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4-25 手机浏览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范文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赋予生活活动各个环节以具体的内容和明确的要求,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样做,并逐步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教师既要在每一个生活环节精心地照顾幼儿,又要结合幼儿在生活活动各环节的实际表现,抓住机会引导幼儿多实践多体验,以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自理自律的能力。

那么,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习惯

1.晨间活动中,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习惯。早晚幼儿入离园时,老师首先主动和幼儿打招呼,让家长也和老师打招呼,幼儿在老师和家长的示范下,讲文明、懂礼貌,逐渐学会主动和老师问好,使幼儿在讲礼貌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使之成为习惯。我为孩子树立好榜样首先主动地跟孩子和家长有礼貌的打招呼,xx早上好!用多种亲热的方式接待幼儿。比如,拉拉孩子的小手,摸摸孩子的头,轻轻地拥抱一下,询问他们的生活卫生情况,对表现好的幼儿及时的表扬鼓励,对表现差的幼儿及时地加以启发、诱导。通过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孩子们日久天长就会形成了一种懂礼貌讲卫生的好习惯。

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习惯。“来我家做客”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去尝试如何礼貌待客。通过评比竞赛的形式,更可以激发幼儿不断进步。经过一段时间,我觉得小朋友的礼貌用语加强了,和小朋友的纠纷少了,孩子们变得团结了。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幼儿从中亲身体会到了讲文明、有礼貌可以使大家生活得更愉快、和谐、团结、友爱,热爱这个集体他们也更乐意接受来自老师的教育。在我班常常听到“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没关系”等等文明用语。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指的“规矩”、“方圆”就是指的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在幼儿园中,一个班级常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生活的质量。

二、一日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1.通过故事、儿歌等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因此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则会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2.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将行为习惯培养融入于游戏之中。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有个良好的进餐习惯,我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活动中,幼儿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进餐习惯较好,桌面、地面较干净,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产生较好的效果。在日常活动中老师引导幼儿将自己脱下的外套折叠整齐,并按一定的摆放方法放在衣袋里,这样既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又能在摆放的过程中培养秩序感。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每一项规则的提出,从一点一滴开始,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因此,我在我们班的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断鼓励幼儿培养自我服务能力。

三、家园联系,共同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生活经验的发源地,所以家园配合同步,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教师要用耐心的教育态度和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同时发挥家长的积极配合作用,达到共识同步教育。家园要配合,互通情况,携手合作,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宣传讲解,达到共育的效果,让幼儿好习惯持续发展。

1.要经常地进行具体的行为指导。怎样待人接物,怎样整理物品,怎样爱惜玩具,怎样独立思考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认认真真地一步步教给幼儿。生活中许多枯燥的说教巧妙地编排成故事、儿歌、情境表演、童话剧等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幼儿,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达到了教育幼儿的目的,又丰富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育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因此,随机教育就会贯穿家庭和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而习惯又是一系列的自动化的动作,是在掌握程度并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2.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强化定型。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些事情一开始他们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这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用游戏的方法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当然,作为老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同时,要和家长密切配合,做到家园共育,幼儿在园的表现要和家长沟通,让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家也得到延续,强调家园共育的一致性。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范文篇2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性格的关键时期,在这几年的班级管理的实践工作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要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那么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正确引导

现在独生子较多,他们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少约束他们,所以孩子入园后,教师就应向他们提出合理必要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对他们不再听之任之,而是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二、教师要与家长多联系,增强家长培养意识

应请家长们多多配合,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师一起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在园里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也得到巩固和发展。只有教师家长双方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从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中培养

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贯穿于生活与各个领域活动中。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有一句至理明言:“习惯成自然。”因此,我在组织幼儿玩滑梯时,先和孩子们交代清楚玩法和注意事项:玩前队应该怎么站,玩完后队又应该怎么站。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都很不习惯,玩完的小朋友没有按照我说的去做,通过我不厌其烦地多次强调和玩滑梯的次数的增加,一个月后我不用再说了,孩子们就知道怎么按照规则去玩了。做其他游戏也是如此。现在他们已经养成好的习惯,我也不再觉得累了。我班有四、五十个孩子,和他们生活一天,我也感到是一种乐趣,觉得自己又拥有了一颗童心,变成了一个儿童,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我园的孩子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农村的家庭,对于讲卫生、不吃零食等这些习惯没受到过多少教育。纸到处乱扔,痰随地乱吐,口袋里装满吃的东西。针对这种情况,我告诉孩子们纸一定要仍到纸篓里,痰要吐到痰盂里,口袋里不装吃的东西。吃零食是不讲卫生,还容易得病;孩子们去入厕时,我就教他们先把裤腿卷起来,入厕完毕后再放下裤腿;孩子们进入教室前,我告诉他们要在教室外把小脚蹭一蹭,时间一长这也成了孩子们的习惯。王依的奶奶告诉我,王依要她进屋前先蹭蹭脚再进去。有的家长说孩子玩完玩具后知道收起来放回原处了,有的说孩子在家会把全家的衣服都叠起来,有的说孩子不再闹着要零食了说是会生病的……

这学期小班的孩子开始拿彩笔画画了,我就要求他们:画画的时候才能拿彩笔,不画画就放在彩笔盒里,上其他课时不要摸彩笔盒。现在我班的孩子对这些要求已经做得比较好了。

在给孩子们提出这些要求的同时,我还加了一些动作手势。手势的作用很大,教师可以少说很多话。例如:让孩子们休息时,我边说边做动作――双手上下重叠;面向老师坐好―双手放在膝盖上;不说话――把手指放在嘴唇上“嘘”;停止――左手横放右手食指指向左手手掌心……时间长了,我不用说话,用手势一笔划,孩子们就会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四、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除了对表现好的孩子用小红花、小奖贴进行奖励外,有时也用一些肢体动作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如:摸摸他们的头,亲一亲他们的小脸。除此之外,我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要求幼儿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自己首先做到了,因为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模仿力最强的时期,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平时我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行,处处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确引导幼儿。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范文

关键词:日常生活;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措施

幼儿阶段,幼儿能够独立地进行肢体活动,并且对各种技能展开学习,在此过程中逐渐养成固定的行为习惯。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和家长不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要求,幼儿极易养成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进而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由此可知,教师和家长应充分重视幼儿的发展问题,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培养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注意的问题

1.良好的生活环境

若想在幼儿阶段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就要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如干净温馨的家庭活动场地、幼儿园活动室等,进而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因为一些不好的因素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无缘无故发脾气、躺在地上大哭大叫、喜欢的东西必须得到……对于上述行为,教师和家长绝对不能让幼儿这样发展下去,而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向幼儿提问题时应保证问题明确具体

教师在向幼儿提出问题时,应尽量保证问题的合理明确性,便于幼儿有效学习。例如,要培养幼儿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教师需告诉幼儿:进入幼儿园时,看到教师和伙伴要积极地问好,在离开时还要说再见;和其他人交流谈话时,要尽量做到专心,不要打扰他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讲文明讲卫生,不随地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教师也要将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明确化,保证幼儿严格按照要求落实。

二、幼儿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措施

1.加强幼儿的德育教育,提高对培养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重视

德育教育作为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幼儿的素养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对幼儿进行能力培养,教会幼儿怎样做人、强身健体、自理自护及热爱生活等道理,还要不断提高对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教师需要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轻松的教育环境,要为幼儿提供完善的学习材料和良好的精神环境。如幼儿刚进入幼儿园环境中,对幼儿园存在着陌生和害怕的情感,教师就应用鼓励、支持的眼光去看待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为了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对幼儿进行肢体上的鼓励,摸一摸幼儿的脑袋、对幼儿竖起大拇指、为幼儿讲述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或是播放一些熟悉的歌曲,对于行为习惯有进步的幼儿要适当给予奖励,进而让幼儿逐渐喜欢上教师和学习环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2.合理采用各种方法,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从幼儿阶段的特点来看,若想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积极进行环境创设,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可知,合适的环境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积极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幼儿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环境的有效创设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变幼儿的行为,还能促进幼儿自身认知的发展。

例如,幼儿园中有一个幼儿,他在进行玩具的摆放时经常丢三落四,将玩具中的小东西随意丢弃。在一次活动中,他将玩具中的一小块积木掉到了美术活动区域内,结果被充满魅力的美术作品所吸引,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幼儿进行教导,告知他漂亮的美术作品之所以漂亮主要是因为摆放整齐,进而培养幼儿养成整齐摆放物品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既有爱心又要有耐心,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其创设良好的环境,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燕飞.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四原则”及运用[J].时代教育,2014(1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