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高二上数学总结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5-02 手机浏览

高二上数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结构特征;空间布局;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3)22-0036-05

办学体系是指由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功能的教育机构相互联系而构成的集合。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结构是否完善、层次是否丰富、功能是否健全、布局是否合理等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理清我国学术界关于职业教育办学体系问题的研究状况,以“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了我国学术界关于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结构研究方面的文献。检索结果表明,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1][2][3][4][5][6][7][8]。就全国而言,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有何结构特征、层次类型特征、行业门类特征以及区域差异?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一、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结构特征

所谓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是指职业教育的投资举办者。目前,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的投资办学主体十分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中央部委办学、教育主管部门办学、地方政府办学、行业企业办学、集体办学以及政企合作办学等。总体而言,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国家财政拨款作为办学经费的公办职业院校,另一类是由国家财政拨款以外的各类社会力量兴办的民办职业院校。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行业门类上五花八门,但在形式上主要有两类,即以正规学历教育为主的职业院校和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机构。

(一)职业院校办学主体结构特征

为全面了解我国不同层次职业院校办学主体的结构特征,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上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从学校数量、教职工数、专任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等方面分析当前我国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和结构特征,见表1。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为迅速,民办职业院校数量增长较快,但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兴办的职业院校依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公办高职院校在教职工数、专任教师数以及在校学生数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

表1我国不同层次职业院校办学主体概况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

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比,民办和公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差距更加突出,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力量还很弱。

(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办学主体结构特征

除了各级各类能给学生提供系统职业教育的院校以外,那些专门提供某类短期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机构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培训机构具有规模小、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灵活多样、办学成本低等特征。据统计,2011年我国共有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近13万所,教学班(点)532983个,注册学生49250045人,教职工473108人,其中专任教师242299人,从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323258人。这些培训机构有的依托职业院校,有的独立办学。总体来看,政府和集体举办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占绝大多数,个体和民办的培训机构还很弱小。

从类型上看,我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培训服务的职工技术培训学校(机构),另一类是针对农村地区的化技术培训(学校)。除此以外,还有其他性质的培训机构。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和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从办学主体来看,我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政府部门(包括县乡层次的教育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主办,二是集体(主要是村集体)主办,三是社会个人主办。

二、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的层次结构特征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已形成了三层次多类型的结构体系。在层次上,分别是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每一层次职业教育又可细分出相应的办学形态。

(一)高等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和机构在类型上比较多样,主要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各行各业的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独立学院、大学下设的职业学院和成教学院以及一些民办的其他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其中,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

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11年我国有各类高等职业教育机构2772所,在校生近1763万人。其中,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共计1246所,在校生数达到966万人,教职工数约60万人,专任教师40万人左右。2011年,民办高职高专学校数共计351所,占总量的比例约为28%,学生数达216万人,比例为22%,说明民办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等职业教育

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门类上显得相对简单、清晰。我国能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有四类,分别是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以及技工学校。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其办学规模较高等职业教育要大。2011年,我国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5884所,约是高职院校总数的5倍,在校生约2239万人。

在四类中等职业学校中,就学校数来说,职业高中最多,共有5206所,占所有中职学校的32.8%。在校生数则是普通中专最多,2011年全国共有普通中专学校3938所,占所有中职学校的24.8%,但在校生约878万,比职业高中多出约152万,占全国中职学校在校生总数的39.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门类。二者的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分别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68.6%和69.1%。

(三)初等职业教育

我国初等职业教育不但层次低,而且办学类型也很单一,主要由职业初中承担。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初等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规模和地位都在不断缩减,见图1、图2。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有职业初中1194所,在校生88.64万人。到2011年,全国职业初中的数量减至67所,在校学生数仅有34173人,教职工2187人,专任教师1975人。

图12000~2011年职业初中学校数

图22000~2011年职业初中在校生数

三、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的产业门类特征

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导向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是否与产业经济结构相协调,专业设置能否适应并引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需进行深入分析。

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9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GDP增加值分别为35226亿元、157638亿元和148038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33%、46.24%和43.43%。具体来说,第一、第二产业GDP的比重偏高,尤其是第二产业的比重仍过高,而第三产业GDP的比重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如前所述,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可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但在学校数和招生规模上中职教育都是主体,其专业门类的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模比较有代表性。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的统计数据,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门类设置和产业结构并不完全一致,而是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有所超前。2011年,我国共有中职在校生1816万人,属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专业门类的学生数分别约为195万人、462万人、1160万人,三大产业门类学生的比重分别为10.71%、25.41%和63.88%,见表2。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中职在校生比例和第一产业的产值比例较为协调,均处于10%~11%之间。而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上,两者的差距较大。2009年,第二产业GDP增加值所占比重达46.24%,说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之我国第二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较多。而同期中职在校生数所占比例为25.41%,说明所有的中职在校生中,只有1/4是为第二产业培养的。换言之,在我国第二产业仍占较大比重的形势下,中职业学校第二产业门类专业的在校生数量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着第二产业的健康发展。2009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3.43%,而同期中职学校第三产业门类专业在校生的比重高达63.88%,二者相差近20个百分点,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当前第三产业门类的中职人才培养存在较大的过剩。

表2我国三大产业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门类比例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

四、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状况的区域差异特征

习惯上一般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2011年6月国家统计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将我国的经济区域重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以更加科学地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国家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6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2个省(市、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

1.区际差异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区际差异。在职业学校数量方面,2011年,东部地区共有高职高专、成人高校、中职学校和初职学校4538所,占全国所有职业院校总数的34%;中部六省有4010所,占30%;西部地区有3440所,占26%;东北地区最少,有1390所,占10%。从单位国土面积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平均每千平方公里土地上有职业院校12.11所,中部地区为3.96所/千平方公里,西部地区为1.07所/千平方公里,东北地区为2.17所/千平方公里。可见,不论是总量还是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的职业教育都处在领先地位。

从学生数量来看,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也走在全国前列。2011年,东部10省市各类职业院校共有在校生1416.68万人,占全国总量的39%,平均26.38人/千平方公里;中部6省有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1020.30万人,平均10.03人/千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量的28%;东北3省有253.66万人,仅占全国总量的7%,为四大经济区域中最少,平均4.12人/千平方公里;西部地区有939.02万人,占全国总量的28%,平均仅为3.25人/千平方公里,为全国四大经济区域最低。东部地区的成教、高职高专和中职学校在校生均居全国首位,所占比例分别为46%、41%和36%,其面积平均发展水平更是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

2.区内差异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仅在四大经济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区域内部的发展也并不均衡。在东部地区的10省市中,2011年河北省拥有的职业学校最多,共有855所,其次是山东省,有828所,广东位列第三,有689所。高职高专院校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江苏、广东和山东,成人高校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上海、山东,其他民办高校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上海、山东、北京,中职学校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河北、山东、广东,初职学校仅河北有1所。中部6省中,河南省的职业院校最多,达1044所,最少的是江西省,有606所。相对来说,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不如东部地区那么大。中等职业教育在河南、安徽、湖南等人口大省较为发达。东北三省中,黑龙江和辽宁的职业教育相对发达。2010年,黑龙江有520所各类职业学校,辽宁有489所。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西部地区职教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四川和陕西。2010年,作为西南经济中心的四川省共有各类职校650所,其中中职学校有558所,高职高专学生约66万人,中职在校生约124万人。地处西北的陕西省共有各类职校450所,其中382所是中职学校。就总量规模而言,这一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程度最滞后的是青海、和宁夏等少数民族自治区。

(二)我国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各区域、省之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为找出主导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因素,以职业学校总数作为衡量各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并整理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职校总数和各地国土面积、人口总量、GDP总量、人均GDP、总就业数、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总体来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主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有显著关联性。

1.人口因素

将各省、市、区的各类职业学校(包括高职高专、成人高校、其他民办高校和中职学校)总数与相应的人口总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α系数小于0.01水平上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886,见图3,说明一个地区职业学校的多少和职业教育的规模与发展水平同该地区的人口多少高度相关。

图3职业院校总数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2.经济发展因素

相关分析表明,一个地区的职业学校总数与其GDP总量、总就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α系数小于0.01水平上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85和0.748。在α系数小于0.05水平上与财政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1和0.435。充分说明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水平主要与该地区的经济总量直接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就业人数以及规模以上企业数也越多,对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就越大。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国家财政拨款单一办学局面被打破,多元化办学格局正在形成,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但民办职业教育在各种层次上都还显得比较弱小甚至缺失。

第二,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不完善,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较少,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院校缺乏。职业院校主要以初级、中级和相当于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为主,整体办学层次低,造成职业院校的社会吸引力不足。

第三,当前我国职业人才培养在专业门类结构和产业结构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匹配问题,并集中表现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上,造成人才结构失调问题的出现。

第四,从空间布局来看,我国职业教育院校存在区内和区间的差异,这种空间布局不均衡,与经济总量和人口因素有着正相关关系。人口规模主要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经济总量主要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重点就是要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适应的问题,迫切需要对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升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金良.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之构建[J].教育评论,2006(3):11-13.

[2]马尧炯.建立起职业教育体系[J].人民教育,1983(7):10-11.

[3]欧阳河,蒋莉,张燕.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演进[J].职教论坛,2008(10):59-63.

[4]欧阳河.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7.

[5]吴福生.努力建立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J].望周刊,1985(37):45.

[6]于红旗,王键.论我国职业教育新体系的建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5-146.

[7]于明春.构建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J].职业,2006(S1).

[8]周鸣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机制[J].经济导刊,2010(10):90-91.

Studyonth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VocationalEducationSysteminChina

WANGJian

(ResearchInstitutefor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BeijingVocationalCollegeofFinanceandCommerce,

Beijing101101,China)

高二上数学总结范文

一、高一新生想学好数学必须过好三关

1.阅读关由于小学、初中的数学比较浅显,学生阅读并不费力,一般能读懂表面意思,就可以套公式进行解答题目,记忆能力几乎决定了数学成绩的高低.而高中数学内容加深,相对抽象化,学生阅读能力还是浅层次,没法深入,导致出现上课一听就懂,看书模仿例题作业也可以独立完成,可是一考试就不会,老师讲解时,刚刚一读就会的现象.因此,高一的新同学一定要学会阅读数学题目,能够读明白,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做什么,养成深层次阅读的好习惯.

2.变化关

小学、初中的数学是“静态”的数学,学生不明白,也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就是有的同学所说的只要会套用公式就行了.但高中的数学是“变化”的数学,学生会感到公式、定义、定理、是记住了但不会应用.这就要求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真正弄明白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的意义.

3.表达关

小学、初中的数学表达主要是格式要求,外加公式应用,学生几乎不写文字符号语言.到了高中,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不够的.除了初中的要求外,还得表达有逻辑,有条理.

二、高一新生数学学习方法的几点建议要求

1.要学会预习

有一部分高一新生不会预习,开展预习停留于形式,没有什么效果,老师要求预习就马虎看一遍,找不到什么问题与疑点.学生在预习方法上要求做到首先粗读,对课本的教学内容进行大概浏览,初步掌握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接着要细读,对课本中主要概念、重要公式、重点法则以及定理认真阅读、感悟、思索,对一时把握不准的内容作出记号,养成做摘记的习惯,在课堂上带着疑问听讲.要随课预习,要针对老师在预习前提出预习要点进行预习.实践证明,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使你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2.要学会听课

学生采取科学的方法听课,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在“听”“思”“记”三方面下工夫.在“听”的方面,学生要认真听好每节课的学习要求,一是认真听好知识讲解的过程;二是认真听取教师重点、难点分析,尤其是自己在预习中摘记下来的难点问题;三是认真听取书本例题讲解思路以及思想方法等;四是听好课堂总结.在“思”的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勤思考,在听讲时开动脑筋;在课堂上深入思考,要勇于对知识点追本溯源,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在课堂学习中要善于思考,结合学习内容开展联想、猜想与归纳;要树立批判意识,开展反思.在“记”的方面,学生要做好课堂笔记.有些高一新生对于记笔记不太熟悉,往往是教师写什么自己就记什么,用“记”来取代“听”与“思”的作用.学生笔记哪怕记得很全面,但实际效果有限.所以要学会科学记笔记,一是记笔记服从认真听讲,在合适的时间记录;二是要把握重点记笔记,着重记知识要点、记疑难问题、记解题途径等;三是记总结、记课后拓展题等.在学习中,学生要明白“记”是为了“听”和“思”开展服务的,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3.要学会复习

高一新生在数学学习后,一般急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会忽略必要的知识内化与巩固过程,甚至会出现照搬例题、生搬硬套公式解题等不正常现象,为交作业而去完成作业,完全背离了作业本身的巩固新知、深化掌握的作用.正确合理的做法是,学生每天应当选取一些时间阅读教材,对课堂笔记摘记的一些重难点进行回顾,加深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的回忆,同时对公式、定理进行温习,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课后作业,解题的同时开展反思.

高二上数学总结范文篇3

二、申报理由:本人从1991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近12年,一直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并任班主任5年,级组长7年。其中1991-1994年在广西平南大安高中任教,1994年起至今于南海区第一中学任教。1997年获得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资格,同时被聘为中学一级数学教师。

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政治思想方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文选》,深入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精神,坚决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于199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十分注意加强师德的修养,注意在遵纪守法、做人、治学、劳动等方面为学生起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来感化、教育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为日后成为四化建设的主力军、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工作方面,我注意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钻研教材,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经常总结和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改正缺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把每个知识要点以最佳方法正确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良好。

现把任职中学一级教师以来的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1997-1998学年度任教高三级303班、304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1998-199年度任教高一(6)班、高一(7)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1999-2000学年度任教高二(3)班、高二(4)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和高二(4)班班主任。

2000-2001学年度任教高二(6)班、高二(7)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

2001-2002学年度任教高三(7)班、高三(8)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2002-2003学年度任教高一(15)班、高一(16)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1997年主持南海市第一中学数学提高小组课外辅导工作,成绩明显,论文《数学竞赛辅导初探》获南海市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由于表现突出,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

1997-1998学年度,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探讨,刻苦钻研教学大纲,结合高三复习课的特点,狠抓学生的双基训练,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效果显著,所带的慢班会考合格率达98.5%,高于年级平均水平96%的2个多百分点。每次考试均有学生进入理科数学单科成绩的前10名。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1998-199年度,我在所任教的高一(6)班和高一(7)班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试验。

目标是: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是:

(1)、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做法:A、上课前请学生谈前一天作业或学习数学的心得。B、提问后暂缓给出结论,而是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C、课堂练习有时个别提问,有时一题多解,之后请学生判断优劣,最后老师评点。D、上讨论型、自学型的新授课。

(2)减轻学生负担,大量减少课外练习、作业,只留一些易混淆的题,对比认识。

由于在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因此我上的课课堂气氛活跃,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很好。高一(6)班入学成绩数学平均分排在全级九个班中的第八位,上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六位,下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四位。高一(7)班上学期末平均分排在全级第九,下学期中段考升到第四。希望杯数学竞赛第一试,36名获奖者中,高一(6)班、高一(7)班共11人,约占总人数的1/3,大大超过平均比例,其中汤锦威同学更以102分的绝对优势获第一名。

1999-2000学年度,我担任高二(3)班和高二(4)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1998-199年度的试验基础上我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两个政治班,基础较差,自学的能力不强,缺乏讨论交流和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实验一度受阻。但我不气馁,继续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少讲精练,通过交流--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再辅以一练一评一测和课堂限时速度训练做法,收到了较好效果。三次大考中,高二(3)班和高二(4)班平均分居同类型班两第一,一次第二,高分层(90分以上)人数最多。

2000-2001学年度,我担任高二(6)班和高二(7)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这是两个理科平行班,基础较好,适逢学校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和分层教学试验,我积极支持并亲自参与了主体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带领学生进行了《自学--总结学习》模式的探索。总结出了《自学--总结学习》的一般模式、层次和方法。同时,由于网络的介入,信息技术又对我的教学产生了新的冲击,我开始对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思考,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

我立足教材,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学问的研究者,方法灵活,贴近学生,我的课受到了学生充分的肯定,在学生评教中我名列第一。同时我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讲座寻找数学美受到学校和数学科组的高度评价。这一年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2001-2002学年度是我教师生涯中第四次带高三。我任高三(7)班和高三(8)班的数学科任。

高三实施分层教学,物理班按数学、物理、英语成绩分班,面对B班,我犹豫过。但我还是选择了迎难而上,我通过找学生谈话,测试摸底等方法调查,对教学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努力在B班挑出几个基础和能力都略好的学生进行培优,通过定期检查练习,面批面改,加开小灶,谈话鼓励等办法,使一批学生数学成绩稳步提高,在上学期连续三次向A班输送优生之后,下学期还有学生能在模拟考中考出数学单科年级前十名的成绩。培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数学优生的进步带动了整个班级学习数学的良好风气,因此班级的数学成绩提高也很快!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我对高考的认识,我举行了高考大题考什么?、立几对策、规范作答在解答题中多拿几分等专题复习,很受学生欢迎。高考成绩在同班五科中排第一。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一档。

2002-2003学年度我担任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前几年教学试验比较成功的激励下,我在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开展自学--总结学习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在题组练习、变式研究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构题过程,并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也选题、编题、命题、讲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连作业都是学生自己出,自己讲解的,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尊重,我也深得学生的喜爱,在两个班的学生评教中,我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

教研是教学进步的动力,更是教学特色形成的根本途径;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多年来我坚持在教研中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教书、在思想的升华过程中育人。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分层教学、尝试法教学、自学--总结学习的尝试和多媒体环境下多师教学法、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淡化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教学个性的教师。论文《走出练的误区》在《广西教育》2003年第6期第36页发表,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探》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社会科学版·教育研究(增刊))第87页发表。本学年年度考核为优秀。

21世纪的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继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我积极参加省、市及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追踪教育科研信息,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动态,利用工作之余自学教学法、现代教育理论。先后完成了《数学思维教育学》、《教育评价》、《计算机应用》、《数学素质教育学》、《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概论》、《生活中的数学》、《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数学建模与中学数学教学》、《管理教育专题》等科目的学习,成绩良好。

使用多媒体手段和借助数字化信息辅助教学是现代高水平教师的重要标志。有了这个认识,我于1998年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当年就能熟练使用word编印试题,到1999年已经掌握了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2000年学习使用Authorware制作简单课件,同年通过了计算机初级考核,2001年学习Flash软件,2002年学习Photoshop和网页制作,现在已拥有个人主页--华韵数苑,2002年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核。

做为一级教师,我负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先后与多个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一方面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他们提供一些宝贵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我也虚心向他们学习。这几个青年教师进步非常快,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胜任高一至高三的数学教学工作,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德育工作能面向全体学生,我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德育大纲精神,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品德情操教育。善于在与学生的广泛接触或个别谈心中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解决他们的思想症结、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多年的班主任、级组长工作使我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带领班主任探索班级管理新模式,在量化管理、民主治班、创建先进班集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总结出了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的深层次活动系列。论文《笔谈--余味无穷》在中华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1999-2000学年度我担任高二(4)班班主任,走过了由跟班管理到量化管理到民主管理的路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班级的班风正、学风浓,学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每次大考进步人数之多居全级之最,每月都被评为文明标兵班,高二(4)班团支部还被评为佛山市红旗团支部,成绩显著。

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我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获得很多荣誉:1997年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2000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受到南海市教育局党委的表彰。2001年被评为南海市优秀教师。2003年当选为南海区中共党代表。

三、晋升后的工作设想:

1、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研究教与学规律,注意总结教学经验,大力进行教学改革,争取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

2、参加继续教育,力争在教科研究方面有突破性的成绩。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