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经济学行业环境分析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3-06 手机浏览

经济学行业环境分析范文1篇1

1.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标准

按照环境生态学理论,生态环境是支撑人类生命系统的整个自然系统的总称,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由于评价的标准体系复杂,且因地而异,需要分层次进行,而我国目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尚处于探索阶段,无统一标准。因此本文依据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广泛应用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划分,将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分为优、良、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并考虑到呼包鄂地区的气候、土地、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工业排放量等,得出各评价指标的等级标准值。

1.2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是一种广泛的综合决策方法,但其中的权重是由主观确定的,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因此本文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中引入熵,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得到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熵权。

2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通过模糊综合分析法得出,2012年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处于等级优,包头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处于等级一般。呼和浩特市近年来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大力开发和利用资源,工业化水平领先于自治区其他盟市,煤炭产量大幅度上升,使单位GDP能耗、电耗持续增高,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但政府在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后,大力推广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整顿落后产业,提高区域竞争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工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平衡。包头市是著名的草原钢城,工业发展历史相对久远,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过程排出的工业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导致生态环境质量开始下降,同时滞后的观念也使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与工业经济的发展形成鲜明对比。鄂尔多斯市的高耗能产业发展近几年逐渐稳定,规模增大,技术设备先进化,带来的工业结构合理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鄂尔多斯市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治理环境,对耗能高、工业废弃物排放量大、产值低的行业进行了大力整顿,响应国家重视环境保护的潮流,表现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单位GDP能耗、电耗、水耗有很大程度的下降等,使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

3结论

经济学行业环境分析范文篇2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electricpowersystemreforming,powergridenterprisesarefacingacomplexdevelopmentsituation.ThispaperanalyzestheshortcomingsofthePESTmodelbasedonfieldresearchandquestionnairesurvey,proposesPESTNGmodelaccordingtopracticalsituation.Itconductssystematicanalysisonfactorslikepolitical(P),economical(E),social(S)technological(T),natural(N)andgenerating(G),observeshowthesefactorsaffectpowergridcorporation,thenputsforwardwithstandardapplicationprocedureofPESTNGmodelandsuggestionsforpowergridcorporationtodealwiththechangeofexternalenvironment.

关键词:电网企业;PESTNG模型;外部环境

Keywords:powergridenterprise;PESTNGmodel;external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222-05

0引言

企业发展与外部环境有着紧密联系:环境既是企业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约束。“从广义上说,环境就是组织界线以外的一切事物”[1],也“可以将组织环境视为环绕在组织之外的,能对组织产生影响的一切事物”[2]。本文中环境是指一切影响电网企业战略决策、经营效益、经营行为的外部因素的集合。如经济、政治(政策)、技术、社会价值观、市场容量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变化、发展形势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企业运营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辨识、预测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异动。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电网企业除面临盈利模式转变,还要应对经济周期波动、新型城镇化推进、电力市场放开、环境保护加强、清洁能源替代等一系列外部环境变化。

1外部环境文献研究

Aguilar.Francis[3]最早用“ETPS”模型来表示经济、科技、政治、社会四种宏观外部环境因素。1999年美国学者Johnson.G与Scholes・K[4]首次提出PEST模型,分析行业或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随后,法律(L/legal)、教育(E/Education)与人口统计(D/Demographics)等因素也被其他学者纳入模型中,出现PESTLE、PESTEL、PESTLED等扩展形式。在国内,王婧慧运用PESTLE模型对山东地炼企业风险进行了分析[5];温兆琦[6]结合PESTLE和SWOT对海南外包服务示范区进行了研究;赵玲、姜一川[7]利用PESTLE对审计环境变化对内部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电网企业外部环境研究取得成果较多,常久、黄琼等人[8-11]运用PEST分析了电力企业大环境,据此提出适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电网企业外部环境研究除战略研究以外,还包括工程项目建设外部环境研究[12-15]以及电网公司资产外部环境研究[16,17]。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一些不足:已有成果分析了外部环境对电网企业的直接影响,但未提及各环境因素对企业的间接、叠加等复杂影响;研究内容未能涵盖发电能力、自然因素等电网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一些研究中应用实证分析方法来定量分析,往往只片面或部分说明问题[18];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电端、输配电和售电侧分离,发电能力(Generating)和自然因素(Natural)成为影响电网企业运营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2PESTNG模型的建立

为完善电网企业外部环境监测模型,国家电网湖北电力课题组于2015年开展了关于《城镇化推进对公司运营及电网发展影响》(SDHS201406)的实地调研(以下简称课题组),课题组在PEST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自然环境(N)及发电能力(G)两个新约束因素,形成PESTNG模型。

2.1模型建立原则

模型的建立和使用要采用规范的方法,能较好反映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方便资料收集及便捷使用。本文中PESTNG模型的建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1科学性

模型建立有科学理论依据。根据系统资源约束理论[19],电网企业运营受到市场需求以及供给能力为主的系统约束;政策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影响电力的供需平衡;这些因素影响方式或独立,或耦合,或次第展开,可以是直接影响或派生影响或综合影响;重大而根本性的影响,会导致电力经济系统分叉,按照新的逻辑延续发展,如重大电力体制改革、储能技术的重大突破、厄尔尼诺现象等。模型应该能监测到引起系统分岔的重大变革因素,也应该观测到影响系统稳定性的扰动因素。

2.1.2系统性

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开放系统,外部环境与企业又构成较高层级的系统,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依赖。模型要从电网企业与外部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出发,涵盖影响电网系统运行的各个因素;同时又要反映环境子系统对企业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

2.1.3可操作性

模型要以程序易操作、资料可获得为前提,模型需要的资料应有权威、公开、稳定、方便及合法的信息来源。监测方法便于推广应用,结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决策和统一思想,便于风险预警及风险预案实施。

2.1.4普适性

模型要涵盖影响电网企业发展的共性因素,能适用现有的电网企业,分析逻辑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分析方法及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2.2PESTNG模型内涵

PESTNG涵盖如下内容:

①政策环境(Political):包括政治外交以及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等,如“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环境、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等政策规章、法律条例等,中央和地方电力体制改革系列政策;

②经济环境(Economical):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收入分配、产业结构、货币政策、税收等,新型城镇化,光伏扶贫等一系列经济措施,其中经济总量的波动是核心因素,它能直接导致电力过剩或者短缺;

③社会环境(Social):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心理、价值观、文化、社会责任、传统习俗等,特别是经过互联网自媒体传播后,这些传统因素被加上了信息杠杆,影响效果成倍增加;

④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包括电力领域新技术新、新材料、其他相关领域重大技术创新等,如储能技术;

⑤自然环境(Natural):包括气温气候、地理、自然灾害等,如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2016年正在发生的厄尔尼诺引起的一起列灾难;

⑥发电能力(Generating):包括装机容量、新增电源等,其中,分布式能源与新能源对电网产生重影响。

本文主要选取与实际情况联系紧密,影响重大或社会关注度高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说明。如图1。

3PESTNG模型分析

电网企业与外部环境构成了适应性复杂系统。其复杂性不仅表现在环境要素繁杂且难以把握变化规律,还表现在各要素对企业影响路径彼此纵横交织,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网络系统。由于各要素发生变化的时间、方式、频率等各不相同,导致其对企业产生影响的程度和路径各异。电网企业运营中,每一个外部要素作用于企业时有不同的传导途径,或直接、间接或叠加,各种影响路径互相交织,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如图2)。P、E、S、T、N、G六大因素构成电网系统A的发展环境,系统中各维度环境因素与企业形成一个网络,电网既受到来自系统网络的约束,又离不开系统中外部资源的支持。电网企业与外部环境构成的系统,包含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环境因素与企业之间动态作用过程。

3.1电网企业外部环境维度分析

本文从政治政策、经济、社会、技术、自然、发电能力六个维度阐述外部环境对电网运营的影响。

政策环境以国际协定、政治决议、政策制度、法律规章等为表现形式,影响电网业务、盈利模式、法定地位等。“一带一路”政策为电网企业走向国际提供了新机遇;新电力体制改革把电网公司盈利模式从赚取差价切换到收取电量过网费,已进行试点改革的深圳被预测未来三年(2015-2017)收入将会减少24亿元;新《电力法》的修订,有利于建设规范、公正、公平的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主要通过市场容量和市场需求影响电网企业。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根据国电董事长乔保平个人预测“中国电力行业产能过剩或在20%以上”,市场需求减小,影响了电网公司收益和行业繁荣度;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将有大量高精尖产业涌现,对电能质量的要求将随之提高;经济适度增长,电网投资增多,利于电网建设,经济增长过热,负荷急速增长,对电网形成冲击;低碳经济要求电网接纳新能源,对电网运行稳定性有潜在影响。

社会环境主要通过“人”这一要素,从市场需求、社会舆论和树立企业形象等方面影响电网企业。城镇人口增多、消费观念转变、农村消费结构升级、春节等传统节日带来用电需求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带来需求转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显得尤为迫切;互联网和自媒体对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使得电网企业的舆论环境极为复杂,尤其在雪灾、“尼伯特”台风等突发事件中,企业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及时公开信息对树立企业形象极为重要。

技术环境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从需求和输配电能力影响电网企业,包括以下几类:一,输配电领域新技术直接提高电网输配能力,如特高压技术能远距离输送电量,减少电量传输耗损;二,相关领域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会给电网公司调峰能力和电能质量造成影响,分布式能源技术发展及其接入带来电压闪变等挑战,石墨烯技术能减轻清洁能源的不稳定性;三,其他领域技术发展形成新的电力需求,耗能行业重大技术创新加速行业扩张,增加需求。

自然环境对电网企业的影响主要源自地势、气候等,表现在电力供给和电能质量两方面。一,资源分布不均,电能分布具有地域特征,地理区位导致电源与电网建设不协调。风电厂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及华北地区;沿海等发达地区少发电点,电网建设较完善,西部地区与之相反。二,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具有不确定性,气候因素造成电能质量下降,不利于电网调峰。三,用电受气温影响,夏季、冬季为用电高峰期。四,火灾、地震、厄尔尼诺现象、极端气候等自然灾害给电网资产设备造成重大损失。

发电能力主要通过发电量和电能质量影响电网运营。一方面,发电能力提高意味着供给能力更有保障,更多的电量经过电网传输,可收取更多过网费保障收益。同时,发电能力是应对用电高峰期的重要法宝;但分布式电源[20]增加供给,其大量接入出现电网闪变、谐波污染、电压不稳等现象;水电[21-23]、风电[24-26]、光伏发电[27,28]等新能源易受自然环境影响,电能质量不稳定。

不同场合关键影响因素不同:汶川地震及尼伯特台风肆掠期间,N是关键影响因素,新电力体制改革政策出台时P为重大影响因素,第三代核电技术突破时T为关键因素等。

3.2电网企业外部环境影响层次及路径分析

PESTNG模型中E和G分别代表电力需求侧和供给侧,P、S、N、T四个要素变化会影响供需发展平衡。供需平衡,则电网企业及其外部环境构成的系统平稳发展;当P、S、T、N发生巨变,系统远离平衡,会对电力系统运营产生重大冲击。外部环境因素按影响路径分为直接、间接、叠加等路径。

直接影响是指外部环境要素的变动直接对企业产生作用,导致企业改变阶段经营决策和行为,影响路径较直接、明晰(如图3)。“新常态”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长期保持在中告诉6%-7%之间,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将使中国经济进入新通道。2016年中国首次进入电力过剩时代,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博弈将给电网企业带来影响。

根据图2所示的PESTNG模型,直接影响路径有6条:E―A、P―A、S―A、T―A、N―A、G―A。现实中往往是多个因素耦合作用于电网企业,以经济(E)和发电能力(G)为例说明。

当E和G均衡发展时,有两种情况:经济增长乏力,发电能力也因某种原因减弱,模型中E与G均衡下降,电网稳定运行,但对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当E和G均衡增长,即经济发展带动电力投资增加,约束趋缓,此时,企业获得更高经济效益。但电网企业可能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约束,如环境约束。我国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经济与电力增长时,火电规模同步扩大,排放废气增多,导致空气污染加重,政府为缓解大气污染强制要求电网企业接纳新能源;E和G处于非均衡状态,也分两种情形:经济增长幅度大于电力增长速度,E>G,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电力供不应求,电网企业制约经济发展,电网稳定及效益都会受到影响;当发电能力G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跟不上或者经济下滑,市场需求不足,电网企业投资变成沉没成本。可见约束变迁和约束传导是一个路径清晰而又复杂的现象:经济增长刺激电力投资,电力充裕提升了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增长加大污染气体排放,大气污染呼唤新能源,而新能源发电对电网调峰和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间接影响是某外部环境因素通过另一个外部环境因素传导至电网企业,对其产生影响。在模型中表现为E(经济)不直接作用于电网企业,通过P(政策)来影响电网企业运营,影响路径较复杂(如图4)。以E为例,有4类简单影响路径:E―P―A,E―S―A,E―T―A,E―N―A,间接影响共有6个维度,24类影响路径。

调研发现,企业运营中,最常出现的间接影响有两类:E―P―A,经济环境变化促使政府出台政策调整电网企业发展,经济下滑时,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支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等;N―G―A,主要发生在夏季和冬季,水电和新能源受到自然环境影响,给电网调度和调峰增大难度。

另一种间接影响路径是某外部环境经过三个及以上环境因素达到电网企业,影响路径更复杂。电动汽车对电网运营的影响就是典型复杂间接影响。雾霾频繁出现引起广大居民和政府的关注,机动车排放是加剧雾霾的来源之一,电动汽车成了缓解雾霾的重要途径。为减轻雾霾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国家出台了免征购车税、充电设施奖励、党政机关采购等一系列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利好,技术发展以及环保意识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迅速提高。新能源汽车发展伴随着充电桩的大量建设,充电桩大量接入导致电网负荷增加,加剧负荷峰谷差,用户充电时间不确定和充电负荷的随机性,增大了电网调控难度[29]。电动汽车影响电网企业A的路径总结为N―P―S―电动汽车(T)―A。当然,充电桩接入电网要达到一定规模才会给带来上述影响,并且要根据当地配网构造实际情况来区分,电网薄弱地区更易受影响。

叠加影响指某外部环境因素通过双重路径给企业发展带来影响,自身能直接影响电网企业,又能通过其他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电网企业,影响路径更复杂(如图5)。以E为例,E能直接影响电网运营,同时也能够通过P扰动电网稳定。各环境因素之间联系紧密,因此叠加影响经常出现。下文以自然环境对电网企业影响为例阐述叠加影响。

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具有可再生、清洁无污染的优势,对我国构建多元化能源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因而获得了重大发展机遇。《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2年)》指出,“要积极开发水电、大力发展风电,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到2022年完成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2015年,水电、火电、太阳能发电量占比分别为19.9%、3.3%、0.68%,远没有达到目标。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接入电网。水电受河流汛期影响、风电受风力大小影响、光伏发电受日照影响,河流、风力、日照等自然因素都不可控,且难以预测,这直接导致电源不稳定,造成电网调峰、调频能力下降。一旦河流汛期、风、日照等自然因素达到极端天气状况,形成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会直接破坏电线、塔杆、变压器等设备。在发生自然灾害期间,自然环境对电网企业的影响路径遵循:N―G―A,N―A。

3.3PESTNG模型应用流程

PESTNG模型应用步骤如下:一,收集资料,通过获取信息渠道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信息渠道多种多样:政治环境关注政府或权威机构网站,如发改委、能源局、中电联、经济环境关注国家统计局、政府经信网等;社会环境可通过关注与电力相关的报纸、新闻媒体及自媒体;技术环境可通过跟进电力领域内重大技术发明和专利发明,比如特高压直流用新型导线研制等,跟踪记录气候变化总结当地自然规律,关注重大电力建设项目可追踪发电能力的变化等;二,分析整理搜集的资料,讨论确定事件或信息归属维度,辨识造成影响的根源,影响程度;三,利用模型分析可能的影响路径并确认;四,以影响路径为线索,预估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提出具体对策和措施,消除或减缓环境影响,形成分析报告。

4结语

电网企业属能源基础性产业,其稳定性至关重要,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管理及分析能力就尤为重要。PESTNG模型是针对电网企业监测和分析外部环境变化的概念模型,要素涵盖全面,理论依据新颖,能广泛适用于现有电网企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实际环境监测中,并不是模型每一种影响路径都会实际发生,发生了也不一定达到影响电网稳定运行或者持续收益的程度;外部环境因素对电网企业产生的影响是可变的,影响变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阈值,实质性影响才会发生。为促进电网企业发展,根据PESTNG模型提出以下建议:充分利用国家新一轮振兴经济的相关措施,充分解读判别经济发展趋势,利用新型城镇化、中西部开发政策、精准扶贫等政策机遇,依托政策加大农村电网投入,完善农村电网布局;抓住经济转型的时机改善能源结构,深入推进“以电代煤”和“油改电”,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当地政府及社会保持良好沟通,对于突发事件及时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自媒体消息,引导舆论,消解公众负面情绪;关注智慧电网技术、石墨烯储能技术等重大技术创新并及时做出战略调整;完善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实施安全演练,针对今年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等自然灾害做好风险防范;完善电网网层构建,积极跟进储能等新技术,减弱新能源给电网稳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傅严,李柱流.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64.

[2]PfefferJ,SalancikGR.TheExternalControlofOrganizations:AResouceDependencePerspective[M].NewYork:Haper&Row,1978:12.

[3]AguilarFJ.Scanningthebusinessenvironment[J].Communicationsofthe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ystems,1967(17):15-37.

[4]JohnsonG,ScholesK.ExploringCorporateStrategy:TextandCases[M].NewYork:PrenticeHallBusinessPublishing,1999:928.

[5]王婧慧.PESTLE框架下山东地炼企业外部风险分析[J].化工管理,2015(19):114-115.

[6]温兆琦.浅谈开发构建海南省服务外包示范区――基于PESTLE和SWOT分析方法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3(20):140-141.

[7]赵玲,姜一川.审计环境变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基于PESTLE模型的理论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4(10):36-39.

[8]常久.中国电力建设集团HB电建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9]黄琼.浙江省风电发展战略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10]杨龙.基于PEST和SWOT重庆电力公司发展战略压研究[D].重庆大学,2009.

[11]崔和瑞,葛静.基于SWOT-PEST分析范式的新疆电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J].电力学报,2013(03):203-210.

[12]刘宁.电网建设项目外部环境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

[13]李焱.电网建设:外部环境亟待完善[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06):28-30.

[14]肖保国.电网建设的外部环境问题探析及对策[J].四川水力发电,2009,28(4):139-142.

[15]张洪.湖北荆门电网建设外部环境的思考[J].湖北电力,2007(S2):57-59.

[16]闫庆友,王小雅.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外部环境主体识别[J].水电能源科学,2012(05):185-187.

[17]张勇.电网企业资产管理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0.

[18]赵锡斌.企业环境创新的理论及应用研究[J].中州学刊,2010(02):38-42.

[19]赵建华.系统资源约束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6.

[20]胡泽春,宋永华,徐智威,等.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影响与利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04):1-10.

[21]黄大龙.小水电并网对线损影响的分析[J].供用电,2009,26(1):69-70,80.

[22]李世伟.小水电上网对配电网的影响[J].电气传动自动化,2012,34(4):48-51.

[23]王海鹏,袁荣湘,范群英,等.小水电集中上网地区无功电压影响与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05):155-157.

[24]傅旭,李海伟,李冰寒.大规模风电场并网对电网的影响及对策综述[J].科技综述,2010(1):53-56.

[25]何乾.风力发电技术及其对电网的影响分析[J].机电信息,2015(06):150-151.

[26]姚咏泉,裴晓东,赵杰.锡林郭勒地区风电现状及对电网的影响[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9,27(2):5-6.

[27]丁明,王伟胜,王秀丽.大规模光伏发电对电力系统影响综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34(1):1-14.

经济学行业环境分析范文篇3

生态工业共生网络(Eco-industrialSymbiosisNetwork,EISN)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环境条件约束和政府协调引导,各类企业(供应型、生产型、消费型和分解型)、政府、中介、金融和科研机构等基于资源再利用、设施与信息共享、资本有效运作及人才与技术合作等,以实现各成员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形成的经济网络组织。EISN中各成员间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物质、能源、信息、设施和环保等方面的联系和基于信任、声誉、品牌、友谊和契约等形成的互利竞合关系,成员间利益关系的协调是维持EISN可持续稳定运行的基本条件。为此,EISN中网络结构分析及利益相关者的类型界定是研究生态工业共生网络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虽有大量文献涉及EISN,囊括了其形成、演化机制及网络稳定性等,但网络稳定性研究仍局限于其内部结构或外部影响因素,网络成员的整体结构关系和利益关系方面研究较少。王兆华从关系风险、结构风险及文化与地域角度分析了EISN的稳定性,并基于费用交易理论分析了EISN中不同企业间有利益关系,但没有明确各利益相关者间的主次关系;袁增伟运用企业环境责任市场化理论对EISN中各成员环境利益进行了研究;石磊研究了EISN的网络复杂性,为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分析提供了研究基础;杨瑞龙研究国有企业不合理结构及政府所起的作用;李维安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信用及其利益相关者的治理进行了研究;王永明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关系模型,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三者间关系模型。

通过文献回顾与分析发现,目前对EISN的研究都是从局部而未从整体进行分析。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EISN,基于生态工业园区中EISN的运作机制,明确EISN中利益相关者的结构关系和主次关系;结合卡伦堡和北九州工业园EISN模式,分析网络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结构关系;再加入政府、大学、银行等因素分析支撑网络中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最终分析出EISN中利益相关者关系和各利益相关者的协调策略,确保EISN可持续发展。

2EISN运作机理和结构关系分析

2.1EISN运作机理分析

EISN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利益驱动,EISN的主体是利益相关者,依据Freeman的利益相关者理论,EISN是由于利益驱动而结合在一起的多个利益相关者形成的不可分割的复杂组织。各利益相关者在横向和纵向竞合的过程中不但追求个体的最大利益,而且追求整个网络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EISN的运作过程中,从微观视角对企业责任的分析、从委托视角对网络约束机制的分析以及从宏观视角对经济环境的分析都是基于利益相关者间的竞争和合作,若利益相关者间能够维持合理的竞合关系,则整个网络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范式(见图1)是从整体分析出发,分析内外部的运作机制:EISN内部的利益相关者是通过资源的再利用、设施和信息共享及人才与技术合作等关系相关联;而EISN外部利益相关者是通过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经济因素相关联,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在市场机制和相关法规政策约束下维持EISN的稳定发展。

2.2EISN利益相关者主体界定

明确EISN中各利益相关者的类型是分析EISN结构关系的基础。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从弗里曼提出后被各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成不同的类型,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如表1所示。

依据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的特性,结合克拉克森的紧密性维度和米切尔、伍德评分法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基于以上的分类标准对生态工业共生网络中利益相关者的结构——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

2.3EISN利益相关者结构分析

EISN的稳定性实质上是利益相关者结构关系的协调,明确EISN中各利益相关者构成及其主次关系是EISN决策的基础。根据EISN的结构关系可将EISN分成两部分,一是中心网络,二是中心网络的支撑网络。再利用Clarkson的紧密性维度将网络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各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关系结构分析如下:

(1)外部环境中利益相关者

将生态城作为中心网络,根据市场环境和利益分配关系分析中心网络的支撑网络得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见图2)。支撑网络中利益相关者包括外部企业(供给企业和竞争企业)、行政机关(政府、水电部门和质检部门)、银行、大学和周边居民。

①核心利益相关者:在支撑网络中起关键作用,对网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设立整个网络的运行机制和奖惩制度,制约整个网络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供给企业:主要为网络中企业提供原材料的企业,直接影响中心网络利益投入产出,对整个网络的发展起关键作用;

水电部门:为生态城中利益主体提供水电动力,并对生态城中企业的耗水电量进行控制,维系着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

银行:网络的资金输入输出中心,直接影响整个网络的利益。

②蛰伏利益相关者:在网络中起比较重要的作用,主要是辅助核心利益相关者发展整个网络。

竞争企业:与网络中企业拥有相同的业务范围,与中心生态城中企业相互竞争,直接影响利益的分配,对整个网络经济效益影响较大;

质检部门:对中心生态城中利益主体进行监督和检查,影响着网络的环境效益;

大学:为网络提供人才输出,同时企业为大学提供实习或实践的机会,但本文研究没有涉及人才的隐形利益。

③边缘利益相关者:补充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蛰伏利益相关者所在网络中的空缺,对网络发展的作用不是很明显。

周边居民:维系着周边环境,从生态城中获得经济利益和就业机会,为中心网络创造文化、就业和消费隐形利益,但对网络利益影响较小。

(2)内部环境中的利益相关者

基于生态工业园的主体间利益分配和竞合关系影响,建立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通过三种模式分析内部环境中利益相关者关系并界定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如下:

①小循环”模式——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分析各利益主体类型和具备影响网络的优劣势,是整个网络的基本单位,代表每个利益相关者。

②中循环”模式——生态产业链模式,其关系如图3中的小循环。依据生态工业园中某个产业的生态产业链,以由两个核心企业和两个补链企业组成的循环链为研究对象,依据利益分配原则对利益相关者重要性进行分析界定。核心企业对中循环”的运作起重要作用,界定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补链企业是对循环产业链的补充,对产业链的发展起比较重要的作用,界定为蛰伏利益相关者。

③大循环”模式——生态工业园模式,即图3中核心企业和废物回收企业组成的循环,依据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和竞合关系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核心企业和废物回收企业构成了生态工业园的基本架构,其发展对整个生态工业园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故界定为核心利益相关者。

其中,核心企业和废物回收企业影响着网络内部的经济、环境利益,起主导作用,故将其界定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而其中的补链企业对EISN内部利益的影响较大,将其界定为蛰伏利益相关者。

3相关案例分析

生态工业园主要有两种模式:自主共生型生态工业园和产业共生型生态工业园。自主共生型生态工业园以丹麦卡伦堡模式为代表,体现了单个产业的生态循环;产业共生型生态工业园以日本北九州模式为代表,体现了多个产业的生态循环。本文以卡伦堡和北九州生态园为例具体分析不同模式下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并界定其利益相关者的类型。其中卡伦堡生态园和北九州生态园发展较为成熟,园区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相对稳定,所以卡伦堡生态园的单个产业网络利益相关者关系和北九州生态园的多个产业网络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分析可为我国生态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依据,分析园区中各利益相关者并为其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合理的发展策略。

3.1卡伦堡模式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中各利益相关者形成的EISN如图4所示。对EISN中各成员的利益驱动因素和与之对应的责任分析得出:电厂利用炼油厂的冷却水和剩余燃气发电,其废弃物被炼油厂、石膏板厂、养鱼场、制药厂和水泥厂利用,形成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它是EISN的核心企业,即核心利益相关者。电厂和其他成员均是通过相互间的资源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和废物的处置成本,从而实现成员利润的提高。在该EISN中,电厂为网络中其他成员提供电力,同时其废弃物作为炼油厂、石膏板厂、养鱼场、制药厂和水泥厂的原材料,其他利益相关者为电厂提供原料的同时,依据电厂提供的原料发展本身的经济以实现整个网络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3.2北九州模式

根据日本北九州生态园建立北九州模式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见图5),该网络不是局限于卡伦堡生态园的单个产业循环网络,而是多个产业循环构成的共生网络。

图5展示了家电产业、汽车产业、办公设备产业及塑料产业间的生态循环,其中的废弃物被重新利用,而电力部门也通过利用废弃资源来为整个生态园提供电力。其中,不同产业通过这些共有的材料形成竞合关系,形成了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其中的利益驱动因素是低廉的原料成本和废物处理成本、环境责任及整个网络的发展战略要求。如汽车公司不但要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还得同荧光灯公司、其他电器设备公司、ELV、废塑料回收企业及电力公司保持足够的合作关系,共同使整个网络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优。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驱动因素是环境责任、持续发展、战略同盟和社会利益。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要明确本企业的重要性和为使整个共生网络稳定、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点不同,以上两个模型都没有加入政府、银行和供给企业等外部因素。依据上述分析可知,EISN内部环境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和电力部门;蛰伏利益相关者包括产业链中的补链企业。由于市场政策不同导致利益分配不同,结合我国的市场政策,将电力部门作为外部环境中的利益相关者,在内部环境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基础上,分析以政府、银行、供给企业、竞争企业、质检部门和周边居民组成的外部环境的利益相关者,综合研究EISN中的利益相关者。

4EISN利益相关者关系和利益协调策略

由卡伦堡单产业网络模式和北九州多产业网络模式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可以得出:EISN追求的是环境效益最大化,而网络内部主体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依据利益相关者间的竞合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分析我国生态园中EISN,利用Pajek软件,形成EISN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见图6)。

影响内部网络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素主要是竞合关系,例如:核心企业之间、核心企业和补链企业之间都存在因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利益而形成的竞合关系。核心企业在网络中起重要作用,不仅与中心网络中利益相关者存在利益关系,还与外部支撑网络中利益相关者存在利益关系,对整个网络的支撑起着关键作用,其环境效益决定着整个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的环境效益。而补链企业作为一个弥补,使得网络中原料分配和利益分配趋于合理。废物回收企业充当了分解者的角色,处理整个网络循环废弃物,是环境效益的重要作用者。

外部支撑网络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由各利益相关者追求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形成。其中政府的利益驱动因素是整个网络稳定、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水电总局的利益驱动因素是低廉的原料成本、较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外部的竞争企业和供给企业对于网络至关重要,保证了整个网络合理竞合和原料及时供给。质检部门追求整个网络的环境效益最优,大学和银行保证了中心网络中利益相关者的人力和资金供给,周边居民的驱动因素则是隐形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

在保证整个网络环境、社会和经济利益最优的同时,使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达到最大,再结合EISN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图,根据其利益驱动因素得出分析其重要性和维系整个网络稳定所应采取的利益协调策略。驱动因素和利益协调策略分析如表2所示。

5结论

本文通过对EISN的结构及其运作机理分析,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生态工业园中EISN的利益相关者关系模型,并对卡伦堡和北九州两个典型生态工业园的EISN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和关系分析。维持生态工业园可持续运行和发展,需协调EISN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并要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在EISN中的位置和作用。本文对EISN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研究结果对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与可持续运行和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价值。随着生态工业园建设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各种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生态工业园中EISN的结构与关系将不断变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和各自的作用将相应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缪小青.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系统稳定性研究.广州:暨南大学,2010.

朱睿.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研究.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

胡军,张萌.工业共生网络形成的超边际分析.学术交流,2008(5):96-99.

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

王兆华.循环经济:区域产业共生网络—生态产业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3-45.

袁增伟,毕军.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形成机理及其系统解析框架.生态学报,2007,27(8):3182-3188.

袁增伟.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网络优化调控研究.南京:南京大学,2004.

宋雨萌,石磊.工业共生网络的复杂性度量及案例分析.清华大学学报,2008,48(9):61-64.

杨瑞龙,周业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中国工业经济,1998(1):38-45.

李维安,李建标.利益相关者治理与中国上市公司的企业信用.经济学,2004,3(2):415-426.

王永明,李继红.国外社会治理主体关系模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美中公共管理,2007,4(2):78-81.

Freeman.StrategyManagement:AStakeholderApproach.Boston:Pitman,1984.

FrederickWC.BusinessandSociety,CorporateStrategy,PublicPolicy,Ethics.McGraw-Hillbook,1988.

CharkhamJ.KeepingGoodCompany:AStudyofCorporateGovernanceinFiveCountries.Oxford:ClaredonPress,1994.

ClarksonM.DefiningEvaluatingandManaging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TheStakeholderManagementModel.Researchin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andPolicy,1991(1):331-358.

ClarksonM.ARiskBasedModelofStakeholderTheory:ProceedingoftheSecondTorontoConferenceonStakeholderTheory.Centrefor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andEthics,1994(1):92-117.

WheelerD.StakeholderConsultationProcessforaNewRenewableEnergyStrategyforNovaScotia.FinalReporttotheGovernmentofNovaScotia,2009.116-263.

经济学行业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绩效SSP范式计划经济

从可持续发展观到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每一次观念更新中,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随着务实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环境保护越来越看重其效果,即环境保护绩效的衡量。

本文所提倡的SSP分析范式与以往的环境保护绩效研究工具对于环境保护绩效的衡量有很显著的差异。以往的环境保护绩效研究方法主要是一种事后检查方法,即事后控制。虽然这种方法对于绩效的比较具有很明显的效果,但是对于环境保护绩效的重新设定却是无能为力的。一种好的环境保护绩效衡量方法应是能够“预防的”、并且能够通过事中控制而导向较好的绩效的。基于此,本文认为SSP范式是一种优于以往环境保护绩效研究的分析工具。因为SSP范式考察了从环境保护结构的构成状态到其绩效的整个过程,因而可以通过适时改变其中的要素状态从而使其绩效向人们期望的方向进行。

一范式的选择

SSP分析范式是美国经济学家A.爱伦o斯密德建立的用来研究制度与绩效之间关系的通用范式。[1]斯密德运用SSP分析范式主要研究“当利益发生冲突要实现共享的目标时,财产规则怎样构建人类的关系并且影响人民的决策参与?结果会怎样影响经济绩效?”[2],即运用SSP范式揭示经济制度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择斯密德的SSP分析范式,原因还在于:①斯密德在运用SSP范式分析制度结构和绩效的关系时,对SSP的指代如物品特性的非相容性使用、规模经济、排他性等等、个人的特性如偏好、价值观、知识、信息处理等等与环境保护中的环境物品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拥挤性等性质特征以及环境保护中个人的偏好、价值观、知识、信息处理等是一致的,这也是本文借用斯密德SSP分析范式的最重要的原因;②SSP分析范式从分析事物原初状态开始,到最终绩效的考察,是一条逻辑链的完整展开。一个完整的从理论上的考察应该包括对环境治理从起始到结果的考察,因此SSP分析范式是满足本文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理想的工具;③斯密德的SSP分析范式对于构建新的环境保护结构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这是本文借用SSP范式的又一个原因。

在本文的SSP分析范式中,状态是各方基于各自所拥有的特定权利(力)而形成的,结构是公共选择的,而绩效是由结构最终决定的,即“状态是固有的,结构是选择的”[3]。因而在本文中,分析的逻辑路线是这样确定的:权利(力)状态行为结构绩效。

下面本文将把SSP范式运用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结构绩效的分析。

二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结构绩效的分析

1.一体化的国家社会关系

这一时期是国家-社会关系一体化的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社会关系层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国家控制体系。国家作为完全的“理性人”,“全部社会资源都控制在国家乃至中央政府手中,国家通过一系列制度性手段,将所控制的社会资源分配至个人,从而形成个人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个人的社会地位。”[4]国家主要用“身份制”、“单位制”和“行政制”等制度体系进行控制。在当时的中国,它们既是“国家集中和动员社会资源、协调社会活动的社会组织制度,同时又是分配地位的社会分层制度。”[5]因此,在这个时期,国家、社会和市场已经一体化了,已经“泛政治化”了,一切个人和组织都被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

2.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结构分析

(1)选择主体的状态及其分析

环境保护结构是由其结构要素主体选择的。这些要素主体一般来说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但在不同的时期,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其主体会有所不同。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集中了几乎所有权力(利)。国家关注的中心是如何进行工业化(主要是重工业的建设),以摆脱当时的内外困境。同时由于我国的工业发展起步晚,环境问题不明显,还没有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决策主要依靠政府的“红头文件”,人治色彩浓重。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其性质是完全国有的,是国家直接经营的。产、供、销完全由国家统一调配,企业没有自身的利益,它的作用只是一个加工场所,同时,企业必须负责本企业职工的生、养、死、葬,即“企业办社会”。企业的排污权利是国家无偿给与的,企业污染环境是国家默许的。因此,企业污染之于环境,犹如垃圾之于公共垃圾筒,污染的处理由国家统一集中处理,处理的资金从财政划拨,财政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这些污染企业所创造的被国家提取的利润。“身份制”和“行政制”下的企业,其利益点在于从国家手里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的行政级别和身份。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居民与企业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他们的福利和社会地位完全依赖于本单位,因此本单位效益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福利水平和社会地位,因为一切企业都实行纵向的行政制,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因而,单位的职工对环境的态度是很冷漠的,环境意识很淡薄。除非大规模的或显著的污染事件发生,严重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否则环境问题无法引起关注。

一体化的国家-社会格局,从客观的制度安排到主观的意识形态都不允许有异己的力量存在。因而,在这一时期,没有出现相对于政府的非政府组织,除了政府机关外,在表达环境保护利益方面,居民可以诉诸的组织主要是工青妇等具有较多政府色彩的组织,而这一类组织在现实中一般纳入政府组织。因此,这个时期的一切生活体现为“政府依赖”,环境保护自然也就具有“政府依赖症”。

(2)环境保护结构评价

因此,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的结构是单一的,即完全由政府承担起了环境保护的责任,是单一的政府管制结构(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时期政府的环境保护行为不属于政府管制,因为政府管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社会的干预,而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政府控制)。由于这一时期,政府对环境的管制只是零星的、局部的、不成系统的,因而这种管制是非制度化的,形成的环境管制结构也可以被看作“残补式(residualmodel)”[6]的环境管制结构。曲格平就写道:“创业之初,环境保护工作就像救火队一样,哪里有灾情,就去哪里扑救。”[7]

不管形成的环境保护结构本身是优或者劣,它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作用,就会导向一定的绩效。环境保护结构决定了其绩效。

三环境保护结构绩效的衡量

1.绩效衡量标准的选择

环境管制结构的绩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保护结构选择过程中的成本因素,即成本要素会影响环境保护结构的净效益;另一个是环境保护的目标因素,即由环境保护结构决定的环境保护目标的符合程度。环境保护结构选择过程中的成本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成本、机会主义成本、决策风险成本和监督成本。环境保护的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标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符合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合法性原则、合利性原则以及合道德性原则。成本因素是环境保护结构的横向度量,三大原则是环境保护结构的纵向度量,这一横一纵构成了环境保护绩效的全面考察。

2.衡量标准的要素变量分析

(1)横向成本分析

横向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机会主义成本、决策风险成本和监督成本。下面将分述之:

信息成本包括两部分:获取环境问题的信息成本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信息成本。由于这一时期实行纵向的行政制,科层制的繁多与官僚习气的存在必然带来传递信息成本的高昂,信息很容易扭曲、失真,因此,当决策层需要确证污染情况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由于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前由于我国工业化基础很薄弱,加上我国对外交往的简单,在这方面积累的知识并不多,因而要获取较为科学的环境保护知识的成本较大。

机会主义成本指的是各方由于自身偏好所引起的社会成本损失福利的降低,它通常指“人们一种狡诈的自私自利的行为倾向”。[8]这种机会主义主要表现在委托人与人之间。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委托关系两类,一类是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之间的委托;一类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委托。在前者,下级往往可能传递有利于己却对环境治理不利的信息,从而求得自身的升迁;在后者,企业往往夸大本单位的治污困难,要求政府划拨更多地资源,从而提高本单位的福利和社会地位。这两者都会造成环境福利的降低,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降低。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这两种机会主义行为在计划经济时代显得尤为明显。

决策风险成本指由于政府实际上的有限理性,以及决策机制的不完善而可能导致的决策失败,从而导致环境治理的效果不明显甚至环境的恶化。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都是层级分明的,由鲜明的行政级别,在很多地方都是“一把手”说了算,这极有可能导致“一言堂”、“拍脑袋”式的决策模式。个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或者说政府的理性是有限的,在缺少环境治理的相关利益群体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政府的决策正确或在大多数时候正确,决策失误是相当严重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决策成本是环境福利损失的重要原因。

监督成本包括政府对企业的监督以及个人、非正式群体对企业和政府的监督成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的剩余索取权,因而政府对企业的监督较为轻松,监督成本较低。同时,由于所有的个人都被横向的单位制和纵向的行政制所定位,同时,“民”与“官”界限的明晰和传统“官民”思想的影响,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很少,因此,这一时期,监督成本较低。

从这几个变量所分析的情况来看,除监督成本较小外,信息成本、机会主义成本和决策成本都相当高。

(2)可持续发展目标分析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三个衡量原则是合法性原则、合利性原则以及合道德性原则。合法性就是看这个结构是否具有政治的、法律的和社会的合法性;合利性就是看这个结构是否既能满足生产者(市场)和消费者(社会)的利益又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利益;合道德性就是看在这个结构之下,环境保护是否体现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以及满足后代的需要的要求。

首先是合法性原则,包括政治合法性、法律合法性和社会合法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主要依靠政府的命令、行政规章等“红头文件”,因而,这一时期,环境保护主要是通过政治程序得到解决。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建设比较薄弱,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人治”色彩较浓;一方面由于环境破坏后果还不明显。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环境治理结构是政府的单一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所以,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合法性较弱。

其次是合利性原则。这一时期由于企业生产者、居民消费者被身份制、单位制和行政制捆绑在一起,他们具有利益的共生性,企业为自身向国家争取更多地资源,会增加居民和消费者的福利,加上这一时期环境污染还不是很突出,从总体效用上来说,合利性较强。

再次是合道德性原则。虽然这种环境保护结构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得到了现实的好处,但潜伏着很大的环境危险,它是以牺牲长远利益和后代人(后代人由于其“不在场”的原因,他们的环境福利交由当代人来决定)的利益为代价的。因此,这一时期环境保护结构的合道德性较弱。

结合横向的成本因素和纵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素,残补型环境保护结构绩效表示如下:

四结语

SSP范式是环境保护结构绩效的分析一个好方法,它的运用将使得对环境保护绩效的分析进一步得到完善。通过借助SSP范式分析,可见这一时期环境保护的单一政府管制结构绩效,基于横向的成本因素和纵向的可持续发展强度来考察,是相当低的,其绩效亟需提高。在中国的环境保护过程中,政府一直处于支配地位,在环境意识的普及、环境保护投资、环保产品的提供等一些市场和社会能够做得更好的领域,政府也处于垄断地位。这可以通过进一步改进环境保护的结构来提高,可以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改变结构中的相关变量来优化其结构,提高其绩效。

政府应该进一步审视自身的职能和角色定位,加强其向服务职能的转变,消除市场进入环境保护的障碍,为市场组织、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提供更为畅通的参与机制。

【参考文献】

(一)参考著作

1.林闽钢、常佳伟著:《跨世纪的环境发展》,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曲格平著:《梦想与期待:中国环境保护的过去与未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二)参考论文

4.蔡守秋:“论环境保护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管理》,1997年第3、4期。

5.杜万平:“环境行政管理:集中抑或分散”,《中国人口o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1期。

6.吕杰:“中国环境外交与国内环境保护”,《中国人口o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5期。

7.孙萍、:“论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

8.王培英:“居民生活视角谈太湖环境保护与治理--太湖与琵琶湖的比较分析”,《湖泊科学》,2002年第1期。

9.王万茂、明:“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环境保护行为和职能”,《中国人口o资源与环境》,1994年第5期。

10.王宗廷:“环境侵权的公益诉讼研究”,《中国人口o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5期。

11.夏光:“环境权益及其市场化制度”,《中国环境科学》,1994年第5期。

12.夏光:“论环境治道变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1期。

13.肖巍、钱箭星:“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行为”,《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4.许庆明:“试析环境问题上的管制失灵”,《管理世界》,2001年第5期。

15.杨瑞龙:“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16.袁少军,范山鹰:“政府行为中环境工作弱化的原因分析”,《中国环境管理》,1997年第5期。

17.张坤民:“中国的环境政策”,《世界环境》,1994年第1期。

18.光:“论制度均衡与制度变革”,《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经济学行业环境分析范文篇5

关键词:经济增长率;SBM模型;能源约束;环境约束;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4.1;X8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3-5938-04

目前,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是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主要是因为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了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为了应对这种状况,中国政府做出了“到2022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和“到2022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两项承诺[1]。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索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成为关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的跨越。但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较低。经济发展带来了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步增长的局面,2008年河南省能源消耗占总消耗量的6.59%,原煤消耗占总消耗量的8%,单位GDP能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拉闸限电”、“油荒”等现象频繁出现,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01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希望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同时,为全国同类地区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河南省经济转型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通过探讨能源、环境双重约束下的河南省经济增长效率,全面评估其经济增长质量,认清目前的形势,对最终实现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被用来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效率的重要指标,因为全要素生产率更能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整体状况。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如易纲等[2]、颜鹏飞等[3]、何枫等[4],这些研究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2-5],但其存在最大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能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特别是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现有的对能源、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采取两类方法:一是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证明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倒“U”关系[6,7]。二是采用DEA方法,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效率的测算中。王兵等[8]采用ML生产率指数,测算了APEC中17个国家和地区包含二氧化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李静[9]采用SBM模型,以“三废”作为坏产出,测算了1990-2006年间各省的效率水平;朱承亮等[10]采用SFA模型对1998-2008年间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涂正革等[11]通过SBM模型,在考虑能源和环境因素的前提下,对中国工业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经济增长效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没有将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同时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之内。有的学者虽然对中国经济增长效率进行了测算,但忽略了环境问题;有些学者虽然考虑了环境问题,却未能考虑能源消耗的制约。二是在研究层面上集中于宏观角度,主要分析了中国各省的经济增长效率,而从微观层面分析省级区域内各市经济增长效率的很少,无法根据各省内部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试图针对以上缺陷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拓展:一是将能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同一框架下,克服传统DEA方法,采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克服了径向的缺点,测量的效率值包含了决策单元的松弛量的大小,这使得效率值在方法论上更加科学。二是将研究的层面具体到河南省,提出的建议更加符合实际,这对于河南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推进经济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1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

本文的研究主要将能源和环境纳入测量河南省经济增长效率的框架中,既考虑好产出,又考虑坏产出,这就需要使用多投入和多产出模型,而传统的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测量的结果并不十分科学,该方法是由Farrell[12]最早提出,后来由Charnes等[13]加以扩展,得到基本的CCR模型,用来评价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传统的DEA模型在评价决策单元的效率时,都是希望投入越小越好,产出越大越好。但是坏产出都是希望越小越好。因此,传统的CCR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该模型是径向的,所以在处理效率过程中会造成投入要素的拥挤或松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one[14]提出了基于松弛测量的SBM模型,该方法的优点是将松弛变量纳入目标函数中,避免了径向和角度选择差异所造成的偏误。本文拟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更准确地测算出能源、环境双重约束下的河南省经济增长效率。假设有n个决策单位,m种投入,s种产出,其中有s1种好产出和s2种坏产出,其模型可以表示为式(1)。

1.2数据来源与处理

鉴于数据的可获性,本文剔除了济源市,将其余17个地市作为生产单位,选取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对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增长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将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纳入一个统一框架,确定的投入产出指标如下。

投入指标主要包括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能源投入。资本投入,选取年均资本存量作为指标,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资本存量[15]。各地市历年的资本存量全部按照2000年的可比价格进行了折算,单位为亿元。劳动投入,以各地市年末就业人数进行度量,单位为万人。能源投入,以各地市的能源消耗量为基础数据,折算为标准煤计算,单位为万吨标准煤。

产出指标包括合意产出和非合意产出。合意产出,以2000年不变价表示各地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单位为亿元。非合意产出,是指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国内外现有研究尚未有统一标准,本文采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指标。由于各地市没有直接公布二氧化碳排放量,本文用各地市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一次能源的消耗量与相应排放系数的乘积和来估算[16],单位为万吨。本文采用的所有基础数据来自历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各地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

2实证结果及分析

2.1河南省经济增长效率变化及差异性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本文采用MAXDEA5.2软件,测算了河南省2001-2010年的经济增长效率,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考察期内,河南省经济增长效率均值为0.509,整体效率水平偏低,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三者协调方面来看,河南省经济增长效率并不理想,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效率损失,未能达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水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河南省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要素的依赖程度,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从各地市来看,能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漯河市一直处于生产最前沿,排在其后的分别是开封、周口、驻马店和许昌市。通过观察数据可以发现,经济增长效率较高地市的支柱产业都不是资源密集型的第二产业,而是以农业、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因此,产业结构因素可能是这些地市实现高能效的主要原因。经济增长效率较低的分别是南阳、焦作、安阳、三门峡市。这些地市重工业比重偏高,如焦作的煤炭工业、安阳的钢铁工业,导致能源消耗较多,环境污染较严重,从而降低了经济增长效率。总的来讲,效率较高的地市基本上是正面产出较大而负面产出较小。其余地市都是处于非有效前沿,主要的原因并不是这些地市的产出不够有效,而是负面产出过多导致的。

2.2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环境的协调性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能源、环境和经济增长效率的协调性,本文按照涂正革[17]的方法来判断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状况,对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各地市经济增长效率加以分类,设定以下标准:SBM效率值在(0.8,1.0]之间,则认为该地市为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地区;SBM效率值在(0.6,0.8]为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较协调发展地区;SBM效率值在(0.5,0.6]为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不协调发展地区;SBM效率值低于0.5为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极不协调发展地区。根据上述标准,将河南省17个地市进行分类,结果如表2。

表2数据表明,2001-2010年间,漯河、开封、周口、驻马店、许昌等5个市相对而言,用最少的投入得到了最大的产出,并带来了最少的环境污染,属于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协调地区。在其余地市中,除洛阳、平顶山以外,有超过一半的地市SBM效率值较低,属于不协调或极不协调地区,说明了这些地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表现较差,需要进一步改进。

为了更加清楚和直观地了解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协调的动态变化,将考察期分为2001-2005年和2006-2010年两个时间段。表3给出了不同阶段各地市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协调程度的比较结果。除了漯河市始终位于生产前沿面上以外,排名上升的地市还包括周口和濮阳市,其中周口市成功地从前一时期的较协调地区变为协调地区,濮阳市则从极不协调地区上升为较协调地区。与此相对应,另一方面,开封、许昌和驻马店3个地市动态变化相似,均从协调地区转变为较协调地区。而郑州、信阳和洛阳3个地市的协调程度也均出现了下降,尤其是郑州市,2001-2005年处于协调地区,但是自2005年后协调状况持续恶化,即由协调地区恶化为极不协调地区。从上述分析的结果来看,无论是从静态还是从动态角度,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占GDP较高的地市一般都处于经济发展和环境关系的失衡状态,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两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析,很有可能忽略了各地市的最新动态状况。因此,尽管考察期内各地市的经济增长效率相互间有所变动,但随着各地市产业结构的优化、环境保护等措施的实施,整体上能源环境约束下的河南省经济增长效率呈现出收敛的特征。

3结论与启示

针对现有研究经济增长效率的文献中没有将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同时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之内的缺陷,本文将能源和环境纳入同一框架下,采用SBM模型科学地评价了河南省17个地市2001-2010年间经济增长效率,并对经济增长与能源、环境协调性的差异和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整体上,河南省经济增长效率均值为0.509,效率较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存在区域差异。在本文的研究框架下,仅有经济增长并不能保证生产的充分有效性,负面产出的降低也对效率值有重要的影响,这导致漯河市有效,而郑州市、洛阳市和新乡市却不是有效率的。

2)区域间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协调性差别显著。2001-2010年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不协调发展地区均属于GDP中工业比重过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因此,这些地市不能盲目地追求规模大、见效快的工业项目,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利用有利机遇达到产业升级,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河南省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之路,必须协调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政府要加大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推动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产权结构改革,引导各地区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和经济政策,重视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环境代价,改变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政绩考核机制,加大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提高环境污染治理强度。总之,要实现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重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才能有利于实现能源消耗、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陆琦.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能源挑战[N].科技日报,2009-05-27(3).

[2]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13-20.

[3]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55-63.

[4]何枫,陈荣.经济开放度对中国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跨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3):18-24.

[5]王志刚,龚六堂,陈玉宇.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1978-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2):55-66.

[6]彭水军,包群.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J].中国工业经济,2005(5):15-23.

[7]付淼.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态、拐点和影响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1):40-56.

[8]王兵,吴延瑞,颜鹏飞.环境管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5):19-32.

[9]李静.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区效率差异研究:1990-2006[J].财贸研究,2009(1):13-17.

[10]朱承亮,岳宏志,师萍.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5):3-20,93.

[11]涂正革,刘磊珂.考虑能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工业效率评价[J].经济评论,2011(2):55-65.

[12]FARRELLMJ.TheMeasurementofProductivityEfficiency[J].JournaloftheRoyalStatisticalSociety,1957,120,253-282.

[13]CHARNESA,COOPERWW,RHODESE.Measuringtheefficiencyofdecisionmakingunit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1978,2:429-444.

[14]TONEK.ASlacks-basedmeasureofefficiencyindataenvelopmentanalysi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1,30:498-509.

[15]陈勇,李小平.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构造及资本深化评估:1985—2003[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0):57-68.

经济学行业环境分析范文篇6

关键词:宏观经济因素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影响

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财务困境风险,要想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确保企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就风险影响因素作深入而具体的研究。传统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财务信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宏观经济因素这一非财务变量成为企业和相关学者重点研究的对象。在充分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实证分析,才能进一步明确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为企业的风险防范工作和安全经营提供重要保障。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

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运作均是在大的经济背景当中,必然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其财务健康程度和财务困境风险是否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就需要首先通过理论层面的假设论证和分析。

对于整体经济环境而言,如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则居民收入下降,购买力降低,企业的业绩也就相应下滑,且银行放贷难度加大,企业出现财务困境风险的概率也就越大。由此可假设整体经济环境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为负相关的关系。具体来看,以宏观经济因素中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两个主要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

首先,就贷款利率来看,如贷款利率越高,企业在相当的市场基础和条件下,其借贷成本也就同步上升,债务负担也就更加厚重。在出现经营不善情况时,无法进行及时的资金偿还,财务困境也就同步来临。基于此推断,可假设出贷款利率和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之间存在关联性,且应为正相关;其次,如GDP增长越快,则市场经济繁荣,人们的购买力上升,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均保持较高水平,收益较大,资金的流动性也就更强,财务困境风险发生率越低。由此可假设,GDP增长率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呈负相关。基于此理论分析和研究可得出,实际GDP增长率和贷款利率两个主要的宏观经济因素均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产生巨大影响。

二、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确保相关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应在完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综合判断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影响。

选取我国非ST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实证研究样本,将该公司前一年的年报数据作为数据分析对象,并选取该公司的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作为预警指标。财务变量包括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成长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比率,非财务变量则为消费者物价指数、GDP增长率和M1年度增长率、加权平均一年其贷款利率。综合面板数据,以面板Logit模型作为分析和计算模型。经过模型估计结算,最终得出了非财务变量中的实际GDP增长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

就非财务变量中实际GDP增长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而言,二者是宏观经济因素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一年期贷款利率在研究中的参数估计值为正,置信水平为5%时十分明显,由此得出一年期贷款利率和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存在相关性,且相互关系为正相关。在研究当中,实际GDP增长率参数估计值结果显示为负,同时其置信水平在1%时十分明显,则其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为负相关的关系。综合可知,宏观经济因素中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对于企业的财务困境风险有着显著的影响。

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可总结出,宏观经济因素对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影响显著,且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

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有效策略

(一)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

关注贷款利率变化情况,当利率提高,则相关贷款业务应进行适当延缓,从其它途径实现资金的筹措。关注GDP增长率,如增长率较高,则在应在分析市场状况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生产和销售。同时,将宏观经济环境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

基于以上研究,为确保经营的安全性,防范财务困境带来的巨大风险,就需要在注重自身财务状况的有效管理的同时,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最为关键的一点,即建立起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基于市场调研和企业财务管理分析结果,及时发现财务状况,并针对危机因素制定及时的处理措施,尽可能避免财务困境。

(三)重点关注关键性指标

重点关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关键性指标,使得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预防工作上能够把握重点,最大限度地避免关键指标造成的财务困境风险。如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在此基础上,做好企业信用管理和资金回收利用,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

四、结束语

在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之后,可知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有着巨大影响,且主要体现在贷款利率和GDP增长率上。为了避免企业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除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外,还应当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抓住关键性指标,才能将宏观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企业走上安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卢永艳.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05:53-58

[2]过新伟,胡晓.公司治理、宏观经济环境与财务失败预警研究――离散时间风险模型的应用[J].上海经济研究,2012,05:85-97

经济学行业环境分析范文1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65-02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前提,也是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既能为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创造条件,又为政府、工业园区和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笔者将在界定循环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对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宏观指标体系作初步探讨。

一、循环经济内涵的界定

准确界定循环经济的内涵是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目前,学术界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诸大建、苏建设、赵保安等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闭路循环系统,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的,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这一定义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侧重点进行诠释,重点放在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上面,没有突出“经济”的内容。冯之浚、王晓慧、高慧荣同样认为循环经济应遵循“3R”的原则,但他们将“经济”与“环境”两大体系共同纳入含义之中,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这一定义完善了循环经济的闭环式反馈流程,突出了该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的有益影响。

杨文进基本上是从经济学视角定义循环经济的,他认为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虽然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核心内容却是“经济性”,更确切地说,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必须满足“收益大于成本”的经济性原则;否则,资源的循环利用就不可能实现。因此,他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就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

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认为,循环经济应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资源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是以高素质劳动力、低污染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等来保障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优化的,这个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可以被理解为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所涵盖的范畴相同;狭义循环经济强调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种提法实际上将是否涵盖“社会”这一体系作为区分广义循环经济与狭义循环经济内涵的差别,狭义循环经济更强调“经济”与“环境”两大体系之间的协调发展,广义循环经济则强调“经济”、“环境”、“社会”三大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任勇和雷学勤不同意循环经济的三维定位,他们认为从循环经济概念产生的历史过程和背景看,其首要目的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一方面是资源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另一方面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这决定了循环经济的二维定位,即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他们指出主张循环经济三维定位,实际上是对循环经济概念的泛化,无疑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维概念,这样便没有必要提出循环经济这一新的概念。但宋岭教授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同出一辙,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循环经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都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追求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要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彻底转变线性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笔者认为,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更多的是提出一个理念的话,循环经济则更多的是从实践角度、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我们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循环经济最直接的内容是资源的循环和节约使用,但如果从循环经济提出的背景考虑,就应该包含更多的内容:资源不足导致人与资源的矛盾,进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便是在缓解能源约束与减轻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良性持续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即实现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因此,循环经济的内涵应包含“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三方面的内容。

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人类社会与环境容量保持相对均衡,人类的生活水平与人口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循环经济的内涵即为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生态和经济规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利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生产活动中形成“资源―产品―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一定地域或领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研究的依据和标准,是反映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本运用在宏观(社会层面)、中观(生态工业园区)和微观(企业层面)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上的循环即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使工业、农业、城市、农村都达到循环。中观层面上的循环,是指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微观层面上的循环,则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本文仅以建立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目的,因此这里只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宏观层面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1.我国政府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循环经济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决策层及相关学者的关注和重视。2003年,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提出了生态省的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共22项二级指标。其中经济发展类的二级指标有人均GDP、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等;环境保护类的二级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社会进步类的二级指标由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等指标构成。这一指标体系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建立的,没有涉及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但却成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参考依据。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编制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印发至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该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分别编制的。两个层面的一级指标均分为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大类,但二级指标有所不同。宏观层面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资源产出指标包括矿产资源产出率和能源产出率;资源消耗指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资源综合利用指数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废塑料回收利用率、废橡胶回收利用率;废物排放指标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可以看出,该体系主要是以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提出的狭义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按照上文对循环经济内涵的分析,狭义循环经济理论更强调循环经济3R原则,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大类别的设置也正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但这一指标体系却没有反映出发展循环经济应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共同协调发展的目的。

2.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宏观层面上的循环,就是要建立起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循环型经济社会”,使经济社会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我国现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宏观层面上的研究多以循环经济省份和城市为研究对象。如李晓敏等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并利用云南省2000~2006年的数据对其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综合评价。朱冬元等以湖北省循环经济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指数(即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绿色发展指数(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及社会发展指数(即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三个方面构建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马江通过对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构建了成都市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评价体系以及综合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并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讨论了社会系统指标体系的结构。钱翌等在分析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要求,并结合青岛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和分级标准,并通过建立评价模型的方式对青岛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对有关“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后不难看出,尽管国家相关部门编制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但学者们在评价某一省份或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时,还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区域的特殊性重新构建起一个新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现有文献当中呈现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都有所不同,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严格依据循环经济3R原则。黄和平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常州市武进区为例,以区域循环经济综合发展作为目标层,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适合于所研究区域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确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分级标准。他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个准则层,准则层包含的这三大功能指标则分别是循环经济三大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具体体现。准则层下设指标层,再细分为分指标层,具体为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废弃物排放量、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14个指标。

第二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四个控制层面构建的。陈德全等优先选择了“减量化、资源化”两个控制性指标,并强调由此带来的环境影响程度(用“无害化”控制指标表示)。同时,考虑到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密切联系,设立了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第三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指标的设置上包括的内容更多。吴未等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减量利用、污染物的减量排放、资源的再利用以及资源环境安全五个方面对江苏省十三个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整个指标体系设了1个目标层、5个控制层和35个指标层,其中目标层锁住城市在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循环经济发展变化这一目标;在控制层中,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是参照系,同时又按照3R原则设置了资源减量利用、污染物减量排放、资源再利用三个方面的指标,还考虑了资源环境安全监督环节。

比较三种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第一种指标体系仅考虑循环经济3R原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种指标体系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因素及其与循环经济的联系,但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没有体现出来;第三种指标体系不仅突出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还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在层级的划分和指标的设置上都更加丰富,也更接近本文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

三、宏观层面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对循环经济内涵的重新界定和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如下表所示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迪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决策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处理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来解决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问题。层次分析法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并用数学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运用该分析法,首先将该评价指标体系按目标大小分为四个层次:目标层、状态层、控制层和指标层。接下来,确定每个层次的具体内容。目标层即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和水平;状态层体现评价体系构建的框架与原则,该评价体系的构建结合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综合反映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的原则,包含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三大状态层;控制层即状态层的具体体现方面,如资源系统包括资源减量投入、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减量排放三个控制层。资源减量投入反映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描述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体现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反映工业“三废”的资源化程度以及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状况,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反映。废物减量排放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最终排放量,体现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

指标层是根据控制层设立的细化指标,对控制层进行度量,具体包括22个指标。资源减量投入方面,选取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单位面积土地GDP产出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四项指标,分别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中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工业增加值的利用效率。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选取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重复利用率指标分别反映工业废水的处理程度和工业固体废物再循环再利用的程度,“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指标则集中反映了废水、废渣和废气三种废物的综合利用程度,既包含了废物的循环利用率,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废物利用的科技水平(即所带来的附加值)。废物减量排放方面选取万元工业总产值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三项指标,分别反映工业“三废”最终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经济发展方面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额、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指标分别反映整体、城镇和农村的人均经济水平,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越高,反映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力越强。社会发展方面选取城市化水平、每万人中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三项指标分别反映城乡协调度、教育及就业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方面选取城市空气质量、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环境噪音达标率四项指标,分别反映空气、绿地、水、噪音的达标程度,体现生态环境质量。

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宏观层面编制的,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判断,由于各地域之间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等的差异,也可根据各地具体的发展状况和当地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科技导报,1998(9)

2.苏建设.简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企业活力,2007(7)

3.赵保安.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物流经济,2005(5)

4.杨文进.经济学视角的循环经济内涵与实施条件.财贸研究,2009(6)

5.冯之浚.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决策与信息,2005(10)

6.王晓慧,任景莉.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经营与管理,2006(7)

7.高慧荣.循环经济的内涵.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8.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统计研究,2006(9)

9.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

10.雷学勤,袁九毅,潘峰.关于循环经济内涵与定位的探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6)

11.宋岭.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境保护,2003(9)

13.李晓敏.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教育经济研究,2008(06)

14.朱冬元,刘婧.湖北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08(22)

15.马江.成都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16.钱翌等.青岛市循环经济评价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7.黄和平.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资源科学,2006(6)

18.陈德全.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4)

19.吴未等.江苏省十三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城市规划学刊,2006(1)

20.李晓敏,官姝婧等.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区域经济,2008(03)

经济学行业环境分析范文篇8

关键词: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经营环境;方法论

Abstract:Usestheliteraturematerialandthemarketanalyticmethod,hascarriedonthediscussionandtheresearchfromthemethodologyangletothesportsindustrymarketconditionofbusinessanalysis''''sbasiccategoryandthemethod.Believedthatlookingfromthemacroscopicenvironmentandthemicroscopicenvironment,thesportsindustrymarketconditionofbusinessmainlyincludestheenvironmentwhichthepoliticalcontext,theeconomicenvironment,thelarge-scalesportseventbuilds(opportunity),thesportsconsumerenvironmentandthecompetitorenvironment5baseelements,andtothelawsandregulationsanalyticmethod,thelifestyleanalyticmethod,thefashiontrendanalyticmethod,theforecastlawandthesurveyprocedurehasmadethemainanalysis.

keyword:Sportsindustry;Marketmanagement;Conditionofbusiness;Methodology

1体育产业市场及其经营环境的涵义

1.1关于体育产业市场产业,是一个多义词,一般可泛指行业、部门、不动产业、动产业等。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是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其目的就是在某种市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行价值的最大化。市场则是指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规模与范围就越大。正如列宁所指出:“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

体育运动在全世界的普及,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各种以体育活动为主或密切围绕体育而开展的经济活动也迅速地兴盛起来,并不断地形成相应的企业、公司、俱乐部等经营实体,这些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行业就是广义上的体育产业。由这些体育产业所形成的以体育商品、劳务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实现的商品流通总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产业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市场是实现体育商品和体育劳务价值、实现体育产业积累从而最终实现体育再生产的关键。由于体育产业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它又不断从外部造成一定压力,促使体育商品、体育劳务生产者和提供者不断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体育商品生产和劳务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一原理正如经济学所言:“任何商品生产都离不开市场,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生命线。”

1.2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意义市场经营环境分析,历来是产业经营者保持强劲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产业经营者初步确定了发展目标或制定某一具体经营战略或实施市场营销时,首先必须进行市场环境分析。对于新兴的体育产业而言,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由于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受居住地、性别、年龄、地形地貌、生活习惯、经济、文化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体育产业经营者就需要准确把握不同时间、区域、人文、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剖析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体育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从而选择和制定出恰当的、行之有效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

第二,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与其他产业市场经营环境有一定的共性,在某些方面我们可以应用其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体育产业市场在经营对象、产品、服务等方面又存在着很鲜明的个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分析和研究其他产业经营环境的方法和理论照搬到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的分析和研究上,而应探究出符合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对于这样一个理论性命题,棘手的是我们到底应该“分析什么、怎样分析”,也就是说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论问题。

第三,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进行研究,无论从为体育产业经营者和相关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减少和规避体育产业经营与投资的风险,使体育产业保持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为体育产业研究者提供一个研究视角来看,无疑都有着一定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1.3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的界定一般说来,经营就是指为了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圆满完成交换过程的一系列活动。交换是指消费者根据个人的需要、享受或获得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同时支付相应费用的全部活动过程。具体到体育产业市场经营,则可以理解为能否通过对各种市场构成要素的分析,准确地把握体育市场环境,理解体育消费者的真正需要和欲求,从而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体育产品和劳务的系统工程。生产体育产品和提供劳务的企业(包括俱乐部、公司)就必须对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做出客观、准确、全面的分析和预测,这样才能有利于作出正确、合理、高效的经营战略和策略,才能在拥有稳定的体育市场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拓展空间,发展潜在的消费群体,实现企业既定目标和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把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界定为:“从事体育产品和劳务经营的企业受外部影响的总和。”其中,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给企业造成市场机会和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法律、科技等;微观环境是指组成企业基本经营系统的因素,如企业内部的供应商、中间商、顾客、竞争者等。然而,由于影响从事体育产品和劳务经营企业的外部因素有很多方面,其差异性和多变性也比较大,因此,企业为了应对这种环境就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基本的影响要素,掌握企业在体育产业市场中发展的主动权。

2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视角

在综合研究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诸要素以及体育产业市场自身特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应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大型体育赛事营造的环境、体育消费者环境和竞争者环境5个基本角度进行。

2.1政治环境分析政治环境指分析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的外部政治形势和状况

给市场经营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影响。其中包括两个层面内容:一是国内体育政治环境分析,如了解和剖析党和政府的各项体育方针、路线、法规、条例以及政策的制定和调整等对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的影响和深层含义。如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等。二是国际政治环境分析,主要指了解和研究国际上各国经营、管理和发展体育产业的具体做法和限制,尤其是对进口、外汇、劳工、电视转播、合同以及政治冲突的影响等的分析。如美国制定《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等反垄断法对职业俱乐部地点、数量、运动员流动与分配、门票分配、电视转播、运动员工资等方面做的限制和约束等等。对于刚刚加入WTO的中国来说,分析和研究国外各国在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中的政治和法规环境,借鉴其先进的发展经验和做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尤显重要和迫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特别是那些没有上市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由于其运行主要靠各级政府中的体育行政部门管理,有特殊的发展环境,并不遵循市场法则来发展,因此,它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相对地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垄断性。所以,在分析和研究这些国家职业体育俱乐部时,首先要明晰其政治环境,然后再分析其经营环境的基本要素。

政治环境分析,一般说来主要围绕这些因素展开:(1)目前有哪些体育产业方面的法规?这些法规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体育产业市场需求和供给有什么样的影响?(2)体育产业经营公司(企业)希望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进行经营活动,存在着什么政治风险,有哪些具体限制?又有哪些具体的优惠条件?(3)本公司(企业)所从事的体育经营活动与该国家或地区有什么样的政治联系或关系?主要障碍在什么地方?对于这些问题,一般适合采取法规分析法并配合一定的环境监测和民意测验。

2.2大型体育赛事营造的环境(机会)分析大型体育赛事是指参与率较高、影响程度较大的体育竞赛活动。这里我们把它所营造的环境看成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机会和影响要素。由于这种赛事具有展示和宣传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是体育产业市场环境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影响因素,也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部分。因而,分析和研究大型体育赛事带来的机会对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一般而言,大型体育赛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如奥运会从前期准备、申办、筹备到正式比赛,一般要经历8~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1964年,日本通过举办东京奥运会使竞技体育跃上了新的台阶,同时社会经济也得以腾飞;资料显示,1988年,韩国通过举办汉城奥运会获得了35亿美元的盈利,并且实现了“政治开拓,体育振兴、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据国定统计局预测,北京投资2800亿元人民币在2002年到2008年期间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0.3~0.4个百分点,提供200多万个就业岗位,而且在举办奥运会之后还将有长期的积极影响,拉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2)产业前后关联性强。重大体育赛事可以带动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如2002年日韩世界杯足球赛,为两国带来了近60万个就业机会,游客超过百万,总收益达数百亿美元。我国男子足球队首次参加世界杯足球比赛世人瞩目,由此带来出境观看比赛的人数显著增加,为体育旅游业带来了较大的收益和商机。(3)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如我国申奥成功,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对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世界上也产生强烈的良好影响。大型体育赛事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和所营造的环境是其他活动难以做到的,以赛事为契机,抓住大型体育赛事积极推广和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认真分析和研究企业具体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是体育企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针对大型体育赛事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法、预测法和资料分析法。

2.3经济环境分析经济环境是指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企业的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其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它们的经营活动。

众所周知,购买能力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着企业市场规模的大小,而购买力又受经济发展阶段、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支出模式和消费结构以及消费者储蓄和信贷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经济因素对体育企业或公司的市场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消费水平连年攀升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GDP已经超过万亿美元,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并积极地向富裕型小康社会迈进。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将进行大的调整,即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其中,尤以第三产业上升最快、增长幅度也最大,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必将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预测21世纪中国体育产业也必将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快速增长期。

因此,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企业就需要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及其各要素进行认真、客观、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减少和避免盲目投入所带来的风险。经济环境分析,一般采用经济调查、预测和统计法,统计法包括定性统计和定量统计。

2.4体育消费者环境分析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是体育产业经营的最终对象,因此需要仔细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和应对策略。

一般说来,体育产品或体育劳务市场可分为体育用品市场(各种体育器材、设施、服装、鞋帽等用品)、体育健身市场、体育信息咨询市场(提供国内外体育书籍、报纸、期刊、情报、信息、音像、文件等信息服务)、体育人力资源市场(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的流动、培训等)、休闲体育市场(户外运动、体育竞赛观看、体育旅游等)、竞赛表演市场(运作和经营各种体育比赛、表演等)、体育无形资产市场等7类。体育商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商品的特点,它不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必需品,而是为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奢侈品”。提高生活质量是每个人的愿望,这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但是人们对体育产品的需求是“非渴求”性的,因此最终能否形成购买行为,还取决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从客观方面看,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社会因素(参照群体、家庭、社会角色与地位)、个人因素(年龄与人生阶段、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与自我观念)及心理因素(动机、感觉、学习、信念与态度)的影响尤为深刻;从主观方面看,消费者的体育休闲娱乐观念、意识、知识和兴趣爱好更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从我国来看,资料显示,我国居民体育意识较为薄弱,体育知识水平较低,再加上刚从温饱迈进小康,经济水平还不高,闲暇时间也不多,这就使“花钱去参加体育休闲娱乐”的新观念不能马上付诸于实际行动,但是,由于竞技运动特有的影响力和观赏性以及其他功能的作用,我国居民参与和关注高水平体育赛事的热情很高,也舍得花钱。因此,开发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可以考虑以体育竞赛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其影响引导居民建立体育消费意识、培养人们的体育消费习惯。

体育消费者市场,一般宜采取生活方式分析法和流行趋势分析法。生活方式分析法就是指对居民日常中的生活行为、特征进行剖析和研究,从而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偏好。流行趋势分析法是指对当前社会中受多数人喜爱的、有代表该阶段发展方向的事物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出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的链接点。

总之,体育产业经营者在分析研究产品和服务市场时,应充分、详细地收集上述影响消费者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并结合本企业的现状,客观、科学地分析各种显在的和潜在的消费群体,采取有效的执行策略和发展战略,尽可能规避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

2.5竞争者环境分析从消费角度看,分析体育产业市场中企业所面对的竞争者,主要是解决体育产业市场中同类经营者的市场密度、产品差异和进入难度以及影响程度4个方面的问题。

体育产业市场的密度是指同一类体育产业经营中卖主的数目。市场学认为,在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时,这种数目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产业市场份额的大小和竞争激烈程度。因此,体育产业经营者要对当前该市场中同一类经营者进行详细分析,甚至花费一定人力、财力进行调查,摸清市场中竞争者的现状,采取合理有效的市场策略。如美国职业篮球市场1960年、1967年相继出现的美国篮球联盟(ABL)和美国篮球协会(ABA),都因美国职业篮球市场密度过高、在争夺观众和球员等方面处于劣势,失去与全美职业篮球联盟(NBA)竞争的优势而纷纷解体。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全美职业篮球联盟(NBA)在充分考虑了市场密度的情况下,目前仅保留了27支球队,从而使竞争者处于市场密度相对合理的发展环境之中。

体育产品差异是指不同企业生产和提供体育服务的差异程度。由于体育产品和服务存在差异,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各有特色、相互区别,从而使体育产业市场竞争加剧。如耐克公司生产运动服、运动鞋等用品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在质量、市场定位、技术以及市场开发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竞争优势;而锐步公司在生产同类产品时,不但充分注意到了这一差异性竞争优势,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开拓了符合青少年以及女性消费心理的、色彩鲜明和流行款式的运动服和运动休闲鞋,从而确立了适合本公司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不但扩大了市场渗透率,而且还赢得了更加广泛的消费群体,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进入难度是指加入某体育产业市场的困难程度。进入难度除了有上述两个微观方面的影响外,进入成本的高低程度以及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也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在分析竞争者环境时应当注意职业体育俱乐部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少数拥有从事经营所需的稀有资源如政策、人力、经济等人或团体对俱乐部有控制权,而他们在管理和发展俱乐部时往往并不遵循市场自由竞争原则,有很大的主观性。

3分析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时应注意的问题

3.1有关体育产业市场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客观真实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脱离和背离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不但毫无意义而且还会给企业(公司)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倒闭破产。这在国际体育产业市场上是有先例的。如ISL(国际体育休闲公司)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分析经营环境时,信息和资料来源不真实、不客观,而依据这样的资料和信息来研究公司的发展战略,显然必将导致决策层在投资F1赛车上判断失误,最终使这个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体育产业公司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倾家荡产。

3.2重视个案研究个案是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体育产业经营事例。在体育产业处于勃兴阶段,对其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尤为必要。资料显示,个案分析不但可以为实际操作者提供一个实用面较大的经营环境分析工具,而且它能使经营者和管理者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为查询、收集或调查某个俱乐部、协会、企业或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而到处寻找一些基本资料。因此,研究和分析体育产业经营的个案,能够给相关经营者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减少投入资本,节省时间,提高体育经营企业的效率。

3.3分析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基本要素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笔者研究对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研究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机会分析、体育产品或服务市场的消费者环境和竞争者环境5个基本要素。但现实中体育产业市场并不那么简单,尤其是我国对体育产业经营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薄弱,使错综复杂的体育产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因此,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必须把已有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吸收和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不断总结和归纳体育产业经营实践中的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维瑟拉·R·拉奥,乔尔·H·斯特克尔著.张武养等译.战略营销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国家体委文件.体计财产字(1995)262号.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C].

[3]SPORTSBUSINESS[J].1999,(6).

[4]王方华.市场营销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经济学行业环境分析范文篇9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林业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X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2-0226-01

Effectof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nForestryDevelopment

WANGLin

(XinmingWoodandBambooInspectionStationinAnhuiProvince,HuangshanAnhui245700)

AbstractThepaperexpoundedtheeffectof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nforestrydevelopment,includinganalysisofforestryproject,environmentalpresentassessment,environmentalpredictionassessment,environmentalriskassessment,environmenteconomyloss-benefitassessmentandsoon,andpointedouttheeffectandimportanceofevaluationsystemtomaintainforestrysustainabledevelopment,soastoprovidetheoryandmethodfor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forestryproject.

Keywords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forestrydevelopment;effect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已逐渐被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我国的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尤其是森林资源短缺、林业管理弱化、项目规划不合理、负面环境影响突出等问题,林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1-3]。因此,为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各种林业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在林业发展中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必须以林业项目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规标准为依据,以有关方针、政策、技术规定为指导,以实现林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从而达到保障林业生态安全、促进合理开发与利用林业资源、解决发展与环境矛盾的目的[4]。

1林业项目分析

基于林业项目的研究背景、由来、实施目的、类似项目实施经验的概括评价,从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等确定评价内容、评价级别和评价重点。通过公共参与调查,初步了解项目的影响力[5]。研究建设项目的相关技术文件,开展初步的环境状况调查,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筛选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确定评价重点和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明确各专项评价范围和环境保护目标,均可为后续的环评工作提供依据和全面、可靠的基础资料。

2林业项目环境现状评价

对即将实施的林业项目进行环境现状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林业用地、项目区域概况、工程项目发展概况等方面内容。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实施林业项目的功能区进行分析,如分析项目建设地是否符合各项环境功能要求,可为项目选址的环境可行性提供依据[6]。针对项目功能区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类,如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或轻度影响,可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奠定基础。

3林业项目环境预测评价

建设项目的环境预测评价是整体工作的重点,主要是事先估计拟建设项目所产生的环境因子变化的量和空间范围以及环境因子变化发生的机率与实践的推测。分析各评价项目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特征,参照相关环评导则与标准,评定各污染因子的污染等级,如地表水、地下水、空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识别和分析项目建设、工程生产等活动对生态、生物等的环境影响,评估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时间、范围及生态效应等,如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区域性影响、社会性影响等[7]。根据预测评价结果,分析可能受到项目建设影响的环境要素,以及项目对这些要素及其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项目生产与区域环境的相容性、建设项目方案的合理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由此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针对可能产生的污染进行规划设计,对拟定的项目布局进行改革,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8]。

4林业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林业资源作为生态环境一项特殊的主体,一些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等均会对林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而须对林业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价[9-10]。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项目建设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以及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评价各因素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由此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并反馈于工程建设,以使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5林业项目环境经济损益评价

各种项目建设和运行的目的是获得效益和维持发展,林业项目也不例外。林业是环境建设的主体,维持林业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保障。林业项目投产后,通过公共参与,调查项目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由此体现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运行效果。

6结语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根据森林资源和林业的重要性及目前的严峻情况,应该针对每个林业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林业建设项目主体,以及区域环境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进行评价,提出减缓、控制可能造成负面环境影响的工程措施,降低潜在的风险,对各个生产过程做出优化选择。通过提出可行性建议或替代性方案,使林业经营以最小的环境成本提高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7参考文献

[1]庞靖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展望[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19(6):96-99.

[2]刘东兰,郑小贤,李金良.森林经营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2):16-20.

[3]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影响评价典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程吉宏,王晶日.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2,28(4):52-54.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局.中国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6]戴寿连,张骏,朱锦茹,等.浙江省林业综合发展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411-3415.

[7]王国申,朱金兆.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4):111-117.

[8]钟恢明,周庆华,高山明,等.农林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85-89.

经济学行业环境分析范文篇10

一、江苏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现状

多年来,江苏经济以其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的发展态势闻名全国。但在经济高速发展、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环境污染也成为了江苏省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1992年以来,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连续17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据初步核算,2008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近4万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超过5700美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总体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

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环境质量的恶化。从1997年到2007年,江苏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平均每年以2.02%的速度增长,工业废气排放量平均每年递增11.20%。但是,工业废水中的SO2排放量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变化,波动不大。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与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在1997年味15.26万吨,而2007年仅为0.26万吨,且在2003年达到最低值为0.01万吨。

二、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实证研究

选取最能够表现环境质量的环境指标分为两类,即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流量指标包括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环境统计数据;存量指标包括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与工业废水中SO2排放量的环境监测数据。经济增长指标则选取了江苏省GDP总量与人均GDP。环境与经济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选取了能够反映江苏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即1997―2007年。

以人均GDP为自变量(x),分别与上述选取的典型环境指标为因变量(y),构建江苏省人均GDP污染排放量模型,进行二次曲线,即y=a+bx+cx2回归模拟。

依据统计学原理中回归分析知识可知,相关系数(R2)是用来度量两变量之间非线性(曲线)相关的密切程度。R2的变化范围介于0―1之间,R2越接近于1,表明变量间的非线性相关程度越低,所拟合的曲线效果越好;反之,越R2接近于0,表明变量间的非线性相关程度越弱,所拟合的曲线效果越差。

(一)人均GDP与工业废气排放量拟合分析

曲线方程分析。人均GDP与工业废气排放量拟合的曲线方程为y=-2.3760E-0.5x2+1.7165x-6644.9556,R2=0.9662,接近于1,因此其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具有非常充分的解释意义。

图形内涵分析。曲线整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幅度逐渐放缓。曲线形状接近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的左半段,尚未达到转折点,表明江苏省经济尚未进入工业化后期,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仍然会增加。从历年真实数据中可以看出,折线图与曲线图非常吻合,两者走势几乎一致,再一次证明了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且江苏省经济仍旧处于工业化发展期。

(二)人均GDP与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拟合分析

曲线方程分析。人均GDP与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拟合的曲线方程为:y=1.9421E-0.7x2+0.19278x+1898.4666,R2=0.9771,接近于1,因此其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具有非常充分的解释意义。

图形内涵分析。从曲线的形状上可以判断其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的左半段,但尚未达到转折点,而且结合实际数值所形成的折线图可以得出,折线图的总体趋势也与EKC大致相同,保持着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无论是从模型还是实际数值上,均显示了人均GDP与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之间的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且尚未达到转折点,环境污染程度将会进一步增大。

由上述分析可知,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这3种环境指标的拟合关系较强,与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工业废气中SO2排放量这两种环境指标的拟合关系较弱。但从总体上看,江苏省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拟合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基本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且位于倒U形的左侧。由此得出结论,江苏省目前仍处于工业发展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尚未到达。故江苏省环境污染控制的投入有必要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三、政策建议

经济学行业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动态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065-02

引言

随着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对我国各地区经济的贡献已经越来越大。作为各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相比之下,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视则相对较低,有关研究也较少。然而国内外实践证明,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目前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很少,且大多是从定性的层面进行分析,如熊耀平(2002)指出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有适宜的环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和通过规范化的途径,保障文化产业健康的发展[2];马黎明(2010)对济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通过挖掘其中内含的文化产业发展机理,研究探讨了济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也有学者从单个角度对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如王重远(2012)从文化创意的角度选取了21个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文创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研究。

已有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大多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或从文化产业发展的某个方面(如创意等)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且大部分都是运用截面数据进行静态分析。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水平进行测度并做相关分析,力求为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一、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是指以文化活动为主题的文化生存、文化繁衍、文化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氛围。它由多种文化产业发展的力量相互作用和由多种生命体及非生命体的空间客体构成。这个空间客体从广度上既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因素,在门类上包括人文、社会、政府、行政法规、市场等在内的多个领域。

本文基于以上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内涵及特点,在文献借鉴的基础上,从产业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关联产业环境、产业创新环境和政府政策环境6个方面构建描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指标体系。其中,产业资源环境包括艺术表演场馆机构数、公共图书馆机构数、博物馆机构数、群众文化机构数、文化事业费、文化产业实际完成基建投资、文化体育和娱乐固定资产投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共8个二级指标;基础设施环境包括邮政营业网点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铁路网密度、公路网密度、卫生医疗机构数共5个二级指标;宏观经济环境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文化文物部门所属机构总收入、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外商投资资产总额共6个二级指标;关联产业环境包括旅游产业、技术产业、教育行业共3个二级指标;产业创新环境包括地区R&D投入、文化文物科技科研机构数、文化文物科技科研机构高级职称人数共3个二级指标;政府政策环境包括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文化市场执法机构数、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数共3个二级指标。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计算结果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了2007―2011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相关面板数据。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借助STATA统计分析工具,得到各地区2007―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得分如图1所示(按平均得分进行排序)。

(二)结果分析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

由表1可以直观的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东部较好,西部较差,中部适中的区域差异性。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依存于一定的区域空间,在不同区域空间中,由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创新环境等的不同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很大的区别。

2.我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动态性分析

由表1可知,2007―2011年,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排名和所属类型变化不是很大,但得分却存在较大的变动性。排名前六的地区在这5年间得分都大于2,而且其得分具有持续或波动上升的趋势,而排名后七位的地区其得分一直都小于-1,且其得分都有持续或波动下降的趋势,使其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呈现出一定的区域聚集性。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呈现东部较好、西部较差、中部适中的格局,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上述分析表明,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等的不同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但与此同时,所处环境的不同也使得各地区各具特色,比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中部地区资源相对更为丰富,西部地区由于发展较慢从而更具发展潜力等等。因此,各地区必须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区域差异性,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时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而应结合当地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走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第二,从总体上看,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水平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变动,有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导致其差距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两极分化逐渐严重将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两极分化也逐渐严重,进而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时,相关政府应不同地区不同对待,结合各地文化产业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实现各地区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AlessandroFederici,AndreaMazzitelli.DynamicFactorAnalysiswithStata[EB/OL].http:///meeting/Italian/Federici.pdf.

[2]熊耀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32-35.

[3]马黎明.济南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方向探析[J].枣庄学院学报,2010,(6):101-103.

[4]王重远.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8):24-27.

经济学行业环境分析范文篇12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8年8月2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法)。循环经济法的颁布旨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的强制执行,我国的循环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知道,会计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左右着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反过来,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行又反作用于客观经济。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循环经济在传统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上升。传统会计的基本理论已经难以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迫切需要产生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的会计理论。在此大背景下,国内会计学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循环经济会计这一新兴会计的学科。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发现会计学术界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文献还是比较多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笔者发现目前国内会计学界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这与我国目前循环经济所处的发展有关。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站在循环经济的角度试图从新定义会计的概念、目标、对象、基本前提、基本原则的等内容。通过以下与传统会计的基本理论的对比分析,本文试图归纳出具有代表意义的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理论。

二、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基础理论对比分析

会计的基本理论主要由本质、目标、对象、假设、基本原则”等五个方面构成。下面笔者将就以上五个方面逐一对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进行对比分析。下面笔者将就以上五个方面逐一对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进行对比分析。

1.本质”方面。传统会计认为会计是一种工具,负责管理企业等经济主体间的经济活动。而从循环经济角度看,笔者认为其会计本质任然是一种工具。只是要把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清洁生产等因素考虑在内。

2.目标”方面。从目标角度看,传统会计认为:会计主要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记录,为企业的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而从循环经济角度,笔者认为其会计目标是在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提高经济效益。除上述基本目标外,还应该包括具体目标,如:向政府部门提供企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情况,回收利用废弃资源的效率,原材料中包含的可再生资源比例等。

3.对象”方面。从对象”角度分析,传统会计认为其对象主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资金及其资金运动。而从循环经济角度,不能仅仅考虑资金运动,还要考虑除资金以外的其他因素,如废弃物回收利用数量,减少利用的资源数量、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等。

4.基本假设。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1)主体”方面。传统会计认为,会计主体应从会计服务的空间对象考虑,一般指特定的企业或者会计报告主体。至于循环经济会计,笔者认为其主体应是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资源密集型企业。因为该类企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大,生产过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较大。

(2)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至于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这两个基本假设,循环经济会计也同样需要考虑。因为正常情况下,我们考虑的都是永久经营的企业。

(3)货币计量。传统会计主要以货币作为核算单位,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在循环经济条件下,生态资源的破坏程度,如企业周围水资源的污染程度,河水里的鱼虾死亡程度,植被的破坏程度都是很难用货币进行可靠计量的。所以,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复合计量方法。

除了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包括自然资源短缺假设,生态环境短期难以恢复假设等。

5.基本原则。传统会计基本原则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二是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原则。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基本原则。对于循环经济会计,笔者认为还应该包括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原则,生态环境相关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