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例(3篇)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O.48摄氏度。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是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原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大量的C0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视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努力寻求控制措施,但短期内很难控制其增长势头。CO2浓度与气温的增高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一、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专家认为,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温度升高,高温热害、伏旱将更加严重,目前对我国亚热带农业生产的影响已十分突出,暖温带也有程度不同的类似问题。高温胁迫的热害已经限制了作物生产,影响玉米、大豆、高梁、谷子等的种植和产量,水稻、棉花的生育也受到强烈抑制。温度升高对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效果,其影响程度视作物种类、地区和种植水平而异。在温室效应影响下高温热害加剧,将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另外,气温升高冬种面积将扩大,北方夏收和南方小春作物将增产。冬季气温升高对我国的农业意义更突出,对秋播和临冬播种的作物生育有利,小麦、油菜等作物越冬率、分蘖或分枝增加,作物生长发育较充分,有利于产量形成。我国冬种面积约占可以冬种的耕地面积的40%,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因此冬种面积将扩大,夏收和小春作物产量将会增长,这也是利用有利的冬季弥补不利的夏季的有效措施。
二、降水量的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关于全球变暖对全球备个地区年降水量的影响,应该这样说,全球变暖打破了以往的降水的区域分布平衡状况,使得有的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增加了,而有的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减少了,造成降水异常。粮食作物对水分的增多与减少反应不同。玉米表现为水分增加产量增加。小麦对降水量的反应表现出缺水和过多都影响产量。水稻的栽培是“以水定稻”,北方水分减少使水稻减产,降水量变化对南方晚稻生产影响极大。晚稻生育期增加水分,可以改善伏旱期的水分供应,减少产量的损失;降水量不增加或减少,由于温度升高,生育期缩短,晚稻将严重减产。甘薯、高梁、谷子在气候变暖、变干或变湿的过程中由于抗逆性较强,将起调节作用,可减少粮食产量的波动。温度、水分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还决定于水、热匹配状况,如气候变暖与变湿相匹配且同季,农作物将增产;如气候变暖、变千,水分不仅限制变暖的效果,而且会加剧不利影响,作物将减产;如气候变暖而水分无变化,在冷凉湿润地区作物将增产,在多熟种植的温暖地区对有的作物生长季有利,有的作物生长季不利。
三、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
酸雨是指由空气污染而造成的酸性降水,通常认为大气降水与二氧化碳气体平衡时的酸度ph2.6为降水天然酸度,当降水的ph值低于5.6时,降水即称为酸雨。
降水为什么会变酸呢?这主要是空中云层吸收大气污染物并在雨滴内不断反应形成酸性物质的结果。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以硫酸为主。硫酸和硝酸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酸雨会伤害植物的枝叶,从而影响其发育生长,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
我国目前酸雨污染面积占国土面积30%左右,并在一些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造成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来源是以燃煤为主能源消耗过程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污染物。因此,要治理酸雨污染,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四、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02、CH4、和N02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分别增加了约30%、14%~Ii5%,其结果是对气候产生正的辐射强迫,导致气候变暖。据估计,到2025年,大气中的C02含量将增加1倍,在未来的100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0-3.5:C。据统计,我国常年病虫害发生面积2100~2133亿hm
,是耕地面2积的2倍多,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占同期粮食生产的9%,气候变晖后,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将进一步增加,应引起植保部门的足够重视。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对农业病虫害的潜在影响有以下几点:
(1)地理范围分布扩大,气候变暖使得分布在地区边缘的昆虫有可能向区外发展。有研究表明,目前受低温限制的种,将来有可能在高纬度地区越冬,因而增加了有害生物向两极扩散的机会。
(2)由于温度升高,害虫发育的起点时间有可能提前,一年中害虫繁殖代数也因此而增加,在新的有利环境条件下,某些害虫的虫口将呈指数增加,造成农田多次受害的几率增高。气候变暖后,在18~27°N(粘虫冬季繁殖气候带)、27~33°N(粘虫越冬气候带)、33~36°N(粘虫春季迁入气候带)及在36―39°N的冀东北、山东半岛、北京等地,粘虫发生世代均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殖1~2代。(.3)气候变暖,尤其是冬季温度增高,有利于条锈菌越冬,使菌源基数增大,春季气候条件适宜,将会促使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加重。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年份,小麦条锈病将有“南下”发展的趋势。若双季稻种植区的东部向北扩展到35~36°N之间的地区时,将使早、晚稻孕穗末期至抽穗期容易处于温度较低、雨水较多的时期,遇低温的几率加大。而低温和寒露风对穗颈稻瘟病的流行十分有利,因此,双季稻种植区北移后,易造成稻瘟病北上,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和加重。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
一、改造什么
根据产业部门特点,找出农业发展主导因素,主要因素中某区域自然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则是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即需要改造的因素。例如中低纬夏季正午光照过强易灼伤水果,高纬或高山区热量不足,不利于作物生长。
例1读图并回答1~3题。
1.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A.引入灌溉水源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D.排水
2.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热量条件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D.光照条件
3.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A.天然林B.水源林
C.湿地D.草地
解析对于种植业而言,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均是主导因素。松嫩平原由于纬度高,热量不足,湿地广,土壤含水量过大,故开垦松嫩平原首先应该排水,其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热量不足。
答案1.D2.A3.C
二、如何改造
对于需要改造的自然条件,常见措施有工程措施、技术管理措施、生物措施。例如,光照过强或过少、热量过高或过低可以搭架盆栽,埋设地下输热管道等;气候干旱地则可人工降水、建设水库或植树造林等。
例2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据此完成3、4题。
1.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
A.耐湿B.耐旱
C.耐盐D.抗倒伏
2.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
A.化肥B.农家肥
C.农药D.淡水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题意,沿海滩涂是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盐碱化程度高,所以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具有耐盐碱性特征。第2题主要考查对沿海盐碱滩涂改造改良的主要措施及可行性。淡水是改造沿海滩涂盐碱地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由题意,如果缩短滩涂改造的时间,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淡水淋洗土壤以降低盐度。
答案1.C2.D
三、改造措施的作用
某一项农业生产措施,可能不仅对某一项自然要素发生作用,其功能往往是综合性的。如温室大棚,对光、热、水、风等四大气候要素都有影响。
例3兰州为克服自然条件对种植白兰瓜的不利影响,在原有土地上增铺砂砾层,使白兰瓜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
试说明砂砾层对白兰瓜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
解析答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图中的“蒸发”二字,它隐性地提示砂砾层能够减少水分蒸发,主要是因为该层阻断了地下水的上升,能达到保墒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兰州”,它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气候干燥,砂砾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温度低,使地温的昼夜温差变大,有利于白兰瓜糖份的积累和产量的提高。
答案砂砾层减少了水分的蒸发;白天增温快。夜间冷却快,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可以有效减少(风沙等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进行免耕或浅耕,并对农作物收割时及时将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的耕作法。下表为某地进行保护性耕作法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数据。据此回答1、2题。
1.实验结果反映了采用保护性耕作法能够()
①保持土壤水分②增强土壤透气性③增加大气湿度④减少空气污染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农业技术人员对实验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给出灌溉、施肥、杀虫、除草配方,指导当地农民把杀虫剂、化肥使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了土壤污染,提高了粮食产量。这一过程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ISB.RS
C.RSGISGPSD.RSGIS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据此完成3、4题。
3.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D.植被覆盖率低
4.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D.增加日照时数
苹果套塑膜袋是一项投资少、工效高、易操作、效益显著的实用新技术,深受广大果农所青睐。但5月中下旬期间,河南省西南部某地已套上塑膜袋的果树存在着明显负面效应。为应对负面效应,当地农民对树冠南部、西部果实换套纸袋,效果显著。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效果中不是苹果套塑膜袋所具有的是()
A.保护果实,降低虫害影响
B.减少果面水分蒸发
C.提高果面色泽
D.增大气温日较差,有利于糖分积累
6.材料中换套纸袋应对的负面效应形成的原因最有可能为()
①光照过强,灼伤果实②袋内水热骤升导致果实腐烂③使用廉价塑膜袋污染环境④风力较大吹落果实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7.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2)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1~6CDCBDA
7.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的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篇3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农作物产量影响
Abstract:thispaperdocumentsaccordingtoourcountrycurrentmaincropyieldandagriculturalmeteorologicaldisasterstrickenareaandmeteorologicalconditionsarerelated,speciesdistribution,themainagriculturalmeteorologicaldisastersinChinainthearea,theseasonalcharacteristicsandthevariationcharacteristicsofsystemanalysisandresearch.Theresultsofsurface:thecurrentagriculturethemainmeteorologicaldisastersaredrought,floodanddrought,freezingdisasterinthree,andthethreekindsofmeteorologicaldisastersareagrowingtrend.DroughtisthemostseriousoneinChina'smeteorologicaldisasters,disasterareaandtheothertwowerelargerthan.Atthesametime,theeffectsofmainmeteorologicaldisastersinChinaoncropyields.
keyword:influenceofagriculturalmeteorologicaldisasterscropyield
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农业气象灾害一般都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利的天气或者异常的气候直接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及其危害是由气候异常和农业对象以及气象危害发生的地区、季节等多方面决定的。掌握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及其规律,这对与防范气象灾害的发生,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避免或者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农业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要想十分正确的掌握和预报气象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强度是很难的,在农业生产上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也是有限的,当年的气候条件直接决定了当年农作物的产量。不同区域作物产量的变化基本上是和历年来该区域的受灾情况是相一致的,主要农作物减产的年份和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情况是相符合的。由于我国目前最主要的企业气象灾害是干旱、旱涝、冻害三种,本文就从这三种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一、农村气象灾害简单描述
1.1农业干旱
农业干旱和气象干旱和水文气象干旱有着很大的不同。气象干旱是由降水和蒸发的收支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的现象。农业干旱是由外界的环境因素导致农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从而出现水分缺乏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严重的会导致农作物绝收。农业干旱一般都涉及到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相关联。我国大部分地区旱灾普遍的比较的严重,干旱缺水对农作物的产量所带来的影响和旱涝、冻害相比更加的严重,是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稳步快速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并且对灌溉技术进行了改进,使得旱灾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抗旱能力各区域之间的差异都比较的大,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等各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了我国水资源的缺乏,使得干旱成为了制约农作物产量产量的主要那也气象灾害,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1.2农业洪涝
农业洪涝,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其影响是综合的,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等。我国大部地区的年降水量都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比较明显,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另一重要气象灾害。
1.3农业冷冻害
农业冷冻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害和冻害两种,而冻害又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低温冻害主要是指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因为气温偏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生殖的,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一般都是在农作物越冬期间,在温度低于0摄氏度的环境下,农作物的原生质受到了一定的破坏,直接导致农作物的植株受损或者死亡的现象。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一般都是发生在秋、冬、春三季,冷害一般都发生在春、夏。秋三季。由于不同区域内的农作物品种都是不一样的,在农作物某个发育期间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冷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也有着不同的灾害名称,如在春季华南地区的低温冷害可以称之为到春寒;秋季华南晚稻抽穂扬花期间的低温冷害称为寒露风。
二、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分析
农业生产除了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还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收到天气影响较大。气象灾害能够直接影响到产业的产生。比如在冬天容易出现冻害,这对寒带地区和温带地区的农作物影响就不是很明显,但是对于那些热带和亚热地的农作物带来的损失就比较严重了,所以,当在季节性灾害天气出现的时候,农作物的发育期不同其收到的危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农作物在营养生长阶段如果受到了天气灾害的影响,在后期如果农作物靠自身的调节能力会有所恢复,天气灾害最终对这方面的农作物产量会比较的小;如果在作物升殖期间遇到了气象灾害,即使后期的条件再好也不能挽回造成的损失,严重的话会出现绝收。由此可以看出气象灾害如果发生在关键性农时季节,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多少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下面笔者就从不同区域内的主要气象灾害入手来探讨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
2.1东北地区
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气候特点就是夏季的气温不稳定,农业气象灾害主要以干旱为主,冷害随着现在大气温度的逐渐变暖对农业的危害程度也在逐渐的降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受到农作物生长季气温有着明显的升高趋势,基本上没有大范围的严重的冷害现象出现。干旱程度却反之增加,这是东北地区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在东北地区水稻和有效灌溉的面积占80%以上,因此东北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多少对农作物的测量起到关键性的因素。
2.2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的季风季候比较的异常,时常会出现降水和气温变化较大,洪涝和早春期间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及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天气出现频率较高,给农作物的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灾害。由于华南地区的水资源比较的丰富,以水田为主,干旱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较轻。
三、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结果与讨论
1)、通过对我国当前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可以看出,农业气象灾害能够直接的导致农作物产量的减少,其中干旱是气象灾害中影响最大的、危害面积最大、发生最频繁的农业气象灾害,旱灾对农业生产产量所造成的损失比水灾带来的损失更加的严重,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产量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2)、农业工作研究者要积极的对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对策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对农业干旱、旱涝等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及其影响和防御的办法做出具体的实质性的研究,从而提高预警的能力。以此来为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指导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减少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张养才,何维勋,《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