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源设计前景范例(12篇)
通信电源设计前景范文1篇1
关键词:软交换
中图分类号:TN915.05;TN915.8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20-000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电力通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电力通讯系统安全、高效、稳定的运行,使电力通讯系统成为电力企业增长价值的途径,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电力通讯系统需要更好的技术优势。虽然电力通讯系统业务量不多但种类繁多,在运营维护管理上很难做到全面具体,软交换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讯系统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软交换的概念及结构
软交换是指从传输层分理出的呼叫控制功能,通过服务器实现,如信令互通、呼叫选路和管理控制。软交换实质上是一种能给下一代网络提供需求业务的连接和呼叫功能实体,也被称为呼叫服务器、呼叫或媒体网关控制器。软交换相对于传送网络是独立的,能完成资源分配、呼叫控制、协议处理、认证、路由、计费等功能,还能提供电路交换机可以提供的所有业务给用户,并且可提供编程能力给第三方。简单的说,软交换是呼叫控制和程控交换机的功能实体,但传统的呼叫功能是需要和业务一起,但软交换不需要和业务一起,所提供的呼叫功能是各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
软交换的结构主要有四个层面:一是业务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供多种管理资源和网络业务给用户;二是控制层,采用独立计算机,在媒体网关中把呼叫控制分离出来,再通过软件完成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开放API接口,使第三方可以高效、快速的提供业务;三是传送层,提供传送通道给媒体、业务流,把信息传送到目的地,传送层必须要有一定高代宽保证的网络分组,在现阶段主要是ATM和IP两种;四是接入层,通过不同的接入设备完成用户的接入,从而转换不同的信息格式,因为在接入层的设备没有呼叫控制功能,所以它必须与控制层结合一起才能完成操作。
二、软交换技术的优势
与传统交换机相比,软交换技术拥有如下几点优势:(1)成本低,软交换采用的是普通计算机组件和开放平台,方便革新接收。价格上相对于传统交换机而言,具有更大的优势,并且第三方开发者还可以使用软交换设备,所以容易在软交换平台中加入网络新业务。(2)使用户的选择性更多,传统的交换机,往往是由一家供应商来提供软硬件、维护、更新、开发的一系列事物,减少了用户的选择空间,使用户在后续的维护费用上没有选择主动权,但是软交换技术则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软交换技术所建立的平台都是标准统一的平台,使得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后续维护的供应商,根据自己的需要货比三家,具有更多的选择性;(3)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在用户组网时,软交换技术用功能软件能把传统电路交换的重要功能先进行分类,再下分到各个骨干网络中,以计算机平台为基础,进行编程,从而使网络更加安全、可靠。
三、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讯系统应用前景
作为目前全球最为普及的网络之一,电力通讯系统具有载波、微波和光纤多种传输介质,进而形成了微波网、光纤网,虽然电力通讯系统业务众多、分布广泛,网络形式拥有多种,但是各个网都有自己统一的复接设备、交换设备,相互之间不能互通。软交换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以下介绍下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讯系统应用。
(一)网络互通
电力通讯系统作为一种交换网络,具有电话载波网络,这是除电力通讯系统外其他系统所没有的,电力通讯系统还有计算机网络,是基于IP协议的分组网络。对于计算机网和电话网,信息指令的识别、传输都可以通过软交换技术的接口信令协议来实现,使得计算机更快捷、方便的对电力通讯系统开展和实现业务管理和网络服务。
(二)统一不同介质的网络
电力通讯系统中存在多种相互之间不兼容的传输介质,他们各自独立并且都有自己的专属设备,如果利用软交换技术的优势组建网络来对一台多介质的信息进行交换解决方法,不但对网络可靠性有所提高,还能使不同介质的传输网络相互兼容,有效的避免了设备的浪费,节约了成本。同时还对繁复的转换步骤进行了精简,更便于管理,只要对同一类的设备进行运营管理维护就能够完成整个网络的信息交换。
(三)统计汇总
电力通讯系统在利用软交换组建后具有自我统计汇总和管理维护的功能,主要有对错误进行预警、对业务进行统计的功能。通过软交换,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电力通讯系统中实现多种功能,如在发生故障时对故障原因、地点进行统计,发出错误预警,将统计结果自动发送到电力通讯系统的维护与抢修部门;对业务进行分析、汇总,做出报告,方便快捷;具有采集详细清单的功能,可以对电话费和电量进行详细计费。
(四)开展新业务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更新,对电力通讯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电力通讯系统中主要传输信息的数据和语音,发展出了很多新业务,如多媒体业务、可视业务等。通过软交换技术可以轻松实现这些新业务的要求,如现在较流行的客户服务中心,应用软交换技术能用更短的时间和更低的成本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为一种新技术,软交换技术的应用不仅局限于以上几点,还具有更多的应用,在电力通讯系统中引进软交换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还可以使电力企业在迈向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上更具优势。由此可见,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讯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结束语
现如今,软交换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很多科研机构都对软交换技术展开了研究。而软交换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技术,在电话网、电力通信网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软交换技术的出现也预示着网络的发展方向,在向可编程和网络开放迈向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李达敏.浅析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前景[J].数学技术与应用,2012,5.
[2]杨健,陆露,陈晨.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J].四川水力发电,2009,12.
通信电源设计前景范文篇2
随着无线电事业快速发展,公用移动通信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3G通信产业的应用和发展对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信基站作为移动通信网络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建设和布局不仅应充分满足通信覆盖和承载容量的需求,同时也应符合现代化城市建设总体发展要求,体现与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中,基站建设不断增加,铁塔和建筑物上架设的天线随处可见。无线基站和天线的增多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问题,如市区建筑物顶部天线林立,特别是在天线密集的区域更是显得杂乱无章,严重影响了视觉环境。另外天线在建筑物顶部,也会给越来越注重“绿色环保”的居民带来一种不安全感,与此同时,新型城市的建设对市容景观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在保证网络性能的基础上,使基站选址和天线的架设符合市容景观的要求,乃至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通信运营商和政府共同面临的新课题。为此,长沙市无线电管理局认真履行市通信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针对基站建设和管理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创新管理办法,采取一系列新举措,在推动公用移动通信基站集约化、景观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极探索基站建设和管理新模式,取得了较好成绩,并积极推进和组织完成了2011年~2030年长沙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工作,将其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
1.以制度和机制为保证,有序推进和支持基站建设长沙市政府成立了通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动引导和督促运营商基站集约化、景观化建设,深入有序开展了加强共建共享监督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有序推进和支持基站建设。(1)突出国家战略,有效保障TD网络建设。TD-SCDMA技术是我国通信业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国际标准,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长沙市政府多次召开TD网络建设工作会议,布置相关任务,并将其纳入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在规划和审批等环节上进入“绿色通道”。同时,长沙市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无线电通信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开放楼顶和路灯、广告牌、公共绿地等市政公共设施,提供站址资源用于基站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要将通信网络建设用地作为公共设施用地给予支持。(2)成立了市通信领导小组。为解决通信运营商基站建设“选址难、建站难”等方面的问题,长沙市政府于2009年7月19日,专门成立了通信领导小组,通信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长沙市无线电管理局。各区、县(市)政府,长沙警备区司令部,市建委、公安、城管、规划、环保、物价、国土、园林、电力部门,市电信、移动、联通分公司等为成员单位,协同做好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工作,及时解决基站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2011年,因工作需要和人事异动,根据长政办函[2011]183号通知,长沙市政府决定调整长沙市通信领导小组机构,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办公室仍设在市无线电管理局,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为通信基站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3)制定颁发了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实施细则。2010年2月3日《长沙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实施细则》由长沙市通信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并正式颁布实施。该细则确立了集约建设、景观设置的基站建设模式,强化了运营商间的共建共享及景观设置要求。它对加强长沙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维护移动通信用户、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者和社会公众的权益,保障公用移动通信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4)明确了路灯式通信基站建设及审批流程。长沙市创新基站建设模式,无偿提供城市路灯及广场灯等市政公共设施资源用于基站建设,为支持和规范路灯式通信基站建设,制定下发了《长沙市路灯式基站建设及审批流程》。进一步明确了路灯式通信基站定义和建设原则,对审批流程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提出了建设要求,简化了审批流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目前长沙市政府已联合审批路灯式基站建设计划682个。路灯式通信基站是指建设在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城市广场、景(园)区、居民小区等公共区域,寄挂在路灯杆或景观塔上的仿路灯型通信基站。
2.以规划为先导,对通信基站设置和审批进行规范化管理通信基站是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必须坚持的长期性、基础性工程,必须放在率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近年来,长沙市加大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推进力度,对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管理贯彻“以民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在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不少成果。(1)把通信基站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为了提高基站管理的科学性,长沙市加强了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市长张剑飞主持召开办公会,专题研究移动通信基站规划和建设问题,指示由长沙市无线电管理局牵头负责组织实施。该专项规划市政府委托工信部电信规划研究院已编制完成,2011年11月11日,市规划局组织了2011年~2030年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内容主要包括:通信管网、通信基站、局房、光交接箱及室内分布系统)专家评审会并原则通过。该专项规划报批后,将纳入“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2)”。把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在长沙乃至全国还是首例,必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数字长沙”、“无线城市”的建设步伐,对于长沙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通信基站建设及健康发展定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建立了通信基站建设联合会审和规划评审制度。①?建立基站联合会审制度。在基站建设方面,长沙市建立了由市无委办、规划局、城管局、环保局、园林局等部门组成的会审小组,定期对各运营商申报的基站建设计划进行联合审核,由通信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建立了会审制度。“会审”制度将相关职能部门集中到一起,加强相关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会审”以基站建设“符合科学规划、符合集约建设、符合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对基站建设中离中小学校、居民居住区较近的计划进行严格把关,对重点区域提出了隐藏化和景观化的建设要求,对各运营商分别有需求的站点,提出集约共建的要求。②?进一步完善了通信规划评审制度。依据通信基础专项规划,要求市城乡规划局在建筑规划设计评审阶段安排通信主管部门代表参加设计评审,对不符合通信规划设计要求的设计方案应责令修改,从制度上保证通信专项规划落实到位。(3)注重抓好通信基站的科学建设,明确了基站拆迁补偿办法。①?基站建设结合长沙的地形地貌来科学规划布局。长沙市规划局将基站设施规划落实到分区规划中,并在分区规划的基础上,将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落实到控规中,使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能够落实到位;同时通信基站设计要求科学合理,适应不同区域的通信需求。②?明确了基站拆迁补偿办法。长府阅[2012]9号《关于长沙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要求:负责通信基站拆迁相关部门必须提前3个月通知通信运营商,按“谁拆迁谁负责在该区域内提供基站建设场地的原则”和“拆一补一”的原则,在完成替代基站开通后,再将原有基站拆除,保证区域内通信不中断。要按政府相关规定对拆迁通信基站进行适当补偿;同时应建立相关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流程,明确责任部门和执行部门,确保基站拆建到位。
3.以共建共享为理念,深化景观化改造,促进移动通信和谐健康发展景观化基站主要是指采用特型天线、隐蔽、遮挡等多种手段,在保证无线网络质量的同时,对基站的外观天线、馈线、连接线架进行景观化,使基站的外观与城市环境协调一致,避免视觉污染和辐射恐惧,以保证通信覆盖和质量。推进景观化基站建设,有利于实现城市与信息化建设的和谐发展。(1)对影响市容的基站进行美化改造,支持文明创建工作。针对长沙市主次干道各类天线林立、对全市景观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张剑飞市长批示要求限期提出整改措施,并加强督促检查。为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市城管执法局对通信运营商在市区11条主干道及二环线两厢影响市容的已建通信基站进行了摸底,确定拟对143处基站进行美化改造。确定的整改原则与方式为:与城市景观相一致;分期、分批、分时段进行整改;谁建设谁整改。多家天线基站共楼顶的,经协商后,由一家单位负责组织施工,按照市通信领导小组审定的天线改造设计方案,重点采用排气管型美化天线和集束天线两种方式进行整改,通信运营商按照市政府要求及时整改到位。该项整改措施的推行,为美化城市和“文明创建”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2011年长沙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总分在省会级城市中排名第一。例如对时代帝景基站的改造,该站位于河西金星大道时代帝景楼顶,采用6根排气管式一体化美化天线,该产品天线部分净高2.5米,总高3.5米,直径16~20厘米,选用建筑物楼顶上常见的排气孔形状,结构设计极具美化效果,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集成化馈电网络设计,一体化成形,美化隐蔽性相当好,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环境(见图1)。改造前效果改造后效果图1时代帝景基站改造情况(2)在橘子洲公园打造景观通信基站共建共享典范。橘子洲地域特殊,曾经在洲上通话会同时收到多个基站信号,但因信号强度相当导致切换频繁,通话质量很差,无法正常接听电话;电信与联通公司在洲上没有基站,80%的区域无法正常通话。为此,长沙市政府委托长沙市无线电管理局牵头,协调运营商推进共建共享,彻底改善橘子洲通信环境。原计划建设133个全部采用仿真型天线的基站,经3次优化,最终确定,建设39个“仿真环境”移动通信基站,经政府各职能部门联合会审并报市领导批准建设。2011年4月20日通信基站正式开通运行,在橘子洲上实现第一处真正意义上的3家通信运营商“共建共享”的基站。橘子洲公园移动通信基站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基站与周边环境协调,和橘子洲景观一致,完全融入景区景观中,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目前,长沙市无线电管理局正协调通信运营商与岳麓山风景区管理局共建景区内短信平台,努力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创新服务内容,为景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对该项工作,长沙市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工信部,中国电信、移动、联通公司来湘考察,参观了橘子洲仿真基站建设成果,给予高度赞扬并建议向全国推广(见图2)。图2橘子洲公园景观天线效果图(3)洋湖公园片区及橘子洲公园二期通信基站建设正抓紧推进。2012年2月28日,长沙市通信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市政府办公厅、市规划、城管、环保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通信运营商在先导区洋湖公园召开洋湖公园片区及橘子洲公园二期移动通信基站建设联合会审会。洋湖片区北依岳麓山,东临湘江,是长沙市南二环线与南三环线的围合,与湖南省政府隔江相望,总规划面积19.8平方公里,是集酒店、办公、商业于一体的中部区域性总部经济基地及与之配套服务的生态湿地公园和绿色宜居社区,是城市、湿地生态及人居和谐发展的生态示范新城区,它和橘子洲公园一样,是人文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一个典范,也是长沙的一张名片,因此,各级政府和领导都高度重视洋湖片区及橘子洲公园综合通信网的规划和建设。会上各部门对基站建设方案充分体现了“共建共享”、“美观和谐”和“信号无缝覆盖”的建设思路予以肯定,方案进一步优化审批后实施建设,真正体现湖南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理念。(4)加大无线电科普知识宣传力度,让公众理解和支持基站建设。在积极推进基站科学管理、和谐建设的过程中,长沙市无线电管理局始终把群众宣传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为该项工作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一是要求通信基站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和国际标准执行,真正维护群众的利益。二是做好宣传工作,通过长沙网络设备改造升级,做好舆论的正确引导与宣传,逐步消除市民对电磁辐射的恐慌,将长沙市政府和无线电管理局编制的《无线电管理及移动通信中的电磁辐射宣传手册》发放到政府各部门、每个街道及社区,宣传普及无线电科普知识。三是坚持公开的原则,确保通信基站建设符合国家环保标准,要求环保部门做好检测并将结果及时向公众公布,促进通信基站建设和谐发展。
4.为建设人民满意城市、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和谐发展作贡献未来长沙市无线电管理局将围绕“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基站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促进《长沙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实施细则》和“2011年~2030年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提升基站建设的景观化、集约化水平,并通过强化共建共享来实现基站站址的总控制,以促进基站设置与市容环境的和谐统一,保障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移动通信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政府、运营商、用户的共赢。通过管理流程优化、管理手段丰富、规范标准完善、创新实践拓展,为构筑公用移动通信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通信电源设计前景范文篇3
关键词:通信电源设计;创新思维;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代多样化的电源使用性能要求,加上瞬息万变的电信市场,使得电源设备制造商不断的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研究出更加合理有效的电源解决方案,以此来保持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虽然说电源行业是传统行业,但是不断的有新的技术被开发出来,使得电源行业创新的势头从来没有终止。文章简单研究了创新思维在通信电源设计中的应用,希望通信电源设计人员能够重视创新思维的应用。
一、通信电源设计中的创新思维重要性
创新在设计中就像是一种生命力,不断地指引着新的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实践证实,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开发出具有新功能的产品。创新思维并不是颠覆创痛思想,而是在实际应用中,对已有事务的提升和改进,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进步。它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和进步的前提,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而且它还是企业和行业竞争的法宝,通过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案,才能带来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通信电源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应用
通信电源好比通信系统的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保护着通信设备的安全运行。经过50多年的发展,通信电源设备不断的发展创新和改进。20世纪50年代,充气式的整流管手动调压整流器开始投入使用,到现在高频开关型整流器的普遍使用,整流器的使用性能得到了值得飞越;另一方面,蓄电池应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早期的开口式铅酸蓄电池逐渐发展为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等,设备的使用性能不断的提升发生。而这些提升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应用。
1、蓄电池的改进
最初的蓄电池改进方式是应用直流配电屏之间正极电缆的复用。传统的直流系统,每套都只配置了两组蓄电池。这两组蓄电池的正负极也是通过各自独立的电缆和直流配电屏的正负极连接的。而改进后的两组蓄电池的正负极是连接在一起的,然后通过共同的电缆与直流配电屏的正负极连接。在进行这样的改进后,当其中的乙组蓄电池出现损坏的情况时,能够有效的增大蓄电池正极与直流配电屏之间的电缆截面积,有效的减少电缆的被动降压,使得蓄电池容量能够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应用。一方面很大程度的提升了蓄电池的实际使用性能,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能源,减少了浪费。
2、引入并联开关
并联开关的引入,彻底解决了传统开关存在的问题。这里以UPS供电系统作为案例,进行简单讲解。传统的UPS供电系统中,每台UPS至配置了一组蓄电池。如果有一台UPS出现状况或者进行检修时,该UPS对应的蓄电池就无法继续使用了。而在改进后的系统中,在UPS蓄电池之间新增了并联开关。系统在正常运行时,并联开关是处于断开状态的,对系统不会产生影响。而当有UPS出现状况或者处于检修时,只需要闭合蓄电池的并联开关,出现状况或者处于检修状态的UPS所连接的蓄电池就可以通过这个并联开关连接到系统中,不仅使出现状况或者处于检修状态的蓄电池提高了容量,而且科学合理的提高了蓄电池的利用率。
3、直流远供技术
直流远供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现网点或者站点已有的DC-48V基础电源,采用高压直流浮地输电方式为网络远端设备供电。创新思维在其设计中的应用使得直流远供改变了传统的远端设备的备电方式。把远端备电改变成为了局端备电,有效的控制了远端备电的功率损耗,很大程度的降低了供电传输中的能耗,也一定程度的降低了远端设备供电的成本。与此同时还不需要进行UPS设备、开关电源、蓄电池组安装平台等设备的远端设置,甚至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善或者优化基站塔、杆等的建设模式,使其使用性能得到提高。而且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不同,还可以采用双端供电方式,由于供电、受电端均为远供电源设备,所以适合采用DC380V供电电压,它的传输电流大约是交流供电方式的0.58倍,大约是远供单端供电方式的0.737倍,能够大大的降低供电线缆的导线截面积,降低供电工程造价。
其创新思维应用体现在适用范围方面。主要适用于通信网络远端各种设备,特别是低功耗设备、室外型设备(如室外型基站、直放站、RRU、ONU、WLAN系统接入交换机及AP、视频监控点设备等)的供电及管理;特定、特殊场景(如高铁、高速公路、轻轨、地铁沿线覆盖基站,山区、农村地区基站,室分系统基站等)设备的供电及管理;各种高保障供电需求网元设备的供电及管理。其他无法获取电源的设备、场景的供电及管理。直流远供技术可有效提升通信网络各种低功耗设备、室外型设备及各种特殊场景远端设备的电源保障能力,提高和优化远端电源设备的运行、管理效率。
其创新思维应用还体现在设备构成方面。直流远程供电不需要建设交流供电专用线路,不存在专用交流供电线路的维护管理,较少受到电力部门管理制约影响。其最大的维护管理工作是远供电缆的日常维护管理(远供电源设备的维护管理远小于远端开关电源或UPS+蓄电池组设备的维护管理)。而远供电缆是和固有通信光缆线路同场景敷设、甚至同钢绞线架挂或同管沟埋设的,在无不可抗力破坏的情况下其安全运行环境基本等同于通信光缆线路。因此,在具备远供电缆敷设条件的场景、远供电缆敷设距离等于或略大于交流供电电缆敷设距离的场景等,其远供电缆的敷设和日常运行维护成本远远低于交流供电线路的建设和运行维护成本。另外,创新思维还在节能减排方面有体现。供电系统的节能减排主要是体现在农村地区或者偏远地区等特殊的供电环境和供电网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这里以直流远供和交流供电的同等距离敷设供电电缆为案例,其节能减排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与传统的AC220V交流供电相比,如果采用直流远供方式,其供电的电压就会相应较高。采用DC380V电压,传输电流大约是应用交流供电方式的0.58倍;采用DC280V电压大约是应用交流供电方式的0.78倍。除此以外,其供电线路的传输电能损耗也会相应减少。
(2)进行局端设置后备电源,使得远端仅仅是单纯的受电设备能耗,就不存在远端电源设备的正常工作损耗和蓄电池组浮充、均充及大电流充电时的充电能耗,使得供电导线的传输电流损耗大幅度的减少。
(3)直流输电比较适合电缆传输,不存在交流输电技术特有的传输能耗。由于这两种输电方式本身的特点,在同等距离的供电条件下,选择直流远供方式能够良好的降低导线截面积需求,很大程度的降低输电线缆的造价。在同等电缆导线截面积条件下,直流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导线传的输能耗,有效的降低供电能耗。
三、电源系统在布线前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机房地址优先选择水源充足、市电引入方便、有利于引入自然冷源的城市区内,且能充分利用冬季日照和夏季自然通风。机房墙体应采用节能墙体材料和高校的建筑绝热材料。门窗也要采用高校节能玻璃能门窗框材料。减少冗余供电环节,避免多余的环节造成电能损耗。
合理布线。供电系统应尽可能靠近负荷中心,这样可以减少导线用量,也可降低导线的热损耗。其次,在线路较长,又满足电压降、载流量情况下,可考虑增加导线截面积来降低损耗。在选择敷设方式时,也应综合考虑导线长度、性能、维修等方面综合选择敷设方式。
合理选择供电方式。集中供电、分散供电、混合供电,以前,不同局由不同的电源系统组成。由于通信楼内通信设备的增多、供电容量的增大,楼中用于安装电源设备的楼层面积相应增加,所采取的供电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当然,其供电系统组成也可以认为是集中供电、分散供电、混合供电的电源系统组成。基于以上认识,当前,应以“供电设备集中化、供电体系分散化”来构建供电系统,优化供电模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结束语
创新思维在通信电源设计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通信电源的使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资源和能源,也体现了创新思维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在电源设计和测试中使用数字示波器的优点[J].今日电子.2014(08):89.
[2]邵震洪,赵杭生.基于TPS70351的板级电源设计[J].世界电子元器件.2013(11):68.
[3]高新华;江秀臣;曾奕.连续可调智能直流高压电源设计[J].电工技术.2014(10):123.
通信电源设计前景范文
关键词:立面泛光;情景控制;节能环保
1设计原则
(1)设计项目与街道空间整体考虑,并以整个区域夜景建筑的要求为指导,打造主次和立体感。(2)通过灯光的取舍凸显建筑景观的亮点,进而展现照明载体的特点。(3)照明设备尽量隐蔽;暴露在外的设备要选择尺寸小的产品,并通过表面处理与建筑或景观融为一体;对于外露的壁灯、景观灯等,灯具造型和尺寸应与空间性格和谐统一。(4)保证照明效果的前提下,提倡低碳照明;通过控光尽量减少溢散光;合理设置平日、周末和节庆照明的不同模式,以实现节能、环保。(5)可接触位置安装的照明设备应使用低压、低温产品,木结构上安装的照明设备应避免火灾隐患。(6)根据多角度的视线分析推敲照明方式和投光方向,尽量减少直接眩光。(7)优先选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2灯光设计
(1)泛光灯主要突出石材墙面、钢化玻璃窗的特点,使建筑物的高度、线条和立体感呈现出来。(2)大楼外部主要由石材、幕墙组合而成,所以考虑用外投光与内透光手法,石材上通过外投光构建建筑的各种形体,使建筑更有质感及结构感;幕墙上通过内透光变得通透,让内在结构表现出来。(3)大面积幕墙使大楼内照明透出室外,结合石材幕墙的轮廓,可以把大楼整体、大气地表达出来。(4)大楼顶为斜面,四侧内凹,对屋顶斜面部分通过屋顶内部的天沟安装LED灯光源,对内凹部分采用高显色性LED光源。这可以让楼体没那么生硬,也满足楼体对灯光的要求,且远距离也能使楼体在夜色别醒目。(5)选灯具时需要到现场勘测,对比各种灯具展现出的效果,找出合适的灯具。并且要结合建筑物结构与灯具安装的要求,考虑灯具的外观颜色、大小是否匹配。投光灯安装如图1所示。
3电源设计
电源进线均由低压配电室引来,在裙楼、塔楼低区、塔楼高区分别设置一台总配电箱(柜),AC380V/220V供电。
4配电设计
(1)大功率、大尺寸显示屏用专用配电柜供电,采用挂装,柜体板厚不低于1.5mm,表面采用静电喷涂工艺,以达到抗震、防潮、防腐的要求。配电柜内所有器件的安装接线要求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柜门上要有安全警告标识。(2)从配电柜引出380V电源线,火线分别接到配电柜内的端子排,零线和地线分别接到配电柜内零、地铜排上,以保证三相平衡供电。(3)配电柜分为手/自动两种送电方式,显示屏分7步延时启动,以减小对电网的冲击。手动方式在配电柜门上通过旋钮开关对每一路显示屏进行停送电操作,自动方式在机房的控制电脑上通过PLC监控界面实现远程开关操作。(4)防雷与接地:配电柜内安装有一套40kA三相电源防雷器,接地采用TN-S系统,照明灯具电源线路装设漏电保护器,各配电箱(柜)均设浪涌保护器。所有照明配电箱(柜)、控制箱(柜)、灯具的金属外壳、钢制桥架、穿线钢管、支架、防水接线盒等,均应做接地等电位连接。防雷器的接地线与显示屏的电源保护接地统一接到配电柜内的接地汇流排上,配电系统要求保护接地电阻不大于4Ω,另外,显示屏的整体钢结构必须同接地装置可靠焊接,钢结构防雷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
5照明控制设计
楼体部分采用了泛光表现气氛,局部建筑构件重点照明,可以显出大楼的形象,达到更深层次的灯光效果,使大楼的特色在夜间得到充分体现。整个照明系统采用分级控制,能更好地控制能耗,节约照明费用。5.1情景模式总体控制照明配电箱采用时控开关和接触器来控制灯具负荷回路的运行,控制模式分手动与自动两种,自动模式下可根据时控开关设定的开关时间、情景模式运行,可实现远程及就地控制,时控开关利用标准导轨安装在照明配电箱(柜)内。总控制5.2LED灯具控制控制系统整合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单片机控制通讯技术及LED恒流驱动技术,通过一台PC主机分别控制塔楼四个边角LED导光板、裙楼顶部导光板、LOGO处LED点光源和塔楼三面出光LED灯组,控制系统设备信号采用标准DMX512信号。所有控制设备在箱内安装,控制管线设计为专管敷设。系统设备连接依次为系统主控器—网络交换机—分控器—信号放大器—灯具,系统主控器与网络交换机间近距离采用CAT5e连接,远距离采用单模光纤连接,总控制箱内的系统主控器生成的灯光控制信号经网络交换机、分控器等设备处理后输入信号放大器,信号放大器接收信号后转化为灯具控制驱动信号,并连接到灯具。分控箱控制如图3所示。5.3LED显示屏系统(1)信号源子系统:提供播放所需要的视频、动画以及数码图像等信息源的设备。(2)中央控制子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中央控制部分,视频处理器把不同的信号源数字化后,对信号进行专业广播级的高品质图像处理,最后传送至LED显示屏。(3)LED显示屏子系统:各种输入视频信号通过中央控制自系统处理后,传输到LED模块上进行显示。LED模块要安装在特定的钢结构上。
6屏后设备
(1)屏体检修马道每层安装3套双管日光灯。(2)在屏后维修通道中部安装一个温度传感器,在维修每层顶部安装两个烟雾传感器,分别通过传感器导线连接到配电柜传感器接线端。(3)屏后弱电设备(光纤终端、光纤收发器等)安放在配电柜附近,方便供电,并在钢结构上焊接相关摆放平台。
7线路敷设
(1)强电线路选用低烟无卤电缆/电线,信号传输远距离采用单模光纤,近距离采用RS-485双屏蔽双绞线或者超五类屏蔽网线,均穿金属管/槽。(2)出室外照明各回路做好防水封堵,若有管线沿墙体敷设,要尽量隐蔽,以免影响建筑美观。(3)室外导线连接部分应在灯具、箱柜、防水接线盒或手孔井内连接。(4)所有灯具终端均设防水接线盒。
8对其他专业设计的分工
(1)暴露在室外环境中的广告牌采用的型钢最小壁厚不得小于3mm。(2)广告牌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之间应采用预埋件时,严禁采用摩擦型膨胀螺栓锚固。当确无条件设置专用预埋件时,应采取其他可靠的连接措施,但必须通过受力计算与试验验证,以确保安全。可采用质量合格的化学锚栓和植筋连接。
9结语
泛光照明使用日益广泛,它作为夜间城市的一种象征,赋予了城市更多的活力。在满足各种功能需求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绿色环保,而照明作为节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合理选择光源、灯具、线路,更要考虑配电控制系统。这既是对能源的节约,也是对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能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绿色环保。
[参考文献]
[1]刘记广.基于泛光照明设计施工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4(17).
[2]马剑.景观泛光照明质量与环境的几个问题[J].照明工程学报,1997(4).
[3]张爱全.城市灯光环境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太原科技,2003(6).
[4]肖辉乾.夜景照明的规划与设计[J].建筑科学,1996(2).
[5]马剑,沈天行.论夜景照明规划[J].照明工程学报,1995(1).
通信电源设计前景范文
关键词:精细化覆盖新技术
Abstract:Enteringtheeraof3G,high-speedwirelessdatatransmissionisbecomingthemainbusinessofthetelecomoperators,byitsverynaturethatisdifferentfromthe2Gnetworkforvoicecommunications;finecoverage,differentiatedservices,furtherincreasethedifficultyofnetworkcoverageandsecurityofpowersupply,andthepromotionandapplicationofnewtechnologiesareachievedsimultaneously.
Keywords:finecoveragenew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3G时代,数据应用成为运营商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3G网络覆盖是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最大难题。随着数据业务浪潮的到来,满足为用户提供优质稳定的数据业务与服务,作为通信网络的神经元,站点更需要精细化覆盖到最小的角落,应对多场景变化,并实现站址获取、快速交付、绿色环保、TCO节省等目标。
一、精细化网络覆盖下的绿色基站演进
2G时代,基站建设基本采用室内站方式,随着分布式基站的应用,室外站开始大量增加,并逐渐成为3G时代建站的主流模式。
一个典型的通信站点包括八个子系统:供电系统、制冷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集成管理系统、消防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机柜系统、土建和装修系统。
网络建设早期的投资收益率(ROI)较低,运营商往往不太关注通信站点的建设和维护,只要能满足网络的正常运营就可以了。随着市场的发展,在低成本网络需求的驱动下,运营商对通信站点的“两难两高一长”痛点感受越来越强烈。“两难”是指站点获取和保留难,“两高”是指CAPEX和OPEX高,“一长”是指建设周期长;
“两难两高一长”为通信站点解决方案的评估和改进提供了依据,它包含CAPEX、OPEX、站址获取/保留、建站周期等因素。
三代通信站点的演进:
第一代站点(G1)是室内站点,适合通信网络发展的初期。它的缺点是占地面积极大、功耗高、建设周期长;第二代站点(G2)的演进方向是室外站点,适合通信网络建设中期。它的不足之处是室外附属设备多、维护麻烦。第三代站点(G3)是绿色集成的移动微型站点,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绿色节能、智能管理、TCO低、与环境协调、建设周期短等特点。
二、精细化网络覆盖下的基站覆盖场景
2.1、城市场景覆盖:与环境融合是重点
城市中需要覆盖的场景众多且复杂,所面临的困难也大。例如,无法获取足够大的站点空间,不能满足传统站点的建设需求。目前,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Mini-shelter一体化设备内部收容了电源、配电、监控、走线、基站、传输、备电等,占地却仅有1㎡∕机柜,让运营商建站寻址变得非常容易。
在居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特别是在城市中一些人文景区,由于传统站点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导致站点获取困难,而经过诸多园景设计师和城市规划设计师设计的美化站点,能够以各种形态完美融入人文环境。
城市覆盖中还有一个重要场景,旧城区改造带来的原有站点被取消而新站点尚未获取的问题。如果使用应急通讯车,资源站用大、使用时间长;若新建一个永久站点,则投资大、耗时长。针对这种情况,第三代站点充分体现出它的优势,它可以在2天内快速完成基站基本设施的建设,且后期可以对整套站点进行搬迁,移到其它地方继续使用。造价远远低于应急通讯车,具有可移动、开通迅速的特点,很好地满足了旧城区改造临时建站的需求;此外,还能满足室内覆盖及WLAN热点覆盖的需求。
2.2、农村场景覆盖:建设成本是重点
乡镇∕农村的无线网络和覆盖情况要比城市简单很多,在站点的获取上不存在很大困难,运营商一般比较关心建站成本,同时希望有足够的空间来支持站点演进和升级。
随着通信设备的环境适应性提高及外形尺寸的减小,室内站点逐步向室外移动站点演进。传统室内站点需要电源柜、电池柜、设备柜等诸多设备,室外站则可以将所有设备收容进一个机柜中,减少站地、降低成本,并确保部署快速。
目前,一体化户外站解决方案中,电源模块仅有1U高,且能输出将近97%的转换效率;分布式基站BBU单元只需要2U的空间高度,同时环境适应性强,可在40-50℃的温度下工作;传输设备只有1-2U高度;而整个基站的备电电池在150Ah/300Ah条件下就可以满足4小时以上备电。
2.3、偏远覆盖:方便管理是重点
偏远地区,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办公基础设施较差,没有道路、缺乏电力,使得站点初期建设和后期维护困难且费用高昂;而由于经济落后和人口稀少,ARPU值低,给运营商带来的回报有限。因此运营商最希望的是低成本,易管理地为当地居民提供通信服务。
“绿色、一体化、小容量”Easysite站点解决方案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使用太阳能供电,彻底解决了基站供电和维护难题,实现节能环保。一体化的站点设计,大大减少了站点的土建工程,加快了施工速度,降低了建站初期的投资成本。
2.4、公路铁路覆盖:供电稳定是关键
高速铁路移动通信覆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铁路/高速公路的场景中,小区的频繁切换导致掉话率大大升高,用户体验很差。RRU拉远共小区方案可以扩大小区覆盖距离,降低切换频率和掉话率,因此成为首选方案,而这种方案的关键是就地取电和备电。
为了更好应用这种方案,小容量、带备电的壁挂式电源应运而生。其安装灵活,可以抱杆安装,也可以和RRU一起直接挂在铁塔上,帮助RRU拉得更远,使网络质量更好,同时还提高了防盗性能;壁挂式电源还可以配备小容量电池保证2-4小时备电,很好地解决了电网不稳定的难题。
2.5、特殊覆盖:温控精准是关键
室外站的应用,意味着电源设备的工作环境温度远高于或低于室内站时代的22℃-25℃,电源的奈高、低温特性,防尘、防雷等能力备受挑战。目前,通信基站温控能耗占了整个通信基站能耗的45%,因此基站温控改造成了基站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精准送风、直通风、智能通风、机房温度等是基站温控改造的重要措施。
三、精细化网络覆盖下的基站绿色供电技术
室内覆盖已成为运营商通信业务竞争的主战场,而第三代移动通信微型站点是实现室内覆盖的重要途径。单个微型站点耗电功率都很小,但由于数量众多,是否需要备电、如何备电、电源如何维护等,都是需要运营商重点考虑的问题。
通信电源设计前景范文1篇6
关键词:大数据平台;电网统一数据中心;全业务;数据分析域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015-03
稻莘治鲇蚴侨业务、全类型、全时间维度电网数据的汇集中心,是为电网公司各类分析决策类应用提供完备的数据资源、高效的分析计算能力及统一的运行环境,改变过去分析型应用数据反复提取、冗余存储的局面,实现“搬数据”向“搬计算”的转变,支撑企业级数据分析应用的全面开展。
1电网全业务数据分析域平台的作用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电网全业务数据分析域主要完成ERP、生产、营销、调度等核心业务系统数据的提取清洗、实时采集类、分析决策类相关应用迁移迁移改造;完成统一数据模型及主数据标准验证;完成统一分析服务建设等工作,建成全业务统一数据分析域。
2电网全业务数据分析域平台接入的业务数据
2.1内部业务系统数据接入
基于电网公司总部数据字典统一梳理成果,以业务系统实际情况,结合统一数据分析服务、采集监测与分析决策等问题,遵循统一数据集成接口规范,统一数据模型(SG-CIM3.0、数据仓库模型),梳理ERP、财务管控、营销业务、营销稽查监控系统、营销档案管理、营销移动作业、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PMS2.0、OMS、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资产全寿命、省级计量中心生产调度、供电电压自动采集、科技与信息化项目管理、项目过程管理、电力市场交易、IMS、TMS、电动汽车智能、干部管理、信息客户服务管理、应急预案管理、车辆调度管理、经济法律、输变电GPMS、双流双控等业务系统,全量接入数据分析域,对于不符合SG-CIM3.0及主数据标准的相关业务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完成数据流转至数据仓库的接口开发,为各类分析应用的实现提供完备的数据资源。
2.2外部数据统一采集
基于大数据平台,根据大数据分析应用业务,完成经济、气象、征信等外部数据采集。
3电网全业务数据分析域平台分析服务功能设计
3.1统一分析服务
基于统一分析服务功能,开展低电压实时监测、负荷预测及防窃电分析、配网故障量监测分析、临时用电超期未办理合规性监测场景四个应用建设。
3.1.1配电网低电压实时监测
配网低电压监测主要针对目前电网设备发生低电压的程度,从低电压台区和低电压用户两个方面监测低电压的场景研发。运用数据分析域上多源异构数据集成等数据存储技术,实时计算技术,统计分析出低电压的区域分布情况、涉及台区情况、低电压出现频率等,及时将发现的问题通知到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对低电压台区或用户进行现场核实,查找出详细原因,提出改造措施,消除低电压情况。
3.1.2用户侧负荷预测及窃电行为分析场景
用户侧负荷预测及窃电行为分析功能可以提取客户信息、用电量信息、用电负荷、事件异常等数据,从用电概况、负荷预测分析、负荷特性分析、防窃电预警分析等方面,选取相关性最高的影响因素,利用数据挖掘算法构建负荷预测模型、负荷特性分析模型、防窃电预警模型。
3.1.3配网设备状态监测分析场景
通过提取设备台账、用电负荷、用户档案等数据,从配变设备基本概况、配变故障量预测分析及配变重过载的深化研究等方面,选取相关性最高的影响因素,利用数据挖掘算法构建故障量预测模型、农网配变重过载预测模型、迎峰度冬重过载预测模型实现配网设备状态监测分析场景。
3.1.4临时用电超期未办理合规性监测
通过提取临时用电数据,从“退费条件后是否按时退费给用户”和“转收入条件后是否按时进行转收入”两个维度,按单位、按月、按异动项目类型,总体展示临时接电用户目前总体情况及明细数据,并通过提醒、告警等方式监测各单位未及时退费项目、未及时转收入项目的情况,提醒相关人员及时处理,避免造成的合同纠纷或企业损失,有效提升公司临时用电业务合法性、合规性。
3.2采集监测与分析决策类应用迁移改造
3.2.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迁移改造
采用分布式消息队列+分布式流计算方式,完成用电信息采集数据访问接口的设计开发,实时同步用电信息采集数据,并基于大数据平台,实现实时采集数据的统一对外共享,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前端应用及营销业务、生产管理等系统,提供统一、高效的采集数据访问服提升用电信息采集数据的共享服务能力。
3.2.2输变电在线监测系统迁移改造
通过输变电状态监测数据在线计算、离线计算等程序设计研发,同时完成数据访问接口的设计研发,实现输变电状态监测信息的采集和在线处理,为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提供灵活可扩展的数据存储和分析能力,实现通过大数据平台,统一对外提供高效的输变电设备状态采集数据服务。
3.2.3同期线损系统迁移改造
基于数据分析域,通过分析线损系统现有大数据计算框架与大数据平台技术路线的差异,开展同期线损系统中电量与线损大数据计算区功能融入大数据平台的研究及开发,将线损系统Cassandra存储改为HBase存储,对已实现的电量与线损分布式计算服务和提供的电量与线损结果查询服务接口进行改造,完成同期线损迁移改造方案、存储模型设计,实现线损相关存储、计算组件的迁移改造及数据迁移。
3.2.4配电网运营分析应用迁移改造
利用大数据平台,结合用电信息采集数据迁移,完成配电网运营分析应用优化改造,优化并提升数据提取、传输以及单体设备计算能力。结合配电网运营分析应用的数据模型成果,基于大数据平成数据缓冲表、接口表/中间表、计算结果表的模型设计。根据PMS、营销、调度等数据接入需求,基于大数据平台,完成PMS2.0、营销业务系统档案数据定期同步接口开发,完成调度数据采集及解析程序开发。
3.3统一数据模型与主数据标准验证
基于统一数据模型设计成果,在数据分析域上验证数据仓库模型。结合数据提取清洗及统一分析服务建设需求,开展人员组织、财务、物资、项目、电网、资产、客户等主题域的数据模型的差异性比对,对数据仓库模型进行完善及优化。将数据仓库模型部署至数据分析域中,并按不同业务域模型规范将ODS的数据存放至数据仓库中,支撑分析应用场景建设。
4电网全业务数据分析域平台技术架构
根据统一数据中心总体架构设计,数据分析域是全业务、全类型、全时间维度数据的汇集中心,是为各类分析决策类应用提供完备的数据资源、高效的分析计算能力及统一的运行环境,改变过去分析型应用数据反复提取、冗余存储的局面,实现“搬数据”向“搬计算”的转变,支撑企业级数据分析应用的全面开展。
根据统一数据中心数据分析域总体架构要求,结合电力数据中心、大数据平台的实际建设情况,设计电力数据分析域系统架构,包括数据接入、数据存储、数据计算、统一分析服务、系统管理等5个层次。
平台通过分布式消息队列、ETL、Sqoop、API等各种技术手段,提取结构化非实时数据、实时数据、外部数据,对各类数据按照统一数据规范进行标准化及关联,并按不同时效性的计算及应用需求,分类进行数据存储、流转及管理。
5电网全业务数据分析域平台采用的开发技术
数据分析域的数据抽方面取采用大数据平台数据加载工具(基于Sqoop优化封装)+文件导入方式。业务系统存量数据接入ODS区,涉及业务系统数据提取至缓冲区、缓冲区数据提取至统一视图区。
大数据平台数据加载组件,基于Sqoop工具优化封装,支持关系型数据库与大数据平台中的分布式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提取。对于ODS数据加载至数据仓库/数据集市,采用大数据平台中的数据加载组件(基于Sqoop优化封装)。对于ODS缓冲区、ODS视图区、数据仓库、数据集市之间的数据清洗转换,采用大数据平台数据提取组件(基于Kettle优化封装)实现。提取工具(基于Kettle优化封装)基础功能包括数据获取、数据清洗转换、数据加载、任务管理等,支持内部所有异构系统、多数据类型、不同数据提取方式的数据采集,对多种数据库、套装软件、封闭式主机、EAI软件、文本等数据批量提取,实现对数据高效提取、传输和分发,满足对数据提取和数据清洗功能。
电信息等实时类数据采集,采用大数据平台消息队列组件(基于Kafka优化封装)+流计算组件(基于Storm优化封装),实现生产实时数据的高效采集、计算和存储。消息队列组件(基于Kafka优化封装)用于接收来自前端不同实时源的数据,后端则采用流计算组件(基于Storm优化封装)技术对实时数据进行保存及分析。
外部数据采集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线下手工采集,然后文件导入大数据平台;二是通过外部接口采集;三是通过数据爬取程序采集。
数据仓库存采用基于HadoopHIVE+Impala组件优化封装的分布式数据仓库,存放按业务主题进行划分、归类的历史数据。数据集市的数据由数据仓库的数据经过转换后形成,直接支撑前端的应用需求。数据集市,采用基于开源PostgreSQL优化封装的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在数据集市应用中,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结果数据查询,将通过访问PostgreSQL实现;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即时查询应用,则直接通过Impala访问HIVE的明细数据。
面向海量规模的实时采集类数据,采用基于HadoopHbase优化封装,Hbase是基于Hadoop的NoSQL大数据平台分布式列式数据库作为存储媒介。为大数据提供实时的读/写操作,能够利用HDFS的分布式处理模式,并通过MapReduce获取强大的离线处理或批量处理能力,同时能够融合key/value存储模式,以实现实时查询能力。热点数据存储在基于Redis优化封装的大数据平台内存数据库中,以供快速读取、应用。
分析服务,采用大数据平台自助式分析工具。大数据平台自助式分析工具提供易用、快速、灵活的可视化设计器和丰富多样化的可视化控件,结合数据建模的数据主题和数据挖掘的业务挖掘模型,业务人员可自定义配置分析界面。
数据分析域的系统管理,采用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根据各类扩展需求,对数据管理服务平台进行增强开发,以适应统一数据中心分析域的系统管理要求。
6结束语
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发部署电网统一数据中心全业务数据分析域平台,能够有效支撑电网配、变、过载、预警、分析等场景应用,为数据分析人员提供数据挖掘模型构建能力,满足电网各类业务应用的大数据分析、挖掘需求。
参考文献:
[1]波,陈乾,眭建新.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电网运营分析决策系统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13(8):128-131.
[2]王忻.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电力公司运营系统研究[J].商,2016(4):214-214.
[3]赵云山,刘焕焕.大数据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研究[J].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2013(30):57-62.
[4]段军红,张乃丹,赵博,闫晓斌.电力大数据基础体系架构与应用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13(2):92-95.
[5]刁柏青,步万峰.构建集中统一的电网集团数据中心[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04,2(10):57-59.
[6]姚强,杨志武.基于集中数据中心的统一数据平台建设分析[J].内蒙古电力技术,2010,28(3):3-5.
通信电源设计前景范文篇7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中国IT行业起步至今有十年,很年轻。新鲜的事物、朝阳的产业总是备受注目。正是这个原因,计算机专业迅速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相比前几年的计算机专业的火爆,这个专业的选择渐趋于了理性和客观。学生和家长考虑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更利于个人长远自我发展的出发点。
毕业后既可以到电子系统行业从事系统整理、分析及部件的设计、分析、研究与开发。也可以到邮电、能源、交通、金融、公安、国防、广播电视等部门从事电子设备与系统的.运行和技术管理工作。考研是不错的选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持续增长,但用人单位对人才层次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即由本科、专科向硕士生和博士生发展;
信息工程技术人员:到各类应用电子技术的企业从事引进、开发、运行、维修等工作。信息软件工程师:在计算机行业从事各种软件开发工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要面向和可以面向的行业方向非常多,需要有选择有专业特长。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自动控制原理、感测技术等。
通信电源设计前景范文篇8
关键词:路灯节能改造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城市照明前景
中图分类号:F4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随着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逐步完善,城市照明建设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路灯以及人力管控照明系统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不仅会造成能源浪费,而且难以满足城市夜景美化与科学控制,因此,对城市路灯节能改造与应用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显得迫在眉睫。
一、城市路灯节能改造
1.节能改造方法
(1)严格按照照明标准设计。城市道路照明系统在进行节能改造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照明标准,在确保路灯照明标准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尽量遵从节能原则,对不同道路的路灯照明等级进行划分,让光能的利用实现最合理化[1]。在进行城市路灯节能改造时,必须制定多种执行方案,然后结合不同因素对所有方案进行综合考量,在保证道路照明标准不降低的基础上,选择电能低消耗、照明高亮度的最佳方案,进一步确保城市路灯照明系统趋向节能、经济。
(2)路灯开关时间的合理化。为了实现降低电耗、节约能源的目的,城市路灯照明系统的开关时间要进一步合理化。在进行城市道路照明系统的设计之前,应该对城市不同道路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针对不同的特点去设定开关时间的不同。同时,道路中的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的路灯开关时间应区分开来,因为通常城市的后半夜,人流与车流都相对较少,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基础上,路灯设计时应适当降低照明亮度,一般做法就是在后半夜将机动车道的照明灯关闭一半。这样一来,照明亮度的降低,有效地节约了用电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路灯的节能。此外,在使用了功率转换型镇流器之后,后半夜车流较少时路灯灯泡的用电功率会自动降低,也是一种有效节能的方法。
2.节能改造前景――节能灯泡
在过去设计的城市道路照明系统当中,基本上都存在用电量巨大的现象,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上升,仅仅由路灯照明一项带来的电费支出就已成为当地政府的重担。路灯照明需要用电,而电是由煤炭电厂燃烧发出而成,浪费电能实际上也等同于向大气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投入使用节能灯泡则会大大降低用电量,自然也就减少了对资源的消耗,缓解了环境污染。同时,节能灯泡的使用寿命会比传统灯泡要长,从而降低了更换的频率,维护成本也随之降低。
节能灯泡目前主要有两种:紧凑型荧光灯和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灯,@两种节能灯泡各有优缺点,但都能够提高用电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并且光照强度、照明效果都有了更好的提升,使得行人行车的安全性大大提高。此外,节能灯泡的体积也比传统灯泡要小,使得路灯在造型方面有了更多发挥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照明路灯的美观性。
二、城市照明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
1.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的功能
目前城市照明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所具备的功能有如下几点:①系统中装有中央监控装置,该装置可对整个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控制,根据效果需要对所有照明设备进行调节,效率高且效果好。②系统中设置有自动与手动的切换开关,方便灯组开关的手动操作与自动操作。③系统中具有应急灯组管控设备,即便出现供电故障,也可立即启动应急处理。④系统可对灯具启动时间、使用记录、使用寿命等数据进行记录。⑤系统具有自我保护机制,且可以具有场景预设、定时调节、亮度调节、软启动关断等功能。⑥系统设有其他系统连接端口,方便综合管理平台进行管理。除了这些智能化控制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的功能将逐步完善且强大。
2.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前景
(1)照明时间与照明亮度的精准控制。一般情况下,城市照明系统中的设备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道路照明设备与景观照明设备,其中景观照明设备会根据景观所在的环境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预设管理,而道路照明设备的管理相对会更加复杂,下面笔者主要针对道路照明进行详细地阐述与分析。所谓道路照明,主要目的就是要保障行人与行车的交通安全,尤其是要控制好夜晚与恶劣天气发生时的照明时间与亮度。倘若照明时间不够或者亮度不足,都很有可能造成交通事故,特别是路况复杂以及事故多发路段。城市中心路段以及人流量大的路段,倘若照明设备时间开启过晚或者关闭过早,不但会带来交通安全隐患,还有可能带来治安问题。但是出于节能考虑,路灯开灯时间过早或者关闭过晚会造成一定的能源浪费。因此,照明管理工作人员与城市照明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研发人员应通力合作,对城市高低峰期的人流与车流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在人流车流相对较少的时间段,采用降低照明度或者启动半夜灯等方式去节约能源。此外,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还提供感光链接,可以通过对光线强度、角度的感应,去实现对路灯的开关控制,提高道路照明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道路照明与景观照明的精准管理。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可充分感知城市道路中的车流信息,从而实现对灯光的精准控制,在确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关闭无效照明,达到节能的目的。与道路照明不同的是,景观照明注重的是对环境的美化效果,为了及时确保景观与照明系统中间的协调性,可应用LED照明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享受。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现如今的城市照明需求来看,并时间越久、亮度越高就是最佳的照明方案,在进行城市照明系统的规划设计当中,一定要考虑到节能减排的问题,选择节能型灯泡进行路灯的节能改造。此外,随着城市照明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的逐渐成熟,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照明效果,还充分体现了节能减排的理念,并且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将整个城市覆盖在现代化的通信设备与通信网络当中,向感知型现代化城市迈进。
参考文献
[1]王荀.城市LED路灯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
通信电源设计前景范文篇9
【关键词】智能宿舍管理自动化控制
“智能大学生宿舍管理”是建设现代化、信息化的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宿舍人口密度大,又是学生们日常生活接触的最多的地方,所以既要保证学生的安全,也要便捷学生的生活,还要符合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我们要利用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技术设计实现“智能宿舍管理”系统,从而创建一个现代信息化校园。
“智能大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主要通过系统功能和系统设计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系统功能
1.1限电功能
(1)宿舍房间内的电源定时供电,以保证学生的休息;(2)宿舍房间内的用电量进行限定,以保证用电安全;(3)准确识别判断违章电器出现的具体房间,并在发现时切断电源;(4)在违章电器去除后经10秒延迟,自动恢复供电;(5)宿舍房间保证人走电断;
1.2场景功能
(1)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设置学生的起床场景、休息场景、安全逃生场景等;
(2)场景设置有些可以自动启动,有些可以由学生启动;
1.3智能防盗防火功能
(1)利用各种感测系统(如烟感、温感、气感、门禁触感、防盗探测器等)以及防盗报警、消防报警、求救求助等报警系统组成学生宿舍智能防盗防火系统;
(2)对进出宿舍的学生及外来人员进行自动识别和处理,并进行记录;
(3)对该系统实现组网,做到远程实时监控,并根据危及情况自动报警;
1.4多种方式控制
(1)学生可以通过遥控器或电脑进行宿舍内的灯光或公共的用电设备进行给定权限内的控制;(2)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得知外来访客的情况,并判断是否进行接待。
1.5远程电脑控制功能
可以提供b/s结构的“智能宿舍管理”服务,拥有宿舍管理权限的管理员通过中心设备登陆internet,实现实时监控宿舍的情况并在远程进行更高权限的控制。
2智能宿舍系统设计
2.1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如图1所示:(1)对宿舍楼的整体照明实现定时控制,对宿舍房间内的照明实现定时控制与自我控制相结合的方式。(2)可以通过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对具体某个房间的灯光和窗帘进行控制,也可以使用宿舍管理员权限对整个宿舍楼的灯光和窗帘等进行控制。(3)具备调光功能,除一般灯光的开关外,具有个性化效应(强弱、颜色格调),可以根据需要集中设定为几种模式(如舒适型灯光、辉煌型、情调型等),具有节能作用。(4)灯光控制可与安全报警系统联动,构成多种的控制场景。场景控制模式可按需求预设定,部分功能也可由学生自定义。(5)支持internet、手机远程控制功能,并能显示灯的状态。(6)电动窗帘的控制系统,可以实现遥控功能,可通过智能控制终端、手机、遥控器实现对电动窗帘的控制。(7)电动窗帘可与宿舍安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构成多种控制场景。
2.2防火防盗报警系统
安全报警系统由网络视频摄像机、安防、后端的各类探头(煤气探头、紧急按钮、摄像头)组成。安全报警系统具备如下功能:
(1)防盗报警功能支持自动将报警信息(包括监控图像)通过通信网络发送到该宿舍房间内的成员及宿舍管理员的手机上,并根据情况联系校内保安;(2)防火报警功能支持自动将报警信息(包括监控图像)通过网络发送到整个宿舍内成员及宿舍管理员的手机上,并根据情况进行自动联系火警;(3)求救求助功能支持将求助信息通过网络发送到宿舍管理员的手机上,或选择性的联系保安、警察或医院;(4)中心接警管理计算机接受报警信号后立即自动弹出报警点矢量地图,显示报警点所在宿舍内地点,并通过声光方式提醒相关人员进行处理;(5)探头的报警信号可以通过智能中控器与宿舍内的设备进行联动,如:夜间报警可自动开启相应位置的灯光;(6)可以和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联动,自动将与报警区域相对应的图像发送到智能宿舍控制终端或手机上;(7)若发生错误报警,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登陆智能宿舍管理系统客户端输入相应的用户名或密码后,再通过输入取消报警的密码取消报警;
2.3智能宿舍限电系统
>
如图2所示:(1)对宿舍电源电路进行定时供电;(2)对负载电源进行断电控制,并在违规用电设备离开后自动复位恢复;(3)防盗防火报警启动后自动进行供电;(4)进行电路安全的自查;
以上就是“智能大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当前高校大学生宿舍集中了大量的学生,因此具有人口密度大、管理工作多和安全性能要求高等特点。按照该方案进行设计,保证了大学生宿舍从功能性、便捷性和安全性达到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从而减少宿舍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学生在宿舍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彭倬平.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通信电源设计前景范文篇10
关键词:三维实景摄影测量技术路径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P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a)-0077-03
随着全数字航测技术在电力行业应用中的不断深入,基于航测技术展开的各项电力设计优化方案正在逐步被普及,架空输电线路优化选线设计便是其一。以航空、航天摄影测量技术为支撑,在实景三维模式下比选出输电线路的优化路径方案,准确反映出线路设计范围内的房屋、公路、水系等地表信息,最终实现精确架空输电线路平断面地形的获取及电力塔杆的合理排位。此项研究的开展能极大地削减了传统线路外业勘测作业的工作量,并将以往难以实现的线路多方案比选在真实的三维环境下变为了现实。总体而言,此研究能提升线路勘测设计的总体质量,缩短勘测设计的周期,减轻外业工作的工作强度,从而降低工程的整体造价。
1全数字航测三维实景优化选线技术简介
全数字化航空摄影测量系统是借助卫星、飞机、GPS(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测绘手段,通过专业的航测数据处理工作站系统,将多源影像资料(如航片、卫片、遥感片等)生产为二维平面数字化产品或三维数字化立体模型等多种衍生数字化产品。
三维实景优化选线技术最早来源于美国军方海拉瓦(HALAVA)系统[1]。此优化选线设计方式能辅助线路工程的勘测设计,不仅能做到线(路径)位(塔位)结合,使路径方案得到优化,达到塔杆的优化排位和方案的比选,进而形成有足够深度的施工图资料及概算资料,为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投资、缩短工程建设周期提供了技术支持。该技术的应用,可全面实现勘测设计一体化,达到输电线路设计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2三维实景输电线路优化设计应用
三维实景架空线路优化设计研究是在数字航测技术构建的三维立体地表模型基础上实现的。参与设计的各专业人员在真实三维环境下开展线路设计,能够直观、准确地观看到当前地表的真实信息,使路径方案建立在“全局化、立体三维化、数字化”的决策基础上,得到设计优化、路径合理的架空线路设计方案。具体而言,整个实景线路设计平台分为三维立体模型构建-线路方案优化设计-成果校验提交三个大板块(见图1)。
2.1三维立体模型构建
(1)收集航飞数据。
按照线路设计可研及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依据,在1∶50000地形图上布设出线路的航飞航带,依据地形图中标注出航带中心线起止经纬度。依照1∶10000比例尺沿线路路径走向进行带状航空摄影,航片带宽在2~3km范围间。
(2)像控点布设及外业调绘。
一般情况下,像控点的布设原则为每景影像4~9个点。当采用沿路径两侧方法时,每景影像不少于6个点。像控点布设需均匀,相邻的点间距以1.5km为宜,并且相邻航带间不得少于两个公共像控点。
(3)空三加密及三维立体模型构建。
结合航拍公司提供的航空相机信息,专业技术人员采用裸眼3D的观测方式,实现外业像控点坐标信息向航空影像上的准确转点,从而得到构建三维立体实景模型所须的内方位三参数、外方位七参数。随后,在全数字航测工作站系统上构建航带测区、添加航带间的连接点,引入空三加密内外方位信息,将所有航空影像恢复到在地球地理空间中的真实坐标方位[2]。最终,进行影像间的相对定向与绝对定向,创建出地理坐标真实的三维实景立体模型。空三加密示意图见图2。
2.2架空线路方案优化设计
(1)初期路径方案三维实景比选。
在科研及设计的初期阶段,线路、电气、地质专业三方人员与航测专业人员相配合下,在全数字航测工作站上进行路径大方案的三维实景比选。选线时,勘测设计人员戴上专业的三维立体眼镜,可以在全数字航测工作站屏幕上看到真实的现场立体模型,视野范围广阔。实景立体模型不仅可以显示出地面上任意点的真实地理坐标、高程值,还能获取点与点之间的真实距离、坎与坎之间的相对高差等实地信息。选线过程中,设计人员通过观察线路沿线的实地状况,按照路径长短、地质情况稳定、跨越点最佳、交通方便四大因素,结合收资和协议情况,合理地避让线路设计沿线的城乡开发区、自然风景保护区,采矿场以及军事和民用重要设施(如飞机场、导航台、无线电发射台[3]。最终,各专业人员结合多方面综合因素,在三维实景环境下比选出最为优化的初期输电线路路径大方案。初期路径大方案比选示意图详见图3。
此外,专业人员还可以通过全数字航测工作站对立体模型进行高程值内插运算处理,从而快速地得到一个航带范围内的大场景数字地表概略模型。导入路径大方案所确定的转角塔坐标信息,全数字航测工作站能够自动从大场景地表模型中提取出线路沿线的概略地形断面图。此概略断面图能够大致地显示出设计线路沿线地形地貌的整体走向,为送电线路的电线选择、杆塔规划和工程概算提供基础资料。电气专业人员在此概略断面图上进行预排塔,可以提供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材料量和工程量,为工程决策和招投标服务创造有利的技术条件。
(2)全数字航测系统精化平断面测绘。
此项工作由航测专业人员佩戴专业立体观测眼镜在全数字航测工作站上完成。通过中期的现场勘测,线路人员将精确的转角塔坐标信息反馈给航测内业作业员。航测人员利用手轮、脚盘等外部测图设备,根据现场实勘获取的转角塔坐标信息,在三维实景立体模型上精确地提取出线路中线、左右边线、风偏线所在位置的精确地形信息及高程数据。线路平断面立体测量实景图见图4。
平断面地形图的测绘,大大减少了人工的野外劳动强度,同时也尽可能地降低了线路行进方向上植被的砍伐[4]。此地形剖面数据交接于电气专业人员后,可用于线路定线时的准确塔杆排位。在提取断面信息的同时,航测人员会相应地勾画出线路范围内所涉及的河流水系、房屋城镇、农田林场等地物要素,便于进行进一步更为合理的局部改线调整,使得线路的走向尽可能地回避村庄、规划区、采石场、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地物类型,减少线路沿线房屋拆迁转移的工作量,有效地保护线路沿线的生态环境。
(3)基于精化平断面地形数据的塔杆排位。
在完成了线路精化平断面地形数据的量测后,航测人员会将成果数据与电气、线路专业人员进行交接。电气、线路专业人员获取此精化路径平断面数据后,可以在其上进行电力杆塔的优化排位,使杆塔的布设位置更加经济、更加合理。依据此精化平断面地形数据,线路设计人员在进行塔杆排位时就更为准确直观、有理可循。结合前一步获取的线路沿线地物要素信息(房屋、公路、自然保护区等),线路设计人员能够对沿线的微地形、微气候、相对高差进行判断,准确获取线路至沿线房屋的距离、交叉跨越角度等信息,合理划分冰区,最终在较大范围内达到电力塔杆布设方案的优选,做到“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从而达到“线(路径)中有位(塔位)、以位正线”的线路设计原则[5]。塔杆优化排位示意图详见图5。
(4)线路全线三维实景漫游。
通过全数字航测工作站对三维实景立体模型进一步编辑,能够得到每一景立体模型的衍生数字化成果产品:数字高程地表模型(DEM)、数字正摄影像(DOM)。航测人员将每一景立体模型的数字高程地表模型、数字正摄影像进行分幅拼接,获得架空输电线路全线的大场景数字高程地表模型、数字正摄影像图数据。将二者配准、叠加,最终创建线路全线大场景立体实景模型。三维漫游模型实景图详见图6。
基于全数字航测工作站的三维线路实景漫游平台,将大场景立体模型于线路全线坐标数据进行叠合,产生三维实景架空线路漫游模型。在三维实景架空线路漫游模型中,线路上的各个铁塔被建模,以实物的形象架设在大场景地理模型上。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调整视线角度、视角高度等参数,360°地观看每个铁搭在三维实景环境中的真实架设情况。此外,三维线路实景漫游平台提供线路实景漫游功能。通过设置漫游的飞行高度和相机视线角度,漫游平台会自动按线路路径逐塔位的漫游飞行,使线路设计人员对全线路的塔杆整体排位、架设情况进行一次可视化、近距离的实景观看。三维实景漫游功能将线路设计成果由二维的平面图纸变为了三维的实景观看,使得设计成果更为直观具体。设计人员结合三维漫游中的实景观看情况,可以对线路的最终设计成果进行整体的感知。如遇到与设计初衷不一致的塔杆塔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部改线微调。
3成果校验及产品提交
通过采用三维实景架空线路优化选线平台,全阶段能够获得的数字化成果产品如下:
(1)三维实景立体模型及数字化地表模型;(2)航空影像路径方案图;(3)1∶5000、1∶10000正摄影像线路路径图;(4)优化路径平面图及转角塔基三维坐标;(5)线路精化平断面图;(6)房屋分布图、跨越房屋统计表及房屋航空影像截图;(7)线路沿线大场景立体实景模型;(8)三维实景架空线路漫游模型。
4结论
应用三维实景架空线路设计平台进行线路的全周期设计,能辅助架空输电线路的优化设计,研究的具体效益如下:
(1)合理缩短路径全线长度,配合优化排位,可减少杆塔的使用数量,进而减少钢材量,降低工程的整体投资。
(2)线路勘测设计模式由室内全数字航测工作站替代了传统的室外实地选线,降低了勘测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通过路径的三维实景比选,路径方案切实可行,达到缩短工期、提高工效的目的。
(3)选择路径时能够直接观察到线路沿线的真实地形及森林覆盖情况,采取必要的跨域、避让方案,减少了林木的砍伐,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有效地避让房屋,减少了房屋的拆迁量。
(4)成果资料可为数字化线路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线路后续的施工改造及运行维护(如,冰区改造、故障抢修等提供快捷的服务)。
综上所述,全数字化航空摄影测量系统是对航天摄影、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多种现代化新兴测绘手段的高度集成,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输电线路设计的完整生产作业流程,在线路设计路径优化、精化平断面测绘等方面较之传统的勘测手段有显著提高。这一技术在电力设计行业内的逐渐普及,将彻底解决传统线路勘测中常见的资料时效性过差、测量作业工期漫长、大跨越高海拔地区数据采集困难、线路沿线环境保护不力等问题,对提高勘测设计质量,最终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电力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黎智,龚学海.海拉瓦技术在输电线路优化设计中的应用[C].贵州省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2009(11).
[2]黄群,王锦超,徐忠明.VirtuoZo-AAT空三加密中的应用技巧[J].电力勘察设计,2010(3).
通信电源设计前景范文篇11
【关键词】ZigBeeCC2430PWM调光RGB光源混色
一、前言
智能照明系统的设计是对室内或者室外的照明设备实现集中统一管理。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既可以避免有线电缆的铺设,降低系统的安装成本与安装难度,同时也便于系统的移动。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ZigBee通信技术的家庭照明系统。以LED节能灯为控制对象,结合ZigBee的无线组网和通信技术,实现家庭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
该系统利用德州仪器公司的无线单片机(CC2430)系统作为硬件开发平台,对系统中的节点设备进行设计,完成了网络协调器开关控制终端设备、LED灯的PWM(PulseWidthModulation)调光、RGB光源混色等硬件电路的实现和系统的全部软件设计。该系统在照明行业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系统设计
本系统的设计按模块进行。首先进行各模块的设计与调试,再将调试好的模块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能正常工作的系统。整个设计流程为:光源选型、光源转接板的制作、光源驱动电路的制作、调光实验、混色实验、ZigBee控制电路制作。
2.1设计方案
2.1.1调光
为了实现调光调色功能,本系统采用了美国CREE公司生产的RGB混色LED光源。采用PWM控制方式进行不同场景的调光,即通过输出不同占空比的方波进行调光。具体方法是:采用while循环中内嵌几个if语句实现。while循环负责检测是否有外部命令到来,每一个if对应1个场景,当设备接收到调光命令后,根据命令中的有关场景的数据进入到相关的if中产生相应的PWM信号,当检测到外部命令来临时,则跳出该分支进入相应的分支产生新的场景模式。对于PWM信号的产生有多种方式,本文利用循环计时的方法实现,即通过利用不同长短的延时来输出0和1,实现不同占空比的方波。占空比最小能做到1%,因此RGB混出的颜色理论上有100×100×100=1000000种颜色。基本计算方法如下:单位延时为晶振的振荡周期,则系统在进行[(方波周期/单位延时)×占空比]个延时后输出1,在进行[(方波周期/单位延时)×(1-占空比)]个延时后输出0,如此进行反复循环即可实现PWM功能。
2.1.2混色
采用三路PWM信号分别驱动RGB光源中的R、G、B发光二极管。因设置的占空比不同,各LED的光强也就不同,以致最后混出的颜色也就不同。
2.2天线设计
天线在RF(射频)电路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器件。正确的选取天线,能很好地提高系统的工作性能。本文结合TI提供的天线测试工具对16种天线进行了测试,以选取不同场合最适合的天线[1-3]。
2.3系统软件
CC2430配合的软件为Z-stack协议栈,此协议栈符合ZigBee标准。按照硬件电路编写硬件操作层、操作系统子层、应用层代码,就可以实现设计的功能。系统软件运行有两个过程,即先进行操作系统初始化,再执行操作系统。
三、结语
为了实现系统的功能与要求,在本设计中利用了南京EJOY公司的无线单片机系统作为系统的硬件开发平台,对系统中的节点设备进行了设计,完成了网络协调器、开关量控制终端设备、模拟量控制终端设备以及遥控器等其他网络节点的实验设计。同时利用软件开发平台IAR环境,进行了系统的主程序设计,以及主程序流程图的绘制。最后,利用南京EJOY公司配套的仿真器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调试试用,能利用无线网络实现通信,最终完成系统设计,可实现照明设备控制的基本功能。
参考文献
[1]WirelessConnectivityGuide[DB/OL].TexasInstruments.2011.
通信电源设计前景范文篇12
2.加速产业布局争控主导地位——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出台前的博弈解析许可,冯橙
3.一种基于ARM&GSM的远程生命体征监测系统设计李卫红,周元隆,冯涛涛,邬杨波,LiWeihong,ZhouYuanlong,FengTaotao,WuYangbo
4.移动通信中的无线接入安全机制万彭,杜志敏
5.运营模式是无线城市发展的关键曹淑敏
6.基于无线控制器的"瘦"APWLAN组网方案谭学琴,郭姚,Tanxueqin,Guoyao
7.通信系统中SystemC可重用验证平台的设计王琛,陈永洲
8.通信电源的维护及发展趋势郭彦文,武渭民
9.信息动态
10.移动互联网研究与分析探讨徐晓童
11.无线网络中一种改进的TCP协议马晓明,奚博
12.电信机房视频监控系统从模拟到网络的过渡与融合杨威
13.达芬奇数字媒体片上系统架构分析廖明,方虎生,芮挺,朱经纬
14.视景仿真中大规模室外场景渲染技术孙磊,张金林,廖明
15.计算机病毒的变形技术及变形引擎研究吴卉,董卫宇,黄华星
16.基于能量约束的AdHoc网络混合路由协议吴少川,王常虹,沙学军
17.基于智能手机的电脑远程控制系统设计秦耕,程克非,张亚奎
18.基于.NET的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张庚世,杜韬,曲守宁
19.浅谈软件项目的工作量和进度估算王宁
20.基于FPGA的频率周期及相位差测量的多功能计数器的实现李虎成
21.嵌入式视频点播系统设计与实现陈吹信
22.世界手机电视标准发展状况分析徐伟
23.浅谈SDH技术在电力通信中应用及网络优化周雅,焦晓波
24.无线局域网在大型体育场馆中的构建及应用胡兆斌
25.中国光纤光缆产业发展趋势探讨耿皓
26.立足互动内容产业SMG谋定全媒体融合王薇
27.三网融合广电网络或会走进"末日"困局吴风
1.无线互联科技三网融合下的电信与广电比较研究王海良
2.PKI技术在安全电子邮件的分析及其应用张娴,ZHANGXIAN
3.物联网:后IP时代引领产业复兴的智能引擎吴开成
4.浅议3G时代通信设备商所面临的挑战张伟良,李希武
5.谈网络时代高校电视的生存与发展杨志勇
6.感知无线电的关键问题研究袁源
7.W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要点探讨江洪源
8.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用户切换探讨周宇男
9.浅析第四代移动通信田国栋
10.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网络体制分析张浩
11.探析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曹建平
12.关于NGN网络与智能业务网络的互通浅析冷德江
13.几种常见的网络存储技术的比较研究岳焱
14.如何在宽带接入网中融合现有窄带业务熊四皓
15.关于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在概念设计中的实现尹向东
16.ARMLinux启动过程分析姚成强
17.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策略黄果
18.Access数据库系统安全性分析及其防范对策侯思倩
19.谈无线网状网路由技术与协议分析陈志明,马志强
20.浅析CDMA系统无线网络优化李创洲HtTp://
21.无线通信设备防雷措施探讨马志强
22.基于ASP的CRM网络应用系统的研究和设计范瑞敏
23.基于EONStudio的数字展览室的设计与实现丁黎明
24.基于EDA技术的电子系统设计探讨解传军,刘宝华
25.谈无线通信技术在电网通信中的应用前景何超云
26.电信行业大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丘爱谊,李敏
27.浅析数据通信的发展前景无线互联科技龚箭
28.谈网络知识挖掘在数字参考咨询中的实现陈玉,张晓高
29.谈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知识体系设计郭风,杨玺
30.《网页制作技术》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李捷
31.我国手机报纸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贺宝庆
32.网络电视:在夹缝壁垒中生存孙光海
33.手机媒体:国际传播的"移动战略"周磊
1.五大移动电视商业模式成败剖析与未来模式探析张国斌
2.加速产业布局争控主导地位——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出台前的博弈解析许可,冯橙
3.一种基于ARM&GSM的远程生命体征监测系统设计李卫红,周元隆,冯涛涛,邬杨波,LiWeihong,ZhouYuanlong,FengTaotao,WuYangbo
4.移动通信中的无线接入安全机制万彭,杜志敏
5.运营模式是无线城市发展的关键曹淑敏
6.基于无线控制器的"瘦"APWLAN组网方案谭学琴,郭姚,Tanxueqin,Guoyao
7.通信系统中SystemC可重用验证平台的设计王琛,陈永洲
8.通信电源的维护及发展趋势郭彦文,武渭民
9.信息动态
10.无线互联科技移动互联网研究与分析探讨徐晓童
11.无线网络中一种改进的TCP协议马晓明,奚博
12.电信机房视频监控系统从模拟到网络的过渡与融合杨威
13.达芬奇数字媒体片上系统架构分析廖明,方虎生,芮挺,朱经纬
14.视景仿真中大规模室外场景渲染技术孙磊,张金林,廖明
15.计算机病毒的变形技术及变形引擎研究吴卉,董卫宇,黄华星
16.基于能量约束的AdHoc网络混合路由协议吴少川,王常虹,沙学军
17.基于智能手机的电脑远程控制系统设计秦耕,程克非,张亚奎
18.基于.NET的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张庚世,杜韬,曲守宁
19.浅谈软件项目的工作量和进度估算王宁
20.基于FPGA的频率周期及相位差测量的多功能计数器的实现李虎成
21.嵌入式视频点播系统设计与实现陈吹信
22.世界手机电视标准发展状况分析徐伟
23.浅谈SDH技术在电力通信中应用及网络优化周雅,焦晓波
24.无线局域网在大型体育场馆中的构建及应用胡兆斌
25.中国光纤光缆产业发展趋势探讨无线互联科技耿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