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范例(3篇)
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应用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对客观生活事物的抽象概括,学生要学好数学知识和形成数学能力,就必须把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小学数学教学中所指的生活情境应当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具有典型性特征,可以充分引发学生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动手实践等特征,结合生活情境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具有如下几个重要意义:
(一)形成直观的数学印象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情境,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可以将数学知识以图画、数据、实物的形式更好的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尊重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地位。首先,由于小学生没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使数学教学中必须要使用形象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有效的明晰某些抽象的数学理论,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数学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学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参考与指导坐标,可以让学生受到来自生活实践的启发,运用各种生活中的经验来解决数学世界中的问题,使数学的思维方法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达到生活与数学的相互交融效果。
(二)有效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会略微显得枯燥,如果学生不能将抽象的知识与直观的生活进行对接,枯燥的推理过程无法被学生有效的接受和理解。特别是在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的情况下,更会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将生活的情境融入到数学的教学中,首先,可以为课堂创造良好的气氛,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亲临其境的感受,可以有效的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的接受数学知识,而且学生更愿意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完成好自己面对的数学任务,从而使学生在数学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使小学数学教学更有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学运用生活情境时存在的问题
有效的运用生活情境,应当将生活中的典型情境充分的进行发挥和使用。由于数学的逻辑性思维较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又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教师有效的搭建起生活与数学知识的桥梁。但是小学数学教学在运用生活情境时,人为的将生活与数学知识,生活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相脱节,这不仅不利于数学教学的开展,而且使生活情境运用变成了单纯的说教。
(一)不注意系学生的生活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但小学数学教学确切的说应当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在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拉近学生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从而使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保持高度的一致。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凑整十的加减法》章节,学生不容易理解凑整十的概念,如果给学生引入超市买东西找零的例子,学生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小学数学教学不能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不注意情境在逻辑上与学生对接,甚至还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设置的情境提出了质疑。总之,教师设置的情境应当与学生的生活有必要的联系。
(二)要根据学生的特征创设情境
运行生活情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必需符合情境教学的一般理论观点和方法。这主要体现在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情境,例如,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做游戏的方法,对于小学高段的五年级学生再以简单游戏法就可能会使课堂出现失控局面,甚至还会产生抑制学生思维的作用。例如,人教版一年级《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章节可以采用摸一摸的方法进行物体感知,而在小学高段,这种方法显然就不再适用。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对生活的关注热点不同,这也使生活情境对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吸引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需要寻找有效的生活情境切入点,既要使学生感受到难度,又要使学生在努力思考后可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方法
用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教学,应当使生活情境恰到好处的处于数学课堂教学的中的合理位置,学生对教师列举的情境要充满兴趣,能切实缓解数学课堂的枯燥氛围,还要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不能使学生过分关注生活情境,情境的设置要以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为中心,同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一)以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有广泛的好奇心,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教学,往往要使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时情境中要有相当的新鲜感,从而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的欲望。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充分放松的状态下,为学生营造进行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空间,其次,在轻松的氛围中,教师引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例如,设问爸爸在超市买来6个桔子,两家三个人怎么分才公平,于是引入《平均分》的教学内容里来。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应用教学
数学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当使学生充分的运用身边的事物来感知数学的概念。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章节的教学,就可以使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活动,可以让学生称量身边的书包、杯子等物品,然后让学生对克与千克的概念有基本的了解。在二年级下册的《统计》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事物进行有效的统计,例如一个学期使用的橡皮、本子等物品,使学生从生活中走进数学课堂,又通过在课堂上学得的数学知识来有效的指导学生的数学实践。
四、结语
数学就在学生身边,教师的职责就是使学生发现身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充分的掌握生活中的蕴含的数学知识。教师在要数学教学中关注生活情境,同时又要善于总结生活情境中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娄阿凤.如何在低段数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11,(05).
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相关的概念,探究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联系,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行生活化教学,以此能够真正意义上帮助小学生建立起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推动小学数学课堂的发展。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方法;生活现象;小学数学概念
一、前言
数学实际上是从生活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其对于日常的生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数学教学不能够仅仅从理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还应该充分联系当前的生活实际,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定理,并且对数学学习更加有兴趣。小学生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其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当中,往往是以兴趣为主要导向的,数学的各类基本概念当中,有部分概念相对比较枯燥,不容易进行理解,特别是部分数学概念是属于抽象概念,小学生也难以真正掌握这些概念。通过运用生活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进而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具有趣味性,让学生更热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二、强化生活现象和小学数学概念的联系
小学的数学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当中寻找数学相关的概念,探究数学思想在生活当中的联系,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加强生活现象和基本数学概念互相之间的联系,以此帮助小学课堂教学提升自身的具象性。比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在生活当中进行观察,或者动手去采集一些相关的数学元素,在小学几何课程教学里面,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接触到非常多长方形的物体,像课桌或者课本,甚至文具盒等,都是具有长方形的元素。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动手测量一下身边长方形物体的周长等,分辨什么是这个物品的长或者宽,可以加强小学生对于基本几何概念的认识。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让小学生感受到生活当中是处处都有数学的,对于数学的一些抽象概念的认识也可以更加具象化,从而鼓励小学生更认真地学习小学数学知识。此外,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把握住小学生的情绪性学习特点,特别是要联系小学生日常生活过程当中的一些熟悉的场景,让小学生在相对比较亲切的条件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主动地创设一些情景,让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数学概念或者知识,特别是联系一些小学生特别喜欢或者热衷的场景,小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过程里会更加积极而且主动。比如小学数学教师让小学生回答,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大部分的小学生可能是比较喜欢到商场或者是商店里面买一些吃的东西。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购买零食这样的一个场景,让小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购买物品的清单,从而让小学生理解货币的加减以及找钱等基本的概念。这样小学生也可以真正体会到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针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小学生一向来都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如银行的利息,很多小学生在刚刚接触这样一个数学概念的时候就不容易理解,但是实际上可以让小学生亲自接触生活,或者模拟一个银行场景,以此让小学生理解何为银行利息。模拟储蓄作为一个比较常见的小学数学场景,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通过模拟储蓄更好地让小学生接触到利率和利息等基本的数学概念,以生活化的场景让小学生与数学概念相互之间接触,进而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小学生能够自由从生活的实际当中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并且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之中进行探究和讨论,拉近小学生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从熟悉的事物和场景过渡到数学概念中,有助于小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从而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让小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概念教学
从生活实际提取相关概念,能够让小学生从生活当中理解数学概念,并且更好地运用基本的数学概念,小学生需要理解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互相之间的联系,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帮助小学生建立起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真正推动整个小学数学课堂的发展。针对这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现实生活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观察,掌握到数学概念如何从生活当中提取出来,才能够进行提取教学。小学数学教师也应该跳出课本,从课本之外拉取生活的场景,让小学生掌握到学习的乐趣。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猜测老师的岁数,老师可以让小学生先提出一个数字,然后再加一个限定条件,是大几岁或者小几岁,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在限定的条件基础上猜出教师的概念。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小学生自己从生活当中的交流逐渐掌握数学概念,将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一些问题真正生活化,然后再从生活化的场景当中提取出有关的数学概念,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而且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让小学生自己发现生活当中的数学问题,从实际过程当中让小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并且自行寻找方法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场景,让小学生自己找到这些数学问题,并且鼓励小学生将这些问题分解,并且解决、尊重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带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比如,小学数学课程当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水果装入箱子或者筐子之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用能够装下的重量来衡量一个容器的容纳能力,也有些时候会比较箱子和筐子的容纳能力等,决定要采用箱子或者筐子。但是小学生也可以自己研究用什么样的组合方案更好,如采用多少个箱子或者多少个筐子来装全部的水果等,从节省空间和节省购买容器的成本角度上看,鼓励小学生自己发现各种生活场景当中的具体问题,进而将小学数学课堂和日常的教学结合在一起,调动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只有让小学生充分地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够让小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课程过程之中真正感受到小学数学的独特魅力,并且鼓励小学生更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和发现数学问题都是重要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进行引导和培养,才能够更好地让小学生形成主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化提取教学方式的具体操作模式,调整部分数学教材当中的内容,让小学生可以掌握到各类数学概念的生活场景,这样有助于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现实的生活当中找一些素材,让小学生能够自主地从具体的生活场景里面解决一些问题,帮助小学生发现具体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联合多媒体的教学平台和工具,将这些数学场景的模拟化真正转化到位,从现实生活提取更多的关键数学要素,以生活实际例子来介绍数学概念。
四、结束语
综上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掌握生活化提取的方式,不能够仅仅采用概念介绍的方式,而是应该全面针对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从日常的教学当中联系到生活当中,从生活里提取出更有积极意义的数学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从生活中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未来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然是更加贴近当前生活需求的,所以不能够只是看到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而是要从生活当中取材,才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从而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应利.小学数学课堂之游戏效应[J].新课程,2016,(09).
[2]杨晓梅.小学数学提升学生认知速率方法选谈[J].新课程,2016,(09).
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通过把握实际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将相对抽象的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基础上,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采用体验、探究、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获得实用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数学问题,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枯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1.设置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和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很多教师以往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经常过多地关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理论,而忽视了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了解、认识、体验并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数学教学的呆板化、机械化和抽象化,人为地加大了数学学习的难度,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直观认知是小学生的主要认知方式,在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情景设置,借助生活化情景,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结合生活现象来认识数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农村小学生对情景、游戏等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从农村生活实践中寻找素材,创设生活化情景,让学生更加贴近生活,在生活化情景中体验数学,引起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解决学生思维和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矛盾。教师要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在教学“计算小数应用题”时,针对传统应用题教学题材内容死板、人为编造生硬情境、脱离农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状,教师创造性地把数学问题与农村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上设计了学校食堂向种菜大户李大爷购买土豆20千克,每千克3.6元,茄子15千克,每千克2.8元,请你为食堂算算应付给李大爷多少钱。将上述实际问题提供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2.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易于学生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成长的环境与城镇小孩明显不同,其认知能力有限,社会知识有一定欠缺,此外农村小学生所接触的事物多是农村的见闻,他们所接触的父母、亲朋和玩伴又多是说当地的方言,因而对课本语言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这也就要求农村小学教学中的语言应该精炼实用、通俗易懂,避免照本宣科,这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言是人们交流沟通的桥梁,在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这对于提高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广大的方言区的人民依然在使用方言就说明了它存在的基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坚持普通话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在农村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方言的使用,只有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才能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对于农村小孩,他们日常对于事物的认识,多是通过父母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来实现的,所以带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的农村地区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称呼,因此对于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强的农村小学生来说,机械地运用普通话去解释问题,往往会让学生一头雾水,难于理解接受,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因此,应该结合实际生活,运用浅显易懂的当地生活化语言去解释问题,才能让学生能充分体会所学的知识。如在教学“认识时间”的章节,在完成“按要求书写时间”的作业时,很多学生将例如“7时”、“11时”等错误的书写为“70”、“1110”,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部分学生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生活中习惯将“7时”称为“7点”,因此这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错误的将“几时”当作“几十”,进而出现上面的书写错误。这种错误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在于语言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教师需要将课本上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语言环境,考虑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做到有针对性。
3.布置生活化的数学练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课后数学练习应该成为“学”与“用”之间的枢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布置生活化的数学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体会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进而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学习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练习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也能更好地完成类似学习任务,从而促进课题知识的迁移及巩固。与城镇学生相比,农村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具有自己明显的特征,而全省甚至全国统一编写的课后习题却往往忽视了不同学生群体的生活习惯,造成部分农村学生理解上存在困难,影响数学知识的掌握及使用。
课堂知识教授结束后,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农村生活趣味的练习让学生们去完成。农村小学生课余往往会跟随父母下农田,帮助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如果恰逢附近村寨圩日时,随父母赶集往往也会让学生们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应该布置贴近农村小学生生活的数学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活学活用,而不应拘泥于课后练习册,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课后的实践操作来巩固强化课堂知识。如学习“浓度”的相关知识之后,可以设计一道这样的数学练习,“爸爸要为水稻喷晒农药,农药与水需要按照1比1000的比例配置,请问配置100g的农药,需要多少的水”,这类与农活相关的问题在农村非常常见,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知识可能解决生活问题,从而能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这样的练习设计,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