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6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5-05 手机浏览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篇1

关键词:肿瘤治疗中医治疗肿瘤中西医治疗肿瘤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60-01

利用中医治疗肿瘤是我国医学界的特色,而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则是我国医学界的优势[1]。但是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当中,无论是利用中医还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都未取得应有的成绩,自然也未获得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因此,对于我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方法,我们必须进行认真仔细地分析,将以往的不足加以改正,吸取治疗当中的有效经验,争取做出让国际医学界认可的成绩,以让国际医学界人士也能够认识到中医证的理论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1人类疾病治疗的方法

在对人类疾病进行治疗时,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治疗:病因学治疗、病理解剖学治疗以及病理生理学治疗[2]。

1.1病因学治疗。病因学治疗法是一种比较基本的疾病治疗法,它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疾病治疗法。病因学治疗主要是从病因产生的原理来对疾病的产生及发展进行消除。但其只适用于病因比较单一且明确的疾病,对于肿瘤这种病因不明确且发病机理不清楚的疾病,其就不能发挥多大作用了。

1.2病理解剖学治疗。病理解剖学治疗是指利用手术、物理学或是化学等方法将所需要进行治疗的部位进行直接破坏或是消除,其主要是对患者的最终结构性病变进行靶向治疗[3]。其是现阶段西医临床治疗肿瘤的最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其对于很多其他类型的疾病也有着很好的疗效,比如说治疗冠心病可直接利用激光将粥样硬化斑块给消除等。

1.3病理生理学治疗。病理生理学治疗则是指利用药物或是治疗方法使得患者体内的各种病理生理学发生变化,调节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是治疗疾病的一种基本策略[4]。对于很多不明病因的疾病都能产生很大的治疗作用。

2中医治疗肿瘤

利用中医治疗肿瘤主要是采取中医当中的辩证及辩病治疗两种方法[5]。

2.1辩证治疗。辩证治疗是利用中医进行疾病治疗的最基本特点,同时也是利用中医对肿瘤进行治疗的最基本策略。辩证治疗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的病证首先进行了解,其次再根据所了解的情况进行治疗。通常来说,辩证治疗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滋阴、益气、补阳、养血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以及化痰祛湿等。经过众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其实利用中医的“证”来对疾病进行治疗是病理生理学理论当中所提到的基本病理过程中的一种,辩证治疗其实包含于病理生理学治疗的范围内。利用中医的辩证治疗法来对肿瘤进行治疗所产生的效果如下:利用辩证治疗所产生的最基本效果就是利用中药对患者体内所出现的因肿瘤而引发的病理生理学变异进行调节,对其异常病理进行改变,使患者机体的阴阳平衡得以恢复,以使患者的症状得以缓解,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将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据临床资料显示,辩证治疗还可使部分肿瘤的体积缩小,这表明,辩证治疗可能会对抑制或是杀伤肿瘤细胞产生作用。另外,实践表明,辩证治疗可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比如说在利用辩证治疗法进行手术时,可同时配以中药进行治疗,以加强辩证治疗的效果,同时降低副作用的产生。

2.2辩病治疗。通过多年的辩病治疗经验,我们了解到,有很多中药可以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及繁殖起抑制作用,甚至有些还可以杀死或杀伤肿瘤细胞。在临床当中,利用中医对肿瘤进行治疗时,通常会先选择一些抗癌的中药对患者进行辩病治疗。利用中医中的辩病治疗法对肿瘤进行治疗时通常遵循以下原则:以毒攻毒、清热解毒以及逐瘀散结等。利用辩病治疗肿瘤其产生的疗效机理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其就是利用中药“以毒攻毒”,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及繁殖起抑制作用,同时还可能会产生杀死或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6]。通常来说辩病治疗所用到的中药有喜树碱或是紫杉醇等。

3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就是指利用西医的病以及中医的证来对人类疾病的认识及反映,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就是指利用西医的辩病治疗法结合中医的辩证治疗法来治疗肿瘤,相对于单独使用中医或是西医来治疗肿瘤,其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中医中利用疾病的“证”来进行诊断与治疗也包含于西医病理生理学当中所使用的诊断与治疗的范围内。所以,利用中西医结合诊断以及治疗肿瘤的方法。其一,中医中的“证”可以对肿瘤的综合诊断进行完善,而西医中的“病”可以对肿瘤的病理生理学治疗进行指导。也就是说,现在临床当中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可以在利用西医病理治疗的解剖学治疗的前提下,再将中医当中的“证”给利用上,以对病理生理学进行诊断,即同时将西医的病理解剖学治疗结合中医的病理生理学治疗。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利用西医的解剖学进行治疗,即使用手术、放疗或是化疗等各种解剖学治疗法将肿瘤细胞给消灭掉,这样做可以达到祛邪的目的,同时又可以获得肿瘤治疗后的近期疗效以及其远期疗效;其次,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当中,病患体内会有很多异常的病理会产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利用中医中的辩证治疗法来对这些导常现象进行纠正,以使得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得以恢复。这样不但可以将患者的远期疗效进行提高,而且还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提升。如此看来,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不但可以将患者的很多症状进行改善,而且可以对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进行长期的保证,以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4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基本研究。利用中医治疗病症其核心为证,因此,必须尽快使中医理论实现现代化,利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说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让国际医学界能够理解中医中证的内涵,明白中药所能产生的作用,认识到利用中医可进行同病异治以及异病同治的科学性原理。这将是我国未来发展中西医结合所要做的最基本的研究,因为只有让国际医学界人士了解到中医中证理论,国际医学界才可能会接受利用中医辩证治疗肿瘤的思想,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才能真正实现。

其是临床研究。在了解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临床研究。患者患上肿瘤的早其是没有任何异常症状的,因此,现在临床就诊肿瘤的患者都属晚期,对于晚期肿瘤的临床治疗方法也有很多,但是至今为止,业界人士还未找到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单独使用中医或是西医都未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通过分析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在今后的肿瘤治疗的临床道路上,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将会是以后临床研究的方向。另外,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当中,虽然会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但应该明确临床研究目标,努力找到治疗的突破口。现在,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我们不仅关注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同时也很重视将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而经过多年的中医病理治疗肿瘤的研究表明,中医对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当中,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过程当中应该明确研究目标,找到治疗当中的突破口,使得临床治疗当中能真正取得成绩,也让国际医学界认可中医对于治疗肿瘤的效果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5结语

利用中医治疗肿瘤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医学界治疗肿瘤的特色,而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则是我国医学界人士一直以来都致力研究的方向。中医治疗肿瘤主要是利用辩证治疗法,而西医中则主要是利用解剖学进行诊断,两者在对肿瘤进行诊断及治疗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治疗肿瘤成为了我国一直都努力研究的方向,而且也是我国今后对肿瘤进行治疗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林及龙,张金光,张力,张世春,李利清.关于肿瘤与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思考[J].中医研究.2010(03)

[2]沈绍功.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优势[J].世界中医药.2009(05)

[3]王晓玲,李江涛,徐瑞荣.肿瘤的中医治疗对策[J].癌症进展.2009(06)

[4]杨文娟,田永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08)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篇2

+中医西医有什么区别?

记者:中医与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有什么差别?

陈可冀:这是属于比较医学的范畴。从理论上讲,中医多从宏观角度出发认识问题,讲究文化理论属性,强调整体性以及哲学层面上的思辨性,似可称为整体医学。而西医相对来说,讲求从微观着手看问题,十分注重微观的改变,当然也不是不讲整体。

从诊断方法上来说,中医一般是外内法,通过察看人的气色、舌象等外部现象来分析身体内部的病变;而西医则是用内外法,比如,肝肾功能不好,就会通过一系列内部检查来验证病人面部气色以及其他的异常变化。

从治疗手段上看,西医多用化学合成的药物或手术等疗法,有关药物的成分很具体和明晰;而中医则多用天然药,较多运用非创伤性疗法。中医注重病人的主观感受,医生凭借“望、闻、问、切”进行诊疗;而西医则比较注重客观指征,比较注重“证据”,现在更强调循证医学的“证据”,比如,体温摄氏40度即为高烧,摄氏37.2度就是低烧……很具体。

记者:不少老百姓生病后,总是在想或问:“我是看中医还是西医?哪个会好得更快?”有人回答:“有病看西医,养生重中医。”那么,生病之后究竟是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呢?

陈可冀:这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不好。从理念上看,西医讲求群体预防,中医则讲求个体养生。但是,中医也注重预防,如《黄帝内经》提倡“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上工治未病”。《黄帝内经》中的这种思想,在现在看来,也是很先进的。因此,究竟是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这只是相对的,不能绝对化。

中西医治疗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治病救人。无论何种医学的形成都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医形成于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因此,人们重视宏观、整体地看问题,整体性强。而西医形成于科学技术发达的近现代,能够对病人进行很多的检查,因此更易于观察微观层面的变化。所以,两者要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更好地造福人类。

+治疗疾病备有优势

记者: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中,谁为主轴呢?

陈可冀:这要视具体病情而确定。比如,非常严重的疾病,在治疗的某一个阶段可能是以西医为主,在其他阶段也许又以中医为主。在整个医疗过程中,不一定谁总是当主角。比如,一些功能性疾病(疲劳无力等),表现为浑身酸软,西医检查可能未见异常,查不出什么问题,只好让病人尽量多休息;而中医则常常认为这是气虚的一种表现,可以开些补气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等(现在证明,这类补气药确有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再比如,冬春、秋冬爱感冒的人。提前服用有一定补气作用的玉屏风散,就能够有效的预防。又比如,有的病可能呕吐很厉害,什么也吃不下,怎么办呢?西医便可以通过静脉点滴的方法,给病人补充一些必需的营养。所以,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有不同的主次,某些情况下当主角,某些情况下还得甘当配角。

记者:中医常说的精、气、神等听起来很“玄”,有人还说,中医的有效性有偶然因素在内,缺乏量化的指标,对此,您怎么看?

陈可冀:相对来说,西医常从局部病变人手,多采取一定的对抗性治疗手段,中医则是更多地强调调节整体的功能,中医复方作用常是调节性的,如调节免疫功能,等等。中西医的诊疗思路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诊疗过程中,两者应该参照地去用,不可偏颇。中医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它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对于中医和西医,既不要过分强调它的不同,也要注意它的相同,即求异也求同。中医理论里讲求人体的和谐,所谓“阴平阳秘”,“气血调和”等;亦讲求“交泰”,即首先要讲一样的东西,再讲不一样的东西,两者是不矛盾的。这就是我们日常提倡的先要“合众”,再讲“与众不同”,是一个道理。中西医结合是因为现代医学进步了才出现的,应当优势互补,绝不可误解为“中医西化”。说到底。还是“继承不离古,发扬不离宗”,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东西都要为我所用。确实,中医很久以来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但缺少量化的指标,而科学是强调定性定量的统一。所以,最佳的治疗决策应当是循证医学与专家经验的完美结合。

记者:中医如何适应循证医学的发展呢?

陈可冀:现在,国际上讲求循证医学,就是说,任何诊断、治疗方案都要有证据来证实或佐证。证据怎么获得呢?就是要通过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化、有合理对照的研究或实验来取得证据。但中医特别重视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中医如何与循证医学实践结合,这是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的一大研究课题。

其实,“专家经验”也能算是一种“证据”,但只能算三级、四级证据,如果专家经验经过多中心研究证实,便可以上升为一级证据了。所以,中医的“专家经验”也是循证医学的一个层次。中医的长期临床经验应该受到更充分的重视,既要重视客观标准,又要重视主观经验。我国中医界已经开始向着循证医学方面发展,国家“十一五”重大疾病的攻关项目很多就是根据循证医学设计的。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

记者:中医+西医就是中西医结合吗?

陈可冀:虽然有的病,单纯用西药可以治疗,有的病用中药可以治疗,但是,很多病需要综合治疗。比如对肿瘤的治疗。就常常需要中西医综合治疗。化疗、放疗的时候“敌我不分”,不管是正常细胞还是肿瘤细胞可能都被杀死,这就使人体的免疫功能遭受重创。如果此时加点补气养阴的中药就很管用,能减少不良反应。很多临床试验证明了这一事实。但是。有时候中药、西药联合用药也可能有坏处,有的药物是不能用在一起的,因为,药物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的化合物。国际上已经陆续成立了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机构,我国目前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重视程度和具体实践还不够。

记者:中医的发展相对较慢,主要是什么原因?

陈可冀:最主要的还是指导思想的问题,有些时候对不同的意见缺乏宽容性。虽然在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上早已达成一致,但是在关于中医药的“创新、国际化”方面的分歧却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争论。我觉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出路。当然,“古为今用”不是食古不化,“洋为中用”更不是食洋不化。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篇3

【关键词】肺结核中西医治疗综述

结核病曾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近十多年该病疫情又有明显回升,据WHO估计,全球有近20亿人受到结核菌感染的威胁,中国位居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的第2位,约有5.5亿人感染了结核菌[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闲余劳动力的频繁流动,使肺结核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据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资料估算,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肺结核高危险性国家,其疫情特点为:高发病率,有5.5亿人曾感染结核,且城市大于农村;高肺结核患病率,2000年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367/10万,涂阳100/10万,及/或培养阳性(简称培阳)为160/10万,现有结核病人近451万,具有传染性的结核病人近150万,每年新发结核病人近200万,中青年居多;死亡人数多,13万/年。因此,控制结核病蔓延迫在眉睫。现代结核DOTS策略为控制结核病疫情起到了重大作用。由于结核病耐药率的增高,我国已成为耐多药的多发国家,初始耐药率18.6%,获得性耐药率为46.5%在造成结核病疫情回升的众多原因中,最主要的也是危害性最大的有以下2种情况。(1)HIV/AIDS病人与结核菌的双重感染,结核病已成为其重要致死原因。(2)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传播,有可能使结核病再次成为不治之症。为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和途径,国内医药界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肺结核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该领域治疗肺结核的文献进行综述。

1治疗方法

赵庆伟[2]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肺结核30例,对照组用2SHRZ/4HR方案:链霉素0.75g,im,qd;异烟肼0.3g,po,qd;利福平0.45g,po,qd;吡嗪酰胺0.75g,po,bid。连用2个月后,停用链霉素、吡嗪酰胺,继服4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自拟“抗痨丸”(处方:百合50g,生地黄50g,鳖甲50g,蛤蚧3对,地骨皮40g,银柴胡30g,当归40g,白芍40g,麦冬40g,沙参60g,白及40g,百部60g,怀山药60g,薏苡仁50g,金银花40g,夏枯草40g,川贝母40g,青蒿40g,大蒜100g,冬虫夏草15g。共为细面,制蜜丸,9g/丸),每服3丸,日3次。连服2年。近期疗效①痰菌转阴情况:治疗组痰菌阳性2例,病人在2个月内痰菌转阴;对照组痰菌阳性3例病人3个月内痰菌转阴。②结核病灶吸收情况:治疗组24例病人3个月内病灶显著吸收,显吸率55%;6例病人3个月内吸收,吸收率45%;无1例未吸收或恶化。对照组18例病人3个月内病灶显著吸收,显吸率50%;12例病人3个月内病灶吸收,吸收率50%。③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治疗组病人经4个月治疗后,其主要症状如低热、咳嗽、咯血等基本消失。对照组病人则经6个月治疗后,症状大部分消失。远期疗效经2年时间的跟踪随访,治疗组无1例复发,对照组复发4例。王贤[3]以中医补肾健脾、活血化瘀、润肺止咳疗法配合西医抗痨、护肝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选择初治涂阴肺结核患者60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单纯用西医抗痨、护肝治疗,治疗组在抗痨、护肝基础上加用补金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及胸片病灶吸收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在改善临床症状、病灶吸收方面均优于治疗前(P

中药采用自拟方金银花20g,蒲公英20g,黄芩15g,沙参15g,淮山药15g,生龙骨(先煎)25g,生牡蛎(先煎)30g,没药10g,白及(打碎)30g,百部15g,川贝母(冲服)20g,功劳叶15g,水煎服,2日1剂,每日3次,3月为1个疗程,若偏阴虚者加生地、熟地、百合、麦冬,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若潮热盗汗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黄柏、知母,若精血亏虚者加龟胶、鹿胶、蛤蚧1对(去头足,研粉冲服),咳血甚者加仙鹤草、阿胶。西药选用链霉素1.0g,每日1次,肌注,连用2周(若有耳鸣、麻木等不良反应者停用)。利福平0.45g,乙胺丁醇0.75g,异烟肼0.3g,每日1次,顿服,同时口服肝泰乐0.2g,每日2次保肝治疗。治疗结果,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的有47例,复查胸片病灶已钙化;其余21例病情已明显减轻,仅有轻微的咳嗽,潮热,续服3个月后,胸片复查,病灶全部均有不同程序钙化或纤维化,续用两个疗程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见复发。禹光辉[5]选择经抗痨治疗的30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治疗组15例在抗痨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活血祛瘀法治疗;对照组15例继续用西药抗痨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李永强等[6]认为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其疗程长药多量大,长期用西医药治疗会引起耐药性及不良反应,而用中西药治疗疗效慢,这是临床医师们所遇到的棘手问题,本人在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借此与同道们共讨。西医治疗肺结核的化疗方案:初治方案29HRZ/4RH疗程为6个月,有的人疗程达12个月,大多数患者无法坚持到全疗程,西医治疗的优点是作用快,缺点是长期治疗会产生耐药性及不良反应,如异烟肼,利福平对肝细胞的损伤,链霉素对第8对颅听神经、肾功能的损伤,这些问题是西医治疗普遍遇到的头痛问题,给治愈肺结核带来很大困难,中医认为肺结核是由于正气虚弱而感染上“瘵虫“所导致虚损伤阴的表现。如:咳嗽、咳痰血、盗汗、潮热、面赤、乏力、消瘦、精神差、纳差,为气阴两虚,治以滋阴润肺,气虚者益气。脾虚者健脾,方剂有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月华丸;中药有熟地、百合、五味子、乌梅、贝母、鳖甲、冬虫夏草等。优点:长期治疗不良反应小,不会产生耐药性,很经济,长期治疗也不会对肝细胞、肾功能及第8对颅脑神经的损伤。缺点:中药治疗起效缓慢,这也是中医师们遇到的头痛的问题。笔者认为,按中西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或标本并治的原则。肺结核分为三期,即进展期,稳定期,好转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就是要把握好这三个期。在肺结核的进展期,最好用西医治疗方案,即2SHRZ/4RH,使得西医的优点最大发挥出来,待病情稳定后,在稳定期和好转期采用中西医药治疗,滋阴润肺,益气健脾,如培土生金法,进而使中医药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使得中西医完美结合发挥出各自的优点,从而更好地治愈肺结核。

2讨论

肺结核属于中医学肺痨的范畴,外因为痨虫感染,内因是内伤体虚,气血不足,阴精耗损。病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肾。病理改变主要是血瘀痰浊。痨虫袭肺,腐蚀肺叶,肺络受损,肺阴耗伤,肺失滋润,热结在里,煎熬津血,血液不畅而成瘀;或因血热互结,灼伤脉络,血溢肺外,停蓄肺腑组织之间而成瘀,肺虚络损则痰中带血。《血证论》云:“胸胁腰背刺痛胀满者,为有瘀血。”肺气耗伤,清肃失调,治节无权,津液停聚,则生痰浊。阴伤气耗,子病犯母,而致脾虚,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聚湿成痰,储于肺,肺失宣降而痰嗽喘咳。肺虚肾失滋养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而致肺肾阴虚骨蒸、潮热。现代结核病学认为,结核菌侵入人体后,可引起各种组织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反应,后者具有一般炎症的改变,即血管内成分向血管外渗出,在肺部肺泡内充满渗出液,使肺泡腔实变。前者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变态反应增高时,渗出性病变或增殖性病变又可变为以干酪坏死为主的变质改变。笔者根据血瘀痰浊、气阴两虚的病机,在继续抗痨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活血祛瘀,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祛邪,益气养阴扶正。选用桃仁、红花、赤芍、丹参、三棱、莪术等活血祛瘀,行气散结;鱼腥草、黄芩、知母、百部、连翘、桔梗等清热化痰;党参、黄芪、山药、茯苓、麦冬、生地黄、五味子、鸡内金等益气养阴,润肺健脾补肾。治法用药紧扣病机,辨证施治,故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王继业.免疫制剂治疗肺结核新进展[J].华夏医学,2006,19(6):1295-1297

[2]赵庆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肺结核30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8,28⑽;64.

[3]王贤.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9,26⑷51.

[4]刘官飞.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68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⑺11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篇4

关键词:骨性膝关节;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

骨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发病较高,属于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等为首发症状,患者发病时主要以:膝关节痛等为主。这种疾病诱因较多,机制复杂,且女性发病要高于男性。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并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传统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患者长期效果不好,且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并发症较多。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西医结合在骨性关节炎治疗中使用广泛,并且效果较好[1]。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性膝关节的临床效果。对2012年l月~2014年4月我门诊治疗的66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门诊治疗的66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本次调研中有男33例,女33例,患者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49.1±1.6)岁。患者来我门诊后,立即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患者得到确诊均符合手术相关标准,患者入院前都有使用药物史,患者没有甲状腺等其他疾病。见表1。

1.2方法患者到我门诊后,医护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一些常规辅助检查,如:心率、血压等,根据患者检查结果及其临床症状等制定不同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患者情况给患者注射透明质酸钠(上海谱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射前让患者保持仰卧姿势,并在患者膝下垫一枕头,将髌骨外上缘选做穿刺点,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后采用12号针头进行穿刺,然后注射透明质酸钠。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方法见对照组。中医药单具体如下:黄芪35g、熟地黄35g、威灵仙20g、乌药10g、白芥子15g、制川乌15g、麻黄5g、白芍20g、鹿角胶20g、川牛膝15g、桂枝15g、甘草5g等,患者1剂/d,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增减药物[2]。

1.3疗效标准完全恢复:患者疼痛、活动不便等症状完全消失,生活能够自理。部分恢复:患者疼痛等症状得到改善,患者可以简单运动。未回复:患者疼痛、活动困难等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迹象。

1.4统计学处理方法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χ2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结果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优于对照组(75.6%);实验组对我院治疗满意度为94(31/33)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住院天数为(12.8±6.7)d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膝关节骨关节炎在临床比较常见,这种疾病日常诱因较多,患者发病没有规律性。从大的角度来说:这种疾病属于人体关节老化引起。患者发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不灵活等,患者通过X射线等检查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见其关节间隙变窄甚至骨小梁有断裂迹象。

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治疗方法较多,常见的有: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从西医角度来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能和患者肥胖、体重等关系密切,造成患者膝关节承受较大压力,且在中老年人中发病较高。采用西医治疗能够帮助患者舒经通络、活血止痛,有效的缓解肿胀、疼痛、活动困难等症状。但是,这种治疗方法长期效果不好,并发症较多[3]。

而从中医角度来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痹症"等范畴,这种疾病主要由于人体肝肾亏虚、筋失所养等造成人体气机阻滞、经络不通。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等为主。临床上,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显著,药物中黄芪、熟地黄等药物具有养血补气之功能;而乌药则能够帮助患者理气疏肝等。治疗时,诸药共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临床上,将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4]。本次调研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优于对照组(75.6%);实验组对我院治疗满意度为94(31/33)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住院天数为(12.8±6.7)d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性膝关节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渝松,马善治,郭亮,等.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5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1):5-8.

[2]陈大伟,张方建,白书臣,等.中医外治三联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2,53(5):399-33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篇5

【关键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中医骨科;不足;优势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ongenitalDislocationoftheHip,CDH)是小儿骨科中的一种常见病[1],髋臼、股骨头、关节囊以及周围韧带的发育异常为该病的基本病理变化。CDH既包括出生时即有症状的患者,也包括在出生1年后由于髋关节发生病变所形成脱位现象,还包括在儿童时期未见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在青少年或者成年时期发生严重病变的病例[2]。本文观察比较了西医与中医治疗CDH的效果,探讨了中医骨科对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诊治的不足与优势,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48例CDH患儿,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3-9岁。将48例患儿按照术后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西医治疗组及中医治疗组,每组24例。其中西医治疗组男性14例,女性10例,双侧发病者16例,单侧发病者8例,年龄4-8岁,平均年龄5.7±1.8岁;中医治疗组男性16例,女性8例,双侧发病者14例,单侧发病者10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5.5±1.2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发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的患者在手术之前需要在股骨髁处做2-3w的牵引,待股骨头降至髋臼水平位再行手术。在手术中都采用髂腰肌松解的方式,可以使用2种以上术式的联合进行治疗。术后西医治疗组采用常规功能训练[3],中医治疗组采用中医骨伤推拿治疗配合活血药物加减熏洗患肢。

1.3疗效评定

分别在患儿术后6个月、18个月与治疗前的髋臼角、前倾角做比较;并根据1993年全国小儿髋关节疾病专题研讨会制定的发育性髓关节疗效评价标准[4]比较两组总优良率。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总优良率比较

如表1所示,西医治疗组优13例,良7例,总优良率87.5%,与中医治疗组的优9例,良6例,总优良率62.5%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治疗前后髋臼角、前倾角比较

如表2所示,两组治疗后髋臼角、前倾角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减小,但是与中医治疗组比较,西医治疗组减小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CDH的发病机制较复杂,认为与遗传因素、原发性髋臼发育不良、韧带松弛、关节囊、机械等因素有关。手术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效果较为确切。本次结果显示,西医治疗组总优良率明显高于中医治疗组,且术后恢复也较中医治疗组好,也证实了上述观点。治疗CDH应尽量使髋关节处的病理改变矫正为正常,将患者的异常应力转变为生理自然反应力,从而最大程度地使髋关节功能恢复,并尽可能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祖国医学认为该病与肾、肝、脾等有关,病性本虚标实,治疗上应当以补肾益脾,调和气血为主,配合牵引、推拿、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本次结果即显示中医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组。西医虽然在CDH的诊断治疗中存在较大的优势,但中医独特的中药薰洗、推拿按摩、牵引舒筋、针灸等治疗方法,能够使关节功能更好的得到改善,避免了髋关节的僵硬、再发生脱位等并发症及后遗症。所以,中医骨科在CDH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以免,应该值得推广。临床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效果会更佳。

参考文献

[1]王艳艳.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围手术期的特点和护理[J].当代医学,2009,15(34):129.

[2]王红强,吉士俊,郑稼.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治疗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3):1I15-1116.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篇6

【关键词】老年股骨骨折;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14-0124-02

doi:10.14033/ki.cfmr.2015.14.063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老年人的人均寿命在增加,社会人口老龄化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常见的老年病如老年股骨骨折的发病率在近些年逐渐增多,其致死率、致残率高,已经越来越受到医护工作者和社会的重视。股骨骨折是多见于老年人的常见病,股骨骨折产生的原因包括暴力打击,车祸事故中的车辆碾压、撞击,不慎从高处摔倒坠跌等,均是老年人常见的股骨骨折产生原因,而一旦股骨发生骨折,骨折处就会肿胀、扭曲变形、疼痛,若有开放性伤口则病情较为复杂严重,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老年股骨骨折进行治疗[1]。本文对50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60~81岁,平均72.1岁;左侧20例,右侧30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在50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当中,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15例,坠落伤14例,摔跌伤20例,暴力打击1例,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11例,合并高血压患者9例,合并冠心病患者5例,合并支气管炎患者3例。伤后就诊时间为0.5~11.0h。

1.2临床表现

在临床表现上,多数伤者皆有外伤,部分伤者外伤较重,受伤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疼痛剧烈,合并多外伤和内伤,局部肿胀压痛,患肢缩短;骨折处有较为严重的疼痛、压痛、肿胀,有些患者会出现局部血肿、开放伤和出血,X线照片可显示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方向;同时为了不遗漏其他同时存在的损伤,要注意股骨粗隆及膝部体征的检查,密切注意合并伤和休克的发生[2]。

1.3治疗方法

1.3.1手术治疗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情况应首先进行骨牵引或皮牵引,目的是为了制动患肢,缓解疼痛,在手术之前要保证患者无手术禁忌,经过内科疾病治疗和完成手术前的检查后才可以于骨科牵引床上进行手术,关键步骤在于术前手法复位。患者臀部稍垫高,仰卧位,采取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进行常规消毒,选择股骨粗隆部外侧为切口,切口始于大粗隆顶点上3cm,经大粗隆向大腿外侧延伸约10cm,显露粗隆间骨折。外展牵引、撬拨骨折复位,在C型臀X线机透视下复位满意后,于大粗隆下方约2~3cm处,外侧骨皮质前后位的中点,经135b导针定位器外号入一枚直径2.5mm的内固定导针至股骨头颈部,在C型臀X线机透视下将导针钻入距股骨头下1cm,正位导针应在股骨颈中部,侧位位于股骨头中央[3]。通过透视确定位置和深度之后,沿导针扩孔,攻丝,旋入髋动力主钉,使钉尾与骨干平行,套入钢板,安装尾钉,用螺钉将钢板固定,对尾钉进行加压,对小粗隆部骨折可用1枚拉力螺钉固定。活动患肢检查骨折固定可靠,冲洗伤口置引流管,依次关闭切口[4]。

在手术完成后,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变化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常规抗感染、肌肉舒展锻炼、拔出引流管等,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和受伤情况给予患者安排合适的恢复活动,定期进行X片的检查密切注意恢复情况。

1.3.2中医治疗在手术阶段前后同时对患者进行中医治疗,采取口服中药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前期的中药治疗要根据老年人的虚荣体质,以活血化瘀、提高抗病能力、消肿止痛为主,可采用复元活血汤服用1~2周,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也可以在手术前后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来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在中期的治疗中,要以接骨续损、和营生新为主,所谓中期一般指的是受伤2周到痊愈为止,在这3~6周内口服新续骨汤,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也可方选壮筋养血汤加减;在伤后7周以后即后期治疗,要补肝益肾、强筋壮骨,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生血补髓汤等,根据患者病情持续治疗3个月左右[5]。

1.4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股骨骨折,其治疗效果的评价依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可分为以下几个档次:生活能够自理,行动正常,患处无疼痛且活动正常为恢复优秀;依靠手扶拐杖达到生活基本自理,患处有微小疼痛,活动效果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为恢复效果良好;需搀扶,生活不能自理,患处中度疼痛且活动受限为尚可;生活不能自理,活动受限,病情严重或死亡为差[6]。

2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4~12个月,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50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6~60周,平均32.4周。其中,优秀30例,良好15例,治疗优良率为90.0%,治疗效果良好,愈合时间为9~22周,平均15.4周,手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脑血管意外、股骨干骨折等现象。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步入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很多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可能出现的病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老年股骨骨折就是老年人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病症之一,它具有致死率、致残率高,威胁大,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大等特点,且随着老龄人平均寿命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开始出现衰退,骨质疏松等问题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这也使得老年股骨骨折的发病率在近些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股骨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过去在处理股骨骨折时常采用的是保守治疗如牵引等,而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和对于股骨骨折治疗的认识提高,目前多采取积极主动的治疗方式,股骨骨折会使老年人不能下地负重行走,而老年患者多有气血两亏,肝肾不足,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或骨科疾病[7-8],长期卧床必然会引起多种并发症,且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所以应尽早进行手术,避免长期卧床,早治疗,早康复。传统的治疗方法由于患者卧床不动,经常会出现并发症,致死率高。

中西药结合治疗老年股骨骨折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综合以上可以发现,50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6~60周,平均32.4周。其中,优秀30例,良好15例,治疗优良率为90.0%,由此看出,中西药结合治疗股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显著。

首先,西医的手术治疗能使患者尽快康复,避免传统的保守治疗所带来的并发症,降低老年股骨骨折对给患者带来的高致死率,而手术可行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患者的身体状况,要对患者手术期间的身体状况做出整体有效的评估,结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处理好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各项问题。而通过大量的统计来看,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高达80%以上,且术后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效果非常明显,相比于保守治疗的效果,尽早的手术治疗效果要更好[9]。其次,中医中医药在治疗骨质方面的疾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西医手术的基础上,配合以中医药的内服外用,西医对于骨质方面的药物疗效远远没有中医全面彻底,中医会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征,注重调养和平衡,和血理气,强筋健骨,疏通经络,补血益气,辨证施治,兼顾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对西医是很好的补充,中西药结合治疗老年股骨骨折恰好做到了优势互补,效果显著[10-11]。

除此之外,老年股骨骨折的发病率在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广大中老年人要注意对股骨骨折的预防,避免出现过于激烈的活动而造成股骨骨折,同时在接受治疗时,要消除心理压力,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加速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在康复的过程中要注意调理,按时用药,注意对患处的保护,避免出现病情的反复或加重,减少发病率。同其他处理方式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股骨骨折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恢复,操作难度不大,是治疗老年股骨骨折的有效手段之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旭东.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4,33(25):149-150.

[2]谈仁渊,叶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7):83-84.

[3]李培豪,徐奎,黄永光.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2):2771-2772.

[4]卢雄才.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8):55-56.

[5]杨晓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22(5):281-282.

[6]傅东明,周长明,高洋.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27):60-61.

[7]陈勇,应文魁,王锡宇,等.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130-131.

[8]杨玉环.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92例疗效观察及康复护理[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13(5):71-73.

[9]陈赛雄.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压缩骨折垫枕练功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62-63.

[10]潘定权,史晓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A].第十一届国际骨矿研究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