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如何进行城市设计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5-06 手机浏览

如何进行城市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园林设计;雨洪控制;系统

经济发展应当与城市生态环境相结合,但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环境和经济的融合意识也处于起始阶段,如何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充分发挥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的作用,实现城市环境生态和城市经济相协调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国外,经过长期的实践,雨洪控制利用系统已经相当完备,我国北京等一些发达城市也积极学习国外经验,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初步建立了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但从总体上看,在我国新型雨洪控制利用并没有得到全面的了解,这种理念的接受和利用范围有待扩大。

1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与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的联系

雨洪控制利用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土地、水、环境等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目的是利用三者之间的循环关系,彼此协调。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发现,采用新型雨洪控制利用在国外发达国家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而且与风景园林设计有极为密切的联系。通过这种控制利用系统可以对雨水等进行有效的调控、清理或者使用,比如通过新型雨洪控制利用将雨水传输到地下,补充地下水,保障水循环系统的水量,保障风景园林的清洁和用水。另外,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是由一些子系统组合而成,每一个子系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子系统可以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水污染与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营造城市生态景观、多功能发挥土地资源效益等目标。[1]

2国外风景园林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的发展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为了鼓励重视城市发展,德国2007年创办了国际城市景观奖,以表示对城市生态的重视。城市景观与雨洪控制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早就注意到这一点。

美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风景园林与雨洪控制利用的关系,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方法――就地滞洪蓄水法。即将雨洪进行利用,但在利用之前为了保障环境和生态会对雨洪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德国也是最早实现城市园林设计和雨洪控制利用相结合的国家。而且在德国的法律中明确规定了雨水不能直接排放到公共管网中,否则将予以处罚。同时,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时,会对雨洪的处理做好规划,有专门的设备将雨水收集起来,优先利用。

美德两国的事例代表着国外比较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使用新型雨洪控制利用已经成为当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实现城市、风景园林、环境、水利等方面相结合的手段,也是为了风景园林设计师在城市园林规划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3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雨洪控制利用的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我国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也开始学习并利用雨洪控制利用,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如北京、宁波等城市率先展开了实践,如北京市把雨洪控制利用的理念与技术有效地纳入这些规划设计方案中,不少实施项目表现出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宁波市规划中重点是雨水非点源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在江南水乡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对雨水径流在源头、中途、末端采用相应雨洪控制利用措施,并将这些措施融入景观规划设计之中。

在我国实践中,能够有效实现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与雨洪控制利用相结合的城市还不是很多,一方面受制于城市能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建立起这种理念,没有将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融合的认识。

4结语

新型雨洪控制利用与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未来发展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为我所用;其次,根据城市实际地质地貌进行风景园林设计;再次,加强雨洪控制利用系统的管理工作,保障运行畅通;最后,根据季节雨水的情况对系统不断进行调控,保障系统运作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记忆;记忆要素;延续;风景园林;设计方法

1城市记忆相关理论基础

1.1城市记忆的定义

综合各学科关于城市记忆的研究成果以及笔者自身的认知和理解,笔者认为城市记忆是城市中生活的人对其所处的城市环境的记忆。分主体与客体2部分,主体即为创造城市和历史的人,客体即为给主体留下记忆的城市记忆载体,包括物质性载体和非物质性载体。

物质性载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空间环境、遗址、建筑遗产和代表性现代建筑、历史园林、古城、传统街区、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标志构筑物等。

非物质性载体包括: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社会政治、政策法规、城市荣誉、经济体制、综合实力等。

所以,城市记忆也是城市人对城市记忆载体的历史认识,这个认识是城市人对城市的各种印象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筛选而形成,具有连续性、整体性,成为城市主体――城市人自身记忆的一部分。

1.2城市记忆的构成要素

上述定义中笔者将城市记忆载体分为物质性载体和非物质性载体,所以相应的,城市记忆的构成要素也分为由物质性载体承载的记忆要素,即物质性记忆要素,以及由非物质性载体承载的记忆要素,即非物质性记忆要素。

1.2.1物质性记忆要素。物质性记忆要素为城市记忆载体的显性表达,来源于城市i己忆载体的物质性载体,有形,人可以从外部触及。笔者根据物质性记忆要素的来源的性质(即物质性载体的性质)将物质性记忆要素分为自然类和人工类。

1.2.2非物质性记忆要素。非物质性记忆要素为城市记忆载体的隐形表达,来源于城市记忆载体的非物质性载体,无形,人从外部无法触及。可以概括为文化类、政治类和经济类。

2风景园林设计延续城市记忆的方法

2.1物质性记忆要素的延续方法

(1)对于自然类物质性记忆要素,风景园林设计中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延续。①保存:不做任何改变,采取将原始生态面貌直接保留的方法。例如为保护长白山地区原始风貌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②模拟:模拟自然形态,在有限的场地采取将大尺度自然形态等比例或相似比例缩小,例如苏州古典园林的假山。③抽象隐喻:利用平面构图、地形、铺装、构筑物等抽象地域自然形态或自然特质,以此来暗示需要表达的记忆要素。

(2)对于人工类物质性记忆要素,风景园林设计中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延续。①完整保存:不做任何改变,将古建筑等直接保存下来,例如对历史遗址的保存。②选择性保留:选取特色片段保留,其余拆除。例如北京路步行街在建设的过程中,选择古遗址中典型的砖块瓦片保留并用玻璃保护起来。③修缮:对现状进行结构性修复,修补性修复。④新建:根据原有面貌进行新建。⑤有机更新:在保留的较完好的历史建筑、保护历史街区的格局和空间形式的前提下,修缮受损的部分,局部改造建筑立面,扩建部分历史建筑,重建危房或置换为绿地。⑥功能转化:保持记忆载体外观形式上的原有风貌,重新定位建筑功能并注入全新的功能。一种是外部保留,内部更新;另一种是内部更新结合外部改造。⑦提炼:提炼建筑语言,将建筑细部直接截取或抽象,例如,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元素提炼于苏州古典园林的青瓦、白墙及窗棱等的色彩、形态或结构。⑧抽象隐喻:利用平面构图、地形、铺装、构筑物等进行暗示和烘托,例如美国富兰克林纪念馆。

2.2非物质性记忆要素的延续方法

对于非物质性记忆要素,风景园林设计中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延续。①提炼:提炼非物质性记忆要素的精髓,直接或间接表达。②抽象隐喻:利用平面构图、地形、铺装、构筑物等进行暗示,例如,中国古典园林中蝙蝠图样铺装隐喻福文化。③展示:用可视的物体展示历史文化等非物质性记忆要素,例如,杭州茶叶博物馆中利用古代茶具展示历史悠久的茶文化。④文字纪实:直接用文字记录历史文化等,如在石壁上刻录重要历史事件,例如,浙江绍兴兰亭公园中碑文刻录《兰亭序》。⑤情景再现:利用雕塑、小品、仿古建筑、传统道具等进行场景再现,也可利用演员的表演。

如何进行城市设计范文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美的推行,实际上是人类对于推动工业发展所做的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弥补。在工业文明发展初期,为了尽快推动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最终破坏了原本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工业化进程对自然和环境的破坏,致使原本城市中花木葱茏、碧水蓝天的和谐景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用冰冷的钢筋混泥土所堆砌的城市建筑,随之而来的还有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这让我不禁想起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度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1]。”如今,城市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问题越发严重,使得原本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与我们的理想中的背道而驰。痛定思痛,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发出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因此,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在强调装饰美的同时,更应该将设计焦点放在如何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如何维持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统共生。

正如“美国现代景观之父”奥姆斯特德所说:“景观技术作为一种‘美术’,其重要的功能是为人类的生活环境创造美观;同时,还必须给城市以舒适、便利和健康;在终日忙碌的城市居民的生活中,缺乏自然提供的美丽景观和心情舒畅的声音;弥补这一欠缺的就是景观设计的使命[2]。”伴随着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提倡和发展,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也变得越来越强烈。人们更注重环保和生态的发展,如此一来,如何建造一个更适合人居、更环保的生态城市就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中西方就如这个问题,都做出了深入的探究。20世纪英国著名的城市学家霍华德是“花园城市”之父,他所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可以说是西方城市建设的奠基石。在中国,著名的钱学森老先生首先提出了构建“山水城市”的提议。在他给吴良镛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除此之外,他还在给李宏林的信中写道:“我设想的山水城市是把我国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同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条件结合起来。要让每个市民生活在园林之中,而不是要市民去找园林绿地、风景名胜。所以我不用‘山水园林城市’,而用‘山水城市’[3]。”

二、生态美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是人文和自然相融合的产物,并结合了传统园林设计和现代设计手法。人类非常迫切的希望将生态美的观念融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而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就需要将文化与自然相融合,并将美的形式和生态功能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让人类能够重新与自然亲近、体会自然的美好,并在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对自然展开生态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的外在表现,它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是极其重要的。城市景观中融入生态美的设计是这个时展的动向和潮流,是城市化发展所提出的新概念。城市景观设计应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是城市文化创造与传承的统一。城市景观设计应当和旧城的保护和更新互相协调、统一,这样才能既满足了人类的审美情趣,又增添了人类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文化感、认同感,从而达到人类生活与城市景观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完美状态。

三、城市景观中文化传承性的生态美学特点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城市正在逐渐失去个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精神文化的地位已经远高于城市的地理位置。芒福德曾说:“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性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发挥[4]。”简单来说,城市的文化是否能够得以传承影响着这座城的“个性”乃至“精神”。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艺术的创作一直重视人及其个性的重要性。从微观上,生态美学看重人的自身价值以及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程度;宏观上,它强调要全面地,即从人、生态、自然生命的意义上去看待“美”。既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实施生态美学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赋予景观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将人和生态自然结合的更好,不仅仅是人改造自然,更是自然融入人类正常生活的集中体现。日本在民族精神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喜欢在设计中加入自己的大和文明,比如将枯山水艺术在日本的景观设计中应用起来。对于我们国家而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程度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中国城市景观的迅猛发展,但是,千城一面即城市个性化消失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我们就要用到生态美学和景观生态学的观念来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由城市规划师、生态学专家和社会学专家共同对城市及其周围区域的构成有机统一整合,再根据人对生活环境的需求,进行的自然生态和空间等方面的设计。综上所述,一个合格的生态城市景观应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景观生态的设计者最首要的事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他所设计的生态景观应该是最纯真、最原始的,大自然是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任何的人类活动都可能影响乃至破坏生态的稳定和平衡,甚至导致生物种群和群落的消亡。当地区经济在发展的初期,是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虽然无法避免,但同时比较可行的做法是根据城市生态规划,战略性的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好一批典型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些自然生态系统所呈现的自然美,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的心里和生理健康水平也是颇有脾益的。同时,保护好本来的生态环境也是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维护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随着历史的不断沉淀,它们被保留的越来越少。其次,景观生态设计的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即高度的适应性。城市的景观资源是有限的,为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化的美好愿景,这就需要去模仿自然生态景观,,并把它加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这种设计手法称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在上世纪70年代初,许多欧美国家开始流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它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尽量模仿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手法,人为的为生物种群创造出适宜其生存的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这个生态设计是规划设计师根据他的主观审美观念创作模仿的艺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化建设应当学习生态保护之理论,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上设计师的设计,使之成为连接艺术美感与生态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