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文创产品调研报告范例(3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4-20 手机浏览

文创产品调研报告范文

媒体的产品、发行和广告共同组成了一个媒介系统,而且是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系统。平面媒体产品是媒体采编目标实现的对象,也是系统的龙头,它决定着提供什么内容;发行和广告则是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基石,其中发行是基础,决定着如何打开市场;广告是关键,决定着能否实现效益。对三者的合力和平衡力进行整合营销,是《京华时报》成功打开京城报业市场大门的战略所在。

一、“经营新闻”理念让《京华时报》的新闻产品脱颖而出

把新闻当作产品,而且是企业化的产品,使其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并投入市场实现其使用价值和价值,这就是《京华时报》“经营新闻”的核心理念。

在一般的经济学分析中,将所有产品或商品的使用价值上的差异性抽象掉了,于是,所研究的产品或商品就是纯粹的“产品一般”或者“商品一般”。但在现实经济中,产品或商品是千差万别的,一些产品的差异性是在经济学分析中决不能忽视的,也就是说,有些产品及产业使用价值所具有的特殊性会对价值产生实质的影响。报业经济就是其中之一。

《京华时报》创刊时对报纸产品的设计,就注意了一个关键性问题:产品的差异化。差异化优势简直可以等同于竞争优势,如何使进入市场的新产品具有吸引顾客的独特品质,是市场营销战略中极重要的内容。中国出版界曾有一句经典的话: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人变我优。就充分说明了差异化原则在出版物中的应用。《京华时报》在经过大量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做出了一系列产品差异化的决策。一是版面形态的差异化。在当时北京报业市场的强势媒体中,《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晨报》是对开大报;《北京晚报》虽是四开小报,但在下午出版;而当时的《娱乐信报》只是每周出版三期的四开小报;在喻国明教授的调研报告结果中显示,喜欢小报的读者比喜欢大报的读者多出了十几个百分点。所以《京华时报》一创刊就是日报,而且是内容转换、携带和阅读都方便的四开小报。

二是报纸内容的差异化。《京华时报》之前的北京都市类报纸大都以专刊取胜。例如《北京晚报》的副刊品牌,《北京青年报》的专刊《青年周末》和《新闻周刊》都是它的旗帜。而《京华时报》的定位很明确:做一张严格意义上的新闻纸。从而终结了北京报业专刊化时代。

三是新闻来源的差异化。《京华时报》创刊之前,北京几家都市报的新闻来源主要依靠与各地报纸的稿件交换,一线采访记者数量不足,造成对本地新闻的报道相对较弱。而《京华时报》建立了强大的新闻中心,配置了上百人的一线采访专职记者队伍,每天采来上百条鲜活的本地新闻。数量如此之多的原创新闻,就是产品差异所在,也是竞争优势所在。

此外还有内容梳理的差异化,版面风格的差异化等等。总而言之,《京华时报》完全按照媒体产业经营规律,从产业发展和市场营销的需要出发,对报纸产品进行定位和调整,“经营新闻”的理念始终得到贯彻。

二、《京华时报》的“魔鬼发行”是怎样炼成的

《京华时报》的发行被业内人士称为“魔鬼发行”,以其高举高打,如同水银泻地的发行方式在创刊之初便开创了与众不同的声势。因为《京华时报》十分清楚“五毛钱的风险”对一张新生报纸的意义,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发行推动,读者不会对一份稚嫩的报纸产生多大兴趣,哪怕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五毛钱。

报纸的发行,与其他物质产品的销售不同,除了市场营销学讲到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外,还有自身的特殊性。譬如报纸是一种连续性的销售,报纸销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等等,只有既具有市场意识又有操作经验,才能摸索到其中的规律。《京华时报》发行的成功经验大概可以归结如下:

一是市场预热,先声夺人。《京华时报》创刊时专门制定了一个详细的预热方案,包括在北京几家平面媒体的形象广告,在电台电视台的电波广告,地铁沿线37个站的大幅广告,多条街道上的近1000个路牌,还有寻找“京华宝贝”系列社会活动,使报纸尚未创刊就已经先声夺人。

二是水银泻地,一炮走红。在一个规定范围内完全覆盖市场,做出声势,做出规模,做出强势,扔下一颗颗具有强大杀伤力的“重磅炸弹”。为了解决读者“五毛钱的风险”心理问题,报纸展开促销活动,一份报纸送一瓶汇源果汁。连续7天的密集覆盖,给市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底子。

三是控制成本,逆向发行。《京华时报》时刻根据报社盈利状况和竞争形势,及时控制报纸的发行量。除此之外,自建网络,物流批零;借力发力,产销互动;搞活零售,稳固征订;优选读者,优化结构等等经验,无一不是符合市场营销的战略。把新闻作为产品来经营,同时又开展卓有成效的发行工作,对新闻媒体来说,吸引读者眼球和获得广告主垂青的因素全都具备了。

三、《京华时报》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出色完成“惊险的一跳”

马克思曾说过,商品的销售过程是资本循环的关键环节,如果这一环节不能完成,资本的整个循环就要中断。因此,报纸出售广告版面与商品销售一样,是报纸经济运行过程中“惊险的一跳”。

报纸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它要经过双重销售,即第一次是把报纸销售给读者,第二次是把报纸拥有的读者推销给广告商。而《京华时报》更是不甘于这二次销售,它要找到对广告的真正出资者――企业主,从而完成第三次销售。由于广告商即媒体与广告主之间的中间商和批发商,往往不能迅速地、真实地、敏感地反映市场变化,对于新创办的成长性媒体尤为不利,只有企业主才是广告财富之源,因此媒体完全有必要加强对企业主的直接推广与销售。《京华时报》坚持走广告与自我推广并举的道路,靠广泛争取各类广告公司的密切配合,实现大规模广告收获;也靠自我品牌推广争取重点的直接客户,增强掌控广告市场的能力。

一般来说,都市报的广告经营要经历这样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分类广告垫底。第二阶段,争取促销广告。对于从零售市场购报的游动读者来说,最容易接受的是各类产品的促销广告。而在报纸尚未成熟的阶段,盲目主攻房地产和汽车等重要行业广告,则事倍功半。第三阶段,品牌广告主打。当报纸逐渐成熟起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来品牌广告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第四阶段,重点广告上马。所谓重点行业,指广告投放数额巨大、投放媒体相对集中的行业,如房地产、金融等对于媒体来说,形成自己的支柱性广告产业是一个重要的门坎。第五阶段,综合广告遍地开花。赢家通吃,一份成熟的综合性大众媒体应该对所有类型的广告实行全面覆盖。

2002年6月,《京华时报》跻身全国报业广告收入前十六强,稳居北京报业前三强;2002年12月,《京华时报》跻身全国广告收入前十二强,被权威部门评为“成长最快的媒体之一”;2004年4月30日,《京华时报》创下普通日广告登刊额784.82万元的历史新高。京华的广告收入一路狂飚,用最短的时间走了其他媒体很多年才能走完的路,这不能不归功于《京华时报》的整体战略眼光,如果没有对报业市场的细致调研和对报业发展规律的掌握,恐怕只凭“一大笔钱”、“几个大腕”实难运作成功,“一招制胜”的神话是不存在的。

四、采编、发行、广告的一体化

所谓采编、发行、广告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并不是取消业务分工和部门分设,而是要确保在报社运行的内在机理上做到采编、发行和广告的高度协调,在经营目标的达成上具有明确一致的着力方向,避免采编、发行和广告目标背离现象。而现在所提倡的编辑方针同经营目标的分离,采编业务同广告业务的分离,并不是使编辑方针和经营目标不相关,而是使之在更高意义上的相容、协调和统一。一家成功的报纸必须解决好编辑方针同经营目标的相容性问题,而观察各种报纸在处理编辑方针和经营目标之间关系的不同方式上,也大致可以判断各种报纸发展的成熟程度和竞争优势。

西方学者关于报纸编辑目标和经营目标曾经做出过一些论断,他们认为,“要想成功地占领思想领域的市场,报纸首先必须成功地占领经济市场。”而且,“一份报纸必须决定究竟应该使用多少编辑资源专门用于满足那特定部分的广告商想接触到的读者好奇心。如果报纸对这些版面花的精力太多,这势必要影响其它版面的报道。另一方面,如果分配得当,这应该能为报纸带来大笔收入,可以确保报纸的基本新闻报道。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能找到正确的基础,能把握好一种平衡,如果这样,一定会使该报纸有别于其他报纸而显得出类拔萃。”①关于媒体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我国尚处在初期阶段,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要从较为发达的西方报界去寻找,发扬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精神,可以避免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

对于很多人提出的“《京华时报》创造奇迹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京华时报》给出的答案是:媒体创新需要进行系统思维和系统构造。以往有些观点过分夸大媒体某一要素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其它要素的实际价值及各个要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有的称“内容为王”,有的称“渠道为王”,有的称“广告为王”,有的又提出“经营为王”等等,众说纷纭。其实,这诸多方面仅仅是一个完整系统中的必备要素。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整体互动的原则和“双轮驱动”效应,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采编和经营两个轮子只有同节奏、同频率地协调运转,才能保证报纸这架战车快速向前,否则就有翻车的危险。

注释:

①(美)杰克・富勒(JackFulier)《新闻的价值――信息时代的新思考》新华出版社1998

参考书目:

1、吴文虎主编:《新闻事业经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金碚:《报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4月

3、周鸿铎:《报业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9月

4、孙燕君:《报业中国》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版

5、陆小华:《整合传媒》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6、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文创产品调研报告范文

2012年7月18日,《2013两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调查报告》启动会在北京大学燕南园举办,特别邀请到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副主任祁述裕、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理事长陈立恒、中原大学教授吕鸿德等嘉宾亲临现场,并对外宣告2013年报告书正式启动调查。

据了解,2011年《两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调查报告》以“两力”模式为评估构面,两力是指城市“文化硬实力”及“文化软实力”,通过“两力”加权运算,获得“城市文化创意竞争力”总指标。文化软实力是藉由“文化支持度”、“文化内涵度”、“文化创造力”、“文化发展力”四构面所组成,而“四实力”——“基础实力”、“财政实力”、“文创实力”、“产出实力”则形成“城市文化硬实力”。研究通过结构式问卷调查,以两岸具有文化创意潜力的3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加权运算上述指标,形成“文化创意城市竞争力”,并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业者、专家与学者填答,分析两岸36座城市之文化创意竞争力,最终有“十里洋场”之称的上海,以文化软实力第一名与文化硬实力第二名评比,荣登两岸城市文化创意竞争力之排行榜首。36座城市展现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中,前10名分别为: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台北、苏州、南京、大连、厦门、成都。2011年《两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调查报告》可分析汇整为以下8个结论。

结论一:上海市、北京市、杭州市,分获两岸文创城市7项衡量构面排名之首。

上海市分别荣获“城市文创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力”及“文化发展力”等四项排名第一;北京市获得“文化硬实力”及“文化内涵度”等两项第一;而“文化支持度”则由杭州市夺冠。

结论二:两岸城市文创竞争力:台湾仅次于大陆直辖市优于副省级城市。

在大陆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11个地级市与台湾6个城市等研究对象中,台湾6个城市仅次于大陆4个直辖市,但优于副省级城市。台湾是多元文化与民主开放的社会,加上教育普及,若能推动台湾传统产业升级,发挥中小企业创业家精神以及延伸台湾企业国际化丰富经验,转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相信能再为台湾创造第四波的经济奇迹。

结论三:两岸历史名城与国际化城市,罗列城市文创竞争力排名前5名。

位列两岸“城市文创竞争力”排行前5名城市依序为:上海市、北京市、杭州市、深圳市、台北市,综合分析发现北京市、杭州市均属历史名城,上海市、深圳市和台北市均为国际化的大都市。综合上述,丰厚的历史资源及东西文化荟萃的内涵是打造文创城市重要的条件。

结论四:两岸文创城市成功关键因素各有其禀赋。

最具文化创意竞争力城市之关键成功因素中,位列第一顺位的成功关键因素各有所差异:(1)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天津市、新北市及台中市等6个城市将“文创人才充足”列为第一顺位;(2)将“政府支持度高”列为第一顺位的有北京市、大连市、厦门市及深圳市等四个城市;(3)将“资源充沛”列为第一顺位的有重庆市、西安市两个城市;(4)而将“文化消费能力”列为第一顺位有台北市;(5)将“跨领域人才最多”列为第一顺位的有青岛市。这些差异显示了各文化创意城市的要素禀赋各有差别,应依据自身要素禀赋,发挥各城市独特魅力与特色。

结论五:大陆城市文创竞争力:直辖市最优,副省级次之,地级市居后。

就城市文创竞争力综合排名显示,以直辖市表现最优,副省级城市居次,地级市居后。若比较直辖市、副省级两者在“文化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两构面的表现,可发现直辖市与副省级在文化硬实力构面上差距达11.376分;而就文化软实力构面,则差距在6.586分,毕竟政府对直辖市资源配置较为丰富,且直辖市国际化程度较高,相关文化表演场所亦较为充沛。

结论六:最具文创竞争力城市以长三角经济区最多。

在两岸城市文创竞争力综合排名前10名城市中,可归纳为5大经济区:(1)长三角经济区: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南京市;(2)海西经济区:台北市、厦门市;(3)环渤海经济区:北京市、大连市;(4)西三角经济区:成都市;(5)珠三角经济区:深圳市。

结论七:经济实力为文化创意城市发展之必要条件。

在36座研究调查城市中,“文化硬实力”构面排名前5名的城市依序为:北京市、上海市、台北市、深圳市、杭州市。另外,就“城市文创竞争力”综合排名前5名依序为:上海市、北京市、杭州市、深圳市、台北市。由上述两项排名可发现,“文化硬实力”构面中排名前5的城市亦为“城市文创竞争力”中排名前5的城市,可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硬实力是基础,软实力是内涵,都无法偏废,若能有硬实力作为发展的根基,累积并孕育软实力,则此城市迈向文化城市指日可期。

结论八:“数字内容”及“设计品牌时尚”为两岸最适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

文创产品调研报告范文篇3

始终围绕天伦公司中心工作和老板提出的重点任务去做,对原来的企业基础工作采取的方针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对新开辟的工作本着把工作做实、做细、做精、节简的指导思想。

二、2005年工作总结

企划部的工作是从2005年5月8日起步的。5月28日营销中心成立以后,企划部的工作围绕两条主线进行工作的:一是天伦集团公司总部;二是大连营销中心。

(一)完成天伦公司及领导交办的各项文字综合工作

主要有以下几项:

1、关于天伦公司企业简介的调整、充实和完善;已形成两种方案(精简版和详细介绍版);(2000余字)

2、拟写企业法人创业历程和修订企业法人简介(1800字、图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3、关于天伦海参基本宣传资料撰写,形成宣传稿;(3500字)

4、关于天伦公司企业管理奖惩制度的起草(1200字);

5、完成天伦公司审报大连名牌企业满意度材料筹备和递交工作;

6、配合企业iso9000认证工作的有关材料的起草;(1500字)

7、起草了《大连天伦水产公司海洋生物园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该项目的《审报立项申请》(27700字);

8、起草了《大连天伦水产公司杂交海参项目开发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该项目的〈申报立项申请〉;(2700字)

9、关于天伦商标获辽宁省省级著名商标的评估报告;(12200字)

10、起草天伦海参获得辽宁省用户满意产品的审报文件;(1860字)

11、起草民营企业创新情况调查工作中关于天伦公司的自主创新路程报送材料;(2900字)

12、申报大连海参商会副会长单位的材料起草和海参商会成立宣言;(1500字)

13、配合多家新闻单位拟稿:如《大连天伦海洋生物科技园破土动工8000万元助推天伦品牌腾飞》、《天伦首创盐水海参填补国内深加工空白》、《天伦盐水海参系列宣传文案》、《与大海结盟的人》等6篇新闻稿;(13000字)

14、起草董事长在天伦公司“海洋科技园”开工奠礼上的讲话稿;(300字)

15、配合产品开发部门,①完成盐水海参生产标准及公司其它系列海参产品生产文号、产品标签的报审工作;②完成企业产品的条形码报批工作(1个主项20个子项);③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标签申订工作;(5200字)

16、对公司网站进行调整、充实、提高和推广工作:①起草了大连天伦水产有限公司网站改进方案;②对网站域名和中文网址进行全面调整,重新注册了网络实名——“长海县海参”和通用网址——“大连海参”;③对公司网站图片、文字说明、栏目设制全面调整和更换;

二、围绕公司新产品开发和营销工作做好企业产品包装设计、广告宣传工作

主要有以下几项:

1、公司总部和酒店楼顶大字的设计和组织安装;

2、组织了大连十家广告公司进行企业产品包装设计竞标工作,形成产品标识和五项产品内外设计稿和多项包装小稿、标识的设计,最后北大广告公司设计的“天伦”方案被采用;

3、天伦吉祥物设计与推广;

4、配合营销工作搞好市场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一份;

5、组织印刷包装公司竞标生产包装系列

组织大连十二家印刷包装公司进行企业产品的包装盒生产制造竞标工作,形成精品盒样品和简装盒样品;以及产品包装产品内外多项包装小稿;采取货比三家的方法基本确定了生产厂家;具体产品有五项:

①干海参(淡干和盐干)精品盒;

②天伦盐水海参包装系列(盐水红盒、盐水蓝盒、大礼包、手提盒);③盐渍和半干海参包装(一斤和二斤装蓝盒);椭圆罐头瓶贴(蓝色、红色);

④天伦即食海参(红盒、小塑料袋);

⑤手提袋系列(纸制大手提袋、纸制普通小手提袋、纸制精品小手提袋、普通手提方便塑料袋);

6、广告设计系列

已完成编写天伦海参文化和产品说明书、产品简介;结合大连地方《企业年鉴》征定工作设计企业和产品对外宣传专页,配合企业新产品上市和招商及时推出宣传单:

①企业简介宣传样本;

②产品三折页宣传单;

③组织产品照系列;

④组织星海会展产品宣传展示;

⑤落实车体广告(出租车,公共汽车车帖广告);

⑥《大连晚报》、《新商报》报纸广告系列;

⑦167个中高档小区户外广告宣传板设计与落实、高速公路收费口专递宣传册广告两期;优惠卡、贵宾卡、会员卡设计制做;年历设计与制做;

⑧电视台广告片的制做与播出

形成企业形象广告5秒和10秒片各一套;天伦海参产地广告片5秒和10秒各一套;《天伦海参》八分钟专题片;以上广告片分别在大连一套天气预报;大连四套七点、七点半15秒广告;大连五套《今天吃什么?》栏目分别播出。

⑨配合天伦各专卖店季节、节日活动设计制做条幅、不干胶、kt板、x展架易拉宝等宣传品。

7、各专卖店设计与装潢:

①中山家乐福专柜设计与装潢;

②沙区西安路专卖店设计与装潢;

③西安路麦凯乐专柜设计与装潢;

④西岗乐购专柜设计与装潢;

⑤友谊商城专柜设计与装潢;

⑥潮阳专柜系列设计;

⑦哈尔滨专柜系列设计;,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三、经验与教训

经验主要是一条:市场化运作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最佳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