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范例(3篇)
地域文化范文篇1
此前曾见有人在翻译中国的传统民居时,用了“vemacular”一词,就随手翻阅词典,读到了该词的两个涵义:一是“乡土的”、“本地的”,二是“方言的”、“用方言写的”,颇感深受启发。的确,迄至今日,矗立于僻野荒郊的传统建筑,依然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为人们展示着日渐消逝的生活方式。同时,传统建筑因其浓厚的乡土色彩,如同方言一般,各地皆有独具的词汇、语法及音调。此种以视觉接受的“建筑方言”,凸显出中华地域文化千姿百态的丰富内容。
传统建筑最为直观地折射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其中不少佳构,目前已成为各地重要的文物遗存。当然,反映地域文化的载体可谓纷繁多样。以地处皖南低山丘陵的徽州为例,这里尽管经历了几百年的世事沧桑,但仍然保留着极为可观的地面人文景观——既有世人熟知的牌坊、宗祠和古民居,又有浩繁无数的传统历史文献。更为幸运的是,这里留存有目前所知国内为数最多的民间档案文书,这些反映传统徽州民事惯例的乡土史料,几乎涵盖了民众生活的各个侧面,对于重新建构数百年来中国民间的历史文化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对此,日本学者岸本美绪教授曾指出:“契约文书作为史料的魅力还不仅仅在于所记载的物价、租额等数据,纸质、字体、笔触以及其他通过文书可能察知的如登场人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等,都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气氛。这些文书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通的事物,但正是由于其普普通通、无意造作的性质,反而能够给研究者带来关于当时生活现实的实在感受。”学界普遍认为,作为明清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以徽州文书为代表的民间档案文书,具有不亚于故宫档案或地方衙门档案的数量和重要性。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徽州文书是当地造纸厂收购来作为纸浆的原料。郑振铎先生曾说过,当时皖南的炮仗铺通常是将明代白锦纸印刷的书籍撕成碎条,作为鞭炮的心子。据说,用这种好纸做成的鞭炮,燃放时会特别地响,许多珍稀文书亦因此而灰飞烟灭。历史时期,由于移民众多,商业往来频繁,徽州是保存珍贵信封最多的地区。在时下“集邮热”的背景下,许多值钱的信封被形形色色的人购买走,但其中极富史料价值的信纸,却因“不值钱”而往往被付之一炬!原本颇成系统的重要商业文书群被分割,以致历史学者面对的,往往是东鳞西爪式的零散文书。好在目前已被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收藏机构收藏的徽州文书,大概不下20余万件,民间收藏的数量更是相当可观。此前,安徽省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率先对部分徽州文书做了整理,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毋庸讳言,在现有条件下,原本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支持的不少收藏机构,事实上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文物收藏单位的不少珍稀文献,迄今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掘和利用。最近,我看到一些文博界的老前辈淳淳告诫私人收藏者,应将藏品面向社会,而绝不可秘不示人,那样将失去收藏的意义。由此我也想到,对于收藏单位而言,文物保护自然是他们的守土之责,但除了做好诸如防止文物被盗、被人破坏之外,是否也应该予学术研究以更多的支持?
地域文化范文
在建筑设计中室内装潢设计则是对其的完善和升华,近些年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人们对于室内装潢设计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必须要将文化和室内装潢设计进行合理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设计的升华。只有将建筑赋予了生命力才能够不断地满足人们的要求,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将人文思想、自然景观、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因素融入其中,同时还要通过一个完整的形式对其进行展现。但是,如今在部分城市中大部分的设计者根本就无法对建筑设计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只是简单的将当前流行的时尚元素引进来,许多设计都是盲目地对时尚进行追求,再设计领域模仿和抄袭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造成了装饰风格的混乱,整体设计不伦不类。在建筑设计中如何有效地融合传统文化理念,就需要设计者充分地了解地区的文化风尚并且有应用到室内装潢设计当中。根据中国如今的室内装潢设计形式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欧美流行的实现元素成为了社会各界追求的新风尚,这就使得广大的设计师盲目迎合大众的口味,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时,盲目引进欧美风尚,忽略了中国当地的文化特色,从而使得其设计的产品无法将当地的文化风尚和内涵进行展示。第二,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利益的获取成为了众多设计者主要的追求目标,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忽视了设计原则的要求,简单地运用各种元素来迎合人们的需求,这样就导致其作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根据这种情况来推测,一旦这种趋势不断发展,就会造成我国的室内装潢设计步入歧途。如今全球倡导环保和节能,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向往更加强烈,要求在室内装潢设计中引入更多的大自然元素,在室内装潢设计中将地域文化进行充分的展示。
二、室内装潢设计与地域文化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
在人类文化学中地域文化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和范围内所存在的一种持续发展的文化。如今,地域文化这一概念在设计中被提及的次数不断增加。显而易见,人类的生活与地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不管是在物质上、制度上,还是在哲学层面上所起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地域文化的积淀是人们进行日常生活,实现与人交流的基础,地域文化还是社会风尚形成和法律建立的重要依托,除此之外地域文化还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室内空间主要是指建筑内部的空间,所以所谓的室内装潢设计就是指对建筑内部空间的装饰和设计。人们的生活在室内空间,所以在室内装潢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地方习俗以及法律要求进行考虑。地域文化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有很重要的影响。如今,地域文化成为室内装潢设计的主要方面。地域文化在设计中的体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以符号的形式来实现,另一种形式则是通过设计主题来体现。设计主题的形式则是当今室内装潢设计主要遵循的,而且这种形式也是最常见的,这就造成了在室内装潢设计中如何体现地域文化变得比较混乱。
三、在室内装潢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
传统的材料与色彩自然是能反映地域文化的最佳选择,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图案或纹样的陈设品也是体现主题的重要手段。但是,传统材料在本身的物理性能方面不能迎合设计发展趋势的需要,而单一的色彩设计会使得室内空间失去韵律感。另外,在新的时期需要新鲜元素注入室内设计中,按原样照搬的陈设是老套的,缺乏新意的设计容易造成设计上的雷同。所以,材料、陈设以及色彩则是实现设计主题的重要方面主要。材料的选用则是实现内部空间围合的主要方面,材料的选用首先能够实现结构的保护,除此之外材料对于室内家具的选用也有重要的作用。居住者的心理和心情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所选用材料的质地和样式的影响。室内空间的色彩则是人们感受空间设计最直接的方面,色彩是人们进入某一空间时对这一空间所产生的第一印象。在室内空间的室内装潢设计中色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色彩不仅能够实现空间形式的强化,而且色彩选择不当还会造成空间的破坏。在室内设计中色彩主要可以分为背景色、主体色和重点色三方面,色彩搭配中选取合理的色彩才能够对设计主题进行完美展现。在室内设计中所需要的陈设品则可以分为功能性陈设品和装饰性陈设品。功能性陈设品则是指不仅具有观赏性而且还有实用价值的陈设品,主要有家具、器皿等。装饰性的陈设品主要是为了实现观赏的目的,主要是指字画、工艺品等。不管是功能性的陈设还是装饰性的陈设,其目的就是为了体现设计理念,装饰品对于空间效果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其对于精神、文化以及思想内涵的彰显也有重要的作用,另外陈设品还能够有效实现空间形象的塑造,实现空间氛围的营造。时间是区分传统和现代的主要因素,但是在本文中主要是探讨空间上地域性特色的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地球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作为千年古国具有自身的文化特点。例如,郑州作为“商朝古都”,其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响,设计理念实现了软继承并不是盲目的对外部因素的吸收,而且有效地将欧美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在当地的传统建筑设计中进行应用,根据设计的内在规律来对地方传统进行继承性的应用。又如,杭州城隍酒楼将抽象艺术的应用是室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实例,实现了对各种元素的“软”继承。杭州地处江南地区,因此城隍酒楼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现代设计观念和地区文化的有机结合。当地许多传统的东西都能在这里见到,这就实现了硬传承向软传承的转换。在餐厅中将当地具有特点的马头墙与现代形式和材料进行结合,这就使得人们能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元素。在餐厅的包厢处的设计则是选用红衫木并以西湖上游船的船桨的形式来充分体现当地的地域特点。在餐厅的部分立面则运用二维和三维的有效结合来实现地方特色的体现,立面实现了三维树林向二维装饰树林的逐渐转化并且还将鸟笼悬挂于林中,这就更能体现设计的手法。然而,这值得推崇的就是在室内实现了当地外部墙体建筑的应用,这就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地域特点。
地域文化范文
从世界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伴随在人类进步的每一个时期,承载着人们浓厚的思想情感与文明信息,尤其是始于新石器时代的雕塑艺术。梁思成先生谈论雕塑时曾这样说:“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外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画,故雕塑艺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特别是屹立于世界各地的城市雕塑,即放置于室内外公共场所的雕塑,作为永久性文化遗产的精神文明建设,从古至今都引起全人类的关注。城市雕塑,这个名词实际上仅是在近几十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所以,本文将新疆城市雕塑的研究限定在当代的时段里。它与近几十年在世界范围内所盛行的“环境雕塑”、“景观雕塑”、“公共艺术”都有相近的含义,但又有各自的侧重。可以这样说,城市雕塑主要是指设置在室内外、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艺术品。既然是公共环境中的艺术品,我们就要搞清公共艺术的概念。中国著名雕塑学者孙振华先生曾在其文章中这样定义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不是一种固定的风格或流派,也不是一种固定的艺术样式,是指在当代的语境下,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与观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开放、交流、民主和共享的态度和精神。从孙振华先生对公共艺术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既属于物质的范畴又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追求,这为我们下文中研究新疆当代城市雕塑的地域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屹立在世界各地的公共空间的城市雕塑,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独特功能,成为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它不仅为未来的历史留下文明的足迹,又为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二、新疆当代城市雕塑发展现状
新疆雕塑艺术的发展由于特殊的历史、宗教原因,在一段时期曾出现空白,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渐渐复苏。新疆城市雕塑在经历了同其他地区类似的、遍及全国各地的伟人像式的“红、光、亮”的纪念碑式的雕塑运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文化背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城市基础建设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使得文化艺术尤其是一座城市精神文明象征的城市雕塑蓬勃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文化艺术生活,并表现出强烈的愿望。而城市雕塑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视觉文化形象,在展现当代地域文化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新疆当代城市雕塑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新疆位于古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受益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汇以及新疆本地独有的民族文化,新疆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后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地域文化艺术。在新疆多地的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中原地区、古印度、古希腊、波斯等地多元化艺术风格的印迹,为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物质财富。公元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由于其教义禁止偶像崇拜,使得佛教造像及带有人物形象壁画传统艺术的中断,新疆的人物雕塑艺术长达近千年的空白时期。新疆和平解放后,在乌鲁木齐市南门的人民剧场门口放置了由李宇翔、黄以德创作的一男一女两个维吾尔族舞蹈人物塑像。“”期间,以挥手的大型雕像席卷各地,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符号,至今屹立在喀什广场的大型雕像是当时政治文化符号在新疆的代表作。“”后,中国的文化艺术摆脱了长期的桎梏,雕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1982年,建设部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指导全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全国城市雕塑遍地开花,新疆城市雕塑的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其中,新疆地区以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库尔勒市、喀什市等地的作品较多,建成了石河子市广场的《军垦第一犁》、乌鲁木齐石化的《腾飞》和《长桥饮马》、喀什的《阿曼尼莎汗》等一批质量较高的城市雕塑作品,较好地提升了所在城市的文化品位。1992年,新疆第一个本科雕塑专业在新疆艺术学院成立,为培养新疆雕塑人才提高专业技能奠定了基础,推进了新疆雕塑艺术的发展。2003年,乌鲁木齐市举办了首届城市雕塑主题展《西部雕塑》;2007年,新疆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成立;2009年,乌鲁木齐首届新疆国际雕塑营开营,由此,新疆当代城市雕塑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三、新疆当代城市雕塑的地域文化类型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内,具有自然环境和历史文脉相结合的综合特性,它既包括特定区域内的地理状况、气候条件、动物资源等自然条件,又包括人们在改造自然界中所产生的生产行为、生活方式等,从而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形成各自的地域文化。具体涵盖的内容包括当地民族的信仰、思维方式、语言、价值观、共同的心理素质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共同的民族和共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共同的审美心理,并进入其集体意识,其中所蕴含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审美意识和美学精神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产生共塑作用,从而形成稳定的地域文化符号。新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千百年来13个聚集于此的少数民族更是在这片神奇的大地上给世界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遗产。近几十年来的新疆各地涌现出的城市雕塑作品作为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成为物质与精神固化的见证,形成独特的艺术视觉符号,使城市雕塑更加具有人文气息,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美丽愿景。从艺术的时空演变以及类型来看,新疆的地域文化可以划分为体现民族风情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体现历史传统的丝路文化和军垦文化,这些文化类型伴随着时空的演变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已经将地域文化的内涵注入到新疆的城市雕塑艺术当中。
(一)民族文化
“要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性的艺术,首先必须是民族性的,”这是中国知名艺术家吴作人先生对民族艺术的著名论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素质、审美取向在文化中的体现,是地域文化中最为稳定的因素,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当代城市雕塑相对于传统的艺术创作而言,与城市环境、地域风貌以及人文关怀联系得更加紧密,公共艺术的二重性将城市历史和地域民族文化渗透到当代城市雕塑的创作中,在展现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城市雕塑空间形体的聚散和格调气韵,表达出蕴涵其中的民族文化脉络和审美取向。所以,在新时期创作出具有本土文化内涵的、地域民族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雕塑作品能够反映出整个区域的地域文化,更具有时代意义。新疆多民族世袭繁衍、交汇融合,创造了灿烂的、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生态,以维吾尔族文化为典型代表,其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其歌舞艺术。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挖掘民族歌舞艺术不仅是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表象,更表达的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一个民族积极向上、具有乐观主义精神、坚强民族性格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在表现民族文化的城市雕塑创作中,新疆多地都有优秀的作品出现,比如,喀什的城市雕塑《阿曼尼沙汗》是为了纪念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者,由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孙增礼教授创作;新疆著名的维吾尔族雕塑家、新疆艺术学院地理•木拉提副教授创作的《维吾尔族歌舞》、《萨满舞》等一系列民族歌舞城市雕塑矗立在新疆多座城市,成为当地的引人注目民族文化景观。还有许多新疆雕塑家创作的关于民族歌舞、民族历史人物及文化的城市雕塑,都能很好地将民族文化运用到新疆当代城市雕塑的创作中,这样,既能使民族文化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更能开拓雕塑家在城市雕塑创作中的视野,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提升整个地区的软实力。
(二)民俗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多民族传统生活的不断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其中包含着人们淳朴的思想情感,蕴涵着民族历史的精神内涵,是现实社会与历史传统、生活传统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一种默契,通过对地域民族风俗习惯、民间传统文化及其风土人情的深层次发掘,都能提炼出、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艺术作品。所以,对地域性民俗风情特色在当代城市雕塑创作的运用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在新疆,艺术家也能很好地将新疆本地的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城市雕塑创作中来,运用他们长期在新疆的生活经验,充分挖掘能够蕴含当地民俗风情的题材,立意于本土自然环境、生活习俗、民族习惯、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征之上,使新疆当代城市雕塑具有本土民族文化的特征,结合当代艺术的创作形式和手段,实现二者的结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矗立在乌鲁木齐二道桥国际大巴扎的街头雕塑《买馕巴郎》、《烤烤肉》惟妙惟肖地表现了维吾尔族热情开朗的生活场景;昌吉市回民小吃街的小品雕塑《九碗三行子》、《拉面》生动地展现了少数民族的饮食内容及制作方法;喀什帽子巴扎的《卖花帽》、《打铁匠》雕塑很好地表现了维吾尔族的日常生活景象。民俗文化在城市雕塑创作中的表现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审美追求,做到人人都能接受,更能直观地展现民俗风情,形成具有代表意义的地域民族文化符号。
(三)丝路文化
源自于南北朝时期,繁荣于汉唐盛世,翻过帕米尔高原,穿越中亚直达西方的“丝绸之路”,不仅为古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搭建起了重要的桥梁,丰富了世界的文化格局,还为身处中心地带的新疆带来了灿烂而丰富的文化宝藏。这段辉煌的历史不仅被世界历史所称道,更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可以挖掘的重要文化历史元素。如汉代时期出使的张骞、班超、班勇,他们在西域生活了长达百年,与当地居民共同生存直到水融,为加强西域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与联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维护了祖国的统一,这也是中华民族骨肉情深、交汇融合的历史见证。还有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岑参等人在古代西域留下的大量诗篇,都能反映出西域特有的文化历史,并且对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具有王哲杨树文:新疆当代城市雕塑的地域文化研究现实意义。新疆喀什就为纪念班超雕刻了班超雕像,还有一些城市以骆驼为题材雕刻了一批城市雕塑来展现丝绸之路繁忙的景象。这些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元素在城市雕塑中的出现,可以增强观者的历史趣味性,为中华民族的这段辉煌历史而感到骄傲,进而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认同感,对体现传统历史、表现丝路文化、提高城市品位有着明显的作用。
(四)军垦文化
军垦制度在中国不是新中国建立起来才有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防范外蛮的侵略和巩固边防,西汉政府开始在新疆屯田。这样可以保障部队的补给,还可以维护西域的稳定,如今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肩负着这伟大的历史使命。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几十万部队在新疆安营扎寨、军民合一,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建立起了诸如石河子、阿拉尔等军垦新城,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挑战着大自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堪称人类文明史的奇迹。而军垦文化体现的顽强的精神既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与地域相结合创造出的人类伟大的文化精粹。兵团人流淌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血液,承袭着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所以,军垦文化与前文所述的几种文化样式同样是新疆地域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这在当代的文化艺术创作中也有较多的反映,成为新疆当代艺术创作的文化符号。号称“戈壁明珠”石河子市广场上的城市雕塑作品《军垦第一犁》于1985年落成,由中国著名雕塑家杨美应、张玉礼创作,表现的是三个军垦战士奋力拉犁的场面,健壮的身体、夸张的动作以及生动的表情,强大的军垦气场充分展现,与广场上的《王震将军像》遥遥相望,唤起人们对艰苦创业年代的集体回忆,成为新疆军垦人的精神象征,是新疆城市雕塑的佳作。
四、在新时扬新疆当代城市雕塑创作的地域文化传统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为新疆各地的城市雕塑创作提供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注入了新的活力。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传统,建设具有丰富文化内涵、高雅艺术品位的当代城市雕塑,是新疆当代文化艺术创作必走的道路,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一)尊重地域文化,传承文化内涵,营造独特城市形象
我们不能遗忘传统,传统文化为我们当今的艺术创作留下了丰富的素材,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作具有新疆地域文化特色的当代城市雕塑是新时期带给我们的新课题。新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其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是新疆最具魅力的文化特质,可以在当代城市雕塑创作中不断挖掘和利用,创作出好的作品,这样既可以增加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将好的文化传统传承下去,又可以塑造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品位,更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增强民族的自豪感,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二)坚持兼容并包,融合传统与现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