患者最佳的护理服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关键。
1儿科护理的特殊性
由于儿科的护理对象所处年龄段各不相同,性格特点存在差异,有着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为了能够提供给每位患儿最佳的护理,护理人员需注重观察每位患儿的特点,选取相对应的护理办法。患儿住院治疗时,陌生的环境人群使他们大多存在恐惧感,一般不会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加上自身的病痛等各种因素的不良刺激,患儿常常表现出任性、焦虑,抗拒治疗,一就医便哭闹,甚至打骂医护人员或就诊时逃跑,导致就医难,对疾病的疗效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不但家长焦急烦躁,而且使得护理工作难度增加,压力颇大[2]。这时候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就十分关键,故儿科护理人员需不断强化培养心理素质,保持较佳的心态,做到因材施教。作为儿科护理人员应恪守护理服务规范,真诚对待家属与患儿,积极热心与之沟通,使其感受到护理服务的人性化,赢得患儿的信任,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2增强培养心理素质
2.1开展针对性护理对策儿科护理的对象均为孩子,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性格也各有差异,要求护理人员注意观察不同患儿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况,了解其对外界刺激的耐受情况,给予其相应的鼓励、安慰,乃至表扬,面带微笑,真诚的与他们沟通,使其消除对外界的戒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重视的问题不相同,应给采取适当的护理方式。对几个月的婴儿,大多缺乏安全感,所以家长的配合尤为重要。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请患儿最亲密的人尽量放松陪同,逗他们玩。对于12个月至2岁的小儿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兴趣,护理操作时,可以利用周围的环境或新鲜实物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对于2~4岁的小儿能够理解大人的意思,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护理操作时,可以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或者分散其注意力。另外,还需依据患儿心理的具体变化适时调整护理方式。
2.2“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热情亲切的对待患儿及家长,消除其对护理工作的疑虑,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让家长放心。对于突况,要冷静沉着,合理解决,并要耐心的解释给家长,告知其具体情况,缓解家长的焦躁情绪,避免医护冲突。
2.3积极应对普通及突发事件护理人员遇到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如儿科平常工作量较大的静脉穿刺,绝大部分家属都希望护士能“一针见血”,而由于技术操作难度及患儿的个体差异,护士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在未能做到“一针见血”时家属往往会不高兴,焦躁,甚至打骂护士。遇到这种情形,要求护士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尽量化解家属的不良情绪,不要因为家属情绪影响护理操作。又如患儿病情类似但存在差别,若不细心便发现不了,或者患儿较多,抢救紧急,可能出现慌乱情况,此时便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否则极易导致护理质量降低,甚至出现医患纠纷。故儿科护理人员必须拥有灵活的头脑,冷静应对紧急状况,以平和的心态配合医生做好急救治疗工作。
2.4完善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扮演各种角色,与患儿接触,与家长谈话,与医生沟通等。既要帮助医生实施治疗方案,又需家长的协助,更离不开患儿的配合,故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儿科护理人员,应学会站在患者与家属的立场考虑,应把每位患儿看成自己的亲人对待,不论身份,不看地位,一视同仁。此外,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儿科护理人员要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学习新的护理理念,不断完善沟通的技巧。
3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意义
儿科护理具有特殊性,主要因为护理对象是孩子,一般父母家人都对孩子十分疼爱,不忍其受苦,当患儿接受治疗护理时,其紧张程度不亚于孩子,此时儿科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特别重要,既要护理好患者,又要顾虑家长的心情,还要选取与之相应的护理措施。
儿科护理具有复杂性,医疗纠纷也相对要多,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学习更多的人文知识,在护理患儿的同时,注意患儿和家长的心理需求,及家庭社会对患儿与家长的影响。护理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身处地的为患儿着想,促使其早日康复。这都需要具备较佳的心理素质。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的影响着患儿及家属。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理员需要从我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积极热情的态度,真诚的对待每位患儿,使他们放松身心,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4结论
总之,伴随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强的业务水平将是直面挑战的必然条件。更应加强服务意识,继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3-4];并且立足岗位,视患儿的利益为根本,最终为患儿的康复作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润娥.儿科护理中以人为本的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8):57-58.
[2]罗青华.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0):88-89.
儿科优质护理举措范文
【关键词】肾病综合症;儿科;护理干预
肾病综合症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四大特点。是由于患儿肾小球弥漫性损害所致的一组症候群,该病具有病程迁延,易于复发,合并症多及治疗困难等特点。积极的护理干预对减少疾病的复发及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我科对52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在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2月至2009年1月我院儿科住院的肾病综合征患儿104例。全部病例诊断符合以下标准:(1)大量蛋白尿(+++~+)持续达2周,或24h尿蛋白高于0.1g/kg;(2)血浆白蛋白<30g/L;(3)胆固醇>5.7mmol/L;(4)水肿症状可轻可重。其中男54例,女50例,年龄3~13岁,病程4~14个月。采用随机排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2.1对照组护理措施
给予肾病综合征患儿常规护理。
2.2观察组护理干预
在对照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以下护理干预。
(1)人性化护理干预:①按贴近人性的理念布置病室,尽可能地保持病室的安静、整洁;②走廊悬挂寓教于乐的健康宣传及科室医护人员的照片、职务、职称、服务信念等信息,营造和谐、温馨、值得信赖的住院氛围;③将常规护理流程结合不同季节及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弹性调整,在各项护理操作中做到举止稳重,头皮针穿刺轻柔娴熟,以减少不良刺激对患儿的影响。
(2)心理护理干预:①据患儿的心理素质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疏导,向患儿及家长讲解肾病综合征的病因、诱发因素、并发症、发展、治疗方法及转归预后等,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使其进行认知重建。②向患儿及家长介绍不同的心理状态对治疗、护理以及疾病转归预后的影响,嘱家长尽可能的减少恶性刺激,增强患儿的意志力和信心。
(3)饮食护理干预:①每日介入量0.8~1.0g/kg的优质蛋白质饮食,主张进食大豆蛋白为主;②每日热量摄入≥126~147kJ/kg为宜;③严重水肿患儿应予以低盐饮食控制。(4)药物应用护理指导干预:①严格遵医嘱,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药量,并需密切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②用药期间定期测量患儿血压、监测血糖及24h尿蛋白定量,并注意观察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③在应用环磷酰胺时,鼓励患儿多饮水促进环磷酰胺代谢产物的排除。
(5)感染预防的护理干预:呼吸道、皮肤、泌尿系统是肾病综合征患儿护理干预的重点。①嘱患儿及家长每天用温水擦洗皮肤,以促进血液循环,水肿患儿则需严防皮肤皮损,以预防皮肤的感染;②保持病室通风通畅,保持患儿口腔清洁;③加强患儿外护理,严防泌尿系感染。
(6)出院康复护理指导干预:①嘱患儿家长加强与患儿沟通、交流,对患儿出现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予以指导,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指导患儿及家长坚持长期、正确地药物治疗;③患儿需适当锻炼,积极增进体质。
2.3统计学分析采用c2检验。
三、结果
观察组组患儿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护理体会
肾病综合征属于儿科难治性疾病,需要长期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治疗,疗程长、药物副作用明显、疾病容易复发,因而需要医护人员及家长的密切配合。通过对52例肾病综合征患儿有计划、系统的护理干预,包括人性化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药物应用、感染预防及出院康复指导等干预,并与同期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症状缓解率为90.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积极的护理干预对患儿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积极的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疏导,可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规范指导科学、合理的饮食,强调呼吸道、泌尿系及皮肤感染预防,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可有效地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防止疾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1]杨云霞。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护理新进展[J].中国新医学论坛,2008,8:19.
儿科优质护理举措范文篇3
【关键词】儿科护理管理,人文关怀
整体护理是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关爱之心的结合体现[1]。人文内涵核心是:护理工作首先要尊重人、关爱人,我们认为,变革护理的基本行为,善于与病人沟通,给予病人人文关怀,是将整体护理落实到病人身上,使病人受益,护理人员除了具备娴熟操作技术外,而且人文关怀服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院自2005年6月以来开展“病人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活动,对护士的语音沟通,仪容仪表,回访制度等人文关怀服务提出了要求并进行规范,使护理质量和病人家长对护士的满意度均得到明显提高,报告如下:
1实行人文关怀的服务举措
1.1营造人文气氛病房应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性,人情味的以关心病人,尊重病人,以病人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有效的关怀能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促进病人的康复,营造这种气氛最重要的是每一个护士自觉的人文情感和人道伦理意识[2]。
1.1.1病房环境的设计和设施布置尽可能体现家庭化的温馨,舒适和方便,建立绿色通道,设专人护送病人做检查,护士服装设为粉红色,墙面绘制儿童画,卡通图片。
1.1.2每位医务人员的相片及职称上墙,建立温馨园地,让天气预报每天都带进病房,医务人员挂牌服务,便于查找。
1.1.3病房设有微波炉,为人工喂养的病儿消毒奶头和奶瓶。
1.1.4每天提供住院费用清单制,方便患儿家长查询费用。
1.2将现代礼仪融入护理行为中护理部针对新护士考核,择优录取并进行岗前培训及技能操作,组织护士学习规范的礼仪,对日常礼貌用语、治疗性交流等严格训练,并将这些行为融入各项护理工作中,纳入护理质控标准,使护士形象工程,爱心意识得到了强化,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不断提高。优雅举止,良好的语音行为,收到了病人家长普遍的好评。
1.3提供温馨护理儿科护理人员面对的儿科疾病病情变化快,工作量大,更需要护理人员的百般呵护,其服务是不同于一般服务行业的特殊服务,为此人文关怀尤其重要,每月为病人推行一项护理服务措施,如:建立幼儿知识园地;添置幼儿玩具;讲故事;微笑亲切呼唤病人为“小宝宝”;开展温馨注射流程;每位护士从病人全程住院中做到:热情接、细心问、主动帮、耐心讲、精心做、亲切送等。
1.4不同疾病的病人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对不同疾病及不同年龄的孩子,要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比如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同时语音要准确,以免用词不当发生误会,如对急救病人先急救治疗,待病情平稳后,再做解释工作,对急性痛苦的病人,语音要和蔼,多关心,对病情较轻的病人,而又多忧善虑的家长,要多做解释工作,语音要有鼓励性。
1.5建立出院后回访制度为达到护理的连贯性,尤其是小儿白血病,新生儿疾病,合并后遗症病人等。2003年5月份开始,我们把关怀服务延伸到家庭,使病人在出院后同样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帮助。咨询的内容为:了解病情及需求,强调遵医嘱服药,询问药物反映,小儿发育及预防保健知识等。
2考核
建立护理部质控组——护士长——科质控组考核制,对每一位护士半年理论、季度技能操作、服务态度、行为规范、语音沟通技巧等考核。护理部每月查一次,护士长不定期检查,科质控组每周查一次。每月从临床上夜班二级质量考核优秀者中评出人文关怀天使一名,给予奖励,促进护士相互学习,不断进步。
3效果
3.1全面满足病人的需求高超护理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是整体护理不断深化的体现,人文关怀让病人及家长感受到护士关心、照顾、真正满足了病人的需求,使护患关系更为融洽,病人对护理工作更放心,实施后通过问卷,病人家长满意度由80%提高到95%以上。
3.2减少疾病复发,病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实施回访制度,普遍提高了出院病人能遵医嘱用药,加强预防保健知识,促进小儿身心发育,健康成长。
3.3减少护理纠纷和投诉的发生良好的仪表和行为规范,善于沟通交流,使病人和家长感到医护人员的关怀、爱护,促进护患间的理解,使病人对医院的治疗、护理、收费、检查等放心,让护理纠纷和投诉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