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精炼技术范例(3篇)
生物质精炼技术范文
实现转炉炼钢生产的紧凑化,即工序时间的最小化、衔接最优化是最大的节能措施[1]。莱钢炼钢厂针对生产实际,通过铁水预处理-转炉-精炼-连铸等各工序的紧凑衔接,开发出全量铁水预处理技术、转炉错峰操作模式、精准智能自动吹氩模式、连铸“三恒”稳态控制工艺等,尽可能的实现能耗、物耗最低,促进低碳经济模式的有效运行。
1.1全量铁水脱硫技术的实施
为满足快节奏、满负荷、高效优质生产,炼钢厂老区生产线2009年开始实施全量铁水脱硫技术,主要通过脱硫扒渣工位的复合设置、改进喷枪气化室结构尺寸、设计最佳喷枪插入深度、开发自动喷吹下料系统、改进喷枪材质及铁水调温控制等实施全量铁水预处理技术,脱硫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入炉铁水[S]控制在0.020%以下,镁粒利用率40%以上,回硫量控制在0.002%以内,镁粒消耗由原来的0.45kg/t降低到0.26kg/,t入炉铁水温度波动范围控制在20℃以内,满足了转炉高效生产的需求。
1.2转炉冶炼模式的改进与自动化
1.2.1错峰操作技术的开发炼钢厂老区生产线转炉炉料结构主要是铁水加矿石,矿石的加入量最高能到80kg/t钢,铁矿石的加入,造成喷溅严重。炼钢厂在遵循炼钢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炉渣组分控制、熔池温度控制、变枪位控制和变氧压控制组合技术的应用,打破常态反应规律,使转炉吹炼初期炉渣泡沫化高峰、吹炼初期渣中(FeO)高峰与碳氧大量反应三者的时间点和峰值发生变化和移动,并根据铁水硅和温度对炉渣泡沫化高峰、渣中(FeO)含量高峰以及碳氧大量反应三者的时间点和峰值的影响,开发六种转炉“错峰”控制标准模式,不仅稳定转炉操作,减轻了转炉溢渣,有效避免了粘枪粘烟道等恶性事故的发生,而且节约氧气2m3/t钢,提高了氧枪枪龄,钢铁料消耗最低达到1058kg/t钢,为低碳炼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1.2.2“一键式”炼钢的成功实施莱钢炼钢厂对以副枪系统为基础的智能炼钢技术在120t转炉进行试验,通过稳定原材物料条件,提高设备装备水平,实现设备自动控制,优化完善数据检测、采集系统,建立转炉冶炼底吹模型,增上视频等相关设备,2008年5月120t转炉实现了“一键式”炼钢,2008年年底实现全封闭智能炼钢,现3座120t转炉全封闭智能炼钢比率达到98.5%以上,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提高了冶炼节奏,减少了氧气消耗,碳温双命中率提高,钢水过氧化现象减少,钢铁料消耗大幅度降低。
1.3精准智能吹氩模式的开发
在吹氩位安装智能吹氩控制系统,引进智能吹氩设备,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开发了8种精准自动吹氩模式,通过软件开发,实现了氩气流量的智能、精准控制,降低了氩气消耗0.04m3/t左右,透气砖使用寿命提高了10炉以上,并在系统中自动生成事故分析查询吹氩历史记录,为解决铸坯质量缺陷提供了依据,降低了轧材T[O]含量,改善了轧材质量。
1.4连铸自动化与近终型化的发展
1.4.1建立标准化操作模式,实现“三恒”稳态控制制定转炉冶炼标准化操作指导书,落实转炉“恒容恒热”装入制度和标准化操作模式,建立连铸机“恒拉速”、“恒温度”、“恒液面”三恒稳态控制工艺,通过西门子公司提供的OPCServer(用于过程控制的OlE)和VisualBasic语言,编制数据自动采集和发送程序,开发了“三恒”数据自动采集评价体系。按照“时间最短、温降最小”的原则组织生产,实现了转炉、精炼、连铸均衡稳定精益高效生产,以“三恒”操作为基础的稳态控制工艺提高了炼钢各工序的配合意识,使生产工序更加紧凑,确保生产的稳定顺行,有效提高了铸坯质量,降低了工序能耗。
1.4.2以大规格超薄近终型异形坯工艺技术为代表的低碳产品的开发近终型异形坯直接轧制H型钢具有质优、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国际冶金技术的发展趋势,莱钢大规格超薄近终型异形坯连铸机于2005年投产,实现了生产流程的简单化、紧凑化、大型化和连续化,同传统工艺相比,减少了轧制道次4~6道,提高轧材生产效率15%~20%,降低能耗13.62kgce/,t提高轧材成材率2.46%,实现了环保、节能、高效、低碳的目标。炼钢厂先后开发了F型钢、圆管坯等低碳产品,拓宽了莱钢的产品结构,为低碳产品探出捷径。
2转炉炼钢过程系统低温控制技术的研究
炼钢厂在稳定工艺操作的基础上,实施全厂钢水低温运行制度,节能效果显著。采取优化转炉出钢口材质及尺寸、钢包保温、锆质耐火纤维在包盖系统上的研究应用、合金在线高温烘烤、钢包红净出钢、连铸系统保温等集成技术,实现了转炉炼钢系统温度控制的低温均衡可控有效,将转炉平均出钢温度由实施前的1680℃降低到实施后的1655℃。转炉出钢温度的降低,明显提高转炉炉龄,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过程能源消耗。
3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及环保配套设施的完善,成为炼钢厂低碳经济的推动力
3.1优化煤气回收工艺参数,稳定煤气回收
老区生产线在确保煤气品质的情况下,对煤气回收程序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设定开始和结束回收时的CO含量,确定最佳回收时间;同时控制转炉的升、降罩的时机,采用全密闭裙罩回收,同时对系统各点的压力分配进行调整,使每炉钢回收时间由原来的6.5min增加到目前的8min,目前莱钢炼钢厂老区煤气回收达到85m3/t以上,煤气并网由过去的20m3/t增加到现在的近50m3/t。
3.2干法除尘适应性改造,降低烟尘含量,提高煤气回收
炼钢厂新区生产线干法除尘系统存在的问题制约了120t转炉的正常生产和转炉煤气回收利用,也影响了环保指标达标。炼钢厂通过对干法除尘系统备件的国产化改造,采用先进的除尘系统整体切换工艺模式,实现了干法除尘故障状态下的快速整体切换,同时在煤气回收系统安装一套煤气冷却装置,解决了煤气温度高的问题,在静电除尘器系统后部增设一台DN3600、高25.5m的泄爆水封,回收侧煤气管道如果爆炸,泄爆水封泄进行压,保护回收侧煤气柜的安全。通过改造,大大降低了设备维修费用,故障停机率为零,转炉煤气回收达到了130m3/t钢,煤气含尘量<10mg/Nm3,比传统的湿法除尘节约水耗0.09m3/,t也满足了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
4清洁生产审核的实施
自觉参与清洁生产审核,督促清洁生产项目的实施,炼钢厂于2008年1月~12月开始了第二轮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全员征集清洁生产方案、审核师咨询、技术专家的现场指导以及进行物料平衡计算等多种途径,共提出清洁生产方案33个,并全部实施完毕,其中无/低费方案26个、中/高费方案7个。通过清洁生产审核,33个清洁生产方案全部实施完毕,可减少烟尘排放65.5t/年,烟尘削减率7.9%,削减污染物排放产生效益为1.8万元/年,实现了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生物质精炼技术范文
【关键词】化工工艺;石油冶炼;作用
一、化学反应过程和作用
凡是通过化学方法使得物质的组成或者结构以及合成新的物质的,属于化工工艺。得到的产品就是化学产品或者是化工产品。通过化学工艺创造出来了很多自然界没有的物质,为人类提供了更好的服务。(1)化学反应过程。所谓的化学反应过程,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反应过程。化学的反应过程是很复杂的,主要表现在其过程本身的复杂性、物系的复杂性以及物系流动时边界的复杂性。它们之间不但有化学联系,还有物理联系,有时候还会同时发生,而且相互应影响着。物系的复杂性表现在有时候是气体和液体,有时候是固体,有时候还会共同存在。液体性质可以有大幅度的变化。有时在进行的过程中,物性明显产生改变。物系流动的边界性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由于设备的几何形状不同,填充物的外形也各不相同,进而使得流动边界复杂而且确定和描述起来也比较困难。物理过程是指物质不经过化学反应,而是在组成、性质、能量以及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如原油经过蒸馏的分离而得到汽油、柴油、煤油等产品。在生活中,通常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会同时发生。(2)化学反应的作用。化学反应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更好的保护了人类的自然环境,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化学工业的竞争力。化学的科研成果和化学知识的不断应用,使得大量的新产品进入了我们的家庭生活当中,为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各行各业都使用着不同的化工产品,而且化学药物也给人们预防及治疗疾病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总之,化学工业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农业发展的支柱,是工业发展的助手,是战胜疾病和改善生活的重要方法。
二、我国石油冶炼的发展
石油是一种很重要的能源,而且是一种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化工染料是世界上消耗量非常大的世界能源。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并且可以直接应用的能源,像煤、石油、天然气等以及水能、核能等。二次能源是指通过对一次能源进行各种化工加工过程得到的具有更高使用价值燃料。像石油经过冶炼获得汽油、柴油等燃料。以石油作为基础,形成了现代化的石油化学工业,生产出了很多的石油化工产品。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有些物料既是燃料,同时还是原料,二者合二为一。因此化工生产是二次能源部门。对原油进行炼制加工,使之成为各种不同的石油产品是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主要包括:石油炼厂、石油炼制设计机构以及石油炼制的研究等。石油炼厂的主要生产设备有:原油蒸馏、催化裂化、石油焦化、催化重整以及石油产品的精制等,其主要生产汽油、煤油、燃料油、柴油级油等各种石油化工原料。石油炼制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农业、工业、国防建设以及交通运输等都离不开石油产品。而且石油燃料具有使用起来方便、洁净、利用率高等优点。各种高速度、大功率的交通工具和军用机动设备都是石油炼制工业提供的。近年来,石油炼制工业和石油产品的结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喷气燃料以及柴油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燃料油的需求量大幅度减小,原油的深度加工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一些生产轻质油品的装置逐渐增多。同时,还开发出了很多的新工艺,有关节能环保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上,为了增加轻质油品的产量和提高油品的工艺,很多国家广泛采用了催化重整、异构化、烷基化工艺。加氢处理和精制工业越来越受到各行业的重视。原油的综合利用,增加石油化工原料的产量,石油炼制工业和石油化工以及三大合成材料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已经是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基础。
三、结语
人类的生活和化工工业之间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化工工业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很多基本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人类的发展是离不开化工工业的。世界的石油冶炼业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不断走向了成熟阶段,冶炼的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l]姜信真,李宝璋,任文坛.化学工程发展及学科内容[J].化学工程.2009(3)
[2]袁渭康,陈敏恒.化工前景[J].化工进展.2009(3)
生物质精炼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武学修炼
道家人格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026―05
武术是“以技悟道”的学问。学拳即为求道和体道,武的整个途径就是道化的过程。武学以有形之技艺,上达无形之大道,这不仅是道家技道思想的核心理念,而且也成为武学思维方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武学之道既是生命的本体根据,更是生命的价值境界,是生命为之不断去求取的终极境界。武学和道家一切思想与技击运动最终都是以关注人为终极目的,对精、气、神做了深刻的论及,武学家讲修养方法总是以“精、气、神”展开的,道家、道教对精气神做了深刻的认识并在实践上总结出一整套“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化神还虚”的养生方法,对武学内功修炼极具指导作用,并以性命双修、修身完成了道家之于武学之道的价值与意义。武学以道为哲学基础,以心为身之主宰与老子关于生命的内藏内敛是一致的,武学强调的是“体悟”,“体”不仅是思想层面的意识作用,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身体的物质层面感受,所以,身心并修、修身以养性保命、身心统一,是武学发展的灵魂和最高境界。
老子道家之“道”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崇高核心,从知识层面讲,“道”很抽象而难懂。从精神层面讲,“道”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信仰。《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第二十五章)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源,中华武学吸收了这一思想,认为武术之源即是“道”。作为哲学思想,道家之“道”对武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提供了武学养生、技击、战术、武德、修持等方面的基本心态。道家一系列思想,将习武者带入一个可以获得无限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中,自然而然,逍遥自在。老子道家汲汲于得“道”,即生命与“道”的契合,得“道”、体“道”成为生命的最高追求,合“道”的境界被视为生命的理想目标。此境界可称为“道”境。老子的“道法自然”,反映技艺存在于“道”的自然本性法则中,在事物的本性自然中,指导事物的成果与进展。“由武合道”不仅是技艺的高超,更包含思想境界的上升与领悟,要把握武学体验“天道”的认知结构,把握武学的具体修持方法、器具的特征,“化而裁之”,即“推而行之”,才能真正贯通至达“道”的途径。
1道家修炼思想的宗旨与哲学意境
在老子道家的思想中,万物有赖于“道”才得以产生和存在。这个“道”又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即是“自然”。宇宙间有四种伟大存在,即人、地、天和道。而“道”是最高层次的,“道”派生了其他三种的存在,“道”的活动以其独立自然的自身为法则。因此讲“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至高无上的“道”最终还是要师法“自然”,以顺自然”为准则,懂得“道法自然”的道理,也就打开了通往道家思想的大门,“道法自然”,即是“道以自己为法”。(张岱年)“道不违自然”,“道”的运行和作用是顺任自然的。“道”与万物的关系就是顺应万物的本性、自然而然地演化。可见,“道”的作为是一种“顺其自然而为”。
道法自然奠定了武学合乎自然之道的法则,“道生万物”从武学本源促进了武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武学形神兼修的基本思路。《庄子》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因此,“道”只能用感知体验去把握,感知自然运行的规律。武学的核心价值意义同样是必须经过感知体悟才可获取的,武学的最高境界实质上就是要摆脱招式束缚,追求技击本质的自然应对,武学技术的具体招式、上下左右、穿蹦跳跃等等都是可以言教传授的,而武学的意境和技击应对,武学之道的精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武学体系形成于道家思想活跃的春秋战国时期,从思想上承继道家思想。从修持与养生角度与道教发生着最为密切的关系,道家、道教追求自然与弱下。道家、道教的思想、宗教精神和修炼方法被融摄进了武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武术文化的内涵。道教修行者的习武以及拳诀记载成为武学研究的宝贵文献,如明人李昌琪《剪灯余话》中有《青城舞剑录》,明人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有《蛾眉道歌》,详述其在峨眉山观看道士练拳情景,明人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云宋代武当丹士张三丰曾创内家拳。清代民间结社和团体中有不少精于武术的道士,如嘉庆年间有道士翟玉湖在德州一带教人“学习拳棒,名为梅花拳”(《录剐挡》,嘉庆二十一年六月初十陈预折)。道教以其主静、无为、太极、八卦等思想和实践,衍生出了哲学意蕴丰富的武学功法系统。道教继承老、庄道家思想并在具体宗教活动中发展了道家守静、贵柔、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这种精神和思想形成了“静制动,柔制刚与后发先至”的武学技击原则。明末大家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源于宋之张三丰。”内家拳种讲究因敌势、乘敌机,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歌诀》)的“转变虚实须留意,静中能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这种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技击原则,武术家们曾更明白地注解为:“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已先动。”细致审察这些武学技击思维就会发现与道家、道教的诸多思想理论的渊源关系。
道家、道教以“气”为万物本源的认识论,借以方术而创造了行气、吐纳、服气等养生的“气功”术。道家的养生“气功”丰富了中华武学的内涵,道教典籍《养生论》中有“呼吸吐纳,服气养身”的阐释。武学在技击实践中力从气出,将“气”与“力”融为一体,为武学的行气练功、养生奠定了体系轮廓,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气”被视为武学的原力和根本,历代武学名家从“气”的理论中悟出了独特的练功方法。武学的外在形态、神韵、技法皆为“气”演化来体现技击法理,通过对气的修炼,把培元气(真气)、守中气(中和之气)、保正气(浩然之气)当作提高人体素质的核心去修炼,构建了武学独特的有关“气”的理论体系,道家、道教气功与武学的结合标志着武学体系的最终成熟。气被看作武学养生的初始和武学内炼的核心,传统医学认为气是构成、维持、充养人体和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庄子・知北游》则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过内练,就是气功锻炼,元气充盈,自然就达到了内壮的目的。
道教养生的最佳手段就是融呼吸吐纳与气息调节的气功术,气功术有整套养生思想与理论体系,还有着丰富多样的修持方法,《少林拳术秘诀》中也将道家体息之术(气功术)看成一切技击学习修炼的基础。这也使得道教对武学的关切不仅在其思想建设层面,也体现在文化的构成和修炼手段的融合。这种构成与融合不仅成就了“内家拳”的外在技击形式,更彰显在武学文化体系的理论、精神、思维、价值取向等多个功能层次。如此在武学思想理论根源给予莫大关注的道家、道教文化自当引起武学研究与继承的重视,从学术流派和宗教形式的一脉相承对一门技击学问思维、精神、观念和法则体系等深切的影响,这开启和引导了我们后人研究武学的思想路径与着手点。
2人――精气神的统一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灵枢・本脏篇》“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养生周于性命者也。”历代道家、医学家、武学家讲修养方法总是以“精、气、神”展开的,所谓“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是顺则生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是逆则成仙”。精、气、神与人体生命的盛衰和生命的长短紧密联系,精、气、神相互为用,直接影响人体机能强弱与寿命长短。精、气、神既有共同的作用,又各有其独特的功能。老子对精、气、神三者分别进行了描述。如“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第六章)“神得一以灵”,(第三十九章)庄子论及精说:“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庄子・达生篇》又云:“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是纯气之守也。”此则单讲“气”;《庄子・刻意篇》:“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此处专讲“神”。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相互依赖、相互牵制但又不是并列的。《太平经・圣君秘旨》云:“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除了养生家外,古代自然科学家、军事家、武学家、医学家、哲学家、预言家、画家、书法家、儒家等也非常重视它。
2.1精
精,是生命体的构成基础,“人始生,先有精”。(《灵枢・经脉》)精,包含精、血、津液,分为先天与后天,从功能上分,则有脏腑之精和生殖之精。先天之精又称“元精”,藏之于肾,来源于父母,来源于先天之精有繁衍后代的作用。后天之精则来源于饮食水谷,经由脾胃所化生精微物质,营养五脏,灌溉六腑,保证人体的生长发育并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精布贮藏于五脏六腑,所以又叫“脏腑之精”。所以说,精,即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同时又有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生理作用。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二者虽然来源不同,但同归于肾,而且相互依存和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共同组成肾中的精气。一方面,精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应当保护肾精,使之不伤,这样才能使人精力充沛,身强不病,延年益寿。另一方面,要顺其自然。《老老恒言》中说:“男女之欲,乃阴阳自然之道”。由于精的生理功能与气的生理功能相结合而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效应,所以人们通常用“精气”把二者按一个概念提出。精气的充沛与否关系到生命的盛衰。
2.2气
气,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认识,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运动、变化,都是“气”的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同样是“气”的功能作用所为。“人之生,气之聚也”(《庄子・知北游》)。庄子说:“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依赖气的活动而维持的,气是人体生命之源,人身以气充盈而神气十足。张景岳《类经》“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人身之“气”按其生成来源分先天气和后天气两种。先天气又称元气,肾中精气是先天之气,是禀受父母的先天精气,藏于肾中;后天气为水谷之气,是得自脾胃消化,吸收饮食中的营养,在肺部进行后天之气而呼吸,借以维持生命。元气的盛衰对人体生、长、壮、衰、死全过程的影响至关重要,历来养生家都很重视培补元气,并以各种导引、行气、意念的方法调动丹田之气,循任脉、督脉以及全身经络的运行修养元气。后天之气,主要有宗气、营气、卫气等,后天之气主要来源于水谷之精气和空气的清气。人体禀受于父母且藏于肾中的精气与来源于脾胃的水谷精气、自然界的清气相互结合,入藏于肾,称为“真气”。人体真气随经脉运行分布到全身各处,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源泉与动力,人体生化不息、健康长寿,全靠真气充盈。
存在于人体不同部位的气,其功能也不相同,主要有五种功能:(1)推运作用。血的运行,津液输布,都是靠气的推动;(2)温煦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温度;(3)防御作用。防护肌表,抵御外邪不使内侵;(4)固摄作用。即控制血和津液,不使无故流失;(5)气化作用。促进人体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过程的作用即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过程,也是物质转化成能量的过程。气的五种功能密切配合,相互为用,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2.3神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根本,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在神主宰下进行的。先贤们养生极为关注生命的“神”,所以《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认为神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精气”,先天和后天之“精”运化一起,就会体现出“神”来。《荀子・天论》说:“形具而神生。”在道教中,先天之神,与生俱来,是遗传于父母的先天生机,不受精神意识支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动,又叫元神。后天之神称为识神,是出生后感受外界事物而逐渐形成发展的,是人的精神、意识的主宰。祖国医学视神为一个重要概念,常用神来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现象,如“心生神志”、“神藏于心”等,神可以反应人是否健康。关于神的作用及保养方法,《老老恒言》中说:“心之神发于目,肾之精发于耳。”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第十二章)说明声色过度伤及心肾而神也随之受伤,主张悉去外在诸种妄念,独存此在内的惟一真气,从而保持内心恬淡宁静的高尚境界。
3武学修炼与精气神的统一
武学是以人为基本载体完成拳理和技法思想的施展,武学技击方法、功力修炼、理论思路皆重视强调精气神。“内外兼修”是武学的宗旨,武学八法就有“精气神力功”,拳谚也讲“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气神力功”。《少林拳术秘诀》云:“少林五拳,各有其妙用。拳术讲求练精、练气以及练神。通过拳术技法和练习特点、风格来侧重或精、或气、或神的修炼,达到精饱、神充和气足。”武学对人的塑造,不仅重视人体外的建设,更重视内部精气神的修炼,内部强壮就是武学内功的修炼目的,进而达到内外形神的整体强壮。
道家、道教对精气神的认识与实践上总结出了一整套“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化神还虚”的养生方法,对武学内功修炼极具指导作用。太极拳属于内家拳类而主“静”。太极桩修炼首先以松静为本,即排除杂念,放松入静;第二步进入意守,意守丹田,调息入细;第三步守中,即以丹田之气外放;第四步是以意领气,即用意念导引气入任脉下行,过尾闾而入肾脉上行达于脑宫;第五步是占中求圆,即真意封固,意念不生不散;第六步气敛凝神,使元精尽化为元气达于混沌”亦即“无规定”状态。所谓神凝、气敛、外安逸是要求专注集中、呼吸沉稳、从容应对,要求体态的“空灵”和精神的“空明”协调一致,所谓“神宁才能意专气顺”。太极拳的心静体松,意气引导,气敛神凝体现了动静结合、内外兼修、身心协调的中华养生理论和实践思想。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使身体各部分虚灵松静,让先天的潜意识无意之意即“元神”发挥作用,这种潜在功能激发后,太极拳就不再仅仅是不用力,而是用的形、神、意俱备的统一完整的整体力、弹性力。这是占绝对压倒优势的力量,迅雷闪电一发即收,令彼方惊心动魄,不知所措。这种以元神与识神即“心与意合”进而“意气以化神”在诸家拳理中皆有深刻的体现。
《老子想尔注》说:“古仙氏实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说明“精”对于人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深入分析就会看出“精、气、神”的关系密切而相互作用。练功从基础到功力的提升和技法的道化运转都是围绕“精、气、神”来开展的。精气流通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形神共养是武学练功养生法追求的目的和认识基础。
4人――命与性的统一
4.1武学修炼与道家性命的统一
“性命双修”是道家倡导的重要修炼方法与理论。道家认为“以道养性修神,以法益寿延年”。修性是内养的练习,注重习练内养功法,通过修养心、意、性而贯穿于养神;修命是习练外功法,运用肢体运行修养精、气、神而养形。武学要求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内炼气,外练皮,注重内炼精气神,外练手眼身法步。《六合拳谱》以六合来协调内炼与外练,拳理“内三合,外三合”强调做到三节要求,保证周身一体,内外合一,拳技讲求“手、眼、身法、步”的外在规范,更强调“精神、气、力、功”的内在传意,这些都体现了武学内外修炼统一的思想,在武学整体技法思想中无处不具有性命双修的意图。
性与命是密切联系的一对范畴。《金丹大要》引缘督子云:“人之一身……莫越精气神三者”。性命是人体存在的重要成分,是人与生俱有的。命,狭义就是人的生命和人生中一切际遇。“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将命指天地间各种有生命的物体。后来,性的概念逐渐转向指人特有的心性旧。道家、道教所谓的心性就是人的精神意识,即神。道家注重对人的思考,建立了“重人贵生”的思想和性命双修的修炼原则,尤其老子所处战争血腥的时代,这使得老子看重人生命的宝贵。老子说:“盖闻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孔子也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是万物灵长,生命来之不易自当珍惜保养之。
在武学修炼与养生活动中,对“神”的重视和培育表现在于元神与识神内炼意志、心志为主的修养,武学拳技的研习着重强调“内气随外,外形合内”,达到“内外如一,性命双有”。苌乃周《三尖为气之纲领论》指出:“炼形炼气,动关性命。”特别指出了在形气合练中,气之统帅和运行归着的“动关性命”的重要问题。在其《论外形》专篇阐述甚精,开篇就讲:“头为一身之领袖,身使臂,臂使指,而命门乃一身之枢也。”由此倡导的形气合练之“形”,是包含形、神、气、技为一体的拳功动势形态。虽以“论外形”为名,实则是要通过外形之论,深刻指明形与气、内与外、性与命有着密不可分的整体关系。
4.2性命双修以身为大
人存在的生命与性是武学之道的物质载体,人体与生命是分不开的,一切生命迹象都依赖于有形的身体。道教将人的生命现象分为性与命,身体是承载性与命的物质基础,与性与命同样重要,失去了这个物质载体,一切性就成了空谈。
武学的一切适从首先是满足身体行为需要的,身体是武学最本初、根本而真实的存在。没有身体的形的存在,一切意识、精神、道法皆成了空无,这就是常说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是人体的物质基础,包含人的身体和身体各部分感官,中国哲学唯物观认为形是神之守、神以形存之。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道家的形神观是由“道”推衍来的,道家认为,“道”是无形的,物是具体的,看不见的“道”通过具体有形的物表现现出来的,“道”赋予物以神,也赋予物以形,倘若没有了物的真实存在,那么道必然也成为无处落脚的空无了。张三丰继承唐宋以来内丹家的思想,以内炼成仙为纲宗,内炼即自身身体的修炼。内丹张伯端曾云:“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所谓“金丹”是以身体丹田为鼎炉来修炼精、气、神,在人体内结成的“内丹”。全真道认为“修身之事,不拘男女,此金丹大药,得之立登仙位”。《大道论》云:“修道以修身为大”。张三丰认为修道重在修身,张三丰把神气与性命等同,性命融于一体,修身即是修性修命。“修道以修身为大”的思想体现于武学即是武学通过技修而上升道境的以武演道的修身。
武学遵循着道的法则,“形神兼备”是道家“神形统一、性命双修”的实践反映。武术“八法”就是从人身体的命“手眼身法步”为运行基础的,在命的锻炼载体上再讲究“精气神”的性。武学拳势和动作招式由人体四肢与身躯以不同运动形式构建了“命”的运行与修炼目的,动作招式工整规范以求形似还远远不够,还要强调对内在“性”的修炼,性是外在形体的意识、精神与以形表现出的神韵。以形传神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倘若只有形而没有内涵的神,那么就只有命而没有性的躯壳般一样,这样的动作也是一个肤浅而无功的形。
武学拳法以心为身之主宰,要求强调对心的主导作用,这和老子关于生命的内藏、内敛是一致的。戚继光也很强调“心”的作用,“人有此身,先有此心。气发于外,根原在心……练心则气壮。”《老子指归》中也强调了人是形与神的统一的思想。“夫原我未兆之时,性命所以,精神所由,血气所始,身体所基。”古代养生家有谚语指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修身以立命”,“存心以养性”。拳谚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强调武学实践中既要重视外练修形以保命,又要内练修性,武学重视的是“体悟”,“体”不仅是思想层面的意识作用,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身体的物质层面感受。所以,身心并修是唯一正确途径,修身养性保命,身心统一,是武学发展的灵魂和至高境界。
5武学修炼之道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