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范例(3篇)
散文范文
在整体上,这些年的散文写作缺少和读者的对话关系,缺少和现实的对话关系,而写作者疏于和自己心灵的对话更是一个普遍的状况。在这一松散的状态中,散文不乏优秀之作,文体有嬗变,技巧更成熟,但疲软之态始终未有大的改观。散文的“边缘性”是相对文体的边界而言,并不是指其价值“边缘化”,但目前散文的走势则令人担忧。九十年代以后,文化大散文的出现,曾经给散文写作带来新的可能和自信,也召唤了众多曾经游离于散文的读者。除此而外,一些体现了知识分子精神的思想文化随笔也在众声喧哗中发出独特的声音,这类写作可视为书写知识分子思想与情感的一种方式,而这些作者多数都是非职业散文家。一批类似文化大散文的文体和类似的写作者也随之出现,媒体和出版界乘机而上,由此共同营造了散文写作繁荣的幻影。在文化大散文逐渐定于一尊并不可避免地式微时,散文写作的虚假影响也为世人识破。现在只有少数几个散文幽灵在新世纪文学中游荡。这一危机的出现,不仅反映了散文的艺术问题,亦暴露了散文写作者的精神局限,而这两者都与散文写作无法传承现代散文精神、无法主动探索汉语写作的新可能、无法积极应对转型期的思想危机等有密切关系。在意识不到这些问题时,散文写作的难度在一开始就被消解了,而一种没有难度的写作必定会颠覆这一文体的尊严,也妨碍这一文体的创新境界。
在文学的现实语境和市场、媒介、大众、俗世等更为贴近时,许多人把我们这个时代指为“散文时代”。其实这里的“散文”以及和它相对应的“诗”或者“史诗”并不是一种文体,而只是一种比喻。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从史诗时代到散文时代”这一命题,形象地揭示社会从古典到现代的转换。我在以前谈论散文的文章中曾经说过将“诗”与“散文”截然分开的局限,现在相对诗的时代说我们处于散文时代也只是一种相对宽泛的比喻。在经历了从“史诗时代”到“散文时代”的转型之后,人文知识分子感受最深的转型期问题之一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我们在刚刚遭遇现代社会不久,“后现代”的部分征候便开始出现,一双脚还没有完全踏进现代社会,又被“后现代”缠住。在我看来,中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震荡远比西方现代社会转型时要剧烈和复杂,知识分子的分化、分歧和各自的内心冲突是在这一“中国问题”中产生的。——而这些问题和冲突,应当是促进散文这一文体发展的力量,是散文写作的思想、精神和情感的本源,但恰恰在这些方面,散文采取了回避和掩饰的姿态。
如果再回到散文与“散文时代”的关系层面,我们也不妨说现时代确实是个可期的“散文时代”,这里所说的“散文”不是比喻,而是作为文体的散文。我们可以温习一下现代散文史上的一些论述。鲁迅曾认为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就在其他文体之上,这是大家熟悉的论断。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散文时代”?周作人在1930年序沈启无《近代散文抄》时就说:“我卤莽地说一句,小品文是文学发达的极致,它的兴盛须在王纲解纽的时代。”“在朝廷强盛、政教统一的时代,载道主义一定占势力。”“一直到了颓废时代皇帝祖师等等要人没有多大力量了,处士横议,百家争鸣,正统家大叹其人心不古,可是我们觉得有许多好思想好文章都在这个时生。”那时没有社会转型理论,不会使用转型期这样的概念,其实,所谓“王纲解纽”便是社会转型,所谓颓废时代、处士横议、百家争鸣、人心不古之谈都是这个时代的迹象。也是在这一层意思上,周作人进一步说:“小品文则又在个人文学之尖端,是言志的散文,他结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源头。”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援引周作人前面的话并作了自己的解析:“若我的猜测是不错的话,岂不是因王纲解纽的时候,个性比平时一定发展得更活泼的意思么?”郁达夫确实是个懂得散文真谛的人,他强调散文的个性,又注意到散文和现实社会的互动关系,现代散文的发展一直根植于社会现实,而且始终对公共领域的思想问题保持着敏锐的视角和言说的力量。郁达夫在《导言》中指出,“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以这一种觉醒的思想为中心,更以打破了械梏之后的文字为体用,现代的散文就滋长起来了”。
我一直以为,周作人和郁达夫的这些论述既揭示了现代散文发生的动因,也阐释了散文的本体性所在,其意义不可忽略。郁达夫的分析揭示了思想文化、个人和文字三者的互动关系,更是论述现代散文的基本理论方法。由周作人和郁达夫的论述,我们对文体意义上的“散文时代”以及“散文时代”中散文何为,该有坚定的看法。事实上,鲁迅、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那一代散文家在思想、个人的发见与文字诸多方面都显示了他们的高度和难度。朱自清先生在二十年代末《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中就作过经典性的描述:“但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实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理解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漫衍日新月异。有中国的名士风,有外国的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炼,或流动,表现上是如此。”这就是“散文时代”的面貌和“散文时代”中散文写作者的作为。严格地说,我们只有相对于“古代散文”而言的“现代散文”,“当代散文”只是“当代”的“现代散文”。尽管“今非昔比”,但现代散文的诸精神并未失去其意义。以此作为参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当下的散文写作为何离散文远去。
散文范文篇2
在新时期的散文家军团中,贾平凹的机智灵动,余秋雨的深厚激越,周国平的温厚深切,易中天的缜密平实;还有史铁生的孤寂旷远,张承志的清洁厚重,韩少功的朴素绵长,都不拘一格,特立独行。他们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路径,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登上了峰巅,合力推进了新时期散文创新的“车轮”,吸引了众多跟随者,把散文创作引入更宽阔辽远的天地。
然而,局限随之而来,难以超越和必须超越的现实困扰着后来者。创新在艰难进行中,有足够影响力的标志性人物还没有出现,需要的是时间。
近年来,我对核心刊物上的散文常会翻阅一下,越来越少的版面上,很少发现陌生面孔。能读下去的篇章每期也只有一两篇,甚至没有。留心一下新人的身份,多是与“中心磁场”接近的人,至少也是“鲁院”出身或文学院的签约作家。“近水楼台先得月”也无妨,关键是作品本身。比如一些以小说安身立命的人,所写的散文总是脱不了小说腔——不过一分情趣、二分技巧、三分矫情、四分感觉,再加一点小聪明,如此而已。他们有的本来是写诗和散文的,因害怕冷落,误了前途,为吸引眼球,作了“变性手术”,突然就发出不阴不阳的声音。一个没有自己声音的人,怎么会唱出好听的歌?
张承志对这些自以为是的青年作家的评说包容而理性:“他们缺乏大时代的灵感启迪;缺乏文学之外的政治颠簸。他们的一首两篇经常是相当优秀的;但他们获得了话语权、大量地印刷和出版以后,他们的书,常呈现为一种——愈是苍白无限的堆砌、哲理与感情的杂乱搅拌。”
对一个人名字的迷信和追捧,从未像现在这样愚昧。只要是当红名人(往往是虚名或假名),把他们的垃圾作品也要包装上市,去“谋财害命”。某些出版业已沦为无良商家,对散文的态度更是冷酷无情。红得发紫的“卖名族”不说也罢。一般名人出散文集要走“合作”之路,小名人要自销,无名辈就别想了。只要去大都市的书城看看,就什么脾气也没有。成千上万平方米的空间,属于散文的仅有区区几十平方米。就这,好像也成了名人和准名人专柜。(:)
散文范文
一、就高中散文教学来说,明确教学内容,首先要了解散文的文体特征
有位学生曾问我:老师,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也是散文吗?这个问题引起我深长的思考。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简单问题,其实牵涉到散文内涵与外延的问题了。目前来看,许多“散文”的定义及对散文的分类本身就很模糊混杂。所以,具体考察和审识不同的散文品类,是散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基本问题。只有审识不同的散文品类,抓住不同品类散文总体营构的艺术焦点,深入透视它们的个性特征,把握它们不同的艺术创造规律,才能引导学生切入散文内部构造的深层领域。
中国古典散文的概念、范畴相当宽泛。所谓“非韵非骈即散文”的定义,仅仅把它和诗歌、骈文做了一点粗简的界定,其余则一概包容。中国现当代散文又有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一切文学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是叙事散文,包括报告文学、传记、特写、速写;二是杂议散文或议论散文,包括杂文、随笔;三是抒情散文,包括抒情小品、游记。狭义的散文是以记人叙事、咏物议论、写景抒情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写法自由,形式多样,语言优美的“艺术散文”。不过,这些知识如果直接照搬给学生,不一定能替他们理得清。其实我们可以按内容为主、形式为辅的分类方法去简单划分,如状物、写景、叙事、记人、游记、历史、文化等。这样一来,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一些。
二、在明确散文文体特征的同时,我们还需了解散文的审美特征:
1.为文适性,高扬个性。
散文的“主角”是作者自己。“我”是散文审视、表现的审美“对象”。“自我”即性灵,即个性。散文是“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性灵”的文学。因此散文是个性化的、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作者的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感情、意味情趣的本源。这种感悟的特点,首先是它体现着作者的个性。也就是说,作者披襟剖心,真诚道白,让读者从文中见出作者本人的经历、个性、趣味、爱好、志向、学识、修养……
刘锡庆除了关于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的这个巧妙概括之外,还在《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等文章中,充分引用郁达夫、林语堂、周作人、叶圣陶、蒙田、巴金、叶至诚等人的言论,反复强调:散文必须要有“我”!
所以,散文的阅读往往需要与作者这个人联系起来:我们通过作品来了解、感受作家这个人,通过作家这个人来分享、领会他所写的散文这个作品。忽视散文背后作者的存在,往往会造成教学内容的偏差甚至错误。
2.化物为心,以小见大。
外物(万事万物,客观世界)是要写的,但这个“物”是被“情感化”或“心灵化”了的,即“内化”之物。散文写作,题材广泛,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文,即指此意;但从写作实际来看,散文多却具有“即小见大”的特点。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散文能包罗整个宇宙、全体人生,但又不能包罗这些,它只能动用精致而微小的钻头,凿开生活中的一个小点,即“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葛琴《略谈散文》),或者说,“只写一个情节、一段心情、一片风景”,“说明一种思想、一种感情、一种论断”(李广田《论散文》),而这些又是作者所熟悉、所经历过的。你看陆蠡《囚绿记》(人教版),也写小事小物,仅一小小绿枝条而已,不见卢沟桥变事的始末,更不见中国抗日战争宏大场面,“如斯而已,如斯而已。但这些小事里面的任何一件都胜于出一百本反日救国宣言,贴一千张打倒倭奴的标语”(陈叔华《娓语体小品文释例──小大辨》)。
在季羡林看来: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作为“散文”写作成功的一条“规律”,它无例外地都是“即小见大”!
3.率真,自然,笔墨自由。
真人,真情,真心,真语,离开了“真”,散文就失去了生命。散文在内容上体现为一种“自然美”;在结构上追求一种“自由美”;在语言上讲究一种“自性美”;在情感上呈献一种“自制美”。真实是散文的生命,那么情感的真实就是散文的灵魂。对生活经历和感情经历进行深度提炼和精致加工,用文字进行的一种回忆或反刍,经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就成了散文。作者不论是述说人生,还是描写自然,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无不从自我感悟出发。这是一种心理真实。这种感悟,既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特殊美质的发现,也是作者感情激荡、神思飞扬的心灵体验过程。作者的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感情、意味情趣的本源。巴金在150篇、42万字的《随想录》里,坚持说“真话”、吐“真情”,把心掏出来“交给读者”,将自己以性命换来的“人生探索”经验和痛苦的“心灵解剖”纪录留给历史,留给后人,作为自己告别文坛前的最后奉献。
4.短文韵长,风格各异。
散文喜短不喜长。风格是个性、人格的艺术。老舍的作品,以“北平“为地理区域,以“平民”为核心,以“乡情”为纽带,重抒情、叙事,讲细腻、真实,很有“京味”的风格,具有“乡土气息”。他的《想北平》(高教版拓展模块),写他眼里、心中的北平,不同于史家,更不同于游客,写一种富有生活情趣的北平画卷——这也正是他全部作品所共同的“平民化”特征,体现了“淳朴而真实的美学风范”。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应该分为前后期,前期散文是主“情”的,写感情波澜,以情动人,清隽纤婉,雅趣可掬。以抒情散文为主要代表——《背影》《荷塘月色》等;后期散文则是主“理”的,多剖析事理,以理服人,明白晓畅,更近口语。以论说性散文为主要代表——《论气节》《论雅俗共赏》等。还有如鲁迅散文的深遂,郭沫若散文的浪漫,茅盾散文的俊健,冰心散文的婉丽,杨朔散文的精巧,巴金散文的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