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土壤的用途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5-07 手机浏览

土壤的用途范文

关键词耕地土壤;现状;对策;吉林梨树

中图分类号s15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01-0276-01

梨树县地处吉林省中南部、松辽平原腹地,位于东经123°45′30″~124°53′0″,北纬42°49′~43°46′,耕地面积26.67万hm2,东辽河环绕东、北两面,与公主岭市、双辽县隔河相望,西部与辽宁省昌图县毗邻,南部与四平市和辽宁省西丰县接壤,属黄金玉米带。

1耕地土壤现状

1.1养分状况

一是耕层有机质平均含量呈上升趋势。据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土壤定位监测,目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14%,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1980年1.6%相比上升0.54个百分点。二是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有所变化。根据梨树县几年的测土配方施肥检测数据表明,耕地0~20cm耕层土壤平均全氮含量为0.1155%,比1980年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0.1070%略增0.0085个百分点。全磷含量为0.048%,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0.069%低0.021个百分点;全钾含量为2.25%,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2.29%略低0.04个百分点。三是土壤中微量元素缺乏。根据近几年的中微量检测结果,中微量元素呈现出缺乏的状态,大部分土壤施用锌、硼、硫等中微量元素都有增产的现象,特别是锌肥,不论在玉米上,还是在水稻上都有明显的增产迹象,硫肥在风沙盐碱土上增产效果明显。

1.2理化性状

一是黑土层退化。由于耕地长期垄作,土壤风蚀、水土流失严重[1],目前黑土层厚度不足30cm的面积已占到耕地面积的40%以上,黑土层退化直接导致土壤环境变差。二是犁底层增厚。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大马力的大、中型农机具锐减,小型农机具走进千家万户,但耕翻整地深度长期不够。目前耕层土壤厚度不足15cm,犁底层厚度增加了6~10cm。三是耕作层板结。玉米产量高、管理方便、效益好,但多年连作难以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加之农民对有机肥的重视程度不够,用量减少,农田主要采用化学除草,且实行免耕作业,致使土壤孔隙度变小、团粒结构变少、蓄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容重偏高,据测定,旱田土壤容重为1.3g/cm3。

2对策

2.1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近年来,国家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作为保障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2,3]。随着国家对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力度的加大,要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切实认识到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有效控制盲目、过度施用化肥,减轻由于施用化肥所产生的面源污染,遏制农田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真正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增施有机肥

近几年,虽然有机肥的施用量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有些地方领导和农民对有机肥的认识仍然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积造有机肥的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引导,有机肥积造完全靠农户自发形成,而且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质量较差。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

2.3普及根茬还田技术

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广,加之翻地整地及灭茬机械的改良,梨树县玉米根茬还田技术普及很迅速,目前已达到100%。在推广根茬还田的同时,还要积极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和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增加秸秆还田数量,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2.4大面积深松深翻

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粮食核心产区地位,应把秋季深松整地技术作为培肥地力、提高粮食产量的一项重大措施。通过深松整地,打破多年来形成的犁底层,提高耕层蓄水保肥能力,正常情况下可增产10%左右。

2.5加强耕地质量的保护与管理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的占有量却最低,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扭转农田生态退化、耕地质量下降的局面,确保耕地的永续利用和生产力的稳步提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整理

3参考文献

[1]谷淑湘,王建明,李运,等.阿荣旗耕地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5):64-65.

[2]周宏美,宋晓,张彦玲,等.豫东潮土区耕地土壤养分动态监测与培肥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2006(3):68-71.

土壤的用途范文

土壤污染如何以预防为主,怎么防控土壤污染“传染”,怎么整治已经“生病”的土壤?草案开出了三大药方。

预防为主: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不均匀性和长期存在性等特点,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速度极慢,土壤一旦污染,将是‘天长地久’。”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的这段话包含一个道理:对于土壤污染,最急迫的任务就是预防和控制新的污染产生。

大面积的土壤修复治理是个世界性难题,其复杂性和投入远大于空气和水。土壤污染防治要在保护土壤的基础上,分类合理利用土地。

最紧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对于现在尚未被污染的“好土”,国家将实行优先保护,使这些未受污染的土壤能够保持良好状况。草案规定,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禁止在居民区和学校、医院、疗养院、养老院等单位周边新建或者改扩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

我国的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包括: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造成其周边土壤污染;农业生产活动中,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导致耕地土壤污染;生活垃圾、废旧家用电器、废旧电池、废旧灯管等随意丢弃,以及日常生活污水排放,造成土壤污染。

基于土壤污染的特点和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此次提请审议的草案单设“预防和保护”一章,对重点监管类的企业、矿产资源开发、生活垃圾和固废处置、农业面源污染等可能对土壤造成污染的,作出了相应规定。

比如在与食品安全关系最为密切的农田土壤污染方面,草案提出禁止在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清淤底泥、尾矿(渣)等;禁止在农用地施用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畜禽粪便、污水、沼渣、沼液等。

风险管控:防止污染影响生活

“土壤污染以后,真正去治理修复是非常难的,投入的成本巨大。从国际经验来看,污染预防可能只花一块钱,风险管控可能要花十块钱,在末端去治理的时候要花一百块钱。”环保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司长邱启文说,坚持预防为主,最重要的就是实行风险管控。

风险管控正是此次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坚持的一条原则,这也是“土十条”的要求之一。

邱启文说,土壤污染防治的核心是管控风险,要关注怎么切断暴露途径。他打比方说,切断暴露途径的道理和大家涂抹防晒霜防止紫外线损害是一样的,即一旦阻断隔绝暴露途径,人接触不到污染土壤,风险也就防控住了。

草案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风险管控措施分别作出了规定。

对安全利用类耕地的风险管控措施包括进行农艺调控、替代N植等;对于污染更为严重的严格管控类农用地,要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列入禁止生产区的农用地要采取轮作休耕、退耕还林还草、禁牧休牧等措施。

眼下,城市里面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一些地方正在把原有的工矿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但这些土地是否安全,能不能开发利用?邱启文说,对于建设用地来说,应采取有效的隔离阻断措施,切断土壤污染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对于建设用地,草案规定,列入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污染地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用地。

污染担责:谁污染,谁治理

预防、管控,都是为了治病于未萌。而受污染的土壤,就像已经生病的人。但病人并不是完全“没救”了,还可以通过修复降低风险或危害,恢复成健康、可利用的土地。只是这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

谁负责给“生病”的土壤治病?国家对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有哪些安排?

“土十条”提出,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

邱启文说,在土壤污染整治方面,并不主张盲目地“大治理、大修复”,而是重点针对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有序开展治理和修复。这个思路汲取了国外几十年土壤治理修复的经验和教训。

草案提出,不论是农用地还是建设用地,确实需要修复的,要由土壤污染责任人负责修复。农用地的土壤修复,土壤污染责任人无法承担修复责任的,由地方人民政府代为修复,但由此产生的费用,有权向土壤污染责任人进行追偿。

土壤的用途范文篇3

关键词氮肥;利用率;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S1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2-0306-01

随着氮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氮肥利用率在逐渐降低,进而影响氮肥资源利用、施肥安全和土壤环境安全,乃至农作物产品安全。提高氮肥利用率,科学施用氮肥已成为农业施肥的重要问题。氮肥施用过程中,氮素损失的途径主要有铵态氮的挥发、硝态氮下渗、土壤晶格固定、反硝化过程中的脱氮等,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氮肥利用率。

(1)深施。深施氮肥可以减少氮素挥发,促进作物根系吸收,利于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固态氮的转化[1]。施用深度一般为土表下6~15cm。追施与底施有所不同,追施深度宜在6cm以下,底施深度宜在10cm以下。

(2)分期施用。分期施用氮肥可以减少渗漏和固定,便于根据作物生育时期对氮的需求供应氮素,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2]。分期施肥,原则上可分为底肥和追肥。底肥中的氮肥用量一般占氮肥总用量的30%~60%。除水田不宜用硝态氮肥作底肥外,多种氮肥均可做底肥。氮肥追施量一般占氮肥总用量的40%~70%。氮肥一般追施1~3次。追肥时期因作物而不同,一般在作物出现拔节、分枝、花荚形成、蕾铃形成、茎叶显著伸长等现象,即作物生育中、前期和作物出现孕穗、花铃期、茎叶快速生长、果实膨大等现象,即作物生育中、后期追施。若一次性追施,宜在作物需肥高峰前期施用,即在需肥高峰临界期追施。

(3)配合磷、钾肥施用。氮、磷、钾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某种元素的丰缺可影响到对其他元素的吸收利用。三要素之间具有相互协调促进的作用。氮肥配合磷、钾肥施用,可以以磷促氮、以钾促氮,提高氮肥的利用率。磷、钾肥一般作底肥,某些作物也可作追肥施用。

(4)配合有机肥施用。有机肥中的有机质可以分解为腐殖质和腐殖酸,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和土壤胶体形成,增强土壤保肥保水性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氮素利用。有机肥一般作底肥施用,也可在苗期追施,而在苗期追施最好与化学肥料相结合追施。一般采取埋施。

(5)测土配方施用氮肥。测土配方施肥是在施用有机肥和调查土壤养分的基础上,根据测土施肥原理和作物需肥特点、养分供肥特点,经过相关试验研究,在确定目标产量之后,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方法[3]。测土配方施肥可以较好的防止过多、过少施肥造成的不利影响。就测土配方施用氮肥而言,既可以防止施氮不足造成的产量减少,又可防止施氮过多造成的作物奢侈吸收,进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测土配方施氮要做好代表土样的采集、分析和测定。根据土壤基础养分和当地作物施肥指标,确定产量目标、施氮量和施用方法。

(6)做好以水调肥。不同作物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肥水有不同要求。通过农艺措施,使土壤肥水供应与作物需求相一致,可以促进提高氮肥利用。就土壤水分而言,过少时会造成植株萎蔫、气孔关闭,蒸腾减弱;根尖周围离子浓度减少,根压力减弱,严重影响土壤养分向上运输;过多会造成土壤空气减少,根系环境变差,影响根的吸收,还可造成氮素渗漏淋失。以水调肥主要包括遇旱浇水、防除涝灾、前肥后水专项措施。遇旱浇水、防除涝灾与农田基础建设关系密切。水源充足、机械配套、田面平整,则利于保灌和提高浇水质量。干、支、斗、毛管设施配套,及时疏浚,可减少氮素的淋失,利于改善根系环境。前肥后水要客观灵活运用,一般在土壤肥水均出现不足时采用。要根据所施氮肥种类确定浇水时间。铵态氮肥可水肥相跟,酰胺态氮肥宜于施用2d后浇水,硝态氮肥宜于施用数天后浇水。要灵活掌握浇水量,浇水量一般以耕层土壤水分短时饱和为度[4-5]。

(7)加深耕层。可通过改善土壤通气性,从而促进带动肥、水、热的改善,利于作物根系下扎,扩大根的吸收范围,促进土壤养分利用[6-7]。耕深依土壤质地和质地构型而不同,应灵活掌握。一般耕深宜保持在20~25cm。其中砂土地宜浅,淤土地宜深;20~50cm有砂土层宜浅,无砂土层宜深。

(8)施用有机长效型和包膜型氮肥。有机长效型和包膜型氮肥具有将氮素缓慢释放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氮的挥发、固定、淋溶,对提高氮肥利用率有积极作用。但有机长效型和包膜型氮肥中,其氮的释放不能与作物生育期需肥相一致,易形成作物苗期和需肥高峰期的氮素供不应求现象。施用时,要注意作物苗期和需肥高峰期补施非有机长效型和非包膜氮肥。还需注意在作物生育后期不要使用有机长效型和包膜型氮肥,以免造成作物贪青晚熟。

(9)施用氮肥添加剂和增效剂。氮肥添加剂是碳酸氢铵分子的一种稳定剂。在碳酸氢铵生产过程中,通过加入氮肥添加剂,使碳酸氢铵分子稳定性增加,减少基本运输、贮存、施用中的损失,提高氮的利用率。氮肥增效剂是一种反硝化杀菌剂,与氮肥一起撒施,能抑制铵态氮的硝化,减少氮素损失。氮肥增效剂品种较多,对作物有选择性,肥料施用效果欠稳定,有些品种有药残危害,使用时要谨慎选择品种。

(10)将氮肥制成球状施用。将氮肥制成一定的球状施用,可以减少氮素挥发。以有机肥、肥土、腐殖酸为辅料制成的球状氮肥和氮、磷、钾复合型球状氮肥,具有协调、促进养分利用的作用,从而提高氮的利用率。球状氮肥一般有工厂专业生产,个人不能随便掺制。球状氮肥可做底肥和追肥,宜深施。总之,针对氮肥的损失途径,采取科学的施肥方法和相应措施,减少氮素损失,皆有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张景略,徐本生.土壤肥料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北京农业大学《肥料手册》编写组.肥料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3]郭小军,王晓燕,白志荣.对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9-10.

[4]高月亮,华珞,蔡典雄,等.氮肥利用及其提高利用率的途径与方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4):57-61,67.

[5]苏阳,刘德林.提高氮肥利用率方法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5(6):38-40.

[6]赵建设.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方法[J].长江蔬菜,200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