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中医骨伤科重点范例(3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4-29 手机浏览

中医骨伤科重点范文

中医骨伤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古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华民族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险劣的生活环境和艰辛的劳动是容易造成创伤的。各种创伤疾病也往往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人类为求得生存,必然要与威胁其生命的创伤疾病作斗争,去摸索能医治创伤疾病的方法;经过长时期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对骨创伤病理病机的认识,并总结出了中医骨折复位的手法及固定手段[1]。

1骨创伤病因病机的认识与发展

1.1亡血耗气,气伤则痛,形伤则肿《灵枢·寒热病》指出:“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阐述了外伤堕坠出血,对人体正气的消耗,发生体惰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形为实体组织,故而骨折后导致气机随之郁滞而出现疼痛,肿胀为先,疼痛在后。透彻地说明了创伤后痛和肿的病机是由于气血发生了紊乱的结果[2]。

1.2外有所伤,内有所损《内经》认为,人体外表组织的受伤,不仅损伤气血,也必然影响到内脏功能,导致内脏的病变。《素问·刺要论》指出,皮、肉、筋、脉受伤,都分别引起所属的内脏致病。《素问·经脉别论》还依据肝藏魂,肾主水等关系,说跌仆堕坠而致的惊吓,会导致肝气机紊乱,还累及脾的功能,如跌仆溺水,还会影响肾的功能等等。

1.3恶血留内,发为痹痛中医认为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动力,而营卫之气的输布,又依赖血的运行而得以滋养。可见,气血的运行与否,关系到整个机体的营养和防御能力。《内经》把一切病理变化都归咎于气血的不运行——凝血(《素问·五脏生成论》)。在《灵枢·痈疽》中指出,邪气侵入后引起“血凝”,导致营卫不通气血不运行而发病。因此,创伤后组织的内出血不得消散,《内经》称为“恶血”。这些恶血停留于肌肉筋骨之内,一方面阻滞卫气运行于肌肉之间,丧失了卫外功能;另一方面,阻滞气血运行于局部,引起局部失养。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外邪侵犯,恶血和外邪交结而导致痹痛的症候。《灵枢·贼风》说:“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猝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恶血)相袭,则为寒痹”。

1.4瘀的病因病机“瘀”的概念形成于战国,是随着气的概念形成以及对气在人体中作用的认识而产生的。“瘀”初写作“阏”,见之于《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吕不韦在此阐明了“瘀”的定义,即“气郁”、“而滞着”,其原因是气候阴多。因“阏”可致“筋骨瑟缩不达”,治疗的方法可“为舞以宣导之”。认为这种舞蹈或导引有“宣导”气机的作用。

《说文解字》谓:“瘀,积血也”。朱熹注:“瘀,血败也”。“积血”指血液停积不流通,“血败”指血败坏不能营养身体。这两种解释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瘀”一词的含义。

《内经》尚无“瘀”词,却有类似“积血”、“血败”的论述。

如《灵枢·贼风》所论跌扑损伤引起“恶血在内而不去”,遇到外邪侵犯“则血气凝结”。这里所说的“恶血”也即“积血”。

《素问》在“五脏生成论”说:“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在“痹论”中又指出:“痹……在于脉而血凝不流”。这里指的“血凝”是外邪引起,也因血凝而形成痹和厥之病。这是“血败”的一种。

《内经》对创伤、痹痛、骨痈疽、肿瘤等疾病病理的论述,都指出是“恶血”、“血凝”、“血泣”所致。恶血、血凝和血泣也就是“瘀”的实质含义。《内经》已经把“瘀”作为病机的中心,只不过未用这个词而已。

到汉代,《治百病方》首先以“瘀”的概念,作为创伤内出血后不消散而致肿痛等一系列症候群的诊断名词。《神农本草经》也载多种治“瘀血”的药物。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论述了多种杂病的病机中心是由“瘀”所致;在《金匮要略方论》列有“血痹”、“瘀血病”等专篇。如张氏认为“五劳虚极”也是“内有干血”所致;“亡血”后出现的“胸满”、“腹不满,其人言我满”等症状也是有淤血;妇人产后腹痛也是瘀血为患;至于坠马筋骨损伤更是瘀血所致的“痛楚”。

“瘀”的形成,一是外伤跌扑出血或吐血,产妇内出血、劳伤等出血引起积血不散;一是外邪(包括六淫、七情、饮食不节)引起血运行瘀滞(即败血)。“瘀”形成后,则阻滞气血运行,营卫不通,卫外之能力丧失,营养之来源告竭,则形成肿瘤、五劳七伤等一系列疾病。就骨科的创伤疾病来说,无论外伤或外邪的侵犯,“瘀”都是一切疾病病理机转的核心,这是中国骨科主要的病理学说。

到隋唐时代,认为凡跌扑损伤均可引起瘀血,且一旦有瘀则变生诸症。《诸病源候论》指出:“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若因坠落损伤,即血行失度,随伤损之处,即停积;若流入腹内,亦积聚不散,皆成瘀血”(卷四十八,159页),这是跌坠引起瘀血的机理。蔺道人在《理伤续断方·方论》中提出,凡扑损伤折,骨碎筋断都可致“败血壅滞”、“瘀血不散”。在《理伤续断方·口诀》中认为“凡肿是血作”,即凡外伤引起局部肿胀都是瘀血造成。这些认识,说明了跌扑损伤引起的内出血而成瘀血。

《诸病源候论》中提到,“卒然致损,故血气隔绝,不能周荣”。从而出现烦躁、胸闷、腹满、口渴及创口化脓等症侯。蔺道人则把骨折损伤后的症候以及各种并发症都归于瘀血为患。《理伤续断方》记:“腹有瘀血,灌注四肢,烦满不安,痈疽发背,筋肉坏烂,诸般风疾,左瘫右痪,手足顽麻”。又“瘀血留滞,外肿内痛,肢节痛倦”。又“瘀壅滞结,肿不散,或作痈疽,疼痛至甚”。又“瘀血不散,腹肚膨胀,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闷乱致死”,指出了骨折损伤后的肿痛、烦闷,及至并发痈疽、严重的腹胀、大小便不通,乃至死亡,都可以是瘀血引起。蔺氏对瘀血病机的理论,还充分表现在他的治疗观点和治疗方法上。这是《内经》所形成的瘀的病机在创伤骨科上的具体运用和重大的发挥。自此以后,瘀的病机,成为创伤骨科主要的病理学说。

1.5折伤专主血论明清时期,对气血学说进行了总结性概括,异远真人在《跌损妙方》指出跌打损伤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不流行”。书中提到,“夫跌打损伤,气血不流行。……治宜及早,半月后才医,瘀血已固,水道不通,难为力矣”。至万历年间,李梃《医学入门》作了概括性论述“折伤专主血论,非如六淫七情在气在血之分”。李氏这一概括,道破了折伤后病机所在。清朝张璐在《疡科选粹》中也提到:损伤一证,专从血论,但须分瘀血停积与亡血过多之症。盖打扑堕坠,皮不破而内损者,必有瘀血。在《医宗金鉴》和《伤科补要》中都引述了这一论点,达到了当时对损伤后的病理转归在认识上的统一。同时也是对《内经》“有所堕坠,恶血留内”经两千年的实践检验的再总结,是创伤后病理变化的焦点。也为蔺道人“便生血气,以接骨耳”找到了理论根据,确立了先活血化瘀,也即先治瘀,瘀去新血才生,血生骨才能接的理论。“瘀不去则骨不能接”指导了骨折治疗的全过程,无论从整复、固定和活动以及内外用药方面,都是围绕着能否活血化瘀这一病机核心进行施治的。

对于骨折损伤后遗留的疼痛,除了因未能复位之外,明、前清时期还认为,在病因病机上有瘀血不清、气血已虚以及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或风寒湿邪乘虚侵犯所致。《外科集验方·第四》载:“久损入骨者,盖因坠压跌扑伤折,不曾通血,以致死血在所患之处,久则如鸡肺之附肋,轻者苔藓之晕石。年老血衰,遇风寒雨湿,其痛即发。此等乃根蒂之病,此非一剂可愈,磨以岁月方可安”。

2骨折复位技术的传承

晋代,人们已认识到骨、关节的创伤有骨折和关节脱位和开放创伤三大症候[3]。葛洪首先报告了下颌关节脱位,并具体运用按摩法于关节脱位整复。《肘后方》载:“治失欠颌车蹉开张不合方:一人以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入。推当疾出指,恐误啮伤人指也”。葛洪首次介绍运用牵引等手法整复关节脱位,使前人的按摩法在治疗骨折脱位中有了更具体的手法。公元四世纪,葛洪在他的《肘后救卒方》中首次推荐了竹板固定骨折法,从而开拓了中国骨科骨折小夹板外固定疗法的历史。南北朝时对骨折治疗还应用了切开复位法。《小品方》记有:“若有聚血在折上,以刀破之”,指切开清除瘀血。《北史·长孙冀归传》载:“子彦少常坠马折臂,肘上骨起寸余,乃命开肉锯骨,流血数升,言戏自若,时以为踰关羽”,这是对骨折行扩创复位手术。显然,这种技术已为当时的医者应用,是中国骨科骨折切开复位术的萌芽。

唐代,蔺道人总结前人的经验写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其学术思想源于《内经》和《难经》,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继承了葛洪、《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等骨科方面的学术成就;以整复、固定、活动和内外用药为治疗骨折的大法;对开放骨折,首先冲洗伤口,后行手法整复骨折或扩创复位、缝合伤口、小夹板外固定和内外用药的治法。书中总结运用的整复骨折方法有切开复位和“相度”、“忖度”、“拔伸”、“撙捺”和“捺正”,也即手摸心会、拔伸牵引、端提挤按等主要整骨手法。其小夹板局部外固定和固定与活动相结合的治疗观点,成为后世一千多年骨折治疗的原则准绳。蔺道人对骨折治疗,既重视固定,也注意活动关节。他指出:“凡曲转……将绢布包之,后时时运动,盖曲则得伸,得伸则不得屈,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同时明确指出,夹板固定,要到骨折愈合方可。“骨生牢稳方去夹”。这些实践经验,将骨折固定法和练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骨折治疗动静结合的观点原则。

宋、元时代对骨折脱位的治疗,已认识到首要目的是恢复原来的解剖关系,称为“接筋续骨”。《圣济总录》折伤门:“坠堕倒仆,折伤蹉跌,……究图疗治,小则消肿而伸挛,大则接筋而续骨”。说明凡跌扑损伤、骨折脱位,研究它的治疗方法,轻者需消肿舒筋,对骨折脱位的重症,就必须接续骨折和续筋。这样骨、关节“联续缠固,手所以能摄,足所以能步,”恢复原来的功能。同时强调了对骨折脱位首要治法是复位的重要性,“凡堕跌仆,骨节闪脱,不得入臼,遂至蹉跌者,急须以手揣搦,复还枢纽,次用药调养,使骨正筋柔,营卫气血,不失常度,加以封裹膏摩,乃其法也”。其中,复位后,“骨正筋柔”,才能保证“营卫气血,不失常度”。从理论上,证明了手法复位的重要性。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除运用蔺道人的五法之外,还创造了“悬吊”的复位技术,用于脊椎压缩骨折,“未直则未归窠”的过伸复位原理,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是先例,在世界医学史也是创举。

明清时期对骨折的复位方法,是运用闭合的手法复位为主[4]。所谓手法,《要旨》说:“夫手法者,谓以两手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旧也”。在手法的施行时,明代以后已注重手法要轻、巧、稳、准,注重软组织的保护。如王肯堂说:“用药固不可差,而整顿手法尤不可孟浪”。《要旨》精辟指出:“但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哭,方称为手法也”,这些论述非常具有代表性,证明了正确运用手法,是正骨医生的主要基本功。

3外固定器具和固定技术的发展

战国至汉时代形成的“形不动则精不流”的思想观点,对骨科的治疗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骨折的治疗,无论当时的包扎固定法及后世发展起来的夹板固定法,始终为“形不动则精不流”的重视运动的思想观点所主宰,可谓奠定了两千年发展的基石[5]。故骨折的固定始终围绕着可靠固定而不影响肢体活动这一指导思想。

“裹帘”即蔺道人的“绢片”,也是晋代以前固定骨折的主要器材。自唐以后,用绢布为材料的包扎用的“裹帘”,多用于“悬腕”及包扎固定关节部位骨折或脱位[6]。所以《正骨心法要旨》说:“因患处不宜他器,只宜布缠,始为得法,故名裹帘”。所谓“始为得法”,即这种固定物,能够既起固定作用,也能使关节有一定的活动度。这种固定方法的运用,体现了“动静结合”的治疗观点,所以称为“始为得法”。

明、清时期,外固定的器具、外固定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发展,绢布包扎固定效果满足不了人们对骨折治疗更进一步的要求,因此,出现了新的外固定方法——超关节外固定夹板。而且,在理论上也认识到外固定对骨折治疗的重要性,即通过外固定,不仅能维持骨折复位的效果,还有辅助复位的作用[7]。《正骨心法要旨》指出:“跌仆损伤,虽用手法调治,恐未尽得其宜,以致有治如同未治之苦,……爰因身体上下,正侧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不逮,以冀分者多合,欹(倾斜)者复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再施以药饵之功,更示以调养之善,则正骨之道全矣”。可见,固定的方法也依据骨折的不同部位,分别应用不同的固定技术。

4近代创伤的革命

中国著名骨科学家方先之(1905—1968年)和他的学生尚天裕教授及他们在天津医院的同事们,自1958年起,虚心学习当地著名中医苏绍三(1906—1964年)的正骨经验,并博采国内各地中医骨科之长,运用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等现代科学知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实践总结出新的正骨八大手法[8];研制成功新的小夹板外固定器材;并根据骨折愈合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中医传统的练功经验,总结出一套功能锻炼方法;到1962年,初步取得临床实践的成功,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方法。

中医的局部包扎固定方法,体现了骨折愈合所要求的“动静”结合原则。因为它只固定受伤局部,而不固定骨折部的上下关节。方先之和尚天裕利用有弹性的纸垫和小夹板,把骨折局部固定起来,即可保证整复后的骨折位置,限制骨折断端的活动,尤其是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动能得到有效控制,又能让肢体和肌肉进行必要的生理活动。当肢体活动时,外固定随着肢体一起动。由于纸垫的压力和固定夹板的弹性作用,使肌肉收缩活动所产生的内在动力,传达到骨折断端,使骨折端之间产生一种对向挤压的作用。这种作用能保持和促进骨折的复位,是一种生理刺激,对骨折的愈合是有利的。

国外外固定离不开穿针,中医采用的压垫技术有别于国外多针结构,是中国骨伤新疗法的显著特点之一[9]。小夹板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布带约束力是小夹板的主要动力来源,纸压垫相对集中了夹板压力,是小夹板治疗骨折的精髓和主导作用力量[10]。中国骨伤新疗法临床生物力学研究证实,压垫技术不但是中医骨伤夹板固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普遍应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固定中,无论是侵入性还是非侵入性的外固定,压垫技术无处不在体现着。临床实践结果说明,压垫技术只要应用得当,同样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1966年方先之、尚天裕等总结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吸取国内同行的长处,编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从而奠定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临床基础。提出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和“医患合作”治疗骨折的四大原则,是中国骨科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参考文献

1石筱山.从医史中认识祖国伤科成果.上海中医药杂志,1955,(9).

2李经纬.《诸病源候论》在医学科技上的贡献.新医药学杂志,1978,(8).

3陈邦贤.南史医学史料汇编.中华医史杂志,1955,(4).

4韦以宗.中国骨科技术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8.

5李经纬.中国古代外科成就.科学史集刊,1963,(5).

6韦以宗.祖国医学治疗骨折理论的研究与探讨.中华外科杂志,1961,(1).

7叶衍庆.祖国正骨科的科学成就.中华外科杂志,1957,(2).

8孟继懋.新中国骨科的成就.中华外科杂志,1959,(9).

中医骨伤科重点范文

关键词:康复医学;骨科伤病;骨折

康复医学作为一门研究伤病对象的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一些慢性病、老年病致功能障碍、残疾等疾病的患者。康复医学在骨科伤病中的应用也极为重要,这与骨科伤病的特点有着较大的关系,骨骼作为人体的支架,其与肌肉协同帮助人们运动的各项功能,进行适当的骨科康复能明显的帮助患者避免肌肉萎缩,早日康复。本文主要以康复医学的理念来指导骨科临床实践来提高其疗效,实现良好的医疗效益。现笔者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1康复医学在骨科伤病的应用范围

康复医学研究的内容与对象主要是由于伤病所导致的身体机能障碍或是残疾的患者,而康复医学的目的也就是使患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因此其目的不是治病,但属于救人。骨科伤病的患者致残率高,而导致骨科伤病的因素也较多,如天灾、工伤、交通事故、战争、运动损伤、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意外伤害,这些都可能导致患者的脊椎出现骨折脱位,周围血管以及神经受到损伤,从而导致可能残疾的隐患。而一些疾病如,骨关节疼痛、结核、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均可能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残疾。而解决这些问题也正是康复医学的任务,临床医学主要是消除患者的病因并治疗疾患,而康复医学主要是帮助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与重建,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活动能力。如对与骨折病人,临床医生只能帮助患者使骨折对位、固定、愈合,然后患者就可以出院,但患者的关节功能尚未恢复,此时则需要有经验的康复医师来提供正确的指导,从而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功能。

2康复医学贯穿于整个骨科伤病治疗过程中

对与骨科伤病患者来说,如果在早起治疗过程中医疗护理不恰当,尤其是对于股骨骨折的患者来说,没有进行适当的活动,在骨折愈合后,患者膝关节的活动就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在功能恢复方面将显得较为困难。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就适当的搭配康复治疗的话,加强功能练习与股四头肌的收缩能力,主动与被动的活动,适当按摩,从而促进血液的流通,降低肢体肿胀、肌肉萎缩等风险发生的概率,长期坚持,患者的关节活动功能就会加强,最终实现身体功能的恢复。对于因治疗需要不得不截肢的患者来说,截肢后需通过假肢来弥补生理缺陷。而许多患者会出现假肢并发症,综合来说也就是对假肢不能很好的适应,此时则需要患者在截肢后,及时的训练假肢的功能,不要等到伤口愈合,且肌肉萎缩,功能丧失后再来适应假肢。康复理疗作为一种物理疗法,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患者改善血运功能,消除肿胀、延迟患者肌肉收缩能力的丧失。当神经获得再生后,各种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可使患者部分肌肉收缩能力迅速恢复,因此正确而及时的应用康复理疗、按摩是骨科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途径。许多外伤性截瘫患者根据康复医学的理念,经过自己的努力,并配合适当的锻炼,最终奇迹般的站起来。笔者作为一位康复治疗医师,曾遇到一位胸椎外伤性截瘫的患者,笔者对其进行康复治疗指导,患者最终成功的控制了泌尿系统感染,并能自己摇着手摇车,成功的经营着一家书店,生活算是能够自理。对于其他各类关节伤痛,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一种影响全身运动能力的关节疾病,其晚期会造成严重的病残,因此很有必要在患者早期就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如施行滑膜切除手术,并加强主动练习活动,配合理疗、热敷等措施,避免关节出现强直畸形,且能维持患者较好的活动能力,能够正常的恢复工作。对于一些进行了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可改善患者原来的运动能力,同时保持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

3康复医疗是骨科伤病患者普遍使用的治疗方法

当骨科患者临床治疗进入一定阶段之后,此时康复治疗则属于主要阶段,而康复医疗的方式又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是通过各项措施来对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及相关的练习活动,如通过各种物理疗法或是支架、器械、假肢、轮椅等。同时也可以通过我国传统健身理疗的措施来进行练习,如太极拳、健身操、温泉疗等,近年来还兴起一种中药离子导入法,即用中药进行熏洗,这些都是骨科伤病康复的重要手段。

4结语

康复医学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秀,其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对骨科病痛患者来说其作用更新明显。笔者认为,康复医学在骨科伤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以康复医学的观点来指导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这也能体现出医务工作者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康复医学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想真正把它落实到骨科临床的实际工作中,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尤其是要树立相关医务人员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切实认真负责的把各项工作做到细致。总之骨科医师不仅要做好医疗技术相关工作,同时以高度的热情对患者进行思想工作,并结合临床的理疗、针灸、按摩等手段对患者进行配套服务,这样一来,骨科康复医学才能取得较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熊恩富,熊素芳,何成奇.循证医学在骨科康复应用中的意义、思路与方法[J].现代康复,2001,5(5):7-9.

中医骨伤科重点范文篇3

随着工业、交通及建筑事业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工业意外事故、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的发生也随之增加,骨科创伤的患者也大量增加,尤以重症患者增长率为高。随着创伤后遗伤残的增加,不仅会造成潜在寿命损失,也已成为令人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同时社会也认识到了骨科创伤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如对单一的上肢损伤,1980年美国因上肢损伤所致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美元,其中30.8亿是医疗支出等直接费用;而收入减少、生产损失与补偿等间接费用则高达70.3亿,为直接损失的2倍。这些问题显示了骨科创伤流行病学研究的必要性,它对骨科创伤的预防和院前急救十分重要。现对近年来骨科创伤流行病学研究综述如下:

1骨科创伤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

1.1骨科创伤病因的流行病学研究

从骨科创伤的原因来看,首要原因是交通事故,占45.0%;其次为摔倒或滑倒,占29.5%;其后为建筑物上跌落,占7.1%[1]。在交通伤所致骨折方面,以中青年男性为主,机动车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每年的1~2月和7~10月是交通伤发生的高峰阶段。但70岁以上老年人(以女性居多)骨科创伤主要原因是跌倒,主要危险因素是居住条件欠佳(室内灯光昏暗、楼梯狭窄)、老年人独居等[2]。

1.2骨科创伤个人生活方式流行病学研究

在饮食上,饮酒对于所有的致命的伤害都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机动车辆的碰撞中发现致死者有41%的发现了血中有肯定的酒精含量。我国的一些相关研究也显示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性是非酒后驾车的3.59倍。酒精对创伤的流行病学有复杂的影响,如罗玉琛等[3]研究显示长期饮酒有导致股骨头坏死可能,所以酒精虽然对个体的生理和生化效果还很难预测,但对它的干预能明显地降低继发的创伤,它的地位没有充分地被评估。

其次是吸烟,近年来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Avi等[4]研究显示吸烟是意外创伤的主要因素,在摩托车碰撞的人群中(40%),跌落伤(37%),硬物的碰撞中(40%),这些与周期的健康检查中人群的创伤(28%)有明显差别(P

在维生素的补充方面,主要因为其对骨代谢的影响而成为骨折的影响因子。其中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减少钙的流失而增强骨的强度而减少骨折的发生。通过meta分析显示维生素D对运动或在某机构治疗的老年健康个体能减少20%的跌倒风险[6]。近年对维生素K越来越重视。研究发现维生素K促进骨形成代谢,减少骨量丢失,抑制软骨钙化。这有利于骨强度而减少骨科创伤。

1.3骨质疏松越来越成为骨科创伤重要的危险因素

Koeck等[7]在1995年在澳大利亚医院中对正在治疗的11379有骨质疏松的髋部骨折患者进行调查,发现他们82%的是女性,在95岁及以上的发病率最高,为3%,对于男性,在90~94岁及以上的发病率最高,为1.743%。

在国内的研究中,朱汉民等[8]对随机选择生活在32个社区的全部60岁以上老年人12000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997~1998年间,与1989~1990年同地区的调查结果比较,老年人总骨折患病率较8年前的15.57%仅增加了0.35%,而市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总患病率增加了3.6%(男3.9%,女3.3%),农村地区增加了1.9%(男3.4%,女1%),显示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呈增加趋势。

1.4髋部骨折是骨科创伤中重症患者的主要部位,对它的重视有利预防和治疗

Mussolino等[9]从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中获得数据,观察了1971~1975年的从25~74岁人群,包括了6195名白人和黑人,显示年龄、性别、人种、体重质量指数、吸烟、酒精及高度抑郁症都是髋部骨折危险因子,其中抑郁症危险比是1.90。Gregg等[10]对老年病人观察发现身体锻炼,尤其是平衡和下肢力量训练能减少跌倒的危险,而且通过病例对照发现,与久坐的人相比,身体锻炼能减少20~40%的髋部骨折。Ottenbacher等[11]对生活在美国西南部的大于65岁的墨西哥美国人进行抽样调查,进入研究的有3050人,发现糖尿病是髋部骨折的危险因子,有糖尿病的与没有糖尿病的危险比是1.57。而以前没有把糖尿病作为髋部骨折的危险因子。在治疗中,Foss等[12]对在多中心康复计划中的300例髋部骨折患者调查中发现,它的30d的死亡率为13.3%,术前死亡率为15.6%;28%是不可避免的死亡,15%是可能不可避免的死亡,57%是理论上可避免的死亡。这些研究和发现将对髋部骨折的防治产生积极的意义。

2骨科创伤流行病学的重点与难点

在骨科创伤中,骨折是骨科创伤流行病学研究的重点。因此调查骨折发生的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对策,有利于降低伤残率。如陈桂珍等[13]在对天津医院及河西骨科医院的1693例骨折患者研究中发现,男性发生骨折比例比女性高,15~59岁年龄组的发生骨折比例高,占69.8%,股骨颈骨折发生率最高,骨折多为摔倒引起。这个研究显示了骨折的一般情况,而对某单个骨折的研究同样有意义,如朱向辉等[14]对363例锁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析在锁骨骨折类型上:单纯型232例(63.9%),粉碎型131例(36.1%)。其中新生儿产伤所致骨折42例均为单纯型;儿童期和老年期患者主要为单纯型,分别占各年龄段的89.1%和82.4%。骨折发生部位:中段328例(90%),外侧段29例(8%),内侧段6例(2%)。致伤原因在不同年龄段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P

在众多类型的骨科创伤中,骨盆骨折和脊髓损伤是其两大难点。其中骨盆骨折是在急性创伤中患者死亡和居民残疾的一个主要原因,机动车碰撞是骨盆骨折的主要原因,占这些创伤因素的44%~64%。Inaba等[16]的研究显示因机动车碰撞导致的骨盆骨折正在增加,在过去12年里,机动车内司机和前面的乘客增加;在最近的8年里,在后面的乘客也在增加。并发症发生较为多见,死亡率达10.5%,是非骨盆骨折的1.4倍。在国内,叶松等[17]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3家综合性医院7年间(1992~1998)278例骨盆骨折患者,显示合并失血性休克87例,典型脂肪栓塞7例,挤压综合征5例,下尿路损伤27例。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增多,高能量损伤致严重骨盆骨折日益增多,既往对骨盆骨折多采取保守治疗。但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达50%~60%。随着对骨盆骨折认识的深入,近年来主张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从而使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降低[18]。这些都显示了骨盆骨折防护和救治的特点,尤其并发症的预防,这对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绝大多数由外伤引起,脊髓损伤的发生率约为5/10万,主要与交通和建筑业中的意外事故有关,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李建军等[19]对2002年86家北京地区医院1077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调查,显示脊髓损伤男女比率为3∶1;颈段损伤为4.9%;胸段损伤为28%;腰段损伤为66.7%;其他损伤为0.4%;平均受伤年龄为41岁;常见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杨明亮等[20]对426例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伤后4个月内有14例死亡,死亡率为3.3%,死亡原因包括气管过度刺激致心跳呼吸骤停,外科手术致病情恶化,肺炎,多器官衰竭,痰液堵塞及食物误吸致急性呼吸道梗阻等,其中痰多、咳嗽排痰无力、低血氧分压持续或进行性下降、出现神经恶化等可作为预测死亡的临床指标;在死亡病例中,90%患者入院前死亡。这显示脊髓损伤的严重性和治疗的难度,尤其院前急救最具重要性。

3骨科创伤流行病学中重点人群的预防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口在社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同时创伤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对这2种人群一直是骨科创伤关注的重要对象。

老年人的骨折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跌落和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折的2个最主要原因。但是我国目前对老年人骨折发生状况以及危险因素的研究尚不多见。应该尽早探索我国老年人骨折发生的流行规律和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骨折的发生,这将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并减少治疗老年人骨折的医疗费用。

转贴于

对于儿童青少年,Sala等[21]对1937个患儿研究显示在步行中的创伤是多发性创伤最常见的原因,总的死亡率是11.5%。其中37个是骨折,它们中的10%是开放性骨折。国内朱向辉等[22]对澳门镜湖医院1993年2月~2002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至18岁骨关节创伤病例94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943例病例中,男女比例为2.44∶1,共发生骨折、脱位995处。在骨折病例中,以上肢骨折最多(645处),其中前臂占37.2%,以跌伤为主。按年龄阶段分析,有4个高峰:第1个产伤锁骨骨折46例,占同期出生婴儿的0.3%;第2个在1~5岁,主要是肱骨髁骨折(60处)和前臂骨折(41处);第3个在6~11岁,前臂骨折(99处)、胫腓骨骨折(92处)和肱骨髁骨折(75处)为主;第4个在12~18岁,以运动外伤的前臂骨折(100处)为主。这些研究显示对于儿童青少年骨科创伤,由于他们受伤带来的影响大,应针对不同年龄采取不同方式进行防护。

4展望

我国近年已有就某种骨科创伤指标所作的调查研究,如手外伤,显示出一定的规律与差异,这是骨科创伤流行病学发展的趋势。但这些调查往往是一个地区或医院的调查,或只是对某单一病种的调查,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调查及资料库的建立,需要进一步总结。对它的防治,除了加强医院救治外,还更应加强政府积极的干预效果,这尤其重要,但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不足的。

【参考文献】

[1]陈文昌,吴淑贝,张旭鸣,等.13688例骨与关节损伤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1):15-17.

[2]蒋伯钧,宿飞,周建军,等.上海黄浦区骨折住院病例伤害状况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3):185-186.

[3]罗玉琛,肖刚,陈劲,等.酒精性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9):669-671.

[4]AviA,YehonatanS,AlonS,etal.Doaccidentshappenaccidentally?Astudyoftraumaregistryandperiodicalexaminationdatabase[J].JTrauma,2001,50(1):20-23.

[5]ValtolaA,HonkanenR,KrogerH,etal.Lifestyleandotherfactorspreditanklefracturesinperimenopausalwomen:apopulation—basedprospectivecohortstudy[J].Bone,2002,30(1):238-242.

[6]BischoffferrariHA,DawsonHughesB,WillettWC,etal.EffectofVitaminDonfalls:ametaanalysis[J].JAMA,2004,291(16):1999-2006.

[7]KoeckCM,SchwappachDL,NiemannFM,etal.IncidenceandcostsofosteoporosisassociatedhipfracturesinAustria[J].WienKlinWochenschr,2001,113(10):371-377.

[8]朱汉民,张韵,朱晓颖,等.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及8年间患病率变化[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3,9(2):89-92.

[9]MussolinoME.Depressionandhipfracturerisk:theNHANESIepidemiologicfollowupstudy[J].PublicHealthRep,2005,120(1):71-75.

[10]GreggEW,PereiraMA,CaspersenCJ.Physicalactivity,falls,andfracturesamongolderadults:areviewoftheepidemiologicevidence[J].JAmGeriatrSoc,2000,48(8):883-893.

[11]OttenbacherKJ,OstirGV,PeekMK,etal.Diabetesmellitusasariskfactorforhipfractureinmexicanamericanolderadults[J].JGerontolABiolSciMedSci,2002,57(10):M648-653.

[12]FossNB,KehletH.Mortalityanalysisinhipfracturepatients:implicationsfordesignoffutureoutcometrials[J].BrJAnaesth,2005,94(1):24-29.

[13]陈桂珍,芦文丽,王伟.骨折住院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4,10(3):431-433.

[14]朱向辉,李卫平,陈子杰,等.363例锁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4,18(4):275-276.

[15]韦兴,侯树勋,史亚民,等.66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7):403-405.

[16]InabaK,SharkeyPW,StephenDJG,etal.Theincreasingincidenceofseverepelvicinjuryinmotorvehiclecollisiohsinjury[J].Int.J.CareInjured,2004,35:759-765.

[17]叶松,李朝顶,徐友魁.骨盆骨折合并伤的临床治疗[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22(3):13-14.

[18]江捍平,王大平,张洪,等.骨盆骨折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38-40

[19]李建军,周红俊,洪毅,等.2002年北京市脊髓损伤发病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7):412-413.

[20]杨明亮,关骅.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