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3-01 手机浏览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范文

【关键词】郑州纺织业特点优势措施

郑州作为建国后中部地区新兴的工业城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就是纺织产业。从全国情况看,郑州纺织产业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较好的发展基础。当前,应抢抓机遇,强化措施,推进郑州纺织产业再度赢取辉煌,推动纺织工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一、郑州纺织业的历史形成及特点

(一)起步早

郑州的纺织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1951年在郑州建成了拥有3万枚纱锭的郑州棉纺织厂(郑州第二棉纺厂)。之后,在郑州西郊先后建成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六5个大中型棉纺织企业。一条从陇海铁路引铺的铁路专用线,把几个棉纺织厂汇集到了全国交通网中。当时,5个棉纺厂总投资1.76亿元,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形成了著名的中国郑州纺织城。

(二)基础好

郑州市是我国老纺织工业基地,50多年来,纺织工业作为郑州市的“起家产业”,为郑州市的财富积累、出口创汇、劳动就业、人才培养、城市发展等作出过突出的贡献。累计为国家创利税70多亿元,相当于国家建厂投资总和的29倍。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郑州市基本形成了棉纺织、化纤、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器材等门类相对齐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相当好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三)档次高

多年来,郑州市把纺织产业一直作为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投入,谋求创新发展。产品形成系列化。多次荣获国家金质奖、银质奖、部省优质产品奖、省级金奖枚、海内外用户赠送产品质量金奖等荣誉,并有多个品种被列入省、市免检产品。产品先后出口美国、德国、法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四)改制顺

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变革,为拓展纺织企业发展空间,2005年6月,郑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改制搬迁、筹集资金、战略重组、加快发展,构建与郑州市工业城市相匹配的纺织平台”的战略决策,为郑州纺织工业的崛起定位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郑州豫丰公司(原郑州二棉)、一棉公司、瑞龙公司(原郑州六棉)先后与锦艺集团合作,三棉公司与河南平原控股集团合作,四棉公司与河南盛润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杠架协议,之后三家投资方又在目前全球经济滑坡,纺织行业大面积关门停产的情况下,毅然举牌受让了郑州一、三、四棉整体产权,给郑州纺织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纺织产业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1]。

二、郑州纺织业发展的优势

当前,郑州市发展纺织产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区位优势、创新战略、集聚发展、人力资源丰富优势突出,是促进现代纺织产业发展的四大重要支撑。

(一)区位优势的支撑

郑州地处中原,是中国铁路、公路、航空、通信兼具的重要综合通通讯枢纽,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近二十年来,郑州形成了以银基商贸城为代表的一批大型服装市场,聚合构成了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服装批发王国,郑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集散地和物流中心,这给整个纺织产业链带来了极大的促进。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快速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将为郑州的纺织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创新战略的支撑

目前,郑州正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构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促进了郑州服装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郑州服装业以每年近30%的速度急速扩张。服装生产企业2000多家,自主品牌5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30万。年生产女裤达1.6亿条,约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的50%,郑州女裤已成为全国女裤的领头羊,涌现出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企业。

(三)集聚发展的支撑

着眼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积极推进了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目前,郑州已规划建设了二个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其中,郑州纺织产业园总面积13平方公里。新密曲梁服装工业园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形成了服装产品、服装生产加工、服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为把郑州打造成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人力资源丰富的支撑

纺织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大批的劳动力,而且对用工成本也有较高要求。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为省会郑州纺织产业发展提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抓住这一优势,必将促进郑州市纺织产业快速发展[2]。

三、郑州加快推进纺织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当前,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特别应在优化发展环境、搭建支撑平台、强化集聚发展、加大创新推动四个方面下工夫,推动纺织产业快速发展。

(一)优化发展环境

认真研究郑州纺织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仔细分析当前影响纺织产业发展的问题,结合郑州实际,制定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推进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协调解决目前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问题,设立纺织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提高项目审批效率,为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搭建支撑平台

纺织产业是融人力资源、技术、信息、生产、营销于一体的综合体系,纺织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服务平台支撑。要积极构建集技术研发、网络信息、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一体的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为郑州纺织服装产业提供设计研发、科技、信息、服装文化、产销对接方面的综合服务,按照市场导向、资源共享、开放管理、低标准收费的原则,争创省级和部级服装产业研发、培训和质量监控中心,推动郑州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强化集聚发展

通过产业集聚发展,能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创造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有利于纺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当前,郑州要进一步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进行规模化生产,鼓励名牌企业、著名设计师到园区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和投资办厂,走特色化经营之路。

(四)加大创新推动

大力推进创新发展战略,积极争创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加强纺织服装新产品研发速度,特别是要大力开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功能性面料的研发,努力提高纺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郑州市201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展望[R],2013年经济蓝皮书《郑州经济展望》,2013:127-131.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范文篇2

这家企业的名称已经换了几次,但他们仍然在最近的报告上沿用了“八一毛纺织厂”这一旧称。2003年6月,新疆金天阳纺织有限公司接管了“八毛”2.4万枚纱锭,755台各类织机,228台服装设备。“八毛”主要的生产、销售业务均收在“金天阳”名下。

刘应忠一班人的主要职责是“留守”,本部有近千名职工上岗,但只是为“金天阳”做一些受托加工性质的工作。这家企业综合性生产的功能已于2003年6月终止。

“金天阳”就在与“八毛”老厂区一墙之隔的地方挂牌。它的第一大股东是具有农八师石河子市国资委背景的新疆天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天富电力因为“八毛”欠下的巨额电、热费而成为第二大股东。

“‘金天阳’具备年整理450万米各种呢绒产品的能力。”中国纺织网黄页关于新疆金天阳纺织有限公司有这样一段描述。

但是,今非昔比。去年,“金天阳”只发挥出三分之一的产能,它和新疆天川毛纺集团两家合一仅生产了300多万米呢绒。“葡萄牌毛线几年前已停产,现在的毛纺产品主要直接对服装厂,很少有零售。”刘应忠说。

“委托加工的订单少则几百米,5000米以上已是‘大单’,很难形成批量生产。”而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一个品种的订单就有几万米,只要能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刘应忠对此无限感慨。

“八毛”遗留下的设备,装备水平可属上世纪90年代国内中上水平。中国毛纺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到“八毛”考察时曾语出惊人,他说“新疆已不具备毛纺优势。”

他的分析一方面缘于装备水平的考虑,另一方面则出于对新疆毛纺原料的担忧。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疆细毛羊数量连年滑坡,2004年细毛羊数量已不足900万只,年产毛2.7万吨左右,细毛羊数量占绵羊总数的比例由51%下降到30%,而且倒改(细毛母羊产土种羊羔)现象严重,导致了细毛羊的不断减少和整体生产水平的下降。“金天阳”目前所用原料的70%是澳毛,而国内最大的毛条市场目前建在江苏南京。

实际上早在1997年,江苏方面便向八一毛纺织厂发出了预警信号。阳光集团通过10年的发展,纺锭规模扩张至8万绽,成为国内第一大毛纺集团。江阴“三毛”也有6万绽的规模。与“八毛”不同的是,江阴“三毛”每万绽的用工只有1000人,而“八毛”当时1.8万绽的用工却有3800人。

江苏这两家民营企业老总当时甚至断言,中国仅有极少数几家毛纺企业能跨入21世纪,他们私下里估算的数字是10家。

预感到危机的八一毛纺织厂很快作出反应。1998年7月,“八毛”2883万元的技改方案获得通过,兵团、农八师将分别向“八毛”“输血”1000万元。当时的农八师师长丁兴端希望这笔钱能用在“刀刃”上,并且说“扭亏脱困关键还是要靠企业自己。”

“这是为数不多的几次,另一次是造纸厂要上一条纸浆生产线,师里给了500万元。”原农八师主管工业的副师长钟久回忆,“农八师对农业的投入很大,动辄几千万元,但对工业的投入少之又少。工业企业‘拨改贷’后,就基本上‘断奶’了。”

但是,这“最后的晚餐”仍未让八一毛纺织厂“起死回生”。

为“医治”“八毛”的“顽疾”,有关部门曾经开出许多剂“药方”,“八毛”也曾亲历过多种治疗方法。1994年11月,八一毛纺织厂被列入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1998年,“八毛”成为兵团第一批资产经营制试点企业,它的“产量工资含量,次品自己买回”分配制度曾备受关注。2000年4月,八一毛纺织厂成功实施债转股5.1亿元,资产负债率下降到33.7%左右。

石河子第一家上市公司的“入场券”曾在“八毛”门前停留。“当时最有可能的就是‘八毛’,它最先改制,又有品牌、资源方面的优势。”卢代昌当时负责上市工作,对此记忆犹新。

当时实行的是额度制上市,有关部门给各省份分配名额,计划单列的兵团好不容易挤进这趟末班车。然而,“八毛”却两度与这张“入场券”无缘。1997年11月,当“八毛”兼并位于伊犁垦区的农四师西部毛纺厂之后,有关人士无奈地表示,“它已经被拒于证券市场的大门之外。”

“除了一套设备较好,‘西毛’实际上一无取处,它的净资产‘不太健康’,地理位置又不好。”卢代昌十分谨慎地评价当年的“跨地区兼并”。

但是在1998年,兼并的热潮在兵团此起彼伏。1997年起,石河子被列入国家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均可列入被称为“输血工程”的“优资”工作。1977年至1998年,业内人士称作“8家兼并10家”的大规模兼并工作在石河子市展开。

兼并西部毛纺厂之后,“八毛”又相继兼并了石河子益群针织厂、天羊绒纺织厂。而后一家企业是在原破产倒闭的石河子第二毛纺织厂基础上重组的企业,“天羊绒”并入“八毛”距离第二毛纺织厂破产不足半年。

“这些都是沉重的包袱,只有等待‘八毛’进入破产程序后一并解决。”刘应忠有些忧心忡忡。

2004年,八一毛纺织厂费尽周折退出了债转股。长城、信达、华融、东方等4家资产管理公司全身而退,5.1亿元的债务再次回归八一毛纺织厂。“然而,真正的破产‘盘子’可能要超过10亿元,那几家被兼并的企业都要算上。”刘应忠粗略估算了一下。

招商引资、租赁、合资合作也是刘应忠“留守”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家内地客商借旧厂房与“八毛”合作经营300万米亚麻布项目,很快就要投产。还有几家民营企业租赁了部分厂房,搬来了织布机,做起了棉纺生意。与韩国一家客商合作生产牛仔布的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八一毛纺织厂原先单纯的生产区目前已成为各路客商角逐的战场。

“我们也看中了牛仔布项目,正在洽谈中,等‘八毛’破产后,那片地方将成为天宏发展纺织业的又一平台。”天宏纸业董事长王世超对此也十分关注,这家上市公司去年开始涉足纺织业,并承担着农八师、石河子市“振兴西工业区”的重任。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范文

关键词:纺织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建筑

中图分类号:J523.1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青岛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拥有较为丰富的工业遗产,它们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载体、城市风貌特色的具体体现和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而纺织工业遗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青岛纺织工业遗产的历史和现状

青岛的纺织工业地位在中国举足轻重,其发展历程可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两个时期。

解放前,主要是德日占领和统治时期。青岛近代纺织工业肇始于德国占领青岛时期。德华缫丝厂建于1902年,是近代青岛与山东纺织工业的第一家企业。1914年11月日本占领后,先后建了9家纱厂。到1937年8月青岛所拥有的纱锭总量占华北地区纱锭总数的57%。1945年政权进入青岛,将9大纱厂接收,改为中国纺织建设总公司青岛分公司,纱厂依次命名为中纺一厂至九厂。因发动内战、、美国商品对华倾销,青岛纺织工业处于历史发展的低点。

解放后,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整合转型。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将中纺公司所属各厂改为国营企业,成为经济骨干。1955年,青岛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11,800万元,而纺织工业的产值占到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建国以后,青岛纺织业英雄辈出,涌现了郝建秀等众多劳动模范,青岛纺织工业成为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有“上(海)青(岛)天(津)”的美誉。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以轻纺工业为经济支柱产业的工业格局一直没有改变,青岛纺织业的规模、效益亦在90年代初达到历史发展的颠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岛工业出现多元化趋势与格局。在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青岛的传统企业特别是纺织企业则陷入了发展瓶颈,很多老企业面临发展窘境,众多纺织企业或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或因城市发展需要而搬迁。目前,国棉三厂、国棉四厂、国棉七厂、国棉九厂已搬迁改造,国棉一厂、国棉二厂保留了部分车间、办公楼、仓库,仅有国棉五厂、六厂、八厂保留大致完好。

3保护与利用的意义和价值

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做好保护与利用对于传承人类先进文化,保持和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和特色,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1从历史传承看

工业遗产是人类所创造、并需要长久保存和广泛交流的文明成果,忽视或者丢弃这一宝贵遗产,就抹去了城市一部分最重要的记忆。现在青岛保留尚好的几个老纺织厂,厂区内大部分建筑都是日占时期所建,具有接近百年的历史。建筑基本保持了最初的外貌和机理,厂区内依然弥漫着那个时代的历史气息和历史符号,漫步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工业化时期标准化、高效化的理念,见证了日占的历史,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3.2从社会效益看

工业遗产记载了普通大众日常生活,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构成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早期的青岛因纺织工业而发展兴盛,所以青岛人都或多或少的带有纺织情结,这也行成了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由于时间的积累以及历史的沉淀而逐渐积累成了一种精神,那就是纺织工业遗产的精神价值。

3.3从经济效益看

工业遗产的保护可以避免资源浪费,防止因大拆大建而把有价值的遗产变为建筑垃圾。青岛市的很多老纺织厂的仓库、生产车间等都具有空间高大、内部宽敞、易于改造的特点,具有时代代表性和区域地标性特点,通过重新梳理、归类和合理利用,完全可以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源泉。

3.4从科技价值看

工业遗产能给后人留下相对完整的工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提高对科技发展史的研究水平。青岛老纺织厂体现了当时先进合理的建造方式、结构形式与施工工艺。很多建筑都是蘑菇石墙基、砖木结构的墙身、红色坡屋顶等,外墙也多为素水泥砂浆抹灰,呈现了当时日式建筑的风格。另外仓库和生产车间等都解决了单层大跨度的结构问题,并且依靠特有的锯齿形屋顶解决了所有车间的采光通风问题,目前锯齿形屋顶仍在很多大跨度厂房中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工业时代的建筑艺术,其对现代建筑仍有所启迪。

3.5从美学角度看

工业遗产的特殊形象成为众多城市识别的鲜明标志,对于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义。青岛老纺织厂紧凑的厂房布局,精密的生产流线,厂房、仓库等典型的工业建筑都包含着工业美学的价值,而锈迹斑斑的铁轨、整齐划一的锯齿形厂房等如今已成为一道特色的城市景观。

4保护和利用的模式探讨

在西方发达国家,尤以英国最为典型,工业遗产的管理利用的研究起步早,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模式。尽管国内在研究理论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迎来了发展新局面。就青岛而言,2009年4月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历史优秀建筑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以对优秀历史建筑抢救和保护、着力开展工业遗产普查和认定为重点,开展保护和利用工作。结合青岛本地实际,在纺织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有几种模式可以借鉴探讨。

4.1创意产业模式

1997年,英国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意在大力推进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这个观念从此被正名,其模式为地产+创意产业,虽为商业运作,但侧重文化建设,目的是推进文化、个人原创力在经济中的贡献。在我国,北京和上海是发展创意产业较为成功的城市,通过充分利用旧工业建筑,将其适当改造后,形成文化景观的一大亮点。这无疑给青岛市老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利用老纺织厂高大厂房和工业建筑设施的基础优势,吸引高水平的景观、环境、传媒和工业设计企业入住,发展动漫、艺术设计等创意产业,提升都市工业区的文化品位和产业能级,盘活城市土地存量资产,保护城市文脉,发展现代服务业。如市北区(含原四方区)规划建设了19处都市工业园、创意产业园,以电子科技、传媒及艺术创意为主,以办公或办公+商业为主要类型。

4.2工业展览旅游模式

在对工业废弃地环境优化的基础上,结合服务设施的配置,将服务性产业加以整合,开发工业展览旅游,使普通大众有机会对历史建筑有直观感性的认识,也使工业遗产获得重视和保护。青岛国棉六厂是当初日资9大纱厂中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纺织企业,其历史意义、建筑美学、工艺流程等都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同时,因其具备拥有火车站、城际高铁、高速公路、地铁、公交的交通优势及客群优势,可以作为城市历史文化展示基地,来宣传城市形象、展示纺织工业文化,并提供旅游购物、休憩娱乐等综合服务。

4.3地产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商业型地产开发与住宅型地产开发两种模式。其中商业型地产开发模式是将建筑打造成商业店铺、餐饮、休闲、娱乐以及多功能会所等项目,对工业遗产在保护的同时加以再利用。青岛多数老纺织厂周边已具备大型购物商业功能,可适量开发主题性特色商业配套。而周边酒店及创意办公配套严重短缺,可考虑从厂房构建方面量体改造创意公寓、配置精品酒店及办公区。住宅地产开发模式是指在旧工厂原址或附近地块内打造精品住宅,以人文社区为核心,对已有的旧工业建筑进行景观式的改造与再利用。随着青岛市城市发展北移,主要置业区正逐渐由南部沿海向北部腹地转移,这给地处城市北部的老纺织厂带来开发机遇,目前国棉一厂、国棉三厂、五厂等都已进行房地产开发。必须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地产开发模式都要做好历史文脉和人文因素的呼应,而不能盲目地拆旧建新。

4.4工业遗址景观公园模式

工业遗址景观即后工业景观,是指对遗留在工业废弃地上的各种工业设施包括工业建筑物、工业构筑物、工业设备等,和场地上的自然与人工环境包括植被、地表痕迹、废弃物等,加以保留和更新利用,设计和营造新型景观。仍以青岛国棉六厂为例,该厂区占地面积较大,达12.81公顷,厂区内植被相当丰富,曾有“李沧区的小关”之称,厂区毗邻青岛新建火车站,部分地块将成为火车站的核心景观区,可考虑发展工业遗址景观公园。

5结束语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已经更加突出地摆上了议事日程,政府、各类组织、各行各业的人们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参与。城市决策者、规划建设者和专家学者应努力探索和实践,力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充分展现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1邵甬.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

2徐.城市空间演变与整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

3(英)罗宾斯,埃尔-库利.塑造城市――历史・理论・城市设计[M].熊国平,曹康,王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