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空气教案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2-24 手机浏览

空气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膨胀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尝试用游戏“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膨胀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教学难点

探索设计实验和互动交流,并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教学准备

一个瘪了的乒乓球、热水、水槽。烧杯、气球、锥颈瓶、热水、冰水、平底烧瓶、胶塞、曲形玻璃管、高锰酸钾溶液、滴管、烧杯、肥皂水、注射器等。

教学活动过程

引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液体受热会怎样?(膨胀)受冷呢?(收缩)。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我们做一个动作,跟我一起来,手档在嘴的前面――深吸气――深呼气。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没看见)

是的,空气――摸不着,看不到。它会不会热涨冷缩呢?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下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

(板书课题)

4.《空气的热胀冷缩》

同学们设想一下:一个瘪了的乒乓球怎样让它鼓起来呢?学生来想一想办法,(教师来做)如果没有回答进行下一步。

你们通过上节的学习猜想一下:空气会热胀冷缩码?(会)。

那么我们怎样来验证呢?……其实我们是有很多办法的,是不是呀?(是)。

好!下面老师提供了一些器材,热水、常温水、冰水、锥颈瓶、气球(谁设计一个方案来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怎样去做,哪个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师生共同讨论锥颈瓶先放哪个烧杯呢?)学生按提供研究方案找,并到前面演示:

老师再提供一些器材谁来设计一个方案,有“烧杯、肥皂水、平底烧瓶、胶塞、玻璃管”。谁来说一说你的方法?就这些材料我们怎样加热呢?

根据以上的经验谁能做?

烧杯、高锰酸钾溶液、胶塞、直玻璃管。(学生演示)

烧杯、高锰酸钾溶液、胶塞、曲形玻璃管、滴管。(学生演示)

看教师给大家做个喷泉――(演示喷泉实验)

教师演示――同学们看一看这是什么?

这是30ML的注射器,我把里边的活塞拉到20ML(热水、注射器、胶塞、烧杯。)放到热水里,同学们来观察一下――

找学生观察现在是多少ML?里边的空气受热后体积怎样?(空气受热体积变大)

冷却后怎样?(放到冷水中)――(再放到冰水中)谁来说明这一现象?(学生回答)

对了:空气受热体积变大,受冷体积变小。

那么:空气为什么会热胀冷缩呢?

空气虽然我们看不到,也摸不着,其实,它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它们在周围也不闲着,不停地在运动。受冷它就运动慢,受热一些它就快一些,更热它就更快。

下面看老师给大家做了一个模型:空气运动模拟器,里边黄色的颗粒就像放大的空气微粒,它现在所占的空间不到瓶子的三分之一,当我们帮助颗粒运动会有怎样的现象呢?

(演示由慢运动到快运动)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它运动得快,占得空间就大,体积就大)

对:这就是:空气吸热微粒运动加快微粒距离增大体积膨胀(板书)

空气受冷微粒运动减慢微粒距离缩小体积收缩

我们每天上操,我们自己就像空气的微粒一样,按体操队形散开就是热胀,当集合时就是冷缩。

谁来设计一个空气受热的游戏(先讨论方案)学生模拟空气的热胀冷缩。先学生聚集坐――下课走散。

作业

空气教案范文篇2

/

关键词: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镁条燃烧;命题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58–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各地的化学中考卷中常有一类实验探究题,此类试题重在“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现以2011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化学卷为例,浅析实验探究题命制的思路与策略。

1实验探究题的命制示例

2011年常德市中考化学卷的实验探究题选择了“探究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为主题来命制。

1.1选题理由

(1)学生已有来自教材的空气成分探究的实验基础。

(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多种物质(指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有较宽广的探究空间,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学生较生疏的镁条与氮气、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通过现场学习、实验现象观察、产物推断等途径获得新知。

(4)探究过程需要通过去除其他气体的干扰,逐一检验镁条与氮气、二氧化碳的反应,对学生选择实验程序和回答实验现象有较大的解决问题的空间。

1.2试题方案

确定主题后,我们在命题时,由命题组长与另两名命题教师分两组,先独立完成了各自的试题方案,然后经对比、评价之后,再进行选择。

试题方案1:

[提出问题]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与哪些物质发生了反应?怎样用实验证明?

面对老师提出的上述问题,丫丫为组长的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展开了如下步骤的学习与探究:

[查阅资料]从网上得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中除同学们熟知的与氧气反应生成MgO外,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Mg3N2,在二氧化碳中也可以燃烧。

[实验设想]既然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三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与氧气的反应我们已知,实验应重点探究与氮气、二氧化碳的反应。

[实验方案]丫丫他们的探究实验分如下四步进行。

步骤l:用盛有较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1的装置,放置良久。另准备一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如图1,假设镁条足量)。

步骤2: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瓶内水面原上方空间的左右。

步骤3:往水槽中加水使无底的废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迅速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约至瓶满。

步骤4:收集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同样用绑有镁条的橡皮塞,点燃镁条后将橡皮塞塞紧,看到镁条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用湿布不断擦拭集气瓶外壁,实验结束后,看到集气瓶内壁附着一层白色物质,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小黑点。应生成MgO外,还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2)怎样设计实验验证?

[查阅资料]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镁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Mg3N2),镁在二氧化碳中也可以燃烧。

[实验方案的选择]若用如图2的装置探究镁条与氮气、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供选择的实验方案如下:

A.去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免对后续实验产生干扰;

B.通过燃烧红磷,去除空气中的氧气以免干扰后续实验;

C.在去除了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空气”里,实验镁和氮气的反应;

D.收集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实验它与镁的反应;

E.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也要去除,否则会干扰其他实验。

[探究过程与结论]请你在下表1中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和相关结论。

1.3试题评价与选择

试题方案出来之后,我们对以上两种方案进行了分析评价。评价内容见表2。

最终,我们在2011年常德市中考化学卷中选择了方案2。

2实验探究题的命题策略

通过连续三年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命制,结合平时对考试的研究,笔者认为命好实验探究题,要关注以下六条基本策略:

(1)以本为本。实验探究题的命制在知识层面上要紧扣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在技能层面上要以学生已有的实验基本技能为准;命题立意也要以“双基”为基准,不可随意拔高。在如上试题的命制中,红磷、镁带在氧气(空气)中的燃烧,以及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等均是初中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其实验操作也是初中化学的基本技能。以此为命题基点学生容易接受,解答时思考问题也有一个基准。

(2)现场学习。对学生不熟悉的新知识、新物质、新现象、新仪器,试题中要以“查阅资料”的形式出现,供学生现场学习,并现场利用。这也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能力的必要环节。如上试题中镁在氮气中、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均属于教材中没有出现的新知识、新物质、新现象,需要学生现场学习,现场利用。

(3)明确考点。实验探究题的“考查点”按探究程序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方案设计、实验实施、证据收集、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七个环节;按知识和技能层面分“仪器名称、装置组装、物质名称或化学式、实验步骤选择或完善、实验现象陈述、化学方程式书写”等六个方面;设计试题时要确定在哪些“点”上进行考查。如上试题中我们在程序类板块考查了实验方法与现象、实验目的或结论等内容;在知识和技能层面我们考查了实验步骤的选择、物质名称或化学式、实验现象陈述、化学方程式书写等内容。

(4)情景新颖。试题的情景命制若能结合时政要闻、社会热点问题、化学前沿科技、当地民风民俗等为最佳。

(5)具有挑战性。试题命制要在“仪器组装、实验步骤选择或完善、实验现象陈述、物质的推断、化学方程式书写”等考查点上,把握好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尺度。如上试题中根据镁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现象推导产物,以及书写镁在氮气中、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既有源于教材中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又对学生面临新境况思考与解决问题提出了挑战。

(6)控制阅读量。中考的实验探究题类似于高考中的信息给予题,具有一定的信息量。但初中学生的年龄、考试心理、应试能力均与高中生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合理地控制阅读量对学生解答实验探究题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常德市教科院.湖南省常德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指导丛书·九年级化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空气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德育渗透;《空气》教学

一、在《空气》教学中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现在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学生们存在畏难心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会去求助别人,让别人帮忙解决或者是直接放弃。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如何来告诉学生遇到困难不要放弃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呢?我们可以拿《空气》教学中英国物理学家雷利获取氩气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他发现从空气中分离的氮气与从氮的化合物中通过反应分离的氮气在密度上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但是经过了多次实验依旧没能找到原因,但是他没有放弃,反复实验最终成功找出了区别的源头并成功分离出了氩气。教师通过这个案例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不管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会像雷利一样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反反复复都不能成功解决?”学生肯定会对教师的这句话产生共鸣,教师再去引导学生:“大家都遇到过这样那样的困难,那你们是如何应对的呢?是直接放弃还是坚持下去?我想雷利已经给了你们答案,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坚持下去继续努力,总会有收获的。就像化学知识的学习,你可能短期内不理解,但是你反复地学习、探究,那么很有可能你就能把结果探究出来。”教师利用《空气》教学中名人的案例来告诉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放弃,培养学生的坚持精神。

二、在《空气》教学中,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

在《空气》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们会教授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些因素,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排放。空气是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连我们呼吸的空气都被污染了的话,那么会给人体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损害。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由于空气、水等被污染而导致的疾病的案例,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碰到有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及时组织或报告有关部门进行查处。因此,在《空气》这节课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做一个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在《空气》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协作精神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和德育的体现,因为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已经习惯了什么都依赖老师,只要有问题就等待教师的讲解,这种教学的过程只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寄生虫”,因此,在进行《空气》教学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以及邮帜芰Α>倮而言,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教学时,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直接操作或者是让学生观看实验的视频来进行,实验成功的注意事项也由教师讲解,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可以直接把学生带进实验室,让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我们已经知道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这种方法操作起来难度并不大,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每五六个人成立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要把这个实验做一遍,记录实验过程、结论,如果实验失败了也要积极分析失败的原因。这种教学的方式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德育,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告诉了学生要团结一致、互相帮助。

四、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渗透德育

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渗透德育的过程,如果教师一味地以学生的成绩、反馈问题的结果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话,评价也就没有了开展的必要性。那么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呢?我们拿《空气》的教学来进行举例,教师在教学之前询问学生空气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成分、性质,这时候可能有的学生回答了但是答案并不正确,那么教师可以这样来进行评价:“虽然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并不是特别全面,但是老师很欣赏你乐于思考的精神,只要大家愿意去思考、去努力,就值得赞扬。”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努力,这才应该是新形势下化学的评价形式,也更符合德育的要求。

总之,德育很重要,它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学习与发展,无论是什么科目的教学,我们都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德育,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变成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今天我们就初三化学教材《空气》的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做了一下探讨,希望能够对各位化学教师有所帮助,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德育进行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