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面料行业研究范例(3篇)
纺织面料行业研究范文
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之乡、纺织服装出口基地,纺织服装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拥有较强的生产规模优势和区域产业集群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色织)、印染、毛纺织、针织、服装、茧丝绸、家纺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全市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业规模企业数1684家,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34.4%。从业人员26.3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32.3%。作为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纺织服装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期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59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3.8%,其中缴纳税金218.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5.4%。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出口创汇53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是期末的2.15倍,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7.6%,为我市第二大类出口产品,出口市场遍及日本、欧美及亚非拉158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产业,加快打造现代纺织强市,对的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创建和高附加值产品为切入点,强化化纤、纺纱、织造、染色、印花和后整理、服饰、家纺产品一条龙的产业链,全力实施以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以贴牌加工向品牌生产转型、以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型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工程,形成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社会化配套能力强、区域间产业链相互协调配套的良好格局,实现由纺织服装大市向纺织服装强市的根本转变。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
1.行业规模: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00亿元,年均增长13%。
2.产品档次: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大中型纺织企业“三无一精”(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品牌创建: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个,著名商标5个,名牌产品14个。
4.产业集中度:服装、家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销售收入占纺织服装行业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培育4家超30亿元企业。
三、大力实施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重点工程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要瞄准国际纺织服装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纺织服装业的现有优势,强化集聚化、集群化布局,紧紧围绕“强、大、专、精、特”的目标,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实施棉纺织业、家用纺织品业、服装服饰业、茧丝绸业、化纤业“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一)以提升装备水平为重点,做强棉纺织业。
加快大生工业园区和冠达纺织市场建设,稳步推动纺织企业退城进郊。以大生集团、联发集团、永安纺织、华强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着眼于“强化上下游、完善产业链、产业集聚化、提高附加值”,为本地最终产品提供优质原料。引导产业链从原料半成品向成品、从成品向高端商品、名牌产品转型。积极拓展联发集团、东丽织染、东邦纺织等棉纺织、化纤面料企业的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鼓励服装家纺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高档次产品发展。充分发挥先锋镇“中国色织名镇”、观音山镇“省色织名镇”的品牌效应和集群优势,推进观音山-先锋色织生态产业园建设,加快实施市区城西印染企业搬迁改造。借助省面料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加强合作,形成有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开发高附加值面料替代进口,尽快打破长期困扰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印染后整理环节相对薄弱的状况,推动全市棉纺织业的发展,成为全国色织产品研发先导区。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实施以提高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要内容的“三无一精”技术改造,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应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精梳机等设备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发展紧密纺、气流纺、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和推广粗细联、细络联等先进纺织自动化工艺流程,快速提升高支精梳纱、高档防羽布、高档抗皱免烫面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开发高档混纺纱、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料、装饰用面料和功能性整理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注重软技术的配套引进,积极采用抗皱防缩、防霉、抗静电、阻燃、仿真、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化纤仿真、纯棉超柔软、舒适性针织物以及多种纤维复合染整、功能性后整理工艺水平,促进我市棉纺织业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
(二)以彰显基地特色为重点,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把家纺产业定位为时尚产业,打造“家纺城”,做靓“家纺”城市名片。做好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的品牌和规模优势,以罗莱家纺公司、凯盛家纺公司、紫罗兰家纺公司、金太阳公司等骨干企业为支撑,拓展叠石桥家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家居、家饰品牌合作,研究家纺产业发展潮流,开发高档、特色产品,形成梯次发展格局,延伸家纺产业链,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充分发挥“家纺指数”全球家纺“风向标”作用,进一步提升家用纺织品的设计水平和能力,构建家用纺织品研发平台,开发生产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化家纺产品,打造新文化思维、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的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
(三)以打造自主品牌为重点,做专服装服饰业。
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采用新原料、新技术发展服装新产品。着力加大内外销市场拓展,广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放大专业女装特色,开发系列高档产品,扩大配套辅料产销空间。基本实现由出口加工型向“内外销并举、自主品牌为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和全省领先。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经济比重。鼓励企业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推广中心,引导企业采用服装面料自动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机、电脑平缝机、服装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的悬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机、产品自动立体仓储系统等自动化、智能化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激励企业引进和培育技术开发、专业设计等中高端人才,提高服装加工、设计、开发水平。推动企业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加大出口比例,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四)以创新产品功能为重点,做精茧丝绸业。
以集团为龙头,与大学、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围绕茧丝绸产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着眼国际前沿,研究开发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引领中国茧丝绸产业创新发展。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发展格局。
以高档丝绸制成品为龙头,以面料开发为突破口,加大高档真丝、新型共混纺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丝绸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档真丝、仿真两大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改性真丝、膨体弹力真丝和新型复合丝,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开发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共混纺丝、绢丝混纺丝和花色丝等产品。开拓非丝纤维在丝绸产品上的应用,发展棉、毛、化纤与真丝交络、交织、复合、包缠、混纺的新型高档丝绸面料。提高和优化桑、蚕品种,稳定桑蚕生产和茧丝市场,形成蚕种繁育、蚕茧加工、桑蚕生丝、捻线丝、绢丝、丝绸面料、服装服饰、真丝家纺产品、桑蚕生物制品的生产加工,以及丝绸产品国际国内贸易和科研开发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五)以产业拓展延伸为重点,做特化纤业。
鼓励企业开展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研发,引导企业引进国家重点推广的PTT纤维、竹浆纤维、麻纤维等新型纤维加工技术和新型国产化化纤生产技术和装备,降低投资成本,减少物料和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以文凤化纤、金雪集团、东丽纤维为骨干企业,发展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纺织新材料,为提高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比重奠定基础。鼓励企业迅速将科技项目、先进技术产业化,向大型化、柔性化、精密化、节能减排方向全面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重点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内最大的纤维织物制造基地。放大海安锦纶长丝生产基础优势,打造化纤特色板块。将如口港、海洋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工业园打造为重要的新型化纤基地。
四、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动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动、突出优势、培育重点、淘汰落后”的基本思路,在强化产业协调、强化产业升级、强化产业支撑上下功夫,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基地打造、要素配置、布局优化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推进企业升级、产业转型,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强化产业协调。提高认识,科学规划,集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分工的格局。一是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领导,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门联动。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扶持激励措施,协调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优化布局。加快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两个市场的建设进程,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科学规划-先锋色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区外色织印染企业退城进园,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制定优惠政策,把好产业门槛,正确处理“腾笼换鸟”与产业“空心化”之间的矛盾,鼓励区外的大中型色织印染企业搬迁入园,鼓励企业采用新原料、新技术,提高服装面料的质量和档次。三是引导集聚。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家纺、大生集团、联发等重点企业为骨干,修改完善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引导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攻克国家重点扶持、推广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打造全国行业领军企业。在川姜镇与观音山之间规划布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把园区建成功能齐全、分工合理、配套完善、效率一流、研产销一条龙的部级特色基地,为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四是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简化信贷流程,放宽信贷风险容忍程度,结合纺织服装的生产工艺流程,大力创新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和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对纺织服装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覆盖率。
纺织面料行业研究范文篇2
2.MARCOZOL染料对蚕丝纤维染色性能研究唐菊
3.纤维艺术品制作技术的探讨轻纺工业与技术闫承花
4.三维梯度组织机织防剌织物王志建
5.图像识别在羊绒羊毛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杨潇,季益平,张毅
6.针织大圆机面料的研究开发舒桂芳
7.服饰配饰针织女帽的设计杨仙
8.中空异形聚酯纤维开发及织物性能分析马小英,王宗花,宋艳艳
9.绿色环保新型纤维的开发利用胡家军,陆必泰,赖红敏
10.莫代尔纤维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刘一凡
11.纳米二氧化钛的性能研究及其在环保领域的应用郭树梁
12.生物酶在纺织品整理中的应用倪宏宇
13.特种印花的发展和应用瞿玉仲
14.泡沫在纺织上的应用王龙
15.浅谈生态染色新技术李向华
16.网络化三维虚拟试衣技术构架分析黄灿艺
17.面料性能对衬衫领下落量的影响朱旭明,王红
18.西服面料的选择及实例分析李亚娟,朱晔,张巧玲
19.电子智能服装的开发现状及其市场分析郭锐
20.服装基本功能与新型功能的发展与应用刘妍洁
21.国际形势下我国纺织服装业应对策略探讨崔丽娜
22.中国纺织贸易在金融危机中的应对研究李裕芬
23.新型生物涂层技术夏永
24.阻燃纤维与纺织品的研究发展概述凌海
25.针织内衣的选择、洗涤与保养蒙小晶
26.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王淑静
27.浅析高职成衣工艺的教学模式马燕红
28.太阳能应用于纺织厂空调系统的初讨张永东
29.自动控制技术在纺织空调中的应用沙川
30.浅谈变频调速器在纺织空调中的使用刘玮
31.浅谈互联网技术在喷气织机上的应用,朱焕勇
32.发挥纺织特色拓展轻工平台——《广西纺织科技》更名为《轻纺工业与技术》启事
1.亚/黄麻混纺粗纱煮漂工艺研究陈天慈,王华,郁崇文
2.PTT/C混纺纱生产实践乌军锋
3.纯棉织物生物酶抛光整理工艺设计及分析封怀兵
4.牵伸不良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措施王圣杰
5.棉纺厂前纺工序棉结数量变化规律分析阿依米沙·吾布力,李惠军
6.多层复杂组织的设计技巧李美真,赵静,石大为
7.FA320A型并条机的使用实践乌军锋
8.绿色设计与竹纤维的开发利用陈书丽,姚桂珍
9.面料弹性测试及其分类陈晓玲,聂存云,刘驰
10.人体工效学在童装设计上的应用叶隐隐,徐军
11.国产和孟加拉黄麻耐酸碱性能探讨唐义勇,钱竟芳,郁崇文
12.织物组织对大豆蛋白纤维机织物的性能影响赵晓芳
13.基于三维人体测量的女大学生皮肤滑移分析胡洛燕,王秀娟,马素琴
14.轻纺工业与技术客家大裆裤的结构与工艺分析柴丽芳
15.户外运动服装的功能性设计肖柳庆
16.Petri网在服装生产线平衡中的应用张玉斌,陈雁
17.职业工装的功能特征与设计开发胡亮
18.新型材料在运动服装中的应用张晓艳
19.浅析创造思维在服装中的运用张丽波,徐军
1.T/R环锭纺竹节纱生产实践的探讨李宏
2.桑蚕丝绞纱染色工艺探讨李江
3.高支高密天丝棉混纺产品的开发牛建涛
4.锦纶66帆布与锦纶6帆布性能比较常伯阳
5.C14.6tex普梳针织用纱的纺纱实践乌军锋
6.高档针织纱生产实践张艳华,刘必英
7.气流成网非织造布产品疵点的形成原因及其消除沙志鑫
8.浅析色纺纱的工艺与前景朱明
9.甲壳素纤维与棉混纺工艺及成纱质量分析陈永恒
10.高科技服装面料的开发与应用吴改红
11.高性能纤维的结构及其在防弹领域的应用刘伟伟,张维,崔淑玲
12.土家族婚庆服饰探析赵晶
13.论现代社会的服饰图案艺术风格崔丽娜
14.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会计探讨姬海华,王恒斌
15.浅谈"限塑令"为我国非织造布行业企业带来的商机马浩峰
16.人员对室内微生物(沉降菌)的影响及杀菌办法张振和
17.医用缝合线的研究进展张旭,景晓宁,李亚滨
18.虚拟现实技术对运动服装设计及发展的影响曹慧欣
19.棉纺车间通风设计中防治煤灰纱形成污染物因素分析刘金冶
20.针织服装原型变化规律探讨刘丁
21.浅析礼服的设计刘雪花hHTTp://
22.基于学龄期儿童体型特征的童装舒适性要素分析傅海洪,刘国联
23.论横机针织面料的创意设计潘早霞,葛永波
24.影响孕妇服装标准的因素轻纺工业与技术王娜
25.美国《纺织品识别法》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侯彦林
26.过饱和置换通风在纺织厂的应用分析赵延增,刘志刚
27.冰蓄冷在纺织厂空调系统中运用前景分析李金保
28.浅谈纺织厂车间温湿度调节吴晓晖
29.纺织品检测与贸易专业《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周文红
30.福建地区的服装教育改革初探黄灿艺
31.计算机辅助经编工艺计算卢晓燕
32.无功就地补偿在细纱机上的效益分析姜绍荃
1.竹炭纤维针织物的染色工艺研究王亚伟,孟家光
2.碳纤维性能研究闫承花
3.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丝织物脱胶工艺研究王华印
4.细绒棉纺制特细号纱的质量控制翟金华,戴月萍
5.丝麻呢高档面料的设计和开发刘湘
6.牛仔布生产工艺的简便计算韦永慧
7.纯棉织物的改性及其染色工艺探讨刘文福
8.纺制纯棉高支低捻转杯针织纱的技术探讨陈春侠
9.基于顾客价值导向的服装企业核心竞争力浅析吴春华,方丽英,宿鲁杰
10.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织物疵点中的应用安冬侠,赵澍
11.筒析服装定制的历史和发展现状黄灿艺
12.徽之韵旅游纺织品开发设计陈炜,曹海灵
13.微波技术在麻业生产加工中的应用王玲芳,成功,覃将伟,熊重铎
14.多Agent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谢海静,季晓芬,陈炜,鞠超
15.变性淀粉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王亚君,张琳琳
16.裤装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适体性探讨宋芝军
17.创造性思维的种类及其在服装中的作用张丽波,徐军
18.2008年世界化学纤维产量下降王敏惠
19.网络化服装大规模批量定制分析崔丽娜
20.纺织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困境潘勇军,刘晓洪,张尚勇,刘洪涛,赵三平,黄年华,林子务
21.纤维长度的快速仪器化检测研究刘宝晋
22.精检纱线条干的新方法及其数据处理与修正罗金荣
23.一种基于ADμC812皮辊压力仪的研制严国军,顾建华
24.节水、无水染色技术应用进展万爱兰
1.桑树皮工艺纤维化学脱胶工艺的优化李明,丁绍敏
2.国产磁性紧密纺装置在棉纺企业的研究应用及推广黎国行
3.细旦有光涤粘混并纱线的开发实践李红梅
4.大豆纤维针织物漂白工艺探讨王前文
5.PVA的分子量及醇解度与生物降解性的关系吴岳
6.优选皮辊,延长皮辊使用寿命提高粘胶紧密纺纱质量水平及产品竞争力黎国行,陈卫红
7.抗起球涤纶与竹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实践乐荣庆,吉宜军,王德根,邵国东
8.轻纺工业与技术机织三通管织物的设计与织造董敬贵
纺织面料行业研究范文
近年来纺织行业一直倡导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尤其是在此次的金融危机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凡是注重提高科技贡献率、品牌贡献率的企业,在这轮经济寒流中都表现出较强的抗冻能力,而“两个贡献率”的提高同样也是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出路和希望。2010年1月16日,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与浙江蓝天海纺织服饰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特种面料研发中心正式落户湖州,旨在进一步深化以防静电面料及特种面料技术开发为主的新技术、新工艺产业化应用和技术推广,为推进纺织业转型升级作出贡献。
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特种面料研发中心是从事特种面料研发,新产品生产工艺的设计、改进,纺织高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广的科技创新载体。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为技术依托,立足湖州,领袖浙北,辐射长三角及其它地区。在特种纺织面料开发,先进抗静电纤维及其织造染整技术,阻燃、防腐蚀面料开发,新产品生产工艺设计、改进,纺织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广应用等领域,广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质量检测、人员培训等服务。中心按照“开放、创新、服务”的原则,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式公共服务的机制运行,为纺织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近些年来,我国面料企业在科技创新,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中国面料的科技含量和流行时尚度都有所提高,陆续有中国企业拿到了全球最高端的面料展会――法国PV展的门票,足以证明中国面料研发水平的提高,但从整体来看,我们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我国纺织企业的研发策略多数停留在技术层面,很难上升到管理层乃至战略层面,缺少长远和系统的规划。尽管中国的纺织企业成长很快,在产品开发及技术水平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目前中国还没有足够多的国际知名品牌,尤其是面料品牌。针对这些问题,作为我国防静电面料领军企业的浙江蓝天海纺织服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明青说:“我们成立特种面料的研发中心,就是为了树立一个长远的、系统的规划,实实在在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创建一个更高的平台,用科技领航,带领企业朝着更高的目标和层次发展。尽管我们的企业不是很大,但品牌的打造一直也都是我们努力的重点,品牌的附加值相信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具有诱惑的。”
随着我国的安全防护用品近年来发展迅速,特种面料也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就安全防护用品来说,现在在中国就有着8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其种防护用品拥有250~3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但我国劳动防护产业目前总体水平仍旧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有一半以上的劳动保护产品生产企业停留在分散的、个体的、手工作坊式的陈旧生产方式上。由于缺乏对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投入,劳动防护产品结构单一,而且技术含量不高。因此,特种面料研发中心的成立,无疑也对我国特种防护用品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实施差异化战略
特种面料研发中心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与浙江蓝天海纺织服饰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这为国内纺织业院企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模板。浙江蓝天海纺织服饰科技有限公司是以防静电“蓝翔”面料为核心的企业,公司拥有“蓝翔”、“海尚”、“哈贝”三个品牌的面料,主要包含防静电工装面料、吸湿排汗、保暖等功能的工装、休闲面料并着力予开发“哈贝”牌具有功能性、甲醛、PH值、偶氮达标的童装面料,具有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和设备优良的生产基地,产品销售覆盖全国二十个省市自治区,并间接出口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蓝天海作为国内防静电面料的最大供应商,其“蓝翔”防静电面料作为公司的核心产品被广泛用于制作石油、化工、加油站、液化气站、油轮、煤炭、航空、航天等易燃易爆场合的工作服。已通过了国家劳动保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和认可。是国内唯一有PICC中国人保财险承保防静电性能的面料。
2009年在公司成功起草了“防护服、防静电毛针织服”国家标准之后,又投入巨资,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合作,成立特种面料研发中心,这将促进公司应用新原料、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并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通过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种产品,使公司在特种面料研发生产方面保持全国前列。研发中心将进行功能性纺织品、特种纤维纺织品、纺织新型纤维、新型纺织品等技术探索,联合申报国家、省市的科研计划项目和组建中试基地进行生产开发,准备每年完成各类纺织技术科技成果5项以上,获省级以上立项2项以上,力争在5年内将本中心打造成部级研发中心。在湖州纺织服装界,这种由企业自主与国家科研院所共建如此完备的研发中心尚属首家,此举将会为蓝天海公司的品牌建设和企业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新景象。
搭建更广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