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衔接范例(3篇)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衔接范文
据很多高中学生反映,高中数学难学。一些在初中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数学成绩却呈下降趋势。不少高中数学教师把责任归于中考命题,说数学题太容易做,强烈呼吁中考命题要体现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对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希望以此对初中数学教学施加影响。其实,初高中数学相比,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突变,如何衔接初高中数学教学,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下面,本人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一些浅见。
(一)根据教材知识编排体系,做好知识衔接
初中新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有的教学内容删减了,有的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另外,教材中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并且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但是,这也给高中阶段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高中数学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更抽象,尤其在高一上学期的代数第一章中抽象概念及性质多,知识密集,理论性强,且立体几何入门难,学生不易建立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差,同时,高中数学更多地注意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要求教师利用好初中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高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高中数学新授课就可以从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高一数学的每一节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发展而来的,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如在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要先复习初三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而提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而引入坐标定义法。
2、利用旧知识,挖掘加深新知识。?如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到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也有可能异面。其实,有不少结论在平面几何中成立的,但到了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成立了。如果能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识。
(二)根据教学方法差异,做好学法衔接
1、教法上的原因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初高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会产生不适应感,从而影响学习。这主要表现在:
(1)相当部分的高中教师由于没有教过初中课,甚至没有听过初中课,所以对初中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相当一部分高一学生在较大的知识难度的压力下又加上了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所带来的不适应感。
(2)初中各学科教学内容相对较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
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走进高中相对死板的教学环境,从而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感。?高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做好衔接:
①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促进思维过渡。例如,在初一代数教学中,要着重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初二数学教学中应加强推理的训练,发展形式思维的能力;在初三应通过数形结合和解题思路的探索活动,来发展学生思维的预见性、反省性和独创性,以达到为理论型抽象思维的发展做准备、打基础的目的。至于高中数学教学,则要进一步注意理论观点对数学思维活动的指导作用,注意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并丰富数学观念系统,在高二解析几何教学中,则应把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当作重要的教学目的。所以在衔接阶段,要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过难、过急是不行的,过易、过慢也是不行的,要设计好教学程序,使教学既要符合学生思维结构所具有的水平,又要有一定强度和适当难度。
②注意加强化归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联想转化能力。把一个复杂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熟知的问题加以解决,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应用十分广泛。我们知道,立体几何研究的虽是空间图形,但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平面几何问题来解决。比如空中平行的转化策略:证明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空间中垂直的转化策略: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另外,空间中的角、距离及几何体都分别有一些转化策略。
2、学法上的原因
在初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于围着教师“转”,尚无完全养成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等的学习习惯。而高中教学,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刚入学的高一新生,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学习出现障碍,完成当天作业都颇有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从而影响了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高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衔接好学习方法:
(1)重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有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作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衔接范文篇2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技能主导必要性原则条件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提出:“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1]。自此,全国加快中高职衔接的地区及院校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然而,在某些地方高职对口升学和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考试中,仍沿袭传统普通高考模式,颠倒了技能与理论的位次,忽略了技能考试成绩,挫伤了中职学生的积极性。值得欣慰的是,湖北省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技能高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因此,笔者认为:加快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地位,建立健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运行体系,已非常急迫,必须列入教育部门及职业院校的重要议程。
1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本质因其职业针对性具体表现为专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并最终以技能来体现。当前,在加快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力实施中高职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的形势下,技能的主导性更是显而易见。因此,“技能主导”中高职衔接既有尊重客观规律和顺应形势发展的必然性,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必要性。
1.1“技能主导”中高职衔接有利于彰显职业教育魅力
仅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例,近几年就出现了“一路走高”的趋势,即大赛的规格越来越高、受关注度越来越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国际交流程度越来越高,带动了职业教育越来越具魅力。假如,进一步明确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技能主导”地位,就更能盘活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优势,促使内涵质量的加快提升,促使学生就业率、公众满意率和社会贡献率的明显提高,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公众就能领略职教发展的勃勃生机。
1.2“技能主导”中高职衔接有利于突显职校学生的优势
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心态较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近几年,较多省市推出了“在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中,获得省赛二等奖以上的,可免试入读高职院校”的新举措,发出了“技能主导”的红色信号,促发了公众对中职生由“俯视”到“仰视”的视角变化。确立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技能主导”地位,就会促发中职学生由劣势到优势的巨变。当前,中高职院校正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与技能的权重明显增加,同样升入高职的中职生与普高生,一个是科班出身,一个是半路出家,功夫高低自然不言而喻。
1.3“技能主导”中高职衔接有利于增强公平高考的公正性
在全国同走高考“独木桥”的年代,在高职院校与重点院校、二本院校同分“一杯羹”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只能录取本科教育剩下之后的生源。而中职学生所走的升学之路也仅仅是指标少得可怜的“对口升学”,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也只在试点阶段。假如尽快推广湖北的“技能高考”,建立中高职衔接的独立招考、升学深造体系,那么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如此,中职教育也才能由“次等座”变为“贵宾座”,从而与普通高中“平起平坐”,高职院校也才能与普通本科高校“两分天下”,也才能彻底消除公众偏见。
2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实施原则
确立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地位,需要有原则性政策去保护,以此指导建立健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实施机制、办法及细则。对此,普通高考的特长生考录办法与湖北“技能高考”的经验可以借鉴和完善,并形成法规性政策广而推之,形成由中国特色的职教高考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考体系与现代教育体系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建议:确立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地位,应努力在中高职衔接的考录工作中落实以下实施原则:
2.1“三维”控考,技能为主
“三维”,即仿真模拟、实际操作、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仿真模拟是技能操作的“半成品”,但因其依托数字化技术并在实训与考核中的低成本、方便快捷等优点,应列为主体性控制维度,侧重技能的广度。实际操作技能是岗位胜任力的标志,应明确为关键性控制维度,侧重技能的深度。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因其具备基础性与通用性特点,应列为辅控制维度。在处理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的关系上,应以专业理论为主,文化知识为次,文化知识内容应依据专业特点而有所区别。即便在专业理论命题上,同样要以技能操作知识为主、以基本原理知识为次。对此,笔者建议:“三维”要各自立项考试,其分值权重应以4:3:3的比例为宜,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的分值权重应以6:4的比例为宜,技能操作知识与基本原理知识的分值权重也应以6:4的比例为宜。
2.2“双段”施考,技能在前
“双段”即技能考试阶段和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考试阶段。在时间安排上,技能考试在前,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考试在后。技能考试阶段分步组织仿真模拟、实际操作两项考试,通过网络集中考试与现场分散考试两种形式进行,考试时间定在每年的11月份为宜。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考试阶段实行集中统一考试,考试时间定在次年的5月份为宜。由于区域职业教育的不平衡性和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限制,教育主管部门应强化统筹职能,充分发挥中高职国家示范校的作用,做到集中设点、统一考试与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相结合,建立规范科学的中高职衔接及其考试机制,实现中高职衔接的畅通化。
2.3“双线”录取,技能定夺
“双线”即技能成绩录取线和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成绩录取线。“双线”运行方式可以采取分步制,也可以采取集中制。分步制就是先确定技能成绩录取线,技能成绩录取线要同时给出综合成绩录取线与实际操作成绩录取线。达到两个录取线以上参加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考试;集中制就是根据分值权重统一确定综合录取线与技能成绩录取线,以此为根据予以取舍。由于技能考试在前,可与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认证融为一体,技能考试成绩录取线可作为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依据,避免技能鉴定工作与中高职衔接考试的冲突,从而减少人财物的浪费,实现一个结果两种用途的目的。
3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保障条件
在推进“技能主导”中高职衔接的进程中,需要国家、省市教育部门在政策、环境和机制上予以支持,确保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地位及顺利实施。深化技能鉴定制度改革,创新职业资格认证机制,营造社会氛围。
3.1技能鉴定机制高考化
借鉴高考运行机制,深化技能鉴定制度改革,将中等职业教育各类传统技能鉴定统一到中高职衔接考试上来,做到考点集中、异地监考、考试严格、过程严密、考场严肃、纪律严明;在命题、考试、考评、统计、录取等环节,全面推行高考机制。改革完善技能鉴定机构职能,融合中高职衔接考试组织职能,纳入省级考试院管理。建立技能鉴定数字化平台,大力推行网络考试制度。
3.2职业资格认证行业化
“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行业又是联系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的社会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行业组织承担技能鉴定工作具有诸多优势,既有利于政府监管、企业易于认可,也有利于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并且符合“第三部门“理论。推行职业资格认证的行业化,必须在命题、考评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要做好技能考试结果与技能鉴定成绩的转换,实现技能考试与资格认证的紧密衔接。
3.3崇尚技能心态社会化
心态决定状态。确立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地位,需要从社会心态抓起,培养崇尚技能的自我心态。从社会角度讲,要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引导企事业用人主体,大力推行“道德为首,技能为主,能力为本”的用人标准;从个人角度讲,要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全面渗透“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技能至上”的心态教育。
总之,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只有筑牢“技能主导”的根基,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性,才能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衔接范文
(一)衔接使用机械化
很多教师所谓的衔接语就是:“那么”,“接下来”,“下面让我们一起......”“昨天我们学习了……今天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种过渡过于机械,缺少了自然的衔接,例如:有的教师在教鲁迅的《风筝》时,衔接很少,只是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地抛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的开篇之作,鲁迅的文章一向以晦涩难懂著称,尤其对于刚刚升上初中的孩子来讲,所以教师的衔接过渡很必要,但机械的衔接语使学生失去了主动思考的过程,一味地顺应教师的思路,使教学进行十分生硬。
(二)衔接使用不自然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应变性很强,很多情况是教师预想不到的,例如:课文《犟龟》,想要表达小龟持之以恒的精神,但是随着社会各种现象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会对小龟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这其实是学生思考的一种表现,若教师不能巧妙衔接,而是直接生硬转换,会使课形成断层,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以至于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三)衔接没有逻辑性
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结构不紧凑,松而散,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使学生感觉一无所知,有的教师教学环节不连贯,导致教学过程支离破碎,学生一会随着教师的思路跳到这,一会又跳到那,容易造成理解困难,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上述诸种情况,可以归结为对语文课堂衔接语的不知用,不会用,不善用,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一节好课就像是一件华美的衣裳,而其中的的每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就是那精美的布料,而各个环节间的衔接语就是那缝制衣裳的针线,若缺少了它或缝制不当,再华丽的布料都无法展现它的美丽,所以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衔接语的设计,那么什么样的衔接语才算得上是成功的呢,怎样才能写出精彩的语句呢?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巧抓行文线索
这里所说的线索,不仅仅是文章线索,更要抓住教学线索,设置课堂教学的主线,犹如穿连珍珠的一条丝线,将各个环节穿连起来,围绕教学目的,再拎起教学线索,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例如:莫泊桑的《项链》,整篇课文都围绕着“项链”这个线索展开,优秀教师通过一个个巧妙的问题,指导同学从复述入手,从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到最后发现项链是假的,进而理解出情节安排的巧妙,分析出人物性格的内涵,小说以“项链”的情节发展为线索,这个线索也成为本堂课的一串精巧的项链,整个教学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使学生有如坐春风之感。
(二)巧引名言诗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在衔接语中巧引名言诗词,瞬时为语文课增添光彩,并展现出教师的深厚功底,例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引道:父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巨著,读懂了他,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高尔基,非常巧妙地带学生进入情境。在《爱莲说》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在课中串联很多古代诗词,使得同学们深深体会到莲的古韵,古色,古味古香,以及那余韵悠悠的味道,了解到莲虽然少了菊的热情浓烈却多了它独有的淡雅悠长,使得整节课大家都沉浸在莲的世界中。但是在引用中有一点需要注意,衔接语是为教学服务的,不只是教师展现自己语言的设计,所以要适时地巧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