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研究(6篇)
地质学研究篇1
关键词建筑色彩学感知主体色辅助色点缀色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校园建筑色彩设计
校园建筑色彩设计应抓住校园的主体色调,并通过辅助色与之搭配。教学楼、办公楼的色彩设计主要以宁静色调为主,以营造安静、和谐的色彩心理环境。图书馆作为高校校园的主要性建筑,其整体色彩应以鲜明大气为主,兼有娴静文雅的气质,体现出图书馆特有的地位及特征。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而作为其主要居住者的学生而言,色彩对其建筑物的色彩的感受及各种心理、生理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如采用一些浅绿、淡蓝、米黄等素雅而不失色彩的颜色,同时要与整个校园环境色彩相协调。
2以中国地质大学建筑现状色彩分析为例
中国地质大学色彩根据建筑使用性质及功能可分为教学科研楼建筑色彩、宿舍楼建筑色彩、服务用房(弘毅堂、食堂、浴室、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色彩。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建筑色彩调研数据的综合分析、整理归纳,依据以上类别重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2.1教学科研楼建筑色彩分析
主体色:色相以冷灰色调为主,主要为浅灰色、奶白色、淡粉色;明度集中在中、高明度;彩度以低彩度为主。
辅助色:色相以暖色调为主,主要为米黄色、桔红色;明度集中在中、高明度;彩度以低彩度为主。
点缀色:色相以暖色调为主,主要为大红色;明度集中在中明度;彩度以高彩度为主。
建筑材质分析:教学科研楼建筑主体色与辅助色的材质进行分析,建筑主体色材质为涂料;部分教学楼采用贴面砖、玻璃幕墙,教学楼门头局部采用大理石贴面、金属板。
2.2宿舍楼建筑色彩分析
主体色:色相以暖色调为主,主要为米黄色;明度集中在中、高明度;彩度以低彩度为主。
辅助色:色相以暖色调为主,主要为豆沙色、奶白色,明度集中在中、高明度;彩度以低彩度为主。
点缀色:色相以暖色调为主,主要为墨绿色、中黄色;明度集中在中明度;彩度以高彩度为主。
建筑材质分析:宿舍楼建筑主体色与辅助色的材质进行分析,建筑主体色材质为涂料。
2.3服务用房建筑色彩分析
主体色:色相以暖色调为主,主要为米黄色、淡粉色、奶白色、浅灰色;明度集中在中、高明度;彩度以低彩度为主。
辅助色:色相以暖色调为主,主要为豆沙色;明度集中在中、高明度;彩度以低彩度为主。
点缀色:色相以暖色调为主,主要为天蓝色、蓝绿色、深红色;明度集中在中明度;彩度以高彩度为主。
建筑材质分析:服务用房建筑主体色与辅助色的材质进行分析,建筑主体色材质为贴面砖、涂料,金属板。
3中国地质大学建筑色彩规划存在的问题
3.1新旧建筑色彩不协调
新久建筑之间缺乏呼应,不够协调,每个建筑本身各自追求某种形式,表现某种个性,独善其身,使整个群体建筑色彩杂乱无章。
3.2颜色过多或配色不当
色彩明度过高,加上大部分建筑采用涂料的缘故,表面成褪色状;一些地方色彩选用不当,缺少内涵,甚至产生了色污染。
3.3区域划分不够明确
没有建立统一的校园色彩基调,可根据学校各部门的功能性质划分区域,制定各自的主色、辅色和点缀色系,形成点一线一面相结合的色彩管理控制体系。
3.4缺少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由于盲目地跟从现代化,缺少了因社会和自然等条件形成本校独特的传统用色。一座有悠久历史的高校校园的色彩凝缩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校园的文明特征和文化内涵。
4中国地质大学建筑色彩规划意向
4.1特征分析
4.1.1整体适应性特征
遵循高校校园景观及建筑色彩的整体适应性,西区新建操场采用高纯度、低明度的砖红色与草绿色相间的颜色,在视觉感知中被称为“前进色”,而操场作为西校区视觉的中心,周围建筑应与之形成呼应,在色彩上应趋向于明度较高、色彩纯度较低的“后退色”为主,这样可使空间感觉明快,减少封闭感和压抑感。
4.1.2文脉性特征
校园建筑色彩应浓缩学校的校园文化及发展历程,中国地质大学自搬迁到武汉起,建筑主要以简洁、大方、明快冷灰、暖灰颜色为主,从历史文脉这个主线考虑,在颜色的选择上也应遵循之前的特征,形成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4.1.3个性化特征
作为有地质学科特色的文化性教育场地,学校建筑除逸夫博物馆抽象表现了地质板块碰撞及地壳运动的动态,其它建筑过于呆板,缺少校园文化特色,从颜色及材质考虑,在遵循整体暖灰主色调的基础上,打配以冷灰色,以体现地质学特色。
4.2功能分区设计
(1)教学科研楼建筑选用色彩中、高明度,低纯度的暖灰色系(米黄色、浅褐色)陶瓷面砖为主;辅助色以奶白色面砖、咖色玻璃幕墙进行搭配。
(2)宿舍楼选用中、高明度,低纯度的暖灰色系(砖红色、奶白色)陶瓷面砖为主;辅助色以深咖色进行搭配。
(3)服务性用房选用中、高明度,低纯度的暖灰色(淡粉色、豆沙色)面砖为主;辅助色以奶白色面砖进行搭配。
地质学研究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地质专业;实践模式;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高职院校地质专业教学实践模式改革的价值
高职院校地质专业是研究科学的教学模型,具有跨度大以及内容复杂的特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教学实践模型的处理和优化是改革整体课程的重要措施。教师利用野外地质教学,提高学生的地调能力,学生则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分析和应用相关理论。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大一要进行测量学实习、大二进行综合地质填图实习,而到了大三要进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毕业生产实习,正是基于不同专业学习系统的差别,能形成地质实践教学的综合性模式,提高学生感知地质现象的能力,保证学生能利用更加科学合理化的学习机制提高学习效果[1]。
二、高职院校地质专业教学实践模式优化措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
实践课程讲解和教学目标的建立过程中,野外实习指导书是野外实习的专门教材,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教学模型,利用课堂教学巩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借助不同形式的现场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从而建构更加有效的教学框架和教学体系。在实习开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更加动态的学习模式,注意点、线、面的教学机制和流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要求出发,确保学生在课程中能感受到学习乐趣,教学内容合理性的同时,建构更加系统化的重点模型,确保循序渐进的教学效果符合实际教学要求,采用现场教学的教学模型升级基本技能[2]。另外,在实际讲解过程中,要积极提高管理效果,确保管理模型的有效性,建构系统处理机制,顺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机制建立过程中,结合实际教学环境,确保教学流程和教学稳定性得以有效升级,保证将教学进程符合实际标准,为相关教学内容的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3]。比如,在实习教学内容中要对野外踏勘、野外实测地层剖面以及野外地质填图等进行细化分析,教师要将阶段性实习报告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在一起,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符合预期,真正落实教学目标,也能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地质填图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
除此之外,在学习模型建立后,教师要利用总结性教学机制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和掌握地质规范的相关要求,确保学生能在提高整体表达能力的基础上,顺利完成实习资料,从而高效地完成野外实习项目。教师的教学目标中,要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地质报告,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效果符合实际教学需求。而教师要对学生得到地质总结报告进行集中批改,并且给予学生有效的教学指导和教学评价,指出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教学目标,清晰的了解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
(二)优化产学研模式
要想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地质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升级效果,就要积极落实更加有价值的产学研教学模式,提高其实效性价值,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流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教师要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课程和教学进度进行整合,契合企业的管理要求。教师要对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地改革,顺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充分分析学情基础上,保证学习效果和学习实效性。另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学生的生产实习时间与生产单位的生产周期相一致,从而真正发挥产学研教学模式的优势[4]。
(三)优化教学全过程
在教学全过程建立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实践教学的规划性,全面统筹教学流程和教学效率,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得以有效优化,也为学生综合素质升级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要结合实际,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市场需求作为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只有提高教学全过程的完整性和实效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学生的内化能力得以全面优化,从而进一步满足高职院校地质专业的相关教学需求,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型人才[5]。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地质专业教学中教学实践模式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和教师要针对其给予高度重视,结合产学研教学模式,保证教学规划以及教学效果的全面升级,并且为人才发展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高职院校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要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实践性的同步,从而顺应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培养更多高标准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小琳,汪文凤,丁勇,等.论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野外地质实训教学质量――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青塘实训基地为例[J].科技视界,2015,22(24):232-233.
[2]孔园园.高职院校地质类专业女生就业难问题的探析――以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展望,2014,11(20):136-136.
[3]孔园园.高职院校地质类专业女生就业难问题的探析――以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华章,2014,22(27):197-197.
[4]肖文君,郭玉A,凌浩美,等.双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与实践――以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1):33-35.
[5]杨伟,谢德体,李晓华,等.基于素能本位的高职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2(3):214-218.
地质学研究篇3
关键词:悬索桥隧道式锚碇施工图设计阶段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建议
1前言
坝陵河大桥离拟建贵州省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起点约21km,地处黔中山原地带。高速公路在关岭县东北跨越坝陵河峡谷,峡谷两岸地势陡峭,地形变化急剧,高差起伏大,河谷深切达400~600m。桥址区属构造剥蚀、溶蚀中低山河谷地貌。岩石建造类型以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互层,以碳酸盐岩构成峡谷谷坡,以碎屑岩互层构成谷底及缓坡为基本特征。坝陵河流向与区域地质构造线方向(NW)基本一致。河谷西岸地形较陡,地形坡度40~70°,近河谷一带为陡崖。桥位区西岸(关岭岸)锚碇地段处于斜坡中部,出露的岩层有三叠系中统竹杆坡组第一段(T2z1)中厚层状泥晶灰岩和杨柳井组(T2y)中厚层状白云岩[1,2]。弱风化岩体直接出露于地表,微新岩体埋深30~50m。
坝陵河悬索桥主跨1068m,桥面总宽度24.5m,东岸锚碇采用重力式锚,西岸锚碇采用隧道式锚。西岸隧道式锚碇在技术设计中全长74.7m,最大埋深78m,主要由散索鞍支墩、锚室(34.7m)和锚塞体(40m)三部分组成,两锚体相距18~6.36m。锚塞体和锚室为一倾斜、变截面结构,上缘为圆形,下缘为矩形,纵向呈楔形棱台,矩形截面尺寸为10m×5.8m~21m×14.5m。西岸每根主缆缆力(P)约为270MN,水平夹角约26°。锚体中设预应力锚固系统,主缆索股通过索股锚固连接器与锚体中的预应力锚固系统连接。
悬索桥锚碇在承受来自主缆的竖向反力的同时,主要还承受主缆的水平拉力,是悬索桥的关键承载结构之一,其总体稳定性和受力状态直接影响到大桥的安全和长期使用的可靠性。坝陵河悬索桥是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的重要节点,针对该大桥施工图设计阶段,本文提出坝陵河悬索桥西岸隧道式锚碇及其边坡的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建议。鉴于锚碇型式受到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国内外采用隧道式锚碇的大跨悬索桥为数较少[3-7],见诸文献报道的更少,本研究建议有不适当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2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建议
2.1锚碇围岩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西岸隧道式锚碇坐落于边坡浅表弱风化~微新岩体中,弱风化~微新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关系到锚碇隧洞的成洞条件及锚碇体系在主缆拉力荷载作用下的整体稳定状态。
边坡浅表部中存在卸荷岩体。岩体卸荷带是伴随河谷下切过程或边坡开挖过程中,由于应力释放,岩体向临空面方向发生卸荷回弹变形,能量的释放导致斜坡浅表一定范围岩体内应力的调整,浅表部位应力降低,而坡体更深部位产生更大程度的应力集中。由于表部应力降低导致岩体回弹膨胀、结构松弛,破坏岩体的完整性,并在集中应力和残余应力作用下产生卸荷裂隙。岩体应力的降低最直观的表现是导致岩体松弛和原有的裂隙发生各种变化,形成新环境下的裂隙网络。这些裂隙一部分是迁就原有构造裂隙引张扩大经改造形成[8],有一些是微裂隙扩展后的显式裂隙,也有在新的应力环境和外动力环境下形成的裂隙。在岩体卸荷、应力降低的过程中,随着新的裂隙系统的形成,也为外动力或风化营力提供了通道,加速岩体的风化和应力的进一步降低。风化岩体裂隙的增多,是岩体卸荷和风化共同造就的。
西岸锚碇边坡岩体在浅部节理裂隙发育,岩体透水性较好,渗透系数高;随着深度的增加,透水性逐渐减弱。深部的岩溶发育情况有待研究。
据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勘察资料,西岸锚碇边坡出露的灰岩和白云岩的产状为:倾向50~80°,倾角48~87°。主要发育三组优势节理:①155°∠57°;②220°∠34°;③333°∠46°。在岩层层面、不利结构面组合切割和深部岩溶发育情况下,在主缆巨大拉力下,不能够排除存在深部拉裂滑移面威胁西岸锚碇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可能性。
锚碇围岩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内容包括:
(1)研究从边坡表部至深部岩体中裂隙的分布密度及张开度变化,揭示岩体的卸荷程度,为锚碇施工期和运行期边坡岩体质量评价以及岩体质量变化趋势提供可靠基础资料;
(2)在岩层层面和不利结构面组合切割下,由于锚碇工程荷载,研究岩体中形成的潜在不稳定块体的安全度以及西岸锚碇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3)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研究边坡深部溶蚀裂隙与溶蚀洞穴的分布规律及其发育特征。
2.2锚碇围岩工程力学特性研究
主悬索的巨大拉力通过索股、锚杆传人隧道中填充的(预应力)混凝土,再通过(锚塞体)混凝土与隧道岩体的摩阻力和粘结力传递给周围的岩体。隧道式锚碇在巨大主缆拉力荷载作用下,不仅要维持自身的抗拔稳定,同时还要将自身承受的主缆拉力传递到锚碇围岩中,以充分利用围岩的承载能力,使锚碇和围岩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整体的承载体系。
锚碇围岩工程力学特性研究包括三个方面:
(1)锚塞体与岩体之间的抗剪摩擦力学性能[9,10]和粘结特性试验研究;
(2)锚碇下部及两锚体之间的岩体处于复杂的拉剪应力状态,研究锚碇围岩在拉剪应力下的变形及强度特性,尤其是弱风化~微新围岩在拉剪复杂应力下的变形、强度及疲劳试验研究,模拟其破坏现象和破坏过程,从而掌握其破坏机制;
(3)岩体在中度~轻度工程爆破开挖扰动下的力学性能研究。
锚碇围岩工程力学试验目的是确定锚碇边坡岩体力学参数建议值,供设计和三维数值仿真采用。建议在设计锚碇区域附近开挖一试验斜硐,采取岩样,并在硐壁打适量钻孔,进行室内岩石力学试验和原位岩石力学性质及配套的各项试验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室内岩石力学三轴剪切试验、节理(裂隙)测量、岩体变形特性(静载)试验、岩体抗剪(抗剪断)试验、岩体抗拉试验、混凝土与基岩胶结面抗剪和摩擦等试验和硐室声波普测、硐室地球物理勘探、含水量测试、钻孔声波测试、钻孔压水试验等试验研究工作。锚碇系统的摩阻力由基岩与锚碇系统接触面的正应力与摩擦系数来决定,摩擦系数一般由相似原理进行模型试验或现场测试得到。硐室地球物理勘探是查明锚碇围岩(主要是锚碇下部及两锚体之间的岩体)中的岩溶发育情况。
试验资料的整理应通过对现场和室内大量试验数据的综合分析,结合现行有关行业规范(规程)和工程经验的类比,提出西岸隧道式锚碇边坡区域岩体力学参数建议值,供设计采用。
2.3锚碇围岩渗透及抗溶蚀特性研究
坝陵河悬索桥西岸锚碇围岩为弱风化~微新的灰岩和白云岩,属于易溶蚀化岩体。锚碇边坡地段地下水主要为(节理)裂隙水、岩溶裂隙水和岩溶孔(洞)穴水。西岸隧道式锚碇锚体混凝土浇筑后,在边坡岩体中形成不透水体(阻渗体),从而改变锚碇边坡的地下水渗流场。可以预见,地下水将从锚塞体混凝土边缘绕渗,因此锚塞体与围岩的交界部位岩体更易遭到溶蚀,削弱锚塞体混凝土与围岩之间的摩阻力和粘结力。锚碇围岩渗透特性的研究应着重锚塞体与围岩的交界部位岩体的渗透性能与抵抗溶蚀的能力的试验研究。
为防治锚塞体与围岩交界部位岩体的溶蚀危害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加强锚碇边坡坡面的排水工程。
2.4锚碇及其围岩相互作用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由于悬索桥安全是依靠锚碇固定桥的体系,锚碇发生移动将严重影响桥梁体系,甚至导致桥体破坏,因此研究西岸隧道式锚碇的锚块及其围岩在主动拉力作用下的稳定性、瞬时变位与长期变位是相当重要的。应建立真实反映隧道式锚碇锚体和围岩二者相互作用、考虑施工过程非线性、地质结构面影响等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对锚碇稳定性及变位进行预测[11]。
2.5锚碇隧道钻爆开挖及支护的施工技术试验
根据西岸隧道式锚碇为倾斜、变截面的工程特点,需研究锚碇隧道的钻爆开挖以及支护的施工技术[12-14]。在隧道式锚碇施工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注意严格控制围岩的完整性,尽量避免对围岩产生过大的扰动。为保证主缆等硐内钢结构的使用寿命,锚碇的防水按GB50108-2001二级标准进行控制,要求较高。施工开挖后应对围岩中的塑性变形带进行挤密压浆处理,以使锚塞体混凝土与围岩紧密结合。
2.6锚碇锚固系统试验
试验目的是验证用于坝陵河大桥锚碇锚固系统的各产品力学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试验内容包括锚拉杆组件静载试验、疲劳试验及锚具组装件静载试验和疲劳试验[15]等。
2.7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防裂的施工技术研究
坝陵河悬索桥西岸隧道式锚碇锚塞体混凝土浇筑量约2×12143.322m3。锚碇结构混凝土浇筑量大,强度高,对施工工艺及养护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体积混凝土浇注施工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若措施不当,很容易出现裂缝,影响到锚塞体混凝土的整体性强度以及钢筋的耐久性和实用性。西岸隧道式锚碇锚塞体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防裂技术从混凝土原材料选取和配合比的选择、降低原材料温度和控制混凝土拌和物温度、合理选择浇筑工艺和保证整体质量、有效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到对混凝土温度进行监控及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变化动态等一系列技术措施[16-22],都可借鉴汕头海湾悬索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和重庆鹅公岩大桥的做法。
地质学研究篇4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健康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中学生体质健康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清华知网、期刊网等途径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报刊、论文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政策、法规及理论依据。
1.2.2测量法:录入的各项数据指标,是各个学校依据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测试方法”的要求测试而来。检测数据指标:本次体质健康数据包括视力、身高、体重、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50m跑等直接数据。
1.2.3问卷调查法:编制的调查问卷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向随机抽样的中学生发出问卷192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8.96%。
1.2.4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软件对原始体质健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相关的数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学生视力的调查与分析
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我国中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55.2%,新平县中学生不良近视率为27.45%,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中学生视力处于良好状况。通过对患近视的学生访谈分析,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作业做的太晚,睡眠不足;过度地看电视、玩电脑;学生做眼保健操不认真,动作不规范;学生家长对孩子期望质过高,高中毕业都想升入好的大学;在家学习时间长活动时间少。调查发现中学生的近视率是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而逐渐在高,教师应该注意,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呵护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醒他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加强眼保健操的日常检查。
2.2中学生肥胖和营养不良的调查与分析
据调查显示,全国中学生肥胖率为11.6%,新平县中学生肥胖率6.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学生肥胖主要原因是平时饮食不规例、缺少体育锻炼。
但是营养不良的学生比例偏高,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调查访谈,得出导致部分学生营养不良主要原因是平时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另外,民族地区县乡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活靠种植业、打零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差,导致营养供给跟不上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饮食上没得到足够的营养,就导致了体型偏瘦、身体发育不良的状况。
2.3学生身体素质检测情况与分析
通过调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一、高二年级组的120人在50米跑项目中良好以上仅69人,占总检测人数的57.5%,而且有6人不及格,占总检测人数的5%,这表明学生的短跑能力较差,这主要是学生的体育锻炼不足(包括时间和运动强度均不够),其中既有学校场地不足、时间安排以及体育活动内容安排上的问题,也有学生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问题。
在立定跳远项目,高一年级学生良好以上有59人,占总检测人数的49.12%,其中良好以上的比率女生高于男生;而高二、高三年级学生良好以上有111人,占总检测人数的86.72%,其中良好以上的比率则是男生比女生高。统计显示中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是上升趋势,这表明学生的腿部力量增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新平县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处于良好水平,其整体好于城市中学生。但是也存在一些一些问题:由于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体育课课时得不到很好的保证,致使学生休息和锻炼的时间严重不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得到保证。
3.2建议
3.2.1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课时的规定,保证体育课课时。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利用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编写出趣味性强、健身价值高的地方性教材。同时建立学校高素质体育师资队伍,并按规定配齐体育师资,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师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
3.2.2教师要以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思想为目标,强化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作好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品质的培养,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多作贡献。
3.2.3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不断增加学校体育工作的投入,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教会学生正确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让学生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体育总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j].中国学校体育,2007,21(6):4-6.
地质学研究篇5
关键词:数学方法;矿产地质工作;应用
前言:矿产地质工作将定向和定量研究相结合,而数学方法是定量研究的有效途径,以地质学基本理论为基础,计算机技术为手段,数学方法为工具进行矿产地质工作对解决地质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全面掌握现阶段已经在矿产地质工作中应用的数学方法,并不断探索更广泛的有效结合,是推动矿产地质工作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一般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
统计是通过对主体研究对象的部分进行随机抽取,并针对抽取部分进行观察,获得部分所表达出的信息,再将所得数据在研究对象全体范围内进行推断,由此得到研究对象整体的特征,而矿物地质工作的研究对象呈现出明显的统计规律,例如其分布、产生条件等,但由于不同的地质事件和观测结果会受到观察条件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现象,所以其客观概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利用概率分析法可以对不同的地质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全面的预测,为矿产地质工作提供依据,例如在油气勘查过程中,可以利用贝叶斯公式()等数学概率方法对勘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评估,由此有效降低勘探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避免不必要的人员财产伤害,为油气勘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使油气地质学和经济学两种研究对象和研究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的学科相协调,使地质评价与经济分析相结合,并将获得的评价结果用具体的数学量值进行表达[1]。单变量统计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都是现阶段矿产地质工作中较为常见的数学方法,单变量统计分析法针对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达,例如信息量计算、单因素方差分析等,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则针对多项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更加注重从不同的角度表述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对应分析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单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并不是随时可以推广到多元分析,例如因子分析、各种分类分析等,现阶段矿产地质工作中应用统计学方法创新出克里金数学方法就是针对矿石品位、矿床储量及误差估算进行的变异函数统计方法,矿产地质工作中对沉积岩的分类、沉积环境辨别,构造地形的变化趋势、勘探井中油气水层的划分等工作都应用此数学方法。
二、特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
在实际矿产地质工作中经常遇到矿产分布与正态分布假设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地质化探数据离散性强的情况,以一般统计学正态分布及最小二乘法并不能够科学的反应勘探地质真实环境的情况,这种敏感的错误被称为稳健性,所以针对数据点群中心为基础,以数据点群的离散程度为自变量进行稳健性统计分析,其表述更能真实地反映出客观矿产地质环境,目前最大似然评估、有序统计量的线性组合等已经应用于矿产地质工作中,此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实际情况与统计分析之间的偏离,避免因统计数据结果与矿产地质实际分部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致使勘察规划彻底失败等重大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由于矿产地质工作针对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分析,所以数学方法中的定向数据统计具有实际意义,例如矿产地质工作中会针对古水流方向、斜层理生物化石等存在于平面或圆上的方向性数据进行研究,针对断层面及其构成元素对断层形成所受应力及机制等三维定向数据进行分析等,由此可以发现定型数据的统计分析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做基础,其更加强调研究对象在性质上的差异,当将重心转移到具体数值时就产生了定量统计方法[2]。
三、数学模型的应用分析
确定型模型即在不存在随机成分的情况下研究因果关系的数学模型,例如在矿产地质工作中泥岩中孔隙率和深度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利用确定性模型中的指数方程进行表述,,利用积分方程
表述矿产地质工作中研究泥岩孔隙率变化函数在恢复底层厚度中的数值变化,假如在矿产地质工作中已经通过对矿样检测得出其含有的三氧化二铬(铬绿)和密度最大的金属锇的数据,有了解铬与砷的含量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那么就可以利用数学模型直接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达,或者在矿产地质工作中对勘查到的油气藏位置所含油气质量进行判断,就可以利用油藏含油饱和度与储层毛管压力、孔喉歪度、排驱压力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数学模型表达,以此得出科学的论断,例如三肇和古龙凹陷勘探井19口,其中17口与预测结果完全相符,负荷率将近90%,由此可见此数学方法在矿产地质工作中应用效果明显[3]。
四、质过程的数学模拟
地质系统的形成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过程,所以通过数学模拟可以真实的反映并再现历史过程,为矿产地质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其不仅缓解了人工实验对实验材料和技术的依赖,而且使演化过程更加真实,例如在高温、高压的地质环境中岩石所发生的性能形状变化,不同边界层之间能量、耦合和转换机制等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数学模拟进行再现,这是传统物理实验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目前将计算机技术、数学统计方法及数学模拟和地质学理论相结合的统计分析方法以达到30种以上,例如蒙特卡洛法、趋势分析法等统计预测方法;逻辑斯特模型、油藏规律分布法等外推预测法;油田模型法、沉积速度法等类比预测方法;埃德曼法、盆地动态模型等成因预测法;特尔菲法、模糊集合综合评价法等综合预测法等。并在数学计算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直接为矿产地质工作绘制地质、地貌、土壤分布图及具体的柱状对比图及石油综合录井柱状图等,更加具有科学性,而且可以真实的反应地质环境,为决策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特别是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应用更是明显推进矿产地质工作发展,其应用神经网络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小波分析及其变换法、模拟退火算法等对地质工作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由此使工作人员更加全面的掌握矿产地质工作中存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实践,例如针对四川盆地某层天然气资源潜力进行预测的过程中利用数学模拟的方法判断出其开发潜力在15.2亿立方米至91.7亿立方米之间,为具体的勘探规划制定及勘探可行性判断提供了有效的依据[4]。
随着数学领域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逐渐深化和人们矿产地质工作经验的日渐丰富,数学方法在矿产地质工作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有效,数学模型得到不断优化,针对矿床、地层、沉积等方面的表述将更加全面科学,智能化、人性化、机械化是数学方法应用的未来趋势,由此推动矿产地质工作发展。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数学方法与矿产地质工作相结合,并为两者结合提供了有效手段,所以随着未来计算机技术、数学研究方法和矿产地质勘探技术的深化,两者的结合将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由此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所以数学方法在矿产地质工作中应用是矿产地质领域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志宏.模糊数学方法在矿产资源地质条件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1995,03(01):69-71.
地质学研究篇6
关键词:地质统计学微量元素化学分析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P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098-0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是半个世纪以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地球化学分支。由于同位素稀释质谱法、中子活化分析、Berthelot-Nernst分配定律等方法的成功应用,在多种地质过程中微量元素分配演化的定量模型得以实现,也使得微量元素化学分析被系统地应用于解决各类地质问题,成为指示岩石成因的典型标志。20世纪70年代以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讨论从定性认识上升成为定量分析,发展方向也变成微观、宏观同时发展,经常需要对地球化学中的主量元素、稀土配分、微量元素等进行定量化学研究和数据分析,此时,一些相关的地质统计方法就变得非常重要和实用。在微量元素化学分析中,地质统计学的各类统计方法作为对地质客观现象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提供了诸多有效的数据分析途径。应用地质统计学对微量元素化学分析进行处理,能为研究工作取得客观成果提供科学的定量依据。
1地质统计学与微量元素化学分析相关理论知识简述
1.1地质统计学
地质统计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数学地质学科分支,它的出现始于解决矿产普查勘探、矿山开发设计以及矿山开采整个过程中各种储量计算和生产误差估计问题。后来,地质统计学逐渐在油气勘探开发、采矿、水文以及环境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地质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在地质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其应用前景的广泛性和模型计算的实用性受到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
1.2微量元素化学分析
微量元素化学分析是地球化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物质和自然体系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存在形式、活动特点、控制因素及其地球化学意义。一般意义上讲,微量元素是指除了O、Si、Al、Fe、Ca、Na、K、Mg、Ti这九种组成99%的地壳和地幔质量之外的80余种元素。当然,这里所指的微量元素是相对而言的,在一个体系中它可能是微量元素,但在另一个体系中却可能是常量元素。
1.3地质统计学在地球化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近几十年年来,地质统计学对地球化学的相关研究中起到了极大的辅助和推进作用。应用地质统计学相关统计方法能够将大规模原始地球化学数据群体中隐藏的重要信息提炼和挖掘出来,进行分类和解释,继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地质找矿、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在地球化学中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配分化学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中,丰富的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圈定和评价地球化学异常、提取地球化学找矿信息常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则主要研究地质统计学在微量元素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2地质统计学在微量元素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2.1方法讨论
聚类分析是通过某种距离的测算将数据对象的集合分为类似的对象组所形成的若干个类,其中运用到了降维思想,在对样品和指标进行分类,采用物以类聚的原理进行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地质找矿领域,聚类分析是研究元素在成矿活动中地球化学行为相似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一般从数字分类角度进行分析。对于这种方法的运用,我们可以借鉴现有的成果和理论进行分析和应用。R型聚类分析是聚类分析方法的一种,原理是以变量之间的相似程度为基础,将变量分成不同级别的类。R型聚类分析是研究成矿活动中地球化学微量元素行为相似度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对某些矿石或岩样的微量元素数据进行R型聚类分析,可以得出元素组合特征并将其分类,对元素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行判定,进一步为划分矿化阶段、成矿元素迁移和富集的判断以及矿床成因等问题的研究提供判断依据。
2.2案例研究
通过对高松山矿区内岩矿石样品的微量元素数据进行R型聚类分析后,可以得到图1中显示的分类的结果,即,在相似水平的相关系数等于15时,可以把微量元素分成7个类别,分别是:(1)W、Cu;(2)Sn;(3)Au、Ag、As、Sb、Pb、Mo;(4)Bi;(5)Hg;(6)Co、Ni、Mn;(7)Zn。这7个类别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矿床成矿具有多期次性和复杂性。从图中还可以看出,Au不仅和Ag有着强相关关系,而且还和As、Sb、Pb相关。而Au元素与Ag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γ=2.5时它们聚成了一类,相关性比较强,同时Sb、As、Pb和它们之间都存在相关性,说明Au、Ag、As、Sb、Pb、Mo之间具有亲缘关系,预示着伴随着多金属硫化物的形成Au成矿并且富集。因此,我们可以以Sb、Pb、Ag、As作为矿区找金的近程指示元素。
3结论
本文采用地质统计学中一类常用方法,R型聚类方法对高松山矿区的铜多金属矿进行了微量元素组合上的分析研究。统计分析结果使我们对高松山金矿床岩矿石微量元素的数据结构的特点有了清楚的认识。各元素组合具有叠加出现的特征,表明矿床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或成矿物质多来源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Au与Ag、As、Sb、Pb等中低温元素相关非常大,但是和W、Co、Sn、Mn、Ni、Zn等中高温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差。
地质统计学在地球化学其它领域,比如常量元素分析、稀土元素分析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笔者认为,采用类似的统计方法对不同类数据的分析是进一步拓展地质统计学在地质科学中应用性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赵伦山,张本仁.地球化学[M].地质出版社,19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