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康复护理指导范例(3篇)
骨折康复护理指导范文篇1
【关键词】下肢骨折;康复;护理
在临床上,下肢骨折患者在骨折中所占比例较高,研究证实,对该类患者采取有目的、有计划的康复护理对于术后功能恢复以及降低残疾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采取了分组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了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89例,随机分成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9例。对照组男49例,女41例,年龄30~87岁,平均(55.4±13.4)岁;股骨颈骨折者17例,股骨粗隆骨折15例,股骨干骨折12例,股骨踝及胫骨平台骨折者11例,胫骨干骨折者23例,踝关节骨折者12例;开放性骨折17例,闭合性骨折73例;经手术治疗77例,保守治疗13例。观察组男52例,女47例,年龄29~88岁,平均(56.2±14.1)岁;股骨颈骨折者18例,股骨粗隆骨折17例,股骨干骨折14例;股骨踝及胫骨平台骨折者11例,胫骨干骨折者25例,踝关节骨折者14例。开放性骨折20例,闭合性骨折79例;经手术治疗82例,保守治疗17例。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如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以及治疗方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是接受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康复护理措施,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护理措施对照组:常规护理。在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对各项治疗措施予以积极的配合,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观察组: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包括①心理康复。针对骨折患者,由于其承受的痛苦较大,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等诸多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实施常规护理的过程中应做到审慎无误,并以和蔼的态度,通俗的语言同患者展开积极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变化,给予适当心理安慰,改善护患关系,增强其治疗信心,提高患者依从率;应将目前的医疗水平高度、治疗效果等向家属予以讲明,增强家属的信心,并嘱咐家属同患者进行积极的交流,保证患者的心情愉悦,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2]。②康复训练。在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和相应的心理干预的同时,积极展开康复训练。针对不存在合并上肢以及胸部损伤患者,可指导患者采取弹簧拉力器做适当的的上肢主动牵拉运动,预防肌肉萎缩的发生;针对手术治疗患者而言,其邻近骨折关节无法活动,因此应指导患者做适当的肌肉长收缩,在不影响骨折关节的情况下可适当做一些关节运动[3];针对保守治疗患者而言,一般是采取骨牵引、石膏外固定等措施,因此可指导患者做一些肌肉长收缩、踝关节的主动活动等;不考虑患者的治疗方式,在病情好转后均展开适度的腰臀四肢的联合康复训练[4]。③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应结合主管大夫的医嘱,对患者做出相应的出院指导,嘱咐其在家自行展开相应的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复诊[5]。
1.3数据处理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P
2结果
2.1康复效果经统计,观察组出院前下地行走患者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高(P
2.2护理满意度经统计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者96例,满意度为96.97%,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者76例,满意度为84.44%。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
2.3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则有4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出现肌肉萎缩现象。显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得到显著控制(P
2.4病情好转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病情好转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缩短(P
3讨论
针对骨折患者而言,其躯体移动常存在明显障碍,由于长期卧床,因此会出现一系列肌肉骨骼系统的并发症。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患者的病痛能够早些减轻,促进术后的功能恢复,同时能够对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6]。
本次研究中经对比发现,接受康复护理的观察组出院前下地行走患者所占比例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康复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于对照组,住院期间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而对照组则有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症状;观察组患者病情好转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亦显著缩短。
可见,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且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的心理与经济负担,安全有效,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纪秀景.下肢骨折患者早期康复功能锻炼的效果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9(32):332-334.
[2]孙莉,林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9(13):445-447.
[3]岳宏.下肢骨折老年患者的护理与康复[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24(05):193-195.
[4]刘玉霞,高燕.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8(03):425-427.
骨折康复护理指导范文
【关键词】疗养员;股骨干骨折;康复护理
股骨干是人体最粗、最长、承受力最大的管状骨。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性疾病。而老年人骨骼老化,骨质疏松,极易发生骨折,又因愈合慢,康复周期长,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科于2010年4月20日收住了1例72岁,股骨干骨折的疗养员,经给予有效地心理疏导和合理的康复护理,于1个月后顺利康复出院,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疗养员,女,72岁,因晚上行走不慎跌倒,造成股骨干骨折。经医院行股骨干内固定手术,3个月后入本科进行疗养康复治疗。入院后疗养员生命体征平稳,腿部运动能力丧失,不能下床活动,心情焦虑,食欲不振等。
2护理措施
2.1基础护理
(1)入院介绍,当疗养员入院时,向疗养员及家属介绍疗养院的周围环境及疗养房内设施的使用。(2)保持房内整洁、舒适、温馨、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物品摆放合理,为疗养员营造一个舒适的疗养环境,使疗养员身心愉悦。(3)日常护理:康复早期,疗养员只能行卧位,为了防止褥疮形成,要定时协助疗养员翻身,按摩其受压部位。疗养员因洗澡不便,可行擦浴,保持皮肤的整洁,擦浴过程中避免着凉。(4)勤巡视疗养员,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如有需要,应及时解决,提醒疗养员注意适当的增减衣服,避免受凉,防止感冒。
2.2心理护理
疗养员因意外受伤及不能下床活动,在心理上往往难以接受,常常表现出愁眉不展,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以及疼痛的刺激及生理变化,疗养员心理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护士要掌握疗养患者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到微笑服务,态度和蔼,主动与疗养患者进行交谈沟通,安慰和关心体贴疗养员。关心疗养员的日常生活需要,如需帮助,及时解决,让疗养员尽快地适应周围环境,消除焦虑感。其次在进行基础护理和操作过程中语言亲切,动作轻柔,操作熟练,及时解决不适,让疗养员消除恐惧、不安心理,树立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2.3健康教育指导
2.3.1向疗养员及其家属进行有关股骨骨折的护理知识宣教
介绍骨折的特殊性及治疗方法,使疗养患者从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到股骨骨折在治疗及护理方面的健康知识,并向疗养患者介绍容易发生股骨骨折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2.3.2饮食指导
良好的营养是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指导疗养员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并限制热量,给予优质蛋白和钙的食物,如: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每天饮水量在2000ml左右,防止便秘、泌尿系统感染及尿潴留等并发症。
2.3.3再次骨折的预防
因老年人骨骼的生理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应活动缓慢,外出时注意安全,如需要时有人搀扶,预防意外发生,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2.4康复训练指导
2.4.1康复前期
骨折也易再次发生移位,软组织处于修复阶段。此期间可鼓励疗养员取半坐位,踝关节及各足趾可做屈伸活动。开始时注意运动幅度应小,轻柔,避免动作过大,造成不必要的拉伤。一段时间适应后,踝关节及足趾的屈伸幅度可稍大,每天3~5次,每次10min,主要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
2.4.2康复中期
为炎症消退期。在安全的基础上,协助疗养员进行各关节的功能锻炼,加强踝关节伸屈,进行股四头肌的伸展运动及膝关节的伸屈活动,踝关节的伸屈活动等。并协助疗养员取半坐位,指导疗养员的膝关节做伸、屈、内转、外翻等活动。每天3~5次,每次10min。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关节粘连,促进血液循环等。
2.4.3康复后期
疗养员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的搀扶下可行小范围走动,患肢不能负重,防止跌倒及患肢的再次受伤。也可行双拐行走,使用双拐时,应注意调节双拐的高度,拐的高度应与疗养员的肩部相平,使两拐之间的距离与健侧保持三角形,双拐支撑体重时,健肢向前跨行一步,患肢可用小力量跟行。以后逐渐不加扶持,可在疗养员后面跟随。待行走的步伐稳后,方可独立架拐行走,根据骨痂生长情况患肢逐渐负重,进而先撤患侧的拐,架健侧单拐行走,以后再移向患侧,最后可不用拐,缓慢行走。每天3次,每次不少于10min,实施的原则是循序渐进,每次活动的量及幅度逐渐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弱到强,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再次发生骨折。
骨折康复护理指导范文
【关键词】骨折康复;健康教育;方法;实践
骨折患者在康复期间,极易出现情绪反应,影响疾病转归和预后。分阶段、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不仅满足了病人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同时改变了病人的不良健康行为,有效缓解和消除病人的焦虑、抑郁症状,积极构建病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帮助病人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促进病人康复的目的。
1建立健康教育模式
建立整个骨折康复过程的健康教育模式,可分阶段进行健康教育,住院教育和出院教育,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要因人而异。护理人员就骨折防治知识、骨折发生的原因、机制及恢复过程,以及骨折的康复知识(如功能锻炼、假肢使用等)对病人做一全面的教育,使其在漫长的恢复期中坚持合理的功能锻炼,重建或恢复病人生活自理能力。
2健康教育
内容针对病人的情况,功能锻炼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治疗内容之一,是促进康复、防治复发的重要手段。我院新建的功能锻炼室,购置大量综合锻炼器械,如跑步机、肩功能回旋器等。负责护士向病人讲解动静结合的重要性,并根据病人病情同主管医生一起制定一份康复锻炼计划,护士进行示教,使病人懂得锻炼方法和注意事项,消除了顾虑,锻炼变被动为主动。病人主动的锻炼对促进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3加强前瞻性健康教育
有文献报道,存在抑郁症状的患者普遍增加跌倒受伤的机会,而髋部骨折手术后普遍存在抑郁症状,增加相关死亡率并影响骨折受损功能的恢复。因此应与患者多做耐心、细致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手术后患者,要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和相关信息做预见性的健康教育指导,保证治疗与护理过程在患者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效调动患者积极性,从而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并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疾病进展情况,同时便于护理人员及时调整健康教育指导方案。
4体会
4.1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康复病人住院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这种教育为医院缩短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降低保健治疗费用起到积极的作用。因骨折的病人病种复杂多样,各种骨折的康复不相同,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对症教育,同时协助病人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周之后就可以开始扶拐康复,而脊髓损伤的病人,大多有肢体瘫痪和感觉麻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伴随着是家属的终身照顾和护理,所以要把有关知识同时授予病人和家属。
4.2在健康教育活动中,护士自身掌握的健康教育知识和实际业务水平,在实践中对病人的教育效果至关重要。护士只有业务理论知识能力强,才能及时、准确解答病人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才能准确指导病人的康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护士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病人的教育过程中,其实也是护士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赵光红,任小英.病人对健康教育知识内容需求状况的调查[J].护理学杂,(7)3.
[2]岑晓勇.骨折病人的护理护理系外科,2012.05.07.
[3]王莉.梅景慧.健康教育在下肢骨折病人护理中的应用,200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