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例(3篇)
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篇1
1进一步认识森林植物害虫、病原菌等有害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所谓森林病虫害是人类从对自身的利弊角度提出的一种名称。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森林病虫害对人类是有害的,必须完全消灭,这种观点并不全面。植物发生病虫害本是生态演化中的自然现象,森林害虫、病原物往往是在森林生态环境失调的状况下,才对森林植物造成一定的危害,适度的病虫害对植物有自然整枝、自然稀疏、刺激生长及淘汰劣势植株等作用,不能单从对人类的利弊去评价。现在我们逐渐认识到森林害虫及病原物都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和森林植物共居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形成竞争、取食、寄生等种种关系,它们除危害相应的植物外,还具有其他的生态学功能,与森林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成员一起形成多种多样的食物链和关系网络,在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中起着某些作用。
用生态学的观点看待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就要求我们在森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上必须实施可持续控制,即争取在害虫、病原物与森林植物共存的情况下减少景观、生态、经济上的损失,而不是彻底消灭森林病虫害。必须从以往的“绝对防治”改为和自然界相适应的“相对防治”。
2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与造林规划设计
做好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必须从规划设计抓起,应注意植物的选用及配置必须符合生态学原理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2.1在树种选择上做到适地适树适地适树是保证森林健康生长及提高森林抗性的前提。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植被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我县生态环境为原则。
2.2树种配置应依据生态学规律应符合生态学原理及生物多样性原则,致力于建立与天然植物群落相似,富有地方特色及符合美学原理的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在这种植物群落中,森林害虫及病原物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受自然天敌等因素的制约,不易爆发成灾。
2.3树种配置应注意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等生物学特性植物的相生与相克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自身或临近植物生长发育的现象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植物的相生促进作用,消除或降低植物间相克抑制作用和自毒作用。利用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原理,科学安排植物的配置,相互促进生长,共享天敌,是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的重要方法。
2.4在规划设计中应避免配置病虫转主寄生植物引发病虫害的发生如苹果、梨、海棠若和桧柏混栽,则会诱发苹(梨)桧锈病;松树和芍药混栽易诱发松芍锈病;在杨、苹果树周围种植桑、枸、栎、小叶朴等树种,会加重桑天牛的危害。
3加强森林植物生长管理是实现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的关键
做好以森林植物的土、肥、水栽培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植物保健,能促进森林植物健康生长,增强其抗病虫能力,达到预防病虫害的目的。森林植物保健是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最基础、最经济的方法。3.1植物保健应从施工栽植抓起森林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但直接关系到森林植物的种植成活率,而且将对植物终生的生长状况产生长期的影响。在施工中,做好植物检疫、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苗木是做好植物保健的第一步。其次是做好土壤改良及换土工作,确保苗木生长在良好的土壤环境中。第三是按照技术规程做好整地、挖穴、施肥、栽植、浇水等施工中每个环节的工作。3.2实施科学的绿化养护管理是做好植物保健的关键养护管理应紧紧围绕提高植物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源和病虫害大发生前除虫灭病这个中心展开。每项养护管理措施都应该放在整个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中加以评价。一般来讲,森林植物养护管理包括以下内容:科学施肥;合理浇水;松土除草;合理整形修剪,以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并结合修剪,清除病虫枝叶;做好绿地卫生,清除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来源;对草坪、草花等进行合理轮作;结合翻地消灭越冬虫害等。
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1阿尔山林业局自然现状
阿尔山林业局是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开发最早的林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区,属于寒温带湿润区。境内众多河流,属于两大水系,即额尔古纳水系和嫩江水系。主要河流有3条,哈拉哈河、伊敏河属额尔古纳河水系;柴河属嫩江水系。主要土壤类型有寒温带条件下形成的棕色针叶林土,中温带冷湿条件下形成的灰色森林土,集水低地条件下形成的草甸土、沼泽土和主要受地形部位等影响的地带性不明显的石质土等5大土类。地质结构以花岗岩为主,地下矿藏有石灰石、大理石分布。阿尔山林业局森林植被类型属寒温带针阔混交林带,森林植被主要由西伯利亚植物区系植被构成,并有蒙古植物区系植物成分。
2阿尔山林业局森林资源现状
总土地面积为483861.Ohm,其中,林地面积483525.3hm。,占总土地面积的99.99/6;非林业用地面积335.7hm2,占总土地面积的0.1。按权属分为国有和集体。其中,国有面积为482494.3hm,占总土地面积的99.7;集体面积为1031.Ohm。,占总土地面积的0.2。
2.1林地资源现状
有林地面积380703.2hm,占林地面积的78.7;疏林地面积7227.3hm,占林地面积的1.5;灌木林地面积7373.3hm,占林地面积的1.5%;未成林造林地面积7527.3hm,占林地面积的1.6;苗圃地面积243.4hm,占林地面积的1.5;无立木林地面积9267.Ohm,占林地面积的1.9;宜林地面积10261.Ohm,占林地面积的3.2;辅助生产林地面积60922.8hm。,占林地面积的11.59/6。
2.2森林蓄积现状
阿尔山林业局活立木蓄积量为28261387.1m3。其中,有林地蓄积量26900430.1m。,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5.2;疏林蓄积量93268.Oma,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0.3;散生木蓄积量1267228.0m3,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4.5;四旁树蓄积量为461.Om3。
2.3按起源分布
阿尔山林业局天然林面积333417.9hrn2,蓄积量22007323.Om。;人工林面积69413.2hm,蓄积量4986375.1m。。
2.4按森林类别分布
阿尔山林业局部级公益林面积143646.7hm、蓄积量8608756.5m。,其它公益林面积179708.8hm、蓄积量9322669.1m。,商品林面积160169.8hm、蓄积量1032996l_5m。。
3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根据阿尔山林业局1999年和2009年的森林资源规划调查资料,对比分析阿尔山林业局近10a的森林资源变化情况。阿尔山林业局总土地面积483861.Ohm。,与上期调查面积一致。林地面积483525.3hm。,与上期483861.Ohm相比,减少了335.7hm,减少原因为各类建设及旅游业开发等征占用林地所致。
3.1林地面积变化情况
有林地面积比上期增加358]4.2hm。;疏林地面积比上期增加3533.3hm。;灌木林地面积比上期增加7373.3hm。;未成林造林地面积比上期减少4128.7hm;苗圃地面积比上期增加183.4hm。;无立木林地面积比上期减少2269hm;宜林地面积比上期减少38560hm。;辅助生产林地面积比上期减少2282.2hm,详见表1。表11999年和2009年阿尔山林业局林地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hmz有林地疏林地苗圃地立主宜林地主1999年344889.03694.011656.060.011536.048821.063205.02009年380703.27227.37373.37527.3243.49267.0]0261.060922.8差值35814.23633.37373.3—4128.7183.4-2269.~38560.2282.2有林地、疏林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上经理期的未成林造林地自然生长郁闭成林,部分疏林地由于天然更新达到有林地标准;部分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其它无立木林地人工造林或天然更新达到有林地标准;部分宜林荒山荒地经人工造林或天然更新达到有林地标准;由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封山育林措施,天然更新良好的宜林荒山荒地达到有林地标准;部分宜林荒山荒地经天然更新达到疏林地标准。灌木林地面积增加,辅助生产林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两次调查技术标准不同,新增灌木林地;由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封山育林措施,部分沼泽地、难利用地等辅助生产林地达到灌木林地标准。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是2007年遭受旱灾,部分未成林干旱死亡.未成林地面积减少;部分未成林地经过10a的自然生长,达到了有林地标准。苗圃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在苏呼河林场新增加了1个苗圃,阿尔IlJ林场、伊尔施林场分别对苗圃进行了扩建。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是部分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经人工造林或天然更新达到有林地或未成林造林地标准部分宜林地经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或天然更新达到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或无立木林地标准.
3.2森林、林木蓄积变化情况
阿尔lJJ林业局活立木蓄积增加了6762193.1m。,有林地蓄积量比上期增加7043242.1m。;疏林地蓄积比上期增加37804m。;四旁树蓄积减少42m。;散生木蓄积量比上期减少318811.0m“,详见表2。表2阿尔山林业局1999年和2oO9年森林、林木蓄积变化情况单位:m0主要原因是由于有林地面积的增加,使得有林地蓄积量增加及有林地自然生长;经过生长使得林分中部分幼树达到起测直径,增加了林分蓄积;疏林地蓄积量增加,从而导致活立木蓄积增加。
3.3森林覆盖率变化
由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更新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使林业局的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7】.3增加到79.5,增加了8.2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的变化体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成效。新增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也是森林覆盖率增加的另一原因。
4今后森林资源经营趋势及建议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阿尔山林业局近10a的发展趋势是好的,林业资源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替的,生态功能在不断地完善。现结合阿尔山林业局两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对林业局森林资源今后经营趋势作以简单的阐述,并对林业局今后森林经营管理工作提出建议,仅供参考。
4.1今后森林资源经营趋势
①森林资源将稳步增长,继续保持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18年,能够实现森林覆盖率持续上升的目标。②随着各项林业工程建设的实施和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森林经营管理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工程造林比重将明显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将达到初步改善。③人J二造林更新将仍是维护森林面积稳定和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人工林面积在森林面积中的比重将逐步增加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分区突破战略的实施.森林资源的消耗将得到有效控制。④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林业1二作的首要侄务.森林资源中防护林的比重将随分类区划的落实和林种结构调整达到明显提高.然林资源将基本得到恢复。
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以林业资源的数量为前提的。自1949年以来,我国先后共进行了全国规模的森林资源清查五次。其中第五次全国森林清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森林总面积约24亿亩,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并且林业资源可用地接近40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25亿立方米左右,森林覆盖率比我国成立初期增加近8个百分点达到16.55%。世界各国平均森林覆盖率为29.6%,而我国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6%,并且我国人均占有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也只有世界水平的20%。总体上讲,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一直是限制我国林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森林资源质量不高、分布不均也给林业发展造成困难。《森林法》规定我国林种大体分为五类: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其中用材林(含竹林)约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66%。我国是多人工林的国家,亩均蓄积量为2立方米/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8%,有相当一部分郁闭度低于0.4,导致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不高。我国森林分布其它区域少,东北、西南多。其中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的森林覆盖率达不到5%,尤其青海省森林覆盖率只有0.4%。尽快恢复森林资源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现阶段,我国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区有22处,其中有3处为世界自然遗产地,21处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我国林业系统长久以来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
2我国林业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旱涝灾害等问题严重
我国沙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8%,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平方公里,除大型沙漠和沙地外,各沿河、沿海也分布着数量较多的零星沙地。我国每年有不到5亿人的生产生活受到沙化土地的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从数字上不难看出,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受土地沙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总面积接近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尤其我国北部及西部地区的黄土高原,每年约有不到17亿吨泥沙流入黄河,带走土壤中相当大比例的土壤养分。洪涝危害严重,近50年来共发生大洪水20余次,洪水成灾面积一亿余亩,粮食损失不计其数。同时,常年无节制的破坏森林湿地,导致土壤蓄水能力低下,对土壤径流和大气气侯调节能力等下降,致使旱情连年不断,洪涝灾害也同时无法得到根本治理。
2.2林业资源的开发缺乏科学的利用和健全的制度保障
林业资源在先期的开发过程中没有预先制定好科学的开发方案,在利用过程中粗狂、随意,由于国情的限制,大部分企业或个人还无法在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仅从自身需要出发,开发利用的同时,也浪费着宝贵的林业资源。我国是传统的木制品消费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人们对木材及木制品的需求量都非常巨大,这些都需要大量林业资源的支撑,木材作为最初的原材料生长周期较长,回收利用率低,这些均导致了林业资源供需市场的严重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地广人稀、现代化程度不高、交通也不是十分便利,再加上没有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为保障,使我国林业资源数量锐减,更给可持续生态平衡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2.3林业资源的管理存在缺失,资源利用率低
林业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以粗放经营为主、科学管理为辅,片面注重砍伐工作,不讲求砍伐后后续资源的利用,也不对林业资源进行抚育、管理,这些都阻碍了林业资源多样化的发展,并且造成开发地区产品数量、质量下降,也容易导致开发区域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当前我国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停留在粗放的砍伐经营或初级的简单加工上,没有深层次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更提不上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这对我国本就存在的林业资源匮乏雪上加霜。
3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优化资源结构,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林业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优化调整林业资源经济结构以及推进林业资源产业的持续发展作为物质保证。增强新科技、新方法的研究力度,由低层次的原料粗加工向高层次的原料产品深加工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支持速生丰产林、竹林及新型经济林的开发研究,促进短周期原料林的发展。深化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科学改造落后林业经济方式,培育和推动新兴林业经济结构的发展,在根本上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发展地区优势林木资源,拓展林木产品新用途,增加林业产品附加值。
3.2坚决遏制毁林占林行为,紧抓退耕还林工作
国务院及地方政府严正强调保护森林资源遏制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封山育树,退耕还林”也是我国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方针政策。一些地方法律不严、治理不善,毁林开垦、乱占林地的行为屡禁不止。这需要各地政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林木资源保护的关系,杜绝以牺牲林木资源及生态环境安全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做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也要认识到退耕还林工作对我国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3.3全面调整林业资源发展方向,建立健全林业开发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