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原则范例(3篇)
城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滨水空间生态地域特色公众参与
Abstract:theurbanwaterfrontspacecitypublicopenspaceisanimportantpartofthecityandisopenpublicspacewithnaturallandscapeandtheartificiallandscapemodeforthesignificanceofthecityisquiteimportant,thispaper,fromtheecologicalenvironment,andthehistoricalcontext,economicdevelopment,publicparticipationintheperspectiveofthemoreurbanwaterfrontspacedesign.
Keywords:waterfrontspaceecologicalregionalcharacteristicofpublicpar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B84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范围内水域和陆地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中心,城市水体为主线,包括其周围与水体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对城市整体布局以及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发展速度在逐年加快,许多城市将滨水空间的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特色之一。据统计,2009年,黑龙江省提出建设滨水城市的目标,该目标贯穿了以松花江流域分布为主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等十几个城市,实施滨水景观、滨水住区和公共建筑、滨水基础设施、滨水综合整治等滨水规划建设项目145项,完成投资超过100亿元。由于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城市设计及城市环境建设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且缺乏经验,诸多问题凸显出来,如忽视城市水空间、防洪能力下降、水质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环境破坏、公众参与滞后、盲目的开发模式、水空间规划设计缺乏理论指导,设计手法单调对滨水空间规划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规划、管理决策的不统一等。
一、以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为前提,改善城市水环境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传承到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仍该传承下去并成为现代人生活的追求。然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以水为核心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城市生态安全的头号问题。尽管城市发展客观上给水资源和水环境带来了压力,但是城市水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对该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和解决途径,片面的以工程技术,机械地、单一地去解决问题,如防洪、治污、蓄水造景等等,结果使水系统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遭到严重破坏。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设计滨水空间时要在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有建设性的提出合理的、综合解的决途径和方案。具体而言,滨水设计中的生态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防洪护坡标准;维持和恢复自然水循环平衡;减少污染源、提高河床及地下水的水质;保护和恢复水生及滨水生态系统及栖息地;保护动物、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并提高水体的景观和休闲价值;增加城市滨水和近自然空间等。
二、传承历史文脉,挖掘地域特色
景观的塑造应体现地方精神,因此滨水景观设计首先要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它包括场地深层次的历史内涵和即将消失的生活记忆。挖掘城市滨水区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因素,创造历史人文景观,维护城市历史文脉等“地方语言”,使城市滨水区景观在现代化节奏中保持自己的个性魅力,让人们在滨水环境的活动中接受历史文化熏陶,我们可以从生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
对滨水地带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延续可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开发。建筑的保护范围包括历史地段本身和从地段内的街道向外眺望的景观范围,也包括进入历史地段的通道以及周围的景观范围。更应该重视的是建筑所组成的传统城市肌理,应保留并延续到城市的滨水空间中去,使其自然地和城市融为一体。
第二,对传统文化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水有关的传统活动是水文化的延续,水边举行的祭祀、纪念活动以及传统的生活场景在丰富了滨水活动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比如东北的滨水景观有其特有的冬季雪景和雪上活动:如雪雕、冰雕、冬泳、滑冰等,所以在滨水空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冬季人们的传统活动的特点,将传统的文化习俗和活动与滨水场所恰当的结合在一起,形成有当地特征的滨水景观。
第三,对当地资源的充分使用。乡土树种不仅丰富而且适应当地的自然气候、土壤等生长环境,对当地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它记载了一个城市对原有自然的记忆,形成了城市独有的软质景观特色与风情。滨水空间设计应根据环境,充分开发乡土树种的应用,打造地方特色的绿色景观体系。
尊重历史与发挥地方特色,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积极调动固有文化价值的内在本质来获取新的创造力,升华成一种与现代生活要求相统一的形式,才是我们要不断去最求的目标,才是实现地方特色与历史文脉传承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从功能出发,挖掘最大的综合效益,恢复场所活力
城市区滨水景观系统的建立直接拉动该市滨水经济发展,使城市滨水景观项目的投入加大,利润增多,新型产业加强。如:造船业、交通业、休闲、饮食、娱乐业、体育竞技业、旅游业等。具体讲,根据城市水域景观特点,水形,水系,水质的不同特点开发水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生态度假、剧场表演、疗养康复、体育竞技、特色风情、学术研讨等大型水上旅游项目,使滨水空间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功能上、经济上、文化上、社会上各个层面都能得以实现,做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公众参与
公众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系统,然而在多元化的社会当中,公众的利益的分化使得任何人都无法代表整个社会的需求。设计规划工作者只是为部分特殊利益团体服务,因而传统的理性设计欠缺平等和公平性,其技术理论体系也缺乏民主政体和民主决策机制的保障。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中的决策应该是政府、专业人员、公众三者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在规划法规中,公众参与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其实施也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结束语
城市因为有水而变得灵动秀美,也因为城市中的水景观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如此不同。保护现有自然形式的水体,挖掘水体景观资源的潜在价值,梳理城市水系脉络,形成城水和谐、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1]王泽伟,范楚平,秦汉郡县制对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启示[J].理论探索,2004,04:97
城市设计的原则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生态城市规划
异质性原则
景观异质性导致景观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使景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趋于稳定。因此在对文华公园这种以人工生态主体的景观斑块单元性质的城市公园设计的过程中,以多元化、多样性,追求景观整体生产力的有机景观设计法,追求植物物种多样性,并根据环境条件之不同处理为带状(廊道)或块状(斑块),与周围绿地融合起来。
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文华公园的设计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物种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的建群种,如假萍婆、秋枫、樟树、白木香等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角,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的设计,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能诱惑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小动物来栖息。例如,在人工改造的较为清洁河流及湖泊附近,蜻蜓种类十分丰富,有时具有很高的密度。而高草群落(如芦苇等)、花灌木、地被植被附近,将会吸引各种蝴蝶,这对于公园内少儿的自然认知教育,非常有利。同时,公园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增加,为此,应首先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
景观连通性原则
景观生态学名用于城市景观规划,特别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即维护城市中残遗绿色斑块,湿地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水系廊道等。
除了作为文化与休闲娱乐走廊外,还要充分利用水系作为景观生态廊道,将园内各个绿色斑块联系起来。滨水地带是物种最丰富的地带,也是多种动物的迁移通道。要通过设定一定的保护范围(如湖岸50米的缓冲带)来连接整个园内的水际生态与湖水景观的保护区。
在园内,将各支水系贯通,使以水流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流畅通连续,在景观上形成以水系为主体的绿色廊道网络。在设计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上述理想的连续景观格局的形成。一方面,开敞水体空间,慎明渠转暗,使市民充分体验到“水”这一自然的过程,达到“亲水”的目的。另一方面,节制使用钢筋水泥、混凝土,还湖的自然本色,以维护城市中难得的自然生境,使之成为自然水生、湿生以及旱生生物的栖息地,使垂直的和水平的生态过程得以延续。同时,亦可减少工程造价。
生态位原则
所谓生态位,即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文华公园设计充分考虑系统构成名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选择植物群落。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并且选择各种生活型(针阔叶、常绿落叶、旱生湿生水生等等)以及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景观整体优化原则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上看,文华公园即是一个特定的景观生态系统,包含有多种单一生态系统与各种景观要素。为此,应对其进行优化。首先,加强绿色基质。由于文华公园独特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以及佛山市民对生态、自然景观空间的重视与追求,使得公园内绿地面积超过总用地面积85%(含湖面水体)。公园绿地作为景观基质(面积占73%),设计将所有园路种上树冠宽大的行道树或草皮,形成具有较高密度的绿色廊道网络体系。其次,强调景观的自然过程与特征,设计将公园融入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强调公园绿地景观的自然特性,优先考虑湖面、河涌的无完整性与可修复性,控制人工建设对水体与植被的破坏,力求达到自然与城市人文的平衡。
缓冲带与生态交错区原则
作为公园内湖泊、河涌的缓冲区,湖滨湿地景观设计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水流方向,在紧临湿地的上游提供缓冲区,以保障在湿地边缘生存的物种的栖息场所与食物来源,保持景观中物种的连续性。
第二,在湿地中建立走道来规范人类活动,防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随意破坏。
城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字:文化广场;主题文化;本土特色;人性化
城市文化广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空间体现的场所。在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活动。它的规划建设不仅调整了整个城市建筑布局,加大生活空间,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质量,也让城市迈上更健康、更文明、更讲究生活质素和城市文化的台阶。
城市文化广场是以突出文化主题而在城市中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休闲学习,改善城市环境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含义的一种现代开放空间①。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事业,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对本地文化和各地外来文化起到了传承、开拓、创新的作用,达到了本地居民外地居民聚集、交流、引导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文化主题的角度介绍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主题原则。
1、城市文化广场设计的基本要素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
它的地点一般位于城镇的中心地带,注具备公共性、开放性和永久性三个特征。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布局选择应该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根据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决定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的位置,必须与城市的规模、人口分布和广场的功能定位相协调。
城市文化广场的面积。城市文化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城市规划大小决定。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文化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小城市文化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文化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左右。广场面积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城市文化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去。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之间,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并且在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是建立了毛主席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天安门广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典范设计。
城市文化广场的整体环境设计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以此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历史人文特色为依据,尊重历史、借鉴古今文化,让人文跟广场环境设计结合起来。在文化广场中提供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铺设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并且设置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广场雕塑在阐释城市特征,表现城市文化,彰显城市品格等方面匠心独运。可以令广场文化的内在品格得到凝聚、激发和突显,撼人之内而迸发于外,让审美活动激动起来。
同时,城市文化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城市文化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流的机会。
例如:北京西单文化广场堪称现代城市广场的典范。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广场占地1。5公顷。广场为下沉式广场,整体呈环形,由台阶可以下到广场中心。位于广场中心的采光玻璃锥,是整个广场的代表性建筑,通过透明的锥形玻璃顶将自然光线引入地下空间。广场上棋盘状的绿地构思别致,总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广场上。广场共设有四个出口,可通往地下三层的商业城、西单地铁站等。东北角建有公交车到发站,并用地下、地面、地上三层通道空间将地铁站与公交站相接,避免了交通人流和休闲人流的交叉。北侧通过高差变化及空间造型设计,将广场绿地延伸到东北角公交车站顶部。广场地下一层设有餐厅、商场、电影院,地下二层建有保龄球场、游泳池、人造溜冰场等文化设施。
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的原则
城市文化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文化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文化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文化广场功能布局;文化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城市文化广场规划设计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地方特色的原则:城市环境、文化反映城市的精神状态,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也是决定城市品位和城市发展潜力的文化力量。城市文化蕴含了整座城市的活力、城市的吸引力、城市的生命力。首先,城市文化广场设计应该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②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其次,城市文化广场还应该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古罗马集会广场,虽一度废弃,但从11世纪起,随着商业的振兴,城市的价值又逐渐恢复,广场也得以复活。到了中世纪,罗马市开始向外扩展,于是就把古罗马集会广场旧址和当时的广场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其获得了新生。并以它为中轴,逐步拓宽了旧罗马的版图。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
效益兼顾的原则:城市文化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文化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首先,城市文化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其次,城市文化广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衔接等方面。在进行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还应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
突出“文化”主题的原则:城市文化广场是相对于政治集会、商业、休闲等功能性比较突出的广场空间而言的,顾名思义,它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文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广场文化在城市文化广场中成为重要的内容。广场文化是在广场这个特定的空间里呈现出的文化现象及其本身蕴涵的文化特质。它包含的内容:在广场上开展的专业或民间的艺术性表演活动,群众性的娱乐、体育等休闲活动;绿色文化,运动文化,艺术文化,休闲文化,商业文化等文化生活;文化气息浓厚的广场建筑、雕塑和配套设施等为广场文化挖掘出更为深远的意义。这些广场文化都是显示城市文化广场个性的具象。同时,各城市区域、风俗文化的表现也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一种形式。
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孕育的广场也会有不同的风格内涵。把握好广场的主题、风格取向,形成广场鲜明的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将直接影响广场的生命力。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文化特色,各种文化的交融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广场的一大亮点。广场文化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事业,对本地文化和各地外来文化起到了传承、开拓、创新的作用,对本地居民与外地居民也达到了聚集、交流、引导的目的。文化广场活动,集文化、学习、娱乐、休闲、交际于一体。这种在公众广场进行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已成为人们心灵沟通的一种形式。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
突出城市文化广场的个性,就要开掘地方文化的资源,展示地方文化的风采,突出民族的地区性,文化的地域性。在开展各种广场文化活动时,引入地方性的、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引进广场。比如山歌,比如地方小戏等。引导不同层次的群众走进广场,在广场的空间举行各种健康有益的主题活动,将形成巨大的辐射效应,广场亦充满生机活力。文化广场活动的组织着眼于居民的真实感情和实际需要出发,在人群当中集聚起一股积极向上的民间力量。
如西安市大雁塔广场。以大雁塔这个1300多年历史沧桑建筑为真实载体把广场中心轴三等分,进入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为八座大唐文化柱及两座万佛灯塔,万佛归宗、盛世雄浑,堪称广场的北门户。中央为主景水道,唐八大精英人物雕塑环绕水景四周;四处石质牌坊为广场的东、西、北三个主要方位;现代唐风的商业建筑分布于广场东西两侧。整体设计概念是以能突显大雁塔慈恩寺及大唐文化精神为主轴,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利用南北高差9米,广场设计九级踏步,每个台阶五步,每级水池有7级叠水,与大雁塔7层相印合。把古西安城的文化个性和大雁塔历史遗迹融为一体,体现了古都风韵和现代风采的完美结合,使历史文化得到最好的延续。
3、结论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中,可以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建筑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知识,结合自然、结合人文、结合居民、结合城市、结合现代文化广场设计基本原则,更好的展示了其多功能的特性,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创造出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融入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让代表本民族、地区文化某一特定阶段主导地位的文化成果,经过城市文化广场的演绎成为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规犯,准则、时尚,并对该地区、民族以后的历史时期产生极为广泛深远的影响。
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优化城市空间,是城市文化广场建设的目的,也是设计者追求的目标。
指导老师:孟宪文王英作者专业:张祎衡阳师范学院2001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