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参加公益活动的体会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3-11 手机浏览

参加公益活动的体会范文篇1

互联网公益2.0平台成形

据不完全统计,随着全民对互联网公益活动的日益关注,近两年网络公益机构的数量持续保持20%的增速。公益组织纷纷通过门户网站公益频道、垂直公益网站、公益社区、论坛公益板块、爱心QQ群、公益微博等途径,在互联网上构建起完善、多元的公益渠道,互联网已成为公益事业的新沃土。以腾讯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公益2.0平台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借助活动交互性、触媒影响力以及活动创意优化等方面优势,为企业履行CSR、开展在线公益活动,提供了适宜的互联网环境,也为用户的实践公益行为的需求,提供了便利、可行的渠道。

就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国国际广告节中,腾讯参与的三项网络公益活动获该广告节的肯定,其中“欧莱雅-环保无界限,公益植树”活动获得了2011中国媒介创新营销奖和2011中国互动网络广告创意奖的双料银奖;“九阳希望厨房、无限极2011年世界行走日行走养生”活动也获得了本届广告节2011中国互动网络广告创意奖的优秀奖。这三个网络公益活动通过多样的互动形式、巧妙的创意构想、广泛的传播通路,让广大网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公益行动,在企业、网民、受益人当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赢。

如果说CSR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要素,是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而进行的公益投入,那么社会大众参与社会公益则是出于善意和爱心的觉醒,他们对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有着强烈欲望。互联网公益平台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共同实践善举的机会。以腾讯平台为例,首先参与公益合作的企业,依托腾讯公司在公益领域的媒体影响力,树立起鲜明的公益旗帜;随后利用腾讯平台的海量的用户规模,在整个中国互联网中号召有意向的公众参与;最后凭借腾讯公益平台的新媒体技术,开展透明可信、可参与、可互动、可持续的公益活动。

“随着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为企业的公益活动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腾讯公司一直积极促进网络媒体与公益活动的融合,并致力于在社会公益领域树立和提升主流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建设立体化互联网公益平台。”腾讯公司网络媒体产品部助理总经理刘曜向记者表示:“公益活动的参与并非能力问题,而是方法问题。作为现实社会公益行为在虚拟社会的延伸,网络公益带有更多的创新色彩。通过不同的互联网应用平台,广大网民能够以更加多样的形式参与到公益行动当中。”

公益2.0:重体验讲实效

无论是欧莱雅保护母亲河的环保公益行为、九阳希望厨房的助学公益行为,抑或是无限极2011年世界行走日行走养生活动所倡导的健康公益行为,三者都属于企业公益2.0行为:它们都有着很好的用户参与体验,并都有着很好的推广实效。参与活动的用户感觉自己为社会正向发展增添了一份力量的同时,企业品牌正面形象也悄然保留在了用户内心深处。腾讯依托技术、平台资源和互动创意,为企业和网民打造出完美的互联网公益2.0体验。

腾讯公益2.0成功的原因可归结为四点:通过腾讯广告资源的精准投放,吸引到大量的参与用户;凭借简单有趣的互动设置,用户可以轻松地参与到公益活动当中;依托IMQQ、QQ空间、腾讯网、腾讯微博、腾讯电商等多个互动平动,让用户可以轻松进行互动、分享;在泛关系链营销的作用下,用户的动态带来了更多好友的加入。这四个简单步骤背后都暗含了腾讯公益平特的竞争力。

在“欧莱雅-环保无界限,公益植树”活动中,硬广总曝光超过9亿、硬广总点击超过61万、种树总数185万棵;九阳希望厨房活动中,参加活动人数达到4056773人,用户捐赠206,603,084分,通过此活动,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收到捐款数达到6,034,014元;无限极2011年世界行走日行走养生活动则实现了77.5亿次活动曝光,108万用户参与QQ秀大换装,110万“全民给力行”主体活动参与人数。这三个活动最终的实效数据充分说明了:好公益理念+好公益平台+好互动创意=好的公益ROI。

领衔慈善打造公益矩阵

最新数据显示,腾讯公司共捐款3.34亿元,腾讯公益网网民捐款已达6804万元。腾讯海量QQ用户纷纷加入腾讯月捐计划,为入驻腾讯平台的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嫣然天使基金、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腾讯网友爱心基金)、爱佑华夏慈善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等十多个机构持续奉献爱心。正是腾讯公司的积极带动,以及平台对公益常态化、便利化的运营,更多的网民能够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腾讯对公益2.0前瞻的理解和大胆实践,正是腾讯能够领衔互联网公益的关键。

参加公益活动的体会范文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构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文化需求;二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现阶段,我们所界定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近年来,哈市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水平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哈市的文化建设投入仍然偏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哈尔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任务要求,加大投入,整合力量,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为哈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必要的财政投入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未来五年哈市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必须按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的要求,在政府的财政投入上加大力度,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要高水平建设和改造一批职工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标志性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广场、主题公园。要积极推进四级文化馆(站)和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到2015年,哈市2000平方米以上文化中心的社区力求达到全市社区总数的50%,市级文化艺术广场、艺术馆的建筑面积要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要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增强文化发展均衡性,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力争到2013年,农家书屋覆盖全市各个行政村,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引导整合社会力量,拓宽社会办文化的渠道。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主体和参与主体都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项目启动和运行过程中,社会的广泛参与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只有政府关心,没有社会参与的公益性活动是缺乏社会基础的,也是难以持续的。因此,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整合各类文化资源,通过招商推介、合作开发等有效途径,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加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动力。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放宽准入门槛、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贷款贴息等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经济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要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参加公益活动的体会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慈善;认知;参与

近年来,公益慈善、微博公益、微公益等概念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公益,随着更多的公益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大学生参加公益慈善活动越来越活跃,为了解与评价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与参与状况,以及在参与公益活动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浙江某高教园区为例,展开调查。调查问卷共设计21个问题,其中有3个为开放性题目,18个为封闭性题目,内容涉及大学生公益慈善的参与度与认知度,以及影响大学生公益慈善参与度与认知度的因素。

问卷发放范围为浙南地区的某高教园区大一至大四学生,其中有男生425人,女生425人,共发出问卷950份,学生在不记名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此问卷内容,收回有效问卷900份。

一、基于调查的大学生公益认知与参与状况

(一)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不足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的管理中,大部分的大学生会选择看书、泡图书馆,其次大学生会选择实习,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化,也有部分大学生会选择上网、娱乐,打工、赚钱。只有少数的大学生选择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对公益活动的关注度上,有40.72%人知道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有59.28%人没有听说这个活动。当问及大学生对于2011年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是否愿意参与时,有20%人表示会参与,觉得关爱儿童是他们的责任;有74.32%人表示可能会,因为要考虑是否有时间和能力;有5.68%人表示不会,认为那是社会的问题,他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另外,目前一些公益活动开展受到限制,有49.72%人认为是活动单一,无法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有63.47%人认为是经费不足,不易开展;有47.13%人认为是学生对公益认识不够;有41.15%人认为是学校的宣传倡导的不足导致公益活动受到限制;还有4.28%人认为是其他原因限制了公益活动。

(二)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的较低

经常主动性参加公益活动的大学生有200人,占总数的22.3%;偶尔参加的有586人,占总数的65.33%:从未参加过的有111人,占总数的12.37%。从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动机的基本情况来看:有263的人是为了力所能及的奉献,占33.25%;有303的人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占38.31%:有27的人是为了感恩,占3.41%;有64的人是有志于公益事业,占8.09%;有105的人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占13.27%;有29的人参加公益慈善活动是学校要求参加,占3.67%。在大学生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偏好的调查中:有17.81%的大学生偏好教育方面的公益事业;有16.35%大学生偏好医疗卫生方面的公益事业,有63.92%大学生偏好环保方面的公益事业,有1.13%大学生偏好西部开发方面的公益事业,有0.79%大学生偏好其他方面的公益事业。

(三)影响大学生公益慈善认知与参与的因素

据调查,有83%人不知道公益组织,有17%人知道公益组织。在关于公益条例的调查中,有0.5%人知道公益条例,有99.5%人不知道公益条例,公益知识的储备多少对大学生关于公益慈善的认知有影响。周边同学对公益慈善活动评价的高低和参与活动所碰到的阻碍因素影响活动的参与度。大学生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公益慈善活动信息:有305人是通过志愿者服务机构来获取;有564人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志愿者服务团体来获取;236人是通过网络来获取;300人是通过自发的志愿者社团来获取;6人依靠其他途径来获取。大学生能否获取公益慈善活动信息,以及通过何种途径获得信息,对活动参与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此外,对于是否应该把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状况作为大学生奖学金评定的硬性标准的问题:有34.09%的大学生认为不应该,他们觉得公益如果掺入功利性目的,就会违背其美好初衷;有8.2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因为这样可以鼓动大家参与其中,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有57.64%的大学生认为应该适当考虑,因为公益出于自愿,硬性标准会使很多公益参与仅仅只有形式而并非出自真心。学校如果将参与公益活动与学生评奖评优相挂钩,能够影响大学生公益慈善活动的认知度与参与度。

二、对策探讨

(一)加大对公益慈善宣传,增加学生公益知识储备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的公益慈善认知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重视度和关注度缺少,公益知识储备不足等。

针对大学生的公益知识储备普遍较低问题,学校可以开设相关公益慈善活动的课程,供同学们选修,也可举办公益实事热点讲座,增强同学对公益慈善的热点关注。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72.03%的同学是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志愿服务团体来获取相关的公益活动的信息,所以依靠学校团委、学生会、志愿服务团体的宣传,可以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增加相关公益知识储备,比如可通过印发公益慈善宣传的小册子,放在各班级教室供学生拿取阅读,印刷宣传海报张贴在学校大厅或走廊等公共场所宣传公益慈善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的电子传媒在不断的增加,调查发现有30.14%的同学通过网络等大众传媒的方式获得相关公益信息,微薄公益传播也是一种新型的宣传方式,微博慈善公益传播因其体验互动性、功能多样性、低廉高效性和创意参与性,让个人或机构从事公益活动更加便利、高效。

(二)结合学生兴趣,举办多元化公益活动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的公益慈善参与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的活动频率不高,参与活动的动机、偏好、时间均不相同,获取公益慈善信息的途径少,参与公益活动的时间阻碍因素突出等。

对于学生对公益慈善认识不够,公益活动因形式单一开展难的现状,组织活动的社团可以先充分调查了解大学生感兴趣的公益事业,在举办多元化的公益活动才能够吸引到参与者。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最关注的公益慈善的三个方面是环保、教育和医疗卫生,组织者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兴趣所在,多举办这些大学生关注方面的公益活动。同时,对于同一类别的公益活动也不要总用一种形式来举办,例如,对于环保的公益活动,第一次可以进行知识宣讲——在教室演讲现代环境的环保严峻现状,第二次可以是实地实践——帮忙清扫街道,第三次可以室外宣传——向当地百姓发放宣传资料等等,或者活动组织者尽可能多的和需要帮助的组织多联系,例如聋哑学校、残疾学院、福利院等等,和不同的组织联系,相对应的活动就有所不同,使活动多元化得到保障,就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

(三)提高大学生自我公益实践能力

在本次的调查中,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度普遍较低,时间冲突、家人朋友的不支持以及经济因素都影响了大学生自我公益实践能力,一个良好的公益心态,能够提高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度。保持良好的公益心态是提高大学生自我公益实践能力的一个方法,所以大学生可以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和服务劳动,如寝室楼道美化,班级卫生打扫,清理课桌、献血等公益活动,通过不断的实践,大学生利用其在活动中的切身体会来培养自身的公益心态、锻炼自身的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及提高自身的公益实践能力。

据调查,关于阻碍高校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主要因素:有59.57%的同学认为是时间因素;有48.18%的同学认为是经济因素;有52.16%的同学认为是家庭因素;所以,大学生在参加公益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地协调、管理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并与家人朋友多交流沟通,获取他们的支持。大学生通过假期工作,可以解决公益慈善活动中经济方面的问题,为自身创造更有利的形势,帮助自身提高公益实践能力。

(四)增设适当的奖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国家民政部在2005年年底颁发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纲要中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措施之一就是,“完善表彰奖励制度,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增设适当的奖励机制有助于公益慈善的开展。学校各个院系、社团可建立统一完善表彰奖励机制,比如“积分制”,“互学互比”对积分靠前的团体或者个人进行表彰,鼓励。

参考文献

[1]刘芸.温州慈善现状及其完善对策探析[J].温州大学学报,2011(05).

[2]朱翠贞,艾卫平,张卫平.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探讨[J].高等教育,2011(01).

[3]宋扬,于佳莉.慈善奖励机制推动中国慈善发展[N].公益时报,2008-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