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论文范例(3篇)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篇1
坚持江南园林风格的传承者
提到江南城市园林建筑的传承与发扬,不能不提到苏州市特殊的企业家史建华和他的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工民建筑专业出身的史建华,毕业后长期从事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古城保护。从90年代初期建造全国第一个旧城改造与古城保护试点小区――桐芳巷开始,史建华就带领他的团队潜心参与苏州的古建筑保护和利用。
2005年3月,“苏州古建筑葑湄草堂公开上市进行产权交易”,把史建华推上了风头浪尖,也因此使他成为中国古建行业“古宅拍卖”的“第一个吃螃蟹者”。葑湄草堂的成功修复使新沧浪房地产获得苏州市首笔社会力量保护古建筑政府奖励金18万元。这种以颁发政府奖励金的方式鼓励民资参与古建筑保护,在全国尚属首例。
2006年,史建华的发展思路是:“把公司打造成专业从事传统建筑开发的企业,把产品做成一种精品,做成自己的品牌。”目前,新沧浪公司有留园路姑苏人家项目、木渎别墅项目、同里夜江南商业建筑综合体、震泽的“宝塔街”苏州老街坊改造等正在同时运作与开发。其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别墅项目代表的“姑苏人家”,2006年6月荣获第三届中国别墅节“中国最佳古典私家园林别墅大奖”。
史建华正在组建的“苏州古典建筑专业团队”,意在形成研究、开发、设计、施工、装修等一体化的古建产业链,与联手的5家古建建筑公司,古建材料公司,古建设计公司,共同全力打造“苏州园林住宅”的民族风景。
作为一名地产商,史建华的人生事业与梦想的追求代表了一代企业家的文化责任和社会使命;对于地产开发企业,新沧浪的成长历程和发展壮大是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实施见证,得到了市场和社会的高评与认知。
古代私家园林的修复精品――双塔影园、葑湄草堂
相对于北方的皇家园林,代表江南园林风格的苏州园林则属于私家园林。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在历史上仅状元就出过84名,这些名人建造了数量众多的私人宅院,特别在明清鼎盛时期在苏州建造的私家庭园就达千所,截止目前仅尚存200多处。名人故居显示着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其中著名的文物建筑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九处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建筑,都是古代的私家宅院。
“双塔影园”和“葑湄草堂”均是古民居,同属于苏州市政府划定的“控制保护建筑”。也就是说,这些古建筑虽然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有相当历史价值”,故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必须享受“准文物”的待遇。这是清代诗人袁学澜在太平天国战乱后迁入苏州,购得卢氏旧宅加以整修,因庭院里面不远处存有双塔,便题为“双塔影园”。史建华向记者介绍:“‘双塔影园’是在37号街坊改造中整体修复的古宅,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基本恢复出古宅旧主清末诗人袁学澜先生描述的‘堂构宏深,屋比百掾’的风貌。改造前的“双塔影园”有68户居民挤在一起,基础设施不全,脏乱差。我们首先把这些居民都搬迁出去,并与相关产权人及房管部门办理产权交换手续。接着根据文管会提供的资料,查阅古建筑相关主人的生平资料,制定对古建筑的修缮方案后报请文管会审批。方案审批通过后,再请香山古建的建筑施工队根据传统建筑的维修方法,对破旧不堪的古建筑进行修缮。从动迁到修复完整历时四年多,才使之成为最具苏州传统特色的建筑代表之一。”
葑湄草堂原为苏州旧城的一座私人住宅,座落在葑溪之上,临流筑室,占地0.2公顷,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左右通达,结构紧凑,左为住宅,右为花园,是典型的苏州私家宅邸。新沧浪在维修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文物保护法,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其历史信息,尽量保存和使用原构件,对其建筑造型、结构和工艺进行考证和研究,采用了现代工艺,按原建筑进行了落地修建,彻底解决了古建筑的防湿、防蛀、给排水等问题,历时两年半。“葑湄草堂”在修葺后,完整保持了原有“三路五进”的整体结构,这是传统苏州大型民宅的典型风格,呈现出临水而建、粉墙黛瓦、斗拱飞檐、庭院清幽的景致。在这些基础上,史建华还适度调整了天井、围墙、窗体的比例,增设了门卫、洗手间、厨房、车库等基础配套设施,使其更能满足现代的各种使用功能的需求。在2004年10月修缮后的“葑湄草堂”,一举荣获“中国建筑珍品大院”称号和“中国现代民族建筑综合金奖”两项国内地产业最高荣誉。
针对私家宅院传承历史文化,史建华用六个字来总结葑湄草堂这一典型的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内敛、内秀、内涵。
史建华介绍说:“对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复完的古建筑,不仅使它的观赏价值得以重现,如何再现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新的价值,才是对古建筑最好、也是最有效的保护。因此,在政策支持的前提下,我要通过多种渠道,找到更多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并对民族传统建筑有历史使命的古建筑发扬人,让他们在今后的历史开发长河中担负起保护的责任。和葑湄草堂一样,散落于苏州各处的200多所古建筑,也在同样期待着更多的民间投资商来让它们获得重生,使它们能够一直“传”下去……”
构建现代中式园林别墅――“姑苏人家”
史建华会品园、修园,也能造园。造园是对古典园林建筑更好地传承和光大。
史总说:苏州园林是集建筑、园艺、书画、雕刻、诗文、音乐、家具陈设、文物及古玩等艺术门类为载体的综合性艺术品,体现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符合“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的美学艺术。这和现代都市人追求住宅区亲近自然,生态健康的人居理念相符。若能把传统建筑中的精华进行发扬,并与现代居住功能相结合,那么这样的建筑必定会成为优秀的建筑而跻身于当前繁荣的房地产开潮中,而不是被目前的西式风潮所淹没。他强调:“这是我们住宅开发的一个课题,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我们企业的价值取向宗旨。”
构建现代中式园林别墅――“姑苏人家”项目是史建华把古代园林风格与现代都市别墅科技相融合而运筹的现代派苏式园林住宅,同时也是传承和发扬古代园林神韵和文脉精神的造园代表作。
史建华介绍:“‘姑苏人家’项目位
于苏州留园路69号,属于留园旁边的绝版地段,计划建造20多幢现代派顶级中式别墅,而且每幢各有特色。区别的特点是‘在传统特色基础上容入现代功能性的需求,强调把传统建筑和现代功能融合起来’,做到传统园林加现代住宅达到以人为本的极尽舒适效果。”
对于“姑苏人家”的建筑风格在继承和弘扬传统之上有六大特点:第一、在设计上保证每套别墅的独立私属空间,采用封闭式高围分隔每户间私密环境,成为真正私家园林住宅。第二、采用分散式建筑布局与园林环境景观的自然结合,重现苏州古代园林特色房在景中,景在房中的优势。如会客、居住、用餐各区的分隔在满足功能差别的同时合理利用园林景观空间。第三、延续传统建筑的走廊连接各栋通畅交通需求同时体现出建筑与园林的自然结合,让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表现为更适合江南多雨的季节特征。第四、园林庭院占地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有一定的比例是江南传统住宅的特征,更是该项目的重要设计特色。古典园林式的庭院再塑苏州园林精致细腻的文化内涵。第五,重点突出客厅在整栋传统建筑中的位置,作为独立的宽敞向阳建筑及享受中心花园外景。第六、彰显苏州派传统住宅的内敛、内秀、内涵综合理念。采用园林式景观的层次设计:山水树木、花草鱼虫的整体布置及以及砖石木雕、题匾楹联的苏派历史建筑文脉演绎在现代生活中。
史建华补充到:“该项目一期目前已进入精雕细琢、筑榭布局、种花莳草阶段,2007年5月对外公开。同时我更有信心让“姑苏人家”成为一个有档次、有品质和价格均为苏州最高的中式园林别墅项目,能代表苏州中式园林别墅项目的顶级水平,让它成为苏州日后中式古典建筑史上一个时代的见证物。”
精心铸造“吴都古建”品牌
“作为人间天堂的苏州,虽然有着丰厚的古典园林文脉资源,然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苏州每年的住宅开发量达3000万平方米,可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连1%都不到。”史建华对于近年涌现中西式风貌的现代建筑比比皆是,体现苏州本土传统特色的建筑却寥寥无几的现象深感遗憾。
一方面是中国经济一直在快速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就会追求更更高层次的居住享受需求,这样就会需要有一种完全的私人情趣空间生活,因此这些人只有在中式园林别墅中才能最好地体现。让所有的地产项目都成为中式住宅也是不客观的,随着房地产业不断提高及繁荣,传统作为一种差异化发展的建筑形态存在是必然的。由此可见,中式园林别墅注重对苏州古典园林的扬弃,将不适合现代人生活的部分全部改造。在园林别墅中添加电梯、地热、地下室、停车库,并保证通风采光等技术同时还可继承江南园林特色的神韵。如果开发商自身对中式文脉风格的理解有限,只一味强调形式上的模仿甚至复古是很达到其神韵效果,这样只会是“画虎不成反成犬的结果”。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
关键词:《苏州园林》教学双向联系通感联想情境激创
所谓“双向联系,通感联想,情境激创”是指教学实践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互补,巧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使其相互沟通,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而统合成的一种教学方法。《苏州园林》通过对苏州园林中的历史名迹、文化遗产、人文景观的探讨,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艺术与生活的联系,了解中国园林艺术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造园艺术中的“诗情画意”的最高境界。
一、理论依据
1.认知的直观性
在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演绎中,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按照控制论的心理原理,人的行为是可以认识的运动形式,其既包括外显行为,又包括思维和符号等内隐行为。在给定的情境中,人们根据环境的反馈改进他们的行为。用了情境教学法,它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使学生亲切可感、身临其境,在情境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学习。
2.操作的可行性
操作往往与具体的认识相结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相互影响、交流可使他们不断了解他人的观点,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在采用情境教学法的同时可综合运用尝试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3.情感的可行性
在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使其相互沟通,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创造的主人,自然而然地使情感得以渲染、升华,达到认知、操作、情感的同步提高。
二、课程结构
1.生活—导入课题—通感联想,激情引趣—初入情境
由生活实际进入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凭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综合感官,以一种或多种感官引发另一种或多种感官的迁移,使各种感觉相通、相综合而衍生出对事物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导入课题。如在《苏州园林》中请学生通过一段电视《新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片段感受私家园林的气氛,联想到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私家花园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感受书中的主人公在这个私家园林中的生活,聚客会友、读书作画。接着在苏州评弹的悠扬乐曲中播放苏州园林的优美图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进入苏州园林中,与此同时请学生初步进入角色。
2.讲授新课
(1)分段教学,激感。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灵活运用尝试法、发现法、留空法、谈话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分阶段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最熟悉的亭台楼榭进入苏州园林,拙政园,荷花池边,柳树轻浮,使学生身临其境。再到拙政园中的听雨轩,到历史名迹中的人文景观,与文徵明的渊源。最后让学生体会到园林的造园因素,它们构成了诗情画意的园林,体会到艺术从生活中来,以及这些造园因素中的艺术人文内涵,认识苏州园林是文人园林的实质。其间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成为学习的主体。
(2)联系旧知,培养自学。
学生对于苏州园林中的这些文化遗产、人文景观是有模糊概念的,只是知其一不一定知其二,请他们联系以往所学的各种知识,初步尝试,互学互教,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
3.学生自主—升华情境—提高审美
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后,他们的激情被唤起、提高,他们发现其实熟悉的苏州林园中有许多新的东西等待他们发现,有许多景观他们游览的时候并没有发现,有许多典故文化知识是他们不知道的,有许多美景他们当时没有体会到的。此时,请他以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演绎情境、发现园林中的人文艺术,发现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巩固所学知识,教师点、线、面结合,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从学生角度入手促进审美能力提高、情境升华。
4.课堂小结—学以致用—发散思维
生活、江南文化、人文艺术是千姿百态、富于变化的,与之相结合的苏州园林是中国文人艺术的精华,将自然与人工创造的山水花木、建筑等融于一体的中国园林,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本环节不仅要对本课所学内容予以小结(形式可由学生小结、教师复述等),还要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使情境发散到生活中去运用。
三、教学策略
1.双向联系、互补的策略
教学实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位艺术大师曾说:“艺术源自于生活”,正如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一样,艺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生有更多的素材,将它们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可开拓学生思路,将课堂学习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更有助于美化生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苏州园林》的教学正是如此,在苏州园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生活,让他们感知、发现、了解园林中山水、建筑、陈设、植物、桥、建筑小品等造园因素中的生活艺术及其背后的人文精神。
2.情境激发、渗透的策略
情境即情景,是指一定场合的景象、境地。在特定的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中,如本课的地点——苏州园林,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于自然中进入角色、体验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运用游戏情境、音乐情境、故事情境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上分段教学、联系旧知识,循序渐进、逐步渗透,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具体感知,增强学习效果。
3.感官调动、交互的策略
学生进入情境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得到充分调动,并互相沟通,产生共鸣而激发创作意识。感官的调动不是机械的驱动,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有发展的活动,它为情境的推进、知识技能的传授、情感的激发提供有效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觉交融,身心愉悦。
四、教案应用
课题:苏州园林。
类别:美术。
课时:2课时(本教时为第一教时)。
年级:九年级。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苏州园林的欣赏,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2)技能目标:在对园林艺术造型要素的分析与研究中,让学生体会环境与人的关系,认识园林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园林——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赏析,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艺术,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创造目标:通过对园林艺术特点的学习,学生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参观旅游中分析并掌握园林的各种要素。
教学重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要素。
教学难点:中国园林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造园艺术中的“诗情画意”的最高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红楼梦》大观园的影视资料,描绘苏州园林的图片,关于苏州园林内的历史名迹、文化遗产、人文景观的资料,苏州评弹的音像资料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多媒体播放《红楼梦》片段。提问:这是哪部名著,他们生活的地方叫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伴随着苏州评弹悠扬的乐曲切入苏州园林的画面。学生感受熟悉的苏州园林是如此的动人。(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大家应该更熟悉?(师生共同探,进入课堂的主题)
教师揭晓今天的游览地点——拙政园(学生很熟悉的地方,可以快速进入角色)
2.讲授新课
(1)苏州园林有“名园之冠”的美称,是现存私家园林的代表。(图片映示进一步进入情境)
(2)园林的起因:①提问式进入。(让学生从几个方面思索私家园林多集中于江南的原因,使他们自主联系旧知。)师生共同探讨,地理气候因素,交通航运因素,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联系已知的地理历史知识,是讨论的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和串联的作用。)。②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每一组派一名学生向我们介绍一个园林(简单介绍,参与其中,教师穿插影像资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他们的各种感官和情感。)。
(3)园林元素总述。提问:为什么古人要在咫尺之地凿池堆山,创造出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移步换景的效果吗?学生讨论。教师切入拙政园的画面(这一部分,让学生联系旧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师小结:①中国的造园艺术深受儒、道家影响。②万物静观皆自得,要想保持清静无忧的最佳心态就要让心灵融合于自然之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③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4)园林元素分述。在园林中凡是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各种风物、环境皆可为“景”,构成园林主要物质就是造园要素。山水、建筑、陈设、植物、桥、建筑小品(在分述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边映示园林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学生从拙政园的情境中体会出园林的主要元素,感受园林的诗情画意。)。
(5)园林中的人文内涵。(映示图片,进入人文情境)师生共同回想园林元素中的人文内涵(激境)。学生举例,如:园林中的漏窗以“琴、棋、书、画”作为花窗的装饰,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关系。教师讲解许多文人参与设计和造园,古典园林中的绘画、诗歌、文学在园林景致、匾额楹联、陈设布局中的体现(把学生的情绪推向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殿堂,体味园林的人文精神内涵。)。
(6)历史名迹:文徵明与拙政园,简单讲解文徵明与拙政园的渊源(园林与文人画家渊源的现实例子。)。
3.总结收获
生活、美和人文精神是千姿百态、富于变化的。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艺术,处处都是诗情画意,看你有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将情境延伸到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体味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普通初中课程方案(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教师教学用书.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
苏州园林是中国江苏苏州山水园林建筑的统称,又称“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吴王阖闾时期,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在苏州园林短暂的实习结束,为此作一实习总结报告,下面是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短短的九天实习很快就在火车的汽笛声中结束了,满载着大家的欢快和丰收的喜悦步入正轨——开始了新的学习。很显然这次实习是轻松的快乐的,但我们没有因为轻松和快乐而乐不思学,实习的结果还是硕果累累的,我们见识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见到了美丽的西湖,我们体会了麻雀虽小五味俱全的苏州园林,更有现代化的大都市上海留给我们的震撼,并身临其境的体验了一番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当然还有博物馆带给我们的深思。令我们耳目一新,意犹未尽。当然作为学习室内设计的一群人,实习的目的和实习后留给我们的任务才是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回味分析一下两类几乎完全不同性质的建筑环境特色,以及博物馆展厅设计的技巧和方法,这也是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有效阅历和实践内容,从中去领略实习带给我们知识和经验。
从苏州园林说起。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现存的苏州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几百座古典园林。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们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从宋代起经元、明、清的千余年来,苏州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仍保存着这么多独树一帜的私家园林。所有这些古典园林,其建筑布局、结构、造型及风格,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遗迹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构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总体特色。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