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关于智能建造的认识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3-26 手机浏览

关于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

一、智慧资本文献综述

(一)智慧资本观点演进智慧资本的观点来源常被认为与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及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Theory)有关。知识管理的理论是以知识为中心,研究如何产生知识及如何将知识转换为有价值的资本,以量化的方式来表达经营的绩效(Roos,Roos,EdvinssonandDragonetti,1998)。资源基础理论则认为企业的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有形以及无形的资源,包括所有资产、能力、组织程序、知识等(Wemerfelt,1984;Barney,1991)。这些资源一旦具有价值、稀少、无法完全被模仿及不可替代四种特性时将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Barney,1991)。就智慧资本而言,智慧资本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具有价值的创造性。虽然每家企业都拥有智慧资本,但拥有高质量智慧资本的企业尚属少数,因此具有稀少性。个别企业所拥有的智慧资本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又具有不可替代性。最后,由于企业智慧资本中除了人力资本外,其他资本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的累积以及长期的发展历程才得以形成,难以被其他竞争者完全模仿,于是还具有无法完全被模仿性。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在发展智慧资本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同资源的个别特性(个性),有效地管理具竞争优势的智慧资本应当具有针对性。

(二)智慧资本发展与定义智慧资本最早由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Galbraith)在1969年提出,他认为智慧资本是指运用脑力的行为,而不单是知识和纯粹的智力,并将企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间的差距解释为智慧资本(Edvinsson,1997),但当时并未受到重视。1990年斯图尔特(Stewart)在《财富》杂志(FortuneMagazine)上发表“脑力”(Brainpower)一文时开始使用“智慧资本”一词,在该文中,他将智慧资本定义为“每个人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和能力的总和”,并认为凡是能用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知识、技术、经验等都可称之为智慧资本(Stewart,1991;Stewart,1997)。1991年9月,全球第一个独立运作的智慧资本部门,及第一份作为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的智慧资本年度报告由“斯堪地亚保险及财务公司(SkandiaAssuranceandFinan-cialServices;AFS)”成立并发表,从此确立了智慧资本在财务会计的地位及重要性。

但由于不同学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截至目前为止,学者们对智慧资本的定义、组成要素等尚未达成共识。智慧资本,简单来说,可以被视为或按一个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的总价值与财务价值间的差距来计量,是企业市价超出账面价值的部分(Rossetal,1998;Brooking,1997;Booth,1998)。智慧资本可以指企业员工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或企业拥有的技术等无形资产,也可以指企业对顾客关系的掌握(Agor,1997;Stewart,1997;Edvinsson&Malone,1997),对企业而言,智慧资本虽然是无形的,但却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带来竞争的优势。

知识(主要是科学技术)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根本,一个企业掌握的知识的总和代表企业的能量,而智慧资本则是知识的蓄积。这些知识包括已经存在于企业内部或是由企业自行发展出来,也包含企业向外购买的知识。会计学上的资本是指投资者为使企业营运而投入的资金,是所有者权益中由资本家(业主)投入的物质资本。笔者认为智慧资本既然称为资本,是投入资本中的非物质资本,是有知识(技术)的员工对企业的投入,也属于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之一,具备资本的特性。

(三)智慧资本组成要素与内涵笔者将不同学者对智慧资本组成要素的分类列表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所有学者皆认为人力资本是智慧资本基本的、必备的要素。就企业组织而言,影响绩效的因素来自组织内外,所以智慧资本组成要素之二为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资本。至于组织外部,组织和最终顾客之间的关系也是企业生存的要件,因此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性;但除了顾客之外,企业和其外部社会组织如供货商、投资人等的关系也密切影响着企业的营运和发展,因此智慧资本的第三个要素为组织和其所有外部的关系,即关系资本。

(四)智慧资本计量企业由智慧资本创造的价值反映在财务报表的“盈利”、“收益”和“累计营利与盈余”上,但却无法由财务报表中任一个会计项目加以表述,因为智慧资本只可看作企业未来无形价值创造的投资手段(要素)。与一般有形价值创造的投资手段(如土地、机器设备等)存在差别,后者一般可以独立计量,而智慧资本需由企业长期培育,并非只靠投入大量金钱才可形成,如员工向心力需由企业主适时掌握员工的工作心态及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且在公司制度方面需制定公平合理的奖惩及激励方案,才能降低员工离职率进而提高员工向心力。以往对于智慧资本的计量多是利用无形资产的间接评估,但由于在实际运用上未得到共识,因此会计界极力寻求统一的方法来计量智慧资本,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对于智慧资本计量多分为内部(个别)评价及外部(整体)评价两部分(Shaikh,2004)。

通过内部智慧资本评价方式可以了解企业内的人力资本、关系资本等内部信息。内部评价主要是评估一个企业内部的单一智慧资本,而非整体的状况。常用的方法有:(1)人力资本会计,即运用会计方法来计量企业人力资源(葛家澍、杜兴强,2004),提供人力资源相关信息以协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并提供给企业管理当局及外界使用者;(2)无形资产监测系统,即将企业分成外部顾客、内部组织和员工能力三部分,分别配合计量指标来计量智慧资本(詹文男、范铮强与张朝清,2002);(3)斯堪地亚导航者,即利用财务焦点、顾客层面、流程层面、更新与开发层面、人力层面5个

不同的层面、多个细分指标计量企业的智慧资本,但层面的结果预测和平衡计分卡相似(Shaikh,2004);(4)平衡计分卡,即通过卡普兰和诺顿在1996年提出平衡计分卡使智慧资本和财务绩效联系起来,从而为企业高层管理提供一个全面评估智慧资本的框架(Shmkh,2004)。

外部智慧资本计价主要评估企业整体的智慧资本,提供现代高科技型企业目前的智慧资本状况,而不针对单一项目深入探讨。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按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或重置成本比(Tobin’sQ)来计算。这两种方式虽然简单、数据容易取得,但影响市场价值的原因很多,并非全是因未表述智慧资本而产生的,而且企业重置成本的取得是否能保持客观,多数人仍存有疑虑,所以并未被大众认同。二是无形资产计算值法(CIV),该方法虽然可作为产业内及跨产业的比较,但无法衡量个别价值。三是智慧资本附加系数(VAICTM),是由AntePublic(1998)提出用来衡量智慧资本绩效的方法。该模型以斯堪地亚智慧资本分类中,市场价值为财务资本与智慧资本总和,智慧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理论为依据。公司价值的增加(VA)由产出和投入的差额而来,以此推算组织内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的效率系数,并进一步衡量公司智慧资本。智慧资本附加系数越大,代表企业运用资源所创造的价值越高,相应地,企业利用其智慧资本产生的价值也越好(Pubhc,2004)。该方法不仅被奥地利智慧资本研究中心(AICRC)用来计量智慧资本,还开发了一个应用软件。其优点是提供了一个标准、一致的衡量基础,可以运用于不同企业,使用简单易懂,且可运用于与财务相关的信息,不涉及主观判断,从而较为客观地计量企业智慧资本。

(五)人力资源管理与智慧资本一个企业拥有的知识、能力等无形的资源大多存在于有知识有能力的员工的头脑中和处理事务的能力上,即存在于人力资本中。企业可通过筛选、发展和使用人力资本等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来创造价值、提高企业的绩效(HitLBiermanandShimizu,2001)。如表1所示,人力资本是智慧资本基本的、必备的要素。缺少了人力资本,企业的智慧资本将无法建立。因此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智慧资本。

在知识经济中,企业间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员工的高新科学知识、技术与能力的发挥,因此加强企业员工的科学技术和应用能力可使企业保持并发展竞争优势。一是在企业内部通过投资员工教育与培训,提升员工的高新科学技术和能力;二是可以从企业外部劳动市场获取。值得注意的是当企业对员工投资,提升员工技术和能力的同时将增加额外成本,因此要考虑成本效益问题,即当投资增加的报酬(如生产力的提高)超过成本的投入时才可行,否则企业只需从外部劳动市场上寻求所需的技术。至于增加的生产力则视员工的贡献来决定,员工对公司的贡献越高,则公司投资人力资本的意愿就越大,将产生较高的生产力和经营绩效。当人力资源被视为人力资本时,相应地,也赋予了人力资源在会计学上“资产”的概念,这样,公司财务报表中资产方除“物质资产”外应有“人力资产”,在所有者权益方除物质资产投入构成的业主/股东权益外,还应再增加员工投入的股东权益(员工权益)。

二、智慧资本相关问题

(一)智慧资产与智慧资本的区分问题“资本”是业主的所有权,“资产”是企业可控制的资源。智慧资本既然被称为“资本”,就应具有资本的特性,在财务报表中应属于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若认为智慧资本能创造更多新价值的企业资源,则还应在企业资产方反应智慧资产。但以往的研究并未严格区分智慧资产与智慧资本,这不符合复式簿记原理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原理。如不少文献将企业(组织)资本分为智慧财产(包括专利、版权设计权、贸易机密、商标及服务标志)和基础设施资产[包括管理哲学、公司文化、管理程序、信息系统、网络系统及财务关系(Dzinkowski,2000)],智慧资本同资产混为一谈。按照财务会计的要求,只有企业的资产才可分为几项资产,而不是其资本能分为许多资产,本文未严格区分智慧资产和智慧资本是因为要把两者加以区别,并在会计上分别确认、记录、计量以及在表内列示将涉及一系列重要的经济与会计理论问题,在传统观念上也会导致很大的难题。如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含财务资本)的人确认为投资(资本家或业主)是肯定的,而企业的员工一向被认为是受雇于企业。如果认为员工也投入“智慧资产”(有些员工至少投入“劳动力资产”)并将其也视为企业的投资人(所有者),可能引起极大的争议。无论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科斯理论都是以资本雇用劳动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资本雇用劳动(资本家剥削员工)的批判,也未曾认可提供物质(货币)资金的资本家与提供劳动力和知识技术的员工同属于企业的业主。

(二)智慧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问题由于智慧资本的建立、累积、储存都是由人力资本所完成,似乎可以说智慧资本是由人力资本所建立,人力资本所涵盖的范畴应该比智慧资本大。完善人力资本与智慧资本的关系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三)智慧资本拥有者是否成为公司股东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是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通过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或措施产生影响,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并增进经营绩效。由于企业的员工是由企业所聘雇的,因此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这些人力资源应该属于企业,所以是企业的资产。由于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员工可以因为投入其知识为企业增加利润,企业为了维持竞争力,减少员工流动率、提高生产力是首要的课题,尤其是留住具有高质量的员工更为关键,因此传统上的雇佣关系会因考虑智慧资本产生变化。企业可以利用员工分红配股的方式,使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增加对公司的向心力。这样,使传统财务报表中的业主(股东)权益除了投入物质(财务)资本投资人之外应再增加员工因投入“知识”而成为股东一项成为可能。

三、智慧资本未来研究方向

关于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1篇2

关键词:维柯;《新科学》;诗性智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247-02

扬姆巴蒂斯塔・维柯(GiovanniBattistaVico,1668―1744年)生于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被称为西方历史哲学和近代社会科学的先驱人物,克罗齐甚至称他为美学科学的真正的创建者。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思想对美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他所提出的诗性智慧冲击了理性主义传统,要求人们不要过分关注高度文明之下的人类理性,反而强调对人类的想象、直觉等感性认识的重视,这是他令人钦佩的、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诗性智慧”是维柯在《新科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新科学》其实不是一部科学著作,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历史社会及其发展观的学术著作。在维柯生前时,它并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但之后对于中西学者产生的影响却不亚于《圣经》。维柯的《新科学》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据着特殊地位,它为多个学科开辟了道路,具有不可忽视的美学意义。

那么什么是“诗性智慧”呢?维柯认为,“诗的真正的起源,和人们前此所想象的不仅不同而且相反,要在诗性智慧的萌芽中去寻找。这种诗性智慧,即神学诗人们的认识,对于诸异教民族来说,无疑是世界中最初的智慧”。这就说明诗性智慧是人类最早的智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潜能,拥有着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绝对不是后来发展出成的那种抽象推理的玄学(哲学)智慧。简单而言,维柯认为诗性智慧就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的异于抽象思维的形象思维。它是凭借感觉、直观与想象创造出来的只属于原始人类的智慧,并且以具体的形象代替抽象概念。

诗性智慧是形象思维,它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运行规律,这就是以己度物的隐喻和“想象性的类概念”。维柯以“以己度物”的方式认识世界;以“想象的类”建筑世界。

“以己度物”是维柯在研究人类早期历史时发现并总结出的重要观念。当时“由于人类心灵的不确定性,每逢堕在无知的场合,人就把他自己当作权衡一切事物的标准。”“人心的不确定性”是指认识还限于感性方面,不能进行抽象思考,所以不能对事物得出明确的概念,他们只能凭自己的切身经验,这就是“以己度物”。其一,从认识方式上看,人从自我出发,以自己的身体感受为基准,来体验外物,比附外物,从而认识和把握外物。从另一方面看,人类在以自己为中心去揣度万物时,又力图从外物中反观自己的心灵,从外物中发现和认识自己。儿童就如同原始的人类,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诗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赋予感觉和于本无感觉的事物。儿童的特点就在把无生命的事物拿到手里,戏与它们交谈,仿佛它们就是些有生命的人。”这就是一种以己度物式的形象性的思维方式。维柯用以己度物的方式让原始人不断认识自己身边这个陌生的世界。

“想象性的类概念”是维柯提出的一种关于典型人物的独到的看法,是用来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的方法。因为“推理力愈薄弱,想象力也就成比例地愈旺盛”,所以原始人想象力旺盛,相应地他们就还不会进行抽象思考,无法对同类事物形成抽象的类概念。但是“人类心灵按本性就喜爱一致性”,这就表明人类在自己喜爱的事物中会见出相同或类似,于是就形成了用形象鲜明的突出的个别具体事物来代表同类的事物:“人对辽远的未知的事物,都根据已熟悉的近在手边的事物去进行判断。”维柯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凡是碰到与他们最早认识到的一批男人、女人或事物有些类似或关系的男人、女人和事物,就会依最早的印象来认识他们,依最早的名称来称呼他们。”最初的人民仿佛是人类的儿童,还没有能力去形成事物的可理解的类概念,就自然有必要去创造诗性人物性格,也就是想象的类概念,其办法就是制造出某些范例或理想的画像,于是把同类中一切和这些范例相似的个别具体人物都归纳到这种范例上去。通过想象的类概念,原始人以自己的方式建筑的他们眼中的世界。

“诗性智慧”作为原始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以直观的方式对生命进行的一种关照,代表着人类的生存品质,呈现出创造性、想象性、超越性与整体性的特点。

诗性智慧的创造性与想象性是一体的。“原始人在他们的想象无知中却只凭一种完全肉体方面的想象力。而且因为这种想象力完全是肉体方面的,他们就以惊人的崇高的气魄去创造。”通过想象,原始人在自我创造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神,自己的社会制度,自己的文字表达。正如维柯认为的那样,最初的各民族都是用诗性文字来思想,用寓言故事来说话,用象形文字来书写的。有人如此说过:“‘诗性智慧’就是创造或构造的智慧,是人类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一种能力,是人类观照世界的特殊方法――艺术方式,该方式的核心是幻想、想象。”古代社会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社会制度、宇宙观等的起源,都是古人运用诗性智慧对于世界的想象与创造。

诗性智慧的超越性体现在它除了与诗直接相关联外,它还迈向了宇宙、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原始人的思维方式是伴随着想象力的驰骋,对所处宇宙中所见的生命的一种最原始的感觉,它虽然缺失了理性,但通过自由想象与创造形成了一种生命本真的淳朴的美的智慧。维柯的诗性智慧是一种超越性的智慧,是一种回归人本性的智慧。它作为认识方式和存在方式,是基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却不断上升到人类的精神境界,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

诗性智慧的整体性,即民族共同性。在维柯的观念中,“共同意识是一整个阶级、一整个人民集体、一整个民族乃至人类所共有的不假思索的判断。”这体现了维柯所说的人类共通感,它标明的是动态而非僵死的原则。人类之所以有共通感,是因为人类的创造力能把分离和相异的要素结合起来,并通过想象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共同因素。这样,人类的本性就是这个世界的本性,或是和世界的本性相通,也就是说人类有共同意识。共同意识是人类的一种共通力,这种共通力蕴涵着人类心灵共同的情感和道德取向,可以反映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式上。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分布在各地,彼此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疏远,但他们即使是在几乎没有联系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很多共性,比如,人类有三种共同的习俗:宗教、婚姻和埋葬,这就意味着各民族的诗性智慧具有共同性。

维柯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具有极强的评判性,尤其是他首创的“诗性智慧”独树一帜,营造了一种诗意的美学境界,使得后世的人们不断深思与研究。他从原始人类及其文化出发,认为人类本性拥有一致性(不管时间与空间的差距),证明诗性智慧是人类的共同意识;从诗性的艺术到诗性的科学(从诗迈向经济、政治等),人类的所有创造活动都是从想象出发,进而开拓到反方面面的领域,说明诗性智慧是创造和想象的智慧,也是超越的智慧。但是维柯将想象力推崇过高,相应就削弱了抽象思维的意义,这就具有片面性,不利于人类的全面发展。总得说来,我们可以理解维柯的用心良苦,他是将所有单纯的美好的东西全都赋予了原始民族及其人们,希望各民族都可以拥有永恒的创造力,保持那种永恒的人类特性,并凭着一种诗性的智慧,人与人之间没有隔膜,没有猜忌,共同美好地生存于世。

参考文献:

关于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篇3

[论文摘要]高师教育学课程存在教师角色定位不当、课程资源贫乏、教学形式传统、单一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片面等问题。文章试图用多元智力理论作为指导思想,针对以上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谈谈高师教育学的课程改革。

教育学一直是高等师范院校内师范生的必修课,是师范教育的标志性学科,在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很多高师生不喜欢这门课,觉得在这门课没有学到想学的东西。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刻不容缓。如何改革?可以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高师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一种新的智力理论,它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极大关注,指导着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目前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本文试图从多元智力理论的视角阐述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以提高高师教育学课程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智力的结构是多元的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言语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由八种不同的成分组成的,这八种智力分别是:言语智力——指口语及书写文字的运用能力;逻辑数学智力——指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空间智力——指对视觉性或空间性的信息的知觉能力,以及把所知觉到的加以表现出来的能力;音乐智力——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身体动觉智力——指运用身体来表达想法与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人际交往智力——指辨识与了解他人的感觉、信念与意向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内省智力——是指人们构建准确的自我感知以及应用这种知识规划和指导自己的生活的能力;自然观察智力——指让人们通过识别、分类和运用自然事物的特点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八种智力是独立而平等的。

(二)智力的发展是有差异的

加德纳认为,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八种智力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八种智力的发展不具有同步性,优势智力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对不同的生命个体也会有不平衡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采,使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个体所处的不同的环境和所拥有的教育条件不同,会导致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水平出现明显的差异性。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在尊重学生智力发展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发展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上,促进弱势智力进一步的发展,以获得智力的全面发展。

(三)智力具有社会性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此概念强调了智力具有社会性,一方面是指智力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受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制约,智力实质上是在一定文化背景的学习中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智力是个体在某种社会情境下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其独立于实际生活情境。抽象地、孤立地谈智力是毫无意义的。

(四)智力和创造力相联系

从加德纳对智力的定义我们还可以看出智力和创造力密切联系。不管是“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还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都离不开创造力的作用。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毋庸质疑是一种创造能力,而解决难题的能力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在解决遇到的难题时,难题对个体来说是新的,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照搬,需要个体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采用新颖的策略,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有效地解决难题,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五)智力是发展的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也就是说智力是可塑的、发展的,在合适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个体的智能都有可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人的多元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学校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人彻底地开发他的潜在能力,使个体智力得到高度而全面的发展。

二、当前高师教育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定位不当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社会赋予教师相应的身份和职责,规定了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论指导下,教师角色是不一样的。在传统的高师教育学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单一的,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教师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教学中过多关注教师教什么而不是学生学什么;教师作为传授者,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智能特征和不同的知识结构进行有差别的教育,只是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单向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智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这样的教师角色定位不符合多元智力理论的理念,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资源贫乏

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既包括师生交流信息的对话文本材料、观察讨论的影视资料等素材性因素,也包括会对学生产生潜在影响的教师精神状态和教学方式等潜在性因素,还包括实现课程目标的时空资源等条件性因素。课程资源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目标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和运用水平。长期以来,高师教育学教师由于缺乏课程资源意识,没有意识到教材仅是一种文本性的课程资源,往往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把教材内的知识视为普遍的绝对真理,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使得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讲授教科书规定的内容,高师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解并记住教科书的各种概念和原理以应付期末的书面考试。贫乏的课程资源不能充分地开发学生多元而有差异的智力,满足不了未来教师职业对他们的要求。

(三)教学形式传统、单一

由于受传统的智力理论的影响,高师教育学一直侧重学生掌握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进行教学。传统的讲授法不利于学生多元智力的开发,例如,学生没有独立发言的机会,言语智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向的知识输入过程,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人际交往智力的发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创造

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对学生的评价片面

传统智力观把个体的智力等同于他的认知能力,认为测量智力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人才,其测量的方式是采用经典的量化手段,如用纸笔问答的形式测出个体的智力量化分值(如智商的测定),并将这个分值作为主要依据来得出个体智力高低、素质优劣的结论。传统智力观以及其测量的方法严重影响着高师教育学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目前高师教育学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就是通过考试的分数这一量化的认知指标作为主要标准。学生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哪些学生是智力优秀者,哪些学生是智力较低者,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被认为是智商高、认知能力强和素质高。这种评价方式是非常片面的,学生其他方面的智力没有得到评价。

三、多元智力理论与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

(一)根据多元智力理论。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多元智力理论呼唤新的教师角色。首先,教育学教师要放下权威的身份,做学生的学友和合作者,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智力有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之分,教育学教师不一定在智力的各个方面都获得很高的发展,不一定是个全才,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懂,在所有方面都是权威。所以,教育学教师应该放下权威的架子,把“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改为“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索、发现,做学生的学友和合作者,在帮助学生进步的同时,使自己也不断进步,做到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甚至有时教师还要向学生学习,学习学生身上的特长。其次,教师要从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智能特征的发现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从学习的依赖者变成学习的主动者。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的结构是多元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教师要了解各种智能的表现特征,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把他们的智能特征表现出来,发现学生的智能特征,在此基础上心甘情愿地作为学生的支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时,教育学教师还应主动积极和学生交流,给予学生指导,以此促进学生的优势智力发展,并带动弱势智力的发展,以达到全面的发展。

(二)开发高师教育学的课程资源,促进多元智力发展

要改变高师教育学课程资源贫乏的现状,必须有效开发高师教育学的课程资源。首先,教师要意识到丰富的教育学课程资源的重要性。采用多元智力理论进行教学的核心是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的提供。只有根据学生多元智力发展的需要来提供合适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多元智力才能得到合理发展。例如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课程资源,才能培养其言语智力;为学生提供有关数字、类比、逻辑、因果等方面的课程资源才有利于其逻辑数学智力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有关色彩、线条、形状等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空间智力的发展。其次,教师要认识到高等教育学的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开放的。教育学课程可利用的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等)、校外资源(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各中小学、工厂、农村、商场、社区组织、电视、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化资源(包括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以及大量的依附于校内外有关的人、事、物上的隐性课程资源等。再次,要基于高师学生的现状来开发课程资源。基于高师学生不同的智能发展状况、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开发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适合他们,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充分开发他们的智能。最后,要从教师的职业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高师生是未来的教师,高师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就要根据教师的职业需要进行,例如,教师职业需要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严密的思维能力、善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以及进行教学反思的内省智力等,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侧重这些方面,以帮助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更好地发展。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多元智力的发展

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在教学中除了采用讲授法,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首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多元智力理论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采用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弥补弱势智力,发扬优势智力,达到全面发展。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知识基础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分层教学包括分层目标、分层提问、分层作业以及分层辅导等环节。例如,教师可以分层布置作业,也就是说教师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发展状况布置不同的作业,为言语智力弱势的学生布置写论文的作业;为人际交往智力弱势的学生布置对某些教育问题找人访谈的作业,促进他和他人的交流等。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相应的智力得到发展。其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例如,每个小组成员在讨论和交流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发展他们的言语智力;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通过沟通、协调来共同完成任务,可以发展他们的过程中,可以发展他们的内省智能。

(四)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仅仅通过考试来评价高师学生教育学的学习情况是片面的,我们要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提供的新视角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以了解其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促进其全面发展。首先,多元化的评价体现在评价的内容多元化。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结构的多元化,对高师学生的评价内容除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外,还应该包括学生自然观察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团队精神等的评价。其次,多元化的评价体现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高师生的主体除了教育学教师,还可以是学生自己,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同伴,或者是在教育实习中的指导老师等等。把不同的主体不同的侧面的评价综合起来的评价是全面的评价。最后,多元化的评价体现在评价的方法多元化。对高师学生评价的方法,可以采用问答、社会调查、论文、设计报告、主持或参与群体活动、实习及综合毕业实践报告等的考核代替传统的考场考试,用学生有创意的作品和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试题,以达到客观公正地评价高师学生。

[参考文献]

[1]文萍,覃壮才,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3]高丽静,桑华月,论社会角色变迁对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8).

关于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篇4

论文摘要:立足于知识社会和不确定性社会?分析企业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关系探讨以成功智力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模型。

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成为必然

1.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前者指为人们解决问题在意识层提供线索?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出来的知识?后者指用于支配行为操作过程的知识。其本质是用一套操作规则或程序支配人的行为。所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程序性知识包含两个内容:技能和认知策略。所谓“认知策略”是指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或程序控制了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例如企业家分析、判断、预测市场发展变化规律时所形成的思维活动模式就是一种认知策略。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社会之中。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对知识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知识对社会活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科技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知识?但这些新知识又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组织、个体交互作用的范围变广?频率加快?程度加深?从而使人类行为的预期、过程、结果等产生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1.2企业发展与不确定性

按照复杂性科学对企业发展的解释?企业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反馈动力系统(曹庆仁等?2001)。从企业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看?除了有简单浅层次的规则和可探明的影响因子可供依托和控制外?企业面对的是大量的复杂、深层、内隐多变的问题?如市场问题、经济形势变化问题等。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既有已建立的正式规则和行为模式的合法系统所构成?又有通过非正式渠道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组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关系、非正式的个体行为等影子系统所构成。合法系统虽然以确定性为主?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影子系统更是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川。因此?企业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不确定性为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但又会带来风险。在不确定性社会中?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1.3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主要工具

1.3.1企业知识.企业知识从其显性化程度可分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是可以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内隐知识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通过隐喻、直觉、顿悟、技巧等方式暗合之意的知识。从企业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从企业内部各岗位职能的角度可以分很多专业知识。因此?企业知识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包含了有关组织的经验、价值观、被证实了的信息、有事实依据的见解以及分析力、判断力、实践操作力等要素的动态组合。

1.3.2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野中郁次郎在其《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19)5提出了著名的esci知识转化模型。认为在企业创新活动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沿着野中郁次郎的思路?我国学者对企业知识的流动和转化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张庆普、李志超,2002;饶勇,2003曹兴,徐媛媛2004)?建立了seic的扩展模型(饶勇)?将社会知识纳人到企业知识体系之中?还突出了组织隐性知识的积累过程。因此?企业知识不断地积累和转化过程就是企业的发展过程。企业必须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解决自身的不确定性问题?同时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

2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必须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

企业知识如何积累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实质上是学习型组织的内容和目的。换言之?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因此?只有学习型组织才能使企业知识进行积累和转化。彼得·圣吉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勾画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整体方案?从组织学习的终极目标来看?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野中郁次郎从知识在组织内相互流动学习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企业发展是在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

3获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

3.1成功智力与学习型组织

智力被看成是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智力的知识观看?“智力”?实质上指后天习得的智慧能力?也就是习得的认知能力或习得的智力(皮连生2003)。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根据智力对人的实际影响?将智力划分为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业智力是“惰性化智力”?与现实生活很少发生联系它只能对学生在成绩和分数上做出预测?而成功智力才能使人达到人生中最主要的目的。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协调、平衡时?智力会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因此?使企业及其组织成员怎样习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所在。

对于企业来说?组织发展所需成功智力的范围较广。迈克尔·茨威尔认为?支持组织成功的三大能力基石是:组织中领导层的能力;组织中员工的能力;企业文化是否能培育能力并使之最大化。企业的成功智力主要表现在行为能力上他根据长期对企业的咨询和研究?提出企业应具备的行为能力有5个方面36个项目?主要包含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素质、管理能力、领导艺术等内容。

3.2成功智力水平取决于组织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认知科学的主要概念。所谓认知结构是指主体全部知识或观念的内容和组织?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要素。企业知识的流动转化、积累、升华等过程?必须建立在以组织认知结构不断完善、提升及其高级化演进的目标基础上来。因为企业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而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认知结构的状况。由此可见?在不确定条件下企业发展需要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不是将个体知识汇总起来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累积更不是信息的堆积和简单流动?而是通过顺应和同化?智慧地运作企业资源(包括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完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认知结构将企业资源用知识统合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组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方式、目标等的设计必须围绕完善组织或群体、团队或个体的认知结构来进行才能系统地获得组织的成功智力。

4以成功智力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构建模型

4.1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模型。

个体认知结构演进过程就是个体用旧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并采取适宜行为顺应新环境而构建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图1)。一个新认知结构的建立?就会获得新的能力(或智力)模式—心智模式得到改善。当信息以知识的方式进人旧的认知结构时?要经过一系列内化过程?才能以信念的形式纳入认知结构?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足以解决变化了的环境所产生的新问题时?重构认知结构的需要便产生?顺应过程也随之发生。每一步认知结构的演进?也是知识丰富化的过程?促使个体成功智力得到提升。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是一个永续不断的过程?但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演进的速度快慢不同?同化和顺应的程度不同等。

4.2组织认知结构构建过程模型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群体智力(或智慧)?群体智力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新的群体认知结构的结果?外现于组织的产品、技术、服务、组织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组织形象之中(图2)。

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在组织中通过两种学习式—正式学习(培训、示范、规范、正式沟通等)和非正式学习〔熏陶、感染、非正

关于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利益平衡/信息分配内容提要: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分配权利与利益的平衡机制。在信息的生产、专有和使用之间达成平衡,是知识产权制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利益平衡因而成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它涉及到智力产品的创造、传播之间的平衡、智力产品的创造和使用之间的平衡以及知识产权人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等。知识产权制度本是一种确认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垄断权的制度,但通过其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围绕知识产品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得到了均衡,从而保障了这种制度宗旨的实现。(一)“平衡”也可以理解成均衡。所谓均衡,用法律经济学的观点看,是指每一方都同时达到最大目标而趋于持久存在的相互作用形式。在知识产权理论上,平衡涉及到在信息的生产、专有与信息的接近之间达成平衡。知识产权可以看成是一定的信息,从信息产权的角度看,知识产权可以被看成是一定的信息财产、信息产权。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信息的容量总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信息量内,信息的专有和公有具有彼此消涨的关系。专有的成分太多,势必会给信息接近造成障碍,从而影响到公众对信息的获取以及信息的自由流动,最终将妨碍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的实现;公有的成分太多,则会形成知识产权的弱保护,可能导致对信息的生产的原动力严重不足,从而造成信息的稀缺,最终也不利于社会效用实现最大化。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知识产权制度应当在信息的生产、信息专有和信息的接近之间达成一个适当的平衡。平衡论特别是强调利益平衡的平衡论就是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权,或称之为垄断权。这种垄断权的授予无论是从智力创造的劳动学说、还是从智力产品的人格属性或者激励主义层面上都具有充分的正当性。然而,知识产权的客体——知识产品(或称为智力产品)具有无形性、继承性的特点,从而使之也具有公共商品的属性。换言之,社会公众对其也有合法的需求。知识产权法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实现创造性表达的最大化。该法律通过创造者对其劳动果实的权利和未来的创造者自由表达的权利之间探寻一个适当的平衡,并试图实现这样的目标。缺少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会减少对于创造的激励;而创制垄断权的过度的保护会超过创造性表达的原材料。这样一来,立法者在进行知识产权立法时,必须考虑两个问题:第一,立法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激励创造者并在多大的程度上使公众获得利益;第二,在多大的程度上垄断权的授予会损害公众。这种垄断权的授予,在适当的条件下,赋予了公众一个利益,该利益超过了临时的垄断带来的弊端。例如,著作权法就提供了两种机制,通过这两种机制著作权所有人的权利可以获得保护,而不会损害公众接近信息。这些设计的第一个方面是,在具有著作权性的表达与不具有著作权性的思想与事实之间做了明显的区分。一方面,作品中的思想不具有著作权性,主张保护思想会因为阻碍了信息的传播而减缓社会效用。另一方面,思想的表达受著作权保护,通过这种保护,著作权法为作者的权利提供了基本的保障。第二个方面是确保公众需要利用信息和作者对于原创物的垄断之间的一个适当的平衡的手段。知识产权制度中的知识产权人对智力产品的垄断和社会公众对其的合法需求构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这种矛盾始终存在,知识产权制度从设计(立法)到实施都体现了这种矛盾的彼此消涨。为了实现知识产权制度的宗旨、功能,确立平衡原则具有关键的意义。否则,要么是知识产权权利的权利过大,损害了公众接近和利用智力产品的权利和利益,从而使知识产权制度的根本目的——通过对智力产品提供充分的保护,激励对社会有益的创造性智力产品的生产,同时有利于广泛传播这种知识产品,从而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无从实现。或者要么是损害知识产权权的利益,使智力产品生产的原动力不足,同样使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不能实现。从国外几百年来知识产权立法的轨迹看,一方面,知识产权人的权利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在不断的扩张,另一方面则是公众信息自由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围绕着立法设计和实施,在背后作为一个根本的指导原则在起作用的实际上是利益平衡的原则。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一般的法律中同样存在这种原则,甚至它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解释方法论。然而,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利益平衡之特色较之其他的部门法可能要强得多。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所致的:(1)对于一种权利明确被法律赋予专有权,这在其他法律中不多见;并且,在知识产权法中,必须解决好这种专有权的范围、限度——法律上体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时间性和地域性等,以及公众可以自由或有限地接近的领域和程度;(2)知识产权制度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其立法设计必须围绕专有权的分配和公有领域的设定、专有权和公众权利的合理、公平配置展开;(3)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专有权在不断的膨胀,而社会公众对智力产品的合理需求同样在不断扩大,两者始终处于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之中,需要不断修改立法来加以完善;(4)在知识产权司法实践中,利益平衡原则被用于指导司法实践。利益平衡论围绕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与社会对智力产品的合法需求这对矛盾,探讨利益平衡原则在知识产权制度中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以及通过剖析知识产权中所涉及的各种权利的配置和利益的分配,试图提出一个以利益平衡原则为基础和核心的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应当说,这一思路和理论构建在知识产权法理论意义上是值得充分重视的。这里先从信息的生产、控制与信息自由、对信息的接近之间的关系初步阐述这种平衡论的思想,然后再提炼这种思想的一些实质性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出,利益平衡确实可以作为认知知识产权制度的一种方法论。(二)对个人所有权建立以“自由”为基础的权利将会创造有形物中的财产基础。然而,对财产权的以自由为基础的讨论,则可能会得出反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结论,因为专利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垄断权妨碍了其他人以某种方式占有智力财产的自由,知识产权制度限制了思想的自由流动和个人自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主张知识产权存在道德上的障碍,它妨碍了个人自由,故应该被废除。这些权利限制了涉及到合法占有财产的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行为的全部范围。与有形财产权仅仅排除其他人对于该物的控制相比,知识产权是排除了人类行为的全部领域。从表面看,“自由”和知识产权似乎是不匹配的,因为有形客体中的财产对行为的限制只是及于特定的商品,而观念客体的财产限制涉及到没有空间和时间界限的全部范围的限制,涉及到除了被国家授予垄断权以外的人的所有合法占有的智力财产。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在限制自由方面与其他财产权的限制不同。有形客体中的财产权根本就不限制自由——它们只是限制行为。以拥有一个苹果为例。甲拥有一个苹果的实质是,在他希望时他可以随意地处置它,而这要求其他人在任何时候需要时却不能拥有它。但这不等于说,除非甲允许,否则其他任何人不能拥有一个苹果。但知识产权则不同,它不只是如对有形财产的所有权控制一样——排除他人对于该物质的控制,而是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很多领域,甚至涉及到个人的私人生活领域。知识产权则确实限制自由。如前所述,有人正是从知识产权限制个人自由的角度认为知识产权由被授予特权的那些人限制了“涉及到合法占有财产的在时间和地点上不受限制的行为的全部”而主张知识产权存在道德上的障碍。这种被限制的自由从信息产权的角度讲,实际上是信息的接近和利用的自由,或者简称为信息自由。知识产权和信息自由是否为完全对立的关系呢?是否确实因为知识产权“是抑制自由的特权”而应该否定这种制度呢?这里得借助于利益平衡论的观点解决这个疑团: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利益平衡机制。利益平衡机制的构建兼顾了知识产权人的专有权和社会公众的自由接近信息的利益,最终使得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对信息接近的有限的抑制,扩张了信息的总量,为更大程度的信息自由提供了保障。从权利的自由度看,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社会在权利界定与分配上实行的是“专有区域”与“自由区域”的分野。所谓专有区域,是指知识产品创造者独占的领域,在专有领域中,他人使用知识产品一般既要征得权利人的同意也要向其付酬,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如法定许可、强制许可),虽然不需要征得许可,但是要向权利人付酬。所谓自由区域,是指对知识产品的使用,既不需要征得许可,也不需要向权利人付酬。著作权制度中的合理使用原则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专有区域的设立,可以为智力创造者从事智力产品生产提供足够的激励,在经济学上讲是有效益的。自由区域的设立则在不损害智力创造者的利益的前提下促进的信息的传播和利用也是有效益的。这种专有区域与自由区域的分配,实际上反映了知识产权人和知识产品的使用人利益的平衡问题。作为信息选择的工具,知识产权通过专有权的保护,对信息的有价值的交换带来了便利,并且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获得福利。另一方面,信息的使用者以不损害信息的交换价值的方式利用信息,这会相应地刺激信息的交换。在信息的生产、交换、流动过程中,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信息的最佳分配关注的是怎样构建一种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制度,使其最大限度地分配相关的信息给那些最需要使用信息的人,而不是怎样地被公正地分配的问题。这样一来,知识产权制度必须考虑一下一个平衡问题——知识产权法有效地促进信息的选择和分配,而不会损害信息提供者扩散信息的积极性。知识产权对信息和思想的自由流动的限制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知识产权也确保了思想和信息总流量的增加、确保了思想和信息的公开、确保了信息的专有只是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时期内,从而促进了信息的有效选择和分配,协调了专有权利与公众对信息接近的权利的矛盾,最终实现了对知识产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均衡保护。从信息产权的角度看,增加智力公有物容量的最佳的办法是通过分配信息的和更广泛的知识产权增加对产生新信息的激励。思想和信息的有效的公开,自然是思想与信息自由流动和传播进而促进信息的分配的必要条件。在促进思想和信息的公开方面,特别是通过产权激励促进信息的公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知识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进思想的使用和传播。除了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比较特殊外,专利、商标制度对于权利的获得、保护都有公开的要求。特别是专利制度,技术公开是其非常重要的特点。专利法律赋予发明者以专利垄断权,排除他人对其发明的某种使用,以换取其发明向社会公开。这种直接激励公开的产权模式甚至被演绎为专利制度的一种重要理论——契约论。即国家以授予发明者专利权为代价,换取发明者将其发明向社会公开,国家和发明者之间就好像是在订立一个契约一样。当代的著作权制度虽然一般没有公开的要求,著作权人要实现其权利也必须公开其作品,否则著作权只是处在一个期待权利状态。由于人们学习知识离不开对他人思想成分的吸收,思想与信息向公众公开对满足公众的需要就是不可缺少的。当智力创造者把他们的思想公开时,专利和著作权将会增强而不是限制思想的自由流动,虽然它们仍然限制了思想的广泛使用和自由的传播。再有是,知识产权制度对权利的授予不是绝对的;相应地,其对信息和思想的接近的限制只是相对的。这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中的权利限制。如那些反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学者如果看一看权利限制的一面,他们就可能发现他们的主张与知识产权制度的本意不相适应。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确立的如合理使用、权利穷竭、侵权例外、强制许可等限制形式确保了在相当多的场合接近信息不受限制,特别是为个人使用、非赢利性目的和教育目的来使用专利或者著作权作品。如果限制自由对于知识产权有消极的后果,那么可以包括更多的对于所有权的限制。(三)知识产权理论上的利益平衡论,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以下几个原则:1.对创造者从事智力创造的激励与对智力创造物的传播的激励的平衡人类通过智力上的努力,创造了作品、技术、产品,形成了智力上的财产和信息资源,这些财产与资源通过进入市场流转被社会公众所利用而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这些智力财产在市场中的流通显示了其经济价值,在所有权被确认的范围内,它们被称为知识产权。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说,这些智力财产的实现取决于智力产品的创造成本、潜在使用的需要、市场结构,以及允许其所有人控制其使用的法律权利。其中后一点尤为重要,它既涉及到智力产品所有人即知识产权人权利的实现和对智力产品生产的激励,也涉及到对智力产品在市场中的流转的效用,用信息产权的语言来说即是信息扩散的效用和程度,也就是对智力创造物的传播。因此,在完整的平衡意义上,仅仅对于信息、智力创造物的创造激励还是不够的,信息的传播、智力创造物的使用同样重要。一种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可能使智力创造的激励达到最大化,但如果没有对传播的相应的激励机制,这种知识产权制度的整体社会效用就难以称得上是最佳的。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私人财产权,成本与利益共存表明它在观念上可以作为一种激励创造的东西。但这种权利的背后支持的是对智力产品扩散和接近的需要。在建立知识产权的规则时,社会必须建立这样一种平衡:知识产权人控制其智力产品的需要以及使用者使用的需要,如个人对智力产品的必要利用、进行后续发明、智力创作的需要等。换言之,这种制度应当在创造和传播知识产权方面创造一种适当的平衡。一种不让革新成果不被广泛使用的制度可能比较少强调创造但确保新思想和创造性作品广泛传播的制度得益要少些。例如,许多专利因为没有找到商业市场而从来没有被商业上的使用,此时商业化的刺激就与对创造的刺激同等重要。在这点上,该制度通过以下几方面为刺激创造与激励传播提供了重要保障:(1)准许以市场为基础的促进创造的刺激;(2)尽量使创造活动的成本最小化;(3)为实现经济与社会目标,及时规定发明与创造的公开与合理的公正使用制度;(4)通过与其他规则或经济制度相互衔接,像反垄断政策、影响知识产权价值的贸易与政策等。虽然知识产权中的不同的制度的经济和社会目标不相同,它们却都试图在为开发新技术、信息产品和艺术创造中提供充分的激励,并且确保在智力产品的有效分配进入经济中达成平衡。从政策工具和市场运作机制的角度看,知识产权制度对于解决市场中开发和信息流转的失败,是一个极佳的手段,因为对智力创造的刺激是以市场为中心运作的。实际上,在当代的知识产权制度中,它被建构为既保护作者和发明者的努力,同时尽可能广泛地传播信息。从我国的几部知识产权专门立法来看,对激励智力创造与激励智力创造物即智力产品的传播都被看重,可以认为比较好地实现了这种对创造与传播的平衡。以《专利法》为例。在我国第一部《专利法》即1984年《专利法》的起草过程中,对是否应当建立中国的专利制度曾存在激烈的争论,反对者的主要意见是,专利法通过专有权的授予会产生对技术的封锁和垄断,影响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这种意见实际上把专利的专有与发明创造的传播对立起来。《专利法》实施的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专利法》在起到鼓励发明创造作用的同时,也通过一系列制度构建使发明创造被广泛地推广应用。这些制度构建表现为专利的公开制度、许可和转让制度、权利限制制度、有限的保护期制度等。再以《著作权法》为例。我国《著作权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保护作者等著作权人的利益与保护邻接权人的利益并举,以达到既促进优秀作品的创作,又促进作品的广泛传播的目的。处理好著作权人和邻接权人的利益关系,始终是《著作权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原因是,作品创作和作品的传播是一种源和流的关系。没有“源”当然谈上“流”,作品的传播自然是建立在作品的创作的基础之上。但是,作品的传播对于实现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的利益也具有关键意义。没有有效的传播机制,作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将很难实现。如果再考虑到社会公众对作品的需要和利用,作品的传播的意义就更大。正是基于此,我国《著作权法》在确立以保护作者权益为核心的同时,注重协调著作权和邻接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注意均衡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践证明,这较好地实现了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应当说,在促进智力创造与传播上,商业秘密法律有其特殊性。尽管商业秘密法律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促进智力创造的公开和传播,因为它以保密作为法律保护的前提条件;但是,在整个制度的层面上,商业秘密制度最终是促进了智力上的努力。所以,以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否认激励创造与传播的平衡这一特点是不可取的2.创造者从事智力创造的激励与使用者对智力创造物的需求、使用之间的平衡从“利益”的角度看,在智力产品中,智力创造者和其他对该智力创造物享有权利的知识产权人以及社会公众都有合法的利益。创造者的合法利益的根基是基于其智力创造的事实行为,而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的根基则在于智力产品的社会性、继承性、人类自身发展对知识共有物的合法的需求。只要有一个不断增长的思想的公有,它能够被每个人不受限制地使用,那么每个人至少与在荒野中第一个占有资源的人一样,有机会去占有思想。在那些通过私有化从公有中移除的那些思想与社会主要依靠的那些思想之间,有一个平衡。这有点类似于罗尔斯的关于不同时代之间对待公正的问题的观点。罗尔斯认为,不同时代之间一个固定比例的留存准许每一个时代有同样的收获并在未来做同样的投资。这可很好地印证知识产权。像在一个思想的银行投资一样,思想的公有增加了。在一个特定的智力创造物中,存在着智力创造者或者其他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与潜在使用者的利益需求。使用者的使用可能是作为“公有”的思想的一部分,也可能是作为“专有”的部分。专有的部分之所以也能够被作为使用的对象,是因为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中已经限制了这部分专有的权利,以便利公众的接近。这种制度设计的基本思路则是创造者对智力产品的专有和社会公众对其合法的、正当的需求的平衡。实际上,试图阻止个人性地使用他人的发明或者创作物可能会严重地威胁到他的个人主权。作者创作和发明者进行发明的意义和尊严也要求他人来使用创作物或发明以促进智力产品的公开和流转。但问题是,知识产品的创造者和知识产品的使用和消费者的立场和出发点是不同的:知识产品的生产者追求垄断利润的最大化,可能会忽视社会对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合法的最大化的需求;知识产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则从知识产品的公共商品的特性出发,他们会追求怎样使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大关注是否会损害知识产品生产者的利益。从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信息和非竞争性商品的角度看,为允许最大限度地接近信息,知识产权法在实现最佳社会效用目标中存在一个信息分配的问题。这样也提出了在激励信息的创造与信息的接近之间建立一个理想的平衡的问题。该问题的实质是对智力创造的激励与公众对智力创造的使用与需求的平衡。3.知识产权中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知识产权中的私人利益是不言而喻的。知识产权中的私人利益表现为通过被赋予专有权,知识产权人可以凭着对智力创造的独占而获得精神和经济上的利益。现代各国的知识产权法无不对知识产权人的专有权作出尽量周全的规定。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目的,也在于保护知识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并且,近些年来,这种专有权有不断扩张的趋势。以我国新修改的几部知识产权专门法律——《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商标法》为例,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强化了对权利的保护。这种强化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知识产权人的私人利益。不过,在自我利益市场知识产权私人利益的可能的膨胀已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担忧。例如,《知识产权哲学》一书的作者PeterDrahos在该书第六章《财产、机会与自我利益》中即认为在市场中自我利益行为者的行为在知识产权膨胀中的危险:“在抽象物中的财产权给那些所有人在市场中的战略性的机会。这些行为是给他们一个警钟。即要认真考虑适合他们的这些权利的行使和重新设计。结果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分开了。”他认为在自我利益的竞争性市场上,知识产权人会进行有限制的竞争,因为他会自然地开发限制模仿的战略。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只是知识产权利益平衡机制的一端——知识产权这种私权中还存在着公共利益。知识产权中私人利益的过度膨胀可能会损害公共利益,使知识产权制度的公共目标无从实现。从利益平衡论的角度看,知识产权制度也试图在激励功能和知识产权法的分配之间,在公共和私人利益之间确立一个精妙的平衡。科尼斯(Cornish)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商业价值的思想和信息的适用。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政治与法律的活动主张强化对思想保护类型。但没有国家对思想的创造授予长期的财产权。这种特权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含义是值得注意的。关键的是通过这种保护获得的平衡适合于国家经济的需要。对不同的标的法律给予的保护不同。不同的标的运行的规则也不同,这是因为它们需要在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达成不同的平衡,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个人利益则是确保对于其智力上的努力或者是资本投资或者劳动能够有一个公平的价值。行为人过多地占有信息自然会导致不平衡,相应地应受到公共利益的约束。从利益平衡论的角度看,知识产权中的公共利益也是值得充分重视的。这样一来,就牵涉到知识产权中的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首先从关于财产的利益学说这样一个更大的范围加以理解。这里以西方最著名的庞德的社会利益说为例略加阐述。庞德是上个世纪社会法学派的代表任务、美国法学家。在他的观念中,利益是“人们个别地或者通过集团、联合或关系,企求满足的一种要求、愿望或期待;因而利益也就是通过政治组织社会的武力对人们关心进行调整和对人们的行为加以安排所必须考虑到的东西。”他提出,二十世纪不再争论法的本质、权利、制度的出发点等问题,而是转移到人们的利益、要求,并重视调和各种关系。此时人们更多地关注实在的利益分配。但是,这种实在的利益分配离不开法律的社会控制手段。他认为法律是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根本上必须在合作本能和利己本能之间维持均衡。社会控制的任务就在于我们有可能建立和保持这种均衡,而在一个发达的社会中法就是社会控制的最有效的工具”。庞德的社会法学理论,“以承认个人生活的社会利益为基点”。有学者认为,庞德的真正的学术上的贡献是找到了社会利益的平衡点。笔者深为赞同。确实,从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的角度看待知识产权的正当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知识产权中的公共利益与“公共领域”有相契合的地方。知识产权中的公共领域涉及到资源共享的问题。在当代,人们注意到,存在着知识产权保护受经济利益驱动不断地升级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呼声日高并存的两种趋势。在调和这两重利益方面,维护创造者的权利与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的平衡作为知识产权法的一个重要的政策起了重要作用。知识产权立法虽然立足于保护知识所有人的知识产权,但同时又注重构成这种产权的知识的充分公开和利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重视个人的经济权益和人身权益时,也要充分重视社会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才能实现繁荣和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目的。进一步说,知识产权法尽管在总体上属于“私法”性质,但都有公共利益目标,只是在不同的知识产权专门法律中有所不同而已。如在著作权法中表现为,增进知识的学习、促进文化和科学的进步,以及方便接近信息和信息的流动。在专利法中表现为,信息的交流和接近技术与信息,最终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没有对公共利益的保障,知识产权的立法宗旨将无从实现。因此,在知识产权中,主要的公共利益也是应该受到鼓励的。建立在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上的对创造者和传播者的保护将是实现知识产权中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的主要机制。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认为利益平衡论是解读知识产权制度的一种有说服力的理论模式。正如有学者所说,大多数法律制度采用功利主义的态度,认为知识产权追求发明和创造之间的平衡。知识产权是更平等主义的——知识产权具有有限的保护期并且能够被任何人所获得,它可以被看成是一种酬报,[12]一种授权的手段。知识产权通常是被称为有天份的财产——它倾向于达成某种平衡。(四)知识产权法是一种激励知识创造,促进科技、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法律制度。社会的发展需要丰富多样的知识产品。赋予知识产品的创造者对知识产品的专有权是激励知识产品生产的重要法律机制。然而,知识产权法这种产权制度的运行是有代价的,这表现为专有权的授予限制了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为此,需要在知识专有权和知识共享权之间进行利益平衡,以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在几百年的知识产权立法设计和司法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利益平衡原则作为一项根本的指导原则起着实质性的作用。从国外知识产权立法与司法实践来看,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则通过司法实践得到了发展,回过头来又明确地用于指导司法实践和立法的修改与完善。国内外学者对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则与机制越来越达成共识。在知识产权法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利益平衡始终是知识产权法发展的主旋律。知识产权在历史上总的趋势是不断扩张,这种扩张的背后也是利益平衡机制在起作用。在当代的知识产权立法和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中,利益平衡依然是知识产权法的重心。正是基于此,笔者视利益平衡为知识产权制度之理论基础。注释:参看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2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学者提出了利益衡量论的法律解释方法。实现这种动态的平衡,这恐怕是当代各国知识产权法被频繁修改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著作权领域的合理使用制度中,对“家庭录制”的限制就是一个例子。一般性参看笔者文:《我国著作权法对作品权益分配的均衡思想探析》,《知识产权》1996年第4期。J.Rawls,TheoryofJustice,204-93(1971)。W.R.Cornish,IntellectualProperty:Patents,Copyright,TradeMarksandAlliedRights,London:SweetMaxwell,1996,ThirdEdition,4-6.引自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0-91页。引自罗·庞德:《法律的任务》,童世忠译、杨昌裕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引自庞德:《法律史解释》,曹玉堂、杨知译、邓正来校,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4页。参看易继明、李辉风:《财产权及其哲学基础》,《政法论坛》2000年第3期。[12]知识产权之所以被视为应当被限制的、有才干的暴发户,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知识产权只是在相当多的财政投资后才能产生。有学者指出,如果历史表明许多专利和的持有人至少具有中产阶级背景,这是不足为奇的。人们不能称这段历史为纯粹的无产阶级斗争。

关于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篇6

关键词:创新文化;新价值观;高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2-0027-05

InnovativeCulture:OntheBasisofAnalysisandChoiceoftheNewValues

FANGBen-xin1,WANGLi-min2

(1.CollegeofHumanityandSocialScience,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ofChina,Hefei230026,

China;2.DepartmentofGraduateCultivationof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

Abstract:Thispaperonthenewvaluesvisualangle,exploresinnovativeeconomicchangesinthevaluesoftheprofoundeconomicandculturalimpact,AnalyzesthemaincharacteristicsofInnovativeCulture,Onthisbasis,PutforwardthesignificanceandbasicideasofChina’sculturalinnovationthroughtheEmpiricalAnalysis.

Keywords:innovativeculture;newvalues;highintellectualcapital

1引言

随着当今全球竞争的加剧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文化创新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和复杂化。笔者不久前发表《新价值观与创新文化范式》一文[1],指出文化变迁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不断演进的过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创新性经济的发展,使得工业经济时代以来所形成的以物性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关系变革成以高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关系,同时也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着企业的价值创造范式及其文化依存状态。正是基于这一背景,笔者以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新价值观的提出,不仅能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创新的时代特征及要求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而且也为人们认识创新文化的演进与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和认知思路。

本文拟在前文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从新价值观视角,进一步探讨创新性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对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创新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经济转型中我国文化创新的意义与基本思路。

2新价值观的核心思想

新价值观是相对于工业经济时代以来传统的价值理论而言的。其核心思想是以当代新技术革命为基础,充分肯定高智力资本在价值生产与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文化范式假设。这一理论把传统的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前提,在充分肯定物性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起主要作用的基础之上,认为那些透过财富转移现象而直接领悟价值脉络的想象力、创意和创造力等隐性的高智力资本,是当代价值生产、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的重要源泉。新经济时代,人们对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核心资源的认识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从有形资本积累为核心转向高智力资本积累为核心,高智力资本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人们对价值和价值追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1对价值内涵的重新认识与界定

新经济条件下,高智力资本逐渐成为主导性生产要素,在企业和社会价值创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谓高智力资本,Stewart

从企业的角度,认为是每个人与团队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能力”的总和[2]。Andriessen等则从国家(区域)的视角将其定义为“可以利用的所有无形资源,它能够产生比较优势,通过整合能够创造未来的利益”[3]。智力之所以成为资本,一是人力资本概念中的智力比体力更具有增值作用,二是新经济让智力资本得到充分解放并通过高智力劳动超强地释放能量,直接导致高知识含量的企业市场价值远远高于其账面价值。我们将其中的差额称之为隐藏价值,企业的智力资本正是这些价值被发掘出来的主要原因。只有不断地强化和推进高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有效地发挥已有的智力资本,创造并增值新的智力资本,才能在新经济形势下,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源源不断的社会财富。由此看来,新经济价值某种意义上,就是创新凝聚智力资本攫取隐藏价值的能力。

2.2追求价值高成长性、高起点扩张及可持续性

高智力资本是最有价值、最有成长性、最具有持续发展的稀缺力量,是新经济的灵魂。创造性是其区别于传统物质资本及其它资本的最主要特点。Rastogi指出,智力资本的本质是以快于竞争对手或产业变化节奏的速度发展和组合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以创造价值[4]。决定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智力和知识组合所拥有的创造力以及这种能力的持久性。现代技术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由与能量,这就为社会经济快速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基础。创新性经济的发展,创造力的充分释放,使得竞争环境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商业价值的动态性、短暂性空前地凸现出来,组织的核心价值能力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核心价值能力是组织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和适应市场机会的,更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得超平均水平利润的一种复合性、整合性的能力[5]。在新经济条件下,培育和发展核心价值能力,确立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发展战略意图,并在其指导下实现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不断围绕价值目标进行流程再造,这是组织实现价值持续提升并最终赢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2.3追求隐藏价值(高智力资本价值)最大程度地开拓和发掘

隐藏价值通常是指高智力劳动带来的市场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换而言之,即高智力资本的价值。隐藏价值是未来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价值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价值创造处于一个复杂性和竞争性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之中。“生产性的社会要得以持续,必须既有效率又有创造力”[6]。新经济的竞争是基于时间的竞争和基于顾客需求的竞争。先人一步洞悉新的市场,创造性地拓展新的业务,就能制先机,获取更多的隐藏价值。顾客需求是价值创造的根本源泉,在日趋宽泛的产品和服务选择中,顾客享有更大更多的主动权和价值。需求从本质上来说是来自于人们对生活和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需求与产品或服务是相互创造的,新产品或服务赋予人们生活和生命以新的属性和范畴,从而产生了需求。新需求产生新价值,新价值隐藏在生活和洞察力的交叉点上,存在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只有深入到顾客的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地解析其生活中所蕴涵的生命属性,触摸其心中不息的生命涌动,进而发掘出有待实现的生命领域,构造出反映顾客认知的新的生命属性,从而为消费者开发出新的需求,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开拓和发掘出高智力资本的隐藏价值。

3新价值观视野下的创新文化特征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浪潮冲击下,全球范围内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经济与社会的结构性变革。成功的组织“更多的是由超越现实的抱负和在低投入高产出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来维系的”[7]。当代的价值创造正遵循一种无法把握但增长潜力强劲的节奏,在发展中呈现出越来越加速扩张的前进姿态。社会财富创造和增长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不断改变和深化着人们对价值观的认识与选择,催生和激发着社会创新活力并向文化层面升华。从新价值观的视角透视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着的世界,当代新经济文化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3.1基于顾客需求发现与创造的异质思维

创新性经济奠定的新价值观,本质上是对传统心智模式的一种颠覆和突破。传统的以追求利润、市场份额、用户规模等的价值理念,在新经济面前日益显现并暴露出其阶段性、短视性的问题。价值创造的重点已转移到提供优异的顾客价值上来。随着顾客的日益成熟,顾客需求的内容和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提升顾客价值不仅要立足于顾客的现实生活,而且要立志于创造顾客新的生活形式,并通过价值诉求引导顾客的生命认知转向。这就需要人们必须以动态变化的眼光与异质性思维,在顾客的生活世界中不断探寻和感悟价值实现过程,不断构造出能够为顾客接受和满意的新价值。如打散事物原有的逻辑秩序,重构新事物的逻辑结构空间;用个性化的联系或匹配方法,增添新事物的新意味;以发现的眼光洞察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对事物的变化及其趋势作出准确判断与把握;通过对事物本源的探索或思考,创造出事物之间新的关联性。通过这种异质性思维来发现和创造价值创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或来自于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各种各样的矛盾、工艺流程的要求,或来自于行业市场的变化、人口的变化、理解力的变化,或来自于关于工艺及服务等方面的新知识[8]。正是这些可能性为人们攫取隐藏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现实空间。

3.2基于对趋势、规律和机会的洞察与把握

新价值观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于价值的认知、理念、思维、判断等的根本性变化,而且也意味着价值的来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由想像力和创造力主宰的新经济时代,价值创新的速度和塑造竞争优势的速度被提到相当高度,顾客需求与市场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之中。新经济的这种混沌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活动的机会价值,其价值实现的高低则取决于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对于事物本质的洞察、独到的见解和对于趋势、潮流的敏锐把握与认知,以及依此作出的创意和设计的价值。“你必须了解趋势,技术是如何提高的,以及什么样的补充技术能创造客户价值”[9]。美国“火记”(Firemark)创意顾问公司的创办人兼董事长Wellman多年研究创意与创造力的本质,她认为引领新经济市场需求,必须“像艺术家般地思考,掌握你的想象力”,应当具备灵视者看见影像的能力、观察者明察秋毫的能力、炼金师综合大成的能力、愚者赞扬缺失的能力以及智者化繁为简的能力[10]。这五种能力方式是历史上若干最伟大的贡献背后的心智结构―思考技巧,也是当今人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探究并发现隐藏财富和价值的重要法宝。

3.3基于高智力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

新经济的新价值观是建立在高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在高智力资本的作用和推动下,“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新体系的崛起,这种体系不再是以肌肉为基础,而是以头脑为基础”[11]。人类由以公司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开始转变为以“网络”为核心的财富体系。知识令资源更具流动性,整合与合作成为当代价值创造的主要特点。整合与合作的过程,是资源充分流动移转的过程,也是财富价值创造过程。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不同的价值创造主体联接成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和信息库,通过整合把原本相互分离的资源和信息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造出一个内在和谐的价值系统,实现价值链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新的更有效率的生产、服务、经营以及附加价值生产方式,更好地适应动态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可见知识对传统生产要素资源的整合只是形式,“真正的实质问题,是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知识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关系”[12]。新经济价值创造主体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智力资本对传统生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能力。最充分利用高智力资本的,价值创新和适应能力最强,持续性稳定性成长性最好,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进化中的强者,反之便会被淘汰。

3.4基于创造力释放及竞争力持续的文化生态

新价值观的本质是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无穷释放,其目标是建立起释放和激发人性创造力,并转化为现实财富能力的文化与制度。文化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只有在文化制度层面得以落实,才可能创造并实现新经济的持续成长性。当代社会形成过去所未有的基础结构,让新经济蓬勃发展[13]。美国新经济之所以兴盛,正是因为具有强大的被Florida称之为“创意性社会结构”(TheSocialStructure0fCreativity)的生态环境作支撑[14]。该结构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是适合技术创意与企业的新体系(如热衷于新产业投资的金融体系、高科技的开发公司等);第二是创新以及更为有效的货品与服务生产模型(如让员工能够发挥创意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弹性的生产方式等);第三是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与地理氛围。因此新经济价值增长必须致力于营造技术创新和创造力发育并茁壮成长的文化生态,搭建起连接技术创意、产品与市场的产业中介平台,不断推进创造性人才的再生产和知识与智力的开发,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知识产权和金融体系建设,从而为知

识和智力转化为资本并持续不断地释放价值能量创造条件。

4从《胡润百富榜》看我国的创新文化选择

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自主创新日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主旋律,国家创新体系逐步清晰,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并且迅速成长,各种新兴经济的规模与实力日益壮大起来。我们从每年一度的“中国大陆富豪榜”(简称“百富榜”)中,不难窥出这一令人振奋的活力与趋势。“百富榜”出自于以关注中国富豪而知名的英国人胡润之手,其本意并不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而在于商业化与娱乐化的目的,其科学性和社会公信力颇值得怀疑。但从财富榜的“游戏”背后分析当代中国的一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轨迹,某种意义上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近年来的“百富榜”中,以互联网和IT等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科技富豪,2004年共有8人(8%),2005年50人(8%),2006年33人(6.6%),2007年64人(8%)。这说明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我国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年轻的富豪新贵。然而这些骄人的数字背后,也有让人担忧的事情。新科技产业富豪比例偏低,整体增幅不大,甚至2006年还出现大幅下滑的迹象。相比之下,在国家对房地产投资实施数年的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仍旧是造就中国富豪最多的行业,而且其个人财富连年大幅增长。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的行业,财富在快速的缩水;另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的行业,财富却在高速积累。在当前国家竞争根本取决于科技创新实力的状况下,这一令人尴尬的现象,凸现着国家创新文化的缺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尔(Bell)就指出,“最终为经济提供方向的并不是价格体系而是经济生存于其中的文化价值体系”[15]。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是一场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让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真正建立在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及其贡献上,我们的社会就必须培育和建构起与时代趋势相一致的创新文化。

4.1价值思维的革命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创新文化决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种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因为任何文化都不仅仅要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即期冀实现新的价值。从传统依赖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投入的传统经济形态,向强调知识、技术和智力对经济增长渗透与贡献的创新性经济转变,这使得原有的社会文化体系和价值结构体系面临挑战,而新价值观正体现了对与时代趋势相一致的新经济文化的认知与定位。新价值观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价值观相比,传统价值观强调“计划―执行”逻辑,而新价值观则注重探寻机会;传统价值观强调技术和资源,新价值观关注能够撬动资源并整合资源的杠杆;传统价值观强调稳定性和秩序,而新价值观则关注速度和行动;传统价值观强调流程和过程的改进,新价值观关注成果和细节[16]。构建创新文化,必须推动和实现价值理念与思维模式的转换,确立并发展适应新时代所必需的新价值思维。

4.2制度化新价值观

在世界掀起风起云涌的新经济浪潮和趋势之际,我国的创新性经济一直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从历年的“百富榜”中即可窥见端倪。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核心技术的缺失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另一方面也是制度缺陷所导致的结果。创新文化原本就是一系列制度安排下的产物,建构创新文化,就是要重塑与再造不仅能够释放和激发人性创造力,而且能够将创造力转化为现实财富能力的文化制度体系。新经济的发展既需要效率基础结构(公共服务、运输、电讯、建设园区、制定规则),也需要创意基础结构(包括研发设施、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制度和吸引有创造力的人的愉悦宜人而充满文化享受的生活环境)。效率基础结构与创意基础结构是影响知识流动和价值实现的关键要素。而人的因素才是新经济价值的真正源泉。有思想、知识、技能、管理才能和创造力的人才无疑是决定新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存在于消费者当中的有情感、个性、购买力且有需求的顾客,同样关系着新价值的实现,真正的价值存在于顾客消费和使用过程之中。因此在新经济条件下,通过制度创新让创造性人才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释放,让各类人员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应该成为创新文化的核心内容。

4.3价值创制体系的提升与再造

价值创制体系是创造和实现财富增值的“行为方式”。高智力资本是创新性经济时代财富快速成长的摇篮,但知识、智力、技术与财富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通道。只有当知识、智力、技术与庞大的用户市场对接时,它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财富。新富豪的崛起,正是他们抓住了有利时机,实现了从知识、技术到需求创造到最终转化为价值的过程。英国学者Metcalfe指出,创新共有四个层次,分别是机会、资源、诱因及能量[17]。机会代表技术能力与市场认知的组合;资源代表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运用;诱因代表市场规模大小及相关激励与保护措施;最重要的是第四个层面,即创新能量。前三个层次都必须倚赖有创新的能量,才有创新的结果。无论是政府、企业、组织都需要创新能量,必须建构起完整的能够将知识、智力和技术与市场间有机衔接的价值创制体系,不断提升运用高智力资本满足和创造顾客现实与潜在需求的能力。新经济的革命性财富就存在于高智力资本的价值创新之中,这是实现价值持续高增长并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根本手段。

5结论

新经济时代,随着高智力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人们对于价值的认识和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从价值观的变迁入手,深入剖析了新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探讨了创新性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对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从新价值观视角分析了当代创新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基于顾客需求发现与创造的价值思维,基于对趋势、规律和机会的洞察与把握,基于高智力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基于创造力释放及竞争力持续的文化生态。在此基础上以《胡润百富榜》为例,对我国当前创新性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是一场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要让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真正建立在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及其贡献上,必须从价值思维、新价值观制度化以及价值创制体系等方面推动一场整体性的文化变革。

参考文献:

[1]方本新.新价值观与创新文化范式[J].中国软科学,2006,(11):44-49.

[2]StewartT.Intellectualcapital:thenewwealthoforganizations[M].NewYork:BantamDoubledayDellPublishingGroup.Inc,1994.71.

[3]AndriessenD,etal..IntellectualcapitaloftheEuropeanUnion[R].Paperforthe7thMcMasterWorldCongressontheManagementofIntellectualCapitalandInnovation,2005.8-12.

[4]RastogiP.ThenarureandroleofIC:rethinkingtheprocessandvaluecreationandsustainedenterprisegrowth[J].JournalofIntellectualCapital,2003,(4):227-248.

[5]福克纳・D,鲍曼・C.竞争战略[M].李维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1997.41-44.

[6]理查特・莱斯特,等.破译创新的前端[M].寿涌毅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55.

[7]哈梅尔・G,普拉哈拉德・C.竞争大未来――企业发展战略[M].王振西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165.

[8]DruckerP.Thedisciplineofinnov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85,63(3):67-72.

[9]张瀛.聚焦新经济[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321.

[10]魏曼・A.天才的五种创意方程式[M].蔡梵谷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20-22.

[11]托夫勒・A.力量的转移[M].刘炳章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9-10.

[12]姜奇平.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93.

[13]FloridaR.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andhowit’stransformingwork,leisure,communityandeverydaylife[M].NewYork:BasicBooks,2002.

[14]厉无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3.

[15]贝尔・D,等.经济理论的危机[M].陈彪如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66-112.

关于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篇7

关键词:智能主体;信念;自省;他省;认知时态子结构逻辑

substructurallogicofepistemicandtemporalityinbeliefofagent

liudong-ning?1,tangyong?2

(1.schoolofcomputer,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006,china;2.schoolofcomputer,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

abstract:therearetwokindsofapproachtogetbeliefasanagent.oneisextrospectiveness,whichgetsinformationfromotherbodythroughoutsideinteraction.theotherisintrospectiveness,whichgetsinformationfromownhistorydatabase.thetwowaysareindispensabletodescribebeliefofagent.however,nowadaysbdilogicsmostlyuseextrospectiveness,notcombinationofextrospectivenessandintrospectiveness.also,mostbdilogicsareusuallybasedtwo-valuelogic,classicalmodallogicoritstransmutation,whichmakesmanylogicsystemshaveproblemssuchaslogicomniscienceandcoarsedepiction.fortheseproblems,thispapermadesomeresearchandputforwardasubstructurallogicofepistemicandtemporality(bsoet)focusingasbeliefofagent.

keywords:agent;belief;introspectiveness;extrospectiveness;substructurallogicofepistemicandtemporality

0引言

为适应环境变化和协作求解,智能主体(agent)必须利用知识修改内部状态,即心智状态(mentalstate)。主体的心智状态为主体如何行动提供了一种解释,也就是说主体的行动是由主体的心智状态驱动的,如认知、情感、意向等。逻辑是描述主体心智状态的重要工具[1]。1990年,moore[2]使用形式逻辑对主体进行了建模,并主要研究了主体拥有的知识与实现的动作之间的关系;随后cohen等人[3]系统地研究了信念、目标、持续目标、意图和理性的逻辑表达和演算问题,他们的工作基于线性时态逻辑,在语义上则以kripke可能世界语义学为基础,并给出了bdi形式模型;其后,rao等人[4]提出了理想agent的bdi模型,使用了三个基本的模态算符:信念(belief)、愿望(desire)和意图(intention)建立了主体的bdi模型;jiao等人[5]针对主体是在进程级运行的程序,运用π演算描述了主体的理性和行为意图,利用π演算这种刻画通信系统的进程演算表示出主体间的交互;胡山立等人[6,7]在真假子集语义基础上通过对模型的代数结构施加一定的约束,开发了双子集语义改进模型,避免了基于正规模态逻辑表示的逻辑全知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副作用等问题。此外,konolige等人[8~13]也做了相关值得肯定的工作,遍及bdi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多个领域职称论文。

尽管bdi或类bdi模型已成为研究智能主体理论模型的主要工具,但这些模型仍普遍存在下述的一些问题:

a)主体理论模型中普遍存在逻辑全知(logicomniscience)[1]。

b)重视主体间知识交互,而轻视主体内部知识或状态。

c)由经典模态逻辑或二值逻辑引起的理论模型对真实世界的刻画粗精度。

基于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将研究工作聚焦于智能主体的信念,针对其作出了相关逻辑模型。考虑到对于愿望和意图,不同的应用和应用观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和定义,因此本文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只着重刻画了认知和决策的关键,即信念。

1智能主体信念的形成与表示

1.1智能主体信念的形成及其问题

无论是bdi模型还是其他的智能主体的理论模型,对于信念的形成与表示都是建模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许多理论模型中,对信念的形成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作为经典的模型,在rao等人[4]的模型中,在建模时虽使用到时态逻辑模型及其技巧,但仅考虑到系统的未来状态,而不关注过去的认知。实际上,造成类似的问题主要在于其对信念(知识)的获取仅考虑与外部主体进行交互,而轻视了主体在过去的知识。

事实上,作为一个智能主体,其获取信念(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a)他省(extrospectiveness),即通过外界交互,从其他主体中获取信息;b)自省(introspectiveness),即通过自己的历史数据库获取相关知识的信息。因此,对于主体信念的描述与刻画,两种途径缺一不可。在当前研究中,体现他省的bdi模型较多,却较少带自省功能的模型。但从时态数据库、时态知识库的角度看,智能主体的知识也是一个随着时间轴向前推进的历史数据库序列h=(h?0,…,h?n,hn+1,…),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集,这些知识集对当前信念的建立影响巨大,自省不可忽视。因此,在逻辑建模中,必须体现他省和自省,并处理其间的各类知识冲突。

考虑到主体理论模型中普遍存在逻辑全知的问题,这也主要是因为相关模型使用了经典模态逻辑(或相关变形系统)、二值逻辑导致的结果。逻辑全知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一个主体如果知道一个命题,那么它知道它所知道的命题的全部逻辑后承。

b)一个主体知道所有的真理(重言式)。

造成问题a)是因为理论模型采用了形如经典模态逻辑中的k公理式的内定理。造成问题b)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理论模型采用了形如经典模态逻辑中的rn规则式的规则造成;第二点是在计算科学,尤其是在机群协同工作下的智能主体的认知过程不应存在所谓的“重言式”模式的内定理,所有公式的成立与否都应采用构造性证明进行论证,而非传统的二值逻辑形式及其粗精度刻画。

1.2“双省”智能主体的信念表示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主体的信念必须与他省和自省相结合。具体体现在不仅重视交互,而且重视历史数据。由此在表意上,可以使用bel(k)=khφ表示主体k在当前时刻具有信念φ。其中:k表示“知道”算子,体现了他省;h仍使用时态逻辑中的标记意义,表示“在此之前一直……(不包括当前时间)”,体现了自省,只有当他省和自省都为“必然”时,知识才能成为信念。其次,要解决逻辑全知与非构造性语义的粗精度刻画问题,一种可行的方式是使用子结构逻辑(substructurallogics)。根据子结构逻辑的构造性证明,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并可通过结构规则的增删,修改传统hilbert风格的逻辑演算所固留的诸如单调性、收缩性等弊病,以增加系统的可计算性。

据此,可建立相应的认知时态子结构逻辑系统。鉴于其表示了智能主体的信念,同时采用的是认知逻辑、时态逻辑和子结构演算的综合解决方法,本文将新的系统称为bsoet系统,意为substructurallogicofepistemicandtemporalityinbelief。在下一部分,将对系统作详细介绍。

2bsoet及其gentzen系统

2.1可能世界与可达关系

首先考虑到系统需要做到他省和自省,必须对认知的可能世界与可达关系作出定义,这种定义是针对框架的(frame)。

定义1他省框架。一个他省框架是一个二元组?f=〈t,r?e〉。其中:t为时间结构的集合,对于每一个t?i∈t,t?i表示一个时间结构;r?e为时间结构间的一个自反和传递的可达?关系。

直观上,对于每一个t?i∈t,t?i表示一个智能主体。这是考虑到每个智能主体都有一个历史数据库,可以用t?i表示历史数据库(h?0,…,h?n,hn+1,…)的集合。在拓扑形式上,可将t?i理解为一个时间轴,轴上的点表示了主体在该时刻上的历史数据。由此,能进一步定义自省框架。

定义2自省框架。一个自省框架是一个二元组t=〈t,r?t〉。其中:t为时间点的集合,r?t为一个时间点间的一个传递可达关系。

假定不同轴的同一时刻的时间点之间的可达关系与时间轴之间的可达关系是一致的,据定义1和2,可以将两个框架合并。

定义3他省且自省框架。一个他省且自省框架为一个三元组f=〈t,r?e,r?t〉。其中:t为时间点的集合;r?e为一个自反和传递的可达关系;r?t为一个传递可达关系。

其示意如图1所示。

直观上t上的点通过r?t关系,构成各条时间轴,每条时间轴代表一个主体(及其历史数据库),表示了自省关系;不同轴的同一时刻的时间点通过r?e,构成了他省关系。

另一方面,作为他省关系,r?e为一个自反和传递的可达关系对于传统bdi模型的认知可达关系是一般的;而作为自省关系,r?t不能具有自反性。在直观上,人的自省总是反省过去,对于现在是无法反省的,而作为他省关系的r?e的自反性,则主要体现了主体对自我知识集的认知,因此需要保留。

在没有具体解释框架语义之前,针对r?e和r?t关系,分别用模态算子?•和对应它们类似于经典模态逻辑的必然关系,并由此用?•φ来表示一个主体有信念φ,假设这个主体是k,可以将其简记为bel(k)=?•φ。

2.2gentzen系统

据上,本文将对他省和自省框架构造子结构演算系统,为体现子结构演算特点,在此用gentzen风格的演算系统(由德国人gentzen1934年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提出的一种逻辑演算,国内也翻译为相继式演算,但更多直译为gentzen演算,在该演算中分为结构规则和运算规则,运算规则又分为左规则和右规则,是有别于hilbert风格的自然演绎方法的构造性逻辑演算方法,主要用于证明论)来构造bsoet,系统如下:

公理:a?a

结构规则:

x├ay,a,z├by,x,z├b(cut)

*x├ax├a(tfor?•)*x├a**x├a(4for?•)x├ax├a(4for)

运算规则:

x,a,y├cx,a∧b,y├c(∧l)

x,b,y├cx,a∧b,y├c(∧l)

x├ax├bx├a∧b(∧r)

x,a,y├cx,b,y├cx,a∨b,y├c(∨l)

x├ax├a∨b(∨r)

x├bx├a∨b(∨r)

x,a,y,b,z├cy,x,ab,z├c(l)x,a├bx├b(r)

x,a,y├bx,*?•a,y├b(?•l)*x├ax├?•a(?•r)?x,a,y├bx,a,y├b(l)x├ax├a(r)

在此,“,”“*”“”分别是三个不同的puncmark(句法标记,非算符)。其中“,”是一个无序的句法结构标记,它分割了多个参与演算的公式序列;而“*”和“”分别是•和的puncmark[14]。其中结构规则“tfor•”表明了如果公式序列x能在“*”的演绎下得到a,则在一般演绎下也能得到a,这恰好对应了r?e关系的自反性。类似地,结构规则“4for•”对应了r?e关系的传递性,结构规则“4for”对应了r?t关系的传递性。

注意到,这是一个典型的“直觉主义”逻辑系统,是基于构造性证明的。同时由于类似k公理和rn规则的内定理不存在于bsoet的结构规则中,也有效避免了逻辑全知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l”规则的存在,系统实际保留了weakening规则,即该系统的推理仍然是单调的。同时由于puncmark“,”的无序性,交换律也依然保持其有效性,但系统不具有收缩规则,避免了运算资源的可重用性[15]。

另一方面,在bsoet系统中,本文也没有考虑算子“”,其主要原因是bsoet系统是一个直觉主义逻辑系统,其证明为构造性证明。由此,构造一个φ的信念与构造一个φ的信念的工作是相似的。

3bsoet系统的语义模型

定义4点集与命题[14]。一个点集p=〈p,〉为集合p及其上的偏序关系。p上的命题集prop(t)为p上的所有向上封闭的子集x,即若x∈x且xx’,则x’∈x。

定义5可达关系。

1)二元关系r为点集p上的二元关系当且仅当对?x,y∈p,如果xsy且?x’(x’x),则?y’(y’y),使得x’ry’。类似地,如果xry且?y’(y’y),则?x’(x’x),使得x’ry’。

2)二元关系r为点集p上的丰满的(plump)二元关系,当且仅当对于?x,y,x’,y’∈p,如果xry且x’x,y’y,则x’ry’。

定义6框架及框架关系。一个框架f为一点集p及其上的二元可达关系,写做f=〈p,r?e,r?t〉。其中r?e和r?t分别为他省和自省的二元关系。

定义7框架赋值。

1){x∈f:x?p}∈prop{f};

2)x?a∧biff?x∈f,x?a且x?b;

3)x?a∨biff?x∈f,x?a或x?b;

4)x?•aiff?y∈f,如果xr?ey,则y?a;

5)x?aiff?y∈f,如果xr?ty,则y?a。

定义8衍推。

1)称x相对于模型m衍推a,记做“x├?ma”,当且仅当对?x∈m,如果x?x,则x?a;

2)称x相对于框架f衍推a,记做“x├?fa”,当且仅当对?m∈f,x├?ma;

3)称x相对于框架类f衍推a,记做“x├?fa”,当且仅当对?f∈f,x├?fa。

由此易证得以下定理,限于篇幅证明从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文献[16]。

定理1可靠性定理。bsoet系统相对于框架条件为xr?ex、xr?ey∧yr?ezxr?ez和xr?ty∧yr?tzxr?tz的框架是可靠的。

定理2完全性定理。bsoet系统相对于框架条件为xr?ex、xr?ey∧yrezxr?ez和xr?ty∧yr?tzxr?tz的框架是完全的。

4群体信念与公共信念

在bsoet系统中,主体k形成的信念可由bel(k)=?•φ表达,其不仅考虑了主体之间的他省,还考虑了参与认知主体的自省,体现了只有当他省和自省都为“必然”时,知识才能成为信念的观点——主体k拥有信念φ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当前状态下与外界主体的通过交互获得知识,更要考虑其历史?数据。

基于bsoet系统,易得在群体认知中的群体信念“eφ”(everyonehasthebeliefφ)与公共信念“cφ”(itiscommonbeliefthatφ),对于n个智能体,其定义如下:

eφ=bel(1)∧…∧bel(n)=•?1?1φ∧…∧•?n?nφ;

cφ=φ∧eφ∧eeφ∧…=∧i≥0e?iφ

5结束语

本文针对智能主体的“双省”信念及其形成与表示进行了相关研究,采用了认知时态子结构逻辑建模的方法,表达了智能主体获得“双省”信念的方式,针对其建立了相应的逻辑系统bsoet。由于bsoet系统采用的是子结构演算,有效避免了逻辑全知问题,其模型语义与构造性证明方法较经典二值逻辑更细精度地刻画了信念的形成。

在bsoet系统中讨论r?e和r?t关系时,本文主要讨论了它们的必然算子,即•和。对于•和的对偶算子•和在本文中并没有讨论,不讨论其的主要原因在于•和算子不是信念形成的关键,同时也对愿望和意图不起关键作用。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将r?e扩充为动作和动态关系,如将算子•扩充为[α]或[α]?n,又如何进一步在子结构演算中丰富r?t关系,使其进一步具有线性、序列性、非分支性和有穷间隔性等性质。同时,还可以通过添加相应的表示将来状态的算子“■”,由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形成相应的愿望、意图和bdi模型,并最后付诸领域应用。

参考文献:

[1]史忠植.智能主体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22.

[2]moorerc.aformaltheoryofknowledgeandaction[m]//formaltheoriesofthecommonsenseworld.[s.l.]:ablexpublishingcorperation,1985:319-358.

[3]cohenpr,levesquehj.intentionischoicewithcommitment[j].artificialintelligence,1990,42(2-3):213-261.

[4]raoas,georgeffmp.deliberationandintentions,technicalnotes10[r].[s.l.]:australianartificialintelligenceinstitute,1991.

[5]jiaowen-ping,shizhong-zhi.formalizingagent’sattitudeswithpolyadicπ-calculus[c]//procofthe4thworkshoponpracticalreasoningandrationality.stockholm:[s.n.],1999:21-27.

[6]胡山立,石纯一.agent意图的双子集语义改进模型[j].软件学报,2006,17(3):396-402.

[7]hushan-li,shichun-yi.animprovedtwin-subsetsemanticmodelforintentionofagent[j].journalofsoftware,2006,17(3):?396-402.

[8]konoligek,pollackme.arepresentationalisttheoryofintention[c]//procofijcai’93.1993:390-395.

[9]singhmp.multiagentsystems:atheoreticalframeworkforintentions,know-how,andcommunications[c]//lecturenotesinartificialintelligence.[s.l.]:springer,1994.

[10]nairvcp.onextendingbdilogics[d].queensland:griffithuniversity,2003.

[11]rafaelhb,mehdid,j?rgend,etal.multi-agentprogramming:languages,platformsandapplications[m].berlin:[s.n.],2005.

[12]rafaelhb,michaelf,willemv,etal.verifyingmulti-agentprogramsbymodelchecking[j].journalofautonomousagentsandmulti-agentsystems,2006,12(2):239-256.

[13]rafaelhb,jomifh,michaelw.programmingmulti-agentsystemsinagentspeakusingjason[m]//[s.l.]:wiley,2007.

[14]restallg.anintroductiontosubstructurallogics[m].routledge,tokyo:mathematicalsocietyofjapan,2000.

[15]onoh.proof-theoreticmethodsinnonclassicallogics[r].1998:207-254.

[16]刘冬宁.时态信息处理中若干问题的逻辑公理化研究[r].广州:中山大学,2009.

关于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情绪智力;创造性自我效能;员工创造力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工作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环境的多变性越来越大,发展的挑战越来越艰巨。众多学者一致认为企业如果要生存和发展,则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员工的创造力潜能,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才竞争的优势,才能给企业带来革新、机遇、绩效和竞争力。创造力一般被定义为产生新奇、有用的想法或者答案,当这种想法或者答案被员工应用于工作时,往往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现实的问题,给企业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抓住一个新的商机,或者提高企业的效率。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员工创造力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和组织成功的重要源泉。但是如何才能激发员工创造力,成为现代企业急于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探讨创造力的形成机制方面,有学者将创造性自我效能引入,认为知识水平、领导行为、工作复杂程度都会影响员工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员工的创造力。另外,组织行为学已经研究证实了情境或者组织因素可以激发和培养员工的创造力,例如变革型领导、知识共享、学习导向等。其中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作为心理认知层面的重要因素,被很多研究者认为在组织情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团队还是个人的情绪智力在促进沟通、交流以及帮助企业和员工提高决策水平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在组织行为学有关领导的研究中,情绪智力被认为是有效领导的一部分,同时被认为是激发和提高员工创造力与绩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尽管已有研究已经指出创造性自我效能对员工创造力有影响,亦有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对员工创造力有重要作用,但是缺乏将情绪智力、创造性自我效能、员工创造力相整合的研究。尤其是在国内,对情绪智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文献较少。本文基于中国文化情境,以员工创造性自我效能为切人点,提出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转化模型,以华东地区的企业员工为对象展开实证研究。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弄清个体情绪智力向创造力转化的内在机理,进一步完善创造力形成和转化相关理论,并为我国企业的实践与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一)员工情绪智力与员工创造力

员工创造力被认为可以在任何工作、任何组织中产生,研究者们也认为员工创造力最终将由员工自身激发产生。研究表明,领导方式和领导风格对员工创造力有重要影响;团队内部员工的支持与互动对员工创造力也有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和影响通过改变员工在个体层面的认知如个体的动机、技能等来促进和激发员工创造力的形成。而以员工情绪智力作为员工个体层面的因素,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与讨论,而且也已经被研究证实对创造力有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情绪智力一方面被认为是一种认知能力,一方面也被认为是个人品质能力的结合。Goleman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人品质能力的结合,将情绪智力划分为5个维度: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动机、同理心和社会能力。有学者通过分析以上5个维度认为这种情绪智力实际上是一种个人认知能力在四个方面的表现(情绪评估与表达、利用情绪强化认识并指导决策、情绪认知以及情绪管理)。也有学者从区别于大五人格的角度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以下四个维度:理解自身情绪、理解他人情绪、运用情绪、情绪管理。Rego等于2005年通过实证研究与分析提出的六度模型(理解自己的情绪、面对批评自控、自我激励、情绪控制、同理心、理解别人的情绪)被认为能够全面反映情绪智力的内涵而广泛被接受。

目前,在国内研究团队和组织中员工情绪智力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文献较少,而国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Goleman,Boyatzis与McKee认为情绪智力在团队绩效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团队层面上,情绪智力也被认为可以通过团队信任、协作文化,最终转化为团队创造力,同时个体作为团队的一员在团队信任、协作文化以及团队创造力中扮演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体,情绪智力在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go基于领导者的角度,研究了领导者个体的情绪智力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认为领导者较高水平的情绪智力与员工创造力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员工情绪智力对员工创造力有正向显著影响

(二)创造性自我效能对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转化过程中的影响

自我效能被定义为个人相信自己可以组织并执行给定任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可以促使个人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效能被认为是在复杂社会情境中驱动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在目标设定、承诺履行、持续努力及面对挑战中的表现,而且也被认为与创造力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创造性自我效能的内涵则更加丰富,它与创造力相关联,将知识、工作自我效能、领导行为以及工作复杂度统筹考虑,反映一种综合能力。创造性自我效能被定义为相信自己可以生产具有创造性的结果和绩效,实证研究已经证实,创造性自我效能感较强的员工更有利于产生创造性的成果,享受创造性的过程并不断提高其在工作中的创造性水平。

在有关社会交互关系理论的研究中,创造性自我效能作为交换关系向创造力转化的中介变量得到实证验证。在研究领导与创造力的文献中,Gong将员工学习导向、变革型领导作为自变量,将员工创造性自我效能作为中介变量,实证研究表明员工创造性自我效能对于员工学习导向和变革型领导向创造力转化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创造性自我效能可以将员工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员工内在激励,激发员工创造力。同时文章还认为员工创造性自我效能可以促使员工设立更高的目标,从而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创造力水平。而员工情绪智力被认为是可以激发员工创造性自我效能产生与实现的关键因素。员工情绪智力对员工创造性自我效能有着积极的影响,员工拥有较高的情绪智力可以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这些能力常常会促进员工提高其工作绩效。同时,员工拥有较高的情绪智力水平,可以更好地控制自身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对工作态度的影响,处理好人际关系和自身与工作的关系,从而增强其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最终使员工工作更具创造性和使员工工作绩效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员工情绪智力显著地影响员工的内在认知——创造性自我效能,进而激发和提高员工的创造力。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2:创造性自我效能在员工情绪智力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性别在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转化过程中的影响

有研究认为男女情绪智力水平无差异,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女性的情绪智力水平要比男性高。一些学者认为性别在情绪智力和其他独立变量之间扮演调节作用,例如Rego等认为女性的情绪智力使得他们相对于男性来说对生活和健康有着更高的期望值。研究发现女性领导者往往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面对批评时也表现得更为柔和,常常能够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在跨文化情境中有关个人情绪智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其工作适应性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性别对于员工的适应性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明显。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学者们关于性别对员工情绪智力的影响认识,看法不一。本文认为男女在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转化过程中的差异性并不明显,故不作出倾向性假设。为了进一步探究性别在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转化过程中的影响,我们把性别作为调节变量引入分析。

通过上述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溯和假设提出,我们经过分析与推理,确定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如图所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数据收集

本研究于2012年3月至5月期间,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科技企业密集的华东地区的数家企业内任职员工进行样本数据的收集。在发放问卷之前,我们尽可能地通过报刊、杂志、网络、企业黄页、公开信息等途径了解确定拟调查的企业名单,然后通过电话、邮件和人际网络等方式与企业建立联系,达成调研意向。为了提高调查的准确度,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我们控制了员工的年龄、工作经验、学历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然后采用匿名形式以邮件和纸质版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在问卷发放两周后,进行回收。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6份,收回212份,其中填答无效及不合格问卷(问卷填写不完整、数据明显存在问题等)4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6%。样本中高科技行业如通讯电子、制药、科研院所、机械制造等企业占比达到73%。受访者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高达92%,其中女性占比36%。

(二)变量测量

员工情绪智力(EI):本文采用由Rego和Femandes共同开发的情绪智力量表(理解自身情绪3个题项、理解他人情绪3个题项、自我激励3个题项、面对批评自控3个题项、同理心2个题项、情绪自控3个题项),共17个题项,该量表采用七点量表进行测定(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已经被学者广泛使用,证明能够很好地反映员工情绪智力状况。

创造性自我效能:我们使用Tierney和Farmer开发的量表来测量员工创造性自我效能,该量表包含3个题项,采用七点量表进行测定(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这个量表在测量员工创造力自我效能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被证明有很好的适用性、效度。

员工创造力:我们采用Gong等人在对已有量表进行完善与补充的基础上开发出的适用于中国情境的员工创造力量表。该量表共有七个题项,采用里克特七点标识进行测量,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

(三)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SPSS17.0对各测量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相关性分析,在信度各指标达到要求之后,使用Amos17.0构造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确定模型的结构效度。在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过程中,我们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检验。

三、数据分析及结果

(一)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员工情绪智力与员工创造力、员工创造性自我效能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员工情绪智力各指标中,面对批评自控与创造性自我效能和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不明显。本文以Cronbach’sα系数来检验变量的信度,如表1括号中数值所示,各变量的Cronbach’sα值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这表示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通过对数据进行球形检验可得KMO=0.788、X2=1725.152、p

(二)假设检验

我们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在控制了年龄、工作经验、学历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基础上,考察了员工情绪智力对员工创造力和创造性自我效能的影响,详细分析结果见表2。在员工情绪智力对员工创造力影响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员工情绪智力越高越具有创造力,其中员工理解自身情绪、面对批评自控、自我激励、情绪自控、理解他人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显著,而同理心对创造力的影响则不明显,从-而部分支持假设H1。员工情绪智力对创造性自我效能的影响表明:员工情绪智力越强创造性自我效能感越强,其中面对批评自控、自我激励、情绪自控、理解他人情绪对创造性自我效能影响显著,理解自身情绪、同理心的影响则不显著。

(三)创造性自我效能对员工情绪智力和员工创造力的中介作用检验

我们采用“分步回归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首先,由表2可知,员工情绪智力中理解自身情绪、情绪自控、自我激励、理解他人情绪对员工创造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员工情绪智力中面对批评自控、自我激励、情绪自控、理解他人情绪对创造性自我效能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在比较以上对创造力和创造性自我效能显著影响的各维度之后,我们发现只有情绪自控、自我激励、理解他人情绪三个维度满足中介效应检验第二步的要求,因此我们只对这三个维度进行回归分析(同时为了便于比较和观察,面对批评自控、理解自身情绪和同理心的相关回归变化一并列出)。第三步,我们将中介变量创造性自我效能放入回归方程,比较第一步和第三步可以发现,员工情绪智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系数中自我激励、理解他人情绪显著性消失,而情绪自控的显著系数有所下降。这说明创造性自我效能在自我激励、理解他人情绪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情绪自控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四)性别在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转化的过程中的作用检验

本文将性别这一变量作为调节变量(女=1,男=0),采用分步回归方法利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第一步将年龄、工作经验、学历等控制变量强行进入回归方程,第二步将员工情绪智力各个维度放入回归方程,最后将交互项引入回归方程进行分析(见表2)。回归结果显示各交互项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显著影响不明显,只有理解自身情绪与性别的交互系数达到较低水平的显著性要求(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果讨论

近年来关于员工创造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员工创造力,不仅是组织行为学中新近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心理学领域比较热的命题。与组织、团队层面的创造力不同,个体层面的创造力对个体认知层面因素的关注更为密切,尤其是心理层面的因素。认识到个体心理层面因素对个体创造力的作用特殊而丰富,有着不断广泛而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在对现有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引入创造性自我效能这一中介变量,探讨了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的转化形成机制。

本文通过实证数据分析与结果推演,得出以下结论:

1员工情绪智力各个维度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存在差异。这一研究结论深化了组织情境中Barcsak、Lassk和Mulki关于情绪智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情绪智力各维度之间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区别于Choi笼统意义上情绪智力对员工创造力的积极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员工情绪智力中理解自身情绪、自我激励、情绪自控、理解他人情绪对于员工创造力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面对批评自控、同理心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中,值得关注的是员工在面对批评自控、同理心上的表现越好,其创造性方面的表现就越差,不难理解一个拥有独立、开放思想的员工才不会被企业的规章所束缚,才能更具开创性的完成各项工作。

2创造性自我效能在自我激励、理解他人情绪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情绪自控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Tiernery和Farmer关于创造性自我效能在创造力形成中的中介作用。作为心理层面的一个重要指标,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是员工对自身的一种肯定和认同,其对于创造力的激发至关重要。在现实企业中,一个能够理解他人情绪,并善于控制自身情绪以及自我激励的员工,往往能够形成较高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员工创造力的形成。

3在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转化过程中,性别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这与Hechanova和Beehr的研究相一致,他们认为女性的情绪智力水平与男性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女性同样可以在工作中富于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同时,本研究结论也为男女“职业平等”观念提供了佐证,女性在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转化方面并不劣于男性。

(二)现实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得出以下企业管理实践的指导建议:

1企业应该重视对员工情绪智力的培养。企业在对员工的聘用、培训、教育中,一般更关注员工技能的提高,较少关注员工的情绪智力水平的提高。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应该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和企业文化,选拔和聘任不同情绪智力水平的员工,为岗位配备最合适的人才。有关情绪智力的素质教育方面如沟通、社交礼仪等课程也应该成为企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员工的沟通技巧,改善员工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员工的创造力水平,提高员工的创造力绩效。

2企业和员工都应该重视提高员工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在工作中,员工应该培养自身积极的态度、正面的思想,努力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自身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企业领导者应该和员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员工自身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增强其自信心,最终促进其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3企业应重视对女性员工的任用与培养。受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文化观念的影响,现实社会中企业对男性员工的偏好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女性员工在职业发展路径上往往也更艰辛,这就要求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针对具体的岗位需求,应该加强对女性员工的任用和提拔,给予女性员工同等的职业发展机会,开发和激励女性员工的创造性潜能,真正实现女性员工的“职业平等”。

关于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1篇9

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22―0029―01

智障,被定义为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者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知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智障儿童又称为智力残疾儿童。面对智障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需要全社会从认识、情感、行为上真正接纳,通过政府组织、社团公益等多形式合力才能为他们“推倒”人为歧视的“藩篱”,助他们融入社会、走上自力更生的阳光大道。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搭建学校、家庭与社区融合平台

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是一个小型社会,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在具体的社区内进行,是智障人士生活、学习、融入主流社会的重要场所。智障儿童接受社区融合教育,实则是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体验、尝试乃至真正确定社会角色的过程。社区实施融合教育可以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改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互独立、相互隔离的状态。因此,社区管理者要把智障儿童融合教育作为一项重任,整合社区资源,专设社区融合教育机构,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社区辅导员,及时协调处理相关事宜,与学校、家庭构建起一个教育网络体系,形成社区、学校、家庭相融合的教育力量,加强三者的互动和合作。社区通过举办适合智障儿童的实践活动、家庭教育讲座、家长与辖区居民沟通交流等形式,既能为智障儿童提供真实可行的教育环境,又可以引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还可以让社区居民消除对智障儿童的偏见和歧视,从而真诚接纳他们、关爱他们、帮助他们。

二、把课堂教育迁移到社区

我们可以把智障儿童从教室带出来,让他们逛超市、学游泳、乘公交、进电影院,这也是进行社会融合课程的一部分。这种真情实景的体验和实践,有助于智障儿童的生活化和社会化。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智障儿童学会自理、学会生存、学会技能,从而融入社会,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只是“空中楼阁”,而是要引导智障儿童“多接地气”,把最简单的“1+1”的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变死板为创造,让他们在超市买自己最喜欢的两支铅笔,就比单纯地告之答案更具现实意义。如,《认识交通设施》通常用图片来一一指认,还不如带孩子们到社区某个十字路口认红绿灯、过斑马线、走人行横道、穿地下通道、上天桥走走,这样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可以达到“知行合一”。教育即生活,把课堂教育迁移到社区,就可以给智障儿童一个真实可行的生活场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智障儿童更顺利地适应生活。

三、设置社区融合教学课程

开展社区融合教学,要有一套支持性的融合教学课程。由于智障儿章的差异性比较大,传统书本中的教材纲要,例如多学科的划分都不适合智障儿童的现实需要,更不要说能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顺利接轨。再加上“大而统”的陈旧教学模式,使得智障儿童的个性特征得不到尊重和发掘,因此,要真正实现教育权利,教育体制的设计以及教育项目的执行都应该考虑智障儿童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需要。针对智障儿童的教育目的并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其着力点应是为他们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因此,随着融合教育的兴起,设置智障儿童的教材纲要,就要从社会需要、学生个人需要、课程发展需要三方面出发,突出社会化和个别化,构建以康复训练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和潜在课程为支柱的课程体系,开展以适应智障儿童、家庭、社区为目的的教学训练;教材的基本内容要以主题单元为龙头,兼容不同的学科基本内容,不同科目围绕主题单元展开不同的教学。同时还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整合多种资源为单元开展服务。

关于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篇10

一、研究模型的构建

(一)基础理论分析1.政治认同分析政治认同是认同的一个研究支脉。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体向其他个体或团队的价值和规范进行模仿和内化并形成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哈贝马斯认为:认同过程需要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等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罗森堡姆在《政治文化》一书中认为:政治认同是一个人感觉自己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团体的主观意识,特别包括个体对认同单位和团体的义务和责任、甚至强烈效忠。政治认同是指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中,个人或团队等政治主体在社会生活或政治生活中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及作用,以及政治制度的执行者所形成的一定的政治认知,以及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并基于自身的价值在政治生活中积极支持和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活动。影响人们的政治认同的非理性因素包含三个方面:情绪和情感、传统习惯、本能和需求。政治认同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本研究将知识型人才政治认同分为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两个要素。情感认同是指在感情或情绪上对现行的政治制度持认同态度,而行为认同是指在行为上对现行的政治制度持认同活动。2.心理契约优化分析心理契约是一种内隐于雇佣双方心中的一种主观约定,对雇佣双方的心理义务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理解,反映了组织和员工之间一系列微妙和含蓄的心理期望。Argyris首先提出了“心理的工作契约”(psychologicalworkcontract)的概念,用来描述一个工厂或车间中雇员和工头之间的关系,不过,Argyris并没有给出“心理的工作契约”的确切内涵。随后,Levinson在一个人事案例研究中将“心理的工作契约”修改为“心理契约”,也称“未书面化的契约(unwrittencontract)”,指个体和团队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合,用来强调产生于雇佣双方之间的一种内在的、未曾言明的、相互默认的期望。Schein认为心理契约是“长时期存在于组织成员心中的一系列未书面化的期望(expecta⁃tion)”,并将心理契约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强调心理契约是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Kotter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组织和个体之间的一种隐性心理约定(implicitcontract),是将双方关系中的一方希望的付出与从另一方得到回报的期望的具体化。Rousseau认为心理契约存在两个类型:交易型心理契约(transactionalpsychologicalcontract)和关系型心理契约(rela⁃tionalpsychologicalcontract)。交易型心理契约关注对员工外在需求的满足,具有经济性的特征,也具有一定的期限,涉及更少的雇员生活,雇员的责任较为分明。关系型心理契约关注社会情感的满足,没有时间期限的限制,具有动态性的特征,涉及更多的雇员生活,雇员责任的界限也不清晰。Rousseau心理契约是一种单向型心理契约,即员工对雇主的内在期望,而不包括雇主对员工的期望。本研究将知识型人才心理契约分为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两个要素。3.成功智力分析智力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成功智力是智力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1985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Sternberg在《超越智力》一书中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主体实现对主体有关的现实环境有目的的适应、选择和改造的心理活动。在三元智力理论中,Stern⁃berg认为人的智力包括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环境智力三个方面。其中:成分智力是指计划和执行任务的心理机制,包括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获取成分;经验智力是指个体应用经验处理新问题以及形成创造思维的能力;环境智力是一种帮助个体适应和应对环境的能力。1996年,Sternberg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成功智力(successfulintelligence)的概念,认为成功智力由分析型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组成。分析型智力是一种分析和评价各种思想、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能力,它可以有意识地规定心理活动的方向,以发现对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创造型智力是一种能超越已知给定的内容,产生新异有趣思想的能力,它能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才能创造更好的有价值的产品。实践型智力是一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将思想及其分析的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使用的能力,它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成功智力理论是对三元智力理论的超越,更贴近于人的现实性心智活动。本研究将知识型人才成功智力分为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三个要素。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1.政治认同对心理契约优化的促进效应分析(1)情感认同对心理契约优化的促进效应分析。情感认同是指知识型人才对现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心理支持程度,以及对执政党所宣传的主流价值观的赞同程度。知识型人才是思想激进的群体,对社会主义的现实特征存在着持续性和深入性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趋炎附势。如果知识型人才对现有的制度和价值持有支持和赞同态度,就会兢兢业业地从事本职工作,积极地参与技术开发,以主人翁的精神来对待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为组织的发展殚精竭虑,同时,又可以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心尽意为社会做贡献,不计个人的得失,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相反,如果知识型人才对现有的制度和价值观持有反对或厌恶的态度,就会消极工作,敷衍了事,缺乏长远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现有的研究对本假设也存在着支持。南茜•弗雷泽(2011)认为,当代的社会主义运动对正义的实质缺乏共识,运动参与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可能导向彼此的对立和冲突。倪春纳(2011)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外流的“用脚投票”的现象不能完全归咎于经济因素,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对执政党的服从、理解和信仰的递进演变的“认同链”的断裂,突出地表现在政治认同与价值认同上的“碎片与多元”。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1a:知识型人才的情感认同促进了交易型心理契约的优化;H1b:知识型人才的情感认同促进了关系型心理契约的优化。(2)行为认同对心理契约优化的促进效应分析。行为认同是指知识型人才在行动上表现出对现有制度和价值观的支持和赞同。相比于情感认同,行为认同是从思想上升到行为,表现为对主流价值观的拥护和宣传,对社会性事件的关注和参与,甚至对执政党的失误和错误提出中肯的批评等。如果知识型人才对现有的制度和价值观产生了行为认同,就会从行动上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在遇到挫折时一如既往,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也心向往之,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贡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言行一致、胸怀世界、放眼未来,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无限的期望。相反,如果知识型人才对现有的制度和价值观产生了行为抵触,则会导致行为上的畏畏缩缩、患得患失、瞻前顾后、相互推诿。现有的研究对本假设也存在着支持。陈学明(2011)认为:尽管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两极分化却越来越严重;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0.4是基尼系数的警戒线,而中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已突破了0.5;不公平现象引发了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田家官(2011)围绕着社会主义平等问题,从平等的含义、权力平等、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四个方面解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并从知识分子的视角探索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长久地保持社会平等的思路。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2a:知识型人才的行为认同促进了交易型心理契约的优化;H2b:知识型人才的行为认同促进了关系型心理契约的优化。2.心理契约优化对成功智力的促进效应分析(1)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对成功智力的促进效应分析。交易型心理契约对于知识型人才而言表现于对工作、组织和他人的热爱,从而能在现阶段全身心发挥自己的能力。交易型心理契约具有短期性,不仅具有物质利益性,也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相对而言,物质性要高于意识形态性。在优良的交易型心理契约态势下,知识型人才不仅表现对组织的忠诚,也表现对社会的忠诚。心理契约优化不仅受到组织内物质的驱动,也受到社会因素的驱动。在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过程中,知识型人才的思维越开阔,悟性越高,进入一种涣然冰释的心理状态,更有机会发现知识中潜藏的社会价值,也更愿意和他人合作,将经验融入自觉的行为之中。现有的研究对本假设也存在着支持。KarkR,ShamirR,ChenG(2003)解析了知识型员工的心理机制,认为心理因素是制约职业规划与潜力挖掘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Chowd⁃huryS(2005)解析了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变迁机制,分析了心理契约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路径,认为创造力的培育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MuseL.A.&StamperC.L(2007)从组织支持与关系心理契约的视角探讨了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能力的培育问题,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能力的重要支持因素。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3a: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促进了知识型人才分析型智力的成长;H3b: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促进了知识型人才创造型智力的成长;H3c: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促进了知识型人才实践型智力的成长。(2)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对成功智力的促进效应分析。关系型心理契约对于知识型人才而言表现于对企业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顺从,从而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充满信心。关系型心理契约是一种长远性的心理期望,适合于知识分析的深沉性思维心态,对事物存在着思索性关注,具有自己的见解。关系型心理契约不仅受到组织内部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也受到组织外部价值观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性大于物质性。关系型心理契约与情感认同存在着一致性,但也存在着差异,前者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而后者仅包括精神的因素。在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过程中,知识型人才很容易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各种潜力得到深度地挖掘,爆发出不可预料的创造力,不断发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突破口,不为琐碎的事务所拘束,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可以在短时期内进入高度专注的工作状态。现有的研究对本假设也存在着支持。邓玉林、王文平、达庆利(2007)基于风险偏好和风险成本分析了知识型员工风险心理偏好的特征,利用委托——模型解析了确定与不确定环境下企业激励强度与员工心理风险偏好之间的关系,发现心理期望对工作潜力存在着明显的影响。张兰霞、闵琳琳、吴小康等(2008)基于心理契约的角度探讨了知识型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因素问题,认为学习培训、工作认可、薪酬福利、工作成就、公平对待、成长空间和工作挑战等因素对知识型员工创造力存在着显著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4a: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促进了知识型人才分析型智力的成长;H4b: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促进了知识型人才创造型智力的成长;H4c: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促进了知识型人才实践型智力的成长。

(三)要素分解1.政治认同的要素分解基于政治认同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在知识型人才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调查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政治认同的要素分解。情感认同要素分解为4个指标:①对主流价值观,即执政党所倡导的价值观存在着认同感;②对社会的政治制度存在认同感;③对社会的法律制度存在认同感;④对社会的分配制度存在认同感。行为认同要素分解为4个指标:①积极地学习和领会执政党价值观的思想精髓;②对政治、法律和分配制度的合理性进行力所能及的宣传;③在必要时能够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对者进行驳斥;④在一定时机勇敢地抵制执政党成员的腐败行为。2.心理契约优化的要素分解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在知识型人才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调查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心理契约优化的要素分解。交易型心理契约要素分解为4个指标:①认为所在的单位或雇主对自己的利益分配是公正的;②认为单位各级主管或领导能够尊重自己的人格;③认为所在的单位或组织存在着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或文化氛围;④认为应该在本单位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系型心理契约要素分解为4个指标:①认为社会的不公正现象都是暂时的;②认为应该尽心尽意地服务于社会;③认为社会环境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④认为社会环境有利于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3.成功智力的要素分解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在知识型人才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调查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成功智力的要素分解。分析型智力要素分解为4个指标:①善于运用成熟的经验来分析新问题;②善于运用既有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③能够在新的事物中提炼出新的思想或方法;④善于发现新生事物与传统事物的差异。创造型智力要素分解为4个指标:①善于在普通的生活和工作中捕捉到思想或灵感的闪光点;②善于将书面的理论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或服务;③善于对传统的思想、技术、工艺进行革新;④善于对现有的思想、观念和技能进行组合或转化,从而形成新的思维体系。实践型智力要素分解为4个指标:①善于将成熟的经验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②在所在行业或组织能够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③能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对既有的思想、经验和技能不断地反思和总结;④能够保持从善如流的思维境界,自然地应对万事万物的变化。(四)研究模型的确立本研究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构方程分析,也称为结构方程建模,或者协方差结构分析,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各个变量之间内在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据分析技巧。是多变量分析的重要方法。根据研究假设和要素分解的内容,可以构建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二、模型检验

(一)数据收集本研究以我国企业事业单位的知识型人才作为样本,但不包括政府机构的知识型人才,数据调查方法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基于要素分解的内容,在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测度题项的基础上,设计了28个题项的调查问卷,确保了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本次数据调查自2013年3月4日起,至2013年5月5日止,历时61天,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660份,问卷回收率为66%。在回收的问卷中,选择数据质量较高的问卷200份作为统计分析的样本,样本数和指标数之比约为7,满足结构方程检验的一般性数据条件。样本特征如表1所示。

(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1.信度检验信度是指问卷调查结果的可靠性程度,即调查信息的可靠性,信度高的问卷可以收集到更为准确和有效的信息。问卷信度主要估计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内在一致性信度。基于有效样本数据,借助于SPSS软件,探索性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可见,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2.效度检验效度是衡量问卷有效性和正确性的指标,即测试能够测量出欲测特质的有效程度,是评价测试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有效样本数据,借助于Liserl8.7软件,验证性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三)模型验证在信度和效度检验的基础上,基于获取的有效样本数据,采用SPSS11.5和LISREL8.7对研究模型进行全模型检验,得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的效应矩阵(r)如表4所示。根据表4的内容可知,所有的研究假设均通过了检验。在全模型检验过程中,同时得拟合指数列表如表5所示。根据拟合指数列表可知,研究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限于篇幅,其他检验结果略去。

三、结论分析

根据检验结果可知,从宏观层面来看,对于我国知识型人才而言,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对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和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均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进而促进了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经验型智力的成长。也就是说,政治认同对我国知识型人才的成功智力的开发存在着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应引起知识型人才密集的组织机构的高度关注。如何正确地引导知识型人才的价值观,让他们对现有的制度和思想体系充分信任和挚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事实上,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处于低迷状态,存在着较大的激活空间,同时,各类组织机构的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者对价值观采取回避态度,或者沿用数十年前的僵化模式,都无助于知识型人才成功智力的开发。

根据研究结果,从微观的视角来看:①情感认同对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和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均存在着促进效应;②行为认同对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和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均存在着促进效应;③交易型心理契约优化对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的成长存在着促进效应;④关系型心理契约优化对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的成长存在着促进效应。可见,所有的假设都得到了验证,检验结果是完美的,但完美的检验结果并不代表现实的完美,仅说明了这些变量的内在相关性的存在,并不表明这些变量的经济效应得到了彻底的实现。相反,我国知识分子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力度并不高,如果这些认同的力度得到增强,则无疑有助于心理契约的优化,并最终有助于知识型人才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的快速成长。

关于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篇11

关键词:幼师生;多元智能;多元课堂;教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39-02

一、构建幼师多元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近年来,幼儿英语教学已在幼儿园广泛开展,而合格师资仍然比较匮乏,制约着幼儿英语教育的发展。幼师生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师资,为此,幼儿师范应积极探索提高幼师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幼教英语师资。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除掌握学前教育、英语语言等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语用、表演、组织、环境创设、反思等开展学前英语教育必备的多种能力。要培养全面发展、善于运用多项智能的幼儿教师,幼师英语课堂就应具有多元性、开放性。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单一的智能观,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本文将探讨如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幼师多元英语课堂,从而全面地开发幼师生的多种智能,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胜任岗位需求的幼儿英语教师。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基于有关人类潜能的大量研究,加德纳博士提出了一个新的智力定义,他认为智力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的潜能,其信息加工的功能可以在某一文化背景下被激发出来,从而解决问题或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情境性、开发性、实践性。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研究及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英语教师,教师应首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智能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应认识到智能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全面客观地看待每一位学生,而不是将学生在单一的语言智能的维度下加以排序。还应更新教学观,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为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创造条件。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侧重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其它智能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进入幼师教育阶段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多项智能的发展,构建一个多元化英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多项智能的适度发展。

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构建幼师多元英语课堂

要构建幼儿多元英语课堂,教师不能只是关注语言智能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充当合格的多元智能的培育者。

1.观察者——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智能特点,充分地了解学生是教师开展好多元智能教学的前提

教师可通过智能测试,初步了解学生的智能特点,加德纳教授更提倡创设一种自然、丰富的环境,并在其中观察学生的行为特点,即如何运用不同智能做事情或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准确地、全面地记录。在认真观察学生智能情况的基础上,可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采用多元智能观察表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智能结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求,以便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干预措施。

2.设计者——设计多元活动,开发学生潜能

在观察、了解学生智能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要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使英语教学活动涵盖多项智能的运用,使语言学习过程多途径和个性化。

(1)开展多种课堂热身活动,锻炼多项职业技能。在讲授新课之前,进行多种课堂热身活动,如演讲、童谣表演、讲故事等言语活动以及练习哑剧、简笔画等非言语活动,使各项职业技能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前活动,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使英语职业技能训练扎实、有序地开展,使学生的各项技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教学。

(2)展现多元化的教学信息,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英语转换成其它智能的语言,通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方式,向学生展现多元化的教学信息,构建丰富的语言情境。除多媒体课件外,教师自身也应善用多元智能来开展教学,尝试运用不同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在设计英语课堂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师生必备的各项职业技能,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未来职业相关联。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展单项智能或多项智能与英语学习相结合的各类活动,使课堂活动涉及多项智能的运用,为学生提供发展语言能力的多元途径,促进多项智能的发展。

(3)加强语用环节的比重,创造各种自我展现机会。当代教学设计理论家梅里尔教授指出,教学活动的基本现状可以概括为“讲授(tell)——提问(ask)——练习(do)——表现(show)”四个环节,传统教学的重点往往放在前两个环节上,要提高学生的各项智能,应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加强语言运用环节的比重,延长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其通过大量实践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及其它智能。教师要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应用语言的语境、动机、协助及各种表现机会。

3.引领者——启发诱导,引领学生多元发展

(1)注重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指导,将元认知策略的训练贯穿于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活动了解自己的智能特点与学习风格,建构正确的自我认知。然后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及措施,发扬强项,利用优势智能来帮助英语学习,从而减低英语学习中的情感障碍,增强学习动力及自信心,获得更多学习上的成就感。在发挥优势智能的基础上,关注自身弱势智能的提高,以强带弱。还要引导学生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监控和反思,不断调整学习方案,提高学习效果。进而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元认知水平,发展内省智能,实现自主学习、多元发展。

(2)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要更新评价观念,多种角度,多种形式,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单向评价和互动评价相结合,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模式组合的形式,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日常各类课堂活动、多种书面作业都纳入考评范围;将期末书面考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形式多样,包括情景对话表演、歌谣演唱、短剧表演,等等,使评价形式多样化;还要丰富评价内容,考察学生的口语表达、合作、创新等能力,使评价内容全面化,涉及多项智能。从而,使评价发挥导向作用,引领学生关注多项智能的平衡发展;使评价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使评价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要适应学前英语教育的发展,培养合格师资,教师应更新观念,改进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多元发展,构建多元英语课堂,塑造一专多能的幼儿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Gardner,H.IntelligenceReframed[M].NewYork:BasicBooks,1999.

[2]Armstrong,T,(张咏梅译).课堂中的多元智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关于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篇12

关键词:智力资本智力资本乘数企业价值杠杆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电子基础设施、商标、版权和顾客忠诚度等智力资本正日益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在现代资本市场中,公司的市场价值,不仅取决于其对外披露的财务价值,而且取决于公司对外披露的智力资本信息以及资本市场对这些披露信息的认可程度(Edvinsson,2002)。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许多研究者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的驱动力,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Hall(1989)首次提出了关键价值驱动力的智力资产(无形资产)的概念。Drucker(1994)、Porter(1985)和Prahaladandl-Iamel(1990)认为,在竞争环境中,企业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增值的关键因素。Pulic(2004)认为,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创造毫无疑问是和智力资本相联系的。EdvinssonandMalone(1997)、RoosandRoos(1997)、Sveiby(1997)、Bukhetal(2001)、Sullivan(2002)、ptdic(2002,2004)、Engstrom(2003)、Alexander(2004)、Roland(2007)等也都在相关研究中认同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观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著名学者PatrickH.Sunivan,在《价值驱动的智力资本》(2002)一书中指出,智力资本作为公司现金流的最根本的驱动因素,是公司利润和价值的主要制造者。很多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LulzAntonioJaia(2000)以传统镁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企业智力资本的排序和企业市场价值正相关。RobinBerglun等(2002)运用回归分析,以瑞典4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出了智力资本和企业价值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并提出了加强公司结构资本建设,提高企业价值的建议。Chenetal(2005)验证了智力资本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有正向关系。台湾学者Chun-YaoTseng等(2005)以台湾制造业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智力资本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总结出智力资本创造公司价值的途径,指出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对企业价值创造所起的作用也有差异,Holland(2003)也发现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起中坚力量。SomnathDas等(2003)实证研究表明关系资本通过与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保持一致,确实为股东创造了价值。

(二)国内文献我国大陆在智力资本实证研究方面还刚刚起步,研究成果也集中在近三年。研究内容也大都集中在智力资本和企业绩效、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陈劲(2004)等利用多元回归和路经分析技术,验证了智力资本和企业业绩正相关;万希(2006)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我国2003年运营最佳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物质资本和企业绩效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结构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有正向的贡献,但结构资本在统计上不十分显著;傅传锐(2007)运用分量回归方法研究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发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外大部分研究者得到了智力资本整体或其构成要素对企业价值的正向贡献作用,并且在企业价值创造中起中坚作用。国内学者的研究显示虽然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有贡献,但是目前对企业绩效起主要作用的是物质资本,结构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十分有限。那么,在我国新兴的资本市场中,智力资本和企业市场价值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智力资本是否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因素;资本市场对企业智力资本的认可程度如何;如何发挥智力资本及其构成要素的价值创造功能提升企业价值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来回答。基于此,本文试图研究在我国这个新兴的资本市场上,验证智力资本与上市公司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以期从智力资本角度为上市公司找出提升企业价值的途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从智力资本的定义可知,智力资本是实现企业市场价值与现有资产增值的知识资源的总和,通过创造和运用知识提升企业价值。智力资本发挥价值创造的形式有两种:直接创造价值和间接获取价值活动。无论是直接影响企业现金流,还是影响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智力资本都会对企业价值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智力资本价值创造源泉的原理,学者们纷纷构建企业价值的智力资本模型。EdvinssonandMalone(1997)构建出了Skandia的市场价值架构,指出企业的市场价值由财务资本和智力资本构成;Roos(1997)构建了企业总价值由财务资本和智力资本构成的企业价值模型;Johnson(1999)细化了EdvinssonandMalone的模型,并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通常大于财务资本。从摩根斯坦利世界索引获得的数据显示,美国公司的上市价值是账面价值的2-9倍(Edvinsson等,1997),由于差异是无形的,因此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巨大差异被认为是由这些公司的智力资本创造的(Edvinsson等。1997;Roos等,1997;Sveiby,1997;Bukh等,2001);还有一些研究也验证了公司大部分的价值是无形的,例如Osbore(1998)验证了企、Ik80%的价值是无形的、VanBuren(1999)验证了公司三分之二的公司价值来自无形资产。综上所述,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公司的大部分市场价值存在于智力资本中。故假设:

假设1: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中,人力资本(HC)是价值创造的核心,结构资本通过和人力资本的相互作用,通过人力资本创造价值。但公司的人力资本是公司不能拥有的资本,人力资本程度高意味着公司的风险大,因为员工有随时离开公司的风险,这将会给企业价值产生巨大影响。结构资本(sc)是在组织成员回家后仍然留在组织中的智力资本,是企业能够拥有和能够控制的智力资本(WendiBukwitz等,2004)。因此,为了充分利用公司的人力资本,公司需要提供必要的结构资本,如果公司结构资本恰当,将会对人力资本发挥价值创造产生杠杆效用(Daum,2001)。因此增强人力资本发挥价值创造杠杆作用的途径之一就是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结构资本,这种转化的实质是知识在组织内的积累和分享过程。智力资本及其构成要素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以及

人力资本向结构资本的详细的转化过程见(图1)。该图不仅说明智力资本对企业市场价值实现的基础贡献,而且突出了人力资本价值创造的核心作用。同时为了实现和激励企业市场价值实现的持续性,企业应从关注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作用逐渐转向实现和发挥结构资本的价值创造功能。人力资本向结构资本转化过程对智力资本发挥价值创造起到了一个乘数的作用,Edvinsson(2000)用智力资本乘数(IcMultiplier)来表示。智力资本乘数表示人力资本如何使用结构资本来发挥其价值创造的潜力作用,反映了企业持续盈利潜力和持续价值实现。Aberg(2001)通过结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关系来计算IC乘数,即IC乘数=SC/HC。智力资本乘数显示,结构资本应大于人力资本,否则这个比率就不是一个乘数,而是相反,即结构资本反过来会削弱人力资本的作用(Daum,2001)。通过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结构资本,企业可从外部获得结构资本,且可以--将不同的结构资本结合起来进行价值创造,从而得到一个建立的Ic乘数上升的价值创造效果(Edvinsson,2000)。故假设:

假设2:公司的智力资本乘数和智力资本线性相关

(二)变量的选取及定义本文选取的变量定义如下:(1)智力资本的变量。目前衡量智力资本存量主要有M/B系数、托宾0、CIV和VAIC!N种指标。其中托宾O和M/B法衡量智力资本的结果过于简单;CIV用行业标准计算出有形资产的回报率,企业超过行业标准的回报率部分就是智力资本的水平(IFAC,1998);VAIC是反映智力资本效率的指标,该指标以产出为导向,充分考虑了智力资本及其构成要素的价值创造潜力(Williams,2001),可以在不同的企业间进行比较(Pul/c,2004)。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大都选取了VAIC作为智力资本价值的变量。在计算VAIC时,需要计算出企业价值增值(VA,ValueAdded)。VA是衡量企业成功和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客观指标(Pulic,2004),也是衡量企业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能力最简单、最直接的指标。本文选取了VA/E(VA埙工人数,即每一个员工对价值创造的贡献)来近似表示智力资本的价值。用VA除以企业员工人数是为了使不同规模的企业具有可比性。选取理由如下:第一,VME更关注智力资本及其对公司收入和价值的贡献,体现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这和本文的研究目的一致;第二,VME主要考虑的是智力资本的回报,是一个衡量智力资本效率的基本指标;第三,VA/E不但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密切相关,而且衡量了劳动生产率,体现了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第四,VA/E易于从企业对外公布的数据中获得,又不像利润那样容易被管理当局操纵,且可以在一段期间内对公司进行比较。VA的计算公式为:VA=OUT-IN。其中:OUT为总收入;IN为采购材料等的总成本。VA也可以根据公司提供的财务资料计算,即:VA=OP+EC+D+A(Pulie,2004)。其中,OP为公司营业利润,EC为员工总工资和薪酬的总和,D是计提的折旧,A是无形资产的摊销额。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的现实情况,本文借鉴了万希(2006)提出的VA计算方法,即VA=OP+EC+I(利息费用)。(2)智力资本乘数的计算。Aberg(2001)认为,要精确计算IC乘数,就必须对所有已选择公司的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进行详细实地调查。但是这种方法实现起来困难非常大。为了近似计算Ic乘数,本文借鉴了AntePulic(2004)提出的计算智力资本增值系数方法的思想。企业的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组成,因此SC=VA-HC,本文的IC乘数=(VA-HC)/HC,其中HC是公司员工的总工资和薪酬的总和。由公式可以看出,如果公司的VAdx于HC,将得到一个负的IC乘数。(3)企业价值的变量。企业价值反映的是企业现有的获利能力和未来的获利机会,是指企业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之和(EdvinssonandMalone,1997;chun-YaoTsen等,2005,LuisEm'iqueVallladaresSoler,2007)。企业有形价值来源于企业传统的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无形价值则主要来源于企业的智力资本。本文的企业价值主要用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来替代。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本文的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直接来源于CCER数据库中的上市公司的总市场价值(MV)的计算结果。同时为了使不同规模的公司具有可比性,且与智力资本的变量的计算口径保持一致,本文选取MV/E(即每一个员工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作为企业价值的变量。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还考虑了企业规模、行业类型以及企业成立时间对智力资本乘数、智力资本、企业价值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影响。本文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三)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3~2006年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按照CSRC行业分类标准,选择注重产品的制造业(C)、注重研发的房地产业(J)、注重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技术业(G)、注重服务的社会服务业(K)四个行业,并从智力资本的角度突出所选择行业差异,划分为知识密集型/非知识密集型、技术俳技术公司。如从智力资本角度看,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有本质区别,因为信息技术业应更注重培育和运用智力资本。在此基础上,剔除了ST和PT公司以及有关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并从价值创造即产出的角度来验证智力资本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对剩下的所选行业所有公司按产出(按公司的近四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数)进行排名。根据各公司四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值的排名选取了每个行业的前十大公司,共40个样本。数据取自CCER数据库和巨潮咨询网站,并使用SPSS.11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所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可以发现,处于各行业收入平均数前十家的各样本公司,其智力资本和企业价值的均值较高,智力资本的均值为527058,而企业价值的均值则达到了6678310元,是智力资本的12倍;智力资本乘数的均值为2.9978。而企业的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乘数均有负值出现,说明有些企业的智力资本投入大于产出。

(二)均值比较分析(SNK分类比较)根据选取的行业,假设制造业、房地产行业、社会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业的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乘数应有明显的差异。因此,用SNK法对四个行业的智力资本、市场价值和智力资本乘数两两比较,见(表3)。结果显示,(1)智力资本、市场价值的比较房地产业和其他三个行业企业的智力资本价值和市场价值有明显的差异,这也许是因为房地产的上市公司的规模普遍偏小、从业人数普遍较少,而本文的智力资本和企业价值的变量都是单位员工的价值增值和市场价值。而信息技术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之间的智力资本的差异不明显。这与最初的假设有一定的偏离。(2)智力资本乘数两两比较。可以发现,信息技术业和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的乘数有明显的差异。信息技术业的智力资本乘数的均值为0.9283,而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智力

资本乘数的均值达到了4.2900和4.3040。这说明信息技术业的智力资本中结构资本所占的比重较少,而人力资本所占的比重较大;而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结构资本所占的比重较大,人力资本占的比重较少,所以智力资本乘数较大。但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的智力资本乘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3)公司成立时间的长短对企业的智力资本、市场价值和智力资本乘数没有影响。这是因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上市公司注册为公司的时间大都集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三)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的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存在显著正相关(p

(四)回归分析为了能较准确分析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首先,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将影响企业价值的各个变量进行回归,初步了解变量的影响程度;其次,将各个变量按其影响程度的大小从低到高逐个带人进行逐步回归。其中为了反映行业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对行业设立了3个虚拟变量V1、V2、V3。虚拟变量Vi是以信息技术业为基础水平,分析制造业(V1)、房地产业(V2)和社会服务业(V3)与之相对比的结果。回归分析的相关数据分别列示如下:经验证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的回归模型1(F=52.457,P

四、研究结论和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