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污水处理问题范例(3篇)
如何解决污水处理问题范文篇1
事实上,政府并没有袖手旁观。2005年政府对环境污染就进行过调研,提出过解决方案。2010年10月,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了一座日处理5000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然而从之后的报道中,可以发现这座污水处理厂始终没有投入使用过。原因是什么?在2011年,原因是整个园区的污水收集率太低,还不到5%,在2012年,原因是“污水厂当初的设计量过大,而现在需要处理的污水量达不到污水厂的启动标准,一旦启动,厂子就要赔钱”。代替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是污水处理池。这些所谓的污水处理池,实际上就是通过自然晾晒和自然风干蒸发、固体物人工收集等措施,达到污水无害化处理。而且污水处理池底部的水泥存在许多裂缝,化工废水就是通过这些大裂缝渗透到沙漠中。污水处理池中的水,生化需氧量超标229倍;化学需氧量超标138.3倍;氨氮超标35.96倍;磷酸盐超标22倍;色度超标11.5倍;PH值达到1.24,属于强酸水。仅仅是通过蒸发处理,让人很难想象如何消除污染。除去渗透到沙漠中的污水,蒸发后人工收集的固体物又如何处理?也没有任何说明。
二、财政收入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为了发展经济,腾格里镇引入了浙江、江苏、天津等地的企业,甚至还有外资的企业。然而对于牧民反映的企业废水污染问题,镇领导却表示,这些污染企业对当地有好处,牧民的补偿,禁牧款都是这些企业出的。这是一个悖论。补偿和禁牧款,是为了生态保护而出,结果这些钱却来自于对生态的破坏。看似混乱的逻辑,底下却暗含了一个深刻的矛盾。这就是财政收入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地方政府的很多行为,都可以用一个字来解释——钱。地方政府想要发展经济,想要搞工程,或者最实在的,想要养活当地公务员,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一大来源就是税收。为了扩大税收,促进就业等等,招商引资这招屡试不爽。七十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大量外资流入。而现在,国内相对落后的地区,吸引着东部及沿海地区企业向内陆发展。对这些企业来说,这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劳动力是廉价的,地租是廉价的,政府还求着你去,暗地里还有各种优惠措施,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对这些相对落后地区的政府来说,招商引资,招来的是税收、就业岗位,还有当地官员的政绩等等。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企业留在了相对发达地区,而这些内迁的企业,许多都是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在这种情况下,相对落后地区的政府便会面对财政与环境的矛盾。在多个地方政府的相互竞争中,最常见的牺牲不是暗中的财政补贴或者低税率,最常见的应该是对环境的牺牲。环境的破坏,往往是慢性而长期的,不会对财政收入有当期的、明显的影响。而相应地,污水净化、废气净化等配套措施,运营成本巨大,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对于某些地方官员,只要在自己的任期内,没有出现大的环境问题,那么这个烂摊子就可以随手抛给下一任。这是一种代际不公平。这些特点,使得环境保护往往成为政府在招商引资时,最容易放弃的阵地。如果某个地方政府不愿意就环境保护作出让步,那企业完全可以找另一个地方政府,因为愿意放弃环境保护的大有人在。腾格里镇正是如此。当政府下定决心要管住环境污染时,它斥资造了一座日处理5000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但是要投入使用时,却面临着极大的阻力。一旦投入使用,企业就将增加一大笔成本,这不仅使得一些企业无法维持运营,导致就业岗位减少,还使政府面对税收大幅减少的困境。财政收入锐减的结果,可能是连公务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更不用说那些需要维护的基础设施,和正在建设的工程了。所以,在最后一刻,腾格里政府突然发现,如果使用这个污水处理厂,就好比是自杀。最终的结果,自然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污染继续,而治理却仅仅只是口号而已。
三、结论
如何解决污水处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污泥;处理;处置;污泥焚烧
1主要问题分析
2005年全国661座设市城市共有污水集中处理厂792座,设计能力5725万立方米/日。由此每年排放的干污泥量大约为140万吨,而且还以每年大于10%的速率增加。根据相关的调查分析,目前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主要方法中,污泥农用约占44.8%、陆地填埋约占31%、其它处置约10.5%、没有处置约13.7%。而没有得到任何处置的污泥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危害是巨大的,这部分污泥处于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大量污泥随意堆放、填埋,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尤其是污泥中的病原菌、重金属和有毒有害有机物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存在潜在的威胁。
1.1污泥农用比例过大,存在风险
我国污泥土地利用起步较早,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污泥农用比例约44.8%,是主要的处理方式之一,污泥农用项目存在隐患和风险。而目前,我国关于污泥农用风险的研究体系尚不健全,对于污泥处置的风险研究主要涉及污泥土地施用对植物的影响、重金属从土壤到植物的迁移和重金属、氮、磷在土壤中的迁移,可用数据不充分,这些数据通常是基于短期(1-3年)的实验获得,而长期(10年以上)的田间实验数据较为缺乏。
1.2污泥填埋环境问题比较多
目前城市污水厂污泥填埋问题最突出。一是消耗大量土地资源,不少城市很难找到新的填埋场;二是产生大量渗沥液,由于含水率较高,污泥加剧了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的污染,大部分和垃圾混合填埋的垃圾场存在拒收污泥的现象;三是对填埋气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填埋场较少,填埋气体污染大气,并存在安全隐患。
1.3污泥综合利用良莠不齐
污泥建材利用是污泥资源化方式的一种,其内容包含了利用污泥及其焚烧产物制造砖块、水泥、陶粒、玻璃、生化纤维板等。目前,污泥的建材利用已经被看作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污泥处置方式,并在日本以及欧美国家逐渐发展起来。相比较而言,我国在污泥建材利用发展方面有些落后,虽然在污泥制砖方面的研究确实不少,但缺乏实际的工程应用。
2思路的调整
2.1对污泥特性的再认识
污泥是污水处理的副产物,污泥一词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简单来说污泥是由可沉淀的固体颗粒物组成的,也只有沉淀下来的固体才形成污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居民食品结构与发达国家不同,因此造成城市污水厂污泥的有机物含量较低。城市污水厂污泥的这些特性,使我们面临的问题比发达国家更加棘手。一是污泥填埋产生的渗沥液量大,污染物浓度高;二是污泥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低,污泥厌氧消化时,分解单位质量有机物的沼气产量低;三是污泥有机物含量低。
2.2对技术路线的反思
多年来,我们的技术研究和资金投入着重在两方面,一是在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必要改造和国产化,使之适用于中国污泥处理处置;二是强化末端污染的治理,使之达到环境标准的要求。在这样思想下我们出现两种不同的技术方向,并且直接影响到了后续的污泥处置工作成效:
一、是以污泥消化为主导的技术方向;
二、以资源化为主导的技术方向。
从以上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来看,我国借鉴国外经验和加强污染治理是一种尝试和摸索,原则上正确的。但是一味引进不消化吸收,不结合实际,一味强调污染的末端治理已经不符合当前国家的要求和实际的情况。我们当前的技术路线值得我们反思。
2.3关于资源化利用
污泥的资源性不可否认。因为谈到污泥的资源化,人们往往认为仅仅是肥料的应用,资源化首先是能源化利用、其次是有机质资源,其中也包括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肥料利用。肥料利用现在的问题才比较多,尤其在当前的体制下造成了分配和管理的不平衡,尤其是污泥土地利用,涉及到农业、园林、市政、卫生等多个部门资源分配、利益分配和管理权限分配,使得本来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实施后问题也比较多。
3污泥焚烧的思路
比较于污泥的其它处置方法,污泥焚烧可以迅速和较大程度地使污泥达到减量化,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而其它的如污泥土地利用、污泥填埋、污泥建材利用等后续问题比较多,往往在监管和污染控制方面存在漏洞,问题更突出。
而且随着技术的提高,污泥预处理工艺和和焚烧手段也在逐步提高,污泥可以到达热能的自持,并能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要求和充分地处理不适宜于资源化利用的污泥。由于其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不需存储设备,对于经常降雨量较大的南方城市比较适合,对于经济比较发达,土地资源比较紧张的大城市,使用焚烧法处置应该是经济有效的。
污泥焚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独焚烧,一种是混合焚烧。单一污泥焚烧时,采用最多的是流化床焚烧炉。混合焚烧可以是与垃圾混合焚烧,利用水泥窑掺烧以及热电厂掺煤混烧等。
4污泥焚烧需解决的问题
污泥焚烧应该控制的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焚烧所产生的废气中含有被人关注的二恶英污染问题,含有悬浮的未燃烧或部分燃烧的废物、灰分等少量颗粒物。未完全燃烧产物有CO、H2、醛、酮和稠环碳氢化合物,还有氮氧化物、硫氢化物等。
废物燃烧时不可避免会产生烟尘,包括黑烟和飞灰两部分。由于废物中含有金属,因此它们在燃烧过程中常以金属化合物或金属盐的形式被部分混到烟气中排放,造成污染;或沉积在管道、室壁的表面,加速了设备的腐蚀,影响传热。防止烟尘的方法有:
①加大氧浓度,使其燃烧完全,常采用通入二次空气的办法;
②提高炉温,利用辅助燃烧;
③采用恰当的炉膛尺寸和形状,使焚烧条件合适;
④对烟气进行洗涤、除尘等处理。
二恶英的控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改善燃烧条件,有效控制炉温;
②在烟气净化系统中,设置活性碳喷入装置,喷入活性炭以吸附二噁英,并在袋式除尘器中截留去除。
③在袋式除尘器,采用聚四氟乙烯覆膜优质滤袋,将粉尘与二噁英一同截留去除。
污泥焚烧解决好以上问题后,将是一种一劳永逸的好办法,对我国有效控制污泥污染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5建议
对于我国的污泥问题,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任何一种技术就可以解决的,污泥问题的解决更多的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在污泥处置问题上,建议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污泥处置以无害化为主,以资源化为辅应该是我们今后的方向。采用污泥焚烧无害化的方式处置污泥尤其是采用混合焚烧应该是我们提倡的思路。
②积极利用目前现有的大规模的焚烧窑炉(如热电厂焚烧系统)和水泥厂焚烧窑炉进行,利用废弃的水泥焚烧窑炉焚烧污泥,既利用原有资料,又解决了污泥问题。
③将污泥与垃圾、水泥以及热电厂掺混焚烧应充分考虑余热的回收利用。
如何解决污水处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煤制油污水带油解决方案
随着煤制油工业不断的发展,煤制油废水排放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煤制油处理污水处理问题负担。毕竟煤制油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其色度之大、乳化程度之高、可生化差大,容易在水面形成大量泡沫,不利于煤制油废水处理工作有序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煤制油污水带油问题进行相应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解决实际问题。就目前来看,解决煤制油业中的乳化问题已经成为处理煤制油污水带油问题关键,为了更好解决煤制油污水带油问题,可以选择适合的乳化剂。如何更好的对煤制油污水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已经成为相关部门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煤制油污水带油处理必要性
随着煤制油业不断的发展,煤制油污水带油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煤制油污水乳化问题。在煤制油污水乳化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有必要对影响煤制油污水带油处理因素进行相应分析,可以先对乳化和污水难破乳进行分析。煤制油过程中是需要用油水分离罐将油和水分离的。而在实际分离过程中,因油水密度相近不能更好的进行分离,加上油质量分数较大、介质温度较低,使得油水较容易混合在一起,甚至会增大其黏度,而使油水不能更好的分离。再加上煤制油车间中的油水分离罐体积相对较小,使得油水停留时间较短。介质中的成分相对复杂、煤粉含量高且不饱和物质及PH值相对较高,使得煤制油业污水中容易出现乳化现象,同时也会使乳化液趋于稳定状态;正常情况下,乳化层内部的水滴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当煤制油车间水泵高速运行转时,乳化层内部的水滴直径不会再发生大的变化,其运动过程中的数值也相对较少。再加上温度的较高,使得煤制油油品黏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乳化层内水滴的运动速度相对较小,停留时间也相对较小甚至很难形成较大水滴,这就使得煤制油污水中的油水难以分离。此外,乳化层内有大量的煤粉和无机氨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很容易吸附在水滴表面,在张力的作用下,很难将小水滴聚成大水滴。再加上煤制油污水中有较好的碱性环境,使得乳化液更加稳定,不利于煤制油污水破乳,甚至使煤制油污水带油处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为了保证煤制油工作顺利进行,有必要解决煤制油污水乳化和破乳问题,以保证煤制油污水带油工作顺利进行,促进煤制油污业更好的发展。
二、煤制油污水带油处理方案
为了更好解决煤制油污水带油中乳化问题,有必要选用合适的破乳剂。在选用破乳剂的之前应该对煤制油废水特点进行分析。一般煤制油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其不仅有色度较大、乳化程度高,可生化性也比较低,在水面容易形成大量的泡沫,是一种较难处理的煤化工废水。在对煤制油进行处理的时候,应该着重解决理煤制油废水中的乳化问题,以降低煤制油污水处理难度。而破乳剂对污水有较高的处理能力尤其是浮油处理能力较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油水分离。因此,在对煤制油污水进行处理的时候,应该从煤制油污水特点出发,选用最佳破乳剂,以解决煤制油乳化问题。就目前来看,EC2055A是煤制油业比较常用的破乳剂,其对碱性污水和固体量较高污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EC2055A事实上也是一种水性溶解剂,其在水的作用链会逐渐展开高分子聚合物支链,支链在电荷作用下逐渐形成网状,使固体和油滴聚集在一起,以便使固体、油和水更好的分离。而EC2055A则会将乳化层中的油滴带出来,从而加快水滴运动,使乳化层逐渐变薄,使水和油有效的脱离。在煤制油污水带油处理中,尽量用盐水进行稀释,并按照煤制油污水带油实际状况选用剂量。在此次基础上,以脱气罐实际采样点为依据,在注剂点前或注剂点后进行采样。相关研究表明,注破乳剂之前或注破乳剂之后是有一定变化的,注破乳剂前,其含油量增加三分一左右,如果停留时间无变化,就会增加脱油难度。注破乳剂后,污水含油量与注破乳剂之前相比较,明显小于注破乳剂之前油量。注破乳剂之前脱油效率较低,而注入注破乳剂之后乳化油品的脱除率相对较高。从上述内容可知,将破乳剂应用在煤制油污水处理中,能更好解决煤制油污水带油处理乳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使煤制油污水带油处理工作顺利进行,促进煤制油业更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近些年来,我国煤制油业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供需需求,也促进了经济发展。然而,煤制油业毕竟在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常会有水资源短缺矛盾。这就需要制煤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对其进行相应处理。而煤制油污水带油处理难度较大,为了保证煤制油业更好的发展并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就应该以相应问题为依据,更好的解决煤制油污水带油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煤制油业将会有更多处理方案,以满足时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魏江波煤制油废水零排放实践与探索[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1.42.(05).
[2]陈海斌.煤化工污水处理的工艺选择[J].中国科技博览.2011.(32).
[3]陶英华,张维斌.浅析煤化工企业污水排放治理[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