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现状范例(12篇)
智能建造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知识产权对价衡平多赢机制正当理由
在现代国家,财产秩序的建立必须具有充分的理由:符合法治原则和精神,符合财产权构建的理念并维持财产法规则系统的逻辑一致性。满足正当性条件的财产法才会被人们认可,否则就不会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在知识产权法领域,一方面,它的特殊性给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带来困难:财产法发展史上从不曾出现保护对象没有确定的边界、全赖定义进行指称的“财产”;另一方面,当知识产权法日益被演绎成全球知识产品垄断工具的时候,也使得重新审视和反思它的立法原则成为必须。同时,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中频繁发生的盗版现象,证明知识产权的正当性没有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
本文试图重新演绎对“知识产权”的“知识”的诠释,并将这一问题放在知识产权基本理论问题中讨论,以寻求支持知识产权正当性的哲学根基和法律框架。
一、知识产权法是人类知识活动规律在法律上的再现
WTO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法”并不是严格的法律概念,而是法律俗语,因此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仅仅源自学理上对“知识”的诠释。然而,人们对知识产权中“知识”的传统诠释是片面的,其主要表现是将《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中关于“知识活动”①的权利,诠释为关于“知识”的权利。将知识活动“过程的”权利诠释成“结果的”权利,导致知识产权法致力于已经公开的个人知识成果的高度保护,而忽视知识活动的本质要求。
人类知识活动的本质是什么②简略地说,知识活动演绎的是智慧、知识、信息之间的关系。个人的知识活动就是知识活动的主体追求智慧、获得知识、通过信息进行传输的过程。它也是知识活动主体对智慧、知识、信息之间相互关系的揭示。从智慧、知识、信息之间的关系中,应该能够描述知识产权法保护对象的本质和结构。知识活动的主体是有生命和心灵、追求意义和价值的个人。知识活动的客体是知识活动主体追逐的智慧。知识活动的本质是表达智慧。同时,个体知识活动是在信息传输水平上进行的。个人表达智慧获得的只能是包含意义和价值的“智慧信息”——本体论上的智慧是人类永恒追逐的目标,个人只能获得有限的智慧信息。个人通过表达行为,借助特定的表达符号形成具有外部特征的“知识形态”,借助信息进行复制和传输。个人知识活动获得的智力成果就是各种“知识形态”,其本质是“智慧信息”。它反映了智慧、知识、信息之间表达被表达、认识被认识、传播被传播之间的关系。知识产权法参与个人知识活动过程中的表达、复制、传播、使用的整个过程,并提供产权保护。作品、技能、智能、技术、经验、配方、参数等,都是各种知识形态,其本质内容则包含各种意义和价值的“智慧信息”。
此外,个人智慧表达和控制的特定性,是知识产权作为财产权构建的前提。人类共同的智慧活动,是通过个人活动来完成的。个人之间的能力不同,决定了个人感受智慧信息中的意义和价值的差别和竞争。因此,形成了人们真实的智力差别。相同的符号形式可以因不同的主体理解能力而有不同的内容。人们之间真正的竞争是理解各种符号中意义和价值的竞争。个人付出不同,大脑处理客观世界的信息不同,个人获得的智慧信息就不同;个人的“具象”水平和定性能力(辨别能力)不同,对各种符号中的意义理解和接受的能力也不同。同时,个人的表达能力不同,使用表达工具不同,特定性表达外化的知识形态也不同。这样,个人知识活动成为特定知识水平、特定具象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特定表达能力和特定表达形式追求多样化意义和价值的特定性表达活动。这种“特定性”使人与人的共同知识活动之间的个性化区分成为可能。任何个人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特定性的表达,包括表达不表达、何种方式的表达、对谁表达、是否传输等。因此,个人对抗他人的财产权构建也就成为事实。整部知识产权法的构建技术,都是在区分和辨别各种知识形态的“特定性”,以准确地“确权”。
但是,不能将知识产权立法宗旨理解成保护个人对自己特定知识形态的控制权。从人类共同知识生活的角度来看,人们知识活动是为追求智慧——永无止境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为获得可被个人控制的、永不磨损的知识形式或“指代符号”,被指代的意义、价值才是人类致力追求的真正的目标。从促进知识活动发展的角度来说,在知识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竞争,不是对知识形态占有的冲突和竞争,而是发现新内容、新价值、新意义、新功能并提高智慧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冲突和竞争——担心自己丧失新知识获取能力而为学习支付成本;担心自己因为无知而付出代价;担心别人先于自己披露新发明而丧失竞争优势。而对人类社会来说,会因为稀缺新意义、新价值而失去发展的动力和目标。不断追寻的意义和价值才是人类真正的稀缺资源,不断增长的创造力才是个人的竞争目标。鼓励发明、激励创造因此才成为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宗旨和法律价值。将知识产权理解为“创造性权利”①是正确的。它不过是个人“表达智慧”的别称而已。
这样,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对象就具有内容和形式的双重结构。智慧信息是内容,知识形态是外在形式。知识产权法通过保护外在形式而保护内容,刺激个人的智慧表达,促进个人乃至人类知识活动的发展。知识产权法的构建技术,也是通过确定对外部知识形态的时间性和地域性的限制和保护来刺激个人智慧表达,以实现个人对人类知识活动的贡献和个人全面发展。所以,《成立世界知识产权公约》保护“一切来自知识活动的权利”,是为了促进个人乃至人类知识活动的发展。如果片面理解双重结构的保护对象,一方面,过分强调智慧的无形性,会出现“无客体”的财产权;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其外在的知识形态,会出现将保护知识活动“过程的”权利理解为保护“结果的”权利,知识产权法就会被演绎成对已经创造的知识形式的占有冲突和竞争,也就将鼓励创新——即鼓励生产新知识——的知识产权立法宗旨,诠释成对已有知识形式、智力成果的保护。这将无法实现促进创新的法律价值。
所以,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是符合法律规定保护条件的智慧表达权和对知识形态复制、传播、使用的许可权。通过规范知识形态而保护智慧信息,是知识产权法特殊的规范形式。它表现在专利法中,就是通过保护专利而刺激发明、激励创造;在著作权法中,就是通过保护作品而促进创作;在商标法中,就是通过保护商标及识别性标记而保护商誉、促进商品流通,等等。将专利法理解成保护对“专利技术”的专有控制权并不断延长专利控制权的期限,将著作权法理解成保护作品的控制权而不断延长版权保护期,将商标法理解成保护商标和识别性标记而保护“抢注”,不能实现“促进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促进工业领域正常发展”的法律价值,是违反人类知识活动的规律和知识产权法的立法本意的。
二、知识产权法是衡平机制:相对知识产权与绝对知识产权的衡平条件
从智慧信息及其外化的知识形态符合法律规定的保护条件出发,知识产权法只提供了一个不同知识活动领域、不同智慧信息及其知识形态、不同保护条件的衡平机制。它没有规定任何具体的权利客体,而仅仅规定了智慧信息及其知识形态获得法律保护的条件:具体权利客体授权行政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许可。知识产权法保护对象的双重结构确定了审查机关“二分法”的审查原则:对知识形态的形式审查和对智慧信息的实质审查。因此,从不同保护条件出发,可以对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及保护条件的衡平性做进一步分析。
从保护条件的“衡平性”角度来看,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自然权利和特别权利。在现行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他知识产权单行保护条例中,都同时规定了“自然权利的知识产权”和“特别权利的知识产权”。比如,在著作权法中,作者权是自然权利,而出版商的版权是独立的特别权利①;在商标法中,注册商标人和非注册识别性标记人之间的权利也是自然权利和特别权利的区别;反不正当竞争法则保护一切智慧信息外化的各种知识形态,比如技术、配方、数据、经验信息等,只要作者愿意保密,甚至作品也可以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因此,它实际上是最普遍的自然权利的知识产权法典②。通过自然权利和特别权利的区分,可以发现两种属性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同的衡平条件和法律价值。
对于自然权利的知识产权,法律提供了确认保密的、自然衡平的保护机制,它具有相对财产权属性。对于特别权利的知识产权,法律提供了鼓励公开的、经过对价才衡平的保护制,它具有绝对财产权属性。因为它们的衡平条件不同,保护原则不同,法律价值也不同,———如果知识产权法仅仅规定了一个衡平机制,那么,“衡平性”就是其合法性审查的标准。
按照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和劳动创造价值理论,个人既然对自己的身体和创造物享有自然权利,那么个人对自己智慧信息的表达也享有自然权利,因为那也是个人付出足够的智力、心力、精力后获得的,因此个人也获得了与他人平等的对自己智慧信息的自由披露和使用权。在传统权利体系中,个人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宪法权利,以及民法中的隐私权,都是根据自然权利创设的。在自然状态下,个人对智慧信息的自然权利能够这样行使:一方面,个人对自己获得的智慧信息如果不愿意披露,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有权要求他一定披露;个人只要选择了表达,也没有任何人有权利限制他的表达自由,只要他没有滥用自己的表达自由;在自然条件下,“我说的”就具有对抗他人的效力;表达的同时,人格权发生。另一方面,个人对自己获得的智慧信息可以在秘密状态控制使用。因为,智慧作为智能、智力、方法、技术,可以运用在商品生产中,提高竞争优势,促进财产的增加。这样,个人因自己的智慧信息的有用性而拥有秘密使用权。在自然状态下,个人对知识形态的财产权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智能形式的知识产权(包括技能、技术诀窍、经验等),它们可以在秘密状态下使用;另一种是知识形式的知识产权(比如各种形式的作品等),它们可以公开传播,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享有有限披露范围内的收益权。当然,在自然状态下,上述财产权是建立在披露义务人的保密承诺上的,否则无法获得保障,因为财产对象的双重结构使个人仅能控制外在形式而无法控制内在的智慧。智慧的本质是共享的。智慧信息的本质是流动的、变动不居的、“不可被把捉的”。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无法对其享有公示而有对抗性的财产权。
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各种发明人、作者的权利,就是近代国家通过颁布法律确认自然权利人在自然保密状态下的知识产权。因此可以称其为“确认保密”的自然权利机制。这种自然权利机制是自然衡平的,其财产权具有相对性———你有,不能排斥他人拥有,除非你能证明他人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从你这里获得;而且,既然你的技术秘密建立在你成功的保密状态下,你不能限制他人反向工程破解该技术;你也不能限制他人独立开发获得同样的技术;你更无权限制他人合法获得。对作者权来说,你可以选择表达或不表达,也可以选择在你信任的范围内披露。但你一旦公开表达就进入公有领域;秘密的报答取决保护责任的承担。如果对方违反承诺的披露,你要承担披露的后果:法律不惩罚道德义务。从相对财产权角度看,一项技术可以同他人的技术相同、相似,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合法获得,包括反向工程破解而得或独立开发;一个作品,也可以同他人相同、相似,只要你能证明自己不是抄袭: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用同一种照相机,不同的权利人可以取同一个景色而同时享有该摄影的著作权。在自然权利的知识产权中,表现了自然状态下个人自然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衡平”:如果个人对获得的智慧信息不愿共享而选择控制使用,法律应该允许他有控制使用的自由,因此法律默认了某些技术秘密使用人对他人的保密义务要求;但不能因此限制他人合法获得同样的技术信息,也无权限制他人披露或使用同样的信息,只要他人合法获得;如果一个作者不愿意公开他的作品,或选择自己愿意披露的范围,法律不强迫他一定对公众公开,但不能限制他人写出同样的作品,也无权限制他人的披露自由。当然,不披露或因他人创作出同样的作品而使自己的作品丧失新颖性的后果也由个人承担。这样,自然权利的知识产权严格限制在私权自治的范围,遵循传统民法中诚实信用、等价有偿、权利不得滥用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尊重个人表达自由和权利自治原则的“衡平的机制”。实际上,如果按照自然权利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模式,不会出现目前人们恐惧、担忧的垄断权或“全球霸权”。自然状态下,不同的技术秘密权利人处在对技术、配方、参数等智慧信息同时使用但又不为他人所知的自由使用状态。比如,可口可乐的配方与其他各种饮料配方的关系就处在这种状态。但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的创设,却必须打破这个自然衡平机制。
从衡平的立场来理解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特别权利的知识产权,对财产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际上,罗马法的财产权构建技术并没有给专利权等权利的正当性提供现成的理由。因为罗马法的财产权是建立在个别人对个别物的占有的冲突上。因为个性化的个人和独一无二的个别物之间的特定性,使法律将个别物确权给个别人的财产权具有形式上的绝对排他性。物权的对世性也根源于此。传统财产法的形式原则也就是这样设立的。劳动价值论只需解决“你创造的,因此属于你”,个人的绝对排他性的物的所有权就能构建。而知识产权保护对象没有占有的冲突,它是建立在个人对智慧信息自由披露的前提下的。个人之间对智慧信息没有占有的冲突,只有创造性表达的冲突。对智慧信息建立绝对排他性的绝对权如何可能?它又如何实现私法的理念和衡平精神?特别是,按照传统财产权构建理论,“财产本身被认为是确定个人自治范围的尺度”①。超出个人自治范围,进入公共信息传播领域的个人财产权构建,具有什么正当理由,因而不违反权利不能滥用的民法基本原则?
理解特别权利的知识产权,应该回到欧洲文艺复兴和思想解放运动。正是在当时背景下,才产生近代国家对人类知识活动、文明发展的责任。1790年法国《人权宣言》宣称,“自由交流思想和意见是最珍贵的人权之一,因此所有公民除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滥用自由应负责任外,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写作和出版”。近代国家如果要实现发展人类文明的责任,必须打破知识活动的自然衡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表达与不表达仅仅是一种无法控制的博弈:宪法中的“表达自由”也包括不表达的自由——并建立以促进公开表达为目的的新衡平,以促进文学、艺术传播。在自然权利状态下,个人自然权利虽然都获得尊重,但知识的进步、文明的传播是缓慢的,无法实现近代国家的发展目标。罗马法财产权构建技术成功地构建了财产权刺激机制,释放了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创造力,使得近代国家得以按照同样衡平的标准构建一种刺激机制,以促进文学、艺术、科学的进步和繁荣:如果更多的人行使不表达的自由,各自保密会制造封闭的社会的话,那么,只有鼓励公开才能建设一个自由、民主的开放社会。因此,近代国家“创制”了符合罗马法财产权构建的衡平条件的、绝对排他性的版权、专利权等。本文所谓“创制”是指,对不能通过占有而排他地实现财产权的智慧信息,国家依其职责,比照罗马法的物权构建技术,设定一种“准占有”的状态,借此确认个人在智慧信息公开后的控制权,以实现绝对排他的财产权状态:通过个人将智慧信息公开披露后不丧失其控制权并获得绝对排他性对世权的许诺,鼓励个人公开和披露个人的智慧信息。在这里,体现了近代国家特殊的立法原则:对价,并通过对价而实现新衡平。专利法、版权法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创制出来。“衡平精神”①应该是创制版权、专利权的理念和精神。
对价并通过对价实现新衡平,是传统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中分配自然权利和特别权利的立法原则和最明显的制度特征。“对价”(Consideration)是早期英国最推崇的衡平交易原则,并且现在还是英美国家重要的衡平原则。对价就是充分考量、周密计算,让度自身利益来换取他人做某事的承诺并使各方获得补偿。因该补偿不是一定要其付出金钱等,所以,对价其实是以“机会”为标的的公平交易:某人获得某个机会是因为他人的让度而以机会作为相应的回报和补偿。因为知识产权是“传播中产生的财产权”,必然超出传统财产权个人自治的领域而违反传统民法“权利不能滥用”的原则。只有经过对价———部分人让度自己的自然权利,以保证另一部分人的特别权利并获得相应的机会补偿,才能满足其私权正当性的条件和理由。
以1709年英国《安娜法案》为例,其中的版权并不纯粹是作者的自然权利。因为在自然状态下,个人披露的后果并不能被个人完全控制。版权是经过周密的思考和精巧的对价而创制的,处处体现了近代国家创制过程的理性和衡平精神。在《安娜法案》以前,作者权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而出版商版权也已经存在了两个世纪②。那时,出版商版权没有期限限制。《安娜法案》是资产阶级国家以宪政理念颁布的版权法。该法的宗旨不是为了刺激作者创作———因为当时历史事实是,作者的创作并没有因为缺少钱币的刺激而停止———而是为了促进作品的传播,限制出版商的垄断权。对出版商权14年保护期的期限限制就是证明。在这个期限中包含了近代国家在作者权、出版商垄断权和社会公众自由信息权之间充分的对价:一方面,作者在致力创作,他的目的是创造最好的作品,他的最大价值是获得读者的好评,即人格权高于财产权;出版商热衷钱币,如果一个好的作品能够让每个需要的人得到,就可以向每个需要的人收费,财产是他追求的最大目标;作为参与对价第三方的社会公众(支付学习成本的人)需要更多的作品。另一方面,如果对出版商的垄断权没有期限的限制,会增加学习成本,产生出版商的垄断。垄断是自由经济的天敌,不利于文学艺术、科学和商业的发展③。“主持对价”的近代国家有责任促进文学艺术、科学的进步,这是宪法上的职责①。按照当时英国的对价原则,版权法的框架应该是这样一个衡平:
智能建造现状范文篇2
关键词: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
一、500kV变电站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经济水平与科技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现阶段我国的500kv变电站实现了微机化继电保护装置与计算机监控系统同步进行管理。众所周知,枢纽变电站是大多数500kv变电站的一部分,所以对枢纽变站实行管理也即是对部分500kv变电站管理。
虽然我国对变电站采取了精细化管理,但是在设备操作方面依然存在缺陷。没有规范的操作程序与专业技能超强的管理人员,往往会使变电站以及有关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减少,甚至会导致电网不能正常安全的运行。
二、500kV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的必要性
在时代的发展下,变电站技术也在与时俱进,各种新型技术、材料等应用在变电站系统中,有利于提高变电站管理水平以及促进变电站向更高端方向发展。变电站在应用现代技术时,一般都是将自身需要作为参考系数,这种形势下的变电站系统与各个子系统各自成单独的体系,且相关联性较小。
变电站系统之间存在通信接口不一致现象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使系统收集到的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过一定技术改造后,变电站系统没有完全摆脱原通信协议,系统在后续过程中若需要采取维护措施,相对来说比较困难。
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智能变电站只有结合新技术,并充分融合新、旧技术,促进其具有快捷性以及灵活性,能够抵抗各种变化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智能变电站标准与规范。
三、500kV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技术
(一)建立信息一体化平台
建立信息一体化平台不仅能够促进500kV变电站实现智能化改造,还能实现综合自动化功能。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可以借助摄像头监视和记录变电站运行时的信息资料,实现远程操作或是后台操作。在其中可以利用高科技是变电站具备遥测量采集,方便管理者进行信息收集。
变电站在实现智能化改造技术时,应利用内部通讯手段规范每个系统运行时信息管理与监控。利用智能电网具有在线监测功能,建立数字化变电站,将变电站进行顺序控制,并结合特有的电源推动智能变电站向数字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二)设备智能化
500kv变电站实现智能化改造技术,应该选用智能化的电力电子产品,并保证所使用的设备达到一定的标准。研究人员还应该结合现有的技术,实现大面积的新型设备研究开发,使智能组件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并及时对变电站系统进行检查与维护,提高系统在运行中的质量。
利用现在电网的特点,结合新技术与新方法,全面构建智能电网。在建立智能化电网时,选择的设备往往是智能化电力电子产品,比如,分布式电源。只有从源头上控制变电站设备具有智能化,才能保证信息化、自动化以及互动化等特点能够完全展现在智能化变电站系统中。使用的产品具有智能化特点,便于管理人员监测系统运行的状况,对系统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分析与改善,使系统运行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
(三)智能化应用功能
500kv变电站改造工程实现智能化应用功能有着重要意义。不过在研究开发智能化应用工程中,可以借助信息化一体平台和智能化设备和利用规范化通信,促使变电站系统能够将设备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与互操作。为了提高变电站具有一定的智能化水平,展现数字化设备与控制方法,可以采取优化智能化变电站操作与调度功能,并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等措施。
(四)智能化辅助功能
变电站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造过程中,除了主要功能与操作采用了改造技术,变电站系统中的辅助功能也应实现智能化。因此,在构建智能化辅助功能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辅助功能智能化的巡视系统,促进系统监控、测量以及系统维护等功能能够实现一体化。系统中的保护装置由于具备操作回路功能,因此,即使没有达到智能终端的标准,也能够将系统内部自带的自动保护功能实现全方位的提高。
在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中,能够按照所选择的自动化配置,测试变电站不同环境条件下火警、户外、空调等的温度与湿度,保证在无人看管与操作情况下,系统能够实现智能化巡视,保障变电站系统正常运行。
四、智能告警与故障综合分析
变电站故障分析时能够有效的结合拓扑和逻辑等因素,而不是纯粹借助数学模型与理论研究。在综合分析过程中应该总结故障类型与解决措施,从而建立故障综合分析推理模型。使用这种模型能够系统故障实现分门别类的分析,还可以采用单独的故障处理方法,结合实际故障与监控信号进行高效分类与推理。随着推理机检测到的故障类型与监控信号,并判断出故障类型时,相应的故障信号就会启动。随后,该项故障的推理模块也就能够被启动,这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检测故障类型是否满足相关的条件后,一旦确定了故障类型,推理结果也就会在时间窗后出现。
目前的变电站系统中,智能告警与故障综合分析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会出现故障识别率有误以及实际情况复杂而实行验证程序较为困难等问题,且实际操作中,由于使用灵活多变的故障录波通道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故障综合分析系统的配置造成一定的干扰,使其故障识别度不够精确。因此,在新形势下,应该结合现有技术与资源,通过智能化改造使智能告警与故障综合分析系统变得更加完善,促进该项功能长久发展,减少实际工程配置的复杂程度,为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一份保障。
结束语:
如今,变电站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充分展现了社会的高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我国500kv变电站采用智能化改造技术,能够促进电网安全而又稳定运行,并且实现变电站智能化发展应该立足基础,运用当今世界的先进技术与新方法,优化改造方案。
参考文献
[1]云飞飞.浅议500kv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技术[J].2012(24).
智能建造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技术原则体系结构组网方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U665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智能电网是当今电力系统发展变革的最新方向,智能电网覆盖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智能变电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推动智能电网发展的趋势下,我国许多省市已经开始了智能变电站的试点工作,智能变电站取代传统变电站是大势所趋。因此,在建设智能变电站示范工程中开展其理论体系和实现技术的进一步探讨研究,对加快智能变电站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优化电网运行方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智能变电站的浅析
2.1智能变电站定义:
智能变电站是指能够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2.2智能变电站主要技术原则: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可靠性的设备是变电站坚强的基础,综合分析、自动协同控制是变电站智能的关键,设备信息数字化、功能集成化、机构紧凑化、检修状态化是发展方向,运维高效化是最终目标。
1)智能变电站的通信网络包含电网的实时同步运行信息,保护信息、设备状态、电能质量等各种数据的标准化信息模型,保证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及一致性。
2)智能变电站设备符合易扩展、易升级、易改造、易维护的工业化应用要求
3)能够实现变电站与调度、相邻变电站、电源、用户之间的系统互动,支撑各级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4)能够满足变电站的集中控制、远程监视、无人值班的要求。
5)设计、建设、功能满足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6)宜建立站内全景数据的统一信息平台,供系统层各子系统统一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存取访问以及和调度等其它系统进行标准化交互。
7)遵守安全防护总体方案
2.3智能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基于IEC61850标准建立的统一数据模型)异同:
1)要了解智能变电站,不得不从大家已经逐渐熟悉的数字化变电站说起。首先,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是智能变电站的一部分,智能变电站是数字化变电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新技术,是智能电网环境下对变电站技术形态的最新要求。具有更广的实用范围及更好的发展前景,将取代常规变电站和数字化变电站,为智能电网提供标准的、可靠的节点支撑。
2)智能变电站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与经验。同时又弥补了数字化变电站建设中的不足。数字化变电站缺乏相关的建设标准和规范;设备接口的不规范、主要局限在自动化系统本身,没有形成整个变电站的信息体系,没有形成智能设备更多的智能应用。
2.4智能变电站体系结构:
智能变电站分为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
过程层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电压互感器等一次设备及其所属的智能组件以及独立的智能电子装置。
间隔层设备一般指继电保护装置、系统测控装置、监测功能组主IED等二次设备,实现使用一个间隔的数据并且作用于该间隔一次设备的功能,即与各种远方输入/输出、传感器和控制器通信。
站控层包括自动化站级监视控制系统、站域控制、通信系统、对时系统等,实现面向全站设备的监视、控制、告警及信息交互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操作闭锁以及同步相量采集、电能量采集、保护信息管理等相关功能。站控层功能宜高度集成,可在一台计算机或嵌入式装置实现,也可分布在多台计算机或嵌入式装置中。
2.5智能变电站组网方式:
2.5.1站控层网络主要有:总线型、环网型和星型结构
1)总线拓扑
o组网方便无冗余链路有丢失数据的风险,另外要充分考虑系统所允许的最大时延
2)环型网络
o具有一定的冗余特性(对随机性的数据流效果较好)
o有因为交换机软件bug导致网络风暴的风险
3)星型网络(国内应用较多)
o简单、经济、可靠,无冗余链路不会造成广播风暴
o和变电站的主接线及数据流天然一致
o冗余需采用双套网络设备,且需设备支持
2.5.2过程层网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3有关智能变电站发展技术探讨。
智能变电站是今后变电站试点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但就某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并在智能变电站的试点建设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3.1系统信息安全隐患及防范
由于传统变电站的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和其他控制系统都是独立系统,是厂家的专有产品,其安全性来自于独立性以及专有性。而智能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基于开放、标准的网络技术之上,所有的供应商都可以开发基于因特网的应用程序来监测、控制或远方诊断,从而可能导致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安全性降低。对于电力系统这样一个要求高可靠性和安全稳定性的系统而言,信息安全问题尤其突出。随着智能变电站的不断推广应用,如何在技术上、管理上建立安全防线,打造一个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保障智能变电站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3.2站用电源智能化、一体化
一直以来,变电站站用电源分为交流电源系统、直流电源系统、UPS不间断电源系统、通信电源系统,各子系统采用分散设计,独立组屏,设备由不同的供应商生产、安装、调试,供电系统也分配不同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站用电源的分散设计与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实现变电站电源的网络化系统管理,自动化程度低,不能实现系统数据共享,无法进行站用电源协调联动、状态检修等深层次开发应用。针对站用电源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创新相对滞后,传统站用电源设计方案已难以适应智能变电站发展的需要。需要针对性的提出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以实现:第一、建立站用电源统一网络智能平台;第二、消除站用电源隐患;第三、提高站用电源管理水平;第四、进行深层次开发,提高站用电源安全与智能化水平,以标准格式接入当地自动化系统,并上传至远方控制中心。
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并不是对交流、直流电源系统的简单混装,而是将站用交流电源系统、直流电源系统、逆变电源系统、通信电源系统统一设计、监控、生产、调试、服务,通过网络通信、设计优化、系统联动方法,实现站用电源安全化、网络智能化设计,实现站用电源交钥匙工程,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
3.3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系统
状态检修,即在设备状态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设备状态和分析诊断结果安排检修时间和项目,并主动实施。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主要功能有设备在线监测、状态分析、对策措施、建议与检修计划生成、故障诊断、安全性评价数据管理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是智能变电站的智能化体现之一。
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包括变电一次和二次设备的检修。在变电一次设备状态检修方面,就目前而言,特别是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数据的融合和判据效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变电二次设备状态检修方面,主要是二次设备的电磁抗干扰监测问题。由于大量微电子元件、高集成电路在电气二次设备中的广泛应用,电气二次设备对电磁干扰越来越敏感。电磁波对二次设备干扰造成采样信号失真、自动装置异常、保护误动或拒动、甚至元件损坏。对二次设备进行电磁兼容性考核试验与对不同厂站的干扰源、耦合途径、敏感器件进行监测管理,是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目前智能变电站的状态检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状态检修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工作,更多的是管理上的工作。
4结语
本文在介绍了智能电网的概念与发展趋势后,系统地阐述了智能变电站的定义、技术原则、体系结构、与数字化变电站研究成果比较及组网方式,并提出个人对智能变电站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输电网的重要节点与数据采集源头,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和底层支撑点。目前,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工作才刚刚开始,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与试点工作。在现阶段,对其所遇到问题的探讨与对其优点的认识同等重要。希望本文能对智能变电站的推广及建设以及智能电网的实现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StateGridCorporation.IntelligentSubstationTechnicalGuidelines.2009.
[2]GaoXiang.Applicationprospectofdigitalsubstation[J].EastChinaElectricPower,2006,34(8).
[7]GaoXiangandZhangPei-chao.MainFeatureandKeyTechnologiesofDigitalSubstation[J].PowerSystemTechnology,2006,30(23):677l,87.
[4]JunLinandHuiyuanLiu.AnalysisofKeyTechniquesandInformationSecurityofDigitalSubstations[J].GuangdongEleatricPower,2009(1)
[5]IpakchiA.AlbuyehF.Gridofthefuture[J].IEEEPower&EnergyMagazine,2009,7(2):52-62.
[6]Xiekai,LiuYong-qi,Zhi-zhongZhuandetc..Forthefutureofthesmartgrid[J].ChinaPower,2008,41(6)
智能建造现状范文1篇4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技术,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智能配电网可以使电路系统更具可靠性,同时还不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本文将要围绕智能配电网运行管理的现状、智能配电网技术支持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展开讨论。
1、智能配电网运行管理的现状
智能电网是通过被大量应用的自动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和分布式智能设备,定时地监控智能配网设备所运行的状况。配电系统所处的位置是电力系统中的最末端,它直接面向用户,也是确保用户电能质量和可靠供电的一个关键环节。至今为止,智能配电网的创建状况跟不上毕节地区经济的发展形势,也不能及时适应输电网的新形势。这种状况也严重影响了供电的可靠性,也阻碍着配电网在管理中效率的提升。现在用户所常常会出现的停电现象,有很大一部分问题出在配电系统上。除此之外,配电网还会引起电网中50%的耗损。智能配电网能够提升需求侧的管理水平,优化系统资源的配置,使用户端的各种各样的电能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智能配电网还拥有较好的兼容性,也不会排斥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和分布式能源的运用友好的方式接入。给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电能和安全可靠的供电系统,使客户的一些需要和要求能够得到满足,同时使电力和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能够和谐的发展。智能配电网能够提升获取电网信息的能力,让电网在管理过程中能够更加精准、细致和及时,从而使能源的投资更具有综合性、也更有效益性。智能配电网能够自我适应变动的环境,并且在出现问题之后可以自我恢复。运用电网的这种功能,能够掌握和控制其运作状态以及负荷分配的具体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且及时地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并解决问题,最终确保电网在供电上的可靠性以及人们的用电安全。
2、智能配电网技术支持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2.1配电网智能调度技术
配电网智能调度就是在获取配网全景信息后,智能调度技术的支持系统、智能型运行的控制体系实现优化调度计划、一体化信息的支撑上建立起来的。在线实时决策指挥在配电网智能调度中处于核心的位置,而要想扩展现有的配网调度控制功能,就要智能化配电网调度。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不能够快速处理配网故障。没有完备性的信息,在配网故障处理上欠缺一定的能力,不能及时地发现并解决故障。如果智能配电网能够进行自我修复,那就能够运用自我修复的控制技术来处理一些故障,从最大程度上将电网故障的影响降低,进而确保供电的可靠性以及电能的质量。(2)在配电网的监视和控制手段上比较欠缺。应该把配电网的自动化系统建设的重点,放在提升系统上面。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确保高质量的故障遥信覆盖率。要扩展信息系统的相关监视功能,同时要按照和计量自动化等等一些相关系统接口来进行监视。还要选择一些较好的遥控设备,如在网络重构和故障隔离上的效果要好。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设备的控制能力和网络的重构能力。
2.2智能微网技术
智能微网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电力电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发电技术,以及储能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这些技术的综合就集成了多个分布式的发电单元和负荷,以作为一个单独系统为用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热能和电能。如图一所示,通过合理的控制方式,智能微网技术的运行可以在脱离主电网孤立的状态和并网运行下同时进行,同时还能够实现两种运行模式的无缝衔接。在智能微网技术中,其分布式发电是微网系统形成的基础,在大量分布式发电并入到配电网中,其配电网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也是符合智能配电网要求的,并主要表现在提高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发电的灵活性、电网的防灾害水平、更好的满足特殊场合的用电需求、减少输电损耗等多方面。
但是,智能微网技术的应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大量分布式发电进入到电网中时,传统的配电网单向流动的状态会发生一定的改变,此时就带来了电压调整、继电保护、对短路电流水平和配电网电能质量影响方面的问题,因此,在电气企业对智能微网技术在应用的同时,需要加强对新技术问题的研究力度。智能微网也就是微网的智能化,是通过对先进通信、电力、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在实现微网现有功能的技术上,能够有效的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更好的满足电网对未来环境、经济、电力与能源的发展需求
2.3ADA技术
ADA技术是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的简称,作为配电网管理和控制方式上的一项重要进步成果,ADA技术实现了对分布式电源和配电系统的自动化和全面控制,促进了系统性能的优化。智能配电网中的ADA技术,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有高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电力企业中和配电系统相关的全部功能数据流和控制均包含其中,是智能配电网建设中的关键性技术。和传统的配电自动化技术相比较,ADA技术对分布式能源的接入是支持的,实现着核配电网的有机集成,在柔性配电设备中能够进行协调控制。同时,ADA技术还为智能配电网系统提供了实时仿真分析和辅助决策的效能,支持着高级应用软件和分布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实现了对有源配电网的监控和信息的高度共享,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拓展性。
2.4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
自动化技术在智能配电网技术的支持系统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提升配电网的监测和控制的能力。同时也能实现配电网的实时监控以及运行分析,从而提升用户供电的可靠性以及配网运行的相关管理水平。现在毕节一些供电局已经展开了关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工作试点,但是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配网的设备改造和结构调整比较频繁。运行维护是配网自动化系统中的难点,运用图形参数维护的工作量比较大。在建设配电自动化系统时,要进行周全的考虑,比如要关注业务流程中的一些问题。然后再对其管理成本进行评价和估计,这样能够使投入和产出的效益得到提升。(2)自动化的系统关系到多个专业。其覆盖的面积也比较大,系统接入了很多设备型号,且通道具有多种形式,一些重要的技术标准还没有得到统一。建设其自动化系统时,必须要确保系统的先进性、兼容性、安全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避免技术、系统的改进而造成的高程度的改造或者是重新建造。
2.5配网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平台
(1)因为配网用户的种类繁多,所以要进行深入挖掘的负荷特性。给电网的各个分区按照各自的负荷特性进行相应的分类,这就要对配电网的各种负荷情况有一个精准的了解。同时,还要实现多目标、多维度、实时采集各类符合数据的分类统计,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分类系统,给各项工作供应有效的技术指导。(2)配网所运行的数据较为繁杂,必须对此进行有效的整合。要在电网统一模型的大前提下,必须整合处理不同的系统的图形、数据和模型。同时给智能配电网的系统创建出一个共享数据、交换数据的平台,最后可以使数据挖掘和综
合分析的功能得以实现。
在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电力建设都是重视发电和供电侧网络的建设,而忽视了对于配电和用电侧网络的建设,导致配电网的结构混乱且薄弱,配网中的设备落后且陈旧,部分地区供电半径非常大,导线截面也不能满足经济性运行要求,绝缘水平和无功补偿严重不足,造成了配电网电能质量较差和可靠性不高的现象,使配电网的停电时间较长。
3、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配电网中所具有的关键性技术是多方面的,在功能上也非常强大。从本文对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的分析来看,智能配电网系统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对现有的能源利用体系进行了改造,以此提高了能源利用的效率和能源供应的安全水平。从这些角度出发,智能配电网已经成为了未来电力企业发展中的关键系统,智能配电网系统的应用中,加强对相关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智能建造现状范文
P键词:电能计量装置;运行异常;监控;分析探讨
电力企业为用电户提供电能供应,并且根据协定价格收取一定的费用,一般情况下此类费用收取的依据为电能计量装置的记录数据。当期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能计量装置的品类也较多。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部分产品,也出现了较多的运行异常现状。此类现状对于用电户以及供电企业,都造成了较大的损失[1]。因此也引起了供电企业,以及用电户广泛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作者针对当前监控电能计量装置异常的方法,进行简要的剖析研究,以盼能为我国此类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1电能计量装置
电能在应用的过程中,为了统计用电户的用电量。电力企业要求所有的用电单位,必须安装电能计量装置。前期电能计量装置,因为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主要为机械计量电表。其记录的准确度较好,应用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最终的核算需要进行人工统计。当前随着技术的发展,关于电能计量装置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能计量装置不但具备基础的电能计量功能,并且具备了数据的自动抄录等功能。极大的提升了供电企业的工作效率,促进了电力企业的未来发展。
2常见电能计量装置异常现象及其原因
随着当前技术的发展,电能计量装置的技术也逐渐发展成熟。因此在市场中出现了大量的电能计量装置品类,此类产品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出现了较多的劣质品。此类产品对于用电户后期的安全用电,以及供电企业的电费收取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此现状下,作者通过案例分析,将当前常见的电能计量装置异常现象及其原因,总结如下:系统运行故障造成的异常现象、硬件损坏造成的异常现象、人为原因造成的异常现象。针对此类异常现象以及引起异常现象的原因,作者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2.1系统运行故障造成的异常现象
当前用电户在进行电能应用的过程中,其所应用的电能计量装置,大多数都为智能电子计量装置[2]。此类装置在应用的过程中,整体的应用效果较为良好。但在部分案例中也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例如设备数据异常或黑屏的状态。此类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为:装置运行软件系统出现故障,软件系统出现故障造成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最终体现为读取数据异常,或设备停止运行,对用电户的用电稳定性,以及供电企业的电费收取都造成了影响。
2.2硬件损坏造成的异常现象
当前关于电能计量装置在应用的过程中,整体的应用效果较为良好,为用电户的稳定用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部分案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例如硬件损坏造成的异常现象。具体体现为:设备运行异常数据显示不全面、黑屏、停止运行等现状。一般情况下造成电能计量设备硬件损坏的主要原因为:电流异常造成的设备损坏。电能计量设备其内部的感应元件,对于电流电压的灵敏度较强。因此其在运行的过程中,要求通过的电流以及电压,需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一旦电流电压异常,即可能造成设备元件的损坏,最终导致电能计量设备的运行异常。
2.3人为原因造成的异常现象
当前在电能计量设备异常现状案例中,人为原因造成的设备异常现象占比较大。其中关于人为原因造成的设备异常,主要分为两类原因:其一为窃电;其二为人为破坏。窃电行为首先对于窃电者自身的生命安全造成的极大的危害,并且对于供电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窃电行为导致电能计量设备的电流通过率变化异常,最终使得供电企业的实际供电度数与实际的收费不对等,中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人为破坏也主要分为两类原因:其一为工程施工中的偶然性破坏;其二为恶意破坏,蓄意犯罪。两类情况最终造成的结果都为设备无法正常运行,但因为事件发生性质的不同,其最终的处理结果和手法也有所差异。
3当前关于电能计量装置异常运行的监控方法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关于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以及运行状态,整体的现状较为良好。但在部分案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有效的改善此类问题。作者针对此类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以下的监控方法,例如:用电户连续用电状况分析、电力线路运行监控回馈、加强智能巡检系统的构建。针对此类监控方法,作者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3.1用电户连续用电状况分析
当前用电户在用电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用电户安装的设备都为智能化的计量设备。此类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通过自动抄录的功能,将数据进行反馈。按照常规思维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用电户相同时间段内,用电量较为相似。因此当前关于电能计量装置主要的监控方法之一即为:用电户连续用电状况分析[3]。通过电力系统针对用电户等同时间段内的用电量进行分析统计,一旦出现较大的差异以及异常现状,即可判定此用电户用电异常。针对此类现状,供电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查。
3.2电力线路运行监控回馈
一般情况下区域范围内的耗电状况,在等同时间段内的耗电量差异较小。在此背景下,电力企业通过对区域范围内的电力线路进行监控,以此核准电能消耗的具体数据。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根据监控系统的回馈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如区域范围内的耗电量较前期耗电量变化较大,监控系统则发出报警信息。电力企业针对系统发出的报警信息,再进行人工的核准及分析。并针对最终的分析结果,做出检查决定或继续观察决定。
3.3加强智能巡检系统的构建
当前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供电企业电力技术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针对电能计量装置的监控方法,上述方法皆为局部性的监控方法。对于整体电网的监控,以及整体异常现象的判定,其功能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此类现状下关于构建智能电网的概念随之被提出,智能化电网在构建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智能性。其中智能巡检则是其智能化体现的方面之一,此类功能在应对电能计量装置异常现象的监控中效果明显。通过构建智能化电网,并安装相关的设备。以此监控整体用电户的用电现状,并针对电能计量装置的异常现象进行统计。一旦发现异常用电现象,即可通过智能化系统进行相对应的处理和调整。
4结束语
当前我国电能计量装置在应用的过程中,整体的态势较为稳定。但在特殊原因下也出现了较多的异常现象,针对此类现状,笔者分析案例提出了以下的监控方法。例如:用电户连续用电状况分析、电力线路运行监控回馈、加强智能巡检系统的构建。以此保障用电户的用电稳定性,并加强供电企业费用的合理收取。
参考文献
[1]唐小川.监控电能计量装置异常的新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5):79-80.
智能建造现状范文篇6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保护与接地;有效方法
给用户以及建筑本身提供安全保障,并确保设施的持续运行,是接地的基本功能。在供电设计中,会对所有形式的建筑物针对其不同型号规格而配备相应的接地系统设计。然而,建筑设备的功能选型由于不同的建筑内部所用于的不同的自身需求,对其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对施工单位而言,务必要安排好全面施工方案。根据实践经验,笔者具体阐述了现代智能化建筑选择的接地系统、电气保护方式等。
1智能建筑电气接地防护
1.1TN-C系统
三相四线系统也就是TN-C系统,此系统保护接地PE与中性线N之间相互融合,又叫做PEN线。在此类接地系统中,由于其具有简单的线路连接的特点,三相负荷较平衡等方面有着广发的运用。在智能化大楼内需要消耗的符合比例达,无法保持正常的三相负荷平衡,PEN线的不平衡电流加上线路的荧光灯、晶闸管等会导致高次谐波电流。在不出现意外的情况下,将会使中性线N上叠加,中性线N电压波动,造成电流变化过程中电流的不稳定性,最终无法完成中性点接地电位的稳定。由于这些现象而导致的危害有很多:引起设备外壳带电,危害人身安全,对于确切的电位基准点的确定有一定困难,妨碍了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操作。由此得出,TN-C接地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是智能化建筑的接地系统(见图1)。
1.2TN-S系统
TN-S接地系统属于三相四线加PE线系统,对应的配电设备都会设置在建筑内部。这类系统的特点在于,中性线N与保护接地线PE只会在变压器内部实现接地,而对于其它位置则不会出现电气连接。中性线N属于带电体,而PE线则不会带有电荷。该接地系统自身则带有了相应的电位基础,能够保持整个系统的有序运行。若对于TN-C-S接地系统则要配合相应的操作技术,TN-S系统能够运用在智能建筑物的接地系统。经过使用计算机系统来完成操作后,我们可以根据标准设计对接地进行改善,一般情况下,都会利用TN-S接地系统(见图2)。
1.3TN-C-S系统
TN-C系统和TN-S系统共同构成了TN-C-S系统,二者的分界面是连接在N线与PE线之间的连接点。在建筑物的供电区域以及变电所转变的场所,这类系统的使用频率较高,TN-C系统在进户之前使用,在进户处采取重复接地的方法,TN-S系统在进户后转换而成。对TN-C系统经过分析之后,得出了最后的操作流程来满足系统性能的要求。而TN-S系统的特性:中性线N与保护接地线PE在进户过程实施了共同接地后,不会出现其它的电气连接。这类系统里的中性线N常会带电,保护接地线PE不会出现带电的影响。当整个接地系统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其通常会出现各种结构变化,但系统内部基本上都不带电。所以,TN-S接地系统建筑物及人自身的安全性能的提升方面其到了有效的作用。就其他方面而言,如有接地引线的需要,须有效调整所有的接地部分,确保接地电阻值,以正常的状态运行各项电子设备,而智能型建筑物切实可行的接地系统就是TN-C-S系统。
1.4TT系统
所谓的TT系统,就是系统中的一种三相四线接地系统,此种系统广泛应用于建筑内部的公共电网位置。保护接地线PE与中性线N之间没有任何电气连接,成为TT系统的主要特征,简单地说,就是中性点接地与PE线接地之间不存在关联问题。此系统常规运行状态下未出现负荷失衡状况,而在中性线N带电状况下,PE线都是出于失电状况。若遇到单相接地故障后,常会因为接地系统内部结构出现变化,造成了整体电力系统难以按照正常状况运用,外部设备金属层上会出现带电状况。常规状态下,TT系统类似于TN-S系统,可以得到相适应的基准接地电位。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容量的漏电保护器日益出现,且广泛运用于智能型建筑。如果考虑到实际情况,该系统由于达到公共电网的电源质量标准有些困难,其在智能建筑的运用中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所以在全面推广该系统的问题上就存在一定困难。
2智能建筑需实施的接地方法
2.1工作接地方法
直接或间接地将存在于电力系统内部的一点,连接到大地上,就是工作接地的主要方法。工作接地过程中,利用铜芯绝缘线作为N线,其大部分是中性线接地或变压器中性点。在配电中会出现辅助等电位接线端子,其基本上都位于箱柜内。需要强调的是这类端子不得外露;必须与别的接地系统相互隔离,如直流接地、屏蔽接地等;禁止和PE线连接。就高压系统而言,应该利用中性点接地,其作用在于则种办法使有效运行接地继电保护动作得以保障,以防过电压问题在其内部造成不利影响。运用中性点接地对于低压系统的正常运行起到了有效的维护作用,对于零序电压偏移问题可以有效阻止,使三相电压状态保持平衡。
2.2安全接地方法
在这种接地工作中,有效的把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接地体的金属连接起来,一般情况下,要连接大楼内的用电设备与其它金属构件在一起,并用PE线加以连接调整,所以在对接地进行调整时,就需要连接PE线与N线。而智能化楼宇中,对安全保护接地的设备提出了严格的安装要求,且与别的电力设备之间的搭配也较为多见。在未采取安全保护接地的电气设备的绝缘损坏过程中,这种接地设备的外壳会处于带电状况,如果触及到该电气设备,将会不同程度的危害人身安全。对于这些情况,施工人员须密切关注智能建筑施工,在全面提高施工效率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护手段。
2.3防雷接地方法
基于各项组成分布在智能化建筑内部,建筑内部分布了多种与配电系统相关的设施,所以对于整个防雷接地而言,其更加具有挑战性。考虑到雷电对建筑造成的危害,通过防雷接地可以将雷电流引进大地,这种处理方式就成为防雷接地。智能化建筑内部的电子设备与布线系统十分复杂,如:通信自动化系统、火灾报警、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这些结构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雷击,以此给建筑结构的性能造成损害。这些电子设备及布线系统通常都是等级较低的结构,对于整体耐压级别的要求较高,一旦受到雷电系统则会出现很大的损坏。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在安排防雷接地时严密、可靠。避雷带选择25×4(mm)镀锌扁钢在屋顶构成≤10×10(m)的网格,该网格与屋面金属构件作电气连接,与大楼柱头钢筋作电气连接,同时结合其它相关的设施构成防雷待。利用这样的结构形式,对于雷击损坏等问题的避免,以及外界因素给建筑内部造成的干扰等一系列问题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4总结
智能建造现状范文1篇7
实际上,这家以建筑智能化和公共安全管理智能化为主业的年轻上市公司,业绩一直都在稳步增长。
智慧升级
智慧城市和低碳生活一样是这个时代最热门的关键词。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它在技术上依托于当下另外一个热点概念——大数据整合。
我国住建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目前已公布2批名单。
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建筑节能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对行业发展提供推动力,保守估计下,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规模也在2000亿元以上。
以上是汉鼎股份所处的最新行业背景。汉鼎股份的建筑智能化和公共安全管理智能化业务正是给客户提供信息数据处理方案。汉鼎股份正在谋求战略转型,这两部分业务将分别升级为智慧城市和平安城市的概念。汉鼎股份的业务升级是从单一工程建设向整体城市运营的转变。城市管理、医疗、交通、能源、公用设施、水资源、安全、教育和食品等各领域都可囊括其中。
这是一个近乎科幻大片一样的行业。根据国家开发银行数据,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元,国开行将根据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推进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的遴选、调查、发款等工作。也正是基于对行业和公司发展前景的认可,此前在会计事务所工作了5年之久的王智斌下定决心转型,于2012年加入了汉鼎股份,担任财务总监。
用活现金
“汉鼎股份刚刚上市,募集资金净额3.5亿元,还未完全投入使用,所以产生了可观的利息收入”,王智斌认为这样的状态并不属于价值创造型财务的范畴,“我们现在的投融资压力其实不大,我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想办法盘活手头现有的钱,尽量提高使用效率。”
目前,汉鼎股份的主要融资渠道还是银行。王智斌认为,“到目前为止,银行融资成本还是最低的。我们和银行关系良好,众多的银行产品可以满足需求。目前也没有很大融资需求,因此不会考虑短融或者票据贴息之类的手段。主要工作还是把手上资金盘活,这是平时的财务管理重点之一。”汉鼎股份目前的资金成本控制在6.3%左右。工程建设所在地不同,资金成本也会有很大变化。“有些地区有支持政策,比如。我们的项目融资利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四点多。”拉萨市和林芝地区是住建部首批公布的智慧城市试点,充分利用试点城市的政策优惠,将成为未来汉鼎股份降低资金成本的重要考量因素。
在国内的工程行业,高额的前期垫资是普遍现象,汉鼎股份也不例外。尤其在当前整个经济下滑的环境下,“垫资多、预付款少,资金回笼慢”,尽管持有充沛的现金,但这种局面仍让王智斌感受到了足够的压力。在王智斌看来,建筑智能化多为企业客户,防范坏账风险,就要提前考察客户的财务状况、实力、资质、信用等等;而政府是公共安全管理项目的主要客户,需要考虑的是对方的财政预算,“其实后者更安全一点”,王智斌随即补充,“无论是什么客户,其实我们坚信,你只要前期服务到位,保持良好沟通,人家都没有理由赖你的钱。只有通过细致的客户关怀,才能带来良性循环。当然合同约束是最基础的,公司工程部、财务部等多个部门会协同追踪回款情况,目前汉鼎股份的回款情况良好。”
因为近水楼台的缘故,汉鼎股份在ERP系统应用上也早已得心应手。王智斌表示,“我们本身就是信息化提供商,对信息共享十分重视。”目前汉鼎股份主要应用了采购和后期总账管理模块,后期还会上项目管理模块。从采购需求、询价、决策到项目实施,都会在信息系统里体现。
智能建造现状范文篇8
关键词: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工业4.0
1概述
智能制造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当前,我国政府正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这一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已有的数字化网络化设计/制造基础上,打造航空智能制造,提升我国航空制造业的整体能力和水平[1]。
2必要性分析
随着航空产品的不断发展,航空产品制造技术也在不断变革和进步。为了满足航空企业对于产品日益发展的高要求,必须积极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是指机械设备自主驱动和控制机械设备原件,自动化控制机械生产系统,是机械制造领域的必然发展趋势[2]。
3智能制造在航空制造企业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3.1利用工艺成组技术优化工艺过程
在现有产品制造工艺、生产资源以及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应用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零件的制造工艺,优化工艺路线、制造资源,以成组技术为基础,形成规范化的工艺规程、刀具系列、工装结构等,从而满足生产管理、过程控制、操作管理的不同层次,形成优化的生产工艺和制造资源配置,适应企业现状,强调可用性。
3.2采用自动交换式工作台技术实现工件快速装卸
为了适应智能生产线的高效率要求,可以配置交换式工作台,并将现有的数控设备改造成可交换工作台形式,机床在一个工作台的加工过程中,即可进行另外一个工作台上的零件装夹,使得工件装夹时间与机床加工时间重合,从而大量缩短机床的辅助工作时间,提高加工效率。智能生产线单机操作采用两个工作台,多机共同操作时采用多个工作台。
交换工作台的配置可以大大节省复杂零件装卸定位夹紧的辅助时间,提高机床开动率,从而缩短零件的加工周期。
3.3建立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实现生产现场可视化动态监控
建立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实现生产线的设备数据采集与监控、质量数据采集与反馈、刀具数据采集与计划、物料数据采集与监控,对获取的实施运行状态数据进行快速、及时的分析。
3.4利用现代物流仓储自动化技术实现物料自动传输
在零件的加工生产中,存在毛坯材料、半成品与成品、加工刀具与夹具等诸多物料的存储与使用问题,利用现代物流仓储自动化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建立工装、刀具、工件的自动化库站,分析库区大小、出入库流程布局、货位的数量规格等,从而确定合理的货位分布,实现工装、刀具、工件的自动仓储。
在智能生产线中铺设自动运输导轨,并与自动化库站连接,利用AGV小车实现工装、工件在仓库与机床、机床与机床间的自动运输。
采用条码技术和RFID技术对工装、工件等物料进行标识,并建立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工装、工件等物料的全程数据采集与状态监控。
3.5采用APS系统实现自动排产
高级计划与排程系统(APS系统),可以根据产品加工路线、物料、工序、设备、人员、交货时间等自动编排生产计划,对所有的资源具有同步的、实时的约束能力、模拟能力,并将APS系统与生产设备、现场网络及硬件集成,使得APS系统能够发挥最大的效能。
4结束语
采用集成化的生产线及其智能化的管控系统,减少了人工干预、人为出错的几率,可以使生产流程规范化、标准化、自动化,提高在制工件的质量稳定性;自动化的物流系统、集成化的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减少加工设备及工作站点的准备时间,提高整个生产线的加工效率,从而缩短工件交付周期。
参考文献
智能建造现状范文篇9
摘要: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在向创新驱动转型,加快打造世界制造强国的发展阶段。制造业发展呈现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信息技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浅谈宽松货币政策给我国影响及发展趋势研究我国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试论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浅谈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浅谈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及发展趋势简论我国机械制造业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我国液晶显示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及干预政策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趋势及政策完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展望我国酒精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产业政策及发展趋势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我国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及趋势我国档案管理智能化发展趋势研究我国煤矿安全培训体系构建及发展趋势探讨浅析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广告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4年3月11日。⑤马岩:《发展潜力巨大智能制造亟待构建统一标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7年2月13日。⑥刘垠:《二一七,科技任务清单“连连看”》,《科技日报》2017年3月6日。⑦杨帅:《我国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趋势及其政策支持体系》,《中州学刊》2016年第4期。⑧左世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14年第3期。⑨孙立:《工业大数据对智慧云制造的推动与创新》,《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13期。
Abstract:Atpresent,Chinaisinthecrucialstageofquicklybuildingapowerfulmanufacturingcountry.Thedevelopmentofmanufacturingindustryisshowingthetypicalcharacteristicsoftheintegrationofmanufacturingandserviceindustries,theintegr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andmanufacturing,andtheintegrationofenterprisesandconsumers.China′scurrentfinance,taxation,innovationlawsandregulationsandotheraspectsofthepolicieshadbeenunabletoadapttothedevelopmentofintelligentmanufacturingindustryecosystem.Thefutureshouldbeguidedbytheconceptofmanufacturingservicesystem,acceleratetheformationofpolicysupportsystemwiththeintegrationofmanufacturingandserviceasthegoal,andwiththemarketmechanismasthecore.
Keywords:intelligentmanufacturing;developmenttrend;policyconstraint;policysupportsystem
智能建造现状范文
关键词智能楼宇;自动化监控;研究
中图分类号TU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77-0093-02
建筑物能够为企业提供优良的办公环境,满足了日常经营及办公作业的要求。随着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自动化监控系统开始融入建筑结构,为办公人员提供了多功能操作模块,加快了日常办公效率的提升。智能楼宇自动化监控系统是高科技建筑的重要组成,内部设置了多个功能模块,掌握智能楼宇的监控功能是很关键的。
1智能楼宇的推广
智能楼宇是信息时代和计算机应用科学的必然产物,是现代高科技与建筑完美的结合。一般被认为是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和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要求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鉴于商业经济时代到来,智能楼宇开始朝着多方面应用发展,涉及到商业建筑、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等多个方面。
2智能楼宇自动化监控系统
智能楼宇的应用价值在不断提升,但同样也面临着各种应用方面的难题,管理不当极有可能引起各种意外性事故。因此,从使用功能角度考虑,需对智能楼宇设计自动化监控系统,灵活地运用先进科技辅助建筑物的监控管理。
1)数字系统。智能楼宇自动监控需要掌握详细地建筑状况,从宏观上控制楼宇区域的实际动态,这样才能保证楼宇自动化控制功能的发挥,如图1。数字系统是楼宇监控的重要组成,其通过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形成多方向的数据层面。使图像经过处理后变化为数字信号,方便了监控系统的信号传输;
图1数字信号传输的流程
2)报警系统。监控系统可感应到楼宇区域的异常信号,及时将情况反馈给管理中心,提醒安保人员或技术人员采取必要的措施。报警系统安装于监控中心,在感应到异常状况后,第一时间作出报警动作,提醒控制中心安排人员进行处理。如:楼宇内电气设备发生故障,可提醒检修人员到达现场处理;
3)对讲系统。自动化监控模式中引用对讲系统,主要是为了方便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楼宇各个层面管理人员的交流更加方便,如图2。对讲系统本质上是通信系统的运用,使信号传输操作更加便捷。如:监控中心人员通过计算机平台监控楼宇状况,当发现一些安全隐患或故障隐患之后,可用对讲系统汇报给管理人员;
4)调控系统。基于建筑科技条件下建造的智能楼宇,在功能上能满足广大业主的使用要求,在控制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自动化监控还需配备多功能控制系统,用以完成各项操作,避免系统控制不当造成的不良影响。调控系统要求智能楼宇规划者,灵活地应用计算机、通信、传感等技术,合理地控制监控系统。
图2智能楼宇对讲系统
3监控系统的维护
智能楼宇是一个边沿叉性的学科,涉及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通讯技术、建筑技术等,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智能楼宇中应用。未来自动监控系统在智能楼宇中的应用更加广泛,物业公司更应提供优越的管理服务,保证监控系统持久且正常的发挥监控功能。楼宇自动化改造之后,其维护工作需注意:定期检查自动化设备的状态,解决系统故障问题;对旧控制系统进行改良设计,引用高科技产品服务楼宇监控;加强业主的安全宣传,提高业主的安全防护意识。
4结论
智能楼宇是新型建筑物结构的重要形式,其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多功能改造,解决了楼宇管理控制的各种难题。针对楼宇自动化改造的实际需要,应积极引用各种先进的控制设备,建立多功能楼宇监控系统。
参考文献
[1]刘瑶.浅谈楼宇智能化控制系统架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
[2]吴栋,葛宝荣.关于智能建筑楼宇自控系统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6).
[3]李颖.浅谈智能建筑楼宇自动控制系统[J].中国科技信息,2009(4).
[4]谢卫东.浅析楼宇自动化系统对建筑的监控管理[J].民营科技,2011(1).
智能建造现状范文篇11
【关键词】AGV小车;智能制造;IO接口;标准化
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制造生产线的管理更加严格,同时对控制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制造设备以及相关产品的设计、生产、运输都需要标准化的管理。AGV物流小车就是智能控制设备的一种,其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生产线的下料和产品运输环节。该物流小车结构简单,能够自动巡航,同时具备自动运料上料,产品入库运输等功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随着生产制造向智能化和标准化的方向迈进,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完善管理标准,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管理提升,推动智能制造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评价标准。
1AGV物流小车的结构
AGV物流小车的车体由机械架构、四车轮、外表模具以及车载机械装置组成,内部配备控制器、自动巡航系统、无线网络数据收发模块。车体上前方装有触摸屏和手持调节TRC示教器。操作员通过触摸屏可以进行参数设置,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操作,应用非常方便。
1.1硬件部分设计
AGV物流小车的车主体是长方体,车长1.6m、宽1.2m、高1.4m,四车轮直径为24mm。小车前方支架安装触摸显示屏,支架高出车体0.6m,便于操作人员操作。车体两侧安装车载机械手,车体上面安装车载托盘。工作时机械手抓取物料和产品,然后放置于车载托盘上,通过视觉系统判断后,进行智能制造生产线加工上下料和产品运输工作。AGV物流小车的CPU处理器选用研华嵌入式控制器,型号为ARM4461_V1.0。电路板设计了多功能输入输出接口,能够进行实时数据采集。板上数据存储器与计算处理器选择CycloneIVE系列的FPGA处理器。通过触摸屏的显示可以监测小车的运行状态,同时能进行参数设置和调整小车的运行状态,实现人机交互。物流小车的硬件还包括标准的电源模块和模拟量等IO接口。AGV物流小车的硬件结构合理,能实现多种功能,运行稳定。
1.2软件部分设计
AGV物流小车的软件部分包括控制器的数据处理程序设计和触摸屏的界面设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程序设计采用VHDL语言编写控制逻辑,通过IO数据接口采集数据存储到FPGA进行处理,再经过CPU的读取和运算,实现对小车的智能控制,控制逻辑分模块进行编写,避免数据传输和运算出现错误,实时数据同时传输到触摸屏显示区,显示小车的运行状态。触摸屏设计了显示主界面和功能操作界面,物流小车的显示屏主界面包括上下料、功能介绍、参数设置、功能选择等按钮,在主界面正中央显示小车运行轨迹曲线和动画效果画面,同时主界面下方设有急停报警按键以及报警指示灯。物流小车的功能界面设计了小车状态显示、安全机制、历史曲线显示、报表输出等功能,实时曲线和动画效果是显示CPU发送的实时数据,触摸屏的画面显示清晰稳定,功能选择明确,数据传输稳定可靠。
1.3接口部分设计
AGV物流小车控制器的电路板设计了数据输入输出接口、控制接口、USB接口、模拟量输出接口、电源接口以及手持TRC示教器接口,各接口相互对立,同时设计了抗干扰电路,避免了信号相互干扰。控制器还设计了无线网络传输模块,能够将数据传输到管理员的移动终端,实现管理员远程操作的功能。数据输入输出接口设置了32位数据通道,采用DS37-S板载孔型端子,实现智能小车数据采集;模拟量输出接口设计了±5V和正负±10V的直流电压输出信号;智能控制接口分别设置了A、B、C三项脉冲差分信号,接口采用DS15-S孔型端子,实现了控制器对机械手和托盘的运动控制;手持TRC示教器接口用来外接手持设备,根据需要进行选用配置。电路板设计了两路标准USB3.0接口,用来拷贝文件和修改智能物流小车运行参数。物流小车控制器的各接口均采用标准的协议器件,各接口功能完善,运行状态稳定。
2智能AGV小车的应用
AGV物流小车在应用前进行了相关的验证。控制板为了避免干扰,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电源独立模块,同时增加了EMC电源保护和抗干扰器件,在控制板载上增加了滤波电路,能够实现高阶噪声滤除功能。应用之前进行抗干扰实验,其中包括电磁兼容、电压暂降、静电放电以及高低温和湿度实验等,结果表明该小车控制系统运行稳定,抗干扰能力较强,能够适应智能制造现场复杂的工作环境。AGV物流小车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和自动化生产线现场,主要集中在仓储和自动上下料生产线中。智能AGV小车可以运输毛坯件、次加工件、成品以及残次品等,将不同的产品按预定要求运送到指定区域。在工作过程中,车载机械手负责抓取物料到车载托盘上,视觉识别系统根据托盘上的物料数量判断是否停止抓取,待物料装载完成,识别系统发送指令到中央处理器,处理器再发送命令控制小车沿着预设轨道行驶,到达上料站由机械手抓取物料完成自动化生产线的上料工作,上料完成后再抓取残次物料到车载托盘,由小车运送到废料区处理。AGV物流小车在智能仓储中应用比较灵活,可根据需要随时修改参数。小车会根据设定的条件进行判断,沿巡航轨道行驶。AGV物流小车上装有视觉判断设备,能够识别产品数量信息,当产品数量达到预定要求时,小车开始自动运行,到达存储区域通过识别判断存放空间是否满足存放条件,进行智能化存储。在智能制造生产应用过程中,AGV物流小车工作效率较高,能够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
3智能制造标准化应用
智能制造生产标准化研究对促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智能制造工作交流和国内各领域开展智能制造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智能制造标准化研究不是要再制定一系列制造技术标准和信息技术标准,而是在智能制造新技术要求下,满足智能制造生产,选择和制定与技术融合的标准。智能制造生产标准化的范围包括安全标准、器件选择标准、材料标准以及生产线相关标准等。国家有关机构持续推进智能制造标准顶层设计,了智能制造标准建设的相关文件,在推动智能制造标准的发展和建设中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数据调查研究显示,国家智能制造标准立项通过220多项,共130多项基于安全和评价类的通用国家标准,同时在智能制造标准推广中开展培训和征集意见,细分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调研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十余个细分行业的智能制造标准化现状,推动各行业开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智能制造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对标准化的应用要求也越来越高。AGV物流小车自动巡航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标准的轨道、导航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规格统一的仓储空间,根据视觉识别实现抓取物料和判断产品的数量,以及根据统一规格的仓储空间实现产品的有序存放。因此,在设计研究智能AGV小车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系统时应该注重标准化器件的选择,硬件核心处理器CPU、数据采集器件FPGA、电源模块EMC器件以及接口连接器都需要选择标准化的器件,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生产线、不同智能制造现场的要求。
4结语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制造生产对智能化、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提升生产效率、完善管理、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建设已经迫在眉睫。AGV物流小车利用CPU中央控制功能和无线网络技术,通过识别系统和感应系统无需人工引航,可沿预定轨道自动行驶,自动完成产品的运输和上下料等工作。同时,该物流小车在仓储管理运输等方面应用广泛,智能化水平较高,是智能制造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锦钿.立体仓库机器学习货位优化及AGV小车调度机制[J].科技与创新,2022(18):45-46.
[2]陈媛媛,张守兴,陈菁.PLC控制AGV自动运送小车的设计[J].机械管理开发,2022,36(11):211-212+222.
[3]张华林.试析AGV智能车辆在城市物流领域的应用[J].智能城市,2019,5(1):9-10.
[4]韩健睿,时光,吕世霞,等.一种智能AGV小车工装系统设计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2(7):105-106+110.
智能建造现状范文篇12
关键词:智能电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智能电网在实际运行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既要保障我国各个行业对电力的需要,又要避免能源供需关系出现矛盾,所以我国规划电网以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将效益充分结合到智能电网中。智能电网主要是以成本节约、发开效益为原则,确保我国智能电网中多项因素的综合进展,提升智能电网在社会上的效益地位,保障高效益的运行姿态。
一、智能电网运行的基本现状
我国在智能电网的建设方面,虽然利用先进的技术,但是实质在经济效益方面,仍旧存在一部分问题,对我国智能电网的运行现状做基本的分析。
(一)国家对智能电网的干预力度不足
智能电网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国家干预的基础上,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政府只是存在于表面化的管理,实质并未涉及较为深入的研究,导致智能电网,无法在运行或维护方面,达到可观的效果,进而无法保障智能电网,发挥经济优势或效益能力。
(二)智能电网不到位的制度建设
制度是约束智能电网市场行为的途径,不仅具备一定的权威性,更是存在强制性,能够正确引导智能电网,如何做到经济效益的产生。我国在制度建设方面,基本没有发挥主动性,大致是以框架制度的形式存在。例如:部分制度与电网效益不存在紧密的关联性,不仅无法推动电网的经济发展,相反会给予一定的阻碍力,冲击智能电网的效益。
(三)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
技术是提升电网效益的基础保障,既可以适应电网的智能化发展,又可以为电网效益提供有效的发展空间。基于多项技术的共同要求,我国在智能电网的技术方面,表面出一定的缺陷性,各项技术有待提高,无法利用技术推进电网效益的产生。
二、评价智能电网中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供电稳定
供电稳定,能够提高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率,时刻保持电网的正常运行状态,避免电网运行中,出现突然停电事件,造成电网资源与能耗的浪费。保持供电稳定是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其可实质性的发挥电网的效益,满足智能电网的社会服务。
(二)能源节约
能源节约是评价智能电网效益能力最主要的因素。整体电网涉及电力的多项环节,如:供电、配电、输电等,都需要保障最小化的能源消耗,保障电网与社会、环境、用电用户的和谐关系,在保障能源节约的同时,推进经济效益的发展。
(三)效益优先
效益优先,属于智能电网最核心的评价因素,以智能电网的产能为主。分析产能,可以用电用户的实际供应为主,用电需求量增加,必须保障智能电网的供应度,在实际运行中,还需考虑效益问题,权衡效益与供电的关系,保持效益优先的原则。
三、提升智能电网社会经济效益的途径
提升智能电网的效益,必须依靠真实的社会背景,结合经济发展的状态,提出效益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国家对智能电网经济建设的力度
智能电网,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部分,必须保障智能电网发挥社会效益,以层次发展为途径。对我国智能电网的十年发展历史进行统计,可得:用电客户年均断电时间为每年13小时,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基本控制在1小时作用,由此可见,我国智能电网在社会效益上的差距,所以,需加强电网经济建设。将智能化作为建设标准,引进新技术,更新电网设备,提升电网运行的速度,一方面可以提高电网效益的产生,另一方面监测电网系统,排除电网故障的干扰,根据电网的实际,制定运行方案,提高电网智能运行、调度和配电能力。
(二)完善智能电网建设的国家制度
制度政策是国家支持电网建设的一种表现,我国在保障智能电网正常效益发展的过程中,应着重优化电价政策和产业政策。遵循国家政策与制度,促使电网效益的产生。根据智能电网现代的状态,主要完善两方面的制度,第一是跨区输电制度,我国预计在2022年,达到高效益的跨区输电,避免我国地区用电的差距,采取相互补助的方式,平衡地区用电;第二,优化用电制度,提出制度方案,规划电网运行,利用制度,约束国家用电的发展,确保效益产生。
(三)深入研究智能电网的运行技术
推进智能电网效益的产生,需借助先进的运行技术,主要的发展技术包含两类。第一类是特高压,目前,我国特高压正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代表为西北电网,着实创造社会效益,我国需重点提升特高压技术的推行,优化设备建设,推进技术成熟,例如:我国可终点发展千伏代表的特高压,据有关数据显示,特高压相比传统输电,效益高达6倍,而且拉长送电距离,发挥更大效益;第二类是清洁能源,其在智能电网上被称为新技术,可保障智能电网产生巨大的效益,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地位,更是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利用水力、潮汐等自然能量,推动电网发展,还可降低发电污染。
四、结束语
分析智能电网的效益产生,采用有效的考量方式,提升智能电网的经济效益,促使我国智能电网能够有效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论是智能电网直接产生的效益,还是智能电网间接产生的效益。都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智能电网运行的实际价值,一方面构建效益型的智能电网,另一方面保障智能电网效益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洁.我国智能电网社会效益评价[J].生态经济,2012
[2]邢文涛.智能电网―现代电网的高速公路[J].电工电气,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