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4-20 手机浏览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范文篇1

【关键词】焦虑;忧郁;神经内科;神经系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67-02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选取神经内科门诊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58例,年龄范围为(25-65)岁,平均年龄(45.0±11.9)岁,女42例,年龄范围为(25-65)岁,人均年龄为(44.8±12.08)岁。大专以上学历35人,大专以下学历65人。职业:教师12例,工人39例,个体19例,会计12例,医护人员16例,无业4例。

1.2研究方法使用权威医院的焦虑抑郁表格进行详细的对比、调查。将所选患者分为无神经内科疾病与神经内科疾病两组,然后每位患者讲述近一个月来的心理情况,并根据这些心理情况来回答HADS中的问题,HADS抑郁与焦虑两部分,每部分患者各回答7道题,一共14道题,每到题目为3分,因此两部分患者的分数在0-21内波动,如果两个表格的分数都在7分一下,属于正常;8-10分为可疑症状;11-21分为存在神经内科疾病,以8分作为评分标准,8分以上为阳性。

1.3分析方法使用SPSS10.0软件包,采用X2检验、t检验以及Spearman的相关性进行分析。2研究结果

2.1焦虑与抑郁症发生的概率见表1。

2.2焦虑忧郁证患者与环境的关系焦虑忧郁证患的症状与患者的工作环境、年龄、文化程度、性别等因数有关,Spearman的相关系研究表明患者患有焦虑抑郁症状与年龄成现正相关的关系,在本次研究中,r的值分别是0.137,0.187,p的值均小于0.05);焦虑抑郁症状与性别也有关系,研究表明,男性患焦虑与抑郁症人数明显低于女性,在本次研究中r分别为0.28、0.26,p的值均小于0.05;同时业余患者的学历有关,在研究中以大专学历为分界线,发现高学历的患有焦虑忧郁症的患者明显高于低学历患者,在本次研究中r的值分别为0.241、0.263,rp均小于0.05。

2.3焦虑忧郁证患者的研究分析据调查显示,中国的生活节奏在全球都是排在前列,高节奏的生活环境,让人们自然而然的产生焦虑、抑郁等症状,同时这种患病趋势每年正以惊人的数量增加着。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中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我国人群的生活质量,如何遏制这种不良趋势的发展,成为了医学界的首要任务。因此加强预防人体精神疾病的发生已迫在眉睫。

WHO的报告中指出,心理障碍已经成为中国人群负担疾病的二号杀手,并且很有可能在21世纪发展成为我国危害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中国,到综合性医院看病的患有焦虑抑郁症的概率要比精神专科医院的人数多很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当人们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时候,只是简单地认为这是躯体疾病导致而成,而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心理因素在作祟,从而导致“乱投医”的现象产生。同时患者到综合医院进行检查,而综合医院的医生因为只是局限于躯体疾病的诊治,而无法发现真正的病因,所以导致患者不能够发现自己的疾病,从而没有很好的治疗措施,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身体内很大的隐患。

Plante等发现,目前绝大多数人群生活方式与节奏的改变,导致人们心理负荷过重,因此三高疾病将在不善于做自我调节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神经性内科的疾病大多数以慢性疾病的状态存在,例如偏头疼、糖尿病、原发性的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症状,而且这种病情将会随着生活不如意呈现加重的趋势。据调查的值,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焦虑忧郁症的患者都存在着情绪障碍。我国著名心理专家朱雪丽研究发现,对原发性的高血压患者拥有焦虑抑郁症使用心理干预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因此患者在发现自己用焦虑抑郁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调节,防止病情恶化。

目前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多年,人们的知识储备已经相当丰富。从文化的角度来考虑,有的患者因为是高学历,所以在意识到患有这种症状时,没有勇气正视病情,以为这种病情很丢人,见不得光,因此在通过各种手段来掩饰这种疾病,甚至在就医时只是极大地渲染躯体上的痛苦与疾病,从而让医生产生误解,无法做出正确的治疗措施,导致病人无法得到正规的治疗,很可能导致病情的恶化。据调查得知,目前我国患者普遍将自己的情绪与病情当作自己的隐私,不愿接受调查,导致识别率大降低。而且这类患者在得不到有效的心理治疗时,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躯体疾病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只能导致病情恶化。在本次的研究中,其中许多高学历的患者就能够正视自己的病情,并且做出积极的配合治疗,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因此患者不要把焦虑抑郁中隐藏起来,接受正规的治疗,争取早日康复。3总结

目前我国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人群躯体上的疾病治疗有了很好的治疗方案,但是针对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就显得有点捉襟见肘,目前患者因心理障碍造成躯体疾病的情况已经受到重视。患者在接受医生治疗躯体疾病时,医生一定要考虑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心理的治疗,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治愈患者,而且能够及时发现神经内科疾病,并很好地控制,防止转化为焦虑抑郁症。而患者也应该从社会、生活、自身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早日扫除心理障碍。全面提高生命质量。参考文献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范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误诊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多青壮年发病[1]。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首诊于综合性医院[2],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精神分裂症误诊率较高。2011年12月~2012年5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108例,其中21例在综合性医院被误诊为抑郁症,对这10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中被误诊为抑郁症的原因,以探讨误诊抑郁症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2年5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10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下列标准:①《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3];②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其中21例在综合性医院被误诊为抑郁症,男9例,女12例,年龄22~52岁,平均338±110岁;6例门诊治疗,15例住院治疗,平均住院40±90天,出院后门诊随访。

治疗方法:患者均应用利培酮4~6mg/日进行治疗。疗程均8周,不合并使其他抗精神病药。

疗效评定: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PANSS进行疗效评定。PANSS总分减分率≥50%为显著进步,25%~50%为进步,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P

结果

21例患者均完成8周的疗程,无1例脱落。治疗前PANSS评分75±50分,治疗后PANSS评分41±6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误诊分析:108例患者中未被误诊的87例均表现为较典型的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评论性幻听,思维被洞悉感,内容泛化的妄想,明显的思维松弛,自语自笑等异常行为。而被误诊的21例患者共同特点是以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情感淡漠,意志减退,思维贫乏等。误诊原因在于:①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起病往往有一定诱因,后出现话少,多待于室内,不与人来往,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必须仔细加以询问,患者才谈出这段时间总感觉邻居笑话自己,所以不高兴不想出门等。这时即使是专科医师,如不认真加以辨别也可能误诊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从而容易造成有抑郁症的印象,其中5例患者有自杀观念或行为,容易给非专科医师作出抑郁症的判断。②综合性医院的某些医生对精神科知识掌握不全面,对临床表现典型的病例可以直接依照理论生搬硬套,一旦遇到不典型的病例就难以作出准确诊断。有的虽然熟悉精神科症状表现,但不熟悉精神科特殊的检查和诊断方法,在接诊患者时没有全面收集病史,相关资料不健全,未系统检查,精神活动检查不深入、不详细,受先决论影响,先入为主,一发现疑似抑郁症状,如话少,心情不好,被动,压力大,自杀观念等就急于作出抑郁症的诊断。③患者及其家属对精神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之一,此外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存在病耻感,对精神疾病治疗不了解甚至误解,往往能接受抑郁症而不能接受精神分裂症,使患者患精神疾病时不到精神科医疗机构就诊,而就诊于综合性医院抑郁症门诊。④家属讲述病史时会着重介绍一些自己一知半解的抑郁症状,往往忽视了患者的基本表现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之一。

应对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变这种局面:①对患者及其家属展开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根据每个医院的经验和当地特点,制订具体的宣教策略,改变社会对精神疾病和卫生工作的不足印象,强调精神疾病是脑部的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发生不负有责任,患者应该得到同情和关爱,有精神疾病即求诊于精神科医疗机构。②加强综合医院与精神科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促进联络会诊,综合性医院医师应加强对精神科知识的了解,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识别率,在接诊精神疾病患者时就强调精神科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属性,应请专科医师会诊或建议患者及其家属及时转诊精神科医疗机构,尽早让患者接受合理的治疗[4]。③精神病学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精神功能,目前的理化检查方法还不能满足精神疾病诊断的需求,临床主要是凭借症状、病史、病程等特征作出诊断,医生的提问、患者的回答、对患者的观察等都很难完全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接诊精神疾病患者时,临床医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临床实践工作能力,还必须明确思维方法在精神科诊断上的重大意义,出现误诊时除了在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上找原因,还务必在思想方法上总结教训,要考虑自己作出诊断的判断推理过程是否正确,自觉避免思维方法漏洞,从而降低临床误诊率。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3-113.

2李其国.神经内科门诊抑郁症患病情况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31):1.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范文篇3

【关键词】颅内栓塞及血栓形成/并发症;静脉;眼部疾病;视水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92-0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被称为是脑血管疾病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临床表现的症状多为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特征,其中以眼部症状较为常见,甚至来说某些患者仅仅表现为眼部疾病症状,因而首诊于眼科[1]。极容易造成误诊漏诊情况。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技术不断的成熟应用,这类疾病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已为人们所熟知。虽然对CVST这类疾病临床观察以及报道的例子较多,但很少有人探究其临床特点与眼部表现的关系,为此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2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对CVST的早期确诊、早期治疗方面提供更为丰富、更有意义的临床资料。

1对象和方法

细致回顾分析医院2000年至2005年间神经内科以及介入科入院的12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群体中,男性55例,女性65例,女性数量多于男性。首发年龄最小为16岁,最大为70岁,多见于20~50岁,在30~40岁左右表现出首发高峰期特点。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所有的患者除了临床症状和必须的全身检查之外,主要是依据DSA检查作出的常规诊断。血栓形成部位多数表现为多发性血栓,其中,单纯上矢状窦血栓30例,约占患者总体的24%;单纯侧窦血栓患者为29例,占患者总数量的24.6%;单纯直窦血栓数量为4例,占患者总数量的3.4%;上矢状窦联合测窦血栓患者为31例,占患者总体数量的比例为26.3%;上矢状窦联合直窦血栓3例,占患者总体的2.5%;海绵窦血栓数量为3例,占患者总体的2.5%;颅内大、小静脉血栓数量为4例,占患者总体的3.4%;3个部位以上血栓数量为10例,占患者总体的8.5%。另外的5位患者除了存在血栓形成外,还存在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占患者总体的比例为4.2%。根据患者的不同起病方式可以分为急性起病(2d以内)、亚急性起病(2d~1个月)、慢性起病(1个月以上)3种[2],进行回顾分析时,重点对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全身表现和眼部表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比对,比较不同的起病方式患者眼部首发的表现存在差异与否。其统计学分析可采用SPSS10.0软件完成,以P

2结果

120例患者中以眼部病症作为首发表现的患者为25例,占总数的21%,全部经过眼科的细致检查排除了眼部病变的可能,并且采用CT或者MRI作为检查手段用以排除颅内病变的可能;眼部症状和其他症状同时存在的患者为40例,占总体的33%;非眼部症状作为首发表现的患者为50例,占总数的44%。三种不同的起病方式患者眼部首发表现的比例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全部的患者中,有视物模糊与视力减退、眼部疼痛、视物成双影、视物变形和视野存在异常等眼部症状作为首发表现者为70例。其中,视物模糊和视力减退患者为60例,占眼部症状总体数量的85%,视物成双影患者22例,占有眼部症状为首发表现患者数量的31%;眼部疼痛患者为14例,约占总数量的20%。眼部检查后发现存在异常的患者为83例,月约占患者总体数量的70%。除了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和复视以外,主要的表现有眼球运动受到限制、结膜充血、眼球外凸、眼球震颤和眼底改变[3]。

3讨论

通过DSA的细致检查,CVST诊断的准确率可高达75%~100%,是诊断CVST最可靠的标准。虽然MRI和MRV在CVST的诊断上存在无创性、重复性和分辨率高的优点,但是对较小的血管血栓形成显示为不良,当存在静脉窦发育不完全时,MRI和MRV诊断就很困难。

CVST的临床表现繁杂而没有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升高和皮质受损。检查表明,头痛是最为常见的病症,约占七到九成,而且有七成以上的患者以头痛为首发表现症状。但是也有二至四成的患者只表现为良性颅内压升高。因此,眼科医生应该高度重视CVST,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漏诊和误诊。

CVST引发的眼部症状原因主要有静脉回流受阻而导致颅内压升高。其中,视盘水肿可以说是眼部最常见的症状。早期的视盘水肿症状表现很微弱,除非引起视网膜出血等严重病症,否则临床上患者可能无任何症状表现。但是一旦颅内压升高,视盘水肿持续的时间比较久,视神经纤维受损,也是可能发生不规则的向心性视野缩小,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视力下降甚至失明[4]。

4结论

CVST患者群体大多有视力状况下降、复视、视盘水肿以及视网膜病变出血等一系列眼部疾病,极容易被误诊为视盘炎及视神经病变等眼科疾病。CVST患者也经常伴有颅内压升高而导致的一系列疼痛和神经系统的疾病,MRI和MRA在现在的临床治疗中可作为确诊CVST的第一检查方法。由于CVST是发病率较低的眼外疾病,而且首次就诊时大多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这就对眼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疾病知识的学习,充实自己、拓展思路,对患者的病史要做详细的了解,对原因不明的视力下降等症状要做细致的MRI检查;有全局意识,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对怀疑有类似神经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群体要充分考虑到CVST存在的可能性[5]。

参考文献:

[1]周卫东、魏岗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和诊断。中华内科杂志,1999,38:323-325。

[2]王惠娟、刘亚玲。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治疗。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13:163―164。

[3]李存江、王桂红、王拥军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65―67。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范文篇4

脑卒中(脑血管病)和帕金森病都是神经系统常见病,患脑卒中、帕金森病都需要长期治疗,致残率高,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而同时伴有抑郁症状,对病人更是雪上加霜。脑卒中后病人和帕金森病人,抑郁障碍患病率高于普通人,对抑郁的治疗更显重要。

案例1

一位脑出血病人,发病后收入院治疗,出血量10毫升,右侧肢体偏瘫。病后一周出现不思饮食、肢体不能活动等生理病况外,还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整天躺在床上,对什么事情都缺乏兴趣等情绪障碍。病人自觉病情严重,已经偏瘫,提到自己患脑出血就哭,不愿接触任何人,并伴失眠。经医生检查会诊,认为患者脑出血量不大,肢体活动应比目前状况好,会诊诊断为:卒中后抑郁,经一个月抗郁药(赛乐特等)及脑血管病治疗后,病人肢体功能很快恢复,右下肢无力基本恢复正常,情绪稳定,能主动与医生配合治疗及肢体功能经锻炼,睡眠改善,很快出院回家。

1.脑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指患有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统称脑卒中。发病后,同时伴有抑郁症状,称卒中后抑郁,也称血管病性抑郁。卒中后抑郁发病率占20%~60%,最高可达79%,尤其是老年病人发病率更高。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并且也是卒中后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在评估和治疗的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由于抑郁的存在可增加躯体疾病的复杂性,以及其他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抑郁的存在,对神经功能的康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等均不利,而抑郁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的因素。

卒中后抑郁发病的表现及特点

1.卒中后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疲劳,缺乏动力。认知功能的损害及失眠、焦虑、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缺乏自知力。

2.发病年龄较大,且均同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

3.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

4.由于抑郁的存在而加重血管病的症状,从而治疗的难度加大。

5.卒中后抑郁发生的时间一般发生在脑卒中后急性期,病后3个月内,半年内,1年内,3年内。

6.卒中后的不同时期产生卒中后抑郁的机制不同,在卒中早期,肢体的偏瘫、失语,独居是卒中后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发病3个月时,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是影响卒中后抑郁的重要因素;发病后12个月以后,脑萎缩成为卒中后抑郁的主要原因。这就为在不同时期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方法提供理论基础,采取的方法也有不同。

卒中后抑郁的预防和治疗

卒中后抑郁要早期诊断,积极预防和治疗是必要的,要高度重视卒中后抑郁,特别是中、重度的卒中,对认知和交流有障碍的患者要高度重视。

1.首先治疗原发病,即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分急性期、恢复期治疗,按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进行积极治疗。

2.同时治疗抑郁、焦虑症状。治疗卒中后抑郁的原则与其他抑郁是一样的。使用最简单的方法,培养规律的睡眠及有益健康的生活习惯。配合心理治疗,如心理咨询、作业疗法、社会支持,特别是对为改善病人的情绪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情绪效果较好。心理治疗对脑卒中的功能康复及疗效提高起到关键作用,从而发挥患者的残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对不适合心理治疗或不能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抗抑郁药物得治疗是比较有效的治疗办法。可用SSRI类药物,氟西丁、塞乐特、西酞普兰等抗抑郁药。

3.对卒中后抑郁伴有神经功能缺损的病人,康复治疗是必须的。研究发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依赖程度,与抑郁有显著相关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日常生活依赖程度就越高,抑郁症状越明显。应早期进行神经功能的康复训练,除绝对卧床患者,应鼓励患者尽量自理日常生活,对卒中后抑郁的防治有积极作用。只有在抑郁症状好转后,病人才能更好的配合肢体的康复治疗。

4.抑郁的治疗时间至少半年以上。因为卒中后期,仍然有出现抑郁的危险。

案例2

一位中年男性,患帕金森病3年。症状逐渐加重,主要左侧肢体颤抖,安静时明显,动作缓慢,走路时左侧肢体拖拉状,躯体略前倾,小碎步,左手摆动差。病后2年,逐渐出现失眠、早醒,醒后难再入睡。翻身困难,伴有焦虑,情绪低落,不愿活动,很少外出活动,对任何事情无兴趣,甚至认为自己活着影响他人,曾有自杀念头。经用美多巴、金刚烷胺、氟西丁治疗,3个月,手抖症状基本消失。动作明显加快,走路左下肢不再拖拉,睡眠改善,情绪好转,愿意参加活动和锻炼走路,能够胜任工作。

2.帕金森病抑郁

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中年以后发病,多见于40~70岁,主要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行动迟缓,姿势不稳为主要症状,并可伴有精神障碍。抑郁是帕金森病精神障碍中一种表现。帕金森病抑郁发病率较高,占帕金森病40%左右。

帕金森病抑郁的特点

1.帕金森病抑郁具有帕金森病典型症状:静止性震颤,行动缓慢,肌肉僵直,平衡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同时具有抑郁症状。

2.好发于中老年人,起病缓慢,影响病人日常生活和活动。

3.抑郁、焦虑本身是帕金森病精神症状的一种表现。

4.抑郁、焦虑可同时出现在帕金森病程中的早、中、晚期各个阶段,中、晚期抑郁症状更明显。

帕金森病抑郁的治疗

1.帕金森病抑郁的治疗同时给予抗帕金森病治疗,如多巴胺类药物,受体激动剂、金刚烷胺等,但如帕金森病伴抑郁,使用抗抑郁药物时,不能同时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如米哆吡)。

2.抑郁治疗的时间至少半年以上,防止复发。

其实生活中,躯体疾病引起的继发性抑郁症有很多,除了上面说的神经系统疾病可以引起抑郁症外,许多生活中常见的内科疾病也可以引起抑郁症,如心脏病、肺部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等。当然患者们也不要太过紧张,草木皆兵,只要对能够正确认识抑郁症,加以正确治疗,战胜抑郁及其他疾病,就不是想象。

专家简介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范文篇5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7)04(b)-0180-03

Efficacyofpersonalizednursinginterventioninthepsychologicalrehabilitationforhospitalized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

LIYan-li

DepartmentofGeriatricDisease,MentalhospitalofBureauofCivilAffairsofGuangzhouMunicipalityin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43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linicalapplicationvalueofpersonalizednursinginterventioninthepsychologicalrehabilitationforhospitalized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Methods72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inourhospitalfromMarch2014toAugust2016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n=36)andobservationgroup(n=36)accordingtotherandomnumbertable.Patientsinthecontrolgroupwereprovidedwiththeroutinenursinginthehospital,whilepatientsinobservationgroupwereprovidedwithpersonalizednursingintervention.Thelevelsofactivitiesofdailyliving,mentalhealthstatusandsatisfactionwithnursingofpatientswerecomparedbetweentwogroups.ResultsBeforeintervention,therewasnosignificantlydifferentbetweentheADLscoresintwogroups(P>0.05);after3,6monthsofintervention,theADLscoresofobservationgroupwaslowerthanthoseof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afterintervention,thescoresofindexesinSCL-90inobservationgroupwaslowerthanthosein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Schizophrenia;Psychologicalrehabilitation;Nursingintervention;Lifequality

精神分裂症属于慢性疾病,患者伴随不同程度精神异常表现,随着病程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感知觉障碍、思维模式异常、行为表现异于常人,多发于中青年患者,目前临床尚未明确病因,患者需接受常年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作,且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及社会融入度较低,家属对疾病知识掌握度较低,患者疾病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2]。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非发作期表现正常,患者智商及意识表现较为清楚,此阶段护士应积极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认知能力训练,延缓其疾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3-4]。个性化护理模式概念指根据患者性格特征、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因素,为患者制订全方位院内护理计划,本研究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精神科于2014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与观察组36例,对照组包括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24~48岁,平均(36.2±4.9)岁。观察组包括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26~47岁,平均(37.8±5.0)岁。纳入标准[5]: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Ⅲ)》中的诊断标准,未合并严重并发症,疾病控制较好,智力表现正常,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可以配合临床调查,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护士协助患者完成查体工作,医师与家属保持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宣传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识,纠正家属错误认知,告知此种疾病通过药物及环境影响等措施,可有效控制病情,缓解家属焦虑情绪,嘱咐家属理解患者,增加探视次数,采用亲情护理方式,让患者感受到家庭温暖。护士应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在非症状发作期间与患者保持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提供日常生活行为能力锻炼,为患者进行引导式心理干预,陪伴患者参与户外活动,做好患者适应社会的相关准备工作。观察组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服务。①患者情绪清醒阶段,为其提供疾病知识宣教,让患者接受并正确对待自身疾病,积极与患者保持沟通,了解患者家庭环境、学历、兴趣爱好、生活行为方式等,综合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6-7]。②维护病室环境,在床边摆放患者家庭照片,为患者制订日常活动计划,协助其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及时与家属沟通,鼓励家属及亲朋好友来医院探望患者;发掘患者兴趣爱好,积极陪伴并理解患者,保持耐心态度对待患者,监督其按时服药,掌握病情变化,对于出现行为异常的患者应阻止并积极引导。③提供康复锻炼措施,护士应带领患者进行户外活动,坚持运动,包括骑自行车、读书等,指导患者完成生活自理行为,为其重新融入社会做准备[8-9]。

1.3观察指标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10],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3、6个月评估患者生活能力情况,总分为64分,总分≤16分为表示患者日常自我照顾能力较好,行为大部分时间呈正常表现;总分≥22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存在明显障碍表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11-12]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行为、人际相处、抑郁、焦虑、敌对心理、恐怖心理、偏激、精神病质9项指标,单项指标为0~5分,5分代表患者症状明显,心理健康状况较差,0分表示无症状,患者心理健康。分析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及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一般。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用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CL-90各指标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各指标评分均有所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特点为行为异常、情绪表现多样、焦虑抑郁症状,疾病诱因复杂,可能与患者生活?h境、身心遭受创伤、成长经历、工作环境等有关。此病一般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患病后患者疾病接受度较低、家属不理解、亲朋厌弃等因素均可能加重病情发展,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针对住院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于无明显暴力症状患者应减少机体约束,缓解机体不适感,指导患者服药、加强生活指导,多与患者沟通[13-15]。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范文篇6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精神残疾影响因素

MentalDisabilityandRelatedFactorsoftheChronicschizophrenicinpatients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mentaldisabilityandinfluencedfactorsoftheChronicschizophrenicinpatients.Method:58schizophrenicinpatientsweretestedwiththeScaleofSocialSkillsofChronicSchizophrenicInpatients(SSSI).ThePositiveSyndromeScale(SAPS),NegativeSyndromeScale(SANS),TreatmentEmergentSymptomScale(TESS)andtheself-madequestionnaireforrelevantfactorsofmentaldisabilitywerealsoadministratedatthesametime.Result:①Theincidenceofmentaldisabilityinchronicschizophrenicinpatientswas43.1%.②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etwogroupswithorwithoutmentaldisabilityinthefollowing:totaldiseasecourse,timesofhospitalization,degreeofeducation,familyeconomiclevel,social-familysupports,therecoveryofinsight,timesofhavingdrugs,drugtypesanddoses,drugside-effects,thepositiveandnegativesymptoms,somaticcomplication.③Thebinarylogisticanalysisshowedthatthefactorsinfluencingthementaldisabilitywerethenegativesymptoms,somaticcomplication,typesofantipsychiatricdrug,social-familysupports,therecoveryofinsightandthedrugside-effectsinturn.Conclusion:Theincidenceofmentaldisabilityinchronicschizophrenicinpatientsishighandthenumberoftheinfluencingfactorsisgreat,itissuggestedthatweshouldpaymoreattentiontothepreventionandtherapyofmentaldisabilityinchronicschizophrenicinpatientsduringtheclinicalwork.

Keywords:Schizophreniamentaldisabilityinfluencingfactors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048-03

精神残疾是我国五大类残疾之一[1],而慢性精神分裂症是导致精神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前的研究大多是关于社区精神残疾方面,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残疾情况如何呢,精神残疾的发生与哪些因素相关呢?我们对我院男女两个病科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男女两个病科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2009年4月为研究时间,入组标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排除合并其他精神障碍的患者;总病程三年以上;连续住院一年以上。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1.2.1.1以郭贵云同志编的《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评定量表》(简称SSSI)作为研究工[2]具。共有十项内容,按0~2分的三级评分,有两项或两项以上内容被评为1分为轻度残疾,有1项内容被评为2分为中度残疾,有两项内容被评为2分为重度残疾,有三项或三项以上内容被评为2分则为极重度残疾。

1.2.1.2自编精神残疾相关因素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精神疾病临床资料、社会心理因素及临床用药等。其中家庭经济水平、社会支持、医患关系等3个项目分为差、较差、一般、较好、好5个等级,分别定为1、2、3、4、5分。自知力按缺乏、部分、完整分为3个等级而定为1、2、3分。药物剂量按照效价比[3]全部换算为相当于氯丙嗪的剂量。

1.2.2测试方法:对所有参加此研究的医生进行一致性培训,所有医生评分一致率达到86%。以2009年4月1日为调查时点,随机抽取我院男女2个病科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完成SSSI及精神残疾相关因素调查表。

1.2.3统计分析:所有资料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及量化的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X²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中的Forward-LR法。

2结果

2.1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及社会人口学资料

共58例,其中男40例,女18例;年龄24~61岁,平均40.2±18.7岁;文化程度:文盲2例,小学8例,初中25例,高中17例,中专3例,大学3例;婚姻状况:未婚23例,有配偶18例,离婚15例,丧偶2例;职业:工人29例,干部8例,无业21例;总病程3~34年;连续住院1~9年;住院次数最多达13次。

2.2临床资料

2.2.158例患者中有各种不同程度精神残疾的共25例,残疾率为43.1,其中轻度共11例,男8例,女3例;中度共4例,男3例,女1例;重度共4例,男2例,女2例;极重度共6例,男2例,女4例。SSSI中十项内容,以第六项对异性的态度被评为2分的例次最多,为7例次;以第8项对周围人的关心与照料及第10项责任心与计划性次之,均为6例次。

2.2.2两组计量资料比较(表1):将所有患者按有无残疾分为两组进行比较,由表1可见,有无残疾两组患者相比,在首发年龄、医患关系两因素上差异无显著性,而在总病程、药物治疗的时间、住院次数、药物剂量、家庭经济水平、社会支持、自知力的恢复、精神病的阳性阴性症状及药物副作用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

2.2.3两组计数资料比较(表2):由表2可见,有无残疾两组患者相比,在性别、职业、诊断亚型上差异无显著性,而在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使用药物种类及合并躯体疾病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

表1两组计量资料比较(±s)

项目无残疾组

(n=33)有残疾组

(n=25)t值P值

首发年龄(岁)

总病程(月)

药物治疗时间(月)

住院次数

药物剂量(mg)

家庭经济水平

社会支持

医患关系

自知力

SANS

SAPS

TESS34.6±12.3

27.3±10.5

15.7±11.2

1.8±1.2

234.8±108.5

4.5±1.0

3.4±1.1

2.1±0.9

0.9±0.7

33.6±11.8

38.3±15.7

1.2±1.034.2±11.6

35.8±11.3

27.8±13.2

4.7±2.4

455.6±127.3

2.8±0.8

2.4±0.8

2.8±1.4

2.3±1.4

48.2±18.6

44.6±16.8

3.8±0.90.65

3.02

2.89

3.18

9.32

7.32

3.22

1.36

7.54

9.55

1.89

2.97>0.05

<0.05

<0.05

<0.05

<0.01

<0.01

<0.05

>0.05

<0.01

<0.01

<0.05

<0.05

表2两组计数资料比较

项目无残疾组

(n=33)有残疾组

(n=25)X²值P值

性别

文化程度

小学以下

初中

高中及以上

职业

病前有固定职业

无固定职业

婚姻状况

已婚

未婚

离婚或丧偶

诊断亚型

偏执型

未定型

其他型

使用药物种类

传统

氯氮平

其他非典型

合并躯体疾病

22(66.7)

11(33.3)

7(21.2)

15(45.5)

11(33.3)

21(63.6)

12(36.4)

13(39.4)

12(36.4)

8(24.2)

12(36.4)

8(24.2)

13(39.4)

12(36.4)

10(30.3)

11(33.3)

12(36.4)

21(63.6)

18(72)

7(28)

3(12)

10(40)

12(48)

16(64)

9(36)

5(20)

11(44)

9(36)

8(32)

7(28)

10(40)

13(52)

8(32)

4(16)

17(68)

8(32)2.39

7.42

0.05

4.13

0.76

4.99

32.42

0.23

0.04

0.81

0.05

0.34

0.03

0.00

2.2.4统计的诸因素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SSSI得分是否异常并非线性关系。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在入选量a=0.05水平可见,对评分有明显影响的因素,见表3:

表3SSSI评分异常的患者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Wald值P值

SANS得分

合并躯体疾病

使用药物种类

社会支持

自知力

TESS得分23.43

18.53

9.66

7.28

5.87

4.650.00

0.01

0.02

0.03

0.04

0.05

3讨论

社会功能与精神残疾的检查评定,是一项复杂工作,需有社会、心理、生活内容。社会功能应包括社会、家庭、个人三个方面的角色职能的内容,SSSI用于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精神残疾的评估,它经过多次临床试用及统计学处理,信度效度均显示良好[2]。本研究发现,连续住院一年以上,总病程三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出现精神残疾率较高,达43.1%;轻、中、重、极重度残疾分别为11、4、4、6例,说明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出现精神残疾的情况较明显,临床上需要予以关注。

本研究显示:有无残疾两组患者相比,在首发年龄、医患关系两因素上差异无显著性,而在总病程、药物治疗的时间、住院次数、药物剂量、家庭经济水平、社会支持、自知力的恢复、精神病的阳性阴性症状及药物副作用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随着总病程的延长,治疗时间的增加,住院次数的增多,药物剂量的增大,患者的残疾出现几率增加,且精神病阳性阴性症状的存在,自知力的未恢复及药物副反应的存在均可增加精神残疾的发生;而家庭经济水平及社会支持力量是精神残疾的保护因素,家庭经济水平高、社会支持好的患者残疾发生的几率明显减少。本研究中,25例精神残疾病人中,70%的病人是未婚或离婚,可见配偶支持是重要的社会支持,提示婚姻问题在致残因素中占重要地位。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阴性症状量表得分、合并躯体疾病、使用的药物种类、社会支持力量、自知力的恢复及药物副反应量表得分等6个因素对SSSI评分影响意义显著,说明不管是精神症状还是躯体症状均会加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残疾发生,故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们应该尽可能选择药物副作用较小的抗精神病药,尽可能控制精神病阳性症状,防止阴性症状的出现,并预防躯体疾病的合并出现,加强心理治疗,促进自知力的恢复,尽可能使患者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可减少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卓大宏主编.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11~220.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范文篇7

1临床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消化内科共收治的110例患者,其中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的住院患者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在18-79岁之间。所有患者均具备肠镜、胃镜、CT和B超等相关的诊断依据。

2结果

56例患者中位于前10名的相关疾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8例、反流性食管炎10例、颅内病变6例、巨幼红细胞性贫血7例、胆系结石3例、十二指肠溃疡4例、胃癌6例、急性胃肠炎5例、急性肠炎4例、急性阑尾炎3例。

3病因病机

呕吐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射过程,根据呕吐的程度可以分为急性呕吐和慢性呕吐。多方面的因素均可引起恶心呕吐,一般急性呕吐较容易诊断,慢性呕吐因常提示胃轻瘫、妊娠、幽门梗阻、肠道运动障碍等,其病因判定难度较大。通常按照发病机制可分为中枢性呕吐、反射性呕吐、神经性呕吐和前庭障碍性呕吐[2]。其发病原因主要有:感染、疼痛、胃肠道梗阻、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理化因素及妊娠等。一些专科杂志对于恶心呕吐的原因已有报道和讨论,大多涉及个案报道、化疗药的副作用、术后、的副作用等[3-5]。本结果显示,恶心呕吐为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临床常见疾病,可通过白细胞减少症、肠系膜动脉缺血,结合病史、查体及相关检查进行诊断。本组患者所涉及的恶心呕吐疾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此外,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胆系结石、泌尿系结石、急性阑尾炎、急性肝功能损害、肾功能不全、早孕以及前庭疾病等原因导致的恶心呕吐也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不难诊断。

4治疗方法

由于恶心呕吐只是疾病的伴随症状,因此,只有在明确导致呕吐的病因之后,才能积极的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在未明确病因之前,绝对不可以盲目应用强镇吐药物,否则会延误病情。

4.1胃肠道疾病所致的呕吐。呕吐症状是由于胃肠道急性炎症性病变所引起的,应积极选用抗生素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补充维生素;由胃肠道痉挛导致的呕吐症状,可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如东菪莨碱等;由胃肠动力障碍引起的恶心呕吐,则可应用促胃肠动力剂,如莫沙必利等。

4.2药物所致的呕吐。目前,临床上经常采取联合化疗或者放疗对一些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进行治疗,或者是采用抗癌药物对某些恶性肿瘤行介入治疗,可引起较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为了预防或减轻恶心呕吐这种胃肠道不良反应最突出的表现症状,医师常用镇吐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应用强镇吐药物时,应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以及间隔时间,因服药后会产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或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临床上有许多种药物具备引起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一般不需要应用镇吐类药物,只需立即停用引起呕吐的药物呕吐症状就会减轻直至消失。

4.3神经、精神因素所致的呕吐。对于神经、精神因素所致的呕吐应先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然后,再配合镇静药与胃肠促动力剂等常用药物对其进行治疗,严重的患者可采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禁忌应用强镇吐药。

4.4胰腺、胆道及肝脏疾病所致呕吐。恶心呕吐症状常会在急性胰腺炎疾病中出现,该症状只有随着采用胃肠减压,减少胰液与胰酶的分泌等措施后才会逐步缓解或消失;它也是胆道梗阻经常伴随的症状,呕吐症状会随着胆道梗阻或炎症消除之后停止;恶心呕吐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症状,该症状可伴随有效的护肝治疗和适当的休息后逐渐消失。

5结论

对恶心呕吐有关疾病,应做到详询病史、仔细诊查、结合诊断学有关知识及相关检查对疾病进行诊断。目前,大部分临床医师缺乏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只注重内镜影像以及实验室检查,而恶心呕吐一般为疾病的伴随症状,不具特异性,因此,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断较困难。

参考文献

[1]董素寒.对我院消化内科220例患者呕吐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1,36:70

[2]朱浪潮,姜西玲,王雪玲.消化内科住院患者128例恶心呕吐的病因分析[J].华西医学,2010,25(1):119

[3]曾艳,吴硕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7,(2):222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范文1篇8

中图分类号:R245.2

文献标志码:A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大陵穴治疗精神性疾病的中枢神经系统机制。方法: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大陵后脑功能区变化。纳入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每名受试者在大陵穴接受针刺刺激,刺激模式为“休息-刺激-休息-刺激-休息”,最终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M2软件包分析其作用部位。结果:针刺大陵穴所获得的脑激活区主要位于额下回的Brodmann46/47/44/9区,额中回的Brodmann6区,颞上回的Brodmann22区,中央后回和顶下小叶的Brodmann40区。结论:额颞叶损伤、额叶功能低下或激活程度不够与精神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针刺大陵穴对精神性疾病治疗作用的起效途径之一可能是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端脑额颞叶皮质完成的。

[关键词]穴位研究;穴,大陵;磁共振成像;额叶/针灸效应;颞叶/针灸效应

StudyonthemechanismofacupunctureatDaling(PC7)formentaldiseasesbyfMRI

CHENPeng1,ZHAOBai-xiao1,QINWei2,CHENHong-yan3,TIANJie2,FANYong-ping3,ZHOUBing1,LIUShan-shan1(1.Colleg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BeijingUniversityofTCM,Beijing100029,China;2.InstituteofAutomation,ChineseAcademyofSciences;3.BeijingTiantanHospitalofCapitalUniversityofMedicalSciences)

ABSTRACT:ObjectiveToprobeintothecentralnervousmechanismofacupunctureatDaling(PC7)treatingmentaldiseasesbyfMRI.MethodsEighthealthyvolunteerswereenrolledinthestudy.AcupuncturestimulationwasgivenatDaling(PC7)ineachsubjectwithastimulatingpattern,"rest-stimulation-rest-stimulation-rest".ThefMRIdatawereanalyzedwithSPM2softwarepackage.ResultsTheactivatingareasofacupunctureatDaling(PC7)weremainlyonBrodmann46/47/44/9areasofinferiorfrontalgyrus,Brodmann6areaofmiddlefrontalgyrus,Brodmann22areaofsuperiortemporalgyrusandBrodmann40areaofpostcentralgyrusandinferiorparietallobule.ConclusionPathogeneticfactorsofmentaldiseasesareverycomplicated,damangeorhypofunctionorinadequateactivationoffrontallobeandtemporallobearecloselyrelatedwithmentaldiseases.Therefore,activatingthefrontalandtemporallobepossiblyisoneofthemechanismsofacupunctureatDaling(PC7)treatingmentaldiseases.

KEYWORDS:ResearchonAcupoints;PointPC7(Daling);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rontalLobe/ameff;TemporalLobe/ameff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众多医学工作者对针灸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与之相关的现代化检测设备也广泛应用,其中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特别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无创伤、可精确定位的人脑高级功能研究手段被众多研究人员所青睐。

大陵穴属“孙真人十三鬼穴”之一,其治疗精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早已被几千年来的中医实践所证明。不仅如此,根据中医理论,精神性疾病病位多在于心,心包代心受邪,故心包经原穴大陵,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穴位。虽然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早已证实,但是现代医学的证据尚不十分充足,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fMRI技术,探讨大陵穴治疗精神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其中男4例,女4例;平均年龄24.2岁。

纳入标准:年龄20~30岁之间;以往有一定的针刺经历,对针刺治疗无恐惧心理;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精神分裂症,或者边界型人格紊乱;神经系统疾病病史(包括脑外伤导致的失去意识、皮质缺血、血管性头痛、颈动脉疾病、皮质瘫痪、癫痫、脑肿瘤、痴呆、慢性脑膜炎、多结节硬化症、恶性贫血、血压正常脑水肿、帕金森病、亨庭顿病);某些影响脑功能的其他系统疾病:高血压[血压高于140/90mmHg(1mmHg=0.133kPa)]、心脏疾病、糖尿病、内分泌疾病、肾病、慢性梗阻性肺病;1w内服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的治疗药物;一级亲属有精神分裂或者情感性精神疾病史;怀孕期妇女。

1.2干预措施

所有受试者在右侧大陵穴进行针刺刺激,采用0.18mm×25mm无菌针灸针,针刺深度0.3~0.5cm,采用平补平泻的捻转刺激,频率1~2Hz(60~120次/分)。

1.3刺激模式

刺激模式采用Block设计,为“休息-刺激-休息-刺激-休息”,持续8min(见图1)。

1.4扫描参数

本研究采用SiemensTrio3.0-T成像系统进行fMRI扫描。功能像采用EPI-BOLD序列进行脑功能图像采集,层数(slicenumber)共30层,层厚(slicethick)4mm;间距(gap)0;TR/TE:3-013/30;反转角(flipangle):85°;FOV:256mm×256mm;Matrix:64×64。

1.5数据分析

采用SPM-2(StatisticalParametricMapping)软件对最终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空间预处理步骤包括重排(realign)、联合配准(coregister)、标准化(normalize)、平滑处理(smooth),取P值小于0.001作为统计阈值水平。

2结果

2.1针刺大陵穴所获得的脑激活区

针刺大陵穴所获得的脑激活区主要位于额下回的Brodmann46/47/44/9区,中央后回和顶下小叶的Brodmann40区,颞上回的Brodmann22区和额中回的Brodmann6区(见表1)。主要涉及的脑叶为额叶、颞叶和顶叶,详见图2-图6。

3讨论

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央沟、外侧沟和顶枕沟划分的5个主要脑叶,其中以额叶、颞叶等与精神性疾病有较高的相关性。

3.1额叶、颞叶与精神性疾病的关系

额叶的主要作用是认知和记忆。在精神性疾病方面,额叶与精神分裂症和痴呆等均有较密切的关系。由于额叶在大脑皮层结构中体积最大,对精神活动的开动和整合起着重要作用,额叶损害的某些临床表现类似于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一个多世纪前,人们就认识到精神分裂症,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可能与额叶功能障碍有关[1]。

目前,许多研究均表明了额叶功能的损害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在针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的研究中,发现患者在发病初期就存在工作记忆缺陷,这种缺陷可能与左侧额上回及额下回激活低下有关[2],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右侧额叶和颞叶局部脑功能减退与精神性疾病的发病同样有紧密的联系[3]。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基础及认知、激活状态局部脑血流量(rCBF)特点方面,以及精神分裂症症状与rCBF之间的关系方面,均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额叶功能低下,阳性症状的严重程度与一些兴趣区(ROI)的血流灌注量有关[4]。此外,在通过其他的一些研究手段探讨精神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如采用质子波谱[5]和CT[6],均发现额叶的损伤与精神性疾病发病关系密切,且在发病初期额叶神经元的完整性或功能可能已经受到损害[5]。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相关研究将与额叶功能有关的心理作业任务作为评价手段,进行脑激活区的对照评估,从而发现了精神神志病患者与正常人具有显著性差别[7-9]。此类实验主要包括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伦敦塔实验(TowerofLondon),这些测验可以反映被试者的额叶功能正常与否。AndreasenNC等[7]、RubinP等[8]学者均发现在进行心理作业任务时,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反映出部分额叶rCBF减低,且阴性症状的程度与rCBF呈正相关。阴性症状代表功能的丧失或减退,功能丧失的部位一般认为位于额叶。思维贫乏是思维和语言流畅性的丧失,情感迟钝是情感表达不畅,兴趣缺乏是享乐能力的丧失,注意损害是集中和维持专注能力丧失。神经生理学表明,所有这些功能正常情况下都是经前额皮质介导的[1]。此外,在治疗方面额叶也体现出了与精神性疾病的密切关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张策教授[10]认为,前额叶皮层的5-HT谷氨酸是一个新的抗精神病药的靶点。

颞叶的主要功能是与听觉刺激的感知、记忆、语言等相关。许多研究也表明,颞叶的变化同样会导致精神性疾病[11-14]。针对51个评估精神分裂症全颞叶体积的MRI研究,发现有31个研究报道与正常对照相比患者颞叶体积偏小[12]。也有研究[13]表明在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病人中,颅脑损伤康复早期的精神障碍多继发于颞叶损伤,占62.8%,其次为额叶损伤,占30.2%。

3.2提出假设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额颞叶损伤是导致精神性疾病的可能原因之一,而针刺大陵穴可以引起额颞叶皮质激活,特别是额叶皮质的强激活。因此,可以提出推论性假设――“针刺大陵穴对精神性疾病治疗作用的起效途径之一有可能是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端脑额颞叶皮质完成的”。

精神性疾病的发病因素很多,由于涉及认知、情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目前尚未能完全研究清楚,但是,额颞叶皮质损伤,功能低下有可能导致精神性疾病已经被众多研究所证实[1-14];另外一方面,针刺大陵穴治疗精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已经被数千年来的中医实践所证实,而其基于西医理论的起效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可能是经体液途径,也有可能是依靠体内某个网络而起作用,但是通过本研究发现针刺大陵穴可以调节额颞叶皮质,特别是对额叶有强激活功效,而许多神志病患者均表现为额叶功能低下,所以得出上述假设。

本研究获得大陵穴的脑激活区,与以往学者获得的合谷、足三里和内关穴的激活区明显不同[15-17],以上3个穴位激活区广泛,虽然也能够部分激活额叶皮质,但更多的关注区位于边缘系统、下丘脑和小脑等处,这与大陵穴对额叶的强激活有显著的区别。笔者认为不同穴位出现部分相同的脑激活区并不能否定穴位的特异性,即合谷、足三里、内关在一定程度上均可以激活额叶,但额叶并不是这些穴位最主要的激活区,而是由于这些穴位作用广泛,产生了相对广泛的脑激活区,额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陵穴在额叶的强激活、广泛激活,表明了它对精神性疾病的特异性。此外,本研究仅是对针刺大陵穴所产生中枢机制的初步探讨,主要讨论大陵穴治疗精神性疾病的现代医学机制,今后将精神性疾病患者作为受试者是研究的进一步方向。

参考文献:

[1]金卫东.精神分裂症临床理论评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60-163.

[2]刘登堂,江开达,徐一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2):81-84.

[3]郑洪波,殷青云,余金龙,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局部脑血流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2):65-67.

[4]李华芳,顾牛范,修雁,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基础及认知激活状态局部脑血流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1):5-8.

[5]陈丽君,谢世平,陈宁.男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额叶质子波谱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2):88-90.

[6]曹中昌,马恩轩,唐秋美,等.87例抑郁症患者的脑CT和临床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1995,8(4):239-240.

[7]AndreasenNC,RezaiK,AlligerR,etal.Hypofrontalityinneuroleptic-naivepatientsandinpatientswithchronicschizophrenia.Assessmentwithxenon133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andtheTowerofLondon[J].ArchGenPsychiatry,1992,49(12):943-958.

[8]RubinP,HemmingsenR,HolmS,etal.Relationshipbetweenbrainstructureandfunctionindisordersoftheschizophrenicspectrum:singlepositronemissioncomputerizedtomography,computerizedtomographyandpsychopathologyoffirstepisodes[J].ActaPsychiatrScand,1994,90(4):281-289.

[9]黄燕萍,余金龙,张双春,等.经治疗与未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局部脑血流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9,27(1):65.

[10]张策.前额叶皮层的5-HT谷氨酸:一个新的抗精神病药的靶点[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31(S1):60.

[11]CrowTJ.Leftbrainretrotransposonsandschizophrenia[J].BrMedJ,1986,293(6-538):3-4.

[12]ShentonME,DickeyCC,FruminM,etal.AreviewofMRIfindingsinschizophrenia[J].SchizophrRes,2001,49(1-2):1-52.

[13]万海涛,徐涛,宋雷,等.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康复早期精神障碍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1):47-48.

[14]邹海宁,王新素,展庆淼,等.精神分裂症rCBF显像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1,14(3):154-155.

[15]HuiKK,LiuJ,MakrisN,etal.Acupuncturemodu-latesthelimbicsystemandsubcorticalgraystructuresofthehumanbrain:evidencefromfMRIstudiesinnormalsubjects[J].HumanBrainMapp,2000,9(1):13-25.

[16]WuMT,HsiehJC,XiongJ,etal.Centralnervouspathwayforacupuncturestimulation:localizationofprocessingwithfunctionalMRimagingofthebrain-preliminaryexperience[J].Radiology,1999,212(1):133-141.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范文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心血管疾病;观察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数处于精神衰退状态,即以阴性症状为主,不会主动诉说躯体不适及要求治疗[1],对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夜间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易引起心肌细胞抑制,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等,甚至会引起患者在夜间出现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精神病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50例,其中男90例,女60例,年龄40~78岁,平均(55.5±7.2)岁;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50例,其中男92例,女58例,年龄40~80岁,平均(54.8±6.9)岁。均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其中以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为最常见,全部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变化特点及死亡分布时间。

1.2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用回顾性分析对照组的病情变化特点及死亡分布时间,查找安全隐患,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2结果

两组发生病情变化及死亡分布时间段,见表1。

3讨论

3.1病情观察的重要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减退或缺乏、行为退缩,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时不会诉说,或表达不清,或由于症状不明显易被忽略,而且常常与精神症状混淆。精神科护士应高度重视病情的观察,提高对精神分裂症及心血管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等理论的认识及其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重情况的急救处理。学会区分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躯体疾病的表现。

3.2加强夜间巡视夜间是心血管患者的高危时段,尤其是在午夜至凌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夜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大都入睡,心血管疾病症状不明显,无典型体征,而且不能正确表达躯体的不适。夜班护士应熟悉病情,对病区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按时巡视。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呼吸、及睡眠形态等。

3.3心血管疾病专科观察

3.3.1心绞痛的观察变异性心绞痛在夜间发作较多[2],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痛觉阈值高,对疼痛的敏感及反应性降低,患者诉胸部不适,乏力,及患者表现烦躁时应及时给患者检查心电图,以排除心肌梗死。夜间,由于迷走神经兴奋刺激胃肠道,有的患者心肌梗死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消化道症状,护士应注意观察。

3.3.2心律失常的观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速、频发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多见,每天监测脉搏,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对症处理,防止猝死的发生。

3.3.3心力衰竭的观察夜间观察患者的卧位情况,如患者突然出现胸闷、气急、被迫坐起,轻者吸氧后数分钟可缓解,重者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伴烦躁不安、口唇青紫、大汗淋漓等急性心力衰竭症状,应迅速给以端坐卧位、吸氧、双下肢下垂、床旁心电血氧监护、强心利尿等治疗及护理。

3.3.4高血压的观察定时监测血压,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头痛、焦虑、烦躁等症状。

3.4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抗精神病药物对诱导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不同风险因素具有促进作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长、服药种类多、服药剂量大,不同抗精神病药可导致心动过速和性低血压,性低血压与抗精神病药α1受体拮抗效应有关,服用氯氮平和某些低效抗精神病药后可引起性低血压,氯氮平常可引起心动过速。扩冠、降压药也易出现性低血压,脱水、利尿药使用后易出现低血钾。护士应注意血压昼夜变化规律与抗精神病药物之间的影响。有性低血压的患者,应指导患者正确的起床方法,严防突然起床摔倒,加强夜间巡视病房,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

4结论

研究表明,在猝死事件中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占绝大多数[3],而精神分裂症几乎都伴有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风险,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死亡率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在50岁左右死于心脏疾病的风险最高[4]。而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在夜间睡眠时较高。因此,护士应具备疾病的相关知识,高度的责任心,夜间及时有效的巡视病房[5],才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王福英.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躯体疾病的护理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4:121.

[2]李军.浅析睡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中外医疗,2009,2:170.

[3]文赛兰,文继舫,肖德胜,等.湖南地区106例猝死的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9,25(2):170-172.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范文1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血管神经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35.8士5.6)岁,病程15天〜14年,平均病程(2.1士0.8)年。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34.7士5.3)岁,病程22天〜13年,平均病程(2.2±0.6)年。所有患者经诊断后均被确诊为急性心血管神经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患病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在患者入院后,指导服用谷维素片,3次/d,每次1〜3片,同时服用黛力新,2次/d,每次1片,服药时间为早晨及中午。疗程21天。在治疗期间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适当增减药量。

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实施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指导患者服用安神汤。药物的成分为酸枣仁30g、早莲草15g、三七15g、远志30g、龙眼肉20g、丹参29g、女贞子15g、麦冬20g、牡蛎50g、珍珠母30g、龙骨50g、竹叶5g、灯芯草5g。2次/d,疗程3个月。

1.3临床观察指标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显效:各种症状均消失,心率图、心电图显示正常。有效:各项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显示正常或有微弱的前期收缩。无效:大部分症状未得到改善,心率图、心电图显示异常。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心血管神经症是由神经系统受损所致,患者多呈现出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或神经系统器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所承受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心血管神经症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多数患者对该种疾病还存在明显的认知缺陷,影响了疗效。临床观察发现,心血管神经症的前期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四肢乏力、心悸等。该现象很难引起患者的注意,从而使患者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另外,该种疾病的发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如神经因素、环境因素等都会对疾病的发展造成影响,误诊现象也普遍存在。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所承受的痛苦会不断增加。研究表明,心血管神经症与患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所承受的压力越大,患病的几率也就越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40〜50岁的女性构成了一个疾病多发的群体,这主要是由于女性在该年龄段会进入更年期,所承受的精神压力较大,身体的体抗力不断的下降,给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目前,针对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研究正在不断展开,我院也对该种疗法展开了深入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急性心血管神经症患者,进行了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可知,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的有效率上要显著高于接受西医治疗的患者,这也表明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心血管神经症的治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医上认为,心血管神经症的发生与“七情”过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即人的感情超出了自身承受的范围,致使身体出现气血不畅、阴阳失调的现象。在理气药物的选择上,要尽量使用药性温和的药物,如佛手、香橼等,由于该种药物具有理气不伤阴的功效,对新恙或久病患者均可发挥作用。

心血管神经症在发病的过程中,还会伴有交感神经张力过高和神经性失调等症状,本次研究中多选用的安神汤中含有三七、丹参等药物,能够起到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药物中的三七能够稳定患者的神经血细胞,丹参能够消除氧气自由基,达到抑制茶酚胺的目的。在此次治疗中,有部分患者出现了胸闷、心率过缓的现象,在持续服药后症状得到改善,未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由于心血管神经症所表现出的症状较多,因此要在患者接受治疗3个月后方可逐渐停药。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范文篇11

胸痛为临床常见症状,本文所指胸痛主要是胸骨后痛。对胸骨后痛应首先注意到心血管疾病,此外,胸痛还可由胃肠道、精神及肌肉骨骼等疾病引起,称之为非心源性胸痛。

微血管性心绞痛在非心源性胸痛中,有一些病人并非真正的“非心源性”,这些病人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未发现异常,实际上是一种微血管性心绞痛,本病有心绞痛表现,但经标准的心脏检查(包括冠脉造影)未发现主要的冠脉循环变化,这种心绞痛是由冠脉小血管灌注不足所致,而常规的冠脉造影不能发现微小的、一过性的心脏血供方面的变化。其临床特点是劳力性胸痛,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有效,预后较好。本病也可与冠心病心绞痛一样引起平滑肌功能紊乱,导致食管动力障碍如弥漫性血管痉挛、胡桃夹食管等。

食管源性胸痛在非心源性胸痛中最常见的原因是食管疾病所致,>60%,称食管源性胸痛。其疼痛机制较复杂,可能有多种因素参与。食管壁有化学、机械感受器,当受到反流的胃酸等化学刺激或受到牵拉等机械刺激时可引起疼痛;食管壁缺血时亦可引起疼痛;食管的敏感性增高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食管运动障碍亦可引起疼痛,其中是否存在神经肌肉性病变尚不清楚。

胃食管反流病不管是否有反流性食管炎(RE)均可有胸痛,主要是反流的胃肠内容物(胃酸、胆汁等)对食管黏膜的刺激,此外这种刺激又可继发食管动力障碍,产生机械性牵张而引起胸痛。

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①贲门失弛缓症,贲门持久不松弛,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明显增高,导致食管扩张、缺血,同时食管体部的不正常运动均可刺激食管机械感受器引起疼痛;②弥漫性食管痉挛,是由于食管长时间的同步高波幅收缩;③胡桃夹食管是由于食管远端强力收缩;④非特异性食管动力障碍是由于逆行收缩,非传导性收缩等均可使食管黏膜受到牵张,加之食管的敏感性增高从而引起疼痛。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常表现为上腹及剑突下痛,一些病人也可出现胸骨后痛,可能与溃疡病合并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有关,也可能与继发的食管胃运动障碍有关。

胆石症胆石症所致胆绞痛有时可表现为胸骨后痛,称为“胆心症”,系因胆囊的感觉神经纤维定位于胸腹壁所致。

精神障碍所致胸痛据认为对非心源性非食管源性胸痛中有30%~50%为精神障碍所致。病人除有胸痛外,尚有其他消化体异常表现,同时有恐慌、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HO-ky等对39例非心源性、非上消化道疾病所致的胸腹痛患者(A组),22例食管源性胸痛患者(B组)及36例胆绞痛患者(C组)进行了诊断问卷调查,所有患者调查了28项一般健康问题。结果A组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比C组明显增高,其中恐慌发生率A组与C组分别为15%及0(P<0.02),强迫妄想为21%及3%(P<0.02),抑郁为28%及8%(P<0.05)。相反,在B组与C组之间无任何一项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精神因素在非心源性非食管源性的发病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其他原因胸壁局部肌肉、软骨、筋膜的疾患、气胸、强直性脊柱炎等均可引起胸痛,虽属较少见,但亦不应忽略。

非心源性胸痛常见病因的诊断

有些心绞痛患者症状并不典型,而一些食管源性胸痛患者有时又类似“心绞痛”症状,且用硝酸甘油等制剂有一定疗效。尽管如此,对胸痛患者,尤其是中老年者,首先应除外心源性胸痛。在非心源性胸痛中主要考虑食管源性胸痛。

对非心源性胸痛及非食管源性胸痛者,应注意与精神因素有关的胸痛,并注意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胸痛。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评估许多胸痛患者经常规心脏检查包括冠脉造影检查无阳性发现。Thomas报道因胸痛住冠心病监护病房的患者>50%冠脉造影正常,国内有人报道278例非急性心肌梗死胸痛患者,不典型胸痛组冠脉造影正常占50.62%(41/81)。对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应考虑有微血管心绞痛的可能。这些病人发生心源性危险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对经血管造影已经排除冠状动脉疾病的病人寻找可能的食管性原因是较为合理的。

食管源性胸痛的诊断食管源性胸痛中最常见的是胃食管反流病,其典型表现为胸骨后烧灼痛、反酸、反食、餐后及腹压增加时症状加重,用抑酸药治疗有效。部分患者不表现为典型的烧灼痛,而是感觉胸骨后不适或有时类似心绞痛样,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通过内镜检查可了解有无反流性食管炎,还可排除食管、胃、十二指肠其他器质性病变。X线钡餐检查对食管炎症诊断价值不大。对症状不典型或内镜检查阴性者可作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如有病理性酸反流及胸痛发作与酸反流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可以确诊。也有人提出如根据临床症状疑诊胃食管反流病者,可试用PPI治疗,如果有效,可作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诊断。贲门失弛症X线钡餐检查典型表现为食管扩张,下端呈鸟嘴样改变。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在测压时有不同表现:①贲门失弛症表现为食管体部无蠕动,LES松弛不全;②弥漫性食管痉挛表现为食管体部同时性、高波幅收缩;③胡桃夹食管为远端食管收缩压特别高,可达180mmHg(24.0kPa);④LES高压时LESP可超过45mmHg(>6.0kPa);⑤非特异性食管动力异常表现为食管逆行收缩及非传导性收缩。此外,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所致胸痛也可作一些激发试验,如食管内酸灌注试验、腾喜龙试验、食管气囊扩张试验等。

精神因素所致胸痛诊断这类病人的诊断应首先排除心源性及食管源性等器质性疾病所致的胸痛。病人除有胸痛外,尚有多种其他躯体异常的表现,如心慌、气短、蚁走感、四肢麻木、多梦或睡眠障碍等,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多虑、抑郁或恐慌等表现,应按诊断统计标准进行问卷调查来评估病人的精神状态。Christine等认为不明原因胸痛患者经精神方面评估有30%~50%为恐慌胸痛,1/3有抑郁症。

其他原因所致胸痛胆绞痛、消化性溃疡、气胸、胸壁组织疾病等,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结合相关检查不难作出胸痛的病因诊断。

治疗

食管源性胸痛胃食管反流病所致胸痛者应改变某些生活方式,如睡眠时抬高床头,避免酸性及高脂饮食,少饮浓茶、咖啡等;避免应用降低LESP药物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主要应用抑酸药及促胃肠动力药。轻中度患者可用H2RA及(或)促动力药等。用H2RA无效或症状重者应首先PPI加促胃肠动力药同时应用。胃食管反流病者停药后症状极易复发,应注意维持用药。对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应用平滑肌松弛剂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心痛定10mg,3次/日,亦可用消心痛10mg,3次/日。这些药物可暂时缓解胸痛,停药物症状可再发。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用肉毒杆菌毒素作局部注射以降低LESP,但作用较短暂,1~2年内可复发,尚未普遍开展;目前比较主张扩张治疗,但亦需多次进行;扩张治疗无效者,可以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精神因素所致胸痛在明确病人胸痛原因与精神障碍有关后,应加倍关心体贴病人,耐心解释疾病情况,让病人了解病情,消除精神心理障碍,使其对医生有信任感。根据病情适当应用抗抑郁药如百忧解、赛乐特等,宜从小剂量开始,适应后再逐渐加量。抗焦虑药可用多虑平、阿普唑仑等。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范文篇12

――如清

疑病性神经症简称疑病症,又名疾病臆想症。这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深信自己患了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经常诉说某些不适,反复就医,经多种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病理观念。这是对自身感觉或征象作出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心身由此产生的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的一种神经症。以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心和持难以消除的成见为特点。

患者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疾病,医生的解释和客观检查均不足以消除其看法。据国外报道,本病约占各种疾病的1%。一般都发生在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一般认为文化落后的地区较多见,但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城市白领也是一个密集人群。

疑病症的表现

最初往往表现为过分关心自身健康和身体任何轻微变化,作出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相符的疑病性解释,伴有相应的疑病性不适,逐渐出现日趋系统化的疑病症状。疑病症状可为全身不适、某一部位的疼痛或功能障碍,甚至是具体的疾病。症状以骨骼肌肉和胃肠系统多见;就部位而言、以头、颈、腹部居多。常伴有焦虑、忧虑、恐惧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这种疑病性烦恼是指对身体健康或所怀疑疾病本身的纠缠,而不是指对疾病的后果或继发性社会效应的苦恼。患者也知道烦恼于健康不利,苦于无法解脱、不能自拔。四处求医、陈述病情始末,又不相信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解释或保证。病期长短不一,长者可迁延数月或数年。

疑病症的原因

疑病症是由于亲友或熟悉的人患病,或由于曲解医生的言语和医学知识,或由于误信了不正确的科普宣传,产生了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度关注和担心,误以为自已生了重病,如担心自已患“癌”、“心脏病”、“艾滋病”等,以致把轻度的身体不适、正常的血管跳动和骨骼隆起以及含糊的检查资料作为患病证据,虽多次检查结果正常和医生的一再解释都不能使病人解脱。

疑病症患者患病前常有过分关注自身健康,要求十全十美或固执、吝啬、谨慎等性格特征,男患者常有强迫性特点,女患者中具有癔症性格者较多。患者病前个性常常是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自我中心、自怜和孤僻,可因躯体疾病后衰弱状态而促发,也可由于环境的变迁、个体生理心理条件的改变,如月经初潮、绝经期等的疑虑或由于医务人员言语不当造成。

疑病症的鉴别

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并过分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伴有焦虑、抑郁症状;工作、学习和家务能力下降;病程在6个月以上;排除精神分裂症、内源性抑郁症及所怀疑的躯体疾病。病人除表现有日趋严重的疑病症状外,其他认识良好,主动求医,无任何精神衰退,体检或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一般诊断较易明确。

正常人在某一时期过分重视自己的健康,对不严重的普通疾病或不适感的疑惧,可出现疑病观念,但经检查证实无病,给予适当解释后可放弃疑病观念。这类表现则不属于疑病性神经症。

疑病症的治疗

疑病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可从几个方面同时进行:

1.消除心理压力,即证明无病。要对心疑病观念的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化验及仪器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表明他并无躯体性疾病,以打消其思想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