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5-02 手机浏览

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有些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脾气变得暴躁、任性,打架斗殴、侮骂老师和同学,甚至长辈。

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够健全。据统计,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他们非常希望或比较希望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渴望感受父母的,大多数孩子存在心理不安全感。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

1.自卑心理和人格障碍;2.孤僻心理与交往障碍;3.逆反心理和行为偏差;4.厌学心理和怨恨父母。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对策

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学校层面,加强管理和培训

1.学校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2.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

学校要邀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才能使各科教师正确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才能够正确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日常化。

3.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二)班主任层面,点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

1.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作为班主任老师要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全面了解和掌握其各方面情况。如: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其父母的有关信息等。在班级内开展各种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帮助他们与家长沟通交流,让他们接受父母的祝福和向父母倾诉心中的委屈。

2.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做他们心灵的引路人。

班主任老师要在班级内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从情感上打动他们。如: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献爱心”活动,借助于文学、美学、音乐等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的心胸开阔起来,从而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3.解开心灵的“疙瘩”。

班主任老师要在班级中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帮助留守孩子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里的疙瘩。

4.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

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在班级内合理利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从一点一滴做起,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教师层面,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关心留守儿童

1.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做他们生活的贴心人。

父母长期在外,给留守儿童生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有其他亲友照顾,但也有不周到之处。所以,作为任课教师要在生活中帮助他们,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2.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优化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影响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05-02

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的产物。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是家庭或儿童个人行为选择的结果,它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加以研究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

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首要的问题是要对留守儿童这一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通过对留守儿童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研究者对其概念的界定存在着一些差异。范方等认为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长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未成年孩子。周宗奎等认为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一年及其以上,而被交由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孩子。高亚兵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半年以上,由父亲或母亲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综上所述,对留守儿童界定的差异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父母双亲外出的数量,是父母双方都外出还是其中一方外出;(2)父母外出过程中儿童的年龄;(3)父母外出的时间长短,即父母连续外出多长时间的儿童才可算作留守儿童。大多数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应为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的儿童。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界定,儿童的年龄应在18岁以下。同时,有研究表明留守时间为半年的儿童,与留守三个月的儿童相比,在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性方面表现得更加消极。

因此,综合以往的研究,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被留在家乡半年及以上,并由父母一方、亲戚朋友照顾或者自己独立生活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

二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特征与外部行为方式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组织和层次结构的模式,是个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其特质、认知、动机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它的形成与发展受个体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且人格发展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正因如此,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颇受重视,概括地讲,一是对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二是对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这些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如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学校因素,如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

2.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

众所周知,完整的家庭结构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过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与普通儿童相比,由于长期与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分离,缺乏与父母的良好沟通,导致与父母之间情感上的缺失,因而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人格特征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许多相关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会表现为:内向、孤独、冷漠,情绪不稳定、压抑,容易产生自卑感,并且会产生不良行为的倾向。因此,他们对家庭的需要比一般儿童强烈得多,他们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但是,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的增多,他们逐渐能更好地面对现实。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需要独立面对很多事情,其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性,他们处理事情的速度和节奏比一般儿童更快。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不能仅仅从其发展的消极方面看待,更应该积极地发现留守儿童的优势,找到更多与他们发展相关的保护性因素,并利用这些因素减少留守儿童所受到的消极影响,进而促进他们的积极发展和成长。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和心理适应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内外环境的种种变化对他们人格和心理适应性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为了给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必须了解影响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因素,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去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

三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家庭在儿童最初性格形成和身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造成其亲情的缺失、亲子关系的失调、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健康及人格等方面出现一些负性特点。同时相关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会对其人格的不同特征产生显著的影响。由此可见,亲子关系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和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学校因素

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可能出现各种问题,那么,学校里老师和同伴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一些老师对留守儿童存有偏见,并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和支持。这些学校带来的不利影响都可能会导致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状况和人格的消极发展。相关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对其孤独感、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师生关系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由此可见,学校各方面的因素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对促进留守儿童人格发展提出的建议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外出导致的亲子教育缺失,会对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儿童生活在家庭、社区和学校共同构成的系统中,它们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要解决留守儿童因亲子教育缺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

在家庭方面,首先,外出务工时,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应尽量留在家中,给予孩子生活和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其次,外出的父母要与孩子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尽量顾及孩子生活、学习及心理方面的需要。在学校方面,教师要消除对留守儿童的偏见,增加与他们在学习及情感上的交流,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或者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活动课,从而帮助留守儿童在老师和同学那里找到归属感,感受同伴友谊的积极力量,进而对其心理及人格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社会方面,首先,要呼吁和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实际帮助,同时,可发动组织各种志愿者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留守儿童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对他们身心各方面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只有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积极关注和帮助下,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人格的发展才会更好地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

[2]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3):44~46

[3]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5)

[4]贾文华.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性关系[J].心理科学,2012(1):142~147

[5]张建育、贺小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8)

[6]常青、夏绪仁.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08(6)

[7]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60~65

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自身的特点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和要达到的目的有着相似性和统一性,使游戏成为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认知、语言、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期儿童的身体和思维都还处于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认知思维和语言能力都还处于一种不完善的状态,以怎样的方式来开展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游戏能有效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既给学前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又能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快乐,激发其自信心、幸福感、成就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心理。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引发的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新领域,它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对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并运用这些积极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孟万金教授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应该重视全体学生,并全面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而不是象以往只注重个别学生及其心理问题。除了以积极视角、主动态度之外,还要用积极的途径、思想来培养受教育者的积极心灵,最终实现积极健康心理教育目标。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给学前儿童播下了积极心理的种子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思维、语言、动作、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重视儿童智力和身体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儿童其实也是有烦恼、有忧愁的,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而且童年期的心理问题也同样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主动、预防,所以对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重要。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在学前期得到重视,如果在学前期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理念的指导下给学前儿童播下积极心理的种子、注入健康心理的疫苗,将会对个体的整个人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在游戏中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3.1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方面,虽然幼儿神经系统在学前末期已经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其大脑皮质机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发展到完全成熟相比,他们的皮质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而是不宜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抑制要求的。认知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只是初步发展。儿童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使得儿童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时主要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即表象来进行的,很少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因此要幼儿凭借概念、判断或推理来认识、把握事物是很有难度的。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在枯燥抽象的事物上,而其认知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这些心理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对幼儿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宜用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去简单传授。能有效开展幼儿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游戏,幼儿好奇、充满想象和想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周围环境去实现某种意愿的冲动等等都让幼儿对游戏特别青睐,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体验又能帮助他们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健康人格。

3.2学前儿童青睐的游戏

作为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许多教育家就曾肯定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指出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罗素也曾经提出要使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陈鹤琴认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幼儿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

学前期幼儿的运动和言语能力发展迅速,他们已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能做各种运动,还能说一些连贯的较准确的言语。但他们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虽然渴望参加一些成人活动,却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束缚,而游戏恰好为幼儿的这种渴望创造出一个不受约束的可以供其体验的世界。体验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对待世界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幼儿正是在游戏中用体验来认识、理解和把握外界事物的。在游戏中,幼儿体验着自由性、体验着愉悦性、体验着创造性,感受到兴奋、幸福、无拘无束。

3.3游戏与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弗洛伊德就认为游戏是幼儿发泄情感,避免损伤的出口。游戏能使幼儿摆脱现实环境及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不能实现时,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避免造成心理矛盾和冲突,并帮助他们在主观上实现欲望、避免抑郁。而埃里克森从新精神的角度分析游戏的作用,也认为游戏是幼儿情感发泄和思想表现的健康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他们的精神创伤。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选用游戏的方式符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方法的选择要求,孟万金教授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游戏正是一种有着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它不是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儿童的自我参与,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其中的喜、怒、哀、乐幼儿都是以一种愉快、乐意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的。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体验着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游戏是令幼儿体验到自由、愉悦、创造与自我力量的活动:在游戏的王国里,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完全忘却了外在的强制与压力,融自己的全部身心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自由表现,自如发挥;他们在游戏中无论是兴奋、激动还是严肃、愤怒,都毫无例外地感受到愉悦;摆弄游戏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与伙伴的积极活动及相互的影响,都使幼儿体会到了自身的力量,获得了创造的体验。健康、积极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儿童语言、动作、表达、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