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鱼业养殖技术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5-07 手机浏览

鱼业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罗非鱼越冬鱼种生产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3-0285-01

1罗非鱼越冬鱼种养殖生产技术应用措施

1.1做好水温控制工作。在罗非鱼越冬鱼种养殖的时候,技术人员必须要根据天气情况的分析,将水温控制在15℃以上,满足罗非鱼越冬需求。例如:技术人员搭建保温棚,利用保温棚保温效果保持罗非鱼生存环境的温度,减少寒气的侵袭,满足其水温条件。

1.2做好前期管理工作。在罗非鱼越冬养殖的前10天要对其进行密集适应驯养,使得罗非鱼鱼种可以适应越冬养殖环境,在最初的三天之内,不可以对其进行投食处理,在三天之后,应用漂浮饲料的方式开展驯养活动,提升鱼种的养殖工作质量。在鱼种进入鱼池七天左右,要利用晶体的敌百虫对鱼塘进行喷洒处理,提高杀虫工作质量。此外,保证池塘水深在1.5米以上,池塘保水性能好,保证水源充足。

1.3全面控制养殖密度。罗非鱼越冬鱼种生产养殖期间,技术人员必须要做好密度控制工作,利用各类管理技术对其进行控制,根据鱼种实际规格等,明确鱼种的放养密度,在此期间,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将鱼种养殖的密度控制在50kg/亩左右,提升养殖工作质量。

1.4饲料喂食措施。在罗非鱼越冬鱼种生产养殖的时候,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饵料的喂食,保证可以满足越冬鱼种的生长需求。此时要注意的是,越冬饵料喂食区别于夏季的饵料喂食,冬季养殖的时候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营养方案,合理对饵料进行搭配处理,将饵料混合在面团中,然后放入食台里,保证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喂食。同时,养殖技术人员还要保证越冬饵料的喂食量度,每次投食要保量2%左右,每天喂食的次数为两次左右,在此期间,不可以喂食已经霉变的饲料。在出现病害的时候,养殖技术人员必须要对其进行换水处理,全面控制投食量。

1.5制定完善的增氧制度。在罗非鱼越冬鱼种养殖期间,养殖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控制增氧工作,在发现罗非鱼出现轻微浮头现象的时候,就要立即开展增氧活动,为了可以降低增氧成本,必须保证对增氧机进行定时处理,提升其工作经济效益。

1.6病虫害预防措施。罗非鱼越冬鱼种经常会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影响着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疾病防治方案,在疾病防治的时候,首先,技术人员要全面控制水温,主要因为罗非鱼属于热带鱼种类,在水温低于15℃的时候,就会降低罗非鱼的抗病能力,难以保证其疾病防御效果。其次,相关技术人员要科学选择鱼种,不可以选择带病的鱼种,切断病源。再次,技术人员需要全面控制水质情况,如果水质的溶氧不足,将会导致罗非鱼的血液组织受到一定的伤害,降低罗非鱼的疾病抵抗能力。因此,技术人员要及时清理鱼池中的杂物,科学应用增氧机械设备,严格控制增氧时间,为罗非鱼鱼种的生长营造良好环境。最后,相关技术人员要全面预防罗非鱼车轮虫与水霉病,保证鱼池的清洁性。一旦发现有罗非鱼鱼种感染了此类疾病,就要利用强效灭虫雷100克和硫酸铜对其进行治疗,剂量控制在300-350g/m3左右,保证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每天都要对鱼池中的水进行更换处理,消除其中存在的病菌与毒害。

2罗非鱼越冬鱼种生产养殖注意事项

在罗非鱼越冬鱼种生产期间,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掌握各类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保证可以提升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2.1在养殖期间,要科学选择养殖季节,例如:广西地区天气较冷,尤其是桂北区域,平均年气温较低,因此,相关技术人员要将准备越冬时间控制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保证可以提前做好越冬准备,提升自身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2.2在越冬出池的时候,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控制水温,保证水温在19℃以上,保证可以做好出池工作。同时,要利用科学技术对鱼种进行温度过渡处理,避免鱼种在出池的时候发生应激反应,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

Y语

在罗非鱼越冬鱼种生产养殖期间,技术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技术应用方案,科学控制水温与饲料喂食工作,制定完善的疾病预防方案,逐渐提升自身工作效率与质量,提高罗非鱼越冬的成活率及养殖质量。

参考文献

[1]欧宗东,陈冬兰.罗非鱼的繁殖关键技术[J].当代水产,2012(1):59-60.

[2]秦志清,曾占壮,樊海平等.罗非鱼越冬期斜管虫和车轮虫并发病的防治[J].水产养殖,2012,33(12):50-51.

鱼业养殖技术范文篇2

硫酸铜对越冬大棚罗非鱼小瓜虫病的防治试验

梧州市水产业现状及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田林县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短盖巨脂鲤与奥尼罗非鱼混养效益好

乌苏里拟鲿苗种培育技术

鳜鱼网箱养殖试验

泥鳅的人工养殖与管理技术

宋代的商品经济与水产品贸易

“全州禾花鱼”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日本香川大学稻川裕之副教授在我所进行学术讲座

甘西所长及杨弘研究员调研罗非鱼链球菌病口服疫苗生产应用效果

广西水产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领域

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药敏及中草药提取液体外抑菌试验

凡纳滨对虾TRAP-PCR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

两个珍珠养殖海区浮游植物种群特征及其比较

Cd2+和Cr6+对马氏珠母贝的急性毒性效应

南美白对虾高产稳产的技巧

20世纪广西水产业科学技术(三)

广西凌云县再次发现野生大鲵

叶绿素α法估算隆林网箱养殖区初级生产力

银鱼移植与水体生物环境的相互影响

大化县渔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深入百色市探讨加快渔业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主题活动

山区小池塘草鱼流水高产养殖技术

胡子鲶健康养殖效益好

黄沙鳖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浅谈山塘水库高产养鱼技术关键

水产用药的十大注意问题

养殖牡蛎的敌害

天峨县水产畜牧兽医局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推动水产畜牧重点产业大发展

怀头鲶落户广西,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

红水河下游鱼类产卵场调查

斑点叉尾的人工繁殖试验

对广西水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建议

加快人工鱼礁建设,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从北渔“航母"的浮沉看创新意识

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南美白对虾淡水驯化试验

南美白对虾生态育苗试验

江河网箱高密度养殖斑点叉尾(鱼回)试验

罗非鱼亲鱼大棚越冬保种技术

东风螺笼捕技术

中华乌塘鳢养殖技术

浅谈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浅谈渔船数据管理的一点体会

广西南宁罗氏沼虾良种场建设项目通过初步验收

2005年度广西科学进步奖揭晓广西水产研究所二项目上榜

广西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简介

绿色太阳鱼繁殖生物学研究

养殖条件下倒刺鲃的年龄与生长

三角鲤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要点

金丝鲶的选育与养殖

水泥池培育光倒刺鲃鱼种技术小结

斑鳢的养殖技术

美国渔业环境和水产品管理体系考察报告

广西远洋渔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

广西发展冷水性鱼类养殖的现状与思考

抓住特色推进玉林渔业发展

百色地区地头水柜养鱼技术

提高水产品质量,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鱼业养殖技术范文

1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省的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在新品种引进和土著鱼类驯养繁育等方面有所突破,对基层的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大水面增殖和水库网箱养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1开展高白鲑为主的大水面增殖。2009年以来,重点在龙羊峡水库进行了高白鲑大水面增殖。经生长监测,其长势显著、成活率高、规格整齐、分布区域广,已形成一定的资源量。从该水库水域面积、饵料生物量丰欠、生存适宜环境等方面分析是我省目前高白鲑投放水域见效最为显著的水库。今后宜将龙羊峡水库作为高白鲑大水面增殖和品种结构调整的重点水域,集中力量进行投放增殖,以此来增加全省渔业产量。

1.2河蟹规模化养殖初见成效。我省河蟹规模养殖从本世纪初发展以来,现形成可鲁克湖和贵德黄河滩地两大养殖基地,约有养殖面积0.44万公顷,年产优质河蟹3—5万公斤。可鲁克湖河蟹具有反季节上市(3—5月)和高原纯天然绿色食品两大特色,目前已取得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得青海省名牌水产品的称号。2009年以来,可鲁克湖河蟹进入了北京超市,深受北京市民的认可和沿海客商的青睐,其品质可与名牌阳澄湖大闸蟹相媲美,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1.3沿黄群众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较好。近两年沿黄水库群众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至2010年8月底全省水库网箱发展到535个,养殖面积2万平方米。养殖品种有普通虹鳟、金鳟、三倍体虹鳟、目笋白鲑、哲罗鲑、青海湖裸鲤等。其中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计划在三年内建成网箱面积2.33万平方米,有望成为我省冷水鱼网箱养殖的龙头企业。预计2010年全省网箱养殖产量达15万公斤以上。

1.4池塘养殖向休闲渔业转变。目前我省池塘养殖的实际利用面积413公顷,主要集中在海东民和、乐都、平安,海南贵德县,以及西宁市、湟中县等地。从本世纪初我省池塘养鱼基本没有单纯靠养殖为业的,都是以垂钓为主,结合餐饮、娱乐等开展休闲渔业。但限于经营者基础设施差,投入严重不足,休闲渔业的规模和档次较低,大多只能算渗淡经营。

1.5土著鱼类养殖是我省冷水鱼特色养殖的发展方向。土著鱼类作为本地特色水产品,目前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均已获得成功,今后的养殖开发工作应借鉴新疆、四川等地的成功模式,大力开展我省土著鱼类养殖技术的试验研究和规模化养殖,努力打造本土特色品牌。同时深入开展土著鱼类养殖新品种的研发,增加养殖品种储备,以缓解对天然鱼类的偷捕压力,这也是我省今后冷水鱼特色养殖的发展方向。

2目前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形势分析

2.1我省丰富的冷凉水体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我省可供渔业开发利用的水域面积约4万公顷,这些水域水体洁净、水质良好、具有明显的冷水水体特征,具备生产绿色水产品的资源优势。我省沿黄水库网箱养殖规模理论上讲可容纳33.3万平方米,具有生产虹鳟、金鳟等冷水性商品鱼2000万公斤的渔业潜力。而目前网箱养殖规模仅2万平方米,沿黄大水面增殖除龙羊峡水库形成一定产量外,其余水库均没有形成渔业产量,其渔业潜力远未发挥出来,开发利用率不足,致使本省自产鱼比重很小,与丰富的水体资源渔产力很不相称。

2.2养殖技术、产品销路及市场风险等问题需要规避。目前沿黄水库群众网箱养殖的积极性很高,但虹鳟网箱养殖户普遍存在技术缺乏、饲料成本高、赢利空间小等养殖生产问题和市场风险。当务之急是从养殖技术、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规避其养殖风险。据调查目前在省内普通虹鳟鱼年均销量不足百吨,但西安、武汉等地虹鳟的销量持续增加;我国每年进口三文鱼2000万公斤,国内产量不足100万公斤,其市场潜力巨大。为此我省的虹鳟网箱养殖市场定位主要是凭借无污染绿色水产品的地域影响力和品质认可度来拓展国内大市场,目前养殖的普通虹鳟除少量满足省内市场外,主要销往西安、武汉等外地市场,同时要积极引导群众逐步由普遍虹鳟养殖向三倍体虹鳟规模化养殖转变,适应市场需求的需要。在运营模式上主要以企业和渔民合作组织为主,以便规避市场风险。

2.3冷水鱼养殖将成为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我省在冷水鱼新品种引进和土著经济鱼类品种的试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积累了经验,打下了一定的工作基础,筛选出如高白鲑、池沼公鱼、三倍体虹鳟以及河蟹等适宜推广的优良引进品种和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养殖品种。为此,今后要结合我省水域资源特点,突出我省养殖特色,做好主推品种的示范养殖和筛选工作,进一步发展规模化养殖,做大冷水鱼特色产业。

3我省养殖渔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3.1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要紧紧围绕在保护好渔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冷凉水域资源,采取集约化养殖和大水面增殖相结合,引进品种和本土品种并养,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加速推进我省冷水鱼产业发展这一方针,主推特色养殖品种、技术和模式,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大技术示范和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储备,强化渔民培训力度,提高技术服务质量,促进渔业生产比“十一五”翻一番。

3.2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水产养殖产量达到450万公斤,创产值1.4亿元,总产值比2008年增长6.3倍,年均增加1700万元。

3.3发展思路

3.3.1稳定池沼公鱼产量,推广高白鲑养殖。“十二五”期间,引导龙羊峡水库池沼公鱼产业的良性发展,使其每年稳定在100万公斤产量的前提下,加大高白鲑投放力度,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投放鱼苗800万尾以上,到2015年高白鲑产量达到50万公斤。

3.3.2大力推广三倍体虹鳟的网箱养殖。在龙羊峡、李家峡、苏只、公伯峡等沿黄水库向个体养殖户和民营企业大力推广三倍体虹鳟网箱养殖,同时做好群众网箱养殖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2015年虹鳟养殖(以三倍体虹鳟为主)产量达到100万公斤。

3.3.3推广土著鱼类网箱养殖。土著鱼类人工养殖很具开发潜力,其人工繁育技术已相对成熟,人工饲育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作为本地特色品种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在“十二五”期间,在龙羊峡等沿黄水库推广土著鱼类网箱养殖,以缓解天然鱼类偷捕压力。

2015年土著鱼类网箱养殖产量达到100万公斤。

3.3.4推广河蟹规模化精养。生产无污染绿色“高原大闸蟹”,突出“三品”(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养殖精品)是我省今后河蟹养殖产业发展的主方向。重点在海西可鲁克湖和贵德发展绿色精品蟹,提高河蟹品质和产量,扩大品牌宣传,拓展市场销路,使我省河蟹进入大闸蟹高端市场。力争到2015年精品河蟹产量达到20万公斤。

3.3.5大力引导发展东部农业区特色休闲渔业。利用沿黄李家峡、公伯峡、苏只等大中型水库及东部农业区中小型水库渔业资源进行鲤鲫草等常规鱼类和土著鱼类增养殖,生产比市场价位高的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发展高原绿色水产业,至2015年渔业产量达到80万公斤。同时把东部农业区休闲渔业纳入渔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当中,制定休闲渔业发展的战略性发展规划,在经营上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结合农家乐风味餐饮,开展集垂钓、娱乐、餐饮、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经营,带动海东和沿黄地区池塘、水库的休闲渔业发展。

3.3.6继续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本土鱼类的驯养,做好技术储备。“十二五”期间,引进目松白鲑、凹目白鲑、哲罗鱼等鲑鳟鱼类新品种进行示范养殖,同时开展本土品种的开发,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等,做好技术储备工作。

3.3.7做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和渔业资源养护工作。有效开展养殖水域渔业环境监测以及病害防治和测报工作,如水库网箱养殖对水域富营养化影响监测及评价,群众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指导和服务。做好渔业资源养护工作,为水产健康养殖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做到环境保护与养殖生产并重、渔业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3.4保障措施

3.4.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做好示范推广和宣传工作,使我省沿黄及东部农业区各地政府引起高度重视,把促进冷水鱼产业的发展和做好生态保护工作作为同等重要的工作来抓,从体系建设、养殖基地建设、渔民培训、产品市场营销、打造品牌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并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安排资金予以扶持,创造良好的渔业发展环境。

3.4.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争取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保证财政每年继续拿出专项资金,在网箱养殖、河蟹精养、大水面增殖等生产养殖方面,以及基层推广体系建设,渔民培训和基础研究,实施品牌战略,开拓省外市场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比如三倍体虹鳟养殖生长周期长(3年以上)、持续投入资金较大,所以这期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鼓励和保护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引导养殖户规范养殖规程和管理模式,确保产品品质。

3.4.3加强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目前我省主要渔区海东地区、海南州和海西州等地都建有渔政站,但水产站只有1个地区站和4个县级水产站,且专业人才匮乏,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对基层水产养殖的技术服务功效十分微弱。“十二五”期间重点对沿黄共和、贵德、尖扎、化隆、循化及海西德令哈、格尔木市等基层水产站争取资金投入,开展人员培训,增强技术力量,保证有人员和经费,做好本地区的水产技术推广、指导和服务工作。

3.4.4开展渔业科学技术研究,做好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一是研究筛选适于冷水养殖的优良新品种,做好品种储备。二是加强对引进新品种的养殖技术、繁育技术和生物学研究,为进一步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三是继续花斑裸鲤养殖技术的开发研究,逐步解决饲料、病防、养殖技术等问题,不断总结土著鱼类开发模式。四是开展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产业发展研究。

3.4.5加强渔业养殖技术培训。目前我省渔业从业人员尤其沿黄网箱养殖户、河蟹养殖人员和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养殖技术缺乏,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这将成为我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加强渔业养殖技术培训迫在眉睫。一是对重点地区养殖户进行集中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标准化健康养殖操作技术和渔场管理技术,从而提高其管理和养殖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二是对民营企业、中介组织管理层、养殖大户等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强化培训,掌握绿色产品的标准化养殖生产规程和操作模式,更新经营理念,培养品牌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三是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聘用外地专家、高级技工等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培训标准化高效养殖技术;同时组织养殖和管理人员到省外考察培训学习,借鉴省外较为成熟的冷水鱼集约化养殖模式,考察外地水产品营销方式和手段,通过交流合作拓展营销渠道。四是对现有推广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技能培训,增强专业素质,提高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