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肩背理疗的好处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5-04 手机浏览

肩背理疗的好处范文

[摘要]方法:采用温针治疗本病,并设电针治疗作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温针治疗组有效率为92.8%,电针对照组有效率为77.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结论:温针治疗组疗效优于电针对照组。[主题词]偏瘫/针灸疗法;疼痛/针灸疗法;肩;温针疗法ShoulderPaininPatientswithHemiplegiaTreatedbyNeedleWarmingTherapy

YuGuoqiao(WeishanHospitalofDongyangCity,Zhejiang322109)[Abstract]Theeffectofneedlewarmingtherapyonshoulderpaininpatientswithhemiplegia

wascomparedwiththatofelectroacupuncturetherapy.Theresultsshowedthattheeffectiver

atewas928%achievedbytheneedlewarmingtherapy,and770%bytheelectroacupuncturetherapy.Therewasa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effect

iveratebetweenthetwogroups(P

[Keywords]Hemiplegia/acupther;Pain/acupther;Shoulder;NeedleWarmingTherapy

偏瘫性肩痛是中风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对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影响,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将对患肢功能的康复起到积极的效果。笔者自1996年6月~1999年3月以温针疗法为治疗组,并设电针治疗为对照组,对108例偏瘫性肩痛患者随机对照治疗,现将结果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门诊康复病人,都经X线摄片排除肩关节脱位,其中温针治疗组56例,电针治疗组52例,两组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两组病例基本情况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温针治疗组

取穴:肩、肩、肩贞、臂、会、阳陵泉。取直径035mm、长40mm针灸针,用指切进针法进针直刺,得气后取2~3cm长艾条行温针灸3壮,并用薄纸板套上针身垫在皮肤上,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在治疗中患者的取穴、采用轮换取用法,即仰卧位时取肩、肩、臂,侧卧位时取肩贞、肩、会,仰、侧卧位轮换施灸。阳陵泉(取患侧),仰侧位均取,只针不灸,行平补平泻手法,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温针1次,2周为一疗程,休息1周再针第2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2.2电针对照组取穴、、针刺手法及疗程均同温针治疗组,所不同的是进针得气后不灸,接G6805电针治疗仪,频率在55~60Hz之间,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度,时间为30分钟。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患肩疼痛消失,肩部活动基本正常,上肢肌力提高2级以上。好转:患肩疼痛明显减轻,肩部活动部分障碍,上肢肌力提高1级。无效:治疗前后肩痛、肩部活动无明显变化。

3.2治疗结果

见表2。

表2显示温针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电针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经卡方检验(χ2=4235,P

表2两组疗效比较例(%)

4典型病例

李×,男,72岁,退休教师,1999年8月25日就诊。患者于1999年7月20日晨起锻炼身体时,突发语言不利,右侧肢体活动障碍,遂送往当地医院诊治。头颅CT示:左侧内囊外侧基底节脑出血。经住院治疗半月,病情稳定好转。后又经针灸、中药治疗,患者下肢功能基本恢复,但上肢功能恢复不佳。1周前右肩出现疼痛,手背手指肿胀,肤色淡黯,其痛夜间较甚,不能安睡,用热水袋熨敷患肩后疼痛可缓解。先仰位取肩、肩、会穴用指切进针法进针直刺,得气后取3cm长艾条施灸3壮,取阳陵泉穴只针不灸,行平补平泻手法,隔5分钟行针1次。针后患肩即有松解、温暖之感,其痛稍缓。治疗10次后患者夜间能安然入睡,手背肿胀减半,精神好转。共治疗2个疗程,肩痛、手背、手指肿胀全部消失,肩部活动基本自如,手能持物,生活自理。

5讨论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中观察到,偏瘫性肩痛往往具有得温痛缓、遇冷痛甚,白昼痛减、夜间痛增,患肩活动后其痛可缓,患肩静而不动其痛甚等特征。因而笔者认为偏瘫性肩痛主要是由于患者上肢活动障碍,肩部久处不动,以致阴寒内聚,筋脉凝滞收引,气血闭阻不通所致。而当患肩得温时阴寒可散,白昼阳盛时阴寒相对消减,患肩活动后阳气得以布散,从而使疼痛缓解。

肩背理疗的好处范文篇2

关键词菱形肌损伤推拿治疗拔罐治疗

菱形肌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症,现在运用中医传统治疗方法治疗该病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的重要方法。笔者自04年至今应用推拿配合拔火罐治疗菱形肌损伤72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72例均为本门诊病人,男43例,女29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1星期,最长3年。临床表现为肩背部酸痛,背如负重物。

2诊断标准

2.1病人后背部菱形肌疼痛可有板紧、酸胀等不适感,并可找到压痛点,有些患者疼痛可向胸部扩散,引起胸闷、胸痛,深呼吸有时也可出现疼痛。查体:疼痛范围在第三胸椎棘突和肩胛下端的连线以上,大多数靠近肩胛骨内侧缘,痛点面积广泛,患侧上肢被动运动向前上方上举或头部后仰、旋转、劳累及阴雨天症状加重。X线检查多无异常改变。

3治疗方法

3.1推拿手法操作

3.1.1松筋法:患者取俯卧位,应用万花油作介质用推、拿、按、压、揉、滚、拔等手法,放松颈、肩、背部及上肢15~30分钟。

3.1.2重按、弹拨穴位法:用拇指端点按风池、风府、大杼、风门、肺俞、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天宗、厥阴俞、心俞、手三里、曲池、合谷、外关、阿是穴等穴位,每穴1~3分钟。

3.1.3肩胛骨后扳法:俯卧位,患者上肢后伸,术者一手掌静置于后伸的手掌部,一手从腋下穿过并四指微屈,置于肩胛骨内侧缘肩中俞穴处,沿着背部脊柱缘一边上提,一边用微屈的指端点按至肩胛下角止,反复操作数次。

3.1.4背部挤推法:俯卧位,术者以两手拇指置于两侧大杼穴,余指置两侧腋下,分别扶定自上而下,由外向内边挤向下边推脊柱两侧肌肉,到膈俞穴的高度止,操作数次。

3.1.5头颈扭转法:坐位,一手托下颌,使头微微向上抬起,另一手扶头部,先使头向左右轻轻旋转数下,待肌肉放松后,做突然的向“左”或向“右”侧扭转,此时可听到“嗒”的声响,左右分别进行。(为防止颈椎脱位,术者宜站立背后,头部轻轻左右旋转数下后再施术,术者宜用在枕部的左手向右侧,用托下颌的右手向左侧做突然的扭转动作,注意勿因双臂扭转范围过大而导致颈椎脱位)。

3.2火罐疗法操作

3.2.1推罐: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肩背部,涂以万花油,用闪火法将罐型号合适,罐口平滑的罐子吸负体表后用双手缓慢推移督脉、膀胱经、小肠经及压痛点,至潮红甚者深紫色为宜。

3.2.2留罐:续上法在肩背部相应穴位留罐10~20分钟。

以上方法2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4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颈、肩胛区酸痛、负重感消失,肩胛骨内上角及肩胛缝等无压痛,耸肩转颈自如;显效:颈肩酸痛及负重感明显减轻,过度劳累后肩胛内侧缘有微酸胀,活动无障碍;有效:颈肩酸痛、负重感减轻,功能有改善;无效:各种症状未见有改善,而采用其它治疗方法者。

5治疗结果

经治疗3个疗程后,按上述标准评定,72例治疗过程中,痊愈28例,占39%;显效25例,占35%;有效13例,占18%;无效6例,占8%;总有效率为92%。

6典型病例

宋某某,男,42岁,家具厂工人。2004年5月18日来我门诊部推拿科就诊,主诉:右肩胛区酸胀痛一年多,休息后减轻。近日工作繁忙,疼痛加剧,晚间难以入眠,曾在本门诊部外科就诊敷药无效。查:右肩胛区周围软组织紧张,肩胛骨内侧缘压痛明显。头部后仰或旋转时有微疼痛。诊断为菱形肌损伤,经推拿拔罐治疗3次后,疼痛大减,治疗1个疗程告愈。

7讨论

菱形肌损伤又叫肩胛骨综合征[1]。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层,起于下两个颈椎和上位四个胸椎的棘突,止于肩胛内侧缘,有上提和内牵肩胛骨作用[2]。根据其解剖位置及功能而进行诊断和手法治疗。避免其他病变(颈椎病、胸椎小关节紊乱等)而误诊失治。该病的病因主要与不良姿势,上肢用力不当,过度牵伸,长时间劳累,肌肉慢性劳损有关。亦可见睡卧当风受寒,寒性收引凝滞,凝则不通。一些长期伏案工作且用上肢出力者更为常见,在治疗期间应放下工作而适当休假。中医认为经筋受损、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西医的治疗大多应用激素类药物进行局部封闭,吃止痛药等手段,未能很好地从根本上进行治疗。有关医学资料报道: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不可低估,局部可引起肌腱和韧带的变性坏死,而有心血管和糖尿病等疾患的人会因激素作用而加重病情[3]。所以局部封闭是不能够多次重复进行的。虽然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如针刺、推拿、穴位注射、各种电疗等。但都存在疗效欠佳或疗程较长,容易复发等缺点,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因该病灶在肩背,治疗时对心、肺均有不同程度的威胁,存在一定隐患。如针刺时掌握不好进针深度和角度,易出现医疗事故,过于浅表则达不到病灶,收不到“气至而有效”的理想效果。针刺肩背部也容易发生晕针现象。各种推拿手法,根据中医“以痛为俞”“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在颈、肩、背部及上肢的刺激,可通经活络,活血止痛,从而缓解了“不通则痛”的症状。背部挤推法、肩胛骨后扳法和头颈扭转法,能解除菱形肌痉挛、通利关节,有利于局部循环及无菌性炎症的吸收,使粘连肌肉得于松解。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手法。《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破,⋯⋯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推罐属于刮痧的范畴,利用万花油推罐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把阻滞经络之邪呈现于体表而解除,使病变组织得到气血的濡养。在相应穴位留罐更能加强扶正驱邪、行气通络止痛的功效。推拿拔罐综合利用,二者各显其长,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改善病变部位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消除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无菌性炎症、水肿、肌肉痉挛。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肩背理疗的好处范文

肩颈酸痛常常让我们成为“负重跑”的运动员,因为当肩颈长期处于一个姿势时,肌肉容易紧张收缩,造成大量乳酸堆积,废物停滞,血液及淋巴液作用迟缓,进而酸痛,甚至会导致头痛、神经痛、耳鸣、眩晕等。

肩颈vs面子

肩颈问题和面部皮肤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头部是人体的总开关,而肩颈是头部的总开关,担负着向头部供血的重任。因此,肩颈如果有郁结,会导致面部气血不足,进而引起黑眼圈、肝斑和黄褐斑,肤色黯淡无光泽。

肩颈vs心情

肩颈和情绪的关系可谓息息相关,压力大、情绪紧张本身就会导致肩颈问题,而肩颈负担又会加重不良情绪,如暴躁、易怒等。

肩颈vs曲线

据美容师介绍,以往在老年阶段才可能出现的肩颈膨出(就是肩后有一个大包),如今在18岁左右的女性身上都有症状。想想,年轻的女性脖子后面像背了个大包一样,别提穿性感的露背装了,连基本的女性曲线恐怕都被破坏了。

中医养生古法卸重

在中医学中,肩颈健康关系重大,轻则酸痛难忍,手脚冰凉,重则导致人失聪甚至体内循环障碍。中医养生肩颈护理,主要是通过手法和传统中医方法对肩颈进行按摩和调理,如刮痧、拔火罐等。对于肩颈负担较轻的女性而言,在做完一次后就会有明显的轻松感觉。但如同其他护理一样,肩颈护理需要长期坚持并且从实质改善生活习惯。

体验者:梅思挂

护理师:沈德琴(店长)

体验地:百媚中医美容美体养生馆

体验项目:肩颈疏通养生疗程

与普通中医肩颈护理的常规刮痧、拔罐不同,店内增加了难度更高、效果更好的罐疗放血法和火疗法,并且通过扣指手法,透皮给药,帮助加快身体微循环,让酸毒通过汗液等排出体外,从而改善肩颈酸痛和膨出的状况。不过,这个项目对于有眩晕症状或处于生理期的女性而言并不适合体验。

1热敷

热敷的作用是让毛孔打开,帮助皮肤清洁和提高产品的吸收度。

2涂抹中药水+红外线灯+紫草温疏精油+扣指疗法

店内特制的中药水能够迅速被人体吸收,有安眠的作用,并且通过红外线灯促进渗透,也就是“透皮给药”。紫草温疏精油的成分是薄荷、藏红花等,能够起到滋润和疏通经络的效果,配合店内特别的扣指疗法,能更针对性地解、决顾客肩颈问题。

3刮痧+放血疗法+罐疗+火疗

刮痧和按摩可以很直观地反映顾客的身体情况,在痧点凝重的地方做放血治疗,将体内酸毒和瘀血排出,紧接着用火罐疗法,继续排空瘀血,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最后施以火疗,以热力对抗寒毒。

能量热点调养肩颈

热石疗法由来已久。能够唤醒肌肤最深层的触动,活化怠情的细胞,强化体内血液循环,让肩颈卸下压力和不适。在操作时,美容师会采用夏威夷火山热石独特的导热原理来去除肩颈寒气,补充微量元素,配合免疫循环复方精油来减轻身体压力,放松肩颈负担,促进废物的代谢。

体验者:王小红

护理师:杨茹

体验地:相恋物语肌肤抗衰老中心

体验项目:能量热石护理疗程

能量热石护理疗程中包括两个重要步骤,一是热石护理,二是掌灸精油,这也是该店肩颈护理方面最大的特色。在整个过程中,顾客可以一边做护理一边配合养生果茶补充水分。

1清洁

店里水疗房里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从简单的淋浴到泡浴还有水疗用的太空舱,所以我选择先做个全身沐浴,彻底清洁,顺便放松身体。当然,有的顾客如果觉得麻烦,可以选择直接用芳香柔和的清洁乳只清洁肩颈部肌肤。

2热石疗法

热石是来自大自然的火山喷发后遗落在火山脚下或大海边的火山玄武岩。热石本身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表面有微孔,有很强的储温性能,放置在人体的皮肤或经络上,可以通过深层的热传导把热力输入体内,对肌肉组织及关节具有激发、调节功能。早就听说过热石疗法,没想到这次尝试了!做的时候虽然热石在我背上,但总感觉自己像躺在被暖阳晒过的石子路上般惬意。

3掌灸精汕

美容师将掌灸精油涂在我肩颈的酸痛处,迅速用手掌心捂住或者用大拇指按住,持续20秒即可松手完成。

小贴士

现代生活方式让太多年轻女孩驼背、凹胸,肩颈酸痛,不仅没有形体上的美感,甚至连健康都不能保证,所以注重家居保养是很重要的。下面介绍的小方法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就可以独立完成,大家要坚持哦!

1手握空拳,手掌朝上,用手指的背面以及关节来按摩肩部,可以改善肩部的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